CN209600631U - 后轮包支撑件、应用其的后轮包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后轮包支撑件、应用其的后轮包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00631U
CN209600631U CN201920118880.0U CN201920118880U CN209600631U CN 209600631 U CN209600631 U CN 209600631U CN 201920118880 U CN201920118880 U CN 201920118880U CN 209600631 U CN209600631 U CN 2096006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packet
supporting element
plate
connecting portion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1888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恩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ydrogen Chi Power Technology (Shanxi)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Aiways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ways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ways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11888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006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006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006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设计领域,公开了一种后轮包支撑件、应用其的后轮包及汽车。该后轮包支撑件包括用于与后轮包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与第一连接部相连且用于与汽车的底梁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形成有夹角,以使第一连接部与后轮包的外表面、第二连接部与汽车的底梁抵接固定。本实用新型的后轮包支撑件能够有效地减轻整体车身的重量,从而有利于汽车的轻量化设计。

Description

后轮包支撑件、应用其的后轮包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轮包支撑件、应用其的后轮包及汽车。
背景技术
后轮包支撑件是用于固定和支撑汽车后轮包的汽车零部件,同时后轮包支撑件还能够缓解汽车行驶中后轮包所产生的振动,从而提高汽车的车身结构的稳定性。
在不影响后轮包的隔音棉的覆盖率的情况下,现有的后轮包支撑件大部分包括分别与车体内左右两侧的后轮包固定连接的支撑件本体,和连接两个支撑件本体的横梁,其中横梁与汽车的底板固定连接。而为了保证后轮包支撑件的整体强度,后轮包支撑件通常采用钢材料制作而成。然而钢材料不仅成本较高,不利于节约成本,还很大程度的增加了后轮包支撑件的重量,从而加重了车身的整体重量,不利于车身的轻量化设计。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寻求一种有利于减轻车身重量的后轮包支撑件。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减轻车身的重量,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后轮包支撑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后轮包支撑件,包括用于与后轮包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与第一连接部相连且用于与汽车的底梁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形成有夹角,以使第一连接部与后轮包的外表面、第二连接部与汽车的底梁抵接固定。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板状部,第一板状部包括用于与后轮包固定连接的第一侧面和与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第二侧面上形成有第一筋结构。
进一步地,第一筋结构包括间隔设置在第二侧面上的多条第一筋,且多条第一筋自第二侧面的底部朝向第二侧面的顶部发散设置。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部包括与第一板状部相连的第二板状部,第二板状部的远离第一板状部的一端连接有向下延伸的第三板状部,第三板状部的自由端连接有平行于第二板状部的第四板状部,其中,第四板状部用于与汽车的底梁抵接固定。
进一步地,第二板状部上形成有凸部,多条第一筋自凸部的顶壁朝向第二侧面的顶部发散设置。
进一步地,第三板状部与第四板状部的连接处形成有第二筋结构。
进一步地,第二筋结构包括平行设置的多条第二筋,各条第二筋一端延伸至与凸部的侧壁相连,另一端沿第四板状部的表面延伸。
进一步地,后轮包支撑件的左右两部分结构呈镜像对称。
进一步地,后轮包支撑件的材料选自铝、铝合金以及镁合金中的一种。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后轮包,包括上述后轮包支撑件。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后轮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后轮包支撑件通过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与后轮包和汽车的底梁固定连接,一方面使得后轮包支撑件的整体结构的体积更小,即结构更为紧凑合理,另一方面还可在实现后轮包支撑件对后轮包有效的固定和支撑的作用的同时简化后轮包支撑件的固定方式,并且,还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用于连接左右两侧的后轮包支撑件的横梁,这就有效地降低了后轮包支撑件的整体结构的重量,从而有利于使应用该后轮包支撑件的汽车的车身重量的减轻,进而有利于实现汽车的轻量化设计。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后轮包支撑件的整体结构的紧凑和轻量化的设计还有利于降低其自身在汽车内部所占用的空间,从而使汽车内部的空间更充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后轮包支撑件的主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后轮包支撑件的侧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后轮包支撑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图1至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后轮包支撑件100的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后轮包支撑件100包括用于与后轮包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和与第一连接部1相连且用于与汽车的底梁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其中,第一连接部1与第二连接部2之间形成有夹角,以使第一连接部1与后轮包的外表面、第二连接部2与汽车的底梁抵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后轮包支撑件100在使用时,将第一连接部1与后轮包的固定连接、第二连接部2与汽车的底梁的固定连接,以实现后轮包支撑件100对后轮包的固定和支撑作用。同时,还可根据后轮包与汽车底梁的夹角来具体限定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2之间的夹角的大小,以使第一连接部1与后轮包的外表面、第二连接部2与汽车的底梁更为贴合,从而有利于提高第一连接部1与后轮包的外表面、第二连接部2与汽车的底梁抵接固定的稳定性。由于第一连接部1与后轮包的外表面、第二连接部2与汽车的底梁更为贴合,还使得第一连接部1与后轮包的接触面积、第二连接部2与汽车的底梁的接触面积更大,从而有助于后轮包支撑件100对来自于汽车的力的分散,进而可有效的降低后轮包、汽车的底梁以及后轮包支撑件100彼此之间产生的振动。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后轮包支撑件100通过将第二连接部2与汽车的底梁的固定连接,还有助于增加汽车框架的抗扭性能,从而有助于提高汽车整体车身的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后轮包支撑件通过将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2分别与后轮包和汽车的底梁的固定连接,一方面使得后轮包支撑件100的整体结构的体积更小,即结构更为紧凑合理,另一方面还可在实现后轮包支撑件100对后轮包有效的固定和支撑的作用的同时简化后轮包支撑件的固定方式,并且,还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用于连接左右两侧的后轮包支撑件的横梁,这就有效地降低了后轮包支撑件100的整体结构的重量,从而有利于使应用该后轮包支撑件100的汽车的车身重量的减轻,进而有利于实现汽车的轻量化设计。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后轮包支撑件100的整体结构的紧凑和轻量化的设计还有利于降低其自身在汽车内部所占用的空间,从而使汽车内部的空间更充足。
在如图2所示的优选地实施例中,结合图1所示,第一连接部1可包括第一板状部11,第一板状部11可包括用于与后轮包固定连接的第一侧面12和与第一侧面12相对的第二侧面13,第二侧面13上形成有第一筋结构14。第一筋结构14能够加强第一板状部11的强度和第一连接部1与后轮包固定连接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后轮包支撑件100的整体结构强度和固定的稳定性。
优选地,第一筋结构14可包括间隔设置在第二侧面13上的多条第一筋141,且多条第一筋141自第二侧面13的底部可朝向第二侧面13的顶部发散设置。通过该设置,在第一连接部1与后轮包固定连接后,通过发散设置的第一筋结构14能够有效的分散来自后轮包的振动力,从而更好的改善后轮包的振动问题。进一步优选地,间隔设置的相邻的第一筋141之间还可设有隔音部件(图中未画出)。隔音部件优选为隔音棉。隔音部件能够有效地降低后轮包产生的噪音,从而使使用者在使用汽车时更为舒适。更进一步优选地,第一筋结构14还可包括横向(即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设置在第二侧面13上的筋15,通过筋15可连接多条第一筋141。通过该设置,横向设置的筋15能够进一步的加强第一连接部1的结构强度。
在如图2所示的优选地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2可包括与第一板状部11相连的第二板状部21,第二板状部21的远离第一板状部11的一端可连接有向下延伸的第三板状部22,第三板状部22的自由端可连接有平行于第二板状部21的第四板状部23。其中,第四板状部23可用于与汽车的底梁相连。通过该设置,第二板状部21与第三板状部22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弯角,该弯角可用于容纳并抵接车内的边梁结构(该边梁结构例如可以是车轮包底部的凸缘,也可以是车内的靠近车轮包的底部的梁结构),从而使第二连接部2具有一定的避让车内的结构的功能,同时这些车内的结构也能对第二连接部2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以提高第二连接部2的连接固定的稳定性。另外,第二板状部21、第三板状部22以及第四板状部23的设置增大了第二连接部2与车身的接触面积,这也有助于第二连接部2能够更好地分散来自车身的振动力,从而提高应用该后轮包支撑件100的后轮包的抗振能力。此外,向下延伸的第三板状部22的设置还能够加强后轮包支撑件100整体结构的抗扭转的能力,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后轮包支撑件100的结构的稳定性。
优选地,结合图1所示,第二板状部21上可形成有凸部211,多条第一筋141自凸部211的顶壁可朝向第二侧面13的顶部发散设置。通过该设置,凸部211能够加强第二板状部21的强度的同时,与凸部211连接后的第一筋结构14还能够进一步的提高后轮包支撑件100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如图2所示,优选地,第三板状部22与第四板状部23的连接处可形成有第二筋结构24。第二筋结构24能够加强第二连接部2的结构的强度,同时通过第二筋结构24还能够提高第二连接部2与汽车的底梁的固定连接的稳定性,从而更进一步的提高后轮包支撑件100的连接固定的稳定性。
优选地,结合图3所示,第二筋结构24可包括平行设置的多条第二筋241,各条第二筋241一端延伸至与凸部211的侧壁相连,另一端沿第四板状部23的表面延伸。通过该设置,与凸部211连接后的第二筋结构24,能够更有效的提高后轮包支撑件100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将第一筋结构14、第二筋结构24与凸部211相连,使得形成在第一连接部1与第二连接部2上的筋结构保持连续,从而有助于后轮包支撑件100对外力的分散。
在如图3所示的优选地实施例中,第一板状部11、第二板状部21以及第四板状部23的横向(即图3所示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可依次减小,以在确保后轮包支撑件100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的同时减小后轮包支撑件100的体积和用材,从而降低经济成本。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后轮包支撑件100的左右两部分结构可呈镜像对称。通过该设置,镜像对称的后轮包支撑件100在用于汽车的左右后轮包的支撑和固定时,组装人员在组装汽车的后轮包的过程中,可不必费时的区分后轮包支撑件100是需要安装在汽车左侧的后轮包上还是右侧的后轮包上,这就提高了组装的效率。而且,左右两部分结构呈镜像对称设置的后轮包支撑件100,在通过铸造加工的方式加工时,左右两侧的后轮包支撑件100只需使用同一个模具既能够完成加工,从而大大的节约了后轮包支撑件100的制造成本。
优选地,后轮包支撑件100的材料可选自铝、铝合金以及镁合金中的一种。更优选为铝。采用铝材料的后轮包支撑件100,能够很大程度的减轻后轮包支撑件100的重量,从而更利于实现汽车的轻量化的设计需求。
此外,在如图1所示的优选地实施例中,后轮包支撑件100的表面可形成有用于固定的多个固定孔16和用于减重的多个减重孔17。该减重孔17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或矩形。通过该设置,能够进一步的减轻该后轮包支撑件100的重量,以实现汽车的轻量化设计。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后轮包,包括上述后轮包支撑件100。通过上文可知,使用后轮包支撑件100的后轮包,稳定性更好,同时还有助于改善后轮包的振动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后轮包。通过上文可知,应用上述后轮包,能够更有效的提高后轮包与汽车框架配合的稳定性,并且,通过后轮包支撑件100与汽车的底梁固定连接,还能够使应用该后轮包支撑件100的后轮包和汽车的框架具有更好的抗扭转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汽车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此外,由于后轮包支撑件100的重量更轻,因此应用其的汽车的重量也更轻,从而有助于实现汽车的轻量化设计。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1)

1.一种后轮包支撑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与后轮包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且用于与汽车的底梁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形成有夹角,以使所述第一连接部与后轮包的外表面、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汽车的底梁抵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轮包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板状部,所述第一板状部包括用于与后轮包固定连接的第一侧面和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上形成有第一筋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轮包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筋结构包括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侧面上的多条第一筋,且多条第一筋自所述第二侧面的底部朝向所述第二侧面的顶部发散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轮包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与所述第一板状部相连的第二板状部,所述第二板状部的远离所述第一板状部的一端连接有向下延伸的第三板状部,所述第三板状部的自由端连接有平行于所述第二板状部的第四板状部,其中,所述第四板状部用于与汽车的底梁抵接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轮包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状部上形成有凸部,多条所述第一筋自所述凸部的顶壁朝向所述第二侧面的顶部发散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轮包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板状部与所述第四板状部的连接处形成有第二筋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轮包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筋结构包括平行设置的多条第二筋,各条所述第二筋一端延伸至与所述凸部的侧壁相连,另一端沿所述第四板状部的表面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后轮包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包支撑件的左右两部分结构呈镜像对称。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后轮包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包支撑件的材料选自铝、铝合金或镁合金中的一种。
10.一种后轮包,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轮包支撑件。
11.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后轮包。
CN201920118880.0U 2019-01-24 2019-01-24 后轮包支撑件、应用其的后轮包及汽车 Active CN2096006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18880.0U CN209600631U (zh) 2019-01-24 2019-01-24 后轮包支撑件、应用其的后轮包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18880.0U CN209600631U (zh) 2019-01-24 2019-01-24 后轮包支撑件、应用其的后轮包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00631U true CN209600631U (zh) 2019-11-08

Family

ID=684003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18880.0U Active CN209600631U (zh) 2019-01-24 2019-01-24 后轮包支撑件、应用其的后轮包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006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58108B2 (en) Vehicle rear portion structure
CN1903636A (zh) 车辆下部车身结构
KR101090805B1 (ko) 차량용 리어 휠 하우징 보강유닛
CN209600631U (zh) 后轮包支撑件、应用其的后轮包及汽车
CN100396531C (zh) 车架
CN111591346A (zh) 一种商用卡车钢铝混合结构车架
CN107963131B (zh) 轻量型汽车后扭力杆悬置托架
EP1897788B1 (en) Bed for automobile made in a composite material
CN110332266A (zh) 一种新型减震上连接座
CN214493105U (zh) 用于车辆的机舱盖及车辆
CN213413484U (zh) 汽车天窗的支撑框架和车辆
CN201065140Y (zh) 一种微车车身座椅框的后横梁结构
CN106314568A (zh) 一种车辆及车辆地板
JP4247378B2 (ja) 片側センターピラーレス車両のボディーシェル結合部構造
CN207955313U (zh) 一种橡胶悬置骨架及汽车
CN217945324U (zh) 车身悬置安装结构、车身纵梁组件及车辆
CN215826427U (zh) 车辆减震塔和车辆
KR100633325B1 (ko) 트럭의 캐빈 마운팅 보강구조
CN217835802U (zh) 车辆的后备箱地板总成和车辆
CN215097848U (zh) 后地板架体结构及车辆
CN217227409U (zh) 车辆的搁物板和车辆
CN218662053U (zh) 门柱结构及车辆
US20240166270A1 (en) Underbody for vehicle
CN217778776U (zh) 汽车后背门的内板及汽车后背门
CN202630777U (zh) 一种散热器框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05

Address after: 048400 Mishan Industrial Park, gouyao village, Mishan town, Gaoping City, Jincheng City, Shan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ydrogen Chi Power Technology (Shanxi) Co.,Ltd.

Address before: 334000 Xingyuan West Avenue, Shangrao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angxi, China

Patentee before: AIWAYS AUTOMOBILE Co.,Ltd.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131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108

PD01 Discharge of preservation of patent
PD01 Discharge of preservation of patent

Date of cancellation: 20240108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