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87022U - 防碰撞侧缓冲器 - Google Patents

防碰撞侧缓冲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87022U
CN209587022U CN201920061447.8U CN201920061447U CN209587022U CN 209587022 U CN209587022 U CN 209587022U CN 201920061447 U CN201920061447 U CN 201920061447U CN 209587022 U CN209587022 U CN 2095870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bsorbing
power
guide cylinder
end cover
pist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06144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科
钟鑫
钟波
崔邓奇
于文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an Hangd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Of Shenzhen
Original Assignee
Qian Hangd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Of Shenzhe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an Hangd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Of Shenzhen filed Critical Qian Hangd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Of Shenzhen
Priority to CN20192006144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870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870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870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碰撞侧缓冲器,包括底座;第一导向筒,紧固连接于底座上;第二导向筒,套设于第一导向筒的外侧;缓冲头,封盖于第二导向筒的一端;第一吸能元件,容置于第一导向筒内,第一吸能元件的一端与底座抵顶;以及第二吸能元件,容置于第二导向筒内,第二吸能元件的一端伸入第一导向筒内并与第一吸能元件的另一端抵顶,第二吸能元件的另一端与缓冲头抵顶。本实用新型采用了第二吸能元件与第一吸能元件串联,通过第二吸能元件配合第一吸能元件吸收碰撞所产生的能量,以第二吸能元件溃缩变形吸收能量的方式替代壳体塑性变形吸收能量的方式,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防碰撞侧缓冲器完成吸能后壳体被破坏、无法重复利用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防碰撞侧缓冲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被动安全防护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防碰撞侧缓冲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常用的防碰撞侧缓冲器一般是采用弹性体弹性变形+金属外壳塑性变形的方式实现吸能缓冲,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橡胶片、弹性体、胶泥等结构弹性变形吸能,当车辆发生意外碰撞时先由防碰撞侧缓冲器的弹性元件吸能,接着由防碰撞侧缓冲器的壳体进行塑性变形吸能,这样吸能完成后,壳体被破坏,不能重复利用,并且在吸能过程中壳体的塑性吸能载荷波动很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碰撞侧缓冲器,包括但不限于解决防碰撞侧缓冲器完成吸能后壳体被破坏、无法重复利用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碰撞侧缓冲器,包括:
底座;
第一导向筒,紧固连接于所述底座上;
第二导向筒,套设于所述第一导向筒的外侧,并可沿所述第一导向筒的轴向滑动;
缓冲头,封盖于所述第二导向筒的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
第一吸能元件,容置于所述第一导向筒的筒腔内,所述第一吸能元件的一端与所述底座抵顶,设置为吸能后可恢复原状;以及
第二吸能元件,容置于所述第二导向筒的筒腔内,所述第二吸能元件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导向筒的筒腔内并与所述第一吸能元件的另一端抵顶,所述第二吸能元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缓冲头抵顶,设置为通过溃缩吸能。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吸能元件为蜂窝结构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吸能元件包括:
缸体;
第一端盖,封盖于所述缸体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二吸能元件抵顶;
第二端盖,封盖于所述缸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缸体围合形成有密封腔;
弹性胶泥,填充于所述密封腔内;
活塞,容置于所述密封腔内;以及
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与所述活塞紧固连接,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贯穿于所述第二端盖,并与所述底座抵顶。
可选地,所述第一吸能元件包括:
缸体;
第一端盖,封盖于所述缸体的一端,并与所述底座抵顶;
第二端盖,封盖于所述缸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缸体围合形成有密封腔;
弹性胶泥,填充于所述密封腔内;
活塞,容置于所述密封腔内;
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与所述活塞紧固连接,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贯穿于所述第二端盖,并伸出所述密封腔外;以及
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活塞杆一体成型,所述挡板的远离所述活塞的一侧面与所述第二吸能元件抵顶。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抵顶于所述第二端盖的内端面。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与所述缸体之间具有节流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吸能元件还包括:
第一密封圈,环设于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缸体之间的接合处;
第二密封圈,环设于所述第二端盖和所述缸体之间的接合处;以及
第三密封圈,环设于所述活塞杆和所述第二端盖之间的接合处。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上开设有用于供紧固件穿设的安装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向筒的外周壁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二导向筒的内周壁上设置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伸入所述限位槽内形成限位。
进一步地,所述防碰撞侧缓冲器还包括:
防护圈,环设于所述第一导向筒和所述第二导向筒的接合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碰撞侧缓冲器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了第二吸能元件与第一吸能元件串联,通过第二吸能元件配合第一吸能元件吸收碰撞所产生的能量,以第二吸能元件溃缩变形吸收能量的方式替代壳体塑性变形吸收能量的方式,避免了第一导向筒和第二导向筒被破坏,进而吸能完成后只需更换第二吸能元件,即可实现重复利用,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防碰撞侧缓冲器完成吸能后壳体被破坏、无法重复利用的技术问题,提高了防碰撞侧缓冲器的维修效率,降低了防碰撞侧缓冲器的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碰撞侧缓冲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碰撞侧缓冲器的轴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吸能元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吸能元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吸能元件的轴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2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防碰撞侧缓冲器、10—底座、20—第一导向筒、30—第二导向筒、40—缓冲头、50—第一吸能元件、60—第二吸能元件、70—防护圈、21—第一导向筒的筒腔、22—限位槽、31—第二导向筒的筒腔、32—限位凸起、51—缸体、52—第一端盖、53—第二端盖、54—弹性胶泥、55—活塞、56—活塞杆、57——第一密封圈、58—第二密封圈、59—第三密封圈、61—平箔片、62—波纹片、100—安装孔、501—密封腔、502—节流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和图2,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碰撞侧缓冲器进行说明。该防碰撞侧缓冲器1包括底座10、第一导向筒20、第二导向筒30、缓冲头40、第一吸能元件50以及第二吸能元件60,其中,底座10用于连接被防护物,该被防护物是指汽车、列车或者高速电梯等;第一导向筒20紧固连接在底座10上;第二导向筒30套设在第一导向筒20的外侧,并且第二导向筒30可以沿第一导向筒20的轴向滑动;缓冲头40封盖在第二导向筒30的远离底座10的一端;第一吸能元件50容置在第一导向筒的筒腔21内,并且第一吸能元件50的一端与底座10抵顶,第一吸能元件50设置为吸能后可以恢复致初始形状;第二吸能元件60容置在第二导向筒的筒腔31内,并且第二吸能元件60的一端伸入第一导向筒的筒腔21内与第一吸能元件50的另一端抵顶,第二吸能元件60的另一端与缓冲头40抵顶,此处,第二吸能元件60设置为通过自身发生溃缩进行吸能。
当被防护物发生碰撞时,首先缓冲头40接受正面撞击,接着缓冲头40驱使第二导向筒30沿第一导向筒20向底座10的所在侧滑动,在此过程中,当撞击力达到一定的阈值前,第一吸能元件50通过自身的弹性变形吸收碰撞所产生的能量,当撞击力达到或超过该阈值时,第一吸能元件50达到吸能极限,此时,第二吸能元件60通过自身的溃缩变形继续吸收碰撞所产生的能量,直至第二吸能元件60被完全压溃;当碰撞结束后,由于第一吸能元件50在自身弹力作用下恢复到初始形状,底座10、第一导向筒20、第二导向筒30以及缓冲头40的结构并没有被破坏,只需更换第二吸能元件60,即可实现防碰撞侧缓冲器1重复利用。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导向筒30与缓冲头40通过螺纹配合实现可拆卸连接,需要更换第二吸能元件60时,只需将缓冲头40从第二导向筒30的一端卸除,打开第二导向筒的筒腔31,即可将报废的第二吸能元件60取出,将新的第二吸能元件60装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碰撞侧缓冲器1,采用了第二吸能元件60与第一吸能元件50串联,通过第二吸能元件60配合第一吸能元件50吸收碰撞所产生的能量,以第二吸能元件60溃缩变形吸收能量的方式替代壳体塑性变形吸收能量的方式,避免了第一导向筒20和第二导向筒30被破坏,进而吸能完成后只需更换第二吸能元件60,即可实现重复利用,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防碰撞侧缓冲器完成吸能后壳体被破坏、无法重复利用的技术问题,提高了防碰撞侧缓冲器的维修效率,降低了防碰撞侧缓冲器的使用成本。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和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碰撞侧缓冲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二吸能元件60为蜂窝结构件,在轴向冲击力的作用下,可以通过自身的叠缩变形将动能转化为变形能,进而吸收碰撞所产生的破坏能量。具体地,第二吸能元件60可以由平箔片61和波纹片62先交替层叠后,绕一条芯轴卷绕成圆筒状,接着将平箔片61和波纹片62粘固后抽离该芯轴制成;或者直接由波纹片62绕一条芯轴卷绕后粘固制成;也可以由蜂窝材料直接裁切成圆柱状制成,当然,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第二吸能元件60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制成,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碰撞侧缓冲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吸能元件50包括缸体51、第一端盖52、第二端盖53、弹性胶泥54、活塞55以及活塞杆56,其中,第一端盖52封盖在缸体51的一端,并且第一端盖52与第二吸能元件60抵顶;第二端盖53封盖在缸体51的另一端,并且第二端盖53、第一端盖52与缸体51围合形成有密封腔501;弹性胶泥54填充在密封腔501内;活塞55容置在密封腔501内;活塞杆56的一端与活塞55紧固连接,活塞杆56的另一端贯穿第二端盖53并且与底座10抵顶。具体地,弹性胶泥54由聚硅氧烷、填充剂、抗压剂和增塑剂等组成,是一种高粘度、可压缩、可流动的未经硫化的有机硅化合物,在-80℃~250℃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并且无臭、无毒,对环境和人员无污染,它能够按照实际工况需要的比例来消耗能量和储存能量;活塞55呈圆柱状,活塞55与活塞杆56一体成型,并且可以在活塞杆56的驱使下沿密封腔501作轴向移动,在第二端盖53上开设有通孔,该通孔沿第二端盖53的轴线延伸,活塞杆56的一端穿过该通孔伸出密封腔501外,再与底座10抵顶。
可选地,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碰撞侧缓冲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吸能元件50包括缸体51、第一端盖52、第二端盖53、弹性胶泥54、活塞55、活塞杆56以及挡板(未图示),其中,第一端盖52封盖在缸体51的一端,并且第一端盖52与底座10抵顶;第二端盖53封盖在缸体51的另一端,并且第二端盖53、第一端盖52与缸体51围合形成有密封腔501;弹性胶泥54填充在密封腔501内;活塞55容置在密封腔501内;活塞杆56的一端与活塞55紧固连接,活塞杆56的另一端贯穿第二端盖53并且伸出密封腔501外;该挡板与活塞杆56一体成型,并且挡板的远离活塞55的一侧面与第二吸能元件60抵顶。具体地,活塞55呈圆柱状,活塞杆56的一端通过紧固件与活塞55紧固连接,活塞杆56的另一端与该挡板一体成型,在第二吸能元件60的推顶下,挡板可以驱使活塞杆56推顶活塞55沿密封腔501作轴向移动。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碰撞侧缓冲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活塞55抵顶在第二端盖53的内端面上,即防碰撞侧缓冲器1在初始状态下,活塞55的与活塞杆56相接的一端面与第二端盖53的内端面抵顶,这样弹性胶泥54全部填充在活塞55与第一端盖52之间,使得防碰撞侧缓冲器1的吸能缓冲距离达到最大化。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碰撞侧缓冲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活塞55与缸体51之间具有节流间隙502,即活塞55的外周壁与缸体51的内周壁之间具有节流间隙502。当活塞杆56在瞬间冲击力的驱动下,推顶活塞55向第一端盖52的所在侧移动时,通过节流间隙502的弹性胶泥54流速会加快,进而加快消耗该瞬间冲击力所产生的能量,使得弹性胶泥54所受的压力降低,从而降低弹性胶泥54被压缩的速度,使得弹性胶泥54的吸能过程更加平稳,提升了防碰撞侧缓冲器1的吸能缓冲效果。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碰撞侧缓冲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吸能元件50还包括第一密封圈57、第二密封圈58以及第三密封圈59,其中,第一密封圈57环设在第一端盖52和缸体51之间的接合处,第二密封圈58环设在第二端盖53和缸体51之间的接合处,第三密封圈59环设在活塞杆56和第二端盖53之间的接合处。具体地,在第一端盖52的外周壁上开设有第一容置槽(未标注),第一密封圈57的内表面伸入该第一容置槽内并且与第一容置槽的槽壁抵顶,第一密封圈57的外表面与缸体51的内周壁抵顶;在第二端盖53的外周壁上开设有第二容置槽(未标注),第二密封圈58的内表面伸入该第二容置槽内并且与第二容置槽的槽壁抵顶,第二密封圈58的外表面与缸体51的内周壁抵顶;在第二端盖53的通孔的孔壁上开设有第三容置槽(未标注),第三密封圈59的外表面伸入第三容置槽内并且与第三容置槽的槽壁抵顶,第三密封圈59的内表面与活塞杆56的外周壁抵顶,这样第一密封圈57和第二密封圈58实现静密封,第三密封圈59实现动密封,保证了密封腔501的密封效果,有效地防止了弹性胶泥54发生外泄。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碰撞侧缓冲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底座10上开设有安装孔100,该安装孔100用于供紧固件穿设。具体地,紧固件可选为螺栓,在底座10上开设有间隔分布的至少两个安装孔100,底座10通过紧固件的一端穿过安装孔100并且旋入被防护物内,实现与该被防护物紧固连接。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6,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碰撞侧缓冲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第一导向筒20的外周壁上开设有限位槽22,同时,在第二导向筒30的内周壁上设置有限位凸起32,该限位凸起32伸入该限位槽22内形成限位。具体地,限位槽22沿第一导向筒20的外周壁的周向分布,并且沿第一导向筒20的外周壁的向底座10的所在侧延伸,限位凸起32从第二导向筒30的内周壁沿第二导向筒30的径向向内突出,第二导向筒30通过限位凸起32和限位槽22的配合与第一导向筒20卡接。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7,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碰撞侧缓冲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防碰撞侧缓冲器1还包括防护圈70,该防护圈70环设在第一导向筒20和第二导向筒30的接合处。具体地,防护圈70可选为橡胶圈,在第一导向筒20的外周壁上开设有第四凹槽(未标注),防护圈70的内表面伸入第四容置槽内并且与第四容置槽的槽壁抵顶,防护圈70的外表面与第二导向筒30的内周壁抵顶,这样可以使第一导向筒20与第二导向筒30之间始终保持间隙配合,有效地防止了在相对滑动的过程中第一导向筒20的外周壁与第二导向筒30的内周壁发生磨损,从而延长了防碰撞侧缓冲器1的使用寿命。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防碰撞侧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
第一导向筒,紧固连接于所述底座上;
第二导向筒,套设于所述第一导向筒的外侧,并可沿所述第一导向筒的轴向滑动;
缓冲头,封盖于所述第二导向筒的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
第一吸能元件,容置于所述第一导向筒的筒腔内,所述第一吸能元件的一端与所述底座抵顶,设置为吸能后可恢复原状;以及
第二吸能元件,容置于所述第二导向筒的筒腔内,所述第二吸能元件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导向筒的筒腔内并与所述第一吸能元件的另一端抵顶,所述第二吸能元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缓冲头抵顶,设置为通过溃缩吸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碰撞侧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能元件为蜂窝结构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碰撞侧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元件包括:
缸体;
第一端盖,封盖于所述缸体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二吸能元件抵顶;
第二端盖,封盖于所述缸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缸体围合形成有密封腔;
弹性胶泥,填充于所述密封腔内;
活塞,容置于所述密封腔内;以及
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与所述活塞紧固连接,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贯穿于所述第二端盖,并与所述底座抵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碰撞侧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元件包括:
缸体;
第一端盖,封盖于所述缸体的一端,并与所述底座抵顶;
第二端盖,封盖于所述缸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缸体围合形成有密封腔;
弹性胶泥,填充于所述密封腔内;
活塞,容置于所述密封腔内;
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与所述活塞紧固连接,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贯穿于所述第二端盖,并伸出所述密封腔外;以及
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活塞杆一体成型,所述挡板的远离所述活塞的一侧面与所述第二吸能元件抵顶。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防碰撞侧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抵顶于所述第二端盖的内端面。
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防碰撞侧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与所述缸体之间具有节流间隙。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碰撞侧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元件还包括:
第一密封圈,环设于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缸体之间的接合处;
第二密封圈,环设于所述第二端盖和所述缸体之间的接合处;以及
第三密封圈,环设于所述活塞杆和所述第二端盖之间的接合处。
8.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防碰撞侧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开设有用于供紧固件穿设的安装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碰撞侧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筒的外周壁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二导向筒的内周壁上设置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伸入所述限位槽内形成限位。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碰撞侧缓冲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防护圈,环设于所述第一导向筒和所述第二导向筒的接合处。
CN201920061447.8U 2019-01-14 2019-01-14 防碰撞侧缓冲器 Active CN2095870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61447.8U CN209587022U (zh) 2019-01-14 2019-01-14 防碰撞侧缓冲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61447.8U CN209587022U (zh) 2019-01-14 2019-01-14 防碰撞侧缓冲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87022U true CN209587022U (zh) 2019-11-05

Family

ID=68352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061447.8U Active CN209587022U (zh) 2019-01-14 2019-01-14 防碰撞侧缓冲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8702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72587A (zh) * 2020-06-15 2020-08-25 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 缓冲吸能装置
CN112112925A (zh) * 2020-08-28 2020-12-22 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隔震装置
CN114688211A (zh) * 2020-12-30 2022-07-01 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 侧向缓冲减振装置及高速磁悬浮设备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72587A (zh) * 2020-06-15 2020-08-25 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 缓冲吸能装置
CN112112925A (zh) * 2020-08-28 2020-12-22 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隔震装置
CN112112925B (zh) * 2020-08-28 2021-08-24 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隔震装置
CN114688211A (zh) * 2020-12-30 2022-07-01 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 侧向缓冲减振装置及高速磁悬浮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587022U (zh) 防碰撞侧缓冲器
CN106884919B (zh) 一种嵌入式多级高效吸能装置
CN102371889A (zh) 燃料箱
CN103318724B (zh) 一种电梯碰撞缓冲保护装置
CN201980170U (zh) 气囊式保险杠
CN209581505U (zh) 防碰撞侧缓冲器
CN207212833U (zh) 一种液压缸保护装置
CN107139875B (zh) 具有自动修复功能的低速电动汽车防碰撞安全防护系统
CN211474739U (zh) 一种带塑料防尘管的前减震器
CN209587021U (zh) 隔振缓冲装置
CN211371124U (zh) 气囊及采用该气囊的轨道车辆减振器补偿气囊装置
CN213039739U (zh) 一种三级缓冲吸能器
CN209225102U (zh) 一种碰撞吸能盒
CN108468625A (zh) 一种悬架振动能量驱动制动系统
CN210591750U (zh) 一种汽车保险杠支架
CN207500382U (zh) 一种气囊减振器复位缓冲装置
CN108488290B (zh) 可重复使用的低速冲击能量吸收装置
CN105402303A (zh) 一种蓄能缓冲器
CN211500928U (zh) 一种制冷压缩机的机芯壳体结构
CN205527637U (zh) 一种山茶油塑料压盖机
CN219904761U (zh) 一种多旋翼无人机的桨叶气囊保护装置
CN103982588A (zh) 一种可重复使用并具有缓冲吸能效果的柔性结构
CN208424060U (zh) 支撑环挡型无刷电机
CN110131236A (zh) 一种缓冲效果好的多层密封油缸
CN208586541U (zh) 一种吸能防撞安全护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