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66867U - 用于车辆的流水槽、车身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流水槽、车身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66867U
CN209566867U CN201821656429.6U CN201821656429U CN209566867U CN 209566867 U CN209566867 U CN 209566867U CN 201821656429 U CN201821656429 U CN 201821656429U CN 209566867 U CN209566867 U CN 2095668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tter channel
plate
mounting plate
back door
wall in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65642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天亮
蓝一洋
盛灏睿
王娟
余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O Hold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O Nextev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O Nextev Ltd filed Critical NIO Nextev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65642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668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668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668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流水槽,包括所述流水槽的车身结构、及包括所述车身结构的车辆。所述流水槽包括:本体;支架,所述支架上设置与所述本体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并且所述支架包括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其中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置用于车辆的后门撑杆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置与车辆的侧围内板连接的第三连接部。后门支撑安装于流水槽上,并且经安装后门支撑的流水槽与侧围内板连接。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流水槽、车身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车辆设计和制造领域,具体说涉及一种流水槽、设置有所述流水槽的车身结构、以及包括所述车身结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车身流水槽的主要功能在于将车身雨水沿着流水槽排到车外,防止水流进入汽车车体内部和车身结构内部,提供内部舒适乘坐空间和防止车身在雨水的作用下过早锈蚀。
汽车轻量化是主流趋势,越来越多的车型采用铝车身特别是全铝车身。和侧围外板连接的流水槽往往使用较薄的铝合金冲压件,但由于SUV等车型的后门撑杆安装点一般放在流水槽上部,如果安装点的局部刚度不足会严重影响整车NVH性能,且对后门撑杆的耐久也有严重影响。传统铁制车身一般通过在流水槽底部增加加强板的方式增强安装点局部刚度,但由于铝合金自身性能导致如果沿用钢制车身的设计方案,必然无法满足设计要求。由于在焊接顺序等原因,导致和流水槽上的撑杆加强板无法和加强板相连。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流水槽,该流水槽连接于后门撑杆和侧围内板之间。所述流水槽包括:本体;支架,所述支架上设置与所述本体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并且所述本体包括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其中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置用于车辆的后门撑杆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置与车辆的侧围内板连接的第三连接部。
在上述流水槽中,所述第一连接部构造成用于所述支架与所述本体焊接在一起的焊接点,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上。
在上述流水槽中,所述第二连接部构造成用于所述支架与所述后门撑杆的安装基座螺纹连接的第一孔结构。
在上述流水槽中,所述第三连接部构造成用于所述支架与所述侧围内板螺纹连接的第二孔结构。
在上述流水槽中,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直接连接并且第二安装板形成为自所述第一安装板延伸出的的折弯部分。
在上述流水槽中,所述支架和所述侧围内板之间设置吸收由于经组装的所述流水槽与所述后门撑杆安装后产生公差的补偿结构。
在上述流水槽中,所述补偿结构构造成所述侧围内板上的对应于所述第二孔结构位置的过孔结构。
本申请涉及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包括:后门撑杆,
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流水槽,所述后门撑杆安装在所述流水槽上;侧围内板,所述侧围内板与所述流水槽连接以支撑所述后门撑杆。
在上述车身结构中,所述后门撑杆、所述流水槽和所述侧围内板由铝合金制成。
本申请涉及的再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车身结构的车辆。
后门撑杆通过支架与流水槽安装连接,侧围内板通过支架与流水槽连接,由此侧围内板能为后门撑杆提供改善的支撑刚度。支架的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各设置与后门撑杆和侧围内板连接的部位。后门撑杆与流水槽螺纹连接,侧围内板与流水槽螺纹连接。支架通过焊接附加到流水槽上。另外,公差补偿结构的设置可以吸收流水槽在安装过程中产生的累积公差,因此不会影响流水槽外观面变形,从而保护流水槽。
本申请实现了铝合金材质的流水槽总成结构,能起到很好的轻量化作用,相对于传统钢制零件能减重40%,并且后门撑杆上的应力可通过流水槽及其支架传递到结构较强的侧围内板总成上,为后门撑杆提供满足设计要求的支撑刚度。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的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其他方面和特征变得明显。但是应当知道,该附图仅仅为解释的目的设计,而不是作为本申请的范围的限定,这是因为其应当参考附加的权利要求。还应当知道,附图仅仅意图概念地说明此处描述的结构和流程,除非另外指出,不必要依比例绘制附图。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参阅以下具体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将更加充分地理解本申请,附图中同样的参考附图标记始终指代视图中同样的元件。其中:
图1是本申请涉及的流水槽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涉及的流水槽的关于第一安装板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涉及的流水槽与后门撑杆和侧围内板组装好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申请涉及的流水槽与侧围内板待组装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沿A-A线的截面图;
图7是图6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包含本申请涉及的流水槽的车身结构的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确切地理解本申请要求保护的主题,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涉及的流水槽用于车辆的车身结构,尤其用于采用铝合金的车身、特别是全铝合金的车身,并且该流水槽位于车辆的后方以连接后门撑杆,后门撑杆支撑经开启的后备门。
图1示出为本申请涉及的流水槽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流水槽100包括本体110和支架120。所述支架120通过其上设置的第一连接部131与本体110连接,并且所述支架120包括第一安装板122和第二安装板124。其中第一安装板122上设置用于安装车辆的后门撑杆的第二连接部133,支架120通过第二连接部133与后门撑杆连接;第二安装板124上设置与车辆的侧围内板连接的第三连接部135,支架120通过第三连接部135与侧围内板连接。
支架120可以是独立于本体110的部件并且与本体110固定在一起。由此,可以在现有的流水槽上通过增加支架以实施本申请。图2示出了支架与本体连接在一起的实施方式。第一连接部131位于第一安装板122上。第一连接部131构造成支架120与本体110焊接在一起的焊接点,如图所示的两个焊接点140(焊接点附近为第二连接部133,将在下文介绍)。支架120与本体110点焊在一起。点焊工艺不仅可以保持焊接表面的平整度而且成本较低。
图3示出了本申请涉及的流水槽已安装到车身结构上的示意图,后门撑杆200以如下的方式通过流水槽100及其支架连接到侧围内板300上。侧围内板300可以为后门撑杆200提供一定的支撑强度,以满足后门撑杆200较高的安装刚度要求。图4为图3中的局部放大图。如图4所示,后门撑杆200可铰接地连接于安装基座210上,该安装基座210位于图中未示出的本体及支架的第一安装板之上。回到图2,第二连接部133构造为包括两个孔的第一孔结构152,后门撑杆200通过安装基座210经由穿过所述孔的螺纹连接与第一安装板122连接。
图5示出为流水槽和侧围内板连接的示意图,为了清楚示意流水槽和侧围内板的连接,该图没有显示后门撑杆。第二安装板124与侧围内板300的一部分对准。第二安装板124经由螺纹连接(即图中示出的紧固件156)与侧围内板300紧固,从而将流水槽100安装到侧围内板300上。螺纹连接包括例如但非限制的,螺栓、螺母等带有螺纹紧固件。由图可看到,第三连接部135构造为包括两个孔的第二孔结构154,紧固件156沿图示虚线方向穿过侧围内板300和第二安装板124,经过压铆等类似工艺实现流水槽和侧围内板之间的彼此固定。出于空间上的考虑,压铆工艺能保证连接表面的平整度。
同理,对于第一安装板,可以想到,第一孔结构的连接方式也采用紧固件,并且经由压铆工艺实现。无论是第一安装板的第一孔结构,还是第二安装板的第二孔结构,每个孔结构包含的孔数量不限于两个,可以根据设计需求来确定,例如是一个、三个或更多个。
再回到图1,支架120的第一安装板122和第二安装板124彼此连接。如图所示出的,第一安装板122和第二安装板124直接连接,第二安装板124是第一安装板122延伸出的折弯翻边,支架120的整体形状构造成类似L形的轮廓。可以想到,支架120的形状不限于接近90度的L形,其形状可以取决于车身结构、以及侧围内、外板之间的布置情况,第一安装板122提供与后门撑杆的连接,第二安装板124提供与侧围内板的连接,第一安装板122和第二安装板124之间的夹角可以是任意角度,只要能将第一安装板122与后门撑杆的安装基座贴合,第二安装板124与侧围内板的待连接部分的位置对应即可。支架120附接到流水槽的位置可以是现有技术中流水槽与侧围内板连接的地方,也可以根据设计需求来重新确定。另外,可以选择能提供稳定支撑刚度的侧围内板的区域作为与第二安装板连接的待连接部分。
流水槽和侧围内板之间设置有公差补偿结构,以补偿从后门撑杆到流水槽再到侧围内板累积的安装公差。该公差补偿结构作用于流水槽连接到侧围内板时,从而避免支架变形。流水槽连接在侧围外板上,是侧围外板总成的一部分。图6为图4中沿A-A线的截面图,并且示出了采用公差补偿结构的流水槽与后门撑杆和侧围内板连接的示意图。在图中,流水槽的本体110焊接支架120。后门撑杆200通过未示出的紧固件与支架120连接。在支架的一侧上,支架120还与侧围内板300连接。因为补偿结构160的作用,在利用紧固件156将支架120也就是流水槽安装到侧围内板300上时,支架120可相对于侧围内板300沿图中箭头方向y微量移动。见图7的放大图,补偿结构160设置在侧围内板300上,如图中示出的过孔结构,即侧围内板的孔径b大于紧固件156的直径a。通过安装时的微量位置调整,来吸收侧围内外板安装时的尺寸叠加产生的累积公差。
图8为流水槽安装在车身结构上的示意图。流水槽100围绕车辆后备门设置。
安装时,流水槽先装配到侧围外板上。在流水槽上通过铝点焊装上支架,支架的第一安装板与流水槽的本体焊接。随后,后门撑杆的安装基座与支架的第一安装板通过压铆工艺压入两个螺母。最后侧围内板与支架的第二安装板通过压铆工艺压入两个螺母。由于侧围内板的过孔结构设计,在装配时只要将第二安装板与侧围内板的孔大致对齐,便于压铆螺母压入。
虽然已详细地示出并描述了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以说明本申请的原理,但应理解的是,本申请可以其它方式实施而不脱离这样的原理。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车辆的流水槽,其特征是包括:
本体(110);
支架(120),所述支架(120)上设置与所述本体(110)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31),并且所述支架(120)包括第一安装板(122)和第二安装板(124),其中所述第一安装板(122)上设置用于车辆的后门撑杆的第二连接部(133),所述第二安装板(124)上设置与车辆的侧围内板连接的第三连接部(13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水槽,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连接部(131)构造成用于所述支架(120)与所述本体(110)焊接在一起的焊接点,所述第一连接部(131)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22)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水槽,其特征是:所述第二连接部(133)构造成用于所述支架(120)与所述后门撑杆的安装基座螺纹连接的第一孔结构(15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水槽,其特征是:所述第三连接部(135)构造成用于所述支架(120)与所述侧围内板螺纹连接的第二孔结构(15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水槽,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安装板(122)和所述第二安装板(124)直接连接并且第二安装板(124)形成为自所述第一安装板(122)延伸出的折弯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水槽,其特征是:所述支架(120)和所述侧围内板之间设置吸收所述流水槽与所述后门撑杆安装后产生的公差累积的补偿结构(16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水槽,其特征是:所述补偿结构(160)构造成所述侧围内板上的对应于所述第二孔结构(154)的位置的过孔结构。
8.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是包括:
后门撑杆(200);
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流水槽(100),所述后门撑杆(200)安装在所述流水槽(100)上;
侧围内板(300),所述侧围内板(300)与所述流水槽(100)连接以为所述后门撑杆(200)提供支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后门撑杆(200)、所述流水槽(100)和所述侧围内板(300)由铝合金制成。
10.一种车辆,其特征是所述车辆包括根据权利要求8-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
CN201821656429.6U 2018-10-12 2018-10-12 用于车辆的流水槽、车身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095668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56429.6U CN209566867U (zh) 2018-10-12 2018-10-12 用于车辆的流水槽、车身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56429.6U CN209566867U (zh) 2018-10-12 2018-10-12 用于车辆的流水槽、车身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66867U true CN209566867U (zh) 2019-11-01

Family

ID=683198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656429.6U Active CN209566867U (zh) 2018-10-12 2018-10-12 用于车辆的流水槽、车身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6686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02211A (zh) * 2021-09-13 2021-11-05 芜湖国风塑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流水槽护板总成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02211A (zh) * 2021-09-13 2021-11-05 芜湖国风塑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流水槽护板总成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06625C (zh) 改进的机动车辆前端与车身侧边的连接件
US8690218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with body reinforcement behind the second row of seats
US8973980B2 (en) Load-bearing structural component for the body of a motor vehicle
US20160185394A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2019202745A (ja) 車体下部構造
JP3861651B2 (ja) 車両のショルダアンカ取付部の補強構造
US20120261951A1 (en) Bearing structure arrangement of a motor vehicle body
JP6597760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6597761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012116408A (ja) 車体後部構造
CN209566867U (zh) 用于车辆的流水槽、车身结构及车辆
JPS5824288B2 (ja) スライデイングル−フ装着車の車体ル−フ構造およびその組付方法
JP2017154718A (ja) 車両のドア構造
US20070246970A1 (en) Structural acoustic sound baffle for automotive sheet metal cavity applications
JP2007131187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CN214396958U (zh) 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车身和汽车
KR200160327Y1 (ko) 차량의 리어 써스팬션 쇽업소오버의 장착구조
KR20170024383A (ko) 차체 멤버 체결 구조체
JP2010234889A (ja) ストラットバーの取付構造
JP4710382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CN106627790B (zh) 车辆地板及车辆
JP4032790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JP6603578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メンバの補強構造
JP4528146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CN114572313B (zh) 一种铝合金车身侧围内板后部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817

Address after: Susong Road West and Shenzhen Road North, Hefe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Weilai (Anhui) Hold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30 Floor of Yihe Building, No. 1 Kangle Plaza, Central, Hong Kong, China

Patentee before: NIO NEXTEV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