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57335U - 蜗壳、风机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蜗壳、风机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57335U
CN209557335U CN201920053851.0U CN201920053851U CN209557335U CN 209557335 U CN209557335 U CN 209557335U CN 201920053851 U CN201920053851 U CN 201920053851U CN 209557335 U CN209557335 U CN 2095573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iral case
segment
line
air
bl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05385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学彬
易万权
王清伟
蔡志昇
闫长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zhou Hualing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zhou Hualing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zhou Hualing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05385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573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573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573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蜗壳、风机和空调器,所述蜗壳包括:蜗壳底盘,蜗壳底盘沿左右方向延伸,蜗壳底盘具有第一侧面;蜗舌,蜗舌沿左右方向延伸,蜗舌具有第二侧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对,且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之间形成蜗壳的出口段,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导流面,导流面的横截面相对于导流面的横截面的两端连线朝向出口段的内部空间凸起。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蜗壳,抑制风口外气体回流倒出风口内部,进而抑制了脉动喘振音的发生,同时也解决了因回流而产生的凝露问题。

Description

蜗壳、风机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蜗壳、具有该蜗壳的风机以及具有该风机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在长期使用后,往往在进风口的过滤网,机身内部的换热器上产生积灰问题。另外空调器在制冷状态下,蒸发器翅片积水造成阻力进一步增大,进而导致进气不顺畅,同转速下风量会锐减,这就进一步导致风轮叶片进气攻角变大,使得气流在叶片上提前分离,形成大量脱落涡。进气气流会携带这些脱落涡来到出风口,形成喘振声音。同时,由于出风不稳,在出风口处的局部区域风速过小,形成回流,这就进一步增强了喘振声音,在制冷工况下还能带来凝露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在于提出一种蜗壳,抑制风口外气体回流倒出风口内部,进而抑制了脉动喘振音的发生,同时也解决了因回流而产生的凝露问题。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在于提出一种具有该蜗壳的风机。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在于提出一种具有该风机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蜗壳,所述蜗壳包括:蜗壳底盘,所述蜗壳底盘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蜗壳底盘具有第一侧面;蜗舌,所述蜗舌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蜗舌具有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相对,且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之间形成所述蜗壳的出口段,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导流面,所述导流面的横截面相对于所述导流面的横截面的两端连线朝向所述出口段的内部空间凸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蜗壳,抑制风口外气体回流倒出风口内部,进而抑制了脉动喘振音的发生,同时也解决了因回流而产生的凝露问题。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蜗壳,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面包括所述导流面,以垂直于所述蜗壳轴线的平面截取所述第一侧面中的导流面形成型线,所述型线包括在出风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段S1和第二段S2,连接所述型线上沿出风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端点A和第二端点B形成连线L,所述第一段S1和所述第二段S2均设于所述连线L的朝向所述第二侧面的一侧。
一些实施例中,在出风方向上所述第一段S1相对于所述连线L的高度逐渐增大,且在出风方向上所述第二段S2相对于所述连线L的高度逐渐减小。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型线由所述第一段S1和所述第二段S2直接相连形成。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型线相对于所述连线L的高度在0毫米到15毫米的范围内。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蜗壳构造成内部适配风轮直径为D的形状,所述第一段S1上的预定点沿垂直于所述连线L的方向在所述连线上的投影到所述第一端点A的间距与风轮直径D的比值为x1,所述第一段S1上的该预定点的高度h1与直径D的比值满足:h1/D=-8.936106kx14+4.708874kx13-0.257054kx12+0.099197kx1-0.000059k,k的取值范围为[0.8,1.2];或h1/D=-0.806411kx13+0.795934kx12+0.037723kx1+0.000169k,k的取值范围为[0.8,1.2];或h1/D=0.422655kx12+0.079899kx1-0.000418k,k的取值范围为[0.8,1.2]。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蜗壳构造成内部适配风轮直径为D的形状,所述第二段S2上的预定点沿垂直于所述连线L的方向在所述连线上的投影到所述第一端点A的间距与风轮直径D的比值为x2,所述第二段S2上的该预定点的高度h2与直径D的比值满足:h2/D=-0.0933px2+0.0933p,p的取值范围为[0.8,1.2];或h2/D=-0.0327px22-0.0516px2+0.0816p,p的取值范围为[0.8,1.2];或h2/D=-0.0136px23-0.0064px22-0.0672px2+0.0844p,p的取值范围为[0.8,1.2]。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面包括平面和弧面中的至少一种。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面在出风方向上朝远离所述第一侧面的方向倾斜。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风机,所述风机包括:蜗壳,所述蜗壳为前述的蜗壳;风轮,所述风轮可转动地设于所述蜗壳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空调器,包括:壳体,壳体内具有风道,风道具有进风段和出风段;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壳体内并位于所述进风段和所述出风段之间;风机,所述风机为根据前述的风机,所述风机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壳体内并位于所述进风段和所述出风段之间,且所述风机适于驱动气流从所述进风段送往所述出风段并经过所述换热器,且所述蜗壳的出口段与所述出风段相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蜗壳的第一侧面的型线的平面坐标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空调器100,壳体1,换热器3,风机4,风道101,进风段102,出风段103,边框21,进风方向E,出风方向F,蜗壳41,蜗壳底盘411,蜗舌412,第一段S1,第二段S2,第一端点A,第二端点B,风轮42,出口段40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空调器、新风机等设备长期使用后,往往在进风口的过滤网,机身内部的换热器上产生积灰问题。另外以空调器为例,空调器在制冷状态下,蒸发器翅片积水造成阻力进一步增大,进而导致进气不顺畅,同转速下风量会锐减,这就进一步导致风轮叶片进气攻角变大,使得气流在叶片上提前分离,形成大量脱落涡。进气气流会携带这些脱落涡来到出风口,形成喘振声音。同时,由于出风不稳,在出风口处的局部区域风速过小,形成回流,这就进一步增强了喘振声音,在制冷工况下还能带来凝露问题。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些实施方式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部分问题。
针对于现有技术中的一些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蜗壳,本实用新型描述的蜗壳可以应用于空调器、新风机等设备中。
结合图2至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蜗壳41,蜗壳41包括蜗壳底盘411和蜗舌412,蜗壳底盘411和蜗舌412均沿左右方向延伸。
可选地,蜗壳底盘411具有第一侧面,蜗舌412具有第二侧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对,且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之间形成蜗壳41的出口段407。换言之,蜗壳41的出口段407包括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对,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导流面,或者说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中的至少一个朝另一个凸起,换言之,第一侧面包括导流面和/或第二侧面包括导流面。
可选地,在导流面的横截面中,导流面相对于其两端连线朝向出口段的内部空间凸起。换言之,导流面的横截面相对于导流面的横截面的两端连线朝向出口段的内部空间凸起。又或者说,以垂直于蜗壳轴线、并经过导流面的平面截取导流面获得一条线条,该线条相对于其两端连线朝向蜗壳的出口段的内部空间凸起。
其中,导流面的横截面垂直于蜗壳的轴线,换言之,导流面的横截面经过导流面并垂直于蜗壳的轴线。
具体而言,申请人在对蜗壳41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般将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设置成均是沿着其导风方向进行延伸的,其中,第二侧面可以是平面状,也可能是沿着蜗壳41的内型面继续延伸的弧形凹面;类似地第一侧面也可以为平面状,或者是弧形面形状。本申请中,对第二侧面进行了改进,在第二侧面上设置了凸起结构,或者说,第二侧面上的至少一部分呈朝向第一侧面凸起的面;同样地,也可以对第一侧面进行改进,在第一侧面上设置该凸起结构,或者第一侧面的至少一部分呈朝向第二侧面凸起的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蜗壳41,通过减小蜗壳41的出口段407的宽度尺寸,来达到增强出口段407处流速的目的,继而增大出口段407处的动压,动压越大,越能克服气流的回流静压,抑制风口外气体回流倒出风口内部,进而抑制了脉动喘振音的发生,同时也解决了因回流而产生的凝露问题。
可选地,在第一侧面的横截面(垂直于蜗壳41轴线的截面)上,相对于第一侧面的两端连线,导流面的高度可以先增大后减小。
可选地,如图2,第一侧面包括导流面。换言之,以垂直于蜗壳轴线、并经过第二侧面中的导流面的平面截取该导流面获得一条线条,该线条相对于其两端连线朝向第一侧面的内部空间凸起。
本实用新型主要以在第一侧面上设置导流面结构进行说明,但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可选地,设置在第一侧面上的导流面的横截面可以由两段曲线S1和S2构成,通过减小出口段407宽度W来达到增强出口段407流速的目的,继而增大出口段407的动压,动压越大。
结合图2和图3,可选地,以垂直于蜗壳41轴线的平面截取第一侧面中的导流面形成型线408,型线408包括在出风方向F依次设置的第一段S1和第二段S2,连接型线408上沿出风方向F依次布置的第一端点A和第二端点B形成连线L,也就是说,在气流经过出口段407时,气流先经过第一端点A后经过第二端点B。第一段S1和第二段S2均设于连线L的朝向第二侧面的一侧。可选地,在出风方向F上第一段S1相对于连线L的高度逐渐增大,且在出风方向F上第二段S2相对于连线L的高度逐渐减小。
可选地,结合图2和图3,型线408由第一段S1和第二段S2直接相连形成。也就是说,第一段S1的端点与第二段S2的端点相连。
可选地,结合图2和图3,型线408相对于连线L的高度在0毫米到15毫米的范围内。
另外,还可以设置成,型线408相对于连线L的高度相对于与蜗壳41适配的风轮42的直径D之间的比值在0到0.1的范围内。
可选地,结合图2和图3,蜗壳41构造成内部适配风轮42直径为D的形状,第一段S1上的预定点沿垂直于连线L的方向在连线上的投影到第一端点A的间距与风轮42直径D的比值为x1。
第一段S1上的该预定点的高度h1与直径D的比值满足:h1/D=-8.936106kx14+4.708874kx13-0.257054kx12+0.099197kx1-0.000059k,k的取值范围为[0.8,1.2]。
或者,第一段S1上的该预定点的高度h1与直径D的比值满足:h1/D=-0.806411kx13+0.795934kx12+0.037723kx1+0.000169k,k的取值范围为[0.8,1.2];或
或者,第一段S1上的该预定点的高度h1与直径D的比值满足:
h1/D=0.422655kx12+0.079899kx1-0.000418k,k的取值范围为[0.8,1.2]。
可选地,结合图2和图3,蜗壳41构造成内部适配风轮42直径为D的形状,第二段S2上的预定点沿垂直于连线L的方向在连线上的投影到第一端点A的间距与风轮42直径D的比值为x2。
其中,第二段S2上的该预定点的高度h2与直径D的比值满足:
h2/D=-0.0933px2+0.0933p,p的取值范围为[0.8,1.2];
或者,第二段S2上的该预定点的高度h2与直径D的比值满足:
h2/D=-0.0327px22-0.0516px2+0.0816p,p的取值范围为[0.8,1.2];
或者,第二段S2上的该预定点的高度h2与直径D的比值满足:
h2/D=-0.0136px23-0.0064px22-0.0672px2+0.0844p,p的取值范围为[0.8,1.2]。
因此,可以通过导流面形状的合理设置,可以有效地减小蜗壳41出口段407的宽度尺寸,而且还可以通过导流面的合理设置,形成附壁效应,避免气流的方向产生特别大的改变,产生涡流。
另外,上述公式进行了简化,例如0.0136px23是0.0136×p×(x2)3简化后的表述。
可选地,第一段S1在出口段407的出风方向F上的高度h1逐渐增大,第二段S2在出口段407的出风方向F上的高度h2逐渐减小。可选地,h1和h2均设置与0到15毫米的范围内。
可选地,整个第一侧面形成导流面,也就是说,在出风方向F上,导流面从第二侧面的一侧边沿延伸到另一侧边沿。当然,导流面也可以覆盖第二侧面的一部分。
导流面包括平面和弧面中的至少一种。另外,导流面可以为依次相接的多个面组成,这多个面中的每一个面都可以为平面或弧面。例如,导流面由沿出风方向依次相接的多个平面组成;又例如,导流面由沿出风方向依次相接的多个弧面组成;又例如,导流面由沿出风方向依次相接的多个平面和多个弧面组成等。
可选地,第二侧面在出风方向F上朝远离第一侧面的方向倾斜。
另外,参照图4,本实用新型前述的第一段S1以及第二段S2均可以成在出风方向上的其他曲线形状,例如,将第一段S1设置成波浪形曲线;将第一段S1设置成连续无拐点的曲线;也可以将第一段S1设置成直段;将第二段S2设置成波浪形曲线;将第二段S2设置成连续无拐点的曲线;也可以将第二段S2设置成直段等。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风机4。结合图1至图4,该风机4可以包括前述实施例中的蜗壳41,另外,该风机4可以应用于本申请其他实施例的空调器100中,该风机4也可以用于其他的送风设备(例如空调器、新风机等)中。该风机4还包括风轮42,风轮42可转动地设置于蜗壳41内,通过风轮42的转动驱动气流。
结合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包括:壳体1、换热器3和风机4,壳体1内具有风道101,风道101具有进风段102和出风段103,流体可以从风道101的进风段102进入到壳体1内并从出风段103送出。换热器3的至少一部分设于壳体1内并位于进风段102和出风段103之间,换热器3可以对流经壳体1内部空间的流体进行换热,具体而言,流体从进风段102进入到壳体1内部,与换热器3进行换热,换热完成后从出风段103送出。
风机4的至少一部分设于壳体1内并位于进风段102和出风段103之间,且风机4适于驱动气流从进风段102进入壳体1并在经过换热器3后从出风段103送出,通过风机4的驱动,可以使流体朝向预定的方向流通(即在壳体1内从进风段102流向出风段103),也就是说,通过风机4提供动力。风机4可以为前述实施例中的风机。
结合图1至图4,可选地,换热器3设于风机4的进风侧,且换热器3为沿环绕风机4的方向延伸的形状。
可选地,换热器3沿环绕风机4的方向设置,且换热器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风机4的朝向进风段102的一侧。其中,可以通过换热器3将进风段102与风机4完全隔开,这样,可以使得经过进风段102进入到风机4的空气均与换热器3进行换热,可以有效地提高对空气的换热效果。
另外,同样的,也可以将换热器3与风机4部分隔开,这样,可以选择性地对气流进行换热,从而输送舒适温度的气流。
结合图1至图4,可选地,在将该风机4应用到前述的空调器中时,换热器3呈开口向下的U型,蜗壳底盘411的上端、蜗舌412的上端分别设有与换热器3的两个开口端上下正对的接水槽。换热器3在进行制冷过程中,冷凝水将会沿着U型的倾斜结构导流到接水槽内,便于冷凝水的收集。
结合图1至图4,可选地,可以将进风段102设于壳体1的顶部、侧部或底部。根据不同的使用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进风段102位置,有效地提高空调器100的性能。
结合图1至图4,可选地,换热器3与风机4之间设有电辅热装置。通过设置电辅热,可以在需要的情况下向外输送热量,另外,在换热器3结冰或存在灰尘等情况下时,也可以通过电辅热来进行化并和除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均是为了降低气流输送过程中的噪音,以及降低各种因素对送风量等的影响。上述的每个实施例均可以作为单独的实施例实施例,也可以结合到本领域或相关技术领域中的其他设备上。另外,本申请的上述任一两个实施例多可以进行相互结合,从而实现更好的送风效果,而且相互结合会产生更好的送风和降噪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1)

1.一种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包括:
蜗壳底盘,所述蜗壳底盘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蜗壳底盘具有第一侧面;
蜗舌,所述蜗舌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蜗舌具有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相对,且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之间形成所述蜗壳的出口段,
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导流面,所述导流面的横截面相对于所述导流面的横截面的两端连线朝向所述出口段的内部空间凸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包括所述导流面,以垂直于所述蜗壳轴线的平面截取所述第一侧面中的导流面形成型线,所述型线包括在出风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段S1和第二段S2,连接所述型线上沿出风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端点A和第二端点B形成连线L,所述第一段S1和所述第二段S2均设于所述连线L的朝向所述第二侧面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蜗壳,其特征在于,在出风方向上所述第一段S1相对于所述连线L的高度逐渐增大,且在出风方向上所述第二段S2相对于所述连线L的高度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型线由所述第一段S1和所述第二段S2直接相连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型线相对于所述连线L的高度在0毫米到15毫米的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构造成内部适配风轮直径为D的形状,所述第一段S1上的预定点沿垂直于所述连线L的方向在所述连线L上的投影到所述第一端点A的间距与风轮直径D的比值为x1,所述第一段S1上的该预定点的高度h1与直径D的比值满足:
h1/D=-8.936106kx14+4.708874kx13-0.257054kx12+0.099197kx1-0.000059k,k的取值范围为[0.8,1.2];或
h1/D=-0.806411kx13+0.795934kx12+0.037723kx1+0.000169k,k的取值范围为[0.8,1.2];或
h1/D=0.422655kx12+0.079899kx1-0.000418k,k的取值范围为[0.8,1.2]。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构造成内部适配风轮直径为D的形状,所述第二段S2上的预定点沿垂直于所述连线L的方向在所述连线L上的投影到所述第一端点A的间距与风轮直径D的比值为x2,所述第二段S2上的该预定点的高度h2与直径D的比值满足:
h2/D=-0.0933px2+0.0933p,p的取值范围为[0.8,1.2];或
h2/D=-0.0327px22-0.0516px2+0.0816p,p的取值范围为[0.8,1.2];或
h2/D=-0.0136px23-0.0064px22-0.0672px2+0.0844p,p的取值范围为[0.8,1.2]。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面包括平面和弧面中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面在出风方向上朝远离所述第一侧面的方向倾斜。
10.一种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包括:
蜗壳,所述蜗壳为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蜗壳;
风轮,所述风轮可转动地设于所述蜗壳内。
1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壳体内具有风道,风道具有进风段和出风段;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壳体内并位于所述进风段和所述出风段之间;
风机,所述风机为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风机,所述风机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壳体内并位于所述进风段和所述出风段之间,且所述风机适于驱动气流从所述进风段送往所述出风段并经过所述换热器,且所述蜗壳的出口段与所述出风段相对。
CN201920053851.0U 2019-01-11 2019-01-11 蜗壳、风机和空调器 Active CN2095573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53851.0U CN209557335U (zh) 2019-01-11 2019-01-11 蜗壳、风机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53851.0U CN209557335U (zh) 2019-01-11 2019-01-11 蜗壳、风机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57335U true CN209557335U (zh) 2019-10-29

Family

ID=683062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053851.0U Active CN209557335U (zh) 2019-01-11 2019-01-11 蜗壳、风机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573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86711B (zh) 室内机
CN103089661B (zh) 横流风扇
CN109307319A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5579754U (zh) 正出风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7816788B (zh) 一种出风装置及空调柜机
CN214307342U (zh) 空气调节设备
CN205448209U (zh) 空气整流装置及空调器
CN209557335U (zh) 蜗壳、风机和空调器
WO2021103827A1 (zh)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110410876B (zh)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以及空调器
CN201787673U (zh) 落地式空调机
CN209445501U (zh) 空调器
CN209689044U (zh) 风道部件和具有其的空气处理设备
JP5506821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06496550U (zh) 平行流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8025662U (zh) 空调
CN209558554U (zh) 空调器
CN210399238U (zh)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以及空调器
CN209557299U (zh) 风机和空调器
CN208296098U (zh) 空调器
CN210141624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14763929A (zh) 空气调节设备
CN108375108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9557331U (zh) 风机和空调器
CN209415609U (zh) 一种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