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25662U - 空调 - Google Patents

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25662U
CN208025662U CN201820378428.3U CN201820378428U CN208025662U CN 208025662 U CN208025662 U CN 208025662U CN 201820378428 U CN201820378428 U CN 201820378428U CN 208025662 U CN208025662 U CN 2080256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ind
shell
tubular wine
wine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37842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学彬
韦汉儒
张敏
刘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37842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0256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256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256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空调包括:壳体;贯流风轮,设于壳体中,贯流风轮的轴线所在的铅垂面为分界面;换热器,设于壳体中,且位于分界面的一侧;其中,贯流风轮的直径与壳体的纵向高度之间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6,并小于或等于0.9。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在不改变壳体纵向高度,且贯流风轮的轴线非纵向设置的情况下,在壳体中设置径向尺寸更大的贯流风轮,从而能够提高该空调的进、出风量,增大换热效果,同时使空调的整体结构简单、紧凑,减小了空调安装后对室内空间的占用,实用性较高。

Description

空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空调设备中,例如采用贯流风轮的空调,其一般将进风口设置在壳体的顶板和/或底板上,并将部分换热器设置在贯流风轮的顶部和/或底部,以增大换热效果。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由于屋内的使用空间有限,不宜随便加大壳体的纵向高度尺寸,同时由于受到换热器的限制,导致贯流风轮的径向尺寸设置的比较小,从而使得出风量也比较小,空调的换热性能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壳体;贯流风轮,设于壳体中,贯流风轮的轴线所在的铅垂面为分界面;换热器,设于壳体中,且位于分界面的一侧;其中,贯流风轮的直径与壳体的纵向高度之间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6,并小于或等于0.9。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包括壳体,壳体中安装有贯流风轮和换热器,通过以贯流风轮的轴线所在的铅垂面为分界面,将换热器设置在分界面的一侧,能够在不改变壳体纵向高度,且贯流风轮的轴线非纵向设置的情况下,在壳体中设置径向尺寸更大的贯流风轮,从而能够提高该空调的进、出风量,增大换热效果。
通过设置贯流风轮的直径与壳体的纵向高度之间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6,并小于或等于0.9,使空调的整体结构简单、紧凑,有利于减小对安装空间的占用,实用性较高。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设置较大径向尺寸的贯流风轮,同时使空调的整体结构紧凑,可以将贯流风流的轴线横向设置。其中,可以理解的是,贯流风轮的轴线可以横向设置,也可以倾斜地设置。
可选地,壳体为空调室内挂机的壳体,相较现有的空调室内挂机而言,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方案能够在不改变壳体纵向高度,且贯流风轮的轴线非纵向设置的情况下,在壳体中设置径向尺寸更大的贯流风轮,从而能够提高该空调的进、出风量,增大换热效果。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空调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换热器与分界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0度,并小于90度。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换热器与分界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0度,并小于90度,具体地,当换热器与分界面之间的夹角等于0度时,换热器竖直设置,有利于对壳体另一个方向上的厚度进行减薄。当换热器与分界面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并小于90时,换热器相较分界面倾斜设置,可以理解,由于现有的空调中的壳体一般将进风口设置在壳体的顶板或底板上,此时倾斜设置的换热器能够更好的适应出风口的位置,从而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换热器被构造为折弯结构,以将贯流风轮围设于折弯结构内。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换热器为折弯结构,将贯流风轮围设于折弯结构内,能够增大使换热器的各个位置换热均匀,从而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其中,可以理解的是,换热器被构造为折弯结构是指,换热器为弧形换热器或换热器为呈一定角度设置的双折换热器,该角度大于0度,并小于180度。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设于壳体上,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位于分界面的相对两侧。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壳体上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位于分界面的相对两侧,使壳体内部气流流畅,不易出现紊流现象,从而不易产生噪音,同时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增强制冷和制热效果。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换热器位于贯流风轮和进风口之间。
在本方案中,通过将换热器设于贯流风轮和进风口之间,能够对从进风口进入到壳体内的气流进行充分的换热,从而有利于提高制冷和制热效果。
其中,可选地,换热器倾斜放置,且换热器与贯流风轮之间的最小间距范围为10mm~16mm。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进风口设于壳体的底板上;其中,进风口远离贯流风轮的侧边和贯流风轮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0度,并小于或等于45度,进风口靠近贯流风轮的侧边和贯流风轮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5度,并小于或等于90度。
在本方案中,通过将进风口设置在壳体的底板上,并设置进风口远离贯流风轮的侧边和贯流风轮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0度,并小于或等于45度,进风口靠近贯流风轮的侧边和贯流风轮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5度,并小于或等于90度,能够在设置大尺寸贯流风轮,且换热器位于贯流风轮和进风口之间时,对从进风口进入到壳体内的气流进行充分的换热,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蜗壳风道,包括设于壳体的顶板上的蜗壳背板,和设于壳体的底板上的舌板,蜗壳背板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舌板包括相连接的第三导风面和第四导风面,第一导风面、第三导风面和换热器三者之间构造出风轮容置区,第二导风面和第四导风面之间形成斜向下的出风风道段;其中,贯流风轮设于风轮容置区,出风风道段的开口端连接至出风口。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壳体内设置蜗壳风道,能够引导壳体内部的气流稳定流动,不易产生紊流,从而能够增大进、出风量,降低噪音。具体地,蜗壳风道包括设于壳体的顶板上的蜗壳背板和设于壳体的底板上的舌板,蜗壳背板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舌板包括相连接的第三导风面和第四导风面,第一导风面、第三导风面和换热器三者之间构造出风轮容置区,以使贯流风轮安装在风轮容置区。第二导风面和第四导风面之间形成斜向下的出风风道段,且出风风道段的开口端连接至出风口,能够使换热后的气流斜向下吹。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二导风面为平面或弧形面,第四导风面为平面或弧形面。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二导风面为平面或弧形面,第四导风面为平面或弧形面,能够提供多种不同的出风效果,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蜗壳背板和舌板相对表面之间距离最近的两个点的连线的中垂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0度,并小于或等于80度。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蜗壳背板和舌板相对表面之间距离最近的两个点的连线的中垂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0度,并小于或等于80度,具体地,蜗壳背板和舌板相对表面之间距离最近的两个点的连线的中垂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趋近于80度或等于80度时,空调制热时流经蜗壳风道的热风能够在竖直方向具有比较大的速度分量,从而使热风流经蜗壳风道后能够下降至靠近地面的高度,以实现“暖足”的效果。蜗壳背板和舌板相对表面之间距离最近的两个点的连线的中垂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趋近于10度或等于10度时,空调制冷时产生的冷风能够有较远的出风距离,便于快速降温,同时还能够减少冷风直接吹向用户导致用户产生不适的可能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弧形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在出风口靠近壳体的底板的侧边上,以通过转动弧形导风板,实现调节从出风口流出的气流的方向。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出风口靠近壳体的底板的侧边上设置可转动的弧形导风板,能够通过转动弧形导风板来调节从出风口流出的气流的方向,能够在制冷时使气流平吹至室内空间的顶部,在制热时使气流吹至脚下,从而使得出风不易直吹面部,提高了制冷制热时的舒适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弧形导风板包括沿气流运动方向依次设置的凹形弧面和凸形弧面;其中,凹形弧面用于在弧形导风板移动至第一位置时引导气流向前方流动,凸形弧面用于在弧形导风板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引导气流向下方流动。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弧形导风板包括沿气流运动方向依次设置的凹形弧面和凸形弧面,能够在弧形导风板移动至第一位置时利用康达效应引导气流向前方流动,并在弧形导风板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利用康达效应引导气流向下方流动。
值得说明的是,现有的空调室内挂机安装在距离地面2.2mm的高度位置,若要将其安装在更高的位置,例如距离地面2.8mm的高度位置时,容易使从出风口吹出的气流直吹人脸,不能将气流送至脚下,舒适性较差,通过设置弧形导风板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在达到制冷的时候冷风不直吹人,制热的时候舒适暖心的效果的同时,使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将空调室内挂机安装在更高的位置,以有效地利用房间内的使用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在制热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在制冷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在制热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在制冷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8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2壳体,104贯流风轮,106分界面,108换热器,110电加热装置,112接水盘,114蜗壳风道,1142蜗壳背板,1144舌板,114A第一导风面,114B第二导风面,114C第三导风面,114D第四导风面,116弧形导风板,1162凸形弧面,1164凹形弧面,118进风口,120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空调。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包括:壳体102、贯流风轮104和换热器108。
具体地,贯流风轮104和换热器108安装在壳体102中,贯流风轮104的轴线所在的铅垂面为分界面106,换热器108位于分界面106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通过以贯流风轮104的轴线所在的铅垂面为分界面106,将设置在分界面106的一侧,能够在不改变壳体102纵向高度,且贯流风轮104的轴线非纵向设置的情况下,在壳体102中设置径向尺寸更大的贯流风轮104,从而能够提高该空调的进、出风量,增大换热效果。
通过设置贯流风轮104的直径与壳体102的纵向高度之间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6,并小于或等于0.9,使空调的整体结构简单、紧凑,有利于减小对安装空间的占用,实用性较高。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设置较大径向尺寸的贯流风轮104,同时使空调的整体结构紧凑,可以将贯流风流104的轴线横向设置。其中,可以理解的是,贯流风轮的轴线可以横向设置,也可以倾斜地设置。
可选地,壳体102为空调室内挂机的壳体,相较现有的空调室内挂机而言,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方案能够在不改变壳体102纵向高度,且贯流风轮104的轴线非纵向设置的情况下,在壳体102中设置径向尺寸更大的贯流风轮,从而能够提高该空调的进、出风量,增大换热效果。
优选地,贯流风轮104的直径与壳体102的纵向高度之间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7,并小于或等于0.78。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8所示,壳体102为空调室内挂机的壳体102,贯流风轮104设于壳体102中,且贯流风轮104的轴线水平设置,换热器108设置在贯流风轮104的轴线所在的铅垂面(即分界面106)的一侧。贯流风轮104的直径为100~130mm,壳体102的高度为150mm~165mm,具体地,例如贯流风轮104的直径为117mm,壳体102的高度为150mm或164.94mm。值得指出的是,相较现有的空调室内挂机而言,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使壳体102的纵向高度减小,同时能够在减小高度后的壳体102内设置大尺寸的贯流风轮104。
具体地,包括以下方案:
(1)贯流风轮104的直径为117mm,壳体102的高度为150mm。
(2)贯流风轮104的直径为117mm,壳体102的高度为165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8所示,换热器108与分界面106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0度,并小于90度。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换热器108与分界面106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0度,并小于90度,具体地,当换热器108与分界面106之间的夹角等于0度时,换热器108竖直设置,有利于对壳体102另一个方向上的厚度进行减薄。当换热器108与分界面106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并小于90时,换热器108相较分界面106倾斜设置,可以理解,由于现有的空调中的壳体102一般将进风口118设置在壳体102的顶板或底板上,此时倾斜设置的换热器108能够更好的适应出风口120的位置,从而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08的换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换热器108被构造为折弯结构,以将贯流风轮104围设于折弯结构内。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换热器108为折弯结构,将贯流风轮104围设于折弯结构内,能够增大使换热器108的各个位置换热均匀,从而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08的换热效果。
其中,可以理解的是,换热器108被构造为折弯结构是指,换热器108为弧形换热器108(如图2所示)或换热器108为呈一定角度设置的双折换热器108(如图3所示),该角度大于0度,并小于180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空调还包括:进风口118和出风口120,设于壳体102上,进风口118和出风口120分别位于分界面106的相对两侧。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壳体102上的进风口118和出风口120分别位于分界面106的相对两侧,使壳体102内部气流流畅,不易出现紊流现象,从而不易产生噪音,同时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增强制冷和制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8所示,换热器108位于贯流风轮104和进风口118之间。
在本方案中,通过将换热器108设于贯流风轮104和进风口118之间,能够对从进风口118进入到壳体102内的气流进行充分的换热,从而有利于提高制冷和制热效果。
其中,可选地,换热器108倾斜放置,且换热器108与贯流风轮104之间的最小间距范围为10mm~16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换热器108和贯流风轮104之间还设置有电加热装置110,通过设置电加热装置110能够大幅提高空调的换热能力,从而增强对室内的制热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8所示,进风口118设于壳体102的底板上。其中,如图4所示,进风口118远离贯流风轮104的侧边和贯流风轮104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a大于或等于10度,并小于或等于45度,进风口118靠近贯流风轮104的侧边和贯流风轮104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b大于或等于15度,并小于或等于90度。
在本方案中,通过将进风口118设置在壳体102的底板上,并设置进风口118远离贯流风轮104的侧边和贯流风轮104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a大于或等于10度,并小于或等于45度,进风口118靠近贯流风轮104的侧边和贯流风轮104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b大于或等于15度,并小于或等于90度,能够在设置大尺寸贯流风轮104,且换热器108位于贯流风轮104和进风口118之间时,对从进风口118进入到壳体102内的气流进行充分的换热,提高了换热器108的换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8所示,空调还包括:蜗壳风道114,包括设于壳体102的顶板上的蜗壳背板1142,和设于壳体102的底板上的舌板1144,蜗壳背板1142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导风面114A和第二导风面114B,舌板1144包括相连接的第三导风面114C和第四导风面114D,第一导风面114A、第三导风面114C和换热器108三者之间构造出风轮容置区,第二导风面114B和第四导风面114D之间形成斜向下的出风风道段;其中,贯流风轮104设于风轮容置区,出风风道段的开口端连接至出风口120。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壳体102内设置蜗壳风道114,能够引导壳体102内部的气流稳定流动,不易产生紊流,从而能够增大进、出风量,降低噪音。具体地,蜗壳风道114包括设于壳体102的顶板上的蜗壳背板1142和设于壳体102的底板上的舌板1144,蜗壳背板1142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导风面114A和第二导风面114B,舌板1144包括相连接的第三导风面114C和第四导风面114D,第一导风面114A、第三导风面114C和换热器108三者之间构造出风轮容置区,以使贯流风轮104安装在风轮容置区。第二导风面114B和第四导风面114D之间形成斜向下的出风风道段,且出风风道段的开口端连接至出风口120,能够使换热后的气流斜向下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5和图7所示,第二导风面114B为平面或弧形面,第四导风面114D为平面或弧形面。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二导风面114B为平面或弧形面,第四导风面114D为平面或弧形面,能够提供多种不同的出风效果,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蜗壳背板1142和舌板1144相对表面之间距离最近的两个点的连线的中垂线L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c大于或等于10度,并小于或等于80度。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蜗壳背板1142和舌板1144相对表面之间距离最近的两个点的连线的中垂线L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c大于或等于10度,并小于或等于80度,具体地,蜗壳背板1142和舌板1144相对表面之间距离最近的两个点的连线的中垂线L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c趋近于80度或等于80度时,空调制热时流经蜗壳风道的热风能够在竖直方向具有比较大的速度分量,从而使热风流经蜗壳风道后能够下降至靠近地面的高度,以实现“暖足”的效果。蜗壳背板1142和舌板1144相对表面之间距离最近的两个点的连线的中垂线L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c趋近于10度或等于10度时,空调制冷时产生的冷风能够有较远的出风距离,便于快速降温,同时还能够减少冷风直接吹向用户导致用户产生不适的可能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8所示,空调还包括:弧形导风板116,可转动地设置在出风口120靠近壳体102的底板的侧边上,以通过转动弧形导风板116,实现调节从出风口120流出的气流的方向。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出风口120靠近壳体102的底板的侧边上设置可转动的弧形导风板116,能够通过转动弧形导风板116来调节从出风口120流出的气流的方向,能够在制冷时使气流平吹至室内空间的顶部,在制热时使气流吹至脚下,从而使得出风不易直吹面部,提高了制冷制热时的舒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8所示,弧形导风板116包括沿气流运动方向依次设置的凹形弧面1164和凸形弧面1162;其中,凹形弧面1164用于在弧形导风板116移动至第一位置时引导气流向前方流动,凸形弧面1162用于在弧形导风板116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引导气流向下方流动。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弧形导风板116包括沿气流运动方向依次设置的凹形弧面1164和凸形弧面1162,能够在弧形导风板116移动至第一位置时利用康达效应引导气流向前方流动,并在弧形导风板116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利用康达效应引导气流向下方流动。
值得说明的是,现有的空调室内挂机安装在距离地面2.2mm的高度位置,若要将其安装在更高的位置,例如距离地面2.8mm的高度位置时,容易使从出风口吹出的气流直吹人脸,不能将气流送至脚下,舒适性较差,通过设置弧形导风板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在达到制冷的时候冷风不直吹人,制热的时候舒适暖心的效果的同时,使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将空调室内挂机安装在更高的位置,以有效地利用房间内的使用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还设置有接水盘112,接水盘112设置在换热器底部及舌板的一侧,通过设置接收盘可以承接换热器上滴落的凝露水,使凝露水不易落在底板上,以及进入底板上的进风口118,提高了实用性和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接水盘112和舌板1144均相邻设置在壳体的底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接水盘112和舌板1144为一体式结构。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包括壳体,和安装在壳体中的贯流风轮和换热器,通过以贯流风轮的轴线所在的铅垂面为分界面,将设置在分界面的一侧,能够在减小壳体的高度或厚度的同时,增大壳体内设置的贯流风轮的径向尺寸,具有整体结构简单、紧凑的优点,稳定性和可靠性高,同时有利于提高该空调的进、出风量,增大换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贯流风轮,设于所述壳体中,所述贯流风轮的轴线所在的铅垂面为分界面;
换热器,设于所述壳体中,且位于所述分界面的一侧;
其中,所述贯流风轮的直径与所述壳体的纵向高度之间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6,并小于或等于0.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与所述分界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0度,并小于90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被构造为折弯结构,以将所述贯流风轮围设于所述折弯结构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进风口和出风口,设于所述壳体上,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分别位于所述分界面的相对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贯流风轮和所述进风口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风口设于所述壳体的底板上;
其中,所述进风口远离所述贯流风轮的侧边和所述贯流风轮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0度,并小于或等于45度,
所述进风口靠近所述贯流风轮的侧边和所述贯流风轮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5度,并小于或等于90度。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蜗壳风道,包括设于所述壳体的顶板上的蜗壳背板,和设于所述壳体的底板上的舌板,
所述蜗壳背板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所述舌板包括相连接的第三导风面和第四导风面,
所述第一导风面、所述第三导风面和所述换热器三者之间构造出风轮容置区,所述第二导风面和所述第四导风面之间形成斜向下的出风风道段;
其中,所述贯流风轮设于所述风轮容置区,所述出风风道段的开口端连接至所述出风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导风面为平面或弧形面,所述第四导风面为平面或弧形面。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蜗壳背板和所述舌板相对表面之间距离最近的两个点的连线的中垂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0度,并小于或等于80度。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弧形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出风口靠近所述壳体的底板的侧边上,以通过转动所述弧形导风板,实现调节从所述出风口流出的气流的方向。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弧形导风板包括沿气流运动方向依次设置的凹形弧面和凸形弧面;
其中,所述凹形弧面用于在所述弧形导风板移动至第一位置时引导气流向前方流动,所述凸形弧面用于在所述弧形导风板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引导气流向下方流动。
CN201820378428.3U 2018-03-20 2018-03-20 空调 Active CN2080256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78428.3U CN208025662U (zh) 2018-03-20 2018-03-20 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78428.3U CN208025662U (zh) 2018-03-20 2018-03-20 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25662U true CN208025662U (zh) 2018-10-30

Family

ID=639075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378428.3U Active CN208025662U (zh) 2018-03-20 2018-03-20 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02566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05076A (zh) * 2018-10-31 2019-03-0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05076A (zh) * 2018-10-31 2019-03-0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60665A (zh) 窗机空调
CN105650746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8059069U (zh) 空调器
CN208025662U (zh) 空调
CN106839086A (zh) 一种风机盘管机组
CN108050595A (zh) 空调挂机
CN207936455U (zh) 用于环形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及环形空调室内机
CN208566884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9689044U (zh) 风道部件和具有其的空气处理设备
CN106482231A (zh) 一种混流空调
CN208418987U (zh) 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818656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793629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8186812U (zh) 用于环形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及环形空调室内机
CN208671769U (zh) 一种翅片及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器
CN211177058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818652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793629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8253745U (zh) 空调器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CN209840332U (zh) 一种基于室内水景的空气调温调湿装置
CN208952238U (zh) 风道系统和空调
CN106123269A (zh) 空调室内机和圆形挂机
CN206291343U (zh) 一种防结露风机盘管
CN208025687U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209689043U (zh) 空气处理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