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186561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186561U
CN208186561U CN201820412343.2U CN201820412343U CN208186561U CN 208186561 U CN208186561 U CN 208186561U CN 201820412343 U CN201820412343 U CN 201820412343U CN 208186561 U CN208186561 U CN 2081865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air
indoor unit
annular
ca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41234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单翠云
王永涛
闫宝升
关婷婷
戴现伟
吕静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41234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1865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1865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1865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室内机,包括:环形机壳,其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位于其后侧并沿其周向分布的进风格栅和位于其前侧并沿其周向分布的环形出风口;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相互独立地设置于环形机壳的内部,且各自配置成受控地与流经其自身的气流进行热交换;第一气流驱动装置,配置成在制冷模式时受控地促使经进风格栅进入环形机壳内的部分气流经第一换热器换热后流向环形出风口;以及第二气流驱动装置,设置于环形机壳内并处于第一气流驱动装置的下方,且配置成在制热模式时受控地促使经进风格栅进入环形机壳内的部分气流经第二换热器换热后流向环形出风口。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送风范围广、外形美观、制冷制热体验较好。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空调室内机有立式和壁挂式两种。现有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均为长条状,其利用折弯式蒸发器进行换热,并使用贯流风机、轴流风机或离心风机等风机类驱动部件进行送风,送风口通常为长条状。现有立式空调室内机为竖直放置的柱状,其利用板式蒸发器进行换热,并使用贯流风机、轴流风机或离心风机等风机类驱动部件进行送风,送风口呈矩形。现有的这些空调室内机不仅容易出现外观视觉审美疲劳,而且送风口的送风范围也比较小。
并且,传统空调室内机普遍存在冷风下行、热风上行的问题,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特别是对于放置于桌面上的桌面空调室内机来说,其对外观的要求更高,并且因为距离用户较近,冷风下沉、热风上升的不舒适体验更加突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送风范围广且外形美观的空调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避免冷风下行、热风上行的问题,以提高用户的舒适性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避免空调室内机内部积存冷凝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环形机壳,其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位于其后侧并沿其周向分布的进风格栅和位于其前侧并沿其周向分布的环形出风口;
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相互独立地设置于所述环形机壳的内部,且各自配置成受控地与流经其自身的气流进行热交换;
第一气流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环形机壳的内部,且配置成在制冷模式时受控地促使经所述进风格栅进入所述环形机壳内的部分气流经所述第一换热器换热后流向所述环形出风口;以及
第二气流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环形机壳内并处于所述第一气流驱动装置的下方,且配置成在制热模式时受控地促使经所述进风格栅进入所述环形机壳内的部分气流经所述第二换热器换热后流向所述环形出风口。
可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上方;且
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气流驱动装置在前后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气流驱动装置在前后方向上相对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均为沿所述环形机壳的周向延伸的弧形换热器。
可选地,所述第一气流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二气流驱动装置均为沿所述环形机壳的周向延伸的半封闭的弧形离子风发生装置。
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底座,设置于所述环形机壳的下方,以用于支撑所述环形机壳,其中
用于为所述第一气流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二气流驱动装置提供高压的电源装置设置于所述底座内。
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用于收集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各个区段上产生的冷凝水的冷凝水收集装置,所述冷凝水收集装置包括:
上接水盘,沿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周向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内侧,以用于收集所述第一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
下接水盘,沿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周向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外侧,以至少用于收集所述第二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以及
导水管,连通所述上接水盘和所述下接水盘,以用于将所述上接水盘收集的冷凝水导流至所述下接水盘,从而通过所述下接水盘直接或间接地排放至所述环形机壳外部。
可选地,所述上接水盘的端部具有处于外侧的汇水槽,以允许所述上接水盘承接的冷凝水顺着其外表面汇集在所述汇水槽中;且
所述汇水槽的底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导水管的上端与所述通孔连通,以允许所述汇水槽内的冷凝水通过所述通孔流入所述导水管中,从而通过所述导水管流向所述下接水盘。
可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处于相同侧的端部之间间隔设置,以形成通风间隙,从而在所述空调室内机运行时允许经所述进风格栅进入所述环形机壳内的部分气流直接通过所述通风间隙流向所述环形出风口。
可选地,所述环形机壳包括环形的前外壳体、环形的前内壳体和环形的后壳体;
所述前内壳体设置于所述前外壳体的内部,且所述前内壳体与所述前外壳体的壳体壁之间留有间隙;且
所述后壳体具有沿其周向延伸的内侧边缘和外侧边缘,所述前内壳体的后侧连接至所述后壳体的内侧边缘,所述前外壳体的后侧连接至所述后壳体的外侧边缘,从而在所述后壳体、所述前内壳体和所述前外壳体之间限定出容装空间,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气流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二气流驱动装置均安装在所述容装空间内。
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为桌面空调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具有环形机壳,可使得整个空调室内机呈独具一格的环形,环形的空调室内机美观别致、耳目一新,尤其是对于放置于桌面上的桌面空调室内机,可以作为装饰品。同时,空调室内机在其前侧开设环形出风口,实现了360°广角度送风,扩大了送风范围,避免了局部的大气流冲击,提升了用户的舒适度体验。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具有可独立控制的第一气流驱动装置和第二气流驱动装置、以及两个独立受控的换热器,处于上方的第一气流驱动装置仅在制冷模式下运行,驱动气流经第一换热器换热后流向环形出风口,处于下方的第二气流驱动装置仅在制热模式下运行,驱动气流经第二换热器换热后流向环形出风口。由此可实现冷风从环形出风口的上侧吹出,热风从环形出风口的下侧吹出,提高了用户的制冷制热体验。
进一步地,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的机壳采用独创的环形,因此,为了提高换热效率、简化结构,本实用新型还采用沿环形机壳的周向延伸的弧形换热器。然而,在运行时,换热器的各个区段上都会产生冷凝水,冷凝水会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往下滴落。因此,冷凝水收集是不可忽略的,同时,对于这类形状的机壳和换热器来说,冷凝水的收集也是设计的难点和重点之一。本实用新型在设计了特殊形状的机壳和换热器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冷凝水收集装置,其能够收集换热器的各个区段上产生的冷凝水,并排放至环形机壳的外部,从而避免冷凝水滴落至换热器下部区段或其他部件上或滞留在机壳底部而带来安全隐患。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与冷凝水收集装置装配后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冷凝水收集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
图6是沿图5中的剖切线X-X截取的上接水盘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7是沿图5中的剖切线Y-Y截取的下接水盘和排水管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曲线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二曲线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1包括环形机壳10、第一换热器21、第二换热器22、第一气流驱动装置31和第二气流驱动装置32。
环形机壳10的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具体地,环形机壳10具有内轮廓线和外轮廓线,其内轮廓线和外轮廓线均为绕前后方向上的轴线在竖直平面内沿各自的预定路径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具有预设形状的封闭环形曲线。环形壳体10的外轮廓线和内轮廓线可以呈圆环状、椭圆环状、类椭圆环状、心形或其他形状优美的封闭环形。环形壳体10的外轮廓线的形状与其内轮廓线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并且,环形机壳10具有位于其后侧并沿其周向分布的进风格栅110和位于其前侧并沿其周向分布的环形出风口120。室内的气流可经进风格栅110进入环形机壳10内,环形机壳10内的气流可经环形出风口120送往室内。进风格栅110上形成有多个进风口,多个进风口沿环形机壳10的周向均匀分布。进风格栅110优选为封闭的环形,环形的进风格栅110分布在环形机壳10的整个周向机壳壁上。在一些替代性实施例中,进风格栅110也可以为分布在环形机壳10的周向机壳壁的部分区段上的半封闭曲线形,例如拱门形。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1具有环形机壳10,可使得整个空调室内机1呈独具一格的环形,环形的空调室内机1美观别致、耳目一新,尤其是对于放置于桌面上的桌面空调室内机,可以作为装饰品。同时,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在其前侧开设环形出风口,实现了360°广角度送风,扩大了送风范围,避免了局部的大气流冲击,提升了用户的舒适度体验。
第一换热器21和第二换热器22相互独立地设置于环形机壳10的内部,且各自配置成受控地与流经其自身的气流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其变成温度较高(空调室内机制热时)或温度较低(空调室内机制冷时)的换热后的气流。
第一气流驱动装置31设置于环形机壳10的内部,且配置成在制冷模式时受控地促使经进风格栅110进入环形机壳10内的部分气流经第一换热器21换热后流向环形出风口120。也就是说,第一气流驱动装置31和第一换热器21只有在制冷模式下才受控地启动运行。第二气流驱动装置32设置于环形机壳10内并处于第一气流驱动装置31的下方,且配置成在制热模式时受控地促使经进风格栅110进入环形机壳10内的部分气流经第二换热器22换热后流向环形出风口120。也就是说,第二气流驱动装置32和第二换热器22只有在制热模式下才受控地启动运行。由于第二气流驱动装置32处于第一气流驱动装置31的下方,因此,第一气流驱动装置31驱动产生的冷风从环形出风口120的上侧吹出,第二气流驱动装置32驱动产生的热风从环形出风口120的下侧吹出,提高了用户的制冷制热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21处于第二换热器22的上方。第一换热器21与第一气流驱动装置31在前后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二换热器22与第二气流驱动装置32在前后方向上相对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21与第二换热器22均为沿环形机壳10的周向延伸的弧形换热器。由此,第一换热器21和第二换热器22可大致围成环形,扩大了送风范围。第一换热器21与第一气流驱动装置31的形状相匹配,第二换热器22与第二气流驱动装置32的形状相匹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气流驱动装置31和第二气流驱动装置32均为沿环形机壳10的周向延伸的半封闭的弧形离子风发生装置。弧形离子风发生装置用于促使室内的空气经环形进风格栅110进入环形机壳10内,并经相应的换热器换热后朝向环形出风口120流动。具体地,在高压下,弧形离子风发生装置可以将环形机壳10内的空气电离,从而产生大量的带电粒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大量带电粒子做定向运动,从而形成了离子风。由于离子风发生装置本身的工作原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易于获得的,因此这里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利用弧形离子风发生装置在高压下产生大量带电粒子,带电粒子在电场力作用下移动产生动能,从而形成离子风,风感自然且可以实现静音送风,降低了空调室内机1运行时的噪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替代性实施例中,第一气流驱动装置31和第二气流驱动装置32也可以包括沿环形机壳10的周向分布的多个小型的轴流风机或其他类型的风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21和第二换热器22的处于相同侧的端部之间间隔设置,以形成通风间隙,从而在空调室内机1运行时允许经进风格栅110进入环形机壳10内的部分气流直接通过通风间隙流向环形出风口120。直接通过通风间隙的气流没有经过换热,因此为自然风。经环形出风口120送出的风为经过第一换热器21或第二换热器22换热后的换热气流,自然风与换热气流混合后吹向用户,风感柔和,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还包括底座70,设置于环形机壳10的下方,以用于支撑环形机壳10,增大了室内机与桌面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整机结构的稳定性。用于为第一气流驱动装置31和第二气流驱动装置32提供高压的两个电源装置90设置于底座70内。可利用电源装置90的重量降低整机的重心位置,以进一步确保整机结构稳定性。由此,可避免室内机运行时出现倾倒或摇晃的现象。另外,电源装置90至于相对封闭的底座内,可避免用户触电,更加安全可靠。
进一步地,环形机壳10的底部以及底座70的顶部均具有平面,环形机壳10底部的平面与底座70顶部的平面相抵接,以确保环形机壳10能够被稳定地支撑。环形机壳10与底座70之间的配合面也可以为凸面、凹面等曲面。进一步地,底座70与环形机壳10之间可以通过螺钉连接、卡接或其他合适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底座70包括用于搁置于置物面上的底盘72以及罩设在底盘72上的上壳73,以在底座70内部形成相对封闭的中空结构。底盘72上设有用于对电源装置90进行限位的定位柱和用于将电源装置90保持在底盘72上的卡扣722。电源装置90通过定位柱和卡扣722固定在底座70内,固定牢靠且便于拆卸。上壳73上开设有用于供电连接线穿过的通孔,以便于两个电源装置90分别与第一气流驱动装置31和第二气流驱动装置32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环形机壳10的底部具有用于与置物面相接触的平面,以允许空调室内机1直接搁置于置物面上。也就是说,空调室内机1也可不具有底座,环形机壳10可直接搁置于地面等置物面上。此时,用于为第一气流驱动装置31和第二气流驱动装置32提供高压的两个电源装置90设置于环形机壳10的底部,以降低空调室内机1的重心,提高其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还包括用于收集第一换热器21和第二换热器22各个区段上产生的冷凝水的冷凝水收集装置80。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与冷凝水收集装置装配后的示意性结构图,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冷凝水收集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冷凝水收集装置80包括上接水盘81、下接水盘82以及导水管83。上接水盘81沿第一换热器21的周向设置于第一换热器21的内侧,以用于收集第一换热器21产生的冷凝水。下接水盘82沿第二换热器22的周向设置于第二换热器22的外侧,以至少用于收集第二换热器22产生的冷凝水。导水管83连通上接水盘81和下接水盘82,以用于将上接水盘81收集的冷凝水导流至下接水盘82,从而通过下接水盘82直接或间接地排放至环形机壳10外部。
由此,第一换热器21产生的冷凝水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滴落至位于第一换热器21内侧的上接水盘81上,第二换热器22产生的冷凝水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滴落至位于第二换热器22外侧的下接水盘82上,上接水盘81上收集的冷凝水通过导水管83导流至下接水盘82,从而排出环形机壳10,避免了第一换热器21产生的冷凝水滴落至第二换热器22或其他部件或滞留在环形机壳10的底部而带来安全隐患。
第一换热器21和第二换热器22的结构类似,均为沿环形机壳10的周向延伸的连续且半封闭的弧形换热器,且均包括冷媒管23和穿设在冷媒管23上的多个换热翅片24,冷媒管21的轮廓线呈弧形曲线,冷媒管23由其冷媒入口端211沿该弧形曲线往复延伸至其冷媒出口端212,此时,每个换热翅片24均为沿换热器的径向延伸的片状翅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冷凝水收集装置80还包括排水管84,其连通下接水盘82和环形机壳10的外部空间,以将下接水盘82上的冷凝水排放至环形机壳10外部。
具体地,下接水盘82的底部具有用于排出其内冷凝水的排水口821,排水管84与排水口821相连,并在下接水盘82的下方朝后弯折延伸至环形机壳10外部。由此,排水管84可隐藏于环形机壳10的后侧,以利于提高空调室内机1的外形美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接水盘81的端部具有处于外侧的汇水槽811,以允许上接水盘81承接的冷凝水顺着其外表面81a汇集在汇水槽811中。汇水槽811的底壁上开设有通孔812,导水管83的上端与通孔812连通,以允许汇水槽811内的冷凝水通过通孔812流入导水管83中,从而通过导水管83流向下接水盘82。
进一步地,导水管83由其上端向后弯折地向下延伸至第一换热器21和第二换热器22的后侧,并在第一换热器21和第二换热器22的后侧竖直或倾斜地向下延伸至下接水盘82的内表面82a,以隐藏于第一换热器21和第二换热器22的后侧,以利于提高空调室内机1的外形美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导水管83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上接水盘81的两个端部分别通过两个导水管83与下接水盘82连通。上接水盘81的每个端部均设有一汇水槽811。
图6是沿图5中的剖切线X-X截取的上接水盘的示意性剖视图。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接水盘81的任一沿其径向截取的截面均呈朝其内侧凸出弯曲的弧形曲线S。也就是说,上接水盘81沿朝其内侧凸出的弧形曲线S在前后方向延伸。换句话说,上接水盘81的用于承接冷凝水的外表面为向上接水盘81的几何中心凹陷的曲面,由此既便于汇集冷凝水,又不会与前内壳体142造成结构上的干涉。
进一步地,上述弧形曲线S可以为圆弧形曲线,该圆弧形曲线所在圆的直径可以为范围在30~45mm之间的任一数值,例如30mm、33mm、36mm、39mm、42mm或45mm。
图7是沿图5中的剖切线Y-Y截取的下接水盘和排水管的示意性剖视图。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下接水盘82的任一沿其径向截取的截面均呈朝其外侧凸出弯曲的曲线,该曲线包括中间圆弧形区段822和对称地连接在中间圆弧形区段822前后两侧的两个倾斜的直线区段823。具有倾斜直线区段的下接水盘82相比于截面呈一圆弧形曲线的接水盘来说,倾斜角度和斜率都更大,冷凝水在其上的流速更快,因此冷凝水能够更快地汇集并排出。由于下接水盘82处于第二换热器22的外侧,因此不用考虑其与前内壳体142的结构干涉问题。
进一步地,每个直线区段823的长度与中间圆弧形区段822所在圆的直径之间的比值为范围在1:1~1:2之间的任一比值,例如1:1、1:1.3、1:1.5、1:1.7、1:1.9或1:2,以更加利于冷凝水的汇集。
可见,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上接水盘81和下接水盘82的形状进行特别地设计,可在避免产生结构干涉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冷凝水在上接水盘81和下接水盘82的收集速度和流动速度,从而提高了冷凝水的收集和排放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导水管83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上接水盘81的两个端部分别通过两个导水管83与下接水盘82连通。上接水盘81的每个端部均设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环形机壳10包括环形的前外壳体141、环形的前内壳体142和环形的后壳体143。可以理解的是,后壳体143、前内壳体142和前外壳体141的轴线均沿前后方向延伸。前内壳体142设置于前外壳体141的内部,且前内壳体142与前外壳体141的壳体壁之间留有间隙。后壳体143具有沿其周向延伸的内侧边缘部1432和外侧边缘部1433。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内侧”意指沿后壳体143的径向靠近其中心的一侧,相应地,这里的“外侧”意指沿后壳体143的径向远离其中心的一侧。前内壳体142的后侧连接至后壳体143的内侧边缘部1432,前外壳体141的后侧连接至后壳体143的外侧边缘部1433,从而在后壳体143、前内壳体142和前外壳体141之间限定出容装空间,第一换热器21、第二换热器22、第一气流驱动装置31和第二气流驱动装置32均安装在容装空间内。具体地,前内壳体142与后壳体143之间、以及前外壳体141与后壳体143之间可通过卡接、螺钉连接或其他合适的方式相连。进一步地,前内壳体142与后壳体143的配合界面之间、以及前外壳体141与后壳体143的配合界面之间均形成气密密封,以防止环形机壳10内的气流通过除环形出风口120之外的其他位置处泄漏至室内环境。例如,可以在前内壳体142与后壳体143的配合界面之间、以及前外壳体141与后壳体143的配合界面之间设置密封圈。
进一步地,前内壳体142和前外壳体141均具有分别沿其各自的周向延伸的前侧边缘,环形出风口120形成在前内壳体142与前外壳体141的前侧边缘之间。进风格栅110形成在后壳体143上。
更进一步地,后壳体143的壳体壁由其内侧边缘朝后凸出地沿后壳体143的径向向外延伸至其外侧边缘。也就是说,后壳体143大致环形管状,该环形管状的前侧开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环形开口,该环形开口的外侧边缘形成了后壳体143的外侧边缘,该环形开口的内侧边缘形成了后壳体143的内侧边缘。进风格栅110开设在后壳体143的壳体壁的向后凸出最远的区域内。
本实用新型将环形机壳10进一步限定成包括均呈环形的前外壳体141、前内壳体142和后壳体143三部分,并通过前外壳体141、前内壳体142和后壳体143之间的位置布局和连接关系限定出环形出风口120、以及与第一换热器21、第二换热器22、第一气流驱动装置31和第二气流驱动装置32形状相匹配的环形容装空间,结构和装配都非常简单,简化了结构成本和人工成本。
具体地,前内壳体142和前外壳体141的前侧边缘均可以呈圆形,且前内壳体142的前侧边缘所在圆的圆心可以与前外壳体141的前侧边缘所在圆的圆心重合,以使得环形出风口120的各个区段沿其径向的宽度均相同。前内壳体142的前侧边缘所在圆的半径小于前外壳体141的前侧边缘所在圆的半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环形机壳10的中心限定有前后敞开的中央圈孔130,以在第一气流驱动装置31和第二气流驱动装置32驱动送风时在中央圈孔130内形成负压,从而使得室内的未经换热的自然风经中央圈孔130从后往前地射流而出、并与经环形出风口120送出的换热后的气流混合。也就是说,环形机壳10中间的中心圈孔130沿前后方向贯穿环形机壳10,并且中央圈孔130中可以不放置任何部件。在第一气流驱动装置31和第二气流驱动装置32的驱动下,换热后的气流从环形出风口120送出,此时,环形出风口120的外周边和中央圈孔130内都会形成负压,空调室内机1后方的自然风通过中央圈孔130这一负压区从后往前地射流而出,并与经环形出风口120送出的换热后的气流混合。当混合气流吹向人体时,可以达到凉而不冷、暖而不热的效果,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送风的柔和性和舒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前内壳体142沿第一曲线150由后向前延伸。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曲线的示意性结构图。第一曲线150包括由后向前地依次设置并光滑地相连的第一区段151和第二区段152,第一区段151和第二区段152沿图8中的虚线分开。第一区段151为圆弧形曲线,且第一区段151所在圆的圆心处于第一区段151的外侧。也即是,第一区段151为向前内壳体142的内部凸出的圆弧形曲线,一方面,能够增大环形壳体10内容装空间的大小,从而便于安装第一换热器21、第二换热器22、第一气流驱动装置31和第二气流驱动装置32,另一方面,还可使得中央圈孔130由后向前渐扩,即中央圈孔130的沿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平面截出的截面面积由后向前逐渐增大,以使得气流流经中央圈孔130后呈扩散状送出,从而促进了经中央圈孔130送出的非换热气流与经环形出风口120送出的换热气流之间的混合,提高了混合效果,并进一步扩大了送风范围。
进一步地,第二区段152可以为直线;第二区段152也可以为圆弧形曲线,第二区段152所在圆的圆心处于第二区段152的内侧,即第二区段152为向前内壳体142的外部凸出的圆弧形曲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前外壳体141沿第二曲线160由后向前延伸。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二曲线的示意性结构图。第二曲线160包括由后向前地依次设置并光滑地相连的第三区段161和第四区段162,第三区段161和第四区段162沿图9中的虚线分开。第三区段161为圆弧形曲线,且第三区段161所在圆的圆心处于第三区段161的内侧。也即是,第三区段161为向前外壳体141的外部凸出的圆弧形曲线,从而与前内壳体142的第一区段151相配合,进一步增大环形壳体10内容装空间的大小,而且还提高了环形壳体10的外形美观效果。
进一步地,第四区段162可以为直线;第四区段162也可以为圆弧形曲线,第四区段162所在圆的圆心处于第四区段162的外侧,即第四区段162为向前外壳体142的内部凸出的圆弧形曲线。由此,第四区段162可以与前内壳体142的第二区段152相配合地在环形出风口120的内侧形成一截面积快速缩小的缩颈部,以便于提高环形出风口120的出风速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还包括环形净化模块40,环形净化模块40设置于环形机壳10内的气流流动方向上,以用于对流向环形出风口120的气流进行除尘、杀菌等净化操作。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器21和第二换热器22组成的环形换热组件、第一气流驱动装置31和第二气流驱动装置32组成的环形气流驱动组件以及环形净化模块40在环形机壳10内从后往前依次设置。由此,离子风发生装置在高压下产生离子风的同时可能会额外产生的臭氧等有害气体能够在送入室内之前被环形净化模块40吸收或吸附,加强了净化效果。
在一些替代性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21和第二换热器22组成的环形换热组件、第一气流驱动装置31和第二气流驱动装置32组成的环形气流驱动组件以及环形净化模块40在环形机壳10内还可以有其他的排布顺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为桌面空调室内机。当空调室内机1为桌面空调室内机时,环形出风口120和中央圈孔130所在的高度刚好处于人体高度的中部,因此,克服了传统空调制热时热气流上浮、制冷时冷气流下沉导致制热和制冷时间长的缺陷。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称的“内”、“外”、“横”、“前”、“后”等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是以空调室内机1的实际使用状态为基准而言的,这些用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环形机壳,其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位于其后侧并沿其周向分布的进风格栅和位于其前侧并沿其周向分布的环形出风口;
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相互独立地设置于所述环形机壳的内部,且各自配置成受控地与流经其自身的气流进行热交换;
第一气流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环形机壳的内部,且配置成在制冷模式时受控地促使经所述进风格栅进入所述环形机壳内的部分气流经所述第一换热器换热后流向所述环形出风口;以及
第二气流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环形机壳内并处于所述第一气流驱动装置的下方,且配置成在制热模式时受控地促使经所述进风格栅进入所述环形机壳内的部分气流经所述第二换热器换热后流向所述环形出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上方;且
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气流驱动装置在前后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气流驱动装置在前后方向上相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均为沿所述环形机壳的周向延伸的弧形换热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气流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二气流驱动装置均为沿所述环形机壳的周向延伸的半封闭的弧形离子风发生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底座,设置于所述环形机壳的下方,以用于支撑所述环形机壳,其中
用于为所述第一气流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二气流驱动装置提供高压的电源装置设置于所述底座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收集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各个区段上产生的冷凝水的冷凝水收集装置,所述冷凝水收集装置包括:
上接水盘,沿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周向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内侧,以用于收集所述第一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
下接水盘,沿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周向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外侧,以至少用于收集所述第二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以及
导水管,连通所述上接水盘和所述下接水盘,以用于将所述上接水盘收集的冷凝水导流至所述下接水盘,从而通过所述下接水盘直接或间接地排放至所述环形机壳外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接水盘的端部具有处于外侧的汇水槽,以允许所述上接水盘承接的冷凝水顺着其外表面汇集在所述汇水槽中;且
所述汇水槽的底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导水管的上端与所述通孔连通,以允许所述汇水槽内的冷凝水通过所述通孔流入所述导水管中,从而通过所述导水管流向所述下接水盘。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处于相同侧的端部之间间隔设置,以形成通风间隙,从而在所述空调室内机运行时允许经所述进风格栅进入所述环形机壳内的部分气流直接通过所述通风间隙流向所述环形出风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形机壳包括环形的前外壳体、环形的前内壳体和环形的后壳体;
所述前内壳体设置于所述前外壳体的内部,且所述前内壳体与所述前外壳体的壳体壁之间留有间隙;且
所述后壳体具有沿其周向延伸的内侧边缘和外侧边缘,所述前内壳体的后侧连接至所述后壳体的内侧边缘,所述前外壳体的后侧连接至所述后壳体的外侧边缘,从而在所述后壳体、所述前内壳体和所述前外壳体之间限定出容装空间,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气流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二气流驱动装置均安装在所述容装空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室内机为桌面空调室内机。
CN201820412343.2U 2018-03-26 2018-03-26 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081865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12343.2U CN208186561U (zh) 2018-03-26 2018-03-26 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12343.2U CN208186561U (zh) 2018-03-26 2018-03-26 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186561U true CN208186561U (zh) 2018-12-04

Family

ID=644382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412343.2U Active CN208186561U (zh) 2018-03-26 2018-03-26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18656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26305A (zh) * 2018-03-26 2018-08-2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室内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26305A (zh) * 2018-03-26 2018-08-2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108426305B (zh) * 2018-03-26 2023-05-1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室内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100095U (zh) 空调送风装置及空调
CN108194991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5371366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6482213A (zh) 一种混流空调
CN207936455U (zh) 用于环形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及环形空调室内机
CN208186562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5202729A (zh) 吸顶式空调
CN20793630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818656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5137685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8332294A (zh) 桌面空调室内机
CN20793629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818652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8186812U (zh) 用于环形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及环形空调室内机
CN208186563U (zh) 桌面空调室内机
CN20793630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841894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841894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519173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8475458U (zh) 空调壁挂机
CN207936298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8426305A (zh) 空调室内机
CN20793630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4227648U (zh) 空调器
CN108253610A (zh) 用于环形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及环形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