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52856U - 纵臂与车身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纵臂与车身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52856U
CN209552856U CN201821990104.1U CN201821990104U CN209552856U CN 209552856 U CN209552856 U CN 209552856U CN 201821990104 U CN201821990104 U CN 201821990104U CN 209552856 U CN209552856 U CN 2095528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iling arm
bushing
vehicle body
bracket
connection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99010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超
刘跃鹏
冯世东
王宁武
孙玉
徐波
宋波
赵晓坤
张海龙
陈喜亮
黄学海
白耀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99010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528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528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528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纵臂与车身连接结构,其用以构成纵臂与车身之间的连接,并包括通过衬套与纵臂连接、且形成有透孔的衬套托架,于衬套托架上的其一所述透孔处设置的前束角调整组件,以及于其它各所述透孔处分别设置的紧固组件。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纵臂与车身连接结构,可通过对前束角调整组件施加扭矩,从而实现对前束角的调节,且由于为通过施加外部扭矩以进行调节,一方面利于操作,另一方面相较于现有的手动推拉方式,亦可便于对调节作用力的控制,从而能够确保调节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纵臂与车身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悬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纵臂与车身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人们对汽车行驶平顺性及驾驶安全性越来越重视,为满足人们的要求,多连杆独立悬架系统逐渐在汽车底盘上得到应用,此种悬架的四轮参数对汽车行驶平顺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合理的四轮参数可消除行车发飘、侧滑、转向不稳、方向盘过沉或过轻,以及车辆跑偏及吃胎现象,进而能够提升汽车驾驶的安全性。
目前,对于现有的独立悬架结构,例如纵臂二连杆独立悬架,其外倾角可通过对下控制臂与纵臂连接位置的调整进行改变,但纵臂与车身连接处由于无调节结构,若要调整前束角必须同时松开与车身连接的螺栓,再通过手动推拉进行调节,其增加了调节难度,且使得前束角调节时的准确性也难以保证。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纵臂与车身连接结构,以可对前束角进行调整,并易保证调节的准确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纵臂与车身连接结构,以构成纵臂与车身之间的连接,所述纵臂与车身连接结构包括:
衬套托架,通过衬套与纵臂连接,并于所述衬套托架上形成有若干长条状的透孔,且各所述透孔间平行设置;
前束角调整组件,于其一所述透孔处设置,所述前束角调整组件因自身的旋紧,可构成所述衬套托架与所述车身间的固连,且于所述前束角调整组件及各紧固组件旋松时,所述前束角调整组件承接外部扭矩,而可构成所述衬套托架于所述车身上连接位置的调整;
紧固组件,于其它各所述透孔处分别设置,且各所述紧固组件被配置为于自身旋紧时,可构成所述衬套托架与所述车身间的固连。
进一步的,所述前束角调整组件包括:
配合件,固连于所述衬套托架上,且位于所述前束角调整组件所处的所述透孔位置,于所述配合件上形成有同为长条状的配合孔,所述配合孔与所处位置的所述透孔对正布置,并于所述配合件上构造有卡槽,所述配合孔位于所述卡槽内;
连接件,穿设所述配合孔及与该配合孔对正的所述透孔设置,且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车身间相固连;
调节件,套设于所述连接件上,且所述调节件具有嵌设于所述卡槽中的呈圆形的基体,以及固连于所述基体上、并相对于所述基体偏心布置的柱体,所述基体的侧壁可构成与所述卡槽内壁的抵接,并于所述柱体上形成有承载所述外部扭矩的承载面;
固定件,相对于与所述车身固连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且所述固定件可于所述连接件上旋紧,以抵紧所述调节件而构成所述衬套托架与所述车身间的固连。
进一步的,于所述配合件的两相对侧分别形成有翻边,所述卡槽由两侧的所述翻边围构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配合孔的长度方向与两侧的所述翻边正交布置。
进一步的,于所述配合件及所述基体上分别设有刻度线。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为双头螺柱,所述连接件的一端横穿所述车身、并与固连在所述车身上的凸焊螺母连接,所述固定件为连接于所述连接件另一端的螺母。
进一步的,所述柱体包括与所述基体固连的呈正多边形的下柱体段,以及与所述下柱体段固连的呈圆形的上柱体段,于所述上柱体段的两相对侧构造有对称布置的平面,且所述承载面由所述下柱体段的各侧表面与所述平面构成。
进一步的,于所述衬套托架上形成有举升定位孔。
进一步的,于所述纵臂的与所述衬套托架连接的一端固连有衬套外管,所述衬套压装于所述衬套外管内,所述衬套托架通过穿设该衬套托架与所述衬套的螺栓副与所述衬套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紧固组件为穿设所述紧固组件所处位置的所述透孔设置的螺栓,且所述螺栓横穿所述车身、并与固连在所述车身上的凸焊螺母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纵臂与车身连接结构,通过前束角调整组件的设置,在需要进行前束角调整时,通过旋松该前束角调整组件以及紧固组件,便可通过对前束角调整组件施加扭矩,从而实现对前束角的调节。而由于为通过施加外部扭矩以进行调节,一方面利于操作,另一方面相较于现有的手动推拉方式,亦可便于对调节作用力的控制,从而能够确保调节的准确性。
(2)前束角调整组件采用偏心结构的调节件与具有卡槽的配合件的构成形式,其可实现对纵臂位置的改变,且结构简单,并能够保证纵臂和车身连接的可靠性。
(3)卡槽由两侧的翻边形成,利于其成型。配合孔与翻边正交,有利于纵臂位置的变动。而设置刻度线可进一步提升调节的准确性。
(4)连接件采用双头螺柱,固定件采用螺母,且利于凸焊螺母实现与双头螺柱的连接,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5)调节件的分段式结构,且两段柱体上均设置有承载面,可便于对调节件施加扭矩。
(6)衬套托架上设置举升定位孔可便于与车身之间的装配。
(7)通过与纵臂端部固连的衬套外管设置衬套,结构简单,减重降本,并可减少空间占用。
(8)紧固组件采用螺栓与凸焊螺母配合形式,结构简单,连接可靠。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衬套托架于纵臂上的设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纵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前束角调节组件的布置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衬套托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前束角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配合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调节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调节件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纵臂与车身的连接状态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纵臂,2-轮毂支架单元,3-弹簧支座,4-衬套外管,5-衬套托架,6-衬套,7-螺栓副;
501-托架本体,502-托架连接板,503-托架连接孔,504-螺栓,505-连接件,506-举升定位孔,507-配合件,508-调节件,509-固定件;
5071-翻边,5072-配合孔;
5081-基体,5082-柱体,50821-下柱体段,50822-上柱体段,5083-通孔;
c-车身,d-凸焊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纵臂与车身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用以构成纵臂与车身之间的连接,且其整体上包括通过衬套与纵臂连接、并形成有若干透孔的衬套托架,于该衬套托架上的其一透孔处设置的前束角调整组件,以及于其它各透孔处分别设置的紧固组件。
其中,在设计上,上述紧固组件被配置为于自身旋紧时,可构成衬套托架与车身之间的固连,而上述前束角调整组件因自身旋紧,其同样可构成衬套托架与车身之间的固连,同时,在紧固组件和前束角调整组件旋松时,该前束角调整组件承接外部扭矩,亦可构成衬套托架于车身上连接位置的调整。
基于以上的整体设计,本实施例的所述纵臂与车身连接结构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中所示,在该结构中,衬套托架5连接于纵臂1的一端,相对于连接有衬套托架5的一端,在纵臂1的另一端则连接有轮毂支架单元2,此外,于衬套托架5与轮毂支架单元2之间的纵臂1上,于该纵臂1的一侧还固连有弹簧支座3。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固连于纵臂1一端的轮毂支架单元2,其具体可用于轮毂,制动钳,上、下控制臂,以及减振器和稳定杆连接杆等构件的装设或连接,而位于纵臂1一侧的弹簧支座3则用于螺旋簧的布置。此时,由于该轮毂支架单元2及弹簧支座3的结构,以及该两者与相关构件之间的安装或连接形式均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点范畴,故本实施例中将不再对其进行详述,而在具体实施上其参考现有采用纵臂的独立悬架结构,或者亦可参见本发明人的其它相关专利文献。
本实施例中,对于实现衬套托架5与纵臂1间连接的衬套而言,如图2中所示的,为简化衬套6的设置结构,以省去衬套连接板,并出于降低成本及减少重量和空间占用的考虑,在纵臂1与衬套托架5连接的一端直接固连设置有衬套外管4,衬套6即压装于衬套外管4内,且在衬套6中穿设有螺栓副7以用于衬套6与衬套托架5之间的连接。而对于衬套外管4于纵臂1端部的设置,具体的,其为在纵臂1的端部构造呈弧形的凹口,将衬套外管4置于该凹口内,并通过焊接方式使纵臂1与衬套外管4固连在一起便可。
本实施例由图3并结合于图4中所示出的,前述形成于衬套托架5上的各透孔均为长条状,且在设置上各透孔之间也为平行设置。其中,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平行设置”不仅仅包含各透孔之间为处于严格意义上的平行状态,若不同长条状的透孔的长度方向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夹角,但该夹角属于较小的角度区间,例如小于5°时,仍可认为各透孔之间为平行的,此时于透孔处设置的紧固组件或前束角调整组件相互配合,亦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调节纵臂于车身上连接位置的目的。
此外,本实施例中形成于衬套托架5上的透孔具体也以设置有三个为例进行说明,其中,前束角调整组件位于其中一个透孔位置,另外两个透孔位置则设置紧固组件。而对于衬套托架5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仍如图4所示的,该衬套托架由板状的托架本体501与托架连接板502构成,在托架本体501的边沿形成有翻边,以提高其结构强度,在托架本体501的中部还形成有通孔,托架连接板502呈管状且固连在所述通孔的边缘处。
前述的各透孔即位于托架本体501上,同时为便于纵臂1与车身的装配,相邻于透孔,在托架本体501上亦设置有举升定位孔506,而在托架连接板502上则进一步的设置有横穿该托架连接板502两侧的托架连接孔503。当进行衬套托架5与纵臂1之间的连接时,衬套托架5即通过其上的通孔套置在纵臂1固连有衬套外管4的端部,且使得压装有衬套6的衬套外管4居于托架连接板502的内部空间中。通过调整衬套托架5的位置,使得托架连接孔503与衬套6内的孔结构对正,然后再将螺栓副7穿设衬套6及托架连接孔503并旋紧便可。
本实施例中,继续结合于图5中所示的,前述的前束角调整组件具体包括固连于衬套托架5上的具有配合孔的配合件507,穿设该配合孔以及配合件507所处位置的透孔的连接件505,以及套设于连接件505上的调节件508,和连接在连接件505上的固定件509。
详细来说,如图6中所示的,配合件507上的配合孔5072也设置成长条状,且在配合件507设置于衬套托架5上时,该配合孔5072也与对应位置的透孔之间对正布置,此外,在配合件507上还构造有供调节件508的一端嵌入的卡槽,配合孔5072即位于该卡槽内,且该卡槽具体的也由形成于配合件507两相对侧的翻边5071围构而成。通过设置于两侧的翻边5071以形成所述的卡槽结构,可便于该卡槽的成型,当然,除了由两侧的翻边5071构成所述卡槽,通过诸如在配合件507设置沉槽结构等形式以形成卡槽结构也是可以的。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设置方式,位于卡槽内的配合孔5072,其长度方向也与两侧的翻边5071之间正交布置。而调节件508的结构则如图7和图8中所示,该调节件508整体上具有位于一端的基体5081,以及与基体5081固连的柱体5082,且其中基体5081为圆形并为嵌入上述卡槽内,而柱体5082则为相对于基体5081偏心布置。
另外,在调节件508上设有贯穿柱体5082与基体5081的通孔5083,连接件505便穿设于该通孔5083中,且通孔5083的内径略大于连接件505的外径。而本实施例在基体5081置于卡槽内时,基体5081的侧壁可与卡槽内壁之间抵接,且优选的也为可使得基体5081的两相对侧的侧壁分别可与卡槽的两侧内壁、也即两侧翻边5081之间抵接。由此,在调节件508通过形成于柱体5082上的下述承载面承接外部扭矩时,因基体5081与卡槽内壁的抵接,以及柱体5082、也即通孔5083相对于基体5081的偏心布置,便能够使得穿设在通孔5083中的连接件505沿长条状的透孔及配合孔507发生滑动,以改变其位置。
本实施例中,上述调节件508中的柱体5082在结构上包括与基体5081固连的下柱体段50821,以及与下柱体段50821一体固连的上柱体段50822,下柱体段50821为正多边形,而上柱体段50822呈圆形,并且在上柱体段50822的两相对侧形成有对称布置的平面。此时,上文所述的承载面便是由下柱体段50821的各侧表面与上柱体段50822上的两个平面构成,而由于下柱体段50821是正多边形,上柱体段50822上的两个平面相对称,便能够利用套设或卡置在上柱体段50822或下柱体段50821处的扳手等工具对调节件508进行旋拧,以施加本文中所述的驱使调节件508转动的外部扭矩。
当然,除了采用上述的两段式结构,调节件508中的柱体5082亦可采用其他任意的相对基体5081偏心布置,且可承接外部扭矩的结构形式。而为了在施加外部扭矩时,便于对调节件508的转动量,也即连接件505的滑动量进行控制,本实施例在配合件507上于卡槽的两个槽口位置分布设有刻度线,同时在调节件508的基体5081上也设置有多个刻度线。具体使用时,通过基体5081及一侧槽口处的刻度线相互配合,便可进行调节件508转动量的控制。
本实施例中,连接件505的一端为与车身之间固连设置,连接于连接件505上的固定件509则为可拆卸设置,并可于其在连接件505上旋紧时,该固定件509能够抵紧调节件508,进而能够实现衬套托架5与车身之间的固连。而详细来说,作为一种优选,连接件505可采用双头螺柱,且如图9中所示的,此时连接件505与车身c连接的一端横穿车身c,并与固连在车身c上的凸焊螺母d连接,而固定件509则可采用螺接在连接件505另一端的螺母。
本实施例中,前述的于其它各透孔位置设置的紧固组件在结构,其优选的亦可为穿设其所处位置的透孔设置的螺栓504,同时,与连接件505和车身c之间的类似的,对应于各螺栓504,在车身c上可分别布置凸焊螺母,各螺栓504横穿车身c并与对应的凸焊螺母螺接相连便可。
而本实施例的连接结构在使用时,若需使纵臂1和车身c之间保持连接,则旋紧各螺栓504以及固定件509即可,而当需要进行前束角调整时,则需先旋松各螺栓504以及固定件509,接着再使用扳手等工具旋拧调节件508,随着调节件508的转动,因与卡槽内壁的抵接及通孔5083的偏心,使得连接件505于透孔及配合孔5072内滑动,此时因连接件505于车身c上的连接位置不可动,故而由连接件505和车身c的相对静止,便可使得衬套托架5相对于车身c的连接位置发生变化,而衬套托架5位置的改变也即纵臂1于车身c上连接位置的改变,以此通过纵臂1连接位置的变化实现了对前束角的调整。
本实施例的纵臂与车身连接结构通过前束角调整组件的设置,可通过对调节件508施加扭矩,进而实现对前束角的调节,且其前束角调整组件由偏心结构的调节件508与具有卡槽的配合件507构成,连接件505采用双头螺柱,以及通过与纵臂1端部固连的衬套外管4设置衬套6,结构简单,并还能够通过多个透孔处的螺栓504及连接件505保证纵臂1和车身c之间连接的可靠性,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纵臂与车身连接结构,以构成纵臂(1)与车身(c)之间的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纵臂与车身连接结构包括:
衬套托架(5),通过衬套(6)与纵臂(1)连接,并于所述衬套托架(5)上形成有若干长条状的透孔,且各所述透孔间平行设置;
前束角调整组件,于其一所述透孔处设置,所述前束角调整组件因自身的旋紧,可构成所述衬套托架(5)与所述车身(c)间的固连,且于所述前束角调整组件及各紧固组件旋松时,所述前束角调整组件承接外部扭矩,而可构成所述衬套托架(5)于所述车身(c)上连接位置的调整;
紧固组件,于其它各所述透孔处分别设置,且各所述紧固组件被配置为于自身旋紧时,可构成所述衬套托架(5)与所述车身(c)间的固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臂与车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束角调整组件包括:
配合件(507),固连于所述衬套托架(5)上,且位于所述前束角调整组件所处的所述透孔位置,于所述配合件(507)上形成有同为长条状的配合孔(5072),所述配合孔(5072)与所处位置的所述透孔对正布置,并于所述配合件(507)上构造有卡槽,所述配合孔(5072)位于所述卡槽内;
连接件(505),穿设所述配合孔(5072)及与该配合孔(5072)对正的所述透孔设置,且所述连接件(505)的一端与所述车身(c)间相固连;
调节件(508),套设于所述连接件(505)上,且所述调节件(508)具有嵌设于所述卡槽中的呈圆形的基体(5081),以及固连于所述基体(5081)上、并相对于所述基体(5081)偏心布置的柱体(5082),所述基体(5081)的侧壁可构成与所述卡槽内壁的抵接,并于所述柱体(5082)上形成有承载所述外部扭矩的承载面;
固定件(509),相对于与所述车身(c)固连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件(505)的另一端,且所述固定件(509)可于所述连接件(505)上旋紧,以抵紧所述调节件(508)而构成所述衬套托架(5)与所述车身(c)间的固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纵臂与车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配合件(507)的两相对侧分别形成有翻边(5071),所述卡槽由两侧的所述翻边(5071)围构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纵臂与车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孔(5072)的长度方向与两侧的所述翻边(5071)正交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纵臂与车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配合件(507)及所述基体(5081)上分别设有刻度线。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纵臂与车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505)为双头螺柱,所述连接件(505)的一端横穿所述车身(c)、并与固连在所述车身(c)上的凸焊螺母(d)连接,所述固定件(509)为连接于所述连接件(505)另一端的螺母。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纵臂与车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5082)包括与所述基体(5081)固连的呈正多边形的下柱体段(50821),以及与所述下柱体段(50821)固连的呈圆形的上柱体段(50822),于所述上柱体段(50822)的两相对侧构造有对称布置的平面,且所述承载面由所述下柱体段(50821)的各侧表面与所述平面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臂与车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衬套托架(5)上形成有举升定位孔(506)。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臂与车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纵臂(1)的与所述衬套托架(5)连接的一端固连有衬套外管(4),所述衬套(6)压装于所述衬套外管(4)内,所述衬套托架(5)通过穿设该衬套托架(5)与所述衬套(6)的螺栓副(7)与所述衬套(6)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纵臂与车身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组件为穿设所述紧固组件所处位置的所述透孔设置的螺栓(504),且所述螺栓(504)横穿所述车身(c)、并与固连在所述车身(c)上的凸焊螺母连接。
CN201821990104.1U 2018-11-29 2018-11-29 纵臂与车身连接结构 Active CN2095528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90104.1U CN209552856U (zh) 2018-11-29 2018-11-29 纵臂与车身连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90104.1U CN209552856U (zh) 2018-11-29 2018-11-29 纵臂与车身连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52856U true CN209552856U (zh) 2019-10-29

Family

ID=682995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990104.1U Active CN209552856U (zh) 2018-11-29 2018-11-29 纵臂与车身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528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721295B2 (en) King-pin adjuster
US20090212523A1 (en) Wheel suspension arm
US8469375B2 (en) Adjustment bolt for adjusting camber angle
WO2020108533A1 (zh) 纵臂总成
CN207389302U (zh) 汽车杆系和汽车
US8480107B2 (en) Wheel suspension for a motor vehicle
CN209552856U (zh) 纵臂与车身连接结构
CN111231593B (zh) 纵臂式独立悬架
CN106004316B (zh) 用于车辆的后扭梁和具有其的车辆
EP1661739B1 (en) Device for lifting an air suspended axle
CN208393024U (zh) 用于车辆的扭力梁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4451891U (zh) 一种四轮定位调节机构
CN107972433B (zh) 一种车轮倾角调整装置和汽车
CN203805988U (zh) 一种使汽车车轮角度可调的调整臂组件
US9102207B2 (en) Device for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the camber angle for a suspension system
CN205220271U (zh) 悬架升降调整装置
US20180086382A1 (en) Device for camber angle correction
CN211107682U (zh) 一种可调车轮外倾角的麦弗逊悬架
CN204196624U (zh) 一种独立悬架系统用整体式上横臂
DE19949452A1 (de) Kurbelschleifenachse mit sich windschief kreuzenden Mittellinien von Federbein und Radschwenkachse
CN205837008U (zh) 一种用于多轴重型车辆转向系统梯形机构的安装治具
CN220315207U (zh) 一种电机总装结构及电动车
CN220500431U (zh) 一种高稳定性的平衡杆总成
CN203863617U (zh) 组合式扭杆安装装置
CN204236548U (zh) 一种方向管柱夹紧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