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20271U - 悬架升降调整装置 - Google Patents

悬架升降调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220271U
CN205220271U CN201520964872.XU CN201520964872U CN205220271U CN 205220271 U CN205220271 U CN 205220271U CN 201520964872 U CN201520964872 U CN 201520964872U CN 205220271 U CN205220271 U CN 2052202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suspension
elevating adjusting
adjusting device
guide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96487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平
叶文周
林阳城
阴丽
王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96487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2202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2202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2202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悬架升降调整装置,该悬架升降调整装置包括驱动件;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件、第二传动件和第三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的轴向与上下方向平行,所述第二传动件设置成在所述驱动件的驱动下绕所述轴向转动并沿所述轴向移动以推动所述悬架的弹簧下座沿所述上下方向移动,所述第三传动件设置成在所述驱动件的驱动下绕所述轴向转动并沿所述轴向移动以止抵所述第二传动件。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通过调整弹簧下座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来调整车身的位置,不改变减振器的受力点、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且适用范围广。

Description

悬架升降调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的悬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悬架升降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悬架升降调整装置是采用液压结构实现的,例如其中一种悬架升降调整装置是在减振器上端或下端增设液压腔体,通过对液压腔体内增压或泄压,来改变减振器的长度的方式使车身抬高或降低,还有一种是将与转向节连接的连接支架做成一个密封的腔体,并在减振器外筒下端固定一活塞,把连接支架形成的腔体分为上下腔,通过对上下腔内增压或泄压,来改变减振器的长度的方式使车身抬高或降低。
也就是说,上述通过液压结构实现悬架高度调整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车身抬高或降低方案均已经改变减振器的总长,是在减振器上外接了一装置,会改变减振器的受力点,影响减振器寿命,而且其无锁止机构,为了保持高度不变需要持续保压,其给油系统需要一直工作,经济性差,噪音大,且需要布置高压油管,有油液泄漏风险,且污染环境,存在改进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不改变减振器的受力点、结构简单且制造成本低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
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包括:驱动件;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件、第二传动件和第三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的轴向与上下方向平行,所述第二传动件设置成在所述驱动件的驱动下绕所述轴向转动并沿所述轴向移动以推动所述悬架的弹簧下座沿所述上下方向移动,所述第三传动件设置成在所述驱动件的驱动下绕所述轴向转动并沿所述轴向移动以止抵所述第二传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通过驱动件与传动组件的配合驱动弹簧下座沿上下方向移动,实现调整弹簧下座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的目的,由此可以调整车身在上下方向的位置,实现车身的抬高或降低,满足车辆在不同路况的行驶需求,此外,该悬架升降调整装置不会改变弹簧圆周方向位置,即在保证了弹簧侧向力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只调节弹簧下座垂直方向的位置,从而实现抬高或降低车身高度的目的,不会改变减振器装配后的各硬点(即受力点),制造成本低,且适用范围广。
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滑块,所述滑块套设在所述第一传动件外,所述弹簧下座固定在上述滑块上,所述第二传动件通过所述滑块推动所述弹簧下座沿上下方向移动。
所述悬架升降调整装置还包括:导向组件,所述导向组件包括导向槽和导向块,所述导向块设在所述导向槽内且相对所述导向槽可滑动,所述导向槽和所述导向块中的一个设在所述第一传动件上,所述导向槽和所述导向块中的另一个设在所述滑块上,所述导向槽沿所述上下方向延伸。
所述导向块上与所述导向槽配合的配合面在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为一段圆弧或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或者一个矩形的三条边。
所述导向槽为多个,所述导向块为多个,多个所述导向槽与多个所述导向块一一对应,且多个所述导向槽均绕所述第一传动件的周向间隔设置。
多个所述导向槽中的一个设置在与所述悬架的减振器的侧向力相反的方向上且的深度为d1,多个所述导向槽中的其余所述导向槽的深度均为d2,且d2>d1。
多个所述导向块中的一个设置在与所述悬架的减振器的侧向力相反的方向上且高度为d3,多个所述导向块中的其余所述导向块的高度均为d4,且d3>d4毫米。
所述第一传动件包括:工作部分,所述工作部分分别与所述第二传动件和所述第三传动件配合;固定部分,所述固定部分与所述工作部分固定连接,所述固定部分构造为柱体。
所述第一传动件还包括:止挡法兰,所述止挡法兰设在所述工作部分的一端且沿所述柱体的径向向外延伸并超出所述工作部分的外周沿。
所述止挡法兰套设且焊接固定在所述柱体上;或者所述止挡法兰与所述工作部分一体形成且通过卡簧固定在所述柱体上。
所述柱体为空心柱或实心柱。
所述柱体为空心柱,所述悬架的减振器的油缸缸体的一部分构成所述空心柱。
所述滑块包括:导向套筒,所述导向槽和所述导向块中的所述另一个设在所述导向套筒上;连接套筒,所述连接套筒套设固定在所述导向套筒外且与所述弹簧下座固定。
所述导向块构造为沿所述上下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导向球;所述滑块还包括: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导向套筒、所述连接套筒和所述多个导向球均夹设在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之间。
所述导向套筒和所述连接套筒一体形成。
所述弹簧下座包括依次相连的支撑部、套筒部和止挡部,所述支撑部用于支撑所述悬架的弹性件,所述套筒部套设在所述连接套筒外且与所述连接套筒过盈配合,所述止挡部从所述套筒部的一端沿所述弹簧下座的径向向所述滑块延伸以止挡所述滑块的下端。
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止推轴承,所述止推轴承套设在所述第一传动件外且夹设在所述第二传动件与所述滑块之间。
所述第二传动件上与所述止推轴承配合的配合面为圆弧面,且所述圆弧面的半径大于等于所述止推轴承的与所述圆弧面对应的表面的半径。
所述悬架升降调整装置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在所述第一传动件的远离所述第二传动件的一端且与所述弹簧下座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
所述驱动件为手动扳手。
所述手动扳手包括握持部和与所述握持部相连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构造为适于套设在所述第二传动件和所述第三传动件外的具有开口的环形部,所述环形部的内表面上设有凸爪;所述第二传动件和所述第三传动件上均设有沿各自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凹槽,所述凸爪适于与所述多个凹槽中的一个配合。
所述夹持部包括固定部和移动部,所述移动部可转动地与所述固定部相连,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握持部相连,所述凸爪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凸爪设在所述移动部上,且另一个所述凸爪设在所述固定部上。
所述第一传动件构造为螺柱,所述第二传动件和所述第三传动件均构造为与所述螺柱螺纹配合的螺母;或者所述第一传动件构造为滚珠丝杠,所述第二传动件与所述第二传动件均构造为与所述滚珠丝杠配合滚珠螺母。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的螺柱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的螺柱的第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的螺柱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的螺柱的第二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的滑块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的滑块的第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的滑块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的滑块的第二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的滑块的第三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的滑块的第三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1中的第一端盖或第二端盖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1中的第一端盖或第二端盖的俯视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的止推轴承的剖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的第二传动件的俯视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的第二传动件的剖视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的第三传动件的俯视图;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的第三传动件的剖视图;
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的限位件的剖视图;
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的卡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的剖视图。
图2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的手动扳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的手动扳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弹簧下座2000、支撑部2001、套筒部2002、止挡部2003、弹簧3000、减振器的油缸缸体4000、固定板5000、
驱动件1、握持部11、夹持部12、固定部121、移动部122、凸爪13、
传动组件2、
第一传动件21、工作部分211、卡簧槽2111、固定部分212、止挡法兰213、阶梯部III、
第二传动件22、圆弧面221、凹槽222、
第三传动件23、
滑块24、导向套筒241、导向套筒与所述止推轴承配合的配合面II、连接套筒242、安装槽2421、台阶部2422、第一端盖243、螺钉孔2431、环形本部2432、凸出部2433、第二端盖244、导向球245、螺钉246、
止推轴承25、
导向组件3、导向槽31、导向块32、导向块上与所述导向槽配合的配合面I,
限位件41、卡簧42、第一防尘罩43、第二防尘罩44、连接螺栓45、
托架5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悬架是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与车桥(或车轮)之间的所有传力连接装置的总称。悬架一般包括弹性元件、减振元件、传力机构或称为导向结构以及横向稳定装置。弹性元件,例如弹簧3000,可以起到缓冲作用,减振元件,例如减振器可以起到减振作用,传力机构起到传力和导向作用,横向稳定装置防止车身产生过大侧倾。
通过调整悬架可以实现抬高和降低车身高度。下面参照图1-图2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如图1-图2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包括驱动件1和传动组件2。驱动件1通过传动组件2驱动弹簧下座2000沿上下方向移动。
可以理解的是,弹簧下座2000用于支撑弹簧3000,弹簧3000可以设置在弹簧下座2000与车身之间,或者弹簧3000可以支撑在弹簧下座2000与车桥之间。弹簧3000具有刚度,当弹簧3000受力一定时,弹簧3000的长度在与该受力大小匹配的长度,此时由于弹簧3000的长度一定,从而改变弹簧下座2000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可以改变车身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
如图1、图21和图22所示,传动组件2包括第一传动件21、第二传动件22和第三传动件23。
第一传动件21的轴向与上下方向平行,且第二传动件22设置成在驱动件1的驱动下绕第一传动件21的轴向转动并且沿第一传动件21的轴向移动,从而第二传动件22推动弹簧下座2000沿上下方向移动。
也就是说,第二传动件22在驱动件1的驱动下即可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转轴转动,又可以沿上下方向移动,从而推动弹簧下座2000沿上下方向移动。
第三传动件23设置成在驱动件1的驱动下绕第一传动件21的轴向转动并且沿第一传动件21的轴向移动以止抵第二传动件22,从而将第二传动件22锁止,即将弹簧下座2000锁止,从而保证弹簧下座2000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位置不变。
也就是说,第三传动件23在驱动件1的驱动下即可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转轴转动,又可以沿上下方向移动,从而移动到与第二传动件22止抵的位置将第二传动件22锁止,从而使弹簧下座2000锁止在预定位置。
简言之,第二传动件22用于支撑和推动弹簧下座2000使弹簧下座2000沿上下方向移动以调整车身位置,第三传动件23用于锁止第二传动件22,并最终将弹簧下座2000锁止在预定位置,最终实现车身高度的调整。
如图1、图21、图22所示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21为螺柱,第二传动件22和第三传动件23均为螺母,螺柱与螺母螺纹配合,由此传动组件2的制造成本低。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螺柱上可以设有梯形螺纹,从而具有工艺性好,牙根强度高,对中性好等优点。
当然,传动组件2的实现形式并不限于此,例如,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21可以为滚珠丝杠,第二传动件22和第三传动件23均可以构造为与滚珠丝杠配合的滚珠螺母,即第一传动件21与第二传动件22以及第一传动件21与第三传动件23均可以构成滚珠丝杠螺母副,从而滚珠螺母与滚珠丝杠之间的摩擦力小,相对运动更顺畅,进而使弹簧下座2000沿上下方向移动的过程无卡滞且调整时更加省力。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二传动件22用于支撑和推动弹簧下座2000,承受的力要比第三传动件23大,因而当第二传动件22和第三传动件23均为螺母或滚珠螺母时,第二传动件22的厚度要大于第二传动件22的厚度。
当需要调整弹簧下座2000的位置时,驱动件1驱动第二传动件22使第二传动件22绕第一传动件21转动并沿第一传动件21的轴向移动,当将弹簧下座2000调整至预定位置时,驱动件1驱动第三传动件23以使第三传动件23绕第一传动件21转动并沿第一传动件21的轴向朝靠近第二传动件22的方向移动,直到第三传动件23止抵第二传动件22,从而将弹簧下座2000锁止在预定位置。可以理解的是,第三传动件23与第二传动件22的锁止原理为双螺母咬紧方式实现锁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驱动件1通过传动组件2驱动弹簧下座2000沿上下方向移动,实现通过驱动件1与传动组件2的配合调整弹簧下座2000在上下方位置的目的,由此可以调整车身在上下方向的位置,实现车身的抬高或降低,满足车辆在不同路况的行驶需求,例如高速行驶时,通过降低车身的高度,可以减小风阻提升操控稳定性,当车辆行驶在高低不平的路面时,可以抬高车身的高度,提高车辆的跨越障碍的能力。
此外,上述这种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通过驱动件1与传动组件2的配合调整弹簧下座2000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不会改变弹簧3000的圆周方向位置,即在保证了弹簧侧向力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只调节弹簧下座2000垂直方向的位置,从而实现抬高或降低车身高度的目的,不会改变减振器装配后的各硬点(即受力点),同时该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也可用于无侧向力的减振器和减振器与弹簧3000分体的悬架形式,相对于空气弹簧成本更低,更容易在B级、C级车上推广应用。
下面参照图1-图24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如图1-图24所示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包括驱动件1、传动组件2、导向组件3、限位件41、第一防尘罩43和第二防尘罩44。
传动组件2包括第一传动件21、第二传动件22、第三传动件23、滑块24和止推轴承25。第一传动件21的轴向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二传动件22和第三传动件23均可以在驱动件1的驱动下绕第一传动件21的轴向转动并且沿第一传动件21的轴向移动,第二传动件22用于推动弹簧下座2000沿上下方向移动,第三传动件23用于锁止第二传动件22,即将弹簧下座2000锁止在弹簧下座2000移动行程内的任意位置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可以使弹簧下座2000沿上下方向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即弹簧下座2000移动行程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则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的调节行程为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距离,且第三传动件23可以将弹簧下座2000锁止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处。
如图2-图5所示,第一传动件21包括工作部分211、固定部分212和止挡法兰213。工作部分211分别与第二传动件22和第三传动件23配合,例如当第一传动件21为螺柱且第二传动件22和第三传动件23为螺母时,螺柱的螺纹形成在工作部分211上。
如图1所示,工作部分211与第二传动件22或第三传动件23配合分别构成螺纹副,固定部分212与工作部分211固定连接,固定部分212构造为柱体。工作部分211套设在柱体外。
进一步地,第一传动件21还包括止挡法兰213,止挡法兰213设在工作部分211的一端,例如图1、图2和图4中的下端,止挡法兰213沿柱体的径向向外延伸并超出工作部分211的外周沿,从而止挡法兰213可以止挡第二传动件22和第三传动件23从第一传动件21上脱出。
如图1-图5所示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止挡法兰213镶嵌在工作部分211的一端上,且止挡法兰213套设且焊接固定在柱体上。具体地,止挡法兰213和工作部分211的材料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设置止挡法兰213镶块可以方便工作部分211与柱体固定。
例如,该结构中,工作部分211可以采用合金材料制成,以增强强度、减小磨损及摩擦力,止挡法兰213可以采用碳素钢材料制成,从而方便止挡法兰213与柱体进行焊接,其焊缝如图1中的W1所示,合金材料的工作部分211与碳素钢的止挡法兰213镶嵌成一体,这样的材料选用,便于工作部分211与固定部分212的连接,且提升第一传动件21的工作部分211的强度的同时,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止挡法兰213与工作部分211可以一体形成,且止挡法兰213可以通过止挡法兰213安装卡簧固定在柱体上,具体地,止挡法兰213上可以设有卡簧安装槽,止挡法兰213安装卡簧可以安装在卡簧安装槽内,且止挡法兰213安装卡簧可以夹设在柱体与卡簧安装槽之间。也就是说,止挡法兰213与工作部分211可以采用同一种材料制成,例如,止挡法兰213与工作部分211均采用合金材料制成,节省了第一传动件21的制作步骤,即省去了止挡法兰213与工作部分211的装配和连接步骤,生产效率得以提高。
如图1、图21和图22所示的一些实施例中,工作部分211构造为空心柱状,柱体为空心柱,工作部分211套设固定在柱体上,通过将柱体构造为空心结构可以减轻柱体的重量,降低制造成本。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工作部分211构造为空心柱状,柱体为实心柱,这样第一传动件21的结构强度高,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的结构稳定性好。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柱体为空心柱,且悬架的减振器的油缸缸体4000的一部分构成该空心柱,也就是说,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可以适用于减振器与弹簧3000一体的悬架形式。
也就是说,将上述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应用于减振器与弹簧3000一体的悬架形式时,仅改变弹簧下座2000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不会改变减振器的长度及受力点,且弹簧下座2000与减振器的位置关系并不具体限定,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可以应用在弹簧3000与油缸缸体4000偏心或者存在倾角的情况。由此,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的适用范围更广。
如图1、图22和图23所示,传动组件2还包括滑块24,滑块24套设在第一传动件21外,弹簧下座2000固定在滑块24上,第二传动件22通过滑块24推动弹簧下座2000沿上下方向移动,通过设置滑块24可以便于弹簧下座2000的安装,且便于第二传动件22与弹簧下座2000之间的力的传导。
优选地,滑块24的内周面与第一传动件2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小于0.01毫米,由此可以保证滑块24相对第一传动件21的顺畅滑动,且可以保证滑块24与第一传动件21的同轴度。
如图6-图10所示,滑块24可以包括导向套筒241和连接套筒242,连接套筒242套设固定在导向套筒241外,且连接套筒242与弹簧下座2000固定,例如在如图1、图22所示的一些实施例中,弹簧下座2000套设并焊接在连接套筒242外,其中焊缝如图1和图22中的W2所示。
在第一传动件21的固定部分212为减振器的油缸缸体4000的一部分的实施例中,由于工作部分211相对于油缸缸体4000圆周方向的位置已确定,所以滑块24与弹簧下座2000焊接时应注意圆周方向的位置,保证装配后弹簧下座2000的角度位置正确。
具体地,连接套筒242和导向套筒241的材料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且设置连接套筒242可以方便地与弹簧下座2000固定。例如,该结构中,导向套筒241可以采用合金材料制成,以增强强度、减小磨损及摩擦力,连接套筒242可以采用碳素钢材料制成,从而方便连接套筒242与弹簧下座2000进行焊接,其焊缝如图1中的W2所示,合金材料的导向套筒241与碳素钢的连接套筒242镶嵌成一体,这样的材料选用,便于导向套筒241与连接套筒242的连接,且提升滑块24的导向套筒241的强度的同时,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连接套筒242与导向套筒241可以一体形成,也就是说,连接套筒242与导向套筒241可以采用同一种材料制成,例如,连接套筒242与导向套筒241均采用合金材料制成,节省了滑块24的制作步骤,即省去了连接套筒242与导向套筒241装配和连接步骤,生产效率得以提高。
当滑块24的连接套筒242与导向套筒241一体形成时,如图22所示,弹簧下座2000可以过盈压入滑块24内,具体地,如图22所示,弹簧下座2000可以包括依次相连的支撑部2001、套筒部2002和止挡部2003,支撑部2001可以用于支撑悬架的弹性件,套筒部2002套设在连接套筒242外,且套筒部2002与连接套筒242过盈配合,止挡部2003从套筒部2002的下端沿弹簧下座2000的径向向滑块24延伸以止挡滑块24的一端(例如图22中的下端),由此省去了滑块24与弹簧下座2000的焊接步骤,节省工艺步骤,装配效率高。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弹簧下座2000仅沿上下方向移动,不会绕转轴转动,如图1、图22和图23所示,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还包括导向组件3。导向组件3包括导向槽31和导向块32,导向槽31沿上下方向延伸,导向块32设在导向槽31内且相对导向槽31可滑动。由此,弹簧下座2000在导向块32与导向槽31的配合下,仅沿上下方向移动,不会绕转轴转动,从而不会影响弹簧3000的圆周方向位置,不会改变弹簧侧向力方向。
优选地,为了使导向块32相对导向槽31的滑动更顺畅,导向块32的两端均需倒圆角,且平滑过渡。
进一步地,为了提升导向组件3的导向效果,导向槽31可以为多个,导向块32也可以为多个,且多个导向槽31与多个导向块32一一对应,即导向槽31与导向块32的数量相等,且一个导向槽31对应一个导向块32,多个导向槽31均绕第一传动件21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导向块32也绕第一传动件21的周向间隔设置。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导向槽31和导向块32均为三个,且三个导向槽31沿第一传动件21的轴向均匀间隔设置。
导向块32与导向槽31配合的配合面I的形式多样,以便于导向块32相对导向槽31运动为宜,例如图9所示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导向块32上与导向槽31配合的配合面I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为一段圆弧,同理如图5所示,导向槽31上与导向块32配合的配合面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也为一段圆弧,由此导向块32与导向槽31的相对滑动更顺畅。
如图7所示的一些实施例中,导向块32上与导向槽31配合的配合面I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为矩形的三条边,同理如图3所示,导向槽31上与导向块32配合的配合面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也为矩形的三条边,由此导向槽31和导向块32的加工制造更容易。
当然,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导向块32上与导向槽31配合的配合面I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为三角形的两条边,同理,导向槽31上与导向块32配合的配合面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也为三角形的两条边。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导向槽31的横截面为燕尾槽,即导向槽31上与导向块32配合的配合面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为燕尾槽的边沿,同理导向块32上与导向槽31配合的配合面I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为燕尾槽的边沿。
当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应用于具有侧向力的悬架时,必须有一个导向槽31设在与侧向力相反方向的位置上,且该位置上的导向槽31的深度为d1,即多个导向槽31中的一个的深度为d1,多个导向槽31中的其余导向槽31的深度均为d2,且d2>d1。由此可以更好地抵消侧向力带来的影响,使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的受力更均匀。
可以理解的是,当导向槽31设在第一传动件21上,且构造为沿第一传动件21的径向向内凹入的导向槽31时,导向槽31的深度是指在第一传动件21的径向上导向槽31的底壁到第一传动件21的外周面的距离。
这种减少侧向力影响的导向槽31的设置方式,尤其适用于导向槽31上与导向块32配合的配合面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为一段圆弧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传动件21的固定部分212为减振器的油缸缸体4000即贮液筒,且减振器的油缸缸体4000固定在托架51上,托架51具有开口,开口朝向左侧敞开,则为了减小侧向力的影响,在与该开口相反的方向上设置一个导向槽31,且该导向槽31的深度比其他位置导向槽31的深度浅0.02毫米。
当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应用于具有侧向力的悬架时,必须有一个导向块32设在与侧向力相反方向的位置上,且该位置上的导向块32的高度为d3,即多个导向块32中的一个的高度为d3,多个导向块32中的其余导向块32的高度均为d4,且d3>d4。由此可以更好地抵消侧向力带来的影响,使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的受力更均匀。
可以理解的是,当导向块32设在滑块24上,且构造为沿滑块24的径向向内凸出的凸起时,导向块32的高度是指在滑块24的径向上导向块32的内壁面到滑块24的内周面的距离。其中导向块32的内壁面即与导向槽31配合的配合面I。
这种减少侧向力影响的导向块32的设置方式,尤其适用于导向块32上与导向槽31配合的配合面I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为矩形的三条边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传动件21的固定部分212为减振器的油缸缸体4000即贮液筒,且减振器的油缸缸体4000固定在托架51上,托架51具有开口,开口朝向左侧敞开,则减振器的侧向力朝左,为了减小侧向力的影响,在与该开口相反的方向上设置一个导向块32,且该导向块32的高度比其他位置导向块32的高度高0.02毫米。
如图1-图5所示,导向槽31设在第一传动件21上,例如导向槽31设在第一传动件21的工作部分211的外周面上,且构造为沿第一传动件21的径向从第一传动件21的工作部分211的外周面向内凹入。
如图6-图11所示,导向块32设在滑块24上,由此滑块24还可以作为导向组件3的安装载体,且可通过导向组件3相对第一传动件21沿上下方向滑动,以便带动弹簧下座2000沿上下方向移动。具体地,导向块32设在导向套筒241的内周面上,且构造为沿导向套筒241的径向从导向套筒241的内周面向内凸起。有利地,导向块32与导向套筒241一体形成。
当然导向块32的结构形式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导向块32构造为沿上下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导向球245,滑块24包括连接套筒242、导向套筒241、第一端盖243(例如图10中的上端盖)和第二端盖244(例如图10中的下端盖),导向套筒241、连接套筒242和多个导向球245均夹设在第一端盖243与第二端盖244之间,且多个导向球245位于导向套筒241的中空部内,由此可以更好地减小滑块24与第一传动件21相对移动过程中的摩擦力。
具体地,如图10所示,第一端盖243和第二端盖244均通过螺钉246与导向套筒241固定连接在导向套筒241的轴向上的两侧,更为具体地,第一端盖243、第二端盖244和导向套筒241上均设有螺钉孔2431,螺钉246穿过第一端盖243的螺钉孔2431固定在导向套筒241的一个螺钉孔2431内,且螺钉246穿过第二端盖244的螺钉孔2431固定在导向套筒241的另一个螺钉孔2431内。螺钉246为多个,多个螺钉246可以沿导向套筒241的周向间隔设置。
如图11所示,第一端盖243和第二端盖244中的每一个均包括环形本部2432和凸出部2433,凸出部2433沿径向向内凸出,且与一个导向槽31对应的多个导向球245夹设在第一端盖243的凸出部2433与第二端盖244的凸出部2433之间。
当然,导向组件3的结构形式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其它的实施例中,导向槽31可以设在滑块24上,导向块32可以设在第一传动件21上。
为了便于推力的传导,传动组件2还可以包括止推轴承25,止推轴承25套设在第一传动件21外,且止推轴承25夹设在滑块24与第二传动件22之间。具体地,止推轴承25为平面止推轴承25。
如图1所示,第一传动件21外沿第一传动件21的轴向从上向下依次设置有滑块24、止推轴承25、第二传动件22、第三传动件23,由此第二传动件22的推力可以更均匀地依次传导至弹簧下座2000,从而有利于保证弹簧下座2000始终沿上下方向移动,防止偏移,使整个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的受力更均匀,减少磨损,有利于提升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的使用寿命。
为了保证止推轴承25、滑块24、第二传动件22、第一传动件21的同轴度,如图1和图16所示,第二传动件22上与止推轴承25的配合面为圆弧面221,圆弧面221的半径大于等于止推轴承25的与该圆弧面221对应的表面的半径。
为了保证止推轴承25、滑块24、第二传动件22、第一传动件21的同轴度,如图1、图6和图8所示,导向套筒241上与止推轴承25的配合的配合面II也为弧面,弧面的半径大于等于止推轴承25的与该弧面对应的表面的半径。
如图1、图19、图21和图22所示,限位件41设在第一传动件21的远离第二传动件22的一端(例如图1中的上端,图21和图22中的下端),限位件41用于限制弹簧下座2000的最高位置或最低位置,由此限制弹簧下座2000的移动行程(如图1、图21和图22中的L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的调节行程即为此弹簧下座2000的移动行程L,移动行程为第一传动件21的轴向上限位件41到滑块24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当滑块24的朝向限位件41的表面与限位件41止抵时,弹簧下座2000移动至最高位置或最低位置。
一般设计之初是将弹簧下座2000的设计位置控制在移动范围,即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的调节行程的中间位置处,即L/2处,这样抬升和降低车身的距离相等,可以更好的平衡通过性及高速燃油经济性及操控和舒适性。但也有设计不对等的情况,例如:跑车、越野车等;跑车本身离地间隙很小,这时候主要考虑改善其不平路面的通过性,以及避免通过坡道时造成伤害,所以跑车的弹簧下座2000设计位置应控制在更下的位置或下限位置(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弹簧下座2000处于的位置为下限位置),以增大抬升车身距离。越野车与跑车刚好相反,其有很好的通过性,但在高速平直路面的燃油经济性及操控性稍差,所以越野车的弹簧下座2000设计位置应控制在更上的位置或上限位置。该调节行程L的大小可以根据空间位置及客户要求做调整。
可选地,限位件41可以构造为环形的限位板,限位板可以通过卡簧42固定在第一传动件21的工作部分211的一端,具体而言,工作部分211的外周面上设有沿工作部分211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卡簧槽2111,卡簧42夹持在卡簧槽2111与限位板之间,由此限位件41的安装结构简单。
进一步地,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还也可以包括第一防尘罩43和第二防尘罩44。如图1和图21所示,第一防尘罩43套设在第一传动件21外,且第一防尘罩43的两端分别与限位件41和滑块24相连,使第一传动件21的位于滑块24与限位件41之间的部分遮挡起来,从而第一防尘罩43可以使第一传动件21免受泥沙的浸入,保证各部件顺畅的工作,同时也可保证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在如图22所示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滑块24压入弹簧下座2000内从而将两者连接起来,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防尘罩43的一端夹设在滑块24与弹簧下座2000的止挡部2003之间。
如图1图21和图22所示,第二防尘罩44套设在第二传动件22和第三传动件23外,且第二防尘罩44的一端夹设在止推轴承25与滑块24之间,第二防尘罩44的另一端与第一传动件21相连,从而第二防尘罩44可以使第二传动件22和第三传动件23免受泥沙的浸入,保证各部件顺畅的工作,同时也可保证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如图1、图6、图8和图10所示,滑块24的邻近限位件41的一端的外周壁上设有安装槽2421,安装槽2421可以设在导向套筒241的外周面上,滑块24的邻近止推轴承25的一端上设有台阶部2422,如图6和图8所示,台阶部2422由连接套筒242和导向套筒241构成,如图10所示,台阶部2422形成在第二端盖244上,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传动件21上设有阶梯部III,阶梯部III形成在止挡法兰213上。
如图1图21和图22所示,第一防尘罩43的一端包裹并固定在限位件41的外周沿处,第一防尘罩43的另一端安装且固定在安装槽2421内,第二防尘罩44的一端安装并固定在台阶部2422处且夹设在台阶部2422与止推轴承25之间,第二防尘罩44的另一端安装并固定在阶梯部III处。
可选地,第一防尘罩43和第二防尘罩44均可以为TPV(ThermoplasticVulcanizate,热塑性弹性体)材料或者橡胶材料制成。
下面参照图15、图17、图23、图2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驱动件1的一些具体的实施例。
如图23和图24所示,驱动件1可以为手动扳手,也就是说,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为手动驱动形式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
如图23和图24所示,手动扳手可以包括握持部11和与握持部11相连的夹持部12,握持部11方便操作人员握持,为了省力,握持部11从夹持部12沿夹持部12的径向向外延伸。夹持部12可以构造为具有开口的环形部,且夹持部12适于套设在第二传动件22或者第三传动件23外,环形部的内表面上设有凸爪13。
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第二传动件22和第三传动件23上设有沿第二传动件22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凹槽222,驱动件1驱动第二传动件22时,凸爪13适于与多个凹槽222中的一个配合。如图17所示,第三传动件23上也设有沿第三传动件23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凹槽222,驱动件1驱动第三传动件23时,凸爪13适于与多个凹槽222中的一个配合。
具体地,当需要驱动第二传动件22时,手动扳手套设在第二传动件22外,且将凸爪13钩入一个第二传动件22上的一个凹槽222内,推动握持部11使夹持部12夹持第二传动件22并带动第二传动件22沿第一传动件21的轴向移动并绕第一传动件21转动。同理,当需要移动第三传动件23时,手动扳手套设在第三传动件23外,且将凸爪13钩入第三传动件23上的一个凹槽222内,推动握持部11使夹持部12夹持第二传动件22并带动第二传动件22沿第一传动件21的轴向移动并绕第一传动件21转动。
如图23所示,夹持部12可以包括固定部121和移动部122,移动部122可转动地与固定部121相连,固定部121与握持部11相连,凸爪13可以为两个,其中,一个凸爪13设在移动不上,例如移动部122的远离固定部121的一端上,另一个凸爪13设在固定部121上,例如固定部121的远离移动部122的一端上。由此,凸爪13更容易进入第二传动件22或地三传动件的凹槽222,且手动扳手可以折叠放置,节省空间,操作方便。
如图24所示,夹持部12与握持部11可以一体形成,由此制造简单,成本低。
根据车身及车架的不同安装需要,并且考虑到安装的方便性和调整的方便性,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在车辆中的设置方式多样,例如图21和图22所示的实施例中,弹簧3000上端可以固定在可调节的弹簧下座2000内。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具体地,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中的第一传动件21)可以通过连接螺栓45、焊接或其他方式与车身上的固定板5000连接。当然在一些其它的实施例中,弹簧3000的下端固定在弹簧下座2000内,即将图21和图22中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旋转180°,将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具体地,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中的第一传动件21)通过连接螺栓45、焊接或其他方式与车架或摆臂上的固定板5000连接。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适用范围广。
下面简单描述一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的装配过程:
第一传动件21的固定部分212与第一传动件21的工作部分211小间隙配合,将工作部分211压装到涉及位置后,通过止挡法兰213与固定部分212焊接固定,然后在工作部分211上涂上润滑脂,随后将第二传动件22和第三传动件23旋入到第一传动件21的一端,放入止推轴承25,再将第二防尘罩44套在第一传动件21外,且将第二防尘罩44的一端安装到止挡法兰213上,第二防尘罩44的另一端安装到止推轴承25上,接着将滑块24与弹簧下座2000焊接或压装好后的组合,按照要求推入导向槽31内,并压紧第二防尘罩44,随后将限位件41安装在第一传动件21的另一端,且将卡簧42卡入卡簧槽2111,最后将第一防尘罩43装配到限位件41和滑块24上,悬架的其他部件的装配与装配减振器时的装配步骤一致。
下面参照图1、图22和图23所示,描述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的工作过程:
当需要调整车身的高度时,应先将第二防尘罩44从第一传动件21上剥离并推至止推轴承25处,然后使用如图23所示的分体式手动板手或图24所示的一体式手动板手,将第二传动件22和第三传动件23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以实现抬升和降低车身的目的。
以抬升车身需要顺时针转动第二传动件22,且降低车身需要逆时针转动第二传动件22为例:
当需要抬升车身高度时,将手动扳手的凸爪13插入第二传动件22上的凹槽222内,推动握持部11转动,从而带动第二传动件22顺时针转动直至弹簧下座2000移动到预定位置,当弹簧下座2000移动到预定位置时,将手动扳手的凸爪13插入第三传动件23上的一个凹槽222内,推动握持部11转动,从而带动第三传动件23顺时针转动,直到第三传动件23止抵第二传动件22,从而将第二传动件22锁止,进而将弹簧下座2000锁止在预定位置,以保证弹簧下座2000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位置不变。
当需要降低车身高度时,应先将第三传动件23逆时针旋转至要求高度一下,然后将第二传动件22逆时针旋转可使弹簧下座2000移动至预定位置的高度,最后再将第三传动件23顺时针旋转至止抵第二传动件22,从而将第二传动件22锁止,进而将弹簧下座2000锁止在预定位置,以保证弹簧下座2000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位置不变。根据车辆的行驶需要,弹簧下座2000可锁止在其移动行程内的任一位置。
综上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是一种在不改变弹簧3000的圆周方向位置,即保证弹簧侧向力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只调节弹簧下座2000垂直方向的位置,从而实现抬高和降低车身高度,以适应不同载荷和路况的调整装置。该悬架升降调整装置1000,结构简单、可靠,可根据客户需要设置成全调节行程无级调节。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23)

1.一种悬架升降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件;
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件、第二传动件和第三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的轴向与上下方向平行,所述第二传动件设置成在所述驱动件的驱动下绕所述轴向转动并沿所述轴向移动以推动所述悬架的弹簧下座沿所述上下方向移动,所述第三传动件设置成在所述驱动件的驱动下绕所述轴向转动并沿所述轴向移动以止抵所述第二传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滑块,所述滑块套设在所述第一传动件外,所述弹簧下座固定在上述滑块上,所述第二传动件通过所述滑块推动所述弹簧下座沿上下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向组件,所述导向组件包括导向槽和导向块,所述导向块设在所述导向槽内且相对所述导向槽可滑动,所述导向槽和所述导向块中的一个设在所述第一传动件上,所述导向槽和所述导向块中的另一个设在所述滑块上,所述导向槽沿所述上下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块上与所述导向槽配合的配合面在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为一段圆弧或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或者一个矩形的三条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槽为多个,所述导向块为多个,多个所述导向槽与多个所述导向块一一对应,且多个所述导向槽均绕所述第一传动件的周向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向槽中的一个设置在与所述悬架的减振器的侧向力相反的方向上且的深度为d1,多个所述导向槽中的其余所述导向槽的深度均为d2,且d2>d1。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向块中的一个设置在与所述悬架的减振器的侧向力相反的方向上且高度为d3,多个所述导向块中的其余所述导向块的高度均为d4,且d3>d4毫米。
8.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件包括:
工作部分,所述工作部分分别与所述第二传动件和所述第三传动件配合;
固定部分,所述固定部分与所述工作部分固定连接,所述固定部分构造为柱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件还包括:
止挡法兰,所述止挡法兰设在所述工作部分的一端且沿所述柱体的径向向外延伸并超出所述工作部分的外周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法兰套设且焊接固定在所述柱体上;或者
所述止挡法兰与所述工作部分一体形成且通过卡簧固定在所述柱体上。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为空心柱或实心柱。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为空心柱,所述悬架的减振器的油缸缸体的一部分构成所述空心柱。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包括:
导向套筒,所述导向槽和所述导向块中的所述另一个设在所述导向套筒上;
连接套筒,所述连接套筒套设固定在所述导向套筒外且与所述弹簧下座固定。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块构造为沿所述上下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导向球;
所述滑块还包括: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导向套筒、所述连接套筒和所述多个导向球均夹设在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套筒和所述连接套筒一体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下座包括依次相连的支撑部、套筒部和止挡部,所述支撑部用于支撑所述悬架的弹性件,所述套筒部套设在所述连接套筒外且与所述连接套筒过盈配合,所述止挡部从所述套筒部的一端沿所述弹簧下座的径向向所述滑块延伸以止挡所述滑块的下端。
1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止推轴承,所述止推轴承套设在所述第一传动件外且夹设在所述第二传动件与所述滑块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件上与所述止推轴承配合的配合面为圆弧面,且所述圆弧面的半径大于等于所述止推轴承的与所述圆弧面对应的表面的半径。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在所述第一传动件的远离所述第二传动件的一端且与所述弹簧下座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为手动扳手。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动扳手包括握持部和与所述握持部相连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构造为适于套设在所述第二传动件和所述第三传动件外的具有开口的环形部,所述环形部的内表面上设有凸爪;
所述第二传动件和所述第三传动件上均设有沿各自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凹槽,所述凸爪适于与所述多个凹槽中的一个配合。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包括固定部和移动部,所述移动部可转动地与所述固定部相连,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握持部相连,所述凸爪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凸爪设在所述移动部上,且另一个所述凸爪设在所述固定部上。
23.根据权利要求1-22中任一项所述的悬架升降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传动件构造为螺柱,所述第二传动件和所述第三传动件均构造为与所述螺柱螺纹配合的螺母;或者
所述第一传动件构造为滚珠丝杠,所述第二传动件与所述第二传动件均构造为与所述滚珠丝杠配合滚珠螺母。
CN201520964872.XU 2015-11-26 2015-11-26 悬架升降调整装置 Active CN2052202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964872.XU CN205220271U (zh) 2015-11-26 2015-11-26 悬架升降调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964872.XU CN205220271U (zh) 2015-11-26 2015-11-26 悬架升降调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220271U true CN205220271U (zh) 2016-05-11

Family

ID=558953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964872.XU Active CN205220271U (zh) 2015-11-26 2015-11-26 悬架升降调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220271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57289A (zh) * 2016-08-22 2018-03-0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悬架及车辆
CN107757290A (zh) * 2017-10-31 2018-03-06 杭州极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重载轮式机器人可调悬架装置
CN108274966A (zh) * 2018-03-21 2018-07-13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悬挂装置及跨运车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57289A (zh) * 2016-08-22 2018-03-0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悬架及车辆
CN107757290A (zh) * 2017-10-31 2018-03-06 杭州极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重载轮式机器人可调悬架装置
CN107757290B (zh) * 2017-10-31 2023-12-26 杭州极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重载轮式机器人可调悬架装置
CN108274966A (zh) * 2018-03-21 2018-07-13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悬挂装置及跨运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99945A (zh) 悬架升降调整装置
CN205220271U (zh) 悬架升降调整装置
CN101970254A (zh) 用于机动车辆转向轮的轮悬架结构
US20120091681A1 (en) Transverse Link On A Motor Vehicle
CN203198673U (zh) 麦弗逊空气悬架
CN106799946A (zh) 悬架升降调整装置
JP2015523519A5 (zh)
KR20190104814A (ko) 맥퍼슨 스트럿 타입 서스펜션용 차고조절장치
CN211166248U (zh) 用于高地隙动力底盘的轮距液压调整机构
US20110148066A1 (en) Vehicle suspension, steering, damping and anti-roll system with linear wheel travel
CN107139672B (zh) 一种可调节的车桥装置
CN106671717B (zh) 车辆及其悬架、悬架的弹簧装置
CN106799947A (zh) 悬架升降调整装置
CN207088889U (zh) 麦弗逊式悬架系统及汽车
US8740234B2 (en) Suspension of vehicle wheel for rough terrain driving
CN208698354U (zh) 一种预紧式汽车轮毂单元
CN209241159U (zh) 一种全方向转向机构
CN208119253U (zh) 一种四轮独立驱动独立转向底盘偏置轴机构
CN205869807U (zh) 板材拼焊定位装置及系统
CN204250139U (zh) 一种可调式转向柱结构
CN205086632U (zh) 四轮拖拉机离地间隙调整升降系统
CN215398901U (zh) 一种电动全地形车转向节组件
US20240157745A1 (en) Support System With Air Reservoir
CN219236697U (zh) 一种可调节板簧倾斜角的板簧悬架及车辆
US20230382452A1 (en) Mechanism for increasing automotive ground clearance without compromising factory alignment specifica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