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10053U - 一种蓄电池工程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蓄电池工程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410053U
CN209410053U CN201822020558.2U CN201822020558U CN209410053U CN 209410053 U CN209410053 U CN 209410053U CN 201822020558 U CN201822020558 U CN 201822020558U CN 209410053 U CN209410053 U CN 2094100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plate
holding groove
bearing
slot
axle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02055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伟
陈英杰
成家宝
汪传文
张业鹏
熊新
万雳
王光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SHIRUIDA HEAVY ENGINEERING MACHINERY Co Ltd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SHIRUIDA HEAVY ENGINEERING MACHINERY Co Ltd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SHIRUIDA HEAVY ENGINEERING MACHINERY Co Ltd,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UBEI SHIRUIDA HEAVY ENGINEERI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02055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4100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4100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4100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30/00Transportation of goods or passengers via railways, e.g. energy recovery or reducing air resistance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蓄电池工程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轴箱及弹性橡胶块,所述车架包括安装架、侧板,所述侧板为两个,两个所述侧板分别固定于所述安装架的左右两侧,每个所述侧板上均设置有至少两个沿其长度方向布置的承接槽,且一所述侧板上的承接槽与另一所述侧板上的承接槽一一对应相对布置,每个所述承接槽均包括前后相对布置的两个第一安装面,两个所述第一安装面之间的间距由下至上逐渐缩小;每个所述承接槽内均设置有一所述轴箱;所述轴箱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一向所述轴箱中部凹陷形成的抵接槽;所述弹性橡胶块可同时承受垂向、横向和纵向三个方向冲击力,进而对所述车架的垂向、横向和纵向三个方向均起到较好的减振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蓄电池工程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轨道牵引车,具体涉及一种蓄电池工程车。
背景技术
轨道牵引车在国铁、城铁和地铁有广泛的运用。以前的牵引车动力大多都是内燃的,分为不同的功率等级,以满足各种牵引力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内燃机车存在烟尘污染,噪声污染和能效等级低的缺点,内燃机车必然会被电动机车逐渐取代;但是电动机车运行或刹车过程中还是存在较大振动,为了保证电动机车的运行安全,需要进一步降低电动机车运行或刹车过程中产生的振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供一种蓄电池工程车,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动机车运行或刹车过程中还是存在较大振动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蓄电池工程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轴箱及弹性橡胶块,所述车架包括安装架、侧板,所述侧板为两个,两个所述侧板分别固定于所述安装架的左右两侧,每个所述侧板上均设置有至少两个沿其长度方向布置的承接槽,且一所述侧板上的承接槽与另一所述侧板上的承接槽一一对应相对布置,每个所述承接槽均包括前后相对布置的两个第一安装面,两个所述第一安装面之间的间距由下至上逐渐缩小;每个所述承接槽内均设置有一所述轴箱;所述轴箱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一向所述轴箱中部凹陷形成的抵接槽,两个所述抵接槽一一对应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面相对布置,且两个所述抵接槽的槽底之间的间距由下至上逐渐缩小,并且每个所述抵接槽均包括两个左右相邻布置第一抵接面,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抵接面之间的间距由远离所述抵接槽槽底的一侧向靠近所述抵接槽槽底的一侧逐渐缩小;每个所述抵接槽与其相对布置的所述第一安装面之间均固定有一所述弹性橡胶块,所述弹性橡胶块相对所述第一安装面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安装面、所述弹性橡胶块相对所述抵接槽的一侧设置有两个第二抵接面,所述第二安装面与所述第一安装面相平行,且所述第二安装面与所述第一安装面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抵接面一一对应与其相对布置的两个所述第一抵接面相平行,且两个所述第二抵接面一一对应平行抵接于与其相对布置的两个所述第一抵接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该蓄电池工程车中的每个所述轴箱均通过两个所述弹性橡胶块与所述车架上设置的承接槽连接,由于两个所述抵接槽的槽底之间的间距由下至上逐渐缩小,并且每个所述抵接槽均包括两个左右相邻布置第一抵接面,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抵接面之间的间距由远离所述抵接槽槽底的一侧向靠近所述抵接槽槽底的一侧逐渐缩小,且所述弹性橡胶块相对所述抵接槽的一侧设置有两个第二抵接面,且两个所述第二抵接面一一对应平行抵接于与其相对布置的两个所述第一抵接面,从而使得所述弹性橡胶块可同时承受垂向、横向和纵向三个方向冲击力,进而对所述车架的垂向、横向和纵向三个方向均起到较好的减振作用,并且所述弹性橡胶块的重量远低于现有技术中弹簧减振机构或液压减振机构,成本较低,维护保养工作量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仰视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车架的第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车架的第二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一个轴箱与两个弹性橡胶块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去除两个弹性橡胶块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去除轴箱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电机、变速箱及轮对的驱动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蓄电池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9,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蓄电池工程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1、轴箱2、弹性橡胶块3、蓄电池箱4、轮对5、电机6及变速箱7。
所述车架1包括安装架11、侧板12,所述侧板12为两个,两个所述侧板12分别固定于所述安装架11的左右两侧,每个所述侧板12上均设置有至少两个沿其长度方向布置的承接槽12a,且一所述侧板12上的承接槽12a与另一所述侧板上的承接槽12a一一对应相对布置,每个所述承接槽12a均包括前后相对布置的两个第一安装面12a1,两个所述第一安装面12a1之间的间距由下至上逐渐缩小;每个所述承接槽12a内均设置有一所述轴箱2。
所述轴箱2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一向所述轴箱2中部凹陷形成的抵接槽2a,两个所述抵接槽2a一一对应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面12a1相对布置,且两个所述抵接槽2a的槽底之间的间距由下至上逐渐缩小,并且每个所述抵接槽2a均包括两个左右相邻布置第一抵接面2a1,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抵接面2a1之间的间距由远离所述抵接槽2a槽底的一侧向靠近所述抵接槽2a槽底的一侧逐渐缩小;所述抵接槽2a的上端贯穿于所述轴箱2的上端面;所述抵接槽2a还包括第三抵接面2a2,所述第三抵接面2a2设置于两个相邻所述第一抵接面2a1的下端,所述第三抵接面2a2为三角形,所述第三抵接面2a2与其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抵接面2a1合围形成三棱柱形的所述抵接槽2a;每个所述抵接槽2a与其相对布置的所述第一安装面12a1之间均固定有一所述弹性橡胶块3。
所述弹性橡胶块3相对所述第一安装面12a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安装面3a、所述弹性橡胶块3相对所述抵接槽的一侧设置有两个第二抵接面3b,所述第二安装面3a与所述第一安装面12a1相平行,且所述第二安装面3a与所述第一安装面12a1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抵接面3a一一对应与其相对布置的两个所述第一抵接面2a1相平行,且两个所述第二抵接面3a一一对应平行抵接于与其相对布置的两个所述第一抵接面2a1;所述弹性橡胶块3的下端平行抵接于所述第三抵接面2a2,用于提高垂向支撑面的面积;该蓄电池工程车中的每个所述轴箱2均通过两个所述弹性橡胶块3与所述车架1上设置的承接槽12a连接,所述弹性橡胶块3可同时承受垂向、横向和纵向三个方向冲击力,进而对所述车架1的垂向、横向和纵向三个方向均起到较好的减振作用,并且所述弹性橡胶块3的重量远低于现有技术中弹簧减振机构或液压减振机构,成本较低,维护保养工作量小。
每个所述承接槽12a均由所述侧板12的下端向上凹陷形成,且每个所述承接槽12a的下端均设置有一防护梁12b,所述防护梁12b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承接槽12a的前后两侧通过螺栓可拆卸固定连接,从而便于装配。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侧板12上均设置有两个所述承接槽12a;所述轴箱2为四个,四个所述轴箱2一一对应安装于四个所述承接槽12a内,并且布置于一所述侧板12上的两个所述轴箱2的轴承孔与布置于另一所述侧板12上的两个所述轴箱2上的轴承孔一一对应同轴相对布置。
所述轮对5为两个,一所述轮对5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相对布置的所述轴箱2上的轴承孔转动连接,另一所述轮对5的两端分别与另两个相对布置的所述轴箱2上的轴承孔转动连接。
所述电机6、变速箱7均为两个,两个所述电机6、两个所述变速箱7均安装于所述安装架11下方,并且每个所述轮对5均与一所述变速箱7的输出端驱动连接,每个所述变速箱7的输入端均与一所述电机6的输出端驱动连接;具体的,每个所述轮对5的中部均设置有一与其同轴固定连接的第一圆柱斜齿轮5a,所述轮对5的中部及所述第一圆柱斜齿轮5a均转动内置于所述变速箱7的壳体,所述变速箱7的壳体内设置有第一转轴7a、第二转轴7b、第二圆柱斜齿轮7c、第一锥齿轮7d、第二锥齿轮7e,所述第一转轴7a平行于所述轮对5布置,所述第一转轴7a、所述第二转轴7b均与所述变速箱7的壳体上设置的轴承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转轴7a垂直于所述第二转轴7b布置;所述第二圆柱斜齿轮7c、所述第二锥齿轮7e均与所述第一转轴7a同轴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圆柱斜齿轮7c与所述第一圆柱斜齿轮5a相啮合;所述第一锥齿轮7d与所述第二转轴7b一端同轴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锥齿轮7d与所述第二锥齿轮7e相啮合;所述第二转轴7b的另一端穿出所述变速箱7的壳体,并通过联轴器8与所述电机6的驱动轴驱动连接;每个所述电机6的底部还设置有一用于固定所述电机6的承接板a(图2中未示出,避免遮挡所述电机6),所述承接板a的左右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板12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蓄电池箱4安装于所述安装架11的上方;所述蓄电池箱4为三个,三个所述蓄电池箱4沿所述安装架11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每个所述蓄电池箱4均包括箱体41、盖体42,所述箱体41上端开口,所述盖体42扣合于所述箱体41的上端开口,每个所述箱体41的侧壁上均设置有与其内部连通的溢水孔41a,所述溢水孔41a既可以起到排水的作用,也可以起到散热的作用,每个所述箱体41的底部均设置有与其内部连通的排水孔41b,所述排水孔41b用于避免雨水沉积于所述箱体41底部;所述箱体41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起吊环41c,从而便于所述箱体41的起吊;所述盖体42上固定有多个方形管42a,多个所述方形管42a的一侧面均贴敷于所述盖体42的上表面布置,并与所述盖体4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提高所述蓄电池箱4的散热效果,相邻的两个所述方形管42a之间均设置有散热间隙,进一步提高了所述蓄电池箱4的散热效果。
工作原理:该蓄电池工程车中的每个所述轴箱2均通过两个所述弹性橡胶块3与所述车架1上设置的承接槽12a连接,由于两个所述抵接槽2a的槽底之间的间距由下至上逐渐缩小,并且每个所述抵接槽2a均包括两个左右相邻布置第一抵接面2a1,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抵接面2a1之间的间距由远离所述抵接槽2a槽底的一侧向靠近所述抵接槽2a槽底的一侧逐渐缩小,且所述弹性橡胶块3相对所述抵接槽2a的一侧设置有两个第二抵接面3b,且两个所述第二抵接面3b一一对应平行抵接于与其相对布置的两个所述第一抵接面2a1,从而使得所述弹性橡胶块3可同时承受垂向、横向和纵向三个方向冲击力,进而对所述车架1的垂向、横向和纵向三个方向均起到较好的减振作用,并且所述弹性橡胶块3的重量远低于现有技术中弹簧减振机构或液压减振机构,维护保养工作量小。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蓄电池工程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轴箱及弹性橡胶块,所述车架包括安装架、侧板,所述侧板为两个,两个所述侧板分别固定于所述安装架的左右两侧,每个所述侧板上均设置有至少两个沿其长度方向布置的承接槽,且一所述侧板上的承接槽与另一所述侧板上的承接槽一一对应相对布置,每个所述承接槽均包括前后相对布置的两个第一安装面,两个所述第一安装面之间的间距由下至上逐渐缩小;每个所述承接槽内均设置有一所述轴箱;所述轴箱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一向所述轴箱中部凹陷形成的抵接槽,两个所述抵接槽一一对应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面相对布置,且两个所述抵接槽的槽底之间的间距由下至上逐渐缩小,并且每个所述抵接槽均包括两个左右相邻布置第一抵接面,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抵接面之间的间距由远离所述抵接槽槽底的一侧向靠近所述抵接槽槽底的一侧逐渐缩小;每个所述抵接槽与其相对布置的所述第一安装面之间均固定有一所述弹性橡胶块,所述弹性橡胶块相对所述第一安装面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安装面、所述弹性橡胶块相对所述抵接槽的一侧设置有两个第二抵接面,所述第二安装面与所述第一安装面相平行,且所述第二安装面与所述第一安装面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抵接面一一对应与其相对布置的两个所述第一抵接面相平行,且两个所述第二抵接面一一对应平行抵接于与其相对布置的两个所述第一抵接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工程车,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承接槽均由所述侧板的下端向上凹陷形成,且每个所述承接槽的下端均设置有一防护梁,所述防护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承接槽的前后两侧可拆卸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工程车,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侧板上均设置有两个所述承接槽;所述轴箱为四个,四个所述轴箱一一对应安装于四个所述承接槽内,并且布置于一所述侧板上的两个所述轴箱的轴承孔与布置于另一所述侧板上的两个所述轴箱上的轴承孔一一对应同轴相对布置;所述的蓄电池工程车还包括蓄电池箱、轮对、电机、变速箱,所述轮对为两个,一所述轮对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相对布置的所述轴箱上的轴承孔转动连接,另一所述轮对的两端分别与另两个相对布置的所述轴箱上的轴承孔转动连接;所述蓄电池箱安装于所述安装架的上方;所述电机、变速箱均为两个,两个所述电机、两个所述变速箱均安装于所述安装架下方,并且每个所述轮对均与一所述变速箱的输出端驱动连接,每个所述变速箱的输入端均与一所述电机的输出端驱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电池工程车,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轮对的中部均设置有一与其同轴固定连接的第一圆柱斜齿轮,所述轮对的中部及所述第一圆柱斜齿轮均转动内置于所述变速箱的壳体,所述变速箱的壳体内设置有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二圆柱斜齿轮、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转轴平行于所述轮对布置,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均与所述变速箱的壳体上设置的轴承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转轴垂直于所述第二转轴布置;所述第二圆柱斜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均与所述第一转轴同轴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圆柱斜齿轮与所述第一圆柱斜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一锥齿轮与所述第二转轴一端同轴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锥齿轮与所述第二锥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二转轴的另一端穿出所述变速箱的壳体,并与所述电机的驱动轴驱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电池工程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箱为多个,多个所述蓄电池箱沿所述安装架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每个所述蓄电池箱均包括箱体、盖体,所述箱体上端开口,所述盖体扣合于所述箱体的上端开口,每个所述箱体的侧壁上均设置有与其内部连通的溢水孔,每个所述箱体的底部均设置有与其内部连通的排水孔;所述盖体上固定有多个方形管,多个所述方形管的一侧面均贴敷于所述盖体的上表面布置,并与所述盖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方形管之间均设置有散热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工程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槽的上端贯穿于所述轴箱的上端面;所述抵接槽还包括第三抵接面,所述第三抵接面设置于两个相邻所述第一抵接面的下端,所述第三抵接面为三角形,所述第三抵接面与其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抵接面合围形成三棱柱形的所述抵接槽;所述弹性橡胶块的下端平行抵接于所述第三抵接面。
CN201822020558.2U 2018-12-04 2018-12-04 一种蓄电池工程车 Active CN2094100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20558.2U CN209410053U (zh) 2018-12-04 2018-12-04 一种蓄电池工程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20558.2U CN209410053U (zh) 2018-12-04 2018-12-04 一种蓄电池工程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410053U true CN209410053U (zh) 2019-09-20

Family

ID=679366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020558.2U Active CN209410053U (zh) 2018-12-04 2018-12-04 一种蓄电池工程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4100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009528A1 (en) Permanent magnet direct-drive bogie and rail vehicle thereof
CN204726511U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总成
CN111483477B (zh) 一种轨道用两轴构架式车体
CN109466579B (zh) 一种蓄电池矿用电动车
CN209410053U (zh) 一种蓄电池工程车
CN109435976A (zh) 一种蓄电池工程车
CN202429052U (zh) 固定式电动汽车电池快换机构
CN211578833U (zh) 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箱
CN202509829U (zh) 平层定位装置及立体停车库
CN217575174U (zh) 一种双侧齿驱动转向架驱动电机的安装结构
CN102561775A (zh) 平层定位装置及立体停车库
CN205632663U (zh) 一种电动汽车的底盘结构
CN209776147U (zh) 一种四驱车辆用混合动力总成系统
CN207374410U (zh) 轨道车辆永磁直驱牵引传动装置
CN203543987U (zh) 一种电力调车机车用Bo转向架
CN206749896U (zh) 一种汽车底盘结构
CN215097233U (zh) 一种拖挂式房车
CN109484413A (zh) 一种蓄电池重型轨道车
CN206049693U (zh) 一种单轨转向架及具有该单轨转向架的轨道车辆
WO2022121068A1 (zh) 一种转向架系统及车辆
CN214028851U (zh) 一种尾段车架结构
CN105035167A (zh) 一种四轮电动车的底座
CN206953970U (zh) 一种可更换电池的快换充电装置
CN206394413U (zh) 一种汽车后桥传动装置
CN206394412U (zh) 贯通式电池仓及带有该电池仓的底架和底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