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69352U - 一种拉杆用套管及模板固定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拉杆用套管及模板固定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69352U
CN209369352U CN201822089708.5U CN201822089708U CN209369352U CN 209369352 U CN209369352 U CN 209369352U CN 201822089708 U CN201822089708 U CN 201822089708U CN 209369352 U CN209369352 U CN 2093693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late
tube body
pull rod
abutment face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08970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军
杨泓斌
张晓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xi borren Me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Bozhilin Robo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Bozhilin Robo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Bozhilin Robo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08970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693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693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693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orms Removed On Construction Sites Or Auxiliary Member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拉杆用套管及模板固定结构,属于模板安装工具领域。套管包括管本体和对接部。管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用于与第一模板抵靠的第一抵靠面和用于与第二模板抵靠的第二抵靠面,管本体内设有供拉杆穿过的中心孔,中心孔的两端分别贯通第一抵靠面和第二抵靠面。对接部设于第一抵靠面上,对接部用于与第一模板对接。在实际施工时,可先将套管的对接部与第一模板进行对接,从而将套管与第一模板固定,然后,将第一模板安装在相应的位置,再在另一侧安装好第二模板,并将拉杆穿入套管中,使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实现对拉固定。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无需人员对套管进行扶持,只需要一名工人即可完成模板的安装,从而有效降低了人工劳动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拉杆用套管及模板固定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板安装工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拉杆用套管及模板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在混凝土浇筑施工前,需要先安装模板,如铝模,墙体两侧的模板通过拉杆对拉固定,拉杆一般会套接套管,以将拉杆与混凝土隔离,使得拉杆可循环使用,现有的模板施工时使用的套管,在铝模安装时需要两个工人分别扶住铝模和套管,人工劳动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拉杆用套管及模板固定结构,以改善在对铝模进行安装时需要两个工人分别扶住铝模和套管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拉杆用套管,包括管本体和对接部;所述管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用于与第一模板抵靠的第一抵靠面和用于与第二模板抵靠的第二抵靠面,所述管本体内设有供拉杆穿过的中心孔,所述中心孔的两端分别贯通所述第一抵靠面和第二抵靠面;所述对接部设于所述第一抵靠面上,所述对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一模板插接并固定。
上述技术方案中,管本体的第一抵靠面上设有用于与第一模板对接的对接部,在实际施工时,可先将套管的对接部与第一模板进行对接,从而将套管与第一模板固定,然后,将第一模板安装在相应的位置,再在另一侧安装好第二模板,并将拉杆穿入套管中,使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实现对拉固定,最后便可在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之间浇筑混凝土,以形成墙体。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可先将套管与第一模板固定,无需人员对套管进行扶持,只需要一名工人即可完成模板的安装,从而有效降低了人工劳动成本。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拉杆用套管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对接部为向远离所述第二抵靠面的方向延伸的凸出部;
所述第一模板上设有对接孔,当所述凸出部插设于所述对接孔内时,所述凸出部与所述对接孔形成过盈配合。
上述技术方案中,对接部为远离第二抵靠面的方向延伸的凸出部,模板上设有用于与凸出部插接的对接孔,凸出部与对接孔对接后将形成过盈配合,从而实现套管与第一模板固定,两者的插接方式简单,可方便的实现两者的安装和拆卸。在拆模时,可向第一模板施加外力,以将第一模板与套管分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出部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抵靠面连接;
所述凸出部内设有贯穿所述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的供所述拉杆穿过的穿设孔,所述穿设孔与所述中心孔连通。
上述技术方案中,凸出部内设有供拉杆穿过的与中心孔连通的穿设孔,在实际施工时,拉杆将同时穿入到中心孔和穿设孔内,拉杆的两端将分别从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中穿出,第一模板上的对接孔既是用于与凸出部插接的孔,又是用于供拉杆穿出的孔。此外,由于凸出部为空心结构,凸出部具有很好的抗弯能力,不易发生弯曲变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穿设孔与所述中心孔同轴设置,所述穿设孔与中心孔等径。
上述技术方案中,穿设孔与中心孔同轴设置,且穿设孔与中心孔等径,穿设孔和中心孔组成了套管内部的孔道,可方便的实现加工,便于拉杆穿入套管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对接部为向靠近所述第二抵靠面的方向延伸的凹陷部;
所述第一模板上设有凸出部,当所述凸出部插设于所述凹陷部内时,所述凸出部与所述凹陷部形成过盈配合。
上述技术方案中,对接部为向靠近第二抵靠面的方向延伸的凹陷部,模板上设有用于与凹陷部插接的凸出部,凸出部与凹陷部插接后将形成过盈配合,从而实现套管与第一模板固定,两者的插接方式简单,可方便的实现两者的安装和拆卸。在拆模时,可向第一模板的施加外力,以将第一模板与套管分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陷部为设置于所述第一抵靠面上的环形槽,所述凸出部为环形,所述环形槽与所述中心孔同轴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凹陷部为设置于第一抵靠面上的环形槽,凸出部为环形结构,凸出部与凹陷部插接后具有很好的牢固性和稳定性。在实际施工时,拉杆穿入套管内后,拉杆的一端将从凸出部内穿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本体包括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所述第一抵靠面设于所述第一管体的一端;所述第二抵靠面设于所述第二管体的一端,所述第二管体远离所述第二抵靠面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体远离所述第一抵靠面的一端插接并固定。
上述技术方案中,管本体包括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插接并固定,可方便的实现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的安装与拆卸。在拆模过程中,第一模板与套管分离后,可将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分别从成型的墙体的两侧取出,使得在从墙体内取出整个套管的过程中更加省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体远离所述第一抵靠面的一端设有向内凹陷的第一插接部,所述第二管体远离所述第二抵靠面的一端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与所述第二插接部形成过盈配合。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通过设置于第一管体上向内凹陷的第一插接部与设置于第二管体上向外凸出的第二插接部实现插接,连接方式简单,插接后具有很好的牢固性和稳定性。此外,上述结构可适当改变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相对位置,从而对套管的长度进行调节。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根据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的距离可适当调节套管的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体的外周面为第一圆锥面,所述第二管体的外周面为第二圆锥面;
所述第一圆锥面的大端位于所述第一抵靠面,所述第二圆锥面的大端位于所述第二抵靠面。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管体的外周面和第二管体的外周面均为圆锥面,使得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更容易从成型的墙体中取出。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模板固定结构,包括第一模板、第二模板、拉杆、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和上述的拉杆用套管;
所述第一模板抵靠于所述第一抵靠面,所述对接部与所述第一模板插接并固定,所述第二模板抵靠于所述第二抵靠面,所述第一模板、第二模板和所述拉杆用套管均套设于所述拉杆的外侧,所述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均连接于所述拉杆;
其中,所述第一模板被压紧于所述第一抵靠面与所述第一限位件之间,所述第二模板被压紧于所述第二抵靠面与所述第二限位件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套管的对接部与第一模板插接,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无需人员对套管进行扶持,只需要一名工人即可完成模板的安装,从而有效降低了人工劳动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拉杆用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拉杆用套管的工作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提供的拉杆用套管与第一模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模板固定结构的示意图。
图标:100-套管;10-管本体;11-第一抵靠面;12-第二抵靠面;13-中心孔;131-第一孔段;132-第二孔段;14-第一管体;141-第一插接部;142-第一圆锥面;15-第二管体;151-第二插接部;152-第二圆锥面;20-对接部;21-凸出部;211-穿设孔;22-凹陷部;200-模板固定结构;210-第一模板;211-对接孔;220-第二模板;230-拉杆;240-第一限位件;250-第二限位件;300-墙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拉杆用套管100,包括管本体10和对接部20;管本体10具有用于与第一模板210抵靠的第一抵靠面11和用于与第二模板220抵靠的第二抵靠面12,第一抵靠面11和第二抵靠面12相对设置,第一抵靠面11和第二抵靠面12分别为管本体10两端的端面;管本体10内设有供拉杆230穿过的中心孔13,中心孔13的两端分别贯通第一抵靠面11和第二抵靠面12,对接部20设于第一抵靠面11上,对接部20用于与第一模板210插接并固定。
如图2所示,在实际施工时,可先将套管100的对接部20与第一模板210进行插接,从而将套管100与第一模板210固定;然后,将第一模板210安装在相应的位置,再在另一侧安装好第二模板220,第一模板210抵靠于第一抵靠面11上,第二模板220抵靠于第二抵靠面12上,使第一模板210与第二模板220相对设置,并将拉杆230穿设于套管100内,同时拉杆230的两端分别从第一模板210和第二模板220中穿出;在拉杆230穿出第一模板210的部分上和拉杆230穿出第二模板220的部分上设置限位件,以对第一模板210和第二模板220进行限制,使第一模板210和第二模板220实现对拉固定;最后便可在第一模板210和第二模板220之间浇筑混凝土,以在第一模板210与第二模板220之间形成墙体300。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可先将套管100与第一模板210固定,无需人员对套管100进行扶持,只需要一名工人即可完成模板的安装,从而有效减低人工劳动成本。
施工完成后,待混凝土完全凝固后,需要进行拆模动作,可先将拉杆230上的限位件卸下,再将拉杆230从套管100中取出,再使第一模板210与套管100分离,并卸下第二模板220,最后再从墙体300中取出套管100,以实现套管100的循环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指对接部20用于与第一模板210插接并固定,即对接部20与第一模板210插接后两者将处于固定状态,对接部20与第一模板210固定并非是不可拆卸的固定,而是在外力作用下可使对接部20与第一模板210分离。对接部20与第一模板210连接后的紧固程度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只要在施工过程中对接部20与第一模板210插接后不会发生分离即可。
在施工过程中,套管100的作用是套设在拉杆230的外侧,以便于施工完成后拉杆230的拆卸,以实现拉杆230的循环使用。当然,套管100的材料不受限制,比如塑料管、金属管等,只要其能够满足施工的强度要求即可。
套管100的对接部20与第一模板210的插接方式可以是多种方式,只要对接部20与第一模板210对接后能够固定即可。
本实施例中,对接部20为向远离第二抵靠面12的的方向延伸的凸出部21,第一模板210上设有对接孔211,当凸出部21插设于对接孔211内时,凸出部21与对接孔211形成过盈配合。
在实际施工时,套管100的对接部20与第一模板210的对接孔211对接后将形成过盈配合,从而实现套管100与第一模板210固定,两者的插接方式简单,可方便的实现套管100与第一模板210的安装和拆卸,两者插接后具有很好的牢固性。在拆模时,可向第一模板210施加外力,以将第一模板210与套管100分离。
可理解地,凸出部21插设于对接孔211内后,凸出部21与对接孔211也可以形成间隙配合,为保证凸出部21与对接孔211插接后具有很好的牢固性和可拆卸性,可在凸出部21与对接孔211的孔壁之间填入粘接剂,比如胶水、发泡剂等。
进一步地,凸出部21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第一端面与第一抵靠面11连接,凸出部21内设有贯穿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的供拉杆230穿过的穿设孔211,穿设孔211与中心孔13连通。
在实际使用时,拉杆230同时穿入到中心孔13和穿设孔211内,拉杆230的两端将分别从第一模板210和第二模板220中穿出,第一模板210上的对接孔211既是用于与凸出部21插接的孔,又是用于供拉杆230穿出的孔。此外,由于凸出部21为空心结构,凸出部21具有很好的抗弯能力,即使套管100与第一模板210对接后套管100处于悬空状态,凸出部21也不易发生弯曲变形。
可选地,穿设孔211与中心孔13同轴设置,穿设孔211与中心孔13等径。
穿设孔211与中心孔13同轴设置,且穿设孔211与中心孔13等径,穿设孔211和中心孔13组成了套管100内部的孔道,便于加工,便于拉杆230穿入套管100中。
本实施例中,管本体10包括第一管体14和第二管体15,第一抵靠面11设于第一管体14的一端,第二抵靠面12设于第二管体15的一端,第二管体15远离第二抵靠面12的一端与第一管体14远离第一抵靠面11的一端插接并固定。
上述结构的管本体10中,管本体10分为第一管体14和第二管体15,第一管体14和第二管体15插接并固定,可方便的实现第一管体14与第二管体15的安装与拆卸。在拆模过程中,第一模板210与套管100分离后,可将第一管体14和第二管体15分别从成型的墙体300的两侧取出,使得在从墙体300内取出整个套管100的过程中更加省力。
具体地,第一管体14与第二管体15同轴设置,第一管体14的长度远大于第二管体15的长度,第一管体14的长度是第二管体15的长度的5倍以上,在拆模过程中,可先从墙体300中取出第二管体15,再向墙体300取出第二管体15的部分内插入顶杆,敲击顶杆就可将较长的第一管体14从墙体300中顶出。
由于管本体10被分成了两端,应当理解的,管本体10内部的中心孔13也被分为两端,即中心孔13包括第一孔段131和第二孔段132,第一孔段131设于第一管体14内,第二孔段132设于第二管体15内。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指第一管体14和第二管体15插接并固定,即第一管体14与第二管体15插接后两者将处于固定状态,第一管体14和第二管体15固定并非是不可拆卸的固定,而是在外力作用下可使第一管体14与第二管体15分离。第一管体14与第二管体15连接后的紧固程度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只要在第一模板210与第二模板220通过拉杆230进行对拉的过程中,对第一管体14与第二管体15插接后不会发生分离即可
可选地,第一管体14远离第一抵靠面11的一端设有向内凹陷的第一插接部141,第二管体15远离第二抵靠面12的一端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二插接部151,第一插接部141与第二插接部151形成过盈配合。
第一管体14与第二管体15通过设置于第一管体14上向内凹陷的第一插接部141与设置于第二管体15上向外凸出的第二插接部151实现插接,连接方式简单,插接后具有很好的固定性和稳定性。此外,第一插接部141与第二插接部151插接并固定后,向第一管体14和第二管体15施加足够的外力后,可使第一管体14与第二管体15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对套管100的长度进行调节。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根据第一模板210和第二模板220的距离适当调节套管100的长度。
可理解地,第一插接部141与第二插接部151插接后,第一插接部141与第二插接部151也可以形成间隙配合,为保证两者插接后具有很好的牢固性和可拆卸性,可在两者的间隙内填入粘接剂,比如胶水、发泡剂等。
第一管体14远离第一抵靠面11的一端设有向内凹陷的第一插接部141,即第一插接部141为凹槽,第二管体15远离第二抵靠面12的一端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二插接部151,即第二插接部151为凸起。具体地,凹槽和凸起均为圆柱形,第一管体14内的第一孔段131一端贯通第一抵靠面11,第一孔段131的另一端与凹槽连通,凹槽与第一孔段131同轴设置;第二管体15内的第二孔段132一端贯通第二抵靠面12,第二孔段132的另一端贯通于凸起远离第二管体15的一端,凸起与第二孔段132同轴设置。
当然,第一管体14与第二管体15的插接形式也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形式,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管体14与第二管体15的插接形式也可是其他形式,比如,第一管体14远离第一抵靠面11的一端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一插接部141,即第一插接部141为凸起,第二管体15远离第二抵靠面12的一端设有向内凹陷的第二插接部151,即第二插接部151为凹槽,第一插接部141与第二插接部151形成过盈配合后便可实现第一管体14与第二管体15的固定。
进一步地,第一管体14的外周面为第一圆锥面142,第二管体15的外周面为第二圆锥面152,第一圆锥面142的大端位于第一抵靠面11,第二圆锥面152的大端位于第二抵靠面12。
第一管体14的外周面和第二管体15的外周面均为圆锥面,使得第一管体14和第二管体15更容易从成型的墙体300中取出。
由上述结构的管本体10,管本体10为分体式结构,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管本体10也可以是一体式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可将管本体10的外周面整体设置为圆锥面,以便于整个套管100从墙体300中取出。
需要说明的是,套管100的对接部20与第一模板210的插接方式不仅仅局限于对接部20与第一模板210上的对接孔211插接的这种形式,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对接部20与第一模板210的插接方式也可以是其他方式,比如,如图3所示,对接部20向靠近第二抵靠面12的方向延伸的凹陷部22,第一模板210上设有凸出部21,当凸出部21插设于凹陷部22内时,凸出部21与凹陷部22形成过盈配合。
对接部20为向靠近第二抵靠面12的方向延伸的凹陷部22,模板上设有用于与凹陷部22插接的凸出部21,凸出部21与凹陷部22插接后将形成过盈配合,从而实现套管100与第一模板210固定,两者的插接方式简单,可方便的实现两者的安装和拆卸。在拆模时,可向第一模板210的施加外力,以将第一模板210与套管100分离。
在上述情况下,可选地,凹陷部22为设于第一抵靠面11上的环形槽,凸出部21为环形,环形槽与中心孔13同轴设置。凸出部21与凹陷部22插接后具有很好的牢固性和稳定性。在实际施工时,拉杆230穿入套管100内后,拉杆230的一端将从凸出部21内穿出。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模板固定结构200,包括第一模板210、第二模板220、拉杆230、第一限位件240、第二限位件250和上述实施例1或其他具体实施例中的拉杆用套管100。
第一模板210抵靠于第一抵靠面11,对接部20与第一模板210插接并固定,第二模板220抵靠于第二抵靠面12,第一模板210、第二模板220和套管100均套设于拉杆230的外侧,即拉杆230穿设于套管100内后,拉杆230的两端分别从第一模板210和第二模板220中穿出,第一限位件240和第二限位件250连接于拉杆230上。
其中,第一模板210被压紧于第一抵靠面11与第一限位件240之间,第二模板220被压紧于第二抵靠面12与第二限位件250之间。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240和第二限位件250为螺母,第一限位件240和第二限位件250均螺接于拉杆230的外侧。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240和第二限位件250也可是其他结构,比如为插设于拉杆230上的插销,一个插销与第一抵靠面11共同对第一模板210进行限位,另一个插销与第二抵靠面12共同对第二模板220进行限定。
由于套管100的对接部20与第一模板210插接,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无需人员对套管100进行扶持,只需要一名工人即可完成模板的安装,从而有效降低了人工劳动成本。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拉杆用套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管本体,所述管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用于与第一模板抵靠的第一抵靠面和用于与第二模板抵靠的第二抵靠面,所述管本体内设有供拉杆穿过的中心孔,所述中心孔的两端分别贯通所述第一抵靠面和第二抵靠面;以及
对接部,所述对接部设于所述第一抵靠面上,所述对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一模板插接并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杆用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为向远离所述第二抵靠面的方向延伸的凸出部;
所述第一模板上设有对接孔,当所述凸出部插设于所述对接孔内时,所述凸出部与所述对接孔形成过盈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杆用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抵靠面连接;
所述凸出部内设有贯穿所述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的供所述拉杆穿过的穿设孔,所述穿设孔与所述中心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杆用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穿设孔与所述中心孔同轴设置,所述穿设孔与中心孔等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杆用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为向靠近所述第二抵靠面的方向延伸的凹陷部;
所述第一模板上设有凸出部,当所述凸出部插设于所述凹陷部内时,所述凸出部与所述凹陷部形成过盈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拉杆用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为设置于所述第一抵靠面上的环形槽,所述凸出部为环形,所述环形槽与所述中心孔同轴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拉杆用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本体包括:
第一管体,所述第一抵靠面设于所述第一管体的一端;以及
第二管体,所述第二抵靠面设于所述第二管体的一端,所述第二管体远离所述第二抵靠面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体远离所述第一抵靠面的一端插接并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拉杆用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远离所述第一抵靠面的一端设有向内凹陷的第一插接部,所述第二管体远离所述第二抵靠面的一端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与所述第二插接部形成过盈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拉杆用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的外周面为第一圆锥面,所述第二管体的外周面为第二圆锥面;
所述第一圆锥面的大端位于所述第一抵靠面,所述第二圆锥面的大端位于所述第二抵靠面。
10.一种模板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模板、第二模板、拉杆、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和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拉杆用套管;
所述第一模板抵靠于所述第一抵靠面,所述对接部与所述第一模板插接并固定,所述第二模板抵靠于所述第二抵靠面,所述第一模板、第二模板和所述拉杆用套管均套设于所述拉杆的外侧,所述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均连接于所述拉杆;
其中,所述第一模板被压紧于所述第一抵靠面与所述第一限位件之间,所述第二模板被压紧于所述第二抵靠面与所述第二限位件之间。
CN201822089708.5U 2018-12-12 2018-12-12 一种拉杆用套管及模板固定结构 Active CN2093693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89708.5U CN209369352U (zh) 2018-12-12 2018-12-12 一种拉杆用套管及模板固定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89708.5U CN209369352U (zh) 2018-12-12 2018-12-12 一种拉杆用套管及模板固定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69352U true CN209369352U (zh) 2019-09-10

Family

ID=678323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089708.5U Active CN209369352U (zh) 2018-12-12 2018-12-12 一种拉杆用套管及模板固定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6935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82685A (zh) * 2021-03-04 2021-06-18 天造机器人科技(广东)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多功能锥形套及对接方法
CN114572806A (zh) * 2020-11-30 2022-06-03 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 吊装对接装置及具有其的造楼平台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72806A (zh) * 2020-11-30 2022-06-03 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 吊装对接装置及具有其的造楼平台
CN112982685A (zh) * 2021-03-04 2021-06-18 天造机器人科技(广东)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多功能锥形套及对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369352U (zh) 一种拉杆用套管及模板固定结构
CN104466562A (zh) 连接器模块固定框架
CN104653574A (zh) 可拆卸双锁紧铆接拆卸方法及拉铆钉
CN105113790A (zh) 清水混凝土拐角飘窗钢模板结构体装置
CN103192118A (zh) 一种飞机滑轨制孔工装
CN106363122B (zh) 一种飞机壁板卧式自动钻铆机的弯曲型施铆头
CN106393515A (zh) 复合材料平直尾翼双梁盒段整体共固化成型用工装
CN205046845U (zh) 清水混凝土拐角飘窗钢模板结构体装置
CN202194890U (zh) 一种便于工件准确安装的定向连接套筒
CN210734298U (zh) 侧围外蒙皮
CN102848426B (zh) 冲切装置
CN205315429U (zh) 击入式铆钉
CN201470762U (zh) 自行车车架前接头用翻孔装置
CN205344793U (zh) 一种用于车辆保险杠的安装支架
CN209206343U (zh) 一种铝锂合金锥筒模具
CN209892119U (zh) 快卸快换抽油杆扶正器
CN108252669B (zh) 复合式出心装置
CN105964805A (zh) 一种管路结构铆压模具
CN216269868U (zh) 一种舱段套接定位结构
CN210508367U (zh) 转阴角
CN104874835A (zh) 一种纵向可调的复合材料构件钻模板
CN216036251U (zh) 一种用于模芯的悬挂件
CN210909793U (zh) 一种转盘钻杆密封胶芯的安装拆卸扶正工装
CN212664843U (zh) 流道砂芯模与油缸的连接结构
CN211475179U (zh) 一种模具冷却用水管接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113

Address after: 545036 room 214, automobile service center building, No. 16, Yanghe Middle Road, Yufeng District, Liuzhou City,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Patentee after: Guangxi borren Metal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28300 East Office Building 201-11, No. 11 Junye East Road, Beijiao Town,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Bozhilin Robot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