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39578U - 一种内置于井道的可移动式防护及操作平台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内置于井道的可移动式防护及操作平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39578U
CN209339578U CN201822267802.5U CN201822267802U CN209339578U CN 209339578 U CN209339578 U CN 209339578U CN 201822267802 U CN201822267802 U CN 201822267802U CN 209339578 U CN209339578 U CN 2093395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istway
elevator shaft
supported
horizontally
steel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26780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解昕
蔡敏
魏良全
聂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ork Shi Yi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Is Built In Shaanxi
Original Assignee
Work Shi Yi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Is Built In Shaanx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ork Shi Yi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Is Built In Shaanxi filed Critical Work Shi Yi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Is Built In Shaanxi
Priority to CN20182226780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395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395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395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ypes And Forms Of Lif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置于井道的可移动式防护及操作平台,包括能进行所施工井道内进行上下移动的可移动平台,可移动平台包括水平支撑框架、支撑于水平支撑框架下方的斜向支架和布设于水平支撑框架上方且对电梯井道进行封堵的井道封堵结构,水平支撑框架前部支撑于上楼层板上且其后部与电梯井道的后侧井壁紧靠,斜向支架顶部以铰接方式与所述水平支撑框架后部连接,斜向支架底部支撑于下楼层板上。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且使用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能在电梯井道内进行上下移动,并能简便、快速且稳固支撑于一个楼层的上下两个楼层板上,同时所采用的井道封堵结构不仅能作为操作平台,并且能对下方已施工成型井道进行封堵,确保施工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内置于井道的可移动式防护及操作平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井道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内置于井道的可移动式防护及操作平台。
背景技术
电梯井(也称为电梯井道)是安装电梯的井道,井道的尺寸是按照电梯选型来确定的,井壁上安装电梯轨道和配重轨道,预留的门洞安装电梯门,井道顶部有电梯机房。电梯井多半被利用来作高层建筑房屋的核心筒,电梯井道的横截面通常为矩形,并且电梯井道四周的围墙(即电梯井道的井壁)通常均采用剪力墙。目前,对电梯井道的剪力墙进行施工时,由于电梯井道内部的结构特点,导致电梯井道剪力墙的支模、拆模与防护作业均比较困难。实际对电梯井道施工时,需由上至下对各楼层电梯井道的剪力墙分别进行施工。传统的做法是在电梯井道内用钢管搭设架体作为操作平台,该操作平台也可以作为后续防护使用,因而每个楼层的电梯井道施工时均需要搭设架体,待该楼层的电梯井道剪力墙施工完成后,还需对该楼层搭设的架体进行拆除,因而需要反复多次拆装架体,每次拆装架体均需对组成该架体的所有钢管分别进行组装与拆除,费时费工,影响施工效率;同时,由于架体中钢管之间通常采用扣件进行连接,由于扣件数量较多,一旦个别扣件存在松动,便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不利于安全作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内置于井道的可移动式防护及操作平台,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使用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能在电梯井道内进行上下移动,并能简便、快速且稳固支撑于一个楼层的上下两个楼层板上,同时所采用的井道封堵结构不仅能作为操作平台,并且能对下方已施工成型井道进行封堵,确保施工安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置于井道的可移动式防护及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能进行所施工井道内进行上下移动的可移动平台,所述井道为所施工建筑的电梯井道;所施工建筑包括多个由下至上布设的楼层,上下相邻两个楼层之间均通过一个呈水平布设的楼层板进行分隔;所述电梯井道的横截面为矩形且其前侧由下至上留有多个供电梯门安装的门洞,每个所述楼层上均设置有一个所述门洞;
所述可移动平台布设于上下相邻两个所述楼层板之间,上下相邻两个所述楼层板分别为上楼层板和位于所述上楼层板下方且与所述上楼层板相邻的下楼层板;所述可移动平台包括水平支撑框架、支撑于水平支撑框架下方的斜向支架和布设于所述水平支撑框架上方且对电梯井道进行封堵的井道封堵结构,所述水平支撑框架前部支撑于所述上楼层板上且其后部与电梯井道的后侧井壁紧靠,所述井道封堵结构安装在所述水平支撑框架上;所述斜向支架由上至下逐渐向前倾斜,所述斜向支架顶部以铰接方式与所述水平支撑框架后部连接,所述斜向支架底部支撑于所述下楼层板上。
上述一种内置于井道的可移动式防护及操作平台,其特征是:所述可移动平台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水平支撑框架中部的吊装件。
上述一种内置于井道的可移动式防护及操作平台,其特征是:所述水平支撑框架为布设于电梯井道内的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后部与电梯井道的后侧井壁紧靠,所述矩形框架前部与电梯井道的前部井壁之间、所述矩形框架左侧与电梯井道的左侧井壁之间以及所述矩形框架右侧与电梯井道的右侧井壁之间均留有长方形间隙,位于所述矩形框架前部与电梯井道前部井壁之间的间隙为前侧间隙,位于所述矩形框架左侧与电梯井道左侧井壁之间的间隙为左侧间隙,位于所述矩形框架右侧与电梯井道右侧井壁之间的间隙为右侧间隙,所述左侧间隙与所述右侧间隙呈对称布设。
上述一种内置于井道的可移动式防护及操作平台,其特征是:所述井道封堵结构包括水平支撑于所述矩形框架上方的中部钢板、位于中部钢板左侧且对所述左侧间隙进行封堵的左侧封堵板、位于中部钢板右侧且对所述右侧间隙进行封堵的右侧封堵板和位于中部钢板前侧且对所述前侧间隙进行封堵的前侧封堵板;所述中部钢板、左侧封堵板、右侧封堵板和前侧封堵板均为矩形平直钢板,所述中部钢板的宽度小于电梯井道的宽度且其长度小于电梯井道的长度;
所述前侧封堵板沿电梯井道的宽度方向布设且其宽度大于所述前侧间隙的宽度,所述前侧封堵板与门洞呈平行布设,所述左侧封堵板沿电梯井道的长度方向布设且其宽度大于所述左侧间隙的宽度,所述右侧封堵板与左侧封堵板呈对称布设。
上述一种内置于井道的可移动式防护及操作平台,其特征是:所述左侧封堵板、右侧封堵板和前侧封堵板均为能进行上下翻转的翻板;
所述左侧封堵板右侧与中部钢板左侧之间、右侧封堵板左侧与中部钢板右侧壁之间以及前侧封堵板后侧与中部钢板前侧之间均以铰接方式连接。
上述一种内置于井道的可移动式防护及操作平台,其特征是:所述左侧封堵板右侧与中部钢板左侧之间、右侧封堵板左侧与中部钢板右侧壁之间以及前侧封堵板后侧与中部钢板前侧之间均通过多个合页进行连接。
上述一种内置于井道的可移动式防护及操作平台,其特征是:所述水平支撑框架包括多道由前至后布设的横向支撑杆和多道由左至右布设的纵向支撑杆,多道所述横向支撑杆和多道所述纵向支撑杆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多道所述横向支撑杆均与门洞呈平行布设,多道所述纵向支撑杆呈平行布设且其均与横向支撑杆呈垂直布设;
多道所述横向支撑杆中位于最后侧的横向支撑杆为后侧支撑杆,所述后侧支撑杆与电梯井道的后侧井壁紧靠。
上述一种内置于井道的可移动式防护及操作平台,其特征是:多道所述横向支撑杆的长度均与中部钢板的宽度相同,多道所述纵向支撑杆的长度均与中部钢板的长度相同;所述中部钢板后部和多道所述纵向支撑杆后端均与电梯井道的后侧井壁紧靠。
上述一种内置于井道的可移动式防护及操作平台,其特征是:所述水平支撑框架位于所述上楼层板下方且其前侧上方设置有多个挂装于所述上楼层板上的挂装件,多个所述挂装件均位于所述可移动平台前侧的门洞内;多个所述挂装件的结构均相同且其由左至右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
上述一种内置于井道的可移动式防护及操作平台,其特征是:所述斜向支架位于所述水平支撑框架的正下方且其包括两道呈平行布设的斜向支撑杆和多道由上至下连接于两道所述斜向支撑杆之间的水平连接杆,两道所述斜向支撑杆布设于同一平面上且二者均由上至下逐渐向前倾斜;每道所述斜向支撑杆的底部前侧均设置有一个卡装于所述下楼层板上的卡装件。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加工制作简便,投入成本较低。
2、所采用的水平支撑框架结构简单且加工简便,能满足水平支撑需求,通过挂装件简便、快速且稳固固定于上楼层板上。
3、所采用的井道封堵结构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操作简便且使用效果好,采用一个中心钢板与三个翻板相配合对下方已施工成型的电梯井道进行封闭,确保施工安全。
4、所采用的斜向支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加工制作简便,通过卡装件简便、快速且稳固固定于下楼层板上,并且斜向支架与水平支撑框架相配合实现可移动平台稳固固定。同时,斜向支架与水平支撑框架之间铰接连接,便于吊装和重复利用。
5、使用操作简便且使用效果好,能多次重复使用,经济使用,所需部件少、连接可靠,因而结构整体性强,使用过程安全、可靠,同时本实用新型与塔吊相配合能简便实现吊装,省时省力,吊装及拆装方便,可实现循环利用。同时,灵活性好,方便进行翻转、折叠与吊装,实用性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使用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能在电梯井道内进行上下移动,并能简便、快速且稳固支撑于一个楼层的上下两个楼层板上,同时所采用的井道封堵结构不仅能作为操作平台,并且能对下方已施工成型井道进行封堵,确保施工安全,减少甚至杜绝安全隐患。采用本实用新型能对多个楼层的电梯井道进行由下至上施工,并且固定及拆装简便,能简便固定于楼层板上,能有效解决现有采用钢管架对电梯井道剪力墙进行施工时存在的多种问题。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可移动平台中水平支撑框架和斜向支架的上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可移动平台的前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可移动平台处于封堵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水平支撑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纵向支撑杆; 2—横向支撑杆; 3—前侧封堵板;
4—合页; 5—中部钢板; 6—右侧封堵板;
7—铰接螺栓; 8—左侧封堵板; 9—斜向支撑杆;
10—水平连接杆; 11—水平连接段; 12—L形钢板;
13—吊环; 14—竖向连接钢板; 15—剪力墙;
16—楼层板; 17—竖向连接杆; 18—纵向支杆;
19—安装槽; 20—电梯井道; 21—门洞。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及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能进行所施工井道内进行上下移动的可移动平台,所述井道为所施工建筑的电梯井道20;所施工建筑包括多个由下至上布设的楼层,上下相邻两个楼层之间均通过一个呈水平布设的楼层板16进行分隔;所述电梯井道20的横截面为矩形且其前侧由下至上留有多个供电梯门安装的门洞21,每个所述楼层上均设置有一个所述门洞21;
所述可移动平台布设于上下相邻两个所述楼层板16之间,上下相邻两个所述楼层板16分别为上楼层板和位于所述上楼层板下方且与所述上楼层板相邻的下楼层板;所述可移动平台包括水平支撑框架、支撑于水平支撑框架下方的斜向支架和布设于所述水平支撑框架上方且对电梯井道20进行封堵的井道封堵结构,所述水平支撑框架前部支撑于所述上楼层板上且其后部与电梯井道20的后侧井壁紧靠,所述井道封堵结构安装在所述水平支撑框架上;所述斜向支架由上至下逐渐向前倾斜,所述斜向支架顶部以铰接方式与所述水平支撑框架后部连接,所述斜向支架底部支撑于所述下楼层板上。
所述电梯井道20的井壁均为呈竖直向布设的剪力墙15。
本实施例中,所述可移动平台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水平支撑框架中部的吊装件。
实际使用时,采用吊装设备能简便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吊装,并带动本实用新型在电梯井道20内进行上下移动。本实施例中,吊装设备为塔吊。
本实施例中,所述吊装件为吊环13。实际吊装时,只需将吊装设备的吊钩吊装于吊环13上即可对所述可移动平台进行吊装。同时,由于所述斜向支架顶部以铰接方式与所述水平支撑框架后部连接,因而,所述可移动平台能简便、快速进行折叠,这样吊装更为简便,并且移动及存放方便。
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平支撑框架为布设于电梯井道20内的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后部与电梯井道20的后侧井壁紧靠,所述矩形框架前部与电梯井道20的前部井壁之间、所述矩形框架左侧与电梯井道20的左侧井壁之间以及所述矩形框架右侧与电梯井道20的右侧井壁之间均留有长方形间隙,位于所述矩形框架前部与电梯井道20前部井壁之间的间隙为前侧间隙,位于所述矩形框架左侧与电梯井道20左侧井壁之间的间隙为左侧间隙,位于所述矩形框架右侧与电梯井道20右侧井壁之间的间隙为右侧间隙,所述左侧间隙与所述右侧间隙呈对称布设。
由于所述水平支撑框架的尺寸小于电梯井道20的横截面尺寸,因而便于所述水平支撑框架在电梯井道20内进行简便、快速吊装。
如图3和图5所示,所述水平支撑框架包括多道由前至后布设的横向支撑杆2和多道由左至右布设的纵向支撑杆1,多道所述横向支撑杆2和多道所述纵向支撑杆1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多道所述横向支撑杆2均与门洞21呈平行布设,多道所述纵向支撑杆1呈平行布设且其均与横向支撑杆2呈垂直布设;
多道所述横向支撑杆2中位于最后侧的横向支撑杆2为后侧支撑杆,所述后侧支撑杆与电梯井道20的后侧井壁紧靠。
本实施例中,所述横向支撑杆2的数量为三道,三道所述横向支撑杆2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所述纵向支撑杆1的数量为两道且二者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两道所述纵向支撑杆1呈对称布设。三道所述横向支撑杆2位于中部的横向支撑杆2为中间横向支杆。
为确保支撑效果,所述纵向支撑杆1和横向支撑杆2均为角钢。实际使用时,所述纵向支撑杆1和横向支撑杆2也可以采用其它类型的型钢杆件。所述纵向支撑杆1和横向支撑杆2之间以焊接方式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吊环13固定在所述中间横向支杆上。
本实施例中,多道所述横向支撑杆2的长度均与中部钢板5的宽度相同,多道所述纵向支撑杆1的长度均与中部钢板5的长度相同;所述中部钢板5后部和多道所述纵向支撑杆1后端均与电梯井道20的后侧井壁紧靠。
如图4所示,所述井道封堵结构包括水平支撑于所述矩形框架上方的中部钢板5、位于中部钢板5左侧且对所述左侧间隙进行封堵的左侧封堵板8、位于中部钢板5右侧且对所述右侧间隙进行封堵的右侧封堵板6和位于中部钢板5前侧且对所述前侧间隙进行封堵的前侧封堵板3;所述中部钢板5、左侧封堵板8、右侧封堵板6和前侧封堵板3均为矩形平直钢板,所述中部钢板5的宽度小于电梯井道20的宽度且其长度小于电梯井道20的长度;
所述前侧封堵板3沿电梯井道20的宽度方向布设且其宽度大于所述前侧间隙的宽度,所述前侧封堵板3与门洞21呈平行布设,所述左侧封堵板8沿电梯井道20的长度方向布设且其宽度大于所述左侧间隙的宽度,所述右侧封堵板6与左侧封堵板8呈对称布设。
本实施例中,所述左侧封堵板8、右侧封堵板6和前侧封堵板3均为能进行上下翻转的翻板;
所述左侧封堵板8右侧与中部钢板5左侧之间、右侧封堵板6左侧与中部钢板5右侧壁之间以及前侧封堵板3后侧与中部钢板5前侧之间均以铰接方式连接。
为方便连接,所述左侧封堵板8右侧与中部钢板5左侧之间、右侧封堵板6左侧与中部钢板5右侧壁之间以及前侧封堵板3后侧与中部钢板5前侧之间均通过多个合页4进行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左侧封堵板8右侧与中部钢板5左侧之间和右侧封堵板6左侧与中部钢板5右侧壁之间均通过前后两个合页4进行连接,并且所采用的合页4沿左侧封堵板8的长度方向布设。所述前侧封堵板3后侧与中部钢板5前侧之间通过上由左至右布设的合页4进行连接,并且所采用的合页4沿前侧封堵板3的长度方向布设。
实际使用时,可根据具体需要,所述左侧封堵板8右侧与中部钢板5左侧之间、右侧封堵板6左侧与中部钢板5右侧壁之间以及前侧封堵板3后侧与中部钢板5前侧之间所采用合页4的数量以及各合页4的布设位置分别进行相应调整。本实施例中,所述合页4的旋转节直径不小于6mm。
所述合页4布设于中部钢板5与所述翻板之间的接缝上部。这样,能满足各翻板在0°至120°范围内由下至上进行翻转的需求。
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部钢板5和翻板的板厚均不小于3mm。
若施工荷载增大,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中部钢板5和翻板的板厚。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梯井道20的长度(即横截面长度)和宽度(即横截面宽度)均为2200mm。
实际施工时,所述左侧间隙和所述前侧间隙的宽度相同且二者的宽度均为65mm~75mm。本实施例中,所述左侧间隙和所述前侧间隙的宽度均为70mm,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所述左侧间隙和所述前侧间隙的宽度进行相应调整。所述左侧间隙、所述右侧间隙和中部钢板5的宽度之和与电梯井道20的宽度相同。所述前侧间隙的宽度与中部钢板5的长度之和与电梯井道20的长度相同。所述左侧封堵板8的宽度比所述左侧间隙的宽度大20mm~40mm,所述前侧封堵板3的宽度比所述前侧间隙的宽度大20mm~40mm。这样,能确保处于封堵状态时各翻转均呈倾斜布设,各翻转与其所支撑井壁之间存在一定的夹角,从而具有很好的闭合性,封堵效果更佳。
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部钢板5的长度为2130mm且其宽度为2060mm。所述左侧封堵板8的宽度比所述左侧间隙的宽度大30mm,所述前侧封堵板3的宽度比所述前侧间隙的宽度大30mm。实际加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中部钢板5和各翻板的尺寸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所述左侧封堵板8的宽度为100mm且其长度为2100mm,所述前侧封堵板3的宽度为100mm且其长度为2200mm。
本实施例中,所述纵向支撑杆1和横向支撑杆2均为等边角钢,所述等边角钢的两个边厚度均为3mm且其宽度均为50mm。
所述纵向支撑杆1的长度与中部钢板5的长度相同,横向支撑杆2的长度与中部钢板5的宽度相同。实际加工时,所述纵向支撑杆1后端与中部钢板5后端相平齐,所述后侧支撑杆与电梯井道20的后侧井壁紧靠这样能有效确保所述可移动平台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斜向支架顶部与电梯井道20的后侧井壁之间留有30mm~40mm间距,以满足所述水平支撑框架进行旋转的需求。
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部钢板5中部留有位于吊环13正上方的吊装孔洞,所述吊环13以铰接方式安装在所述水平支撑框架,并且吊环13能在0°~150°范围内进行转动,满足所述水平支撑框架旋转至不同角度的吊装需求。
如图1所示,所述水平支撑框架位于所述上楼层板下方且其前侧上方设置有多个挂装于所述上楼层板上的挂装件,多个所述挂装件均位于所述可移动平台前侧的门洞21内;多个所述挂装件的结构均相同且其由左至右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
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挂装件呈竖直向布设且其包括支撑于所述上楼层板上方的纵向支杆18和连接于纵向支杆18后端下方的竖向连接杆17,所述纵向支杆18与竖向连接杆17布设于同一竖直面上,所述纵向支杆18与纵向支撑杆1呈平行布设。
所述纵向支杆18与竖向连接杆17均为角钢。本实施例中,所述纵向支杆18与竖向连接杆17均为等边角钢,所述纵向支杆18和竖向连接杆17的两个边厚度均为3mm且其宽度均为50mm。
本实施例中,所述挂装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挂装件分别固定于两道所述纵向支撑杆1上,每个所述挂装件均位于一道所述纵向支撑杆1的正上方。每个所述挂装件的竖向连接杆17底部均固定于位于其下方的纵向支撑杆1前端。所述竖向连接杆17与纵向支杆18和纵向支撑杆1之间均焊接固定为一体。因而,所述挂装件的数量与纵向支撑杆1的数量相同。
所述竖向连接杆17的长度为300mm~400mm,所述纵向支杆18的长度为80mm~120mm。
本实施例中,所述竖向连接杆17的长度为350mm,所述纵向支杆18的长度为100mm。实际加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竖向连接杆17和纵向支杆18的长度分别进行相应调整。
为满足前侧封堵板3的翻转需求,所述前侧封堵板3上开有两个分别供竖向连接杆17安装的安装槽19。
由上述内容可知,所述可移动平台中所述水平支撑框架的上表面与所述上楼层板低350mm,以保证电梯井道20后续模板支撑与拆除工序(即对上一个楼层的电梯井道20进行施工工序)正常进行。
本实施例中,所述斜向支架位于所述水平支撑框架的正下方且其包括两道呈平行布设的斜向支撑杆9和多道由上至下连接于两道所述斜向支撑杆9之间的水平连接杆10,两道所述斜向支撑杆9布设于同一平面上且二者均由上至下逐渐向前倾斜;每道所述斜向支撑杆9的底部前侧均设置有一个卡装于所述下楼层板上的卡装件。
所述斜向支撑杆9和水平连接杆10均为槽钢且二者焊接固定为一体。
本实施例中,两道所述斜向支撑杆9呈对称布设且二者之间的间距大于两道所述纵向支撑杆1之间的间距。
两道所述斜向支撑杆9的上端均以铰接方式安装在所述后侧支撑杆上。如图7所示,两道所述斜向支撑杆9的上端均通过水平铰接轴安装在所述后侧支撑杆上,所述水平铰接轴与斜向支撑杆9呈平行布设,以便对所述可移动平台进行吊装。
所述后侧支撑杆上设置有供所述水平铰接轴安装的铰接座。本实施例中,所述铰接座为与所述水平铰接轴呈垂直布设的竖向连接钢板14。
所述竖向连接钢板14为矩形钢板且其厚度不小于8mm。本实施例中,所述竖向连接钢板14的长度和宽度为45mm~50mm。
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平铰接轴为呈水平布设的铰接螺栓7。
所述斜向支撑杆9的底部节段经弯曲后形成水平连接段11,所述卡装件焊接固定在所述水平连接段11前侧。本实施例中,所述卡装件为呈水平布设且卡装在所述下楼层板上的L形钢板12。所述L形钢板12与横向支撑杆2呈平行布设。
实际施工时,所述斜向支撑杆9的长度根据楼层层高进行确定。本实施例中,每个楼层的层高为2900mm,斜向支撑杆9的长度为3300mm,水平连接杆10的长度为1230mm。
本实施例中,所述L形钢板12由两个长条形钢板组成,两个长条形钢板的宽度均为100mm。所述L形钢板12的厚度不小于8mm。
采用本实用新型对电梯井道20进行施工时,由下至上对电梯井道20进行施工,并且按照各楼层的布设位置,由上至下分楼层对电梯井道20进行施工。对每一个楼层的电梯井道20进行施工时,均采用位于该楼层下方的本实用新型对该楼层电梯井道20四周的剪力墙15分别进行施工,本实用新型位于下一楼层的上下两个所述楼层板16之间,并且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斜向支架底部支撑于下一楼层中位于下方的楼层板16上,所述水平支撑框架前部支撑于下一楼层中位于上方的楼层板16上,此时本实用新型处于封堵状态,采用所述井道封堵结构对下方已施工成型的电梯井道20进行封闭,确保施工安全,此时所述井道封堵结构中的各翻板均翻转至与已施工成型的井壁紧靠,并且所述井道封堵结构也可以为对当前所施工楼层电梯井道20进行施工时的操作平台;待当前所施工楼层的电梯井道20施工完成后,将各翻转均向内翻转至中部钢板5上,并采用吊装设备将本实用新型向上吊装至一个楼层,并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固定,提升到位后通过所述井道封堵结构对此时下方已施工成型的电梯井道20进行封闭,再采用本实用新型对上一个楼层的电梯井道20进行施工,并且吊装过程简便,操作方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内置于井道的可移动式防护及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能进行所施工井道内进行上下移动的可移动平台,所述井道为所施工建筑的电梯井道(20);所施工建筑包括多个由下至上布设的楼层,上下相邻两个楼层之间均通过一个呈水平布设的楼层板(16)进行分隔;所述电梯井道(20)的横截面为矩形且其前侧由下至上留有多个供电梯门安装的门洞(21),每个所述楼层上均设置有一个所述门洞(21);
所述可移动平台布设于上下相邻两个所述楼层板(16)之间,上下相邻两个所述楼层板(16)分别为上楼层板和位于所述上楼层板下方且与所述上楼层板相邻的下楼层板;所述可移动平台包括水平支撑框架、支撑于水平支撑框架下方的斜向支架和布设于所述水平支撑框架上方且对电梯井道(20)进行封堵的井道封堵结构,所述水平支撑框架前部支撑于所述上楼层板上且其后部与电梯井道(20)的后侧井壁紧靠,所述井道封堵结构安装在所述水平支撑框架上;所述斜向支架由上至下逐渐向前倾斜,所述斜向支架顶部以铰接方式与所述水平支撑框架后部连接,所述斜向支架底部支撑于所述下楼层板上。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置于井道的可移动式防护及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平台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水平支撑框架中部的吊装件。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内置于井道的可移动式防护及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支撑框架为布设于电梯井道(20)内的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后部与电梯井道(20)的后侧井壁紧靠,所述矩形框架前部与电梯井道(20)的前部井壁之间、所述矩形框架左侧与电梯井道(20)的左侧井壁之间以及所述矩形框架右侧与电梯井道(20)的右侧井壁之间均留有长方形间隙,位于所述矩形框架前部与电梯井道(20)前部井壁之间的间隙为前侧间隙,位于所述矩形框架左侧与电梯井道(20)左侧井壁之间的间隙为左侧间隙,位于所述矩形框架右侧与电梯井道(20)右侧井壁之间的间隙为右侧间隙,所述左侧间隙与所述右侧间隙呈对称布设。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内置于井道的可移动式防护及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井道封堵结构包括水平支撑于所述矩形框架上方的中部钢板(5)、位于中部钢板(5)左侧且对所述左侧间隙进行封堵的左侧封堵板(8)、位于中部钢板(5)右侧且对所述右侧间隙进行封堵的右侧封堵板(6)和位于中部钢板(5)前侧且对所述前侧间隙进行封堵的前侧封堵板(3);所述中部钢板(5)、左侧封堵板(8)、右侧封堵板(6)和前侧封堵板(3)均为矩形平直钢板,所述中部钢板(5)的宽度小于电梯井道(20)的宽度且其长度小于电梯井道(20)的长度;
所述前侧封堵板(3)沿电梯井道(20)的宽度方向布设且其宽度大于所述前侧间隙的宽度,所述前侧封堵板(3)与门洞(21)呈平行布设,所述左侧封堵板(8)沿电梯井道(20)的长度方向布设且其宽度大于所述左侧间隙的宽度,所述右侧封堵板(6)与左侧封堵板(8)呈对称布设。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内置于井道的可移动式防护及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封堵板(8)、右侧封堵板(6)和前侧封堵板(3)均为能进行上下翻转的翻板;
所述左侧封堵板(8)右侧与中部钢板(5)左侧之间、右侧封堵板(6)左侧与中部钢板(5)右侧壁之间以及前侧封堵板(3)后侧与中部钢板(5)前侧之间均以铰接方式连接。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内置于井道的可移动式防护及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封堵板(8)右侧与中部钢板(5)左侧之间、右侧封堵板(6)左侧与中部钢板(5)右侧壁之间以及前侧封堵板(3)后侧与中部钢板(5)前侧之间均通过多个合页(4)进行连接。
7.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内置于井道的可移动式防护及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支撑框架包括多道由前至后布设的横向支撑杆(2)和多道由左至右布设的纵向支撑杆(1),多道所述横向支撑杆(2)和多道所述纵向支撑杆(1)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多道所述横向支撑杆(2)均与门洞(21)呈平行布设,多道所述纵向支撑杆(1)呈平行布设且其均与横向支撑杆(2)呈垂直布设;
多道所述横向支撑杆(2)中位于最后侧的横向支撑杆(2)为后侧支撑杆,所述后侧支撑杆与电梯井道(20)的后侧井壁紧靠。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内置于井道的可移动式防护及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多道所述横向支撑杆(2)的长度均与中部钢板(5)的宽度相同,多道所述纵向支撑杆(1)的长度均与中部钢板(5)的长度相同;所述中部钢板(5)后部和多道所述纵向支撑杆(1)后端均与电梯井道(20)的后侧井壁紧靠。
9.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内置于井道的可移动式防护及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支撑框架位于所述上楼层板下方且其前侧上方设置有多个挂装于所述上楼层板上的挂装件,多个所述挂装件均位于所述可移动平台前侧的门洞(21)内;多个所述挂装件的结构均相同且其由左至右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
10.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内置于井道的可移动式防护及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向支架位于所述水平支撑框架的正下方且其包括两道呈平行布设的斜向支撑杆(9)和多道由上至下连接于两道所述斜向支撑杆(9)之间的水平连接杆(10),两道所述斜向支撑杆(9)布设于同一平面上且二者均由上至下逐渐向前倾斜;每道所述斜向支撑杆(9)的底部前侧均设置有一个卡装于所述下楼层板上的卡装件。
CN201822267802.5U 2018-12-29 2018-12-29 一种内置于井道的可移动式防护及操作平台 Active CN2093395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67802.5U CN209339578U (zh) 2018-12-29 2018-12-29 一种内置于井道的可移动式防护及操作平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67802.5U CN209339578U (zh) 2018-12-29 2018-12-29 一种内置于井道的可移动式防护及操作平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39578U true CN209339578U (zh) 2019-09-03

Family

ID=677604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267802.5U Active CN209339578U (zh) 2018-12-29 2018-12-29 一种内置于井道的可移动式防护及操作平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3957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18334A (zh) * 2022-05-06 2022-07-08 江苏南通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可提升式定型化井道防护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18334A (zh) * 2022-05-06 2022-07-08 江苏南通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可提升式定型化井道防护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867216U (zh) 一种超高层建筑悬挑板用可拆卸式钢架支撑结构
CN106939707B (zh) 一种受限空间大型钢结构支承平台的自提升方法
KR100943286B1 (ko) 공동구 시공용 슬라이딩 거푸집
WO2022252829A1 (zh) 爬式脚手架及其爬升和安装方法、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方法
CN209339578U (zh) 一种内置于井道的可移动式防护及操作平台
CN108277994B (zh) 上跨高铁营运线安全防护棚快速拆除方法
CN212246007U (zh) 一种用于塔吊牛腿焊接的便携平台
CN211366665U (zh) 一种施工升降机装配式层间防护装置
CN208167484U (zh) 便于安装的钢结构天桥
CN111472526A (zh) 一种岩壁加固悬空操作平台
CN213572930U (zh) 自锁铰接电梯井施工平台装置
CN210117921U (zh) 剪力墙结构隧道模板
CN204282788U (zh) 可组装定型式脚手架
CN209384617U (zh) 用于竖向井道的多功能施工操作平台
CN210798251U (zh) 一种可自动调节高度的手脚架
CN207538205U (zh) 一种塔式智能立体停车库主体模块化拼装连接结构
CN108316119A (zh) 便于安装的钢结构天桥
CN218088644U (zh) 一种用于室内大型设备吊装的吊装装置
CN210918167U (zh) 一种三角形型钢悬挑脚手架施工装置
CN215331380U (zh) 一种轨道式悬吊平台
CN216276828U (zh) 一种可改变无轨式建筑吊篮横向位置的伸缩调节装置
CN110593411B (zh) 一种高层高空悬空大跨度梁的施工方法
CN214402675U (zh) 一种贯通式双开门电梯井用可折叠式操作平台
CN204591280U (zh) 一种用于管幕顶管施工的移动平台结构
CN217480765U (zh) 一种可周转的吊篮钢结构平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