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24489U - 一种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24489U
CN209324489U CN201821845959.5U CN201821845959U CN209324489U CN 209324489 U CN209324489 U CN 209324489U CN 201821845959 U CN201821845959 U CN 201821845959U CN 209324489 U CN209324489 U CN 2093244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or
intercooler
hollow region
outer framework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84595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志刚
蔡文远
王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xi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Sichuan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Zhejiang Geely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xi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Sichuan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Zhejiang Geely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xi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Sichuan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Zhejiang Geely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xi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84595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244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244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244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包括外框架、中冷器、散热器和风扇。其中,外框架内限定有中空区域。中冷器与散热器与外框架相连,并排设置且占满整个中空区域,中冷器占用的中空区域的面积小于中空区域整体面积的一半,散热器占用的中空区域的面积大于中空区域整体面积的一半。风扇至少一个,设置于外框架上,并位于中冷器与散热器的一侧,用于受控地驱动气流流动,以均匀地为中冷器与散热器散热。本实用新型将散热器与中冷器并排设置在一个外框架内部,有效的解决了散热器与中冷器分开设置的占地面积大的问题,增加了散热装置的集成化程度,效减少整车总布置空间,提高整车底盘空间利用率。

Description

一种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整车冷却系统采用分体式设计,中冷器、散热器分置于车身左右侧,中冷器采用2个风扇冷却,散热器采用4个风扇,控制器通过采集散热器进口温度、中冷器进气口温度分别控制风扇的转速。由于冷却模块采用分体式布置,占用车身空间较大,不方便整车总布置应用。发动机冷却系统需要冷却性能较高,发动机进气系统需要冷却性能较低,中冷器散热器风扇不再一起,不能有效利用风扇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减小占用车身空间的散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散热能力较差的问题。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包括:
外框架,其内限定有中空区域;
并排设置于所述中空区域内的中冷器和散热器,所述中冷器与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外框架相连,且占满整个所述中空区域,其中,所述中冷器占用的所述中空区域的面积小于所述中空区域整体面积的一半,所述散热器占用的所述中空区域的面积大于所述中空区域整体面积的一半;以及
至少一个风扇,设置于所述外框架上,并位于所述中冷器与所述散热器的一侧,用于受控地驱动气流流动,以均匀地为所述中冷器与所述散热器散热。
可选地,所述中冷器包括位于其顶部的进气口和位于其底部的出气口,以允许气体经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中冷器,并在换热后由上往下地流向所述出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出气口均在所述外框架位置处伸出,气体由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中冷器进行热交换后由所述出气口流出。
可选地,所述进气口处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以检测所述进气口处的温度。
可选地,所述散热器包括位于其顶部的进水口和位于其底部的出水口,以允许冷却液由所述进水口进入到所述散热器进行热交换后有所述出水口流出。
可选地,所述散热器为沙漏管,所述散热器的顶部处设置有排气口,所述散热器的底部设置有放水阀。
可选地,所述进水口处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以检测所述进水口处的温度。
可选地,所述中冷器的进气口和/或所述散热器的进水口从所述外框架的顶部框条朝外伸出,所述中冷器的出气口和/或所述散热器的出水口从所述外框架的底部框条朝外伸出。
可选地,还包括护风罩,所述护风罩罩设在所述外框架的设有所述风扇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中冷器占用所述中空区域整体面积的1/5-1/4所述散热器占用所述中空区域整体面积的3/4-4/5。
可选地,所述中冷器与散热器之间设置有连接板,所述中冷器和所述散热器均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将散热器与中冷器并排设置在一个外框架内部的中空区域,有效的解决了散热器与中冷器分开设置的占地面积大的问题,增加了散热装置的集成化程度,减少整车总布置空间,提高整车底盘空间利用率。另外,该散热装置中散热器的面积大,中冷器的面积小,当风扇均匀的吹风时,根据散热器与中冷器占用面积的大小有效调节其散热的性能,从而有效提高整车的冷却性能。
本实用新型中的散热器与中冷器均为上下纵向流动方式,纵向流动中冷器能够有效的降低中冷压降。另外,散热器采用沙漏管,在水流流动速度较低时,能到有效的提升散热装置的散热能力。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示意性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
一般性地,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100可以包括外框架10、散热器20、中冷器30和风扇40(如图2)。其中,外框架10为中空的框形结构,内部限定有中空区域。中冷器30和散热器20并排紧靠设置于外框架10内的中空区域内,中冷器30与散热器20与外框架10相连,并占满整个中空区域,其中,中冷器30占用的中空区域的面积小于中空区域整体面积的一半,散热器20占用的中空区域的面积大于中空区域面积的一半。风扇40至少为一个,设置于外框架10上,位于中冷器30与散热器20的一侧,用于受控地驱动气流流动,以均匀的为中冷器30与散热器20散热。具体地,中冷器30与散热器20之间设置有连接板50,中冷器30和散热器20均与连接板50固定连接。一般情况下,中冷器30、散热器20和连接板50焊接在一起。中冷器30与散热器20通过紧固件与外框架10连接。紧固件为螺栓或螺钉。
本实用新型将散热器20与中冷器30并排设置在一个外框架10内部,有效的解决了散热器20与中冷器30分开设置的占地面积大的问题,增加了散热装置100的集成化程度,减少整车总布置空间,提高整车底盘空间利用率。另外,该散热装置100中散热器20的面积大,中冷器30的面积小,当风扇40均匀的吹风时,根据散热器20与中冷器30占用面积的大小有效调节其散热的性能,从而有效提高整车的冷却性能。
作为一个具体地实施例,如图1所示,中冷器30包括进气口31和出气口32,进气口31位于中冷器30的顶部,出气口32位于中冷器30的底部,进气口31与出气口32均在外框架10位置处伸出,气体由进气口31进入中冷器30进行热交换后由出气口32流出。
具体地,散热器20包括进水口21和出水口22,进水口21位于散热器20的顶部,出水口22位于中冷器30的底部,进水口21与出水口22均在外框架10位置处伸出,冷却液由进水口21进入散热器20进行热交换后由出水口22流出。散热器20为沙漏管,散热器20的顶部处设置有排气口23,当散热器20内的出现气体时,可以有排气阀将气体放出。散热器20的底部设置有放水阀24,当散热器20内的液体浑浊或者需要更换液体时,通过底部的放水阀24将液体放出。
本实施例中,散热器20与中冷器30均为上下纵向流动方式,中冷器30能够有效的降低中冷压降。另外,散热器20采用沙漏管,在水流流动速度较低时,能到有效的提升散热装置100的散热能力。
具体地,外框架中冷器30的进气口31和/或外框架散热器20的进水口21从外框架10的顶部框条朝外伸出,外框架中冷器30的出气口32和/或外框架散热器20的出水口22从外框架10的底部框条朝外伸出。其伸出方向相同,也可以不同。
作为一个具体地实施例,进气口31处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33,以检测进气口31处的温度。进水口21处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25,以检测进水口21处的温度。另外,本散热装置100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第一温度传感器33、第二温度传感器25及风扇40电性连接,控制器构造成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33与第二温度传感器25检测到的进气口31和进水口21的温度值控制风扇40的转速。
具体地,中冷器30占用中空区域整体面积的1/5-1/4,散热器20占用中空区域整体面积的3/4-4/5。作为一个具体地实施例,散热器20在左边,中冷器30在右边,中冷器30所占的散热装置100的面积较少。具体地,中冷器30占散热装置100总体积的20%,散热器20占散热装置100总体积的80%。当风扇40开启时,由于风扇40的风是均匀的吹着散热器20和中冷器30,因此,风扇40给予散热器20散热率是80%,而给予中冷器30的散热率是20%。保证了在使用过程中将给予中冷器30的散热的风扇40的部分应用到散热器20中,提高散热的性能。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散热装置100的示意性后视图;如图2所示,外框架10为方形框形结构,散热器20与中冷器30横向并排设置在外框架10处。风扇40为6个,并排且均匀的设置在中冷器30与散热器20一侧。由于中冷器30性能要求较低,该散热装置100能够通过中冷器30风扇40对散热器20进行冷却,从而提高整个散热装置100的冷却性能。
本实施例中的散热装置100的外框架10处还包括护风罩60,罩设在外框架10的设有风扇40的一侧。护风罩60为与外框架10框形结构相同的款型结构,其位于外框架10的与风扇40相同的一侧,与外框架10在垂直于中空位置所在平面的方向叠加连接。并且外框架10的顶部和底部处还设置有固定支架70,以将整个散热装置100固定安装于发动机内。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框架,其内限定有中空区域;
并排设置于所述中空区域内的中冷器和散热器,所述中冷器与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外框架相连,且占满整个所述中空区域,其中,所述中冷器占用的所述中空区域的面积小于所述中空区域整体面积的一半,所述散热器占用的所述中空区域的面积大于所述中空区域整体面积的一半;以及
至少一个风扇,设置于所述外框架上,并位于所述中冷器与所述散热器的一侧,用于受控地驱动气流流动,以均匀地为所述中冷器与所述散热器散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冷器包括位于其顶部的进气口和位于其底部的出气口,以允许气体经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中冷器,并在换热后由上往下地流向所述出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出气口均在所述外框架位置处伸出,气体由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中冷器进行热交换后由所述出气口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口处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以检测所述进气口处的温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器包括位于其顶部的进水口和位于其底部的出水口,以允许冷却液由所述进水口进入到所述散热器进行热交换后有所述出水口流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器为沙漏管,所述散热器的顶部处设置有排气口,所述散热器的底部设置有放水阀。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水口处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以检测所述进水口处的温度。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冷器的进气口和/或所述散热器的进水口从所述外框架的顶部框条朝外伸出,所述中冷器的出气口和/或所述散热器的出水口从所述外框架的底部框条朝外伸出。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护风罩,所述护风罩罩设在所述外框架的设有所述风扇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冷器占用所述中空区域整体面积的1/5-1/4所述散热器占用所述中空区域整体面积的3/4-4/5。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冷器与散热器之间设置有连接板,所述中冷器和所述散热器均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
CN201821845959.5U 2018-11-09 2018-11-09 一种散热装置 Active CN2093244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45959.5U CN209324489U (zh) 2018-11-09 2018-11-09 一种散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45959.5U CN209324489U (zh) 2018-11-09 2018-11-09 一种散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24489U true CN209324489U (zh) 2019-08-30

Family

ID=677097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845959.5U Active CN209324489U (zh) 2018-11-09 2018-11-09 一种散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2448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58435A (zh) * 2022-02-16 2022-05-10 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散热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58435A (zh) * 2022-02-16 2022-05-10 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散热装置
CN114458435B (zh) * 2022-02-16 2023-08-29 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散热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17615B2 (en) Integrated circuit coolant microchannel assembly with manifold member that facilitates coolant line attachment
EP2663753B1 (en)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CN108625970A (zh) 用于工程车辆的水冷散热系统及工程车辆
CN109466316A (zh) 一种电动汽车前端模块
CN108235655A (zh) 一种采用液冷散热的易插拔的服务器机柜
CN209324489U (zh) 一种散热装置
CN204488477U (zh) 动力舱散热系统及其车载泵和工程机械
CN206162362U (zh) 一种易携带的计算机外置散热器
CN208387187U (zh) 一种可风冷和液冷的多合一控制器外壳
CN107253435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冷却系统
CN208281039U (zh) 一种汽车散热器
CN207335510U (zh) 具有高效和均匀散热功能的散热器
CN106550589B (zh) 循环冷却系统
CN206658144U (zh) 一种防水变频器柜
CN209290164U (zh) 一种用于车辆增程器的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及车辆
CN208682561U (zh) 车辆
CN207809297U (zh) 一种汽车进气格栅结构
CN208433492U (zh) 一种风冷电池包
CN208343920U (zh) 用于新能源车辆的散热器、散热系统及新能源车
CN207799570U (zh) 一种高效散热型电脑机箱
CN208421688U (zh) 一种用于计算机水冷的散热装置
CN208198036U (zh) 一种具有空气净化功能及制热和制冷功能的车载一体杯
CN219795374U (zh) 一种两栖车用冷却系统
CN2639814Y (zh) 电冰箱的强制散热结构
CN207519060U (zh) 一种数据机房散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