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65050U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摄像机模块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摄像机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265050U
CN209265050U CN201821777451.6U CN201821777451U CN209265050U CN 209265050 U CN209265050 U CN 209265050U CN 201821777451 U CN201821777451 U CN 201821777451U CN 209265050 U CN209265050 U CN 2092650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eaf spring
lens
jetty
maintain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77745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长田宽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Alp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Alp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Alpine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2650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2650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更可靠地进行线材与板簧之间的电连接的透镜驱动装置以及摄像机模块。透镜驱动装置通过在线圈流动的电流和磁铁产生的磁场来产生力,使由板簧支承的透镜保持部件沿透镜体的光轴方向移动。线圈具有被透镜保持部件保持的缠绕部以及与缠绕部连接的延长部。透镜保持部件2具有卷绕有构成延长部的线材保持部、将配置有使线材部分与板簧粘接的导电性粘接剂的空间即收纳部包围的突堤部、以及限制板簧向突堤部82侧的移动的1个或多个止动部。止动部与保持部中的线材的卷绕始点即第1弯曲部相比向板簧的一侧突出。

Description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摄像机模块
技术领域
本公开内容涉及搭载于例如带摄像机的便携设备的透镜驱动装置以及包括透镜驱动装置的摄像机模块。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透镜驱动装置,包括透镜保持部件、在透镜保持部件的外周配置的线圈、以及将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的板簧(参照专利文献1。)。在透镜保持部件的摄像元件侧固定有板簧的一部分。另外,构成线圈的线材的端部卷绕于从透镜保持部件向摄像元件侧突出的四棱柱状的保持部。而且,线材在从由在保持部的附近形成的突堤部包围的收纳部通过的部分经由涂敷于该收纳部的导电性粘接剂与板簧电连接。
而且,在该透镜驱动装置的组装工序中,板簧在导电性粘接剂被涂敷到收纳部后,以与该导电性粘接剂接触的方式被置于透镜保持部件之上,通过对透镜保持部件的一部分热铆接而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212133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组装工序中,有可能由导电性粘接剂进行的线材与板簧的电连接不充分。板簧具有如下情况:在热铆接时进行移位等其一部分与透镜保持部件接近,从收纳部对涂敷于收纳部的导电性粘接剂进行挤压。另外,从收纳部被挤压后的导电性粘接剂变得不能适当地覆盖线材的周围。
实用新型内容
于是,希望提供一种将构成线圈的线材与板簧之间的电连接设置得更可靠的透镜驱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具备:透镜保持部件,能够保持透镜体;线圈,被保持于上述透镜保持部件的外侧;以及磁铁,与上述线圈对置地配置,上述透镜驱动装置通过在上述线圈中流动的电流和由上述磁铁产生的磁场来产生力,使由板簧支承的上述透镜保持部件沿着光轴方向移动,上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线圈具备被上述透镜保持部件保持的缠绕部、以及与上述缠绕部连接的延长部,上述透镜保持部件具有:保持部,卷绕有构成上述延长部的线材的卷绕部;突堤部,将配置有导电性粘接剂的空间包围,上述导电性粘接剂使位于上述卷绕部与上述缠绕部之间的线材部分粘接于上述板簧;以及1个或者多个止动部,限制上述板簧向上述突堤部侧的移动,上述止动部与上述保持部中的上述线材的卷绕始点相比向上述板簧的一侧突出。
优选地,上述止动部的至少1个配置于上述突堤部的外侧。
优选地,上述止动部的至少1个构成上述突堤部的一部分。
优选地,上述保持部配置于上述突堤部的内侧并构成上述突堤部的一部分,在上述突堤部形成有敞开部,该敞开部在从上述保持部远离后的位置上使上述线材部分通过,在上述突堤部的内侧形成有倾斜内底面,上述倾斜内底面与从上述空间通过的上述线材部分对置,随着从上述敞开部侧远离而向上倾斜,并且与上述保持部邻接。
优选地,上述板簧在与上述突堤部对置的部分之中的、对置于上述倾斜内底面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具有切口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摄像机模块,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透镜驱动装置;上述透镜体;以及与上述透镜体对置的摄像元件。
实用新型效果
通过上述的方式,提供一种将构成线圈的线材与板簧之间的电连接设置得更可靠的透镜驱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A~图2B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上方立体图以及主视图。
图3A~图3B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俯视图以及仰视图。
图4A~图4B是处于省略了盖部件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上方立体图以及侧视图。
图5A~图5B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上方立体图。
图6A~图6B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下方立体图。
图7A~图7B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俯视图以及侧视图。
图8A~图8B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下方立体图。
图9A~图9B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一部的放大图。
图10A~图10B是处于省略了一部分的部件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仰视图。
图11A~图11B是上侧板簧以及下侧板簧的俯视图。
图12A~图12B是说明透镜驱动装置中的板簧与线圈的连接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3A~图13B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基底部件的上方立体图。
图14A~图14F是表示透镜保持部件中的保持部的构成例的图。
图15A1~图15B2是表示保持部与线圈的延长部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6A~图16D是安装有线圈的透镜保持部件的仰视图。
图17A~图17D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仰视图。
图18A~图18E是突堤部的放大图。
图19A~图19D是突堤部的放大图。
图20A~图20B是表示止动部的构成例的图。
图21A~图21C是表示止动部的另一构成例的图。
符号说明
2…透镜保持部件 2s…板簧支承部 2t…突设部 3…线圈 4…磁轭 4A…外壁部4B…上面部 4R…承受部 4s…收纳部 5…磁铁 6…板簧7、7A、7B、7C…端子 12…筒状部12d…台座部 12dh…凹陷 12h…檐部 12j…线圈支承部 13…缠绕部 16…上侧板簧16b…角部分 16e…外侧部分 16g…弹性腕部 16i…内侧部分 16r…栈部 18…基底部件18k…开口 18t…突设部 26A、26B…下侧板簧 26c…内侧接合部分 26d…外侧接合部分26e…外侧部分26g…弹性腕部 26h…连接板部 26i…内侧部分 26k…切口部 26p…第1连结部 26t…贯通部 26x…壁端面 33、33A、33B…延长部 33c…连接部 33k…插通部 33m…卷绕部 52…法兰部 52k…切口部 57…连接部件 72、72A、72B…保持部 73…端面 73 焊接…平坦部 73r…隆起部 73r1…端部 73r2…连结部 75、75-1~75-4、76、76-1~76-4…缘 77…突起部 82…突堤部 82s…收纳部 82u…内侧壁部 82v…外侧壁部 82w…侧壁部 82x…阶梯部 82z…敞开部 83、83u、83v…止动凸起 101…透镜驱动装置 BS…内底面CA…导电性粘接剂 CP…切断部 ES…端面 焊接 S…平坦内底面 GD…引导部 JD…光轴方向 MK…驱动机构 RG…固定侧部件 S1~S4…侧面 SP…止动部 TS…倾斜内底面 WP…第1弯曲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101进行说明。图1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分解立体图。图2A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上方立体图,图2B是从Y2侧观察到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主视图。图3A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俯视图,图3B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仰视图。图4A是省略了磁轭4的状态下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上方立体图,与图2A对应。图4B是从X2侧观察到的、省略了磁轭4的状态下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侧视图。
如图1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01包括能够保持透镜体(未图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与透镜体有关的光轴方向JD(Z轴方向)移动的驱动机构MK、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JD移动的板簧6、固定有板簧6的固定侧部件RG、以及进行与外部的电连接的端子7。透镜体是例如至少具备1枚透镜的筒状的镜筒,构成为其中心轴线沿着光轴方向JD。
如图1所示,驱动机构MK包括卷绕成八边环状的线圈3、兼作为矩形箱状的外侧壳体的磁轭4、以及与线圈3的两个边对置配置的2个磁铁5。固定侧部件RG包括磁轭4以及埋入有端子7的基底部件18。板簧6包括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磁轭4之间配置的上侧板簧16、以及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基底部件18之间配置的2个下侧板簧26A、26B。
透镜驱动装置101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被安装于安装了摄像元件(未图示。)后的基板(未图示。)之上。透镜驱动装置101、装配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透镜体、以及以与透镜体对置的方式安装于基板的摄像元件构成摄像机模块。另外,基板也构成摄像机模块。线圈3经由下侧板簧26A、26B、端子7以及基板而与电源连接。当在线圈3流动有电流时,驱动机构MK产生沿着光轴方向JD的电磁力。
透镜驱动装置101利用该电磁力,在摄像元件的Z1侧(被摄体侧),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光轴方向JD移动。透镜驱动装置101使透镜保持部件2向从摄像元件远离的方向移动而能进行微距摄影,使透镜保持部件2向接近摄像元件的方向移动而能进行无限远摄影。
随后,对于透镜保持部件2和驱动机构MK进行说明。图5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方立体图,图5B是表示在图5A的透镜保持部件2卷绕有线圈3的状态的上方立体图。图6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方立体图,图6B是表示在图6A的透镜保持部件2卷绕有线圈3的状态的下方立体图。图7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俯视图,图7B是从X1侧观察到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侧视图。图8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方立体图,图8B是表示在图8A所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卷绕有线圈3的状态的下方立体图。图9A是图8B所示的部分S的放大图,图9B是图6B所示的部分P的放大图。图10A是省略了端子7以及基底部件18的状态下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仰视图,图10B是进一步省略了下侧板簧26A、下侧板簧26B以及透镜保持部件2的状态下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仰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保持部件2通过对液晶聚合物(LCP)等合成树脂注塑成型来制作。具体地讲,如图5A所示,透镜保持部件2包括以沿着光轴方向JD贯通的方式形成的筒状部12、以及在光轴方向JD上的摄像元件侧(Z2侧)形成的法兰部(锷部)52。筒状部12在光轴方向JD上的被摄体侧(Z1侧)形成为圆筒状。
筒状部12具有圆筒状的内周面,以便装配透镜体。透镜体例如通过粘接剂被固定于筒状部12。另外,在筒状部12,在被摄体侧的端面具有2个凹陷12dh的台座部12d夹着光轴被设置在2处位置。在台座部12d,如图4A所示,载置有上侧板簧16的内侧部分16i。
如图5A所示,在筒状部12的外周面,设有作为从内侧支承线圈3的外壁部的线圈支承部12j。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支承部12j以能够支承八边环状的线圈3的方式,具有俯视时八边形状的外形。在线圈支承部12j的被摄体侧,以在光轴方向JD上与法兰部52对置的方式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檐部12h(参照图7A以及图7B。)形成在4处位置。而且,如图5B所示,线圈3被线圈支承部12j支承并且设为在光轴方向JD上被夹在檐部12h与法兰部52之间,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面侧卷绕成八边环状。
法兰部52从筒状部12的摄像元件侧(Z2侧)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在法兰部52的被摄体侧配置有线圈3。如图6B所示,在法兰部52,夹着透镜体的光轴而形成有2个切口部52k。而且,在一个切口部52k,线圈3的卷绕开始侧的线材即延长部33A通过,在另一个切口部52k,线圈3的卷绕结束侧的线材即延长部33B通过。形成切口部52k的法兰部52的缘部以弯曲的方式构成。为了防止或抑制与缘部接触的线圈3的线材断线。
如图6A所示,法兰部52包括从摄像元件侧(Z2侧)的面向下方(Z2方向)突出的角形凸状的2个保持部72、6个板簧支承部2s、圆形凸状的6个突设部2t、以及由3个壁部(内侧壁部82u、外侧壁部82v、侧壁部82w)形成的2个突堤部82。突设部2t形成为从板簧支承部2s进一步向下方(Z2方向)突出。
如图6B所示,保持部72包括与线圈3(缠绕部13)的卷绕开始侧对应的保持部72A、以及与线圈3(缠绕部13)的卷绕结束侧对应的保持部72B。线圈3的两端卷绕且保持于保持部72。
板簧支承部2s与下侧板簧26A、26B并支承下侧板簧26A、26B。具体地讲,6个板簧支承部2s的各自的端面包含于同一平面,与下侧板簧26A、26B的Z1侧的面接触并支承下侧板簧26A、26B。
如图6A以及图10A所示,突设部2t包括与下侧板簧26A对应的3个突设部2t、以及与下侧板簧26B对应的3个突设部2t。在突设部2t,装配且固定有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的各自的内侧部分26i。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的各自的内侧部分26i的固定通过对插通于在内侧部分26i形成的贯通孔的突设部2t实施热铆接或者冷铆接(以下,设为“热铆接等”。)来实现。在图6A~图10B中,突设部2t以实施热铆接等后的前端进行了变形的状态被图示。
如图6A所示,突堤部82包括位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中心侧的内侧壁部82u、与内侧壁部82u对置且位于外侧的外侧壁部82v、以及在与保持部72接近一侧位于内侧壁部82u与外侧壁部82v之间的侧壁部82w。在距保持部72远的突堤部82一侧,如图9A所示,形成有壁部被切开而成的敞开部82z。而且,由3个壁部(内侧壁部82u、外侧壁部82v、侧壁部82w)围成的空间形成了收纳部82s。收纳部82s构成为能够收纳将线圈3的延长部33A、33B与下侧板簧26A、26B连接的导电性粘接剂。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突堤部82形成于与保持部72相邻的位置,所以,优选地,保持部72的侧壁(侧面)作为突堤部82的侧壁部82w被利用。即,保持部72配置于突堤部82的内侧,并且,与位于保持部72的外侧的外侧壁部82v以及侧壁部82w邻接地设置(参照图17A。)。由此,保持部72的侧壁(侧面S3、S4)构成将收纳部82s包围的突堤部82(侧壁部82w)的一部分。而且,收纳部82s设置于与保持部72相邻的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敞开部82z的外侧形成有阶梯部82x。阶梯部82x防止导电性粘接剂从突堤部82的内侧向外侧漏出。但是,阶梯部82x还可以被省略。
随后,对透镜驱动装置101的驱动机构MK进行说明。如图10B所示,驱动机构MK包括线圈3、磁轭4、以及配置为与磁轭4的两个边分别对置的2个磁铁5。而且,驱动机构MK通过在线圈3中流动的电流和磁铁5产生的磁场来产生驱动力(推力),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光轴方向JD上下地移动。
如图6B所示,线圈3是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缠绕导电性的线材而形成的。线圈3包括卷绕成八边环状而形成的缠绕部13、以及从缠绕部13延伸并卷绕于保持部72的延长部33。图6B中,为了清楚明了,关于缠绕部13,省略了由绝缘部件被覆表面的导电性的线材的详细的缠绕状态的图示。对于图示缠绕部13的其他的图也是相同的。另外,如上述所示,线圈3(缠绕部13)在檐部12h与法兰部52之间被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侧。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支承部12j和缠绕部13通过粘接剂被固定。
延长部33包括在线圈3的卷绕开始侧位于缠绕部13的内周侧的缠绕部13的端部(卷绕开始部分)所连接的延长部33A、以及在线圈3的卷绕结束侧位于缠绕部13的外周侧的缠绕部13的端部(卷绕结束部分)所连接的延长部33B。
具体地讲,如图9A所示,延长部33A包括卷绕于保持部72A的卷绕部33m、与收纳部82s的内底面BS(Z1侧的面)对置且延伸的连接部33c、以及插通于切口部52k且从法兰部52的摄像元件侧(Z2侧)向被摄体侧(Z1侧)延伸的插通部33k。如图9B所示,延长部33B包括卷绕于保持部72B的卷绕部33m、与收纳部82s的内底面BS(Z1侧的面)对置且延伸的连接部33c、以及插通于切口部52k且从法兰部52的摄像元件侧(Z2侧)向被摄体侧(Z1侧)延伸的插通部33k。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线圈3的线材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前,延长部33A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保持部72A。在图9A所示的例子中,线圈3的线材的一部分在保持部72A卷绕3匝。由此,卷绕部33m形成于保持部72A,延长部33A的一部分被保持部72A保持。但是,延长部33A还可以在线圈3的线材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后,卷绕于保持部72A。即,还可以在形成缠绕部13后,从缠绕部13的卷绕开始部分延伸的延长部33A卷绕于保持部72A。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在比向保持部72A的卷绕所需的长度长的延长部33A被确保后的状态下形成缠绕部13。
随后,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卷绕有线材。此时,如图9A所示,从卷绕部33m延伸的线材与收纳部82s的内底面BS对置,并且,从壁部被切开而成的敞开部82z通过。而且,线材从法兰部52的下侧通过切口部52k而向法兰部52的上侧延伸。此时,与收纳部82s的内底面BS对置的部分构成延长部33A的连接部33c,通过切口部52k的部分构成延长部33A的插通部33k。
延长部33A的插通部33k在从法兰部52的下侧向上侧延伸时,如图9A所示,构成为与法兰部52的缘部接触。因此,在由于坠落等较强的冲击被施加于透镜驱动装置101时,线圈3的延长部33A被法兰部52的缘部按压。在本实施方式中,法兰部52的缘部以进行弯曲的形式构成。因此,延长部33A难以在法兰部52的缘部被切断。与延长部33B接触的法兰部52的缘部也可以以进行弯曲的方式构成。
如图5B所示,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缠绕的线圈3的缠绕部13配置于将透镜保持部件2的周围包围的位置。另外,缠绕部13在通过线圈支承部12j(参照图5A。)从内侧被支承的状态下,设为被檐部12h和法兰部52夹着,并被固定于法兰部52的被摄体侧。另外,由于缠绕部13的内周面通过线圈支承部12j被各向同性且平衡良好地支承,因此,缠绕部13在线圈3的中心轴和透镜保持部件2的中心轴一致的状态下,被透镜保持部件2保持。由此,被透镜保持部件2保持的透镜体的光轴构成为与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线圈3的各自的中心轴容易一致。
当线材向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的卷绕结束时,缠绕部13的卷绕结束侧的端部所连接的延长部33B如图9B所示,从法兰部52的被摄体侧经由切口部52k向法兰部52的摄像元件侧引出。具体地讲,插通部33k通过切口部52k,连接部33c通过突堤部82的敞开部82z并且与收纳部82s的内底面BS对置地延伸,卷绕部33m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保持部72B。在图9B所示的例子中,延长部33B在保持部72B卷绕3匝。
在突堤部82,在距保持部72B远的一侧,形成有壁部被切开而成的敞开部82z。延长部33B的连接部33c从敞开部82z通过并延伸。通过该构成,能够避免突堤部82与延长部33B的干扰,能够避免透镜保持部件2与下侧板簧26B的间隔的增大,能够抑制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尺寸在光轴方向JD上变大。
随后,对构成驱动机构MK的磁轭4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磁轭4通过对由铁等软磁性体材料形成的板材实施冲压加工以及拉深加工来制作。具体地讲,如图1所示,具有决定收纳部4s的箱状的外形。而且,磁轭4具有矩形环状的外壁部4A、以及以与外壁部4A的上端(Z1侧的端)连续的方式设置的平板状的上面部4B。上面部4B在与磁铁5对置的部分上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的承受部4R。承受部4R是对在磁轭4与磁铁5之间配置的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参照图11A。)进行承受的部分,即,是与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接触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上面(Z1侧的面)凹陷的方式,即,形成为下面(Z2侧的面)向磁铁5侧(Z2侧)突出。通过该构成,承受部4R起到作为用于形成供上侧板簧16的内侧部分16i(参照图11A。)能够移动的空间的衬垫的功能。如图10B所示,这样构成的磁轭4将线圈3以及磁铁5收纳于收纳部4s,并且,如图2A~图2B所示,与基底部件18结合并与基底部件18共同构成箱体。但是,磁轭4还可以用由奥氏体不锈钢等非磁性体形成的盖来置换。
随后,对构成驱动机构MK的磁铁5进行说明。磁铁5如图1所示具有长方体形状。而且,如图10B所示,2个磁铁5位于线圈3的外侧,并且配置为沿着构成磁轭4的矩形环状的外壁部4A的进行对置的两个边的各边。而且,通过粘接剂被固定于磁轭4。另外,磁铁5配置为例如内侧成为N极、外侧成为S极。
随后,对板簧6以及固定侧部件RG进行说明。图11A~图11B是说明板簧6的图。图11A是上侧板簧16的俯视图,图11B是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的俯视图。图12A~图12B是说明下侧板簧26A与线圈3的连接状态的一个例子的图。具体地讲,图12A是图10A所示的部分T的放大图,图12B是从X2侧观察图10A所示的部分T时的下侧板簧26A、线圈3以及透镜保持部件2的放大图。另外,在图12A以及图12B中,为了便于说明,导电性粘接剂CA用交叉影线来表示。图13A~图13B是说明固定侧部件RG的基底部件18的图。具体地讲,图13A是基底部件18的上方立体图,图13B是在基底部件18组装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后的状态下的上方立体图。
板簧6是由以铜合金作为主要的材料而成的金属板来制作。如图1所示,板簧6包括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磁轭4之间配置的上侧板簧16、以及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基底部件18之间配置的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板簧6(上侧板簧16、下侧板簧26A、下侧板簧26B)分别卡合的状态下,板簧6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在空中,以使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向光轴方向JD(Z轴方向)移动。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作为用于对线圈3供给电流的供电部件而发挥作用。因此,下侧板簧26A与线圈3的一端电连接,下侧板簧26B与线圈3的另一端电连接。还可以在上侧板簧16与磁轭4之间配置衬垫。是为了在透镜保持部件2向Z1方向移动时,防止透镜保持部件2和磁轭4碰撞。
如图11A所示,上侧板簧16具有大致矩形形状,该上侧板簧16包括作为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16i、作为固定于固定侧部件RG的固定侧支承部的外侧部分16e、以及位于内侧部分16i与外侧部分16e之间的、4处位置的弹性腕部16g。具体地讲,内侧部分16i设置于夹着中心且对置的2处位置。外侧部分16e具有4处位置的角部分16b、以及将角部分16b连接的2个栈部16r。栈部16r通过磁轭4的承受部4R和磁铁5被夹持且固定。磁轭4以及磁铁5作为固定侧部件RG而发挥作用。
在上侧板簧16被组装到透镜驱动装置101中时,如图4A所示,内侧部分16i载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台座部12d(参照图5A。)。而且,通过用粘接剂将内侧部分16i和台座部12d固定,由此,内侧部分16i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如图4B所示,外侧部分16e与磁铁5的上面(Z1侧的面)接触,在磁轭4(未图示。)与磁铁5之间被夹持且固定。
如图11A所示,上侧板簧16形成为大致左右对称。而且,在内侧部分16i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在外侧部分16e被固定于磁轭4。因此,上侧板簧16能够将透镜保持部件2平衡良好地支承在空中。
如图11B所示,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构成为各自的内侧形状成为半圆形状。而且,包括作为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摄像元件侧固定的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26i、作为被固定于固定侧部件RG的固定侧支承部的外侧部分26e、以及位于内侧部分26i与外侧部分26e之间的弹性腕部26g。
如图11B所示,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的各自的内侧部分26i包括与透镜保持部件2卡合的3个内侧接合部分26c、将3个内侧接合部分26c之间连接的2个第1连结部26p、以及与线圈3的延长部33对置的连接板部26h。
在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被组装到透镜驱动装置101中时,图6A所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6个突设部2t分别被插通且嵌合于在图11B所示的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的各自的内侧接合部分26c设置的圆形的贯通孔。由此,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的各自的内侧部分26i被定位且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例如通过对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设部2t实施热铆接等,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
下面,主要对下侧板簧26A与透镜保持部件2及线圈3的关系进行说明。但是,关于下侧板簧26A的说明也相同地应用于下侧板簧26B。
如图12B所示,下侧板簧26A的内侧部分26i的连接板部26h在组装透镜驱动装置101时,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堤部82对置。即,如图12A所示,连接板部26h的被摄体侧(Z1侧)的面与由突堤部82形成的收纳部82s对置。而且,如图12B所示,线圈3的延长部33A的连接部33c从下侧板簧26A的内侧部分26i的被摄体侧的面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法兰部52的摄像元件侧(Z2侧)的面之间通过且延伸。
如图12A所示,在内侧部分26i的连接板部26h,在与突堤部82的敞开部82z对置的位置设有从两侧切开的贯通部26t,并且,在与外侧壁部82v对置的位置设有“U”字形状(半圆形状)的切口部26k。贯通部26t设置于在仰视时与突堤部82的内侧壁部82u以及外侧壁部82v的端部对应的位置,并且,设置为构成贯通部26t的壁端面26x将这些端部覆盖。通过这样的配置,贯通部26t防止导电性粘接剂CA传到下侧板簧26A的Z1侧的表面并向Y2侧扩展。另外,切口部26k形成于与收纳部82s对应的位置。通过这样的配置,切口部26k防止导电性粘接剂CA传到下侧板簧26A的Z1侧的表面并向外侧壁部82v的一侧(X2侧)扩展。即,容易向内侧壁部82u的一侧(X1侧)扩展。
在下侧板簧26A被组装到透镜保持部件2时,如图12B所示,保持部72A以其前端位于下侧板簧26A的内侧部分26i的摄像元件侧(Z2侧)的方式向比内侧部分26i更下方(Z2方向)突出。另外,卷绕部33m的一部分也以位于内侧部分26i的摄像元件侧(Z2侧)的方式卷绕于保持部72A。
下侧板簧26A和线圈3的延长部33A通过在合成树脂中分布了银颗粒等导电性填料而成的导电性粘接剂CA被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具体地讲,在将下侧板簧26A组装到透镜保持部件2中前,对由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堤部82围成的收纳部82s填充导电性粘接剂CA,之后,下侧板簧26A被装配于透镜保持部件2。而且,对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设部2t实施热铆接等,并且,导电性粘接剂CA被热固化。从导电性粘接剂CA向收纳部82s的填充开始到导电性粘接剂CA的热固化为止是在以保持部72向铅垂上方突出的方式将透镜保持部件2倒置的状态下进行的。因此,导电性粘接剂CA即使在具有流动性的情况下,也能够被适当地保持在所希望的位置(收纳部82s内的位置)。而且,连接部33c的一部分配置于收纳部82s内,因此,被埋设于导电性粘接剂CA内。另外,导电性粘接剂CA不限于热固化型,还可以是紫外线固化型。
如图11B所示,下侧板簧26A的外侧部分26e包括与基底部件18卡合的2个外侧接合部分26d。在下侧板簧26A的外侧接合部分26d设置的贯通孔与在基底部件18的上面设置的突设部18t(参照图13A。)嵌合。由此,下侧板簧26A的外侧部分26e被定为且固定于基底部件18。
如图11B所示,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形成为大致左右对称。而且,下侧板簧26A通过3个内侧接合部分26c与透镜保持部件2连接,通过2个外侧接合部分26d与基底部件18连接。对于下侧板簧26B也是相同的。通过该构成,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能够将透镜保持部件2以能够向光轴方向JD移动的状态平衡良好地支承在空中。
随后,对固定侧部件RG进行说明。固定侧部件RG包括对上侧板簧16进行固定的磁轭4及磁铁5、以及对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分别进行固定的基底部件18。
基底部件18通过使用液晶聚合物等合成树脂进行的注塑成型来制作。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A所示,基底部件18是具有矩形板状的外形的部件,在中央形成有圆形的开口18k。另外,在基底部件18的被摄体侧(Z1侧)的面(上面)上设有朝向上方突出的6个突设部18t。突设部18t被插通且嵌合于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的各自的外侧接合部分26d。此时,突设部18t被实施热铆接等而被固定于外侧接合部分26d。
如图13A所示,在基底部件18嵌件成型且埋入有由包括铜或铁或者以它们为主成分的合金等材料的金属板形成的端子7。端子7包括端子7A~7C(参照图3B。),端子7A~7C各自的一部分在基底部件18的上面(Z1侧的面)露出。而且,相互电绝缘的端子7A~7C分别与安装了摄像元件的基板(未图示。)电连接。另外,端子7A与下侧板簧26A电连接,端子7B与下侧板簧26B电连接,端子7C与磁轭4电连接。进而,下侧板簧26A与线圈3的一端电连接,下侧板簧26B与线圈3的另一端电连接。因此,线圈3能够经由端子7以及下侧板簧26A及下侧板簧26B来接受电流的供给。
在基底部件18,与端子7相同地,还嵌件成型且埋入有由包括铜或铁或者以它们为主成分的合金等材料的金属板形成的连接部件57。如图2A~图2B所示,连接部件57在磁轭4的四角的下端部的位置露出一部分。基底部件18在磁轭4的外壁部4A的内面与基底部件18的外周侧面被组合且定位后,通过连接部件57与磁轭4的四角的下端部被焊接而固定于磁轭4。磁轭4和基底部件18还可以至少局部地用粘接剂来固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Y1侧的2个连接部件57由与构成端子7C的金属板相同的金属板来形成。
随后,参照图14A~图14F,对保持部72进行详细说明。图14A~图14F包括图14A~图14F。图14A是从Z2侧观察到的保持部72A的仰视图。图14B是从Y1侧观察到的保持部72A的侧视图。图14C是从X2侧观察到的保持部72A的侧视图。图14D是从Y2侧观察到的保持部72A的侧视图。图14E是从X1侧观察到的保持部72A的侧视图。图14F是表示包括图14A所示的点划线DL的剖面。保持部72A和保持部72B如图10A所示,相对Y轴形成为左右对称。因此,与以下的保持部72A有关的说明也被应用于保持部72B。
如图14A~图14F所示,保持部72A形成为四棱柱状。具体地讲,包括4个侧面S1~S4和端面73。但是,保持部72A还可以具有三棱柱、五棱柱、六棱柱、七棱柱、八棱柱等其他多棱柱的形状。另外,在图14A~图14F中,侧面S1的宽度W1比侧面S2以及S4的宽度W2大,侧面S3的宽度W3比宽度W2小。另外,侧面S1和侧面S2以及侧面S2和侧面S3形成为垂直,侧面S3和侧面S4形成为二面角成钝角α。即,保持部72A形成为具有大致梯形剖面的四棱柱的形状。因此,卷绕于保持部72A的卷绕部33m(参照图9A。)难以旋转。但是,保持部72A在宽度W1比宽度W3大时,还可以形成为宽度W1比宽度W2小,还可以形成为宽度W3比宽度W2大。
侧面S1与侧面S2之间的侧边所对应的缘75-1、侧面S2与侧面S3之间的侧边所对应的缘75-2、以及侧面S3与侧面S4之间的侧边所对应的缘75-3均成型为边缘直立(不弯曲)。例如,透镜保持部件2通过对缘75-1~75-3分别对应的模具部分以放电加工的方式形成的模具进行注塑成型而形成。
另一方面,侧面S1与侧面S4之间的侧边所对应的缘75-4成型为边缘不直立(进行弯曲)。在本实施方式中,缘75-4位于4个缘75-1~75-4中距延长部33A的根底部分最远的位置。根底部分是位于线圈3的卷绕开始侧的构成延长部33A的1根线材的一部分,构成与缠绕部13接近的部分(例如,位于距缠绕部13规定的距离范围内的部分),与构成缠绕部13的线材的第1匝连接。因此,透镜保持部件2通过例如对与缘75-4对应的模具部分不以放电加工而以切削加工的方式形成的模具进行注塑成型来形成。以边缘不直立的方式成型出缘75-4的理由是,为了在与线圈3的缠绕部13连接的延长部33A的线材被卷绕于保持部72A时,不对与缘75-4接触的该线材的表面施加过度的力。通过该构成,线圈3的线材在被卷绕于保持部72A时变得难以断线。
如图14A所示,保持部72A的端面73具有平坦部73f、以及从平坦部73f隆起的隆起部73r。平坦部73f与侧面S1~S4分别正交。
如图14A所示,平坦部73f沿着端面73的缘形成为环状。具体地讲,沿着具有仰视时梯形状的外形的端面73的四边所对应的4个缘76-1~76-4而形成为环状。在图14A中,以沿着4个缘76-1~76-4的各缘连续的方式形成的4个平坦部73f具有相等大小的宽度Wa。但是,4个平坦部73f还可以形成为宽度相互不同。
4个缘76-1~76-4均形成为边缘直立(不弯曲)。即,保持部72A形成为在缘76的位置没有前端尖细。因此,透镜保持部件2通过例如对以模具的合模面位于与缘76对应的部分的方式构成的嵌套构造的模具进行注塑成型来形成。
隆起部73r包括端部73r1以及连结部73r2。端部73r1是隆起开始的部分。连结部73r2是将2个以上的端部73r1连结的部分。另外,连结部73r2通过与平坦部73f平行的平面来形成。在图14A~图14F中,端部73r1包括曲率半径R的弯曲面。在图14B~图14F中,为了容易理解,用虚线表示曲率半径R的圆(球)。曲率半径R例如是能够用以切削加工形成的模具进行成型的最小曲率半径(例如50μm)。另外,端部73r1的弯曲面还可以用曲率半径R以上的具有不同的曲率半径的多个弯曲面来构成。
隆起部73r构成为其高度(从平坦部73f向Z2方向的高度Ha)变得比端部73r1的弯曲面的曲率半径R小。这是为了尽可能提高保持部72A的侧面S1~S4中的平面部分的高度H1,并且尽可能降低保持部72A的整体高度(H1+Ha)。但是,高度Ha构成为规定值(例如30μm)以上。这是因为当高度Ha比规定值小时,会失去对缘76难以产生打痕这样的效果。
另外,隆起部73r构成为在图14B~图14E的各图中以点划线表示的线段TL与平坦部73f(XY平面)之间所形成的角度成为规定角度θ以上。线段TL是例如关于端部73r1的弯曲面的切线之中从缘76通过的切线。通过该构成,隆起部73r能够抑制或防止其他部件与构成保持部72A的端面73的缘76直接接触。这是因为,具有平坦的表面的其他部件在其表面与保持部72A的平坦部73f(XY平面)之间所形成的角度小于规定角度θ时,在边向Z1方向移动边与保持部72A接近时最初与隆起部73r接触。即,不会不与隆起部73r接触而仅与缘76接触。
相同地,隆起部73r构成为由图14F的点划线表示的线段Tlu与平坦部73f(XY平面)之间所形成的角度成为规定角度θu以上。另外,隆起部73r构成为由图14F的点划线表示的线段TLv与平坦部73f(XY平面)之间所形成的角度成为规定角度θv以上。线段TLu以及线段TLv例如是关于端部73r1的弯曲面的切线之中从缘75以及缘76通过的切线。通过该构成,隆起部73r能够抑制或防止其他部件与由缘75-2与缘76形成的角直接接触。具有平坦的表面的其他部件在其表面与保持部72A的平坦部73f(XY平面)之间所形成的角度小于规定角度θu时,不会不与隆起部73r接触而仅与该角接触。另外,隆起部73r能够抑制或防止其他部件与由缘75-4与缘76形成的角(边缘部分)直接接触。具有平坦的表面的其他部件在其表面与保持部72A的平坦部73f(XY平面)之间所形成的角度小于规定角度θv时,不会不与隆起部73r接触而仅与该边缘部分接触。
另外,以模具的合模面位于与缘76-1~76-4对应的部分的状态下被成型的透镜保持部件2构成为平坦部73f的宽度Wa比规定宽度大。这是为了作为成型品的透镜保持部件2从嵌套构造的模具可靠拆下。例如,在图14A~图14F中,平坦部73f的宽度Wa为20μm。而且,隆起部73r构成为其高度Ha比宽度Wa大。作为结果是,隆起部73r构成为例如平坦部73f的宽度Wa越小高度Ha变得越低。
随后,参照图15A1~图15B2,对保持部72A与卷绕于保持部72A的线圈3的延长部33A的关系进行说明。图15A1~图15B2是表示保持部72A与延长部33A的位置关系的图,包括图15A1、图15A2、图15B1以及图15B2。图15A1以及图15A2是关于未卷绕延长部33A的保持部72A的2个立体图。图15B1以及图15B2是关于卷绕了延长部33A的保持部72A的2个立体图,图15B1与图15A1对应,图15B2与图15A2对应。另外,参照图15A1~图15B2进行的以后的说明是基于最初线材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且缠绕部13被形成后,从缠绕部13以规定的长度延伸的延长部33A卷绕于保持部72A的构成。
如图15B1以及图15B2所示,延长部33A在保持部72A卷绕3匝。具体地讲,在延长部33A的卷绕部33m,从缠绕部13延伸且从敞开部82z通过的线材在最初与侧面S4接触后,沿着以进行弯曲的形式形成的缘75-4折曲而形成第1弯曲部WP后与侧面S1接触。第1弯曲部WP相当于线材的卷绕始点。之后,卷绕部33m在缘75-1(参照图14A。)折曲并与侧面S2接触,在缘75-2(参照图14A。)折曲并与侧面S3接触,进一步地,在缘75-3(参照图14A。)折曲并再次与侧面S4接触。
在图15A1~图15B2中,线圈3的线材以从保持部72A的根底部分朝向端面73相互紧密连接的方式卷绕3匝,并且,在切断部CP的位置被扯断。具体地讲,线圈3的线材在第3匝的位置沿着缘75-2被折曲并且被拉扯扯断。因此,切断部CP位于缘75-2的位置,并且,位于与端面73的缘76最近的位置。
侧面S4以沿着从由突堤部82围成的空间(收纳部82s)通过的线材部分即连接部33c的延长方向的方式被形成。即,连接部33c配置为,沿着构成保持部72A的大致梯形剖面的斜边的缘76-1(参照图14A。),在保持部72A与切口部52k之间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33c与侧面S4接触。另外,连接部33c是与卷绕于保持部72A的卷绕部33m连接的线材部分,经由在由突堤部82围成的空间即收纳部82s涂敷的导电性粘接剂CA与下侧板簧26A连接。另外,连接部33c位于卷绕部33m与缠绕部13之间。
由此,保持部72A的侧面S4作为引导连接部33c的引导部GD而发挥作用。具体地讲,对收纳部82s内的连接部33c的配索路线进行引导,以使连接部33c不会搭在突堤部82上或不与突堤部82的内壁接触。另外,即使在构成延长部33A的线材卷绕于保持部72A而形成卷绕部33m后而缠绕部13形成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的情况下,保持部72A的侧面S4作为引导部GD而发挥作用,对收纳部82s内的连接部33c的配索路线进行引导。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保持部件2具有作为引导部GD而发挥作用的突起部77。突起部77形成为从法兰部52的Z2侧的面向Z2方向突出,并与延长部33A接触。具体地讲,作为对收纳部82s内的连接部33c的配索路线进行引导的引导部GD而发挥作用,以使连接部33c不会搭在突堤部82上或与突堤部82的内壁接触。
在此,参照图16A~图16D,对引导部GD所造成的效果进行说明。图16A~图16D是安装有线圈3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仰视图,包括图16A~图16D。具体地讲,图16A的透镜保持部件2包括作为引导部GD而发挥作用的侧面S4以及突起部77。图16B的透镜保持部件2不包括作为引导部GD而发挥作用的侧面S4而包括作为引导部GD而发挥作用的突起部77。图16C的透镜保持部件2不包括作为引导部GD而发挥作用的突起部77而包括作为引导部GD而发挥作用的侧面S4。图16D的透镜保持部件2不包括作为引导部GD而发挥作用的侧面S4以及突起部77这两者。
图16A的透镜保持部件2包括作为引导部GD而发挥作用的侧面S4以及突起部77,能够在从突堤部82的内侧壁部82u隔开距离G1的状态下使连接部33c延伸。通过该构成,图16A的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防止连接部33c搭在内侧壁部82u上。
另外,连接部33c配置于从突堤部82的外侧壁部82v隔开比距离G1大的距离的位置。因此,图16A的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防止连接部33c搭在外侧壁部82v上。
图16B的透镜保持部件2包括没有沿着连接部33c的延长方向的侧面S4X,因此不包括作为引导部GD而发挥作用的侧面S4,但是包括作为引导部GD而发挥作用的突起部77。因此,能够在沿着内侧壁部82u的内壁面的状态下使连接部33c延伸。通过该构成,图16B的透镜保持部件2虽然与图16A的透镜保持部件2相比可靠性差,但也能够防止连接部33c搭在内侧壁部82u上。另外,在图16B的例子中,连接部33c与内侧壁部82u的内壁面不接触。
图16C的透镜保持部件2不包括作为引导部GD而发挥作用的突起部77,但是包括作为引导部GD而发挥作用的侧面S4,因此,能够在沿着内侧壁部82u的内壁面的状态下使连接部33c延伸。通过该构成,图16C的透镜保持部件2虽然与图16A的透镜保持部件2相比可靠性差,但是也能够防止连接部33c搭在内侧壁部82u上。另外,在图16A以及图16C的各图所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中,作为引导部GD而发挥作用的侧面S4构成为其延长线L1(参照图17A。)从在突堤部82形成的敞开部82z通过。
图16D的透镜保持部件2不包括作为引导部GD而发挥作用的侧面S4以及突起部77这两者。因此,在该构成中,可能难以在沿着内侧壁部82u的内壁面的状态下使连接部33c延伸。具体地讲,连接部33c在图16D的虚线圆DC所示的内侧壁部82u的前端部的位置显著地弯曲。因此,图16D的透镜保持部件2恐怕不能防止连接部33c搭在内侧壁部82u上。
由此,透镜保持部件2通过具备引导部GD,从而,能够在突堤部82的内侧使连接部33c沿着适当的配索路线进行配置。另外,与不具备引导部GD的情况相比,能够在突堤部82(内侧壁部82u或者外侧壁部82v)的内壁面与线材(连接部33c)之间确保较大的距离。因此,设为线材的整个周围由充分的厚度的导电性粘接剂CA来覆盖,能够抑制例在如环境试验后电阻值在导电性粘接剂CA的位置上升。线材(连接部33c)在与突堤部82的内壁面接触的部分等距突堤部82内壁面的距离小的部分,不能由充分的厚度的导电性粘接剂CA来覆盖。而且,电阻值在线材(连接部33c)与导电性粘接剂CA的接触面积小时会变得不稳定。
随后,参照图17A~图17D,对突起部77的配置例进行说明。图17A~图17D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仰视图,包括图17A~图17D。图17A~图17D的各图中的突起部77的配置相互不同,但是其以外的构成是共同的。
具体地讲,图17A的透镜保持部件2与图16A的透镜保持部件2对应。图17A的突起部77配置于在Y轴方向上与突堤部82的敞开部82z对置的位置。另外,配置于从内侧壁部82u以及外侧壁部82v远离距离D1后的位置。另外,保持部72A的侧面S4的延长线L1配置为通过突起部77的大致中心。另外,在图17A的例子中,侧面S4形成为延长线L1与内侧壁部82u不接触。即,侧面S4形成为延长线L1从突堤部82的敞开部82z通过。关于图17B以及图17C的例子也是相同的。
通过该构成,图17A的突起部77作为引导部GD而发挥作用,能够抑制连接部33c(参照图16A。)在收纳部82s中的配索路线的偏移。因此,能够防止连接部33c搭在内侧壁部82u上。
图17B的突起部77与图17A的突起部77相同地,配置于在Y轴方向上与突堤部82的敞开部82z对置的位置。另一方面,图17B的突起部77与图17A的突起部77相比,配置于距敞开部82z更近的位置。具体地讲,配置于从内侧壁部82u以及外侧壁部82v远离距离D2(<D1)后的位置。
通过该构成,图17B的突起部77与图17A的突起部77相同地作为引导部GD而发挥作用,能够抑制连接部33c在收纳部82s中的配索路线的偏移。另外,与图17A的突起部77相比,能够增大连接部33c与内侧壁部82u的距离。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连接部33c搭在内侧壁部82u上。
图17C的突起部77与图17A的突起部77相同地,配置于在Y轴方向上与突堤部82的敞开部82z对置的位置。另外,配置于从内侧壁部82u以及外侧壁部82v远离距离D1后的位置。另一方面,图17C的突起部77与图17A的突起部77相比,配置为沿Y轴方向遍及更长的范围地延伸。
通过该构成,图17C的突起部77与图17A的突起部77相同地作为引导部GD而发挥作用,能够抑制延长部33A在收纳部82s中的配索路线的偏移。另外,能够可靠地防止延长部33A在突起部77的X1侧通过。
图17D的突起部77与图17A~图17C中的突起部77不同,被综合到内侧壁部82u。具体地讲,图17D的内侧壁部82u(突起部77)与图17A的内侧壁部82u相比,形成为延伸到在法兰部52形成的切口部52k的位置。
通过该构成,图17D的内侧壁部82u(突起部77)与图17A的突起部77相同地作为引导部GD而发挥作用,能够抑制连接部33c在收纳部82s中的配索路线的偏移。另外,能够防止在收纳部82s配置的导电性粘接剂CA侵入到透镜保持部件2的内侧(内侧壁部82u的X1侧)。
另外,图17A~图17C的各图中的突起部77在配置于突堤部82的外侧的状态下作为引导部GD而发挥作用。由此,这些突起部77在位于由突堤部82围成的空间即收纳部82s的外侧的状态下作为引导部GD而发挥作用。对此,图17D的突起部77被综合到内侧壁部82u。而且,作为引导部GD而发挥作用的是内侧壁部82u中的被延长的Y2侧的前端部。由此,在图17D的构成中,该前端部构成位于由突堤部82围成的空间即收纳部82s的外侧的作为引导部GD的突起部77。
由此,透镜保持部件2通过具备作为引导部GD而发挥作用的突起部77,从而,能够在突堤部82的内侧使连接部33c沿着适当的配索路线进行配置。因此,设为线材的整个周围由充分的厚度的导电性粘接剂CA来覆盖,能够使由导电性粘接剂CA进行的延长部33A与下侧板簧26A的电气接合且机械接合稳定。另外,能够抑制例如在环境试验后电阻值上升的情况。
随后,参照图18A~图18E,对于倾斜内底面TS进行说明。倾斜内底面TS构成由突堤部82围成的内底面BS的一部分。图18A~图18E是突堤部82的放大图,包括图18A~图18E。图18A是从Z2侧观察突堤部82的构成例的仰视图。图18B是从Z2侧观察突堤部82的另一构成例的仰视图。图18C以及图18D是从X1侧观察由图18A的点划线L2所示的平面时的剖面图,在图18D中,追加图示出卷绕于保持部72A的延长部33A、以及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侧板簧26A。图18E是未形成倾斜内底面TS的突堤部82的剖面图,与图18D对应。
在图18A~图18E的例子中,突堤部82由3个壁部(内侧壁部82u、外侧壁部82v、侧壁部82w)构成。3个壁部形成为将导电性粘接剂CA被配置的空间即收纳部82s包围。导电性粘接剂CA被涂敷于收纳部82s的内底面BS。而且,保持部72A与突堤部82的内侧连续地配置。即,保持部72A的侧面S3、S4构成侧壁部82w的一部分。但是,保持部72A还可以配置于突堤部82的外侧。另外,保持部72A还可以与突堤部82独立地配置。
在图18A的例子中,内底面BS包括平坦内底面FS以及倾斜内底面TS。平坦内底面FS是相对光轴方向JD垂直的平面,倾斜内底面TS是相对光轴方向JD而非垂直的平面。倾斜内底面TS从平坦内底面FS朝向侧壁部82w的端面ES(Z2侧的面)延伸,如图18C所示,相对平坦内底面FS形成鋭角β。即,倾斜内底面TS以随着从在突堤部82形成的敞开部82z远离而向Z2方向升高的方式倾斜。另外,倾斜内底面TS还可以不是平面,而由曲面形成。
如图18A所示,倾斜内底面TS配置为与保持部72A的侧面S4邻接,并且,构成为具有比构成线圈3的线材的粗细显著更大的宽度W4。但是,如图18B所示,倾斜内底面TS还可以构成为具有与构成线圈3的线材的粗细相同程度的宽度W5,即,具有如狭缝那样的沟槽形状。
另外,如图18D所示,倾斜内底面TS形成为沿着从收纳部82s通过的连接部33c的延长方向。即,连接部33c配置为沿着倾斜内底面TS,从线材的卷绕始点即第1弯曲部WP朝向敞开部82z延伸。另外,连接部33c还可以说成是从敞开部82z朝向第1弯曲部WP延伸。而且,连接部33c的一部分还可以说成与倾斜内底面TS对置。
由此,倾斜内底面TS能够设为在第1弯曲部WP与敞开部82z(平坦内底面FS)之间适当地配置连接部33c。具体地讲,设为适当地形成收纳部82s内的连接部33c的配索路线,以便连接部33c不会搭在突堤部82上。
更具体地讲,图18D中具有倾斜内底面TS的构成能够使敞开部82z的位置处的连接部33c与平坦内底面FS的距离G2比图18E不具有倾斜内底面TS的构成中的距离G2X小。即,能够使连接部33c接近内底面BS。另外,图18D的构成能够使敞开部82z的位置处的连接部33c与突堤部82(外侧壁部82v)的端面(Z2侧的面)的距离G3比图18E的构成中的距离G3X大。即,能够使连接部33c从突堤部82(外侧壁部82v)的端面向Z1方向远离。为了使连接部33c的配索路线向Z1方向位移。由此,图18D的构成能够防止连接部33c搭在内侧壁部82u上。
另外,图18D的构成能够使保持部72A的附近处的连接部33c与下侧板簧26A的距离G4比图18E的构成中的距离G4X大。为了使连接部33c的配索路线向Z1方向位移。另外,在图18D的例子中,倾斜内底面TS构成为距离G4与线材的粗细相同程度。由此,图18D的构成设为即使在保持部72A的附近,包括连接部33c的Z2侧的表面在内的线材的整个周围也由充分的厚度的导电性粘接剂CA覆盖,能够使由导电性粘接剂CA进行的连接部33c与下侧板簧26A的电气接合且机械接合稳定。而且,连接部33c与下侧板簧26A的电气接合且机械接合的稳定化带来电阻值的稳定化以及耐环境性(难以受到由高温/高湿的周围环境的变化造成影响的特性)的提高。
另外,图18D的构成能够使保持部72A的附近处的连接部33c与内底面BS(倾斜内底面TS)的距离G5比图18E的构成中的、保持部72A的附近处的连接部33c与内底面BS(平坦内底面FS)的距离G5X小。因为内底面BS被提高了。另外,在图18D的例子中,倾斜内底面TS构成为距离G5成为与线材的粗细相同程度。由此,图18D的构成能够减少为了满足连接部33c的Z1侧的空间而被浪费使用的导电性粘接剂CA的量。另外,设为包括连接部33c的Z1侧的表面在内的线材的整个周围由充分的厚度的导电性粘接剂CA覆盖,能够使由导电性粘接剂CA进行的连接部33c与下侧板簧26A的电气接合且机械接合更稳定。
另外,保持部72A中的线材的卷绕始点是图18D中作为第1弯曲部WP被表示的部分。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72A中的线材的卷绕始点与线材向保持部72A的卷绕顺序无关,是卷绕于保持部72A的卷绕部33m之中位于最靠保持部72A的根元部侧(Z1侧)的卷绕部的部分,是被透镜保持部件2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侧壁部82w的端面ES)支承的部分。
随后,参照图19A~图19D,对于在对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设部2t实施热铆接等将下侧板簧26A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时可能发生的、导电性粘接剂CA从突堤部82的漏出进行说明。图19A~图19D是突堤部82的放大图,包括图19A~图19D。图19A~图19D相当于从X1侧观察由图18A的点划线L2表示的平面时的剖面图。在图19A中,追加图示出卷绕于保持部72A的延长部33A以及在突堤部82的内侧配置的导电性粘接剂CA。在图19B~图19D中,进一步追加了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侧板簧26A。
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保持部件2在将延长部33A卷绕于保持部72A且将导电性粘接剂CA填充到收纳部82s时被翻转。即,配置成保持部72A朝向铅垂上方延伸。而且,如图19A所示,导电性粘接剂CA在延长部33A卷绕于保持部72A后且下侧板簧26A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板簧支承部2s(参照图6A。)的上面(Z2侧的面)前,配置于位于突堤部82的内侧的收纳部82s。
之后,如图19B所示,下侧板簧26A被载置于板簧支承部2s的上面(Z2侧的面)。此时,下侧板簧26A被保持在从突堤部82(外侧壁部82v)的端面远离距离G6后的位置。距离G6例如是与线材的粗细相同程度的距离(例如50μm)。是为了设为延长部33A(连接部33c)的Z2侧的表面由充分的厚度的导电性粘接剂CA覆盖。
导电性粘接剂CA与下侧板簧26A的下面(Z1侧的面)接触,如图12A所示,沿着下侧板簧26A的下面在X方向以及Y方向上扩展。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A所示,下侧板簧26A在与突堤部82对置的部分即连接板部26h之中的、与倾斜内底面TS对置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具有切口部26k。具体地讲,连接板部26h在位于与倾斜内底面TS对置的部分(内侧壁部82u侧即X1侧的部分)的相反一侧的部分(外侧壁部82v侧即X2侧的部分)具有切口部26k。因此,导电性粘接剂CA沿着下侧板簧26A的下面在X方向以及Y方向扩展,以便避开切口部26k。即,导电性粘接剂CA容易偏向供连接部33c通过的收纳部82s的右侧(X1侧)的部分。其结果是,导电性粘接剂CA设为收纳部82s中的连接部33c的整个周围由充分的厚度的导电性粘接剂CA覆盖,能够使由导电性粘接剂CA进行的延长部33A与下侧板簧26A的电气接合且机械接合稳定。
之后,当对例如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设部2t(参照图6A。)实施热铆接等时,下侧板簧26A将向下方(Z1方向)移位。为了下侧板簧26A被夹具等压住,以便不会在下侧板簧26A从透镜保持部件2悬浮的状态下对突设部2t实施热铆接等。此时,在不存在能够阻止向下侧板簧26A的下方(Z1方向)移动的部件时,下侧板簧26A如图19C所示,向下方(Z1方向)移位且与突堤部82(内底面BS)接近。图19C的箭头AR1表示下侧板簧26A的移动方向,虚线表示移动前的下侧板簧26A的位置。
当下侧板簧26A与突堤部82接近时,导电性粘接剂CA如图19C所示,被下侧板簧26A挤压变形,跨越阶梯部82x向突堤部82的外侧漏出。
之后,当热铆接等完成时,下侧板簧26A将返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是因为对下侧板簧26A作用的力消失。具体地讲,如图19D所示,下侧板簧26A向上方(Z2方向)移位,返回到与图19B时相同的位置。图19D的箭头AR2表示下侧板簧26A的移动方向,虚线表示移动前的下侧板簧26A的位置。
当下侧板簧26A返回到原来的位置时,导电性粘接剂CA的一部分如图19D所示,与下侧板簧26A共同返回到原来的位置,但是,漏出到突堤部82的外侧的部分不能够返回到原来的位置。因此,导电性粘接剂CA不能够用充分的厚度将位于突堤部82内侧的连接部33c的整个周围覆盖,不能够使由导电性粘接剂CA进行的延长部33A与下侧板簧26A的电气接合且机械接合稳定。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保持部件2构成为包括止动部SP,该止动部SP能够限制并阻止由板簧支承部2s支承的下侧板簧26A向下方(Z1方向)的移动。止动部SP通过例如作为引导部GD而发挥作用的突起部77来实现。
在此,参照图20A~图20B,对止动部SP的构成例进行说明。图20A~图20B是表示止动部SP的构成例的图,包括图20A以及图20B。图20A是从X2侧观察安装有线圈3以及下侧板簧26A的透镜保持部件2时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侧视图。图20B是图20A所示的部分Q的放大图。
在图20A~图20B的例子中,止动部SP由作为引导部GD而发挥作用的突起部77构成。如图20B所示,作为止动部SP而发挥作用的突起部77在Z2方向上比第1弯曲部WP更突出。即,突起部77的端面相比表示保持部72A中的线材的卷绕始点即第1弯曲部WP的水平线的线段L3向Z2侧更突出。另外,在图20A~图20B的例子中,突起部77的端面比突堤部82的端面向Z2侧更突出。
通过该构成,止动部SP能够如图19B所示在保持部72A的附近维持突堤部82与下侧板簧26A之间的距离G6,并且能够防止在热铆接等组装工序时下侧板簧26A与突堤部82过度接近。另外,能够抑制或防止在热铆接等组装工序时由于下侧板簧26A而导电性粘接剂CA向突堤部82的外侧被挤压。即,能够确保用于将线材由充分的厚度的导电性粘接剂CA覆盖的空间,并且能够防止下侧板簧26A与突堤部82过度接近。
另一方面,如图20B所示,突起部77形成为在Z2方向上没有比板簧支承部2s更突出。即,突起部77的端面形成为位于与表示板簧支承部2s的端面的水平线的线段L4相同的水平线,或存在于比线段L4更靠Z1侧。
通过该构成,止动部SP(突起部77)的端面配置于距下侧板簧26A规定距离(例如0~15μm)的位置,不会对由板簧支承部2s支承的下侧板簧26A进行按压。
随后,参照图21A~图21C,对于止动部SP的另一构成例进行说明。图21A~图21C是表示止动部SP的另一构成例的图,包括图21A~图21C。图21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侧视图,与图20A对应。图21B是图21A所示的部分R的放大图,与图20B对应。图21C是图21A所示的部分R的下方立体图。
在图21A~图21C的例子中,止动部SP包括作为引导部GD而发挥作用的突起部77以及与突堤部82一体形成的止动凸起83。
如图21C所示,止动凸起83包括在构成突堤部82的内侧壁部82u的前端形成的止动凸起83u以及在构成突堤部82的外侧壁部82v的前端形成的止动凸起83v。
在图21A~图21C的例子中,止动凸起83u形成于内侧壁部82u的前端,以便不与用于将线材卷绕于保持部72的线圈卷绕机等装置干扰,但是,还可以形成于与保持部72接近的位置。因为还具有以手工作业的方式将线材卷绕于保持部72的情况,即,还具有不利用线圈卷绕机等装置的情况。对于止动凸起83v也是相同的。
作为止动部SP而发挥作用的突起部77、止动凸起83u以及止动凸起83v均如图21B所示,在Z2方向上比第1弯曲部WP更突出。即,3个止动部SP的各自的端面比表示第1弯曲部WP的水平线的线段L3向Z2侧更突出。另外,在图21A~图21C的例子中,3个止动部SP的突出量相同。
通过该构成,止动部SP能够确保用于设为将线材由充分的厚度的导电性粘接剂CA覆盖的空间,并且能够防止下侧板簧26A与突堤部82(内底面BS)过度接近。
另外,止动凸起83u形成为从内侧壁部82u的端面突出,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连接部33c搭在内侧壁部82u上。对于止动凸起83v也相同。
另外,止动凸起83u由于增大内侧壁部82u的内壁面的表面积,因此,能够抑制导电性粘接剂CA向突堤部82的外侧漏出。对止动凸起83v也相同。
另一方面,突起部77、止动凸起83u以及止动凸起83v均如图21B所示,形成为在Z2方向上不比板簧支承部2s突出。即,3个止动部SP的端面均形成为位于与表示板簧支承部2s的端面的水平线的线段L4相同水平线,或存在于比线段L4更靠Z1侧。
通过该构成,3个止动部SP的端面均配置于距下侧板簧26A规定距离(例如0~15μm)的位置,不会对由板簧支承部2s支承的下侧板簧26A进行按压。
另外,在图21A~图21C的例子中,作为止动部SP而发挥作用的突起部77还可以省略。另外,止动凸起83u以及止动凸起83v的一方可以被省略。
如上述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101具备能够保持透镜体的透镜保持部件2、被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部保持的线圈3、以及与线圈3对置配置的磁铁5。而且,透镜驱动装置101通过在线圈3流动的电流和磁铁5产生的磁场来产生力,使由板簧6支承的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光轴方向JD移动。线圈3具有被透镜保持部件2保持的缠绕部13、以及与缠绕部13连接的延长部33。透镜保持部件2具有对构成延长部33的线材的卷绕部33m进行卷绕的保持部72、对使位于卷绕部33m与缠绕部13之间的线材部分即连接部33c与板簧6粘接的导电性粘接剂CA所配置的空间进行包围的突堤部82、以及对从远离保持部72的位置上的突堤部82的一部分被切开而形成的敞开部82z和上述空间通过的线材部分即连接部33c进行引导的引导部GD。通过该构成,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更可靠地进行线材与板簧之间的电连接。因为通过引导部GD被引导的连接部33c的整个周围由充分的厚度的导电性粘接剂CA覆盖。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例如在环境试验后电阻值上升。另外,引导部GD能够抑制由突堤部82围成的空间即收纳部82s中的连接部33c的配索路线的偏移。因此,能够防止在连接部33c通过敞开部82z时,连接部33c搭在突堤部82(例如内侧壁部82u)上。对连接部33c的配索路线的偏移进行抑制的功能对于在突堤部82的尺寸(例如X轴方向上的收纳部82s的宽度)存在制约的情况尤其有效。
引导部GD例如还可以是在由突堤部82围成的上述空间(收纳部82s)的外侧配置的突起部77。通过该构成,突起部77作为引导部GD而发挥作用,能够抑制连接部33c在收纳部82s中的配索路线的偏移。因此,能够防止连接部33c搭在突堤部82上。
保持部72还可以具有例如具有多个侧面的棱柱的形状(例如具有4个侧面S1~S4的四棱柱的形状)。而且,引导部GD还可以由保持部72所具有的4个侧面S1~S4中的1个侧面即沿着连接部33c的延长方向的侧面S4来形成。通过该构成,侧面S4作为引导部GD而发挥作用,能够抑制连接部33c在收纳部82s中的配索路线的偏移。因此,能够防止连接部33c搭在突堤部82上。在该构成中,当侧面S4的延长线形成为从设置于突堤部82的敞开部82z通过时,侧面S4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连接部33c搭在突堤部82上。
保持部72还可以具有有大致梯形剖面的四棱柱的形状。这种情况下,包括构成保持部72的大致梯形剖面的斜边的缘76-1在内的侧面S4作为引导部GD而发挥作用的。通过该构成,侧面S4能够抑制连接部33c在收纳部82s中的配索路线的偏移。因此,能够防止连接部33c搭在突堤部82上。
保持部72还可以在突堤部82的内侧配置并构成突堤部82的一部分构成。这种情况下,由突堤部82围成的内底面BS还可以具有倾斜内底面TS。而且,与保持部72的侧面S4邻接的倾斜内底面TS还可以与连接部33c对置,并且,随着从突堤部82的敞开部82z侧远离而向上倾斜。通过该构成,倾斜内底面TS能够使连接部33c与内底面BS接近。另外,能够使连接部33c从突堤部82的端面向Z1方向远离。由此,能够防止连接部33c搭在突堤部82上。
如图12A所示,下侧板簧26A还可以在与突堤部82对置的部分即连接板部26h之中与倾斜内底面TS对置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具有切口部26k。具体地讲,连接板部26h还可以在位于与倾斜内底面TS对置的部分(内侧壁部82u侧即X1侧的部分)的相反一侧的部分(外侧壁部82v侧即X2侧的部分)具有切口部26k。通过该构成,下侧板簧26A能够防止导电性粘接剂CA传到下侧板簧26A的Z1侧的表面并向外侧壁部82v的一侧扩展。即,能够促进导电性粘接剂CA向内侧壁部82u的一侧扩展。因此,导电性粘接剂CA容易偏向连接部33c通过的收纳部82s的右侧(X1侧)的部分。其结果是,下侧板簧26A设为连接部33c的整个周围由充分的厚度的导电性粘接剂CA覆盖,能够使由导电性粘接剂CA进行的延长部33A与下侧板簧26A的电气接合且机械接合稳定。
透镜保持部件2还可以具有对板簧6向突堤部82(内底面BS)侧的移动进行限制的1个或者多个止动部SP。而且,止动部SP还可以构成为比保持部72中的线材的卷绕始点即第1弯曲部WP向板簧6的一侧更突出。另外,止动部SP的至少1个还可以配置于突堤部82的外侧。例如,突起部77还可以作为阻止板簧6向突堤部82侧的接近等移动的部件即止动部SP而发挥作用。这种情况下,突起部77还可以构成为比保持部72中的线材的卷绕始点即第1弯曲部WP向板簧6的一侧更突出。另外,止动部SP的至少1个还可以构成突堤部82的一部分。通过该构成,止动部SP例如图19B所示能够在保持部72A的附近维持突堤部82与下侧板簧26A之间的距离G6,并且能够在热铆接等的组装工序时防止下侧板簧26A与突堤部82过度接近。另外,能够抑制或防止在热铆接等的组装工序时由于下侧板簧26A而导电性粘接剂CA向突堤部82的外侧被挤压。即,能够确保用于设为线材由充分的厚度的导电性粘接剂CA覆盖的空间,并且能够防止下侧板簧26A向突堤部82过度接近。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应用各种变形以及置换。另外,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所说明的各个特征在技术上不冲突的情况下,还可以适当进行组合。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持部72构成为从透镜保持部件2(法兰部52)的一端部沿光轴方向JD突出,但并不限定于该构成。保持部72还可以向与光轴方向JD不同的方向(例如侧方)突出。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法兰部52设有使线圈3的延长部33通过的2个切口部52k,但是,在能够保持线圈3的缠绕部13时,还可以设置3个以上切口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下侧板簧26A与延长部33A电连接,并且将下侧板簧26B与延长部33B电连接,但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构成为,在带抖动修正功能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将上侧板簧分割成2个而作为一对,与延长部33A以及延长部33B分别电连接。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设有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端部侧(Z1侧)具有切口部的法兰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线圈3直接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但不限于此。例如,线圈还可以构成为以规定的厚度形成为平板状,其平板面沿着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侧的至少1个侧面被保持。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引导部GD对于线圈3(缠绕部13)的卷绕开始侧的线材即延长部33A以及线圈3的卷绕结束侧的线材即延长部33B分别设置。但是,引导部GD还可以仅对于延长部33A进行设置。

Claims (7)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具备:透镜保持部件,能够保持透镜体;线圈,被保持于上述透镜保持部件的外侧;以及磁铁,与上述线圈对置地配置,上述透镜驱动装置通过在上述线圈中流动的电流和由上述磁铁产生的磁场来产生力,使由板簧支承的上述透镜保持部件沿着光轴方向移动,上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线圈具备被上述透镜保持部件保持的缠绕部、以及与上述缠绕部连接的延长部,
上述透镜保持部件具有:保持部,卷绕有构成上述延长部的线材的卷绕部;突堤部,将配置有导电性粘接剂的空间包围,上述导电性粘接剂使位于上述卷绕部与上述缠绕部之间的线材部分粘接于上述板簧;以及1个或者多个止动部,限制上述板簧向上述突堤部侧的移动,
上述止动部与上述保持部中的上述线材的卷绕始点相比向上述板簧的一侧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止动部的至少1个配置于上述突堤部的外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止动部的至少1个构成上述突堤部的一部分。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止动部的至少1个构成上述突堤部的一部分。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部配置于上述突堤部的内侧并构成上述突堤部的一部分,
在上述突堤部形成有敞开部,该敞开部在从上述保持部远离后的位置上使上述线材部分通过,
在上述突堤部的内侧形成有倾斜内底面,
上述倾斜内底面与从上述空间通过的上述线材部分对置,随着从上述敞开部侧远离而向上倾斜,并且与上述保持部邻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板簧在与上述突堤部对置的部分之中的、对置于上述倾斜内底面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具有切口部。
7.一种摄像机模块,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上述透镜体;以及
与上述透镜体对置的摄像元件。
CN201821777451.6U 2017-10-31 2018-10-31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摄像机模块 Active CN20926505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11113 2017-10-31
JP2017211113A JP2019082641A (ja) 2017-10-31 2017-10-31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265050U true CN209265050U (zh) 2019-08-16

Family

ID=666705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777451.6U Active CN209265050U (zh) 2017-10-31 2018-10-31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摄像机模块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082641A (zh)
CN (1) CN20926505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64253A (zh) * 2019-12-16 2021-07-02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N114200627A (zh) * 2020-08-26 2022-03-18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摄像机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92044B2 (ja) * 2013-11-20 2017-09-06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6529581B2 (ja) * 2015-04-30 2019-06-12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64253A (zh) * 2019-12-16 2021-07-02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N113064253B (zh) * 2019-12-16 2023-05-09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N114200627A (zh) * 2020-08-26 2022-03-18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摄像机模块
CN114200627B (zh) * 2020-08-26 2024-01-09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摄像机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82641A (ja) 2019-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92698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US9554023B2 (en) Lens driving actuator for auto-focus function and handshake compensation function
US9632280B2 (en) Lens actuator having autofocus function and hand-shake correction function
CN107222081B (zh) 音圈电动机
US9210243B2 (en) Lens holding device
US20190033552A1 (en) Optical mechanism and lens module threrof
JP6207180B2 (ja) レンズ保持装置
CN104635401A (zh) 镜头驱动装置
CN102629815A (zh) 多功能音圈马达
CN105204176A (zh) 便携终端的摄像头模块
CN209265050U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摄像机模块
US9726850B2 (en) Motor for actuating lens of a camera module
CN209281052U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摄像机模块
CN106772902B (zh) 透镜驱动装置
US9341809B2 (en) Lens focusing device
US9256048B2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N107533209B (zh) 透镜驱动装置
US20190004280A1 (en) Lens driving system and circuit module thereof
KR20140011850A (ko) 카메라 모듈
CN203224662U (zh) 透镜驱动装置
JP2016148812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17227695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6714961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6019524B (zh) 透镜驱动装置
CN209132492U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