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64253B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64253B
CN113064253B CN202011486914.5A CN202011486914A CN113064253B CN 113064253 B CN113064253 B CN 113064253B CN 202011486914 A CN202011486914 A CN 202011486914A CN 113064253 B CN113064253 B CN 1130642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pring
holding member
wire
wire fixing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8691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64253A (zh
Inventor
田中隆宽
大友胜彦
小口互
猿馆彰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0642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642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642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642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高与线(8)、磁铁保持部件(MH)以及透镜保持部件(2)的连结相关的构造的设计自由度。本发明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101)具有透镜保持部件、线、线固定用板簧(11)、上侧板簧(16)磁铁保持部件、轴方向驱动机构(MK)、以及径向驱动机构(RK)。线固定用板簧具有固定于磁铁保持部件MH的内侧部分(11i)、以及固定有线的上端部的外侧部分(11e)。上侧板簧具有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的内侧部分(16i)、以及固定于磁铁保持部件的外侧部分(16e)。并且,线固定用板簧的内侧部分与上侧板簧的外侧部分以在光轴方向上的(高度)位置不同的方式分别固定于磁铁保持部件。

Description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搭载于附带相机的便携机器等的透镜驱动装置以及包含透镜驱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包含为了校正抖动而被支承为能够沿与透镜的光轴交叉的方向移动的可动单元、以及为了自动聚焦而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可动单元沿与透镜的光轴平行的方向(以下,设为“光轴方向”)移动的透镜保持件(参照专利文献1)。
对于该透镜驱动装置,通过安装于可动单元的上表面的平坦的板簧,透镜保持件与配置为环绕透镜保持件的可动单元连结。此外,通过上端被固定于该板簧的外侧部分的吊线,可动单元与基台连结。吊线的下端固定于埋入基台的金属基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679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对于该透镜驱动装置,固定于板簧的外侧部分的吊线的上端的高度(距基台的高度)与固定于板簧的内侧部分的透镜保持件的上端的高度(距基台的高度)相同。另外,吊线的有效长度由吊线的上端的高度决定,能够沿光轴方向上下移动的透镜保持件的中立位置由透镜保持件的上端的高度决定。
因此,例如透镜保持件的中立位置的高度的变更不可避免地导致吊线的有效长度的变更。因而,该构成存在过度地限制与吊线、可动单元以及透镜保持件的连结有关的构造的设计自由度的隐患。
因此,期望提高与吊线、可动单元(可动支承部件)以及透镜保持件(透镜保持部件)的连结相关的构造的设计自由度。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具有:固定侧部件;透镜保持部件,能够保持透镜体;可动支承部件,配置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外侧;上侧板簧以及下侧板簧,设为将所述透镜保持部件与所述可动支承部件相连并将所述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吊线,沿所述光轴方向延伸并将所述可动支承部件支承为能够沿与所述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第一驱动机构,使所述透镜保持部件向所述光轴方向移动;第二驱动机构,使所述可动支承部件向与所述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以及线固定用板簧,所述透镜驱动装置中,所述固定侧部件具有支承有所述吊线的下端部的线支承部件,所述线固定用板簧具有固定于所述可动支承部件的第一部分、以及固定有所述吊线的上端部的第二部分,所述上侧板簧具有固定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内侧部分、固定于所述可动支承部件的外侧部分、以及设于所述内侧部分与所述外侧部分之间的弹性臂部,所述线固定用板簧的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上侧板簧的所述外侧部分以在所述光轴方向上的位置不同的方式分别固定于所述可动支承部件。
发明效果
上述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构成能够提高与吊线、可动支承部件以及透镜保持部材的连结相关的构造的设计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透镜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下侧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可动侧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固定侧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可动线圈、线固定用板簧、上侧板簧、线圈基板、以及基座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端子部件的立体图以及俯视图。
图8是可动侧部件的构成要素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线固定用板簧以及上侧板簧的构成例的图。
图10是磁铁保持部件的引导部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线固定用板簧以及上侧板簧的另一个构成例的图。
图12是可动侧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可动侧部件的构成要素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线固定用板簧以及上侧板簧的又一个构成例的图。
图15是透镜保持部件以及磁铁保持部件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2透镜保持部件 2c接触部 2p突出部 3可动线圈 4壳体 4A外壁部 4A1第一侧板部 4A2第二侧板部 4A3第三侧板部 4A4第四侧板部 4B上表面部 4s收纳部 5磁铁 5A第一磁铁 5B第二磁铁 5C第三磁铁 5D第四磁铁 6板簧 7端子部件 8线 8A第一线 8B第二线8C第三线 8D第四线 9固定线圈 9A第一固定线圈 9B第二固定线圈 9C第三固定线圈 9D第四固定线圈 10传感器 10A第一传感器 10B第二传感器 11线固定用板簧 11e外侧部分11g弹性臂部 11i内侧部分 11s上侧接合部 11x贯通孔 12筒状部 12b下侧台座部 12d上侧台座部 12j线圈支承部 12t突起部 13卷回部 16··上侧板簧 16e外侧部分 16g弹性臂部 16h连接板部 16i内侧部分 16s下侧接合部 17线圈基板 18基座部件 18k开口 20t突起部 21t突起部 22g引导部 23d凹部 24c接触部 25t突起部 26下侧板簧 26e外侧部分26g弹性臂部 26i内侧部分 33线材 33A卷绕开始侧的端部 33B卷绕结束侧的端部 52凸缘部 72突出部 101透镜驱动装置 CA1,CA2导电性粘合剂 CN连结部 GL1~GL3粘合剂 H1~H6贯通孔 JD光轴 LB下侧部件MB,MB1可动侧部件 MH磁铁保持部件 MK轴方向驱动机构 RG固定侧部件 RK径向驱动机构 SD焊料 SP间隔部件 SPt突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进行说明。图1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立体图。图2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分解立体图,表示将壳体4从下侧部件LB分离后的状态。图3是下侧部件LB的分解立体图,表示将可动侧部件MB从固定侧部件RG分离后的状态。图4是可动侧部件MB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固定侧部件RG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可动线圈3、线固定用板簧11、上侧板簧16、线圈基板17、以及基座部件18的立体图,表示了它们的电连接关系。
透镜驱动装置101如图1以及图2所示,包含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一部分的壳体4、以及下侧部件LB。
壳体4是覆盖下侧部件LB的罩部件。本实施方式中,壳体4通过对由奥氏体不锈钢等的非磁性金属形成的板材进行冲切加工以及卷压加工等而制成。由于由非磁性金属形成,因此壳体4不对利用电磁力的驱动机构造成磁方面的负面影响。
壳体4如图2所示,具有确定收纳部4s的箱状的外形。并且,壳体4具有矩形筒形状的外壁部4A、以及被设为与外壁部4A的上端(Z1侧的一端)连续的矩形环形状且平板形状的上表面部4B。上表面部4B的中央形成有开口。外壁部4A包含第一侧板部4A1~第四侧板部4A4。第一侧板部4A1与第三侧板部4A3相互对置,第二侧板部4A2与第四侧板部4A4相互对置。此外,第二侧板部4A2以及第四侧板部4A4相对于第一侧板部4A1以及第三侧板部4A3垂直地延伸。即,第一侧板部4A1以及第三侧板部4A3相对于第二侧板部4A2以及第四侧板部4A4垂直地延伸。此外,壳体4如图1所示,通过粘合剂而接合于基座部件18并与基座部材18一同构成外壳。
下侧部件LB如图3所示,包含可动侧部件MB和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一部分的线8、线圈基板17、以及基座部件18。
可动侧部件MB如图4所示,包含:能够保持透镜体(未图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与透镜体相关的光轴JD移动的作为第一驱动机构的轴方向驱动机构MK;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沿光轴JD移动的板簧6;固定有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的板簧6的作为可动支承部件的磁铁保持部件MH;以及线固定用板簧11。透镜体例如是至少具备1片透镜的筒状的透镜筒,以其中心轴线沿着光轴JD的方式构成。
轴方向驱动机构MK如图4所示,包含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可动线圈3、以及与可动线圈3以对置的方式分离地配置的磁铁5。轴方向驱动机构MK通过流经可动线圈3的电流与磁铁5所产生的磁场而使驱动力(推力)产生,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光轴JD上下移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线圈3是绕组型的线圈,包含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周围环状地卷绕而形成的作为线圈主体部的卷回部13。图4中为了清楚,关于卷回部13省略了表面被绝缘材料覆盖的导电性的线材的详细的卷回状态的图示。图示了卷回部13的其他图中也相同。
磁铁5包含第一磁铁5A~第四磁铁5D。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磁铁5A~第四磁铁5D各自是2极被磁化了的长方体形状的永磁铁,内侧(与光轴JD对置的一侧)被磁化为S极,外侧被磁化为N极。图4以斜线图案表示了被磁化为N极的部分。第一磁铁5A~第四磁铁5D分别以与可动线圈3对置的方式与可动线圈3分离地配置。
磁铁保持部件MH构成为能够保持磁铁。本实施方式中,磁铁保持部件MH是通过对液晶聚合物(LCP)等的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形而形成的。如图4所示,磁铁保持部件MH在俯视时为矩形环状的框体,构成框体的4边各自的内侧配置有第一磁铁5A~第四磁铁5D。具体而言,第一磁铁5A~第四磁铁5D的任一方都通过粘合剂固定于磁铁保持部件MH。
板簧6构成为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磁铁保持部件MH沿与光轴JD平行的方向移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6例如由以铜合金、钛铜系合金(钛铜)、或者铜镍合金(镍锡铜)等为主要材料的金属板制成。板簧6的板厚例如为20~70μm。并且,板簧6如图4所示,包含配置于磁铁保持部件MH的Z1侧的第一端面ES1的上侧板簧16、以及配置于磁铁保持部件MH的Z2侧的端面的下侧板簧26。上侧板簧16包含相互分离的第一上侧板簧16A以及第二上侧板簧16B。
上侧板簧16如图4所示,包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作为可动侧支承部(第一固定部)的内侧部分16i、固定于磁铁保持部件MH的作为固定侧支承部(第二固定部)的外侧部分16e、以及位于内侧部分16i与外侧部分16e之间的弹性臂部16g。图4表示了第一上侧板簧16A的内侧部分16iA、外侧部分16eA、以及2个弹性臂部16gA,并表示了第二上侧板簧16B的内侧部分16iB、外侧部分16eB、以及2个弹性臂部16gB。
线固定用板簧11是被设为将线8与磁铁保持部件MH相连的板簧,配置于磁铁保持部件MH的Z1侧的第二端面ES2。第二端面ES2是在光轴方向上位于与第一端面ES1不同的位置(高度)的端面。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端面ES2如图4所示位于比第一端面ES1靠上侧(Z1侧)的位置。但是,第二端面ES2也可以位于比第一端面ES1靠下侧(Z2侧)的位置。
线固定用板簧11如图6所示,包含固定于磁铁保持部件MH的作为第一部分的内侧部分11i、固定于线8的作为第二部分(线固定部分)的外侧部分11e、以及位于内侧部分11i与外侧部分11e之间的弹性臂部11g。具体而言,线固定用板簧11包含相互分离的第一线固定用板簧11A以及第二线固定用板簧11B。并且,第一线固定用板簧11A如图6所示,包含1个内侧部分11iA、2个外侧部分11eA、以及4个弹性臂部11gA。同样,第二线固定用板簧11B包含1个内侧部分11iB、2个外侧部分11eB、以及4个弹性臂部11gB。
线固定用板簧11的外侧部分11e如图6所示,形成有供线8的上端部插通并且固定的贯通孔11x。具体而言,第一线固定用板簧11A的2个外侧部分11eA中的一方形成有供第一线8A的上端部插通并且固定的贯通孔11xA1,2个外侧部分11eA中的另一方形成有供第二线8B的上端部插通并且固定的贯通孔11xA2。同样,第二线固定用板簧11B的2个外侧部分11eB中的一方形成有供第三线8C的上端部插通并且固定的贯通孔11xB1,2个外侧部分11eB中的另一方形成有供第四线8D的上端部插通并且固定的贯通孔11xB2。本实施方式中,线8的上端部与线固定用板簧11的外侧部分11e通过焊料而接合。
在将上侧板簧16组入透镜驱动装置101时,内侧部分16i载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侧台座部12d(参照图4)。并且,内侧部分16i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表面(Z1侧的表面)。内侧部分16i的固定通过对从上侧台座部12d的被拍摄体侧(Z1侧)的端面朝向上方(Z1方向)突出的圆形凸状的4个突起部12t实施热铆接或者冷铆接来实现。外侧部分16e固定于磁铁保持部件MH的上表面(Z1侧的表面)。外侧部分16e的固定通过涂覆于磁铁保持部件MH的粘合剂来实现。
如图4所示,第一线固定用板簧11A以及第二线固定用板簧11B具有相同的形状,并且配置为关于光轴JD两次旋转对称(最小旋转角为180°的旋转对称)。同样,第一上侧板簧16A以及第二上侧板簧16B具有相同的形状,并且配置为关于光轴JD两次旋转对称。因此,该构成能够减少透镜驱动装置101的部件个数。此外,上侧板簧16能够平衡良好地悬空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此外,对于被4根线8(第一线8A~第四线8D)所支承的可动侧部件MB的重量平衡,线固定用板簧11不会造成负面影响。
下侧板簧26如图4所示,构成为内侧形状为大致圆形。并且,下侧板簧26包含通过粘合剂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作为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26i、固定于磁铁保持部件MH的作为固定侧支承部的外侧部分26e、以及位于内侧部分26i与外侧部分26e之间的4个弹性臂部26g。外侧部分26e的固定通过对设于磁铁保持部件MH的下侧(Z2侧)的端面的4个突起部MHt(图4中4个突起部MHt中的1个可见)实施热铆接或者冷铆接来实现。
线8构成为将可动侧部件MB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固定侧部件RG沿与光轴JD不平行的方向移动。本实施方式中,线8是由例如铜合金等具有导电性并且弹性优良的金属材料形成的吊线,包含第一线8A~第四线8D。线8将磁铁保持部件MH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基座部材18沿与光轴JD垂直的方向移动。第一线8A~第四线8D各自如图3所示,下端部(Z2侧的端部)通过焊料或者导电性粘合剂等固定于基座部件18,并且上端部(Z1侧的端部)通过焊料或者导电性粘合剂等固定于线固定用板簧11的外侧部分11e。
导电性粘合剂例如是合成树脂中分散有银粒子等导电性填料的粘合剂。导电性粘合剂可以是热固化型,也可以是紫外线固化型,还可以是湿气固化型。
基座部件18是支承第一线8A~第四线8D各自的下端部的线支承部件。
根据该构成,可动侧部件MB被第一线8A~第四线8D支承为能够沿与光轴JD垂直的方向即X轴方向与Y轴方向分别移动。
线圈基板17是多层基板,包含构成作为第二驱动机构的径向驱动机构RK的固定线圈9。本实施方式中,固定线圈9是薄膜型的线圈,如图3所示,包含第一固定线圈9A~第四固定线圈9D。固定线圈9也可以是绕组型,还可以是积层型。
径向驱动机构RK包含使磁铁保持部件MH沿与光轴JD垂直的X轴方向移动的第一径向驱动机构,以及使磁铁保持部件MH沿与光轴JD以及X轴分别垂直的Y轴方向移动的第二径向驱动机构。
第一径向驱动机构包含设于线圈基板17的第一固定线圈9A以及第三固定线圈9C、与第一固定线圈9A在Z轴方向上以对置的方式分离地配置的第一磁铁5A、以及与第三固定线圈9C在Z轴方向上以对置的方式分离地配置的第三磁铁5C。
第二径向驱动机构包含设于线圈基板17的第二固定线圈9B以及第四固定线圈9D、与第二固定线圈9B在Z轴方向上以对置的方式分离地配置的第二磁铁5B、以及与第四固定线圈9D在Z轴方向上以对置的方式分离地配置的第四磁铁5D。
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透镜驱动装置101例如安装于安装有拍摄元件(未图示)的主基板(未图示)上。相机模块例如由主基板、透镜驱动装置101、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透镜体、以及以与透镜体对置的方式安装于主基板的拍摄元件构成。可动线圈3如图6所示,经由上侧板簧16、线固定用板簧11、线8、基座部材18、以及主基板而连接于作为电流供给源的控制装置(控制回路)。固定线圈9经由线圈基板17、基座部件18、以及主基板而连接于作为电流供给源的控制装置。因此,上侧板簧16、线固定用板簧11、以及线8由导电性材料形成。在可动线圈3流有电流时,轴方向驱动机构MK使沿与光轴JD平行的方向的电磁力产生。同样,在固定线圈9流有电流时,径向驱动机构RK使沿与光轴JD垂直的方向的电磁力产生。
透镜驱动装置101利用由轴方向驱动机构MK产生的沿与光轴JD平行的方向的电磁力,在拍摄元件的Z1侧(被拍摄体侧)通过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与光轴JD平行的方向移动而实现作为透镜调整功能之一的自动焦点调整功能。具体而言,透镜驱动装置101使透镜保持部材2向从拍摄元件远离的方向移动从而能够进行微距拍摄,使透镜保持部件2向与拍摄元件接近的方向移动从而能够进行无限远拍摄。
透镜驱动装置101利用径向驱动机构RK产生的沿与光轴JD垂直的方向的电磁力,在拍摄元件的Z1侧(被拍摄体侧)通过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与光轴JD垂直的方向移动而实现作为透镜调整功能的另一个的漂移(shift)功能(抖动校正功能)。
接着,对透镜保持部件2的详细进行说明。透镜保持部件2通过对液晶聚合物(LCP)等的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形而形成。具体而言,透镜保持部件2如图4所示包含形成为沿光轴JD延伸的筒状部12、以及从筒状部12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凸缘状部)52。本实施方式中,筒状部12的内周面通过粘合剂而固定有透镜体。因此,筒状部12的内周面没有形成有螺纹槽。但是,筒状部12的内周面为了将透镜体旋装也可以设有螺纹槽。此外,筒状部12在被拍摄体侧的端面设有上侧台座部12d,并且,在拍摄元件侧的端面设有下侧台座部12b。上侧台座部12d载置有上侧板簧16的内侧部分16i。具体而言,在上侧台座部12d的X1侧的部分以及Y2侧的部分载置并且固定有第一上侧板簧16A的内侧部分16iA,在上侧台座部12d的X2侧的部分以及Y1侧的部分载置并且固定有第二上侧板簧16B的内侧部分16iB。在下侧台座部12b载置有下侧板簧26的内侧部分26i。本实施方式中,下侧板簧26的内侧部分26i通过粘合剂固定于下侧台座部12b。此外,筒状部12的外周面设有支承可动线圈3的线圈支承部12j。
透镜保持部件2如图4所示还包含从被拍摄体侧(Z1侧)的端面朝向上方(Z1方向)突出的方形凸状的突出部72。突出部72包含第一突出部72A~第四突出部72D。
突出部72为了限制透镜保持部件2的向上方的过度的移动,构成为透镜保持部材2仅向上方移动规定距离时与壳体4的上表面部4B的背面(Z2侧的一面)接触。即,突出部72,作为机械限位器发挥功能。
4个突出部72中的2个构成为缠绕并固定有构成可动线圈3的线材33的两端。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突出部72A缠绕有线材33的卷绕开始侧的端部33A,第二突出部72B缠绕有线材33的绕卷结束侧的端部33B。
缠绕于第一突出部72A的卷绕开始侧的端部33A如图6所示,通过焊料或者导电性粘合剂等与形成于第二上侧板簧16B的内侧部分16iB的连接板部16hB可通电地连接。此外,缠绕于第二突出部72B的绕卷结束侧的端部33B如图6所示,通过焊料或者导电性粘合剂等与形成于第一上侧板簧16A的内侧部分16iA的连接板部16hA可通电地连接。
如图3所示,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磁铁保持部件MH通过板簧6连接的状态下,板簧6以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相对于磁铁保持部件MH沿着光轴JD移动的方式,悬空地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
上侧板簧16还作为用于能够向可动线圈3供给电流的供电部件发挥功能。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第一上侧板簧16A的内侧部分16iA的连接板部16hA经由焊料与线材33的绕卷结束侧的端部33B可通电地连接。此外,第一上侧板簧16A的外侧部分16eA的下侧接合部16sA经由导电性粘合剂与第一线固定用板簧11A的内侧部分11iA的上侧接合部11sA可通电地连接。并且,第一线固定用板簧11A经由第一线8A以及第二线8B和基座部件18与电流供给源可通电地连接。同样,第二上侧板簧16B的内侧部分16iB的连接板部16hB经过焊料与线材33的卷绕开始侧的端部33A可通电地连接。此外,第二上侧板簧16B的外侧部分16eB的下侧接合部16sB经由导电性粘合剂与第二线固定用板簧11B的内侧部分11iB的上侧接合部11sB可通电地连接。并且,第二线固定用板簧11B经由第三线8C以及第四线8D和基座部件18与电流供给源可通电地连接。另外,下侧板簧26没有流通电流,因此也可以由非导电性材料形成。此外,线材33与连接板部16h也可以通过导电性粘合剂接合,上侧接合部11s与下侧接合部16s也可以通过焊料接合。
基座部件18通过使用了液晶聚合物等的合成树脂的注射成形而形成。本实施方式中,基座部件18如图5所示具有俯视时呈矩形形状的轮廓,并在中央具有开口18k。在基座部件18的被拍摄体侧的表面(Z1侧的表面)即上表面通过粘合剂固定有线圈基板17。本实施方式中,在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形成有收容传感器10的凹部19。传感器10包含第一传感器10A以及第二传感器10B,凹部19包含第一凹部19A以及第二凹部19B。传感器10在安装于线圈基板17的下侧(Z2侧)的状态下收容于凹部19内。具体而言,第一传感器10A收容于第一凹部19A内,第二传感器10B收容于第二凹部19B内。
传感器10构成为检测可动侧部件MB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10由巨磁阻效应(Giant Magneto Resistive effect:GMR)元件构成,构成为对与传感器10受到的来自磁铁5的磁场的大小的变化对应而变化的磁阻值进行测定,并检测包含磁铁5的可动侧部件MB的位置。但是,传感器10也可以构成为利用半导体磁阻(Semiconductor MagnetoResistive:SMR)元件、各向异性磁阻(Anisotropic Magneto Resistive:AMR)元件、或者隧道磁阻(Tunnel Magneto Resistive:TMR)元件等其他磁阻元件来检测可动侧部件MB的位置,也可以利用霍尔元件来检测可动侧部件MB的位置。
线圈基板17如图5所示是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多层基板,使固定线圈9以及传感器10分别能够与外部通电。具体而言,线圈基板17除包含固定线圈9以外,还包含用于安装传感器10的焊盘以及布线图案等(以下,设为“布线图案等”)的未图示的构成。
在基座部件18如图7所示通过嵌入成形而埋入有由包含铜、铁、或者以它们为主要成分的合金等材料的金属板形成的端子部件7。图7(A)是埋入基座部件18的端子部件7的立体图,图7(B)是端子部件7的俯视图。本实施方式中,端子部件7构成为提供在基座部件18的侧面(Y1侧或者Y2侧的表面)露出的第一端子T1~第十五端子T15、在基座部材18的上表面(Z1侧表面)露出的第一导电部P1~第十六导电部P16、以及在基座部件18的侧面(Y1侧的表面)露出的第十七导电部P17。
第一端子T1连接于第一导电部P1。第一导电部P1包含导电部P1A以及导电部P1B。在导电部P1A通过焊料固定有第一线8A的下端部,在导电部P1B通过焊料固定有第二线8B的下端部。
第二端子T2连接于第二导电部P2。第二导电部P2经由布线图案等连接于第一固定线圈9A的一端。
第三端子T3连接于第三导电部P3。第三导电部P3经由布线图案等连接于第二固定线圈9B的一端。
第四端子T4连接于第四导电部P4。第四导电部P4经由布线图案等连接于第二传感器10B的4个端子中的第一端子。
第五端子T5连接于第五导电部P5。第五导电部P5经由布线图案等连接于第二传感器10B的4个端子中的第二端子。
第六端子T6连接于第六导电部P6。第六导电部P6经由布线图案等连接于第二传感器10B的4个端子中的第三端子。
第七端子T7连接于第七导电部P7。第七导电部P7经由布线图案等连接于第二传感器10B的4个端子中的第四端子。
第八端子T8连接于第八导电部P8。第八导电部P8包含导电部P8C以及导电部P8D。在导电部P8C通过焊料固定有第三线8C的下端部,在导电部P8D通过焊料固定有第四线8D的下端部。
第九端子T9连接于第九导电部P9。第九导电部P9经由布线图案等连接于第一传感器10A的4个端子中的第一端子。
第十端子T10连接于第十导电部P10。第十导电部P10经由布线图案等连接于第一传感器10A的4个端子中的第二端子。
第十一端子T11连接于第十一导电部P11。第十一导电部P11经由布线图案等连接于第一传感器10A的4个端子中的第三端子。
第十二端子T12连接于第十二导电部P12。第十二导电部P12经由布线图案等连接于第一传感器10A的4个端子中的第四端子。
第十三端子T13连接于第十三导电部P13。第十三导电部P13经由布线图案等连接于第四固定线圈9D的一端。
第十四端子T14连接于第十四导电部P14。第十四导电部P14经由布线图案等连接于第三固定线圈9C的一端。
第十五导电部P15是用于将第一固定线圈9A与第三固定线圈9C串联连接的导电部,包含导电部P15A以及导电部P15C。在导电部P15A经由布线图案等连接有第一固定线圈9A的另一端,在导电部P15C经由布线图案等连接有第三固定线圈9C的另一端。
第十六导电部P16是用于将第二固定线圈9B与第四固定线圈9D串联连接的导电部,包含导电部P16B以及导电部P16D。在导电部P16B经由布线图案等连接有第二固定线圈9B的另一端,在导电部P16D经由布线图案等连接有第四固定线圈9D的另一端。
第十五端子T15连接于第十七导电部P17。第十七导电部P17是用于使壳体4接地的导电部,通过导电性粘合剂连接于壳体4的外壁部4A的第四侧板部4A4。
根据上述构成,与轴方向驱动机构MK相关的电流例如如图6以及图7所示,从端子部件7的第一端子T1经过第一线8A(第二线8B)、第一线固定用板簧11A的外侧部分11eA、弹性臂部11gA、内侧部分11iA、上侧接合部11sA、第一上侧板簧16A的下侧接合部16sA、外侧部分16eA、弹性臂部16gA、内侧部分16iA、连接板部16hA、可动线圈3的绕卷结束侧的端部33B、卷回部13、绕卷开始侧的端部33A、第二上侧板簧16B的连接板部16hB、内侧部分16iB、弹性臂部16gB、外侧部分16eB、下侧接合部16sB、第二线固定用板簧11B的上侧接合部11sB、内侧部分11iB、弹性臂部11gB、外侧部分11eB、以及第三线8C(第四线8D)而流入端子部件7的第八端子T8,或以其相反方向流动。
与第一径向驱动机构相关的电流,例如从端子部件7的第二端子T2经过第二导电部P2、第一固定线圈9A、第十五导电部P15(导电部P15A以及导电部P15C)、第三固定线圈9C、以及第十四导电部P14而流入第十四端子T14,或以其相反方向流动。此外,与第二径向驱动机构相关的电流,例如从端子部材7的第三端子T3经过第三导电部P3第二固定线圈9B、第十六导电部P16(导电部P16B以及导电部P16D)、第四固定线圈9D、以及第十三导电部P13而流入第十三端子T13,或以其相反方向流动。另外,导电部与固定线圈之间通过形成于线圈基板17的未图示的焊盘以及布线图案等连接。
接着,参照图8以及图9对线固定用板簧11与上侧板簧16的关系进行说明。图8(A)~图8(E)是可动侧部件MB的构成要素的俯视图。图9(A)是线固定用板簧11以及上侧板簧16的俯视图。图9(B)是透镜保持部件2、线固定用板簧11、以及上侧板簧16的剖面图。具体而言,图9(B)表示包含图8(D)所示的单点划线L1的与XY平面垂直的虚拟平面的剖面。
透镜保持部件2如图8(A)所示,以缠绕有可动线圈3的状态在磁铁保持部件MH的内侧配置为与磁铁保持部件MH不接触。图8(A)中为了清楚起见,以标注了点图案的状态表示了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磁铁保持部件MH。
上侧板簧16如图8(B)所示,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磁铁保持部件MH各自的上表面。图8(B)中为了清楚起见,以标注了点图案的状态表示了上侧板簧16。具体而言如图8(A)以及图8(B)所示,上侧板簧16的内侧部分16i载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侧台座部12d,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载置于磁铁保持部件MH的第一端面ES1。
典型来说,构成了上侧板簧16的第一上侧板簧16A以及第二上侧板簧16B在与图9(A)中的单点划线所表示的框体FR1连结的状态下组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磁铁保持部件MH。
从上侧台座部12d朝向上方突出的4个突起部12t如图8(B)所示,插通于形成于内侧部分16i的贯通孔H1(参照图9(A)),并且被铆接。其结果,上侧板簧16的内侧部分16i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并且,上侧板簧16的连接板部16h与缠绕于突出部72的线材33如图8(C)所示通过焊料SD而接合。图8(C)中为了清楚起见,以标注了点图案的状态表示了焊料SD。
从第一端面ES1朝向上方突出的4个突起部20t如图8(B)所示,插通于形成于外侧部分16e的贯通孔H2(参照图9(A))。并且,在插通于贯通孔H2的突起部20t的前端部如图8(C)所示涂覆有粘合剂GL1。图8(C)中为了清楚起见,以标注了点图案的状态表示了粘合剂GL1。其结果,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固定于磁铁保持部件MH。
线固定用板簧11如图8(D)所示,配置于磁铁保持部件MH的上表面。图8(D)中为了清楚起见,以标注了点图案的状态表示了线固定用板簧11。具体而言,如图8(A)以及图8(D)所示,线固定用板簧11的内侧部分11i载置于磁铁保持部件MH的第二端面ES2。
典型来说,构成了线固定用板簧11的第一线固定用板簧11A以及第二线固定用板簧11B在与图9(A)中的双点划线所表示的框体FR2连结的状态下组装于磁铁保持部件MH。
从第二端面ES2朝向上方突出的8个突起部21t如图8(D)所示,插通于形成于内侧部分11i的贯通孔H3(参照图9(A))。并且,在插通于贯通孔H3的突起部21t的前端部如图8(E)所示涂覆有粘合剂GL2。图8(E)中为了清楚起见,以标注了点图案的状态表示了粘合剂GL2。其结果,线固定用板簧11的内侧部分11i固定于磁铁保持部件MH。
由此,上侧板簧16分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磁铁保持部件MH,线固定用板簧11固定于磁铁保持部件MH。具体而言,上侧板簧16与线固定用板簧11被固定为在沿光轴方向相互分离的状态下具有上下重叠的部分。图9(A)表示了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的一部分与线固定用板簧11的内侧部分11i的一部分在沿光轴方向相互分离的状态下上下重叠。具体而言,图9(A)中的虚线表示了在光轴方向上位于线固定用板簧11的内侧部分11i的下方的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的一部分。
此外,上侧板簧16与线固定用板簧11优选构成为在光轴方向上内侧部分11i与外侧部分16e之间的距离(阶梯差)比上侧板簧16与线固定用板簧11各自的板厚大。图9(B)表示了内侧部分11i与外侧部分16e之间的距离HT比线固定用板簧11的板厚大,并且比上侧板簧16的板厚大。
线固定用板簧11与上侧板簧16优选由相同的材料形成,并且形成为线固定用板簧11的板厚与上侧板簧16的板厚相同。即,线固定用板簧11与上侧板簧16优选由相同的1张金属板形成。
在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如图8(B)所示形成有下侧接合部16s。在线固定用板簧11的内侧部分11i如图8(D)所示形成有上侧接合部11s。本实施方式中,上侧接合部11s以及下侧接合部16s分别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状。
上侧接合部11s以及下侧接合部16s构成为相互接合。本实施方式中,上侧接合部11s以及下侧接合部16s分别构成为具有被朝向外侧突出的2个凸部夹住的1个凹部。并且,各凹部构成为与形成于磁石保持部件MH的引导部22g啮合。
引导部22g如图8(D)所示的虚线包围的范围R1的放大图即图10(A)所示,形成为从磁铁保持部件MH的第一端面ES1向Z1方向延伸。图10(A)中为了清楚起见,以标注了点图案的状态表示了第一线固定用板簧11A的内侧部分11iA以及第一上侧板簧16A的外侧部分16eA。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22g形成为延伸到比内侧部分11i高的位置。
并且,在引导部22g前端部如图8(E)所示涂覆有导电性粘合剂CA1。其结果,线固定用板簧11的内侧部分11i固定于磁铁保持部件MH,并且与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可通电地连接。
具体而言,导电性粘合剂CA1如图8(E)所示的虚线包围的范围R2的放大图即图10(B)所示,被引导部22g所引导,以在下侧接合部16s的下表面以及上表面,并且在上侧接合部11s的下表面以及上表面分别附着的方式扩散。图10(B)中为了清楚起见,以标注了点图案的状态表示了第一线固定用板簧11A的内侧部分11iA以及第一上侧板簧16A的外侧部分16eA。
由此,线固定用板簧11的内侧部分11i以及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在固定于磁铁保持部件MH的状态下通过导电性粘合剂CA1相互可通电地连接。
但是,内侧部分11i与外侧部分16e也可以通过导电性的线材等导电性粘合剂CA1以外的手段相互可通电地连接。
接着,参照图11对线固定用板簧11以及上侧板簧16的另一个构成例进行说明。图11(A)是线固定用板簧11以及上侧板簧16的俯视图。图11(B)是线固定用板簧11以及上侧板簧16的立体图。图11(C)是图11(B)所示的虚线包围的范围R3的扩大图。
图11(A)~图11(C)所示的线固定用板簧11以及上侧板簧16在一体地形成这一点与图9(A)所示的线固定用板簧11以及上侧板簧16不同,其他点相同。图9(A)所示的线固定用板簧11以及上侧板簧16作为单独的部件形成并且通过导电性粘合剂CA1而接合。
具体而言,图11所示的线固定用板簧11与上侧板簧16由相同的1个金属板一体地形成,经由连结部CN相互连结。图11的例子中,连结部CN是将金属板弯折而形成的部分。
更具体而言,第一线固定用板簧11A的内侧部分11iA通过第一连结部CNA与第一上侧板簧16A的外侧部分16eA连结,第二线固定用板簧11B的内侧部分11iB通过第二连结部CNB与第二上侧板簧16Bd的外侧部分16eB连结。
根据该构成,图11所示的线固定用板簧11以及上侧板簧16的组合与图9所示的通过导电性粘合剂CA1接合的线固定用板簧11以及上侧板簧16的组合发挥相同的功能,并实现相同的作用效果。
接着,参照图12以及图13对作为可动侧部件MB的另一个构成例的可动侧部件MB1进行说明。图12是可动侧部件MB1的分解立体图,与图4对应。图13是可动侧部件MB1的构成要素的俯视图,与图8对应。
可动侧部件MB1主要在包含作为可动支承部件的间隔部件SP这一点,以及光轴方向上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移动量被透镜保持部件2与磁铁保持部件MH的接触所限制这一点与可动侧部件MB不同,其他点与可动侧部件MB相同。因此,省略相同部分的说明,对不同部分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可动侧部件MB中光轴方向上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移动量被透镜保持部件2与壳体4或者线圈基板17的接触所限制。
间隔部件SP如图12所示构成为配置于线固定用板簧11与上侧板簧16之间。这是由于,使线固定用板簧11与上侧板簧16在光轴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
如图13(A)以及图13(B)所示,透镜保持部件2配置为在缠绕有可动线圈3状态下在磁铁保持部件MH的内侧与磁铁保持部件MH能够接触。图13(B)中为了清楚起见,以标注了点图案的状态表示了透镜保持部件2。
具体而言,磁铁保持部件MH在4个角部分别具有向内侧以及上方打开的凹部23d(同时参照图15(A)),透镜保持部件2具有从4个角部分别朝向外侧突出的4个突出部2p。磁铁保持部件MH的4个凹部23d构成为在透镜保持部件2被板簧6悬空地支承的状态下,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4个突出部2p非接触地对置。
上侧板簧16如图13(C)所示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磁铁保持部件MH各自的上表面。图13(C)中为了清楚起见,以标注了点图案的状态表示了上侧板簧16。具体而言,如图13(B)以及图13(C)所示,上侧板簧16的内侧部分16i载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侧台座部12d,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载置于磁铁保持部件MH的端面ES3。
从上侧台座部12d朝向上方突出4个突起部12t如图13(C)所示插通于形成于内侧部分16i的贯通孔H1(参照图14),并且被铆接。其结果,上侧板簧16的内侧部分16i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并且,缠绕于上侧板簧16的连接板部16h与突出部72的线材33如图13(D)所示通过焊料SD接合。图13(D)中为了清楚起见,以标注了点图案的状态表示了焊料SD。
从端面ES3朝向上方突出的8个突起部25t如图13(C)所示插通于形成于外侧部分16e的贯通孔H2(参照图14)。
间隔部件SP如图13(D)所示在间隔部件SP与磁铁保持部件MH之间夹着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状态下配置于磁铁保持部件MH的上表面。图13(D)中为了清楚起见,以标注了点图案的状态表示了间隔部件SP。
从端面ES3朝向上方突出的8个突起部25t如图13(D)所示插通于形成于间隔部件SP的贯通孔H4(参照图12参照)。
线固定用板簧11如图13(E)所示配置于间隔部件SP的上表面。图13(E)中为了清楚起见,以标注了点图案的状态表示线固定用板簧11。具体而言,如图13(D)以及图13(E)所示,线固定用板簧11的内侧部分11i载置于间隔部件SP的端面ES4。
从磁铁保持部件MH的端面ES3朝向上方突出的8个突起部25t如图13(E)所示从形成于内侧部分11i的贯通孔H3(参照图14)露出。线固定用板簧11以及上侧板簧16配置为在俯视时贯通孔H2与贯通孔H3处于相同的位置。并且,在从贯通孔H3露出的突起部25t的先端部如图13(F)所示涂覆有粘合剂GL3。图13(F)中为了清楚起见,以标注了点图案的状态表示了粘合剂GL3。其结果,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间隔部件SP、以及线固定用板簧11的内侧部分11i一体地固定于磁铁保持部件MH。另外,线固定用板簧11的内侧部分11i在被从间隔部件SP的上表面朝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SPt定位的状态下固定于间隔部件SP。
由此,上侧板簧16分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磁铁保持部件MH,线固定用板簧11经由间隔部件SP固定于磁铁保持部件MH。具体而言,上侧板簧16与线固定用板簧11被固定为在沿光轴方向相互分离的状态下具有上下重叠的部分。图14表示了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的一部分与线固定用板簧11的内侧部分11i的一部分在沿光轴方向相互分离的状态下上下重叠。具体而言,图14中的虚线表示在光轴方向上位于线固定用板簧11的内侧部分11i的下方的上侧板簧1 6的外侧部分16e的一部分。
此外,上侧板簧16与线固定用板簧11优选构成为在光轴方向上内侧部分11i与外侧部分16e之间的距离(阶梯差)比上侧板簧16与线固定用板簧11G各自的板厚大。
图15表示可动侧部件MB1的剖面图。具体而言,图15(A)表示包含图13(F)所示的单点划线L2的、与XY平面垂直的虚拟平面的剖面,图15(B)表示包含图13(F)所示的单点划线L3的、与XY平面垂直的虚拟平面的剖面。
图15(A)以及图15(B)表示了内侧部分11i与外侧部分16e之间的距离HT比线固定用板簧11的板厚大,并且比上侧板簧16的板厚大。
线固定用板簧11与上侧板簧16优选由相同的材料形成,并且形成为线固定用板簧11的板厚与上侧板簧16的板厚相同。即,线固定用板簧11与上侧板簧16优选由相同的1张金属板形成。
在间隔部件SP如图13(D)所示形成有贯通孔H5。并且,在线固定用板簧11的内侧部分11i如图13(E)所示形成有贯通孔H6。间隔部件SP以及线固定用板簧11配置为在俯视时贯通孔H5与贯通孔H6处于相同的位置。并且,在贯通孔H5以及贯通孔H6如图13(F)所示涂覆有导电性粘合剂CA2。图13(F)中为了清楚起见,以标注了点图案的状态表示了导电性粘合剂CA2。其结果,线固定用板簧11的内侧部分11i与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可通电地连接。
具体而言,导电性粘合剂CA2如图15(A)以及图15(B)所示,以在线固定用板簧11的内侧部分11i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间隔部件SP的贯通孔H5的内周面、以及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的上表面分别附着的方式扩散。
由此,线固定用板簧11的内侧部分11i以及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在通过粘合剂GL3固定于间隔部件SP以及磁铁保持部件MH的状态下通过导电性粘合剂CA2而相互可通电地连接。
但是,内侧部分11i与外侧部分16e也可以通过导电性的线材等的导电性粘合剂CA2以外的手段相互可通电地连接。此外,粘合剂GL3也可以是导电性粘合剂。该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导电性粘合剂CA2。
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出部2p与磁铁保持部件MH凹部23d构成为能够限制在光轴方向上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过度的移动。即,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出部2p与磁铁保持部件MH的凹部23d构成为作为机械限位器发挥功能。
具体而言,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出部2p如图15(A)以及图15(B)所示,具有朝向上方突出的接触部2c。并且,接触部2c构成为在透镜保持部件2仅向上方移动了规定距离时与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的下表面USF接触。
此外,磁铁保持部件MH的凹部23d如图15(A)以及图15(B)所示,具有向上方突出的接触部24c。并且,接触部24c构成为在透镜保持部件2仅向下方移动了规定距离时与突出部2p的下表面LSF接触。
如上述那样,透镜驱动装置101具有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基座部件18、能够保持透镜体的透镜保持部件2、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侧作为可动支持部件的磁铁保持部件MH、设为将透镜保持部件2与磁铁保持部件MH相连并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的上侧板簧16以及下侧板簧26、沿光轴方向延伸并将磁铁保持部件MH支承为能够沿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并且下端部固定于作为线支承部件的基座部件18的作为吊线的线8、使透镜保持部件2向光轴方向移动的作为第一驱动机构的轴方向驱动机构MK、使磁铁保持部件MH向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的作为第二驱动机构的径向驱动机构RK、以及线固定用板簧11。
线固定用板簧11具有固定于磁铁保持部件MH的作为第一部分的内侧部分11i、以及固定有线8的上端部的作为第二部分的外侧部分11e。上侧板簧16具有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内侧部分16i、固定于磁铁保持部件MH的外侧部分16e、以及设于内侧部分16i与外侧部分16e之间的弹性臂部16g。并且,线固定用板簧11的内侧部分11i与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以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即高度不同的方式分别固定于磁铁保持部件MH。
该构成例如能够提高与线8、磁铁保持部件MH以及透镜保持部件2的连结相关的构造的设计自由度。具体而言,该构成例如能够单独地对光轴方向上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移动量与线8的有效长度进行设定。
即,该构成通过将线固定用板簧11与上侧板簧16设为二级构成,从而能够对线8与线固定用板簧11之间的连接部分的高度、以及透镜保持部件2与上侧板簧16之间的连接部分的高度单独地进行设定。因此,透镜驱动装置101的设计者能够对线8的长度、以及光轴方向上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移动量单独地进行调整。此外,设计者能够采用线固定用板簧11与上侧板簧16上下重叠的立体配置,从而能够扩展布局的宽度。
其结果,能够消除如下这样的折衷(trade-off)的关系:设计者在希望变更光轴方向上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移动量时,若降低上侧板簧16与磁铁保持部件MH之间的连接部分的高度,则线8的有效长度会变短(无法确保线8的足够的挠曲量)。
上述的实施方式采用了使第一级的处于较高的位置的线固定用板簧11与线8连接,使第二级的处于较低位置的上侧板簧16与透镜保持部件2连接的基本布局。因此,设计者例如通过对线固定用板簧11的设置面即第二端面ES2(参照图8(A))的高度进行调整,能够不改变透镜保持部件2的移动量就改变线8的长度。此外,设计者例如通过对上侧板簧16的设置面即第一端面ES1(参照图8(A))的高度进行调整,能够不改变线8的长度就改变透镜保持部件2的移动量。
线固定用板簧11的内侧部分11i优选在比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更远离构成固定侧部件RG的一部分的作为线支承部件的基座部件18的位置即在光轴方向上的更高的位置处固定于磁铁保持部件MH。该构成例如在光轴方向上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移动被壳体4等的固定侧部件RG限制的情况下,使光轴方向上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移动量增大,并且使线8的有效长度增长。
上侧板簧16与线固定用板簧11优选构成为具有在相互分离的状态下沿光轴方向上下重叠的部分。该构成能够提高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外壳内的上侧板簧16以及线固定用板簧11的布局的自由度。此外,该构成例如使上侧板簧16在被图9(A)所示的框体FR1等连结的状态下能够分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磁铁保持部件MH,并且使线固定用板簧11在被图9(A)所示的框体FR2等连结的状态下能够固定于磁铁保持部件MH。因此,该构成能够使线固定用板簧11以及上侧板簧16的处理变得容易。
在光轴方向上的线固定用板簧11的内侧部分11i与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的高低差(阶梯差)优选构成为比线固定用板簧11的板厚以及上侧板簧16的板厚的任一方都大。该构成能够抑制或者防止线固定用板簧11与上侧板簧16的干扰。
线固定用板簧11与上侧板簧16优选由相同的材料形成。并且,线固定用板簧11的板厚优选构成为与上侧板簧16的板厚相同。即,线固定用板簧11以及上侧板簧16优选由相同的1个材料(金属板)来一体地形成。该构成能够减少线固定用板簧11以及上侧板簧16的制造成本。
线固定用板簧11优选在线固定用板簧11的内侧部分11i与外侧部分11e之间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臂部即弹性臂部11g。该构成能够抑制由落下等的冲击导致的线8的断裂。
典型来说,轴方向驱动机构MK具有被透镜保持部件2保持的可动线圈3、以及以与可动线圈3对置的方式被磁铁保持部件MH保持的磁铁5。典型来说,上侧板簧16具有导通于可动线圈3的一端部即卷绕结束侧的端部33B的第一上侧板簧16A、以及导通于可动线圈3的另一端部即卷绕开始侧的端部33A的第二上侧板簧16B。典型来说,线固定用板簧11具有导通于作为第一吊线的第一线8A以及第二线8B的第一线固定用板簧11A、以及导通于作为第二吊线的第三线8C以及第四线8D的第二线固定用板簧11B。并且典型来说,在透镜驱动装置101导通连接有第一上侧板簧16A与第一线固定用板簧11A,并且导通连接有第二上侧板簧16B与第二线固定用板簧11B。该构成能够将线固定用板簧11与上侧板簧16用作将电流流过可动线圈3的电路。
可动支承部件如图12~图15所示,也可以具有保持磁铁5的磁铁保持部件MH、以及在沿轴方向与磁铁保持部件MH重叠的间隔部件SP。该构成优选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配置于磁铁保持部件MH的上表面与间隔部件SP的下表面之间,线固定用板簧11的内侧部分11i固定于间隔部件SP的上表面。该构成能够容易地确保用于涂覆粘合剂GL3的区域,该粘合剂GL3用于将线固定用板簧11以及上侧板簧16固定于间隔部件SP以及磁铁保持部件MH。因此,该构成能够提高线固定用板簧11以及上侧板簧16与间隔部件SP以及磁铁保持部件MH之间的粘合强度。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内适用各种变形以及置换等。此外,参照上述实施方式而说明的各个特征只要不产生技术上的矛盾,就可以进行适当地组合。
例如上述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线8的下端部固定于埋设于基座部件18的端子部件7。然而,线8的下端部也可以固定于由合成树脂形成的基座部件18,并与形成于基座部件18的导电图案可通电地连接。或者,线8的下端部也可以固定于与基座部件18积层的柔性印刷基板或者线圈基板等线支承部件(固定侧部件)。

Claims (10)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具有:
固定侧部件;
透镜保持部件,能够保持透镜体;
可动支承部件,配置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外侧;
上侧板簧以及下侧板簧,被设为将所述透镜保持部件与所述可动支承部件相连,并将所述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
吊线,沿所述光轴方向延伸,并将所述可动支承部件支承为能够沿与所述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
第一驱动机构,使所述透镜保持部件向所述光轴方向移动;
第二驱动机构,使所述可动支承部件向与所述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以及
线固定用板簧,
所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侧部件具有支承有所述吊线的下端部的线支承部件,
所述线固定用板簧具有固定于所述可动支承部件的第一部分以及固定有所述吊线的上端部的第二部分,
所述上侧板簧具有固定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内侧部分、固定于所述可动支承部件的外侧部分、以及设于所述内侧部分与所述外侧部分之间的弹性臂部,
所述线固定用板簧的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上侧板簧的所述外侧部分以在所述光轴方向上的位置不同的方式分别固定于所述可动支承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固定用板簧的所述第一部分在比所述上侧板簧的所述外侧部分更远离所述线支承部件的位置即在所述光轴方向上的更高的位置处固定于所述可动支承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板簧与所述线固定用板簧具有在相互分离的状态下沿所述光轴方向上下重叠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固定用板簧的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上侧板簧的所述外侧部分的高低差比所述线固定用板簧的板厚以及所述上侧板簧的板厚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固定用板簧以及所述上侧板簧由相同的材料形成,
所述线固定用板簧的板厚与所述上侧板簧的板厚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固定用板簧的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臂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具有被所述透镜保持部件保持的线圈以及以与所述线圈对置的方式被所述可动支承部件保持的磁铁,
所述上侧板簧具有与所述线圈的一端部导通的第一上侧板簧以及与所述线圈的另一端部导通的第二上侧板簧,
所述线固定用板簧具有与第一吊线导通的第一线固定用板簧以及与第二吊线导通的第二线固定用板簧,
所述第一上侧板簧与所述第一线固定用板簧导通连接,并且所述第二上侧板簧与所述第二线固定用板簧导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具有被所述透镜保持部件保持的线圈以及以与所述线圈对置的方式被所述可动支承部件保持的磁铁,
所述可动支承部件具有保持所述磁铁的磁铁保持部件以及沿所述光轴方向而与所述磁铁保持部件重叠的间隔部件,
所述上侧板簧的所述外侧部分配置于所述磁铁保持部件与所述间隔部件的下表面之间,所述线固定用板簧的所述第一部分固定于所述间隔部件的上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固定用板簧与所述上侧板簧一体地形成。
10.一种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所述透镜体;以及
与所述透镜体对置的拍摄元件。
CN202011486914.5A 2019-12-16 2020-12-16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Active CN1130642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26775 2019-12-16
JP2019226775A JP7378287B2 (ja) 2019-12-16 2019-12-16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64253A CN113064253A (zh) 2021-07-02
CN113064253B true CN113064253B (zh) 2023-05-09

Family

ID=764312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86914.5A Active CN113064253B (zh) 2019-12-16 2020-12-16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378287B2 (zh)
CN (1) CN113064253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114379A (ja) * 2013-12-09 2015-06-22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16004253A (ja) * 2014-06-19 2016-01-12 岩谷産業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16053625A (ja) * 2014-09-03 2016-04-14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17021270A (ja) * 2015-07-14 2017-01-26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6896465A (zh) * 2015-09-29 2017-06-27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
JP2018017945A (ja) * 2016-07-29 2018-02-01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該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CN209265050U (zh) * 2017-10-31 2019-08-16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摄像机模块
CN110383133A (zh) * 2017-02-08 2019-10-25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46346B2 (ja) * 2009-08-21 2016-01-20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カメラの手振れ補正装置
JP2013061678A (ja) * 2012-12-17 2013-04-04 Shicoh Engineering Co Ltd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及びカメラ付き携帯電話
CN107077045B (zh) * 2014-11-28 2020-01-24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
KR101825731B1 (ko) * 2014-12-04 2018-03-23 에이에이씨 어쿠스틱 테크놀로지스(심천)컴퍼니 리미티드 광학 손떨림 보정 가능한 카메라 렌즈 모듈
WO2016103713A1 (ja) * 2014-12-26 2016-06-30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JP2016180836A (ja) * 2015-03-24 2016-10-13 パイオニアデジタルデザインアンドマニュファクチャリング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7636527B (zh) * 2015-06-12 2020-07-17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具有该透镜驱动装置的拍摄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114379A (ja) * 2013-12-09 2015-06-22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16004253A (ja) * 2014-06-19 2016-01-12 岩谷産業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16053625A (ja) * 2014-09-03 2016-04-14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17021270A (ja) * 2015-07-14 2017-01-26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6896465A (zh) * 2015-09-29 2017-06-27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
JP2018017945A (ja) * 2016-07-29 2018-02-01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該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0383133A (zh) * 2017-02-08 2019-10-25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
CN209265050U (zh) * 2017-10-31 2019-08-16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摄像机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78287B2 (ja) 2023-11-13
JP2021096337A (ja) 2021-06-24
CN113064253A (zh) 2021-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181524A1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 mounting device
CN109143725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06353950B (zh) 带有抖动校正功能的光学单元以及其制造方法
JP5513834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US20160241787A1 (en) Camera module
CN110119016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09143526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09143723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US20210294070A1 (en) Lens driving apparatus and camera module
CN108415140A (zh) 透镜驱动装置及电磁驱动单元
US11838614B2 (en) Lens driving unit, and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US10880461B2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mounted device
US20210181455A1 (en) Lens driving device, and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device comprising same
US11567289B2 (en) Optical element drive device
CN113064253B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N110501855B (zh) 带抖动校正功能的光学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JP7269517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CN211669423U (zh)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215867296U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N113267868B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JP2021175989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16940891A (zh) 光学元件驱动装置
CN215895077U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N113791481A (zh)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13671657A (zh)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