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96832U - 一种车身b柱抗弯曲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身b柱抗弯曲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96832U
CN209096832U CN201821780135.4U CN201821780135U CN209096832U CN 209096832 U CN209096832 U CN 209096832U CN 201821780135 U CN201821780135 U CN 201821780135U CN 209096832 U CN209096832 U CN 2090968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umn
extended segment
plate
outside plate
upper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78013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锦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utomotive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utomotive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utomotive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Automotive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78013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968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968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968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B柱抗弯曲结构,涉及汽车领域。该车身B柱抗弯曲结构包括B柱内板、B柱外板、第一加强板以及第二加强板。B柱内板与B柱外板连接,且B柱内板向远离B柱外板的方向凸出,形成第一凸起,B柱外板向远离B柱内板的方向凸出,形成第二凸起;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形成第一腔室;第一加强板与第二加强板设置于第一腔室中,形成对B柱外板和B柱内板的支撑。该车身B柱抗弯曲结构的B柱内外板之间的连接结构强度高,形成了较好的抗弯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车身B柱抗弯曲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身B柱抗弯曲结构。
背景技术
车身传力路径的关键是车身的主要结构,其承担着在车辆碰撞过程中进行承力和吸能的作用,是碰撞车辆能否获得高星级安全评价的主要决定因素,然而在车身传力路径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效用性、工艺实现性都是影响碰撞结果的主要因素。
传统的汽车白车身结构,B柱内外板之间的连接结构强度较低,且没有形成较好的抗弯性能,降低了车身的抗冲击性能,使汽车的安全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设计一种B柱内外板连接结构,进一步提升其抗弯曲性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包括提供一种车身B柱抗弯曲结构,其B柱内外板之间的连接结构强度高,形成了较好的抗弯性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车身B柱抗弯曲结构,包括B柱内板、B柱外板、第一加强板以及第二加强板;所述B柱内板与所述B柱外板连接,且所述B柱内板向远离所述B柱内板的方向凸出,形成第一凸起,所述B柱外板向远离所述B柱外板的方向凸出,形成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形成第一腔室;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二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中,形成对所述B柱外板和所述B柱内板的支撑。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B柱内板连接,且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形状与所述B柱内板的形状相适应;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B柱外板连接,且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形状与所述B柱外板的形状相适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B柱内板连接,且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形状与所述B柱内板的形状相适应;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位于所述B柱外板和所述B柱内板之间,并同时与所述B柱内板和所述B柱外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B柱外板相对车身高度方向弯曲的角度范围在8度到12度之间。
进一步地,还包括门槛梁、B柱上横梁;所述B柱外板的一端与所述门槛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B柱上横梁连接;所述B柱外板在与所述门槛梁的连接端处,沿所述门槛梁的轴线方向延伸,形成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与所述第二延伸段同时与所述门槛梁连接,且所述第一延伸段的形状与所述门槛梁的形状相适应,所述第二延伸段的形状与所述门槛梁的形状相适应。
进一步地,在所述B柱外板与所述B柱上横梁的连接端处,所述B柱外板沿所述B柱上横梁的轴线方向延伸,形成第三延伸段和第四延伸段;所述第三延伸段与所述第四延伸段同时与所述B柱上横梁连接,且所述第三延伸段与所述B柱上横梁的形状相适应,所述第四延伸段与所述B柱上横梁的形状相适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延伸段上,沿延伸方向设置有第一筋板;所述第四延伸段上,沿延伸方向设置有第二筋板;所述第一筋板用于增加所述第三延伸段与所述B柱上横梁的连接面积;所述第二筋板用于增加所述第四延伸段与所述B柱上横梁的连接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延伸段与所述门槛梁的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段与所述门槛梁的连接、所述第三延伸段与所述B柱上横梁的连接以及所述第四延伸段与所述B柱上横梁的连接均采用焊接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B柱上横梁上设置有第三筋板和通孔;所述第三筋板用于增加与所述第三延伸段以及所述第四延伸段的连接面积;所述通孔用于减重。
进一步地,还包括A柱外板以及侧围外板;所述B柱上横梁与所述A柱外板连接,且所述B柱上横梁与所述A柱外板之间形成第二腔室;所述第三延伸段设置于所述第二腔室中,并靠近所述B柱上横梁;所述侧围外板设置于所述A柱外板远离所述第二腔室的一侧。
相比现有的车身B柱抗弯曲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车身B柱抗弯曲结构的有益效果是:
在B柱内外板之间增加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有效的提升了B柱内外板连接结构的强度,进一步提升车身B柱的抗弯曲性能,保障了汽车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身B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I的截面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I的截面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身B柱结构的弯曲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身B柱结构的B柱外板与门槛梁的连接结构以及B柱外板与B柱上横梁的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身B柱结构的B柱外板上第一延伸段与第二延伸段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身B柱结构的B柱外板上第三延伸段与第四延伸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身B柱结构的B柱上横梁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II的截面图。
图标:100-B柱抗弯曲结构;01-B柱;11-B柱内板;111-第一凸起;12-B柱外板;121-第二凸起;13-第一加强板;14-第二加强板;15-第一连接部;16-第二连接部;171-第一延伸段;172-第二延伸段;181-第三延伸段;182-第四延伸段;183-第一筋板;184-第二筋板;02-门槛梁;03-B柱上横梁;31-第三筋板;32-通孔;04-A柱外板;05-侧围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B柱抗弯曲结构100。该B柱抗弯曲结构100包括B柱01、门槛梁02以及B柱上横梁03。门槛梁02与B柱上横梁03相对设置,B柱01的一端与门槛梁02连接,另一端与B柱上横梁03连接。
现有技术中,B柱与门槛梁的连接以及B柱与B柱上横梁的连接均简单的焊接在一起,其连接强度都较弱,使车身的抗弯曲性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本实施例提供的B柱01抗弯结构,对B柱01的连接结构等部分进行了改进,提高了连接处的连接强度,进一步提升了B柱01结构的抗弯曲特性。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介绍B柱抗弯曲结构100的各连接结构以及其他改进结构的具体结构形式。
请参阅图2和图3。为了增强B柱内板11和B柱外板12的连接强度,并进一步提升B柱内板11和B柱外板12连接的抗弯曲特性,在本实施例中增加第一加强板13和第二加强板14。B柱内板11与B柱外板12连接,且B柱内板11向远离B柱外板12的方向凸出,形成第一凸起111,B柱外板12向远离B柱内板11的方向凸出,形成第二凸起121;所述第一凸起111和所述第二凸起121形成第一腔室;所述第一加强板13与所述第二加强板14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中。
第一加强板13和第二加强板14的设置在第一腔室中的方式多种,本实施例中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设置方式。两种设置方式如下:
一种设置方式为:第一加强板13与B柱内板11连接,且第一加强板13的形状与B柱内板11的形状相适应。第二加强板14与B柱外板12连接,且第二加强板14的形状与B柱外板12的形状相适应。这样,一方面,第一加强板13和第二加强板14形成半封闭的环形结构,能够增加B柱内板11和B柱外板12之间的抗弯曲性能;另一方面,第一加强板13和B柱内板11连接,第二加强板14和B柱外板12连接,可有效提升B柱内板11和B柱外板12的强度。
另一种设置方式为:第一加强板13与B柱内板11连接,且第一加强板13的形状与B柱内板11的形状相适应。第二加强板14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连接部15和第二连接部16。第一连接部15和第二连接部16均位于B柱外板12和B柱内板11之间,并同时与B柱内板11和B柱外板12连接。
值得说明的是,为了进一步增加B柱内板11和B柱外板12之间连接结构的强度,B柱内板11与B柱外板12的连接、第一加强板13与B柱内板11的连接、第二加强板14与B柱外板12的连接、B柱内板11与B柱外板12以及第一连接部15的连接、B柱内板11与B柱外板12以及第二连接部16的连接均采用焊接。
现有的B柱内板与B柱外板结构,其在高度方向上形成的弯曲角度为13.35度,这样的弯曲角度不利于B柱承受弯曲。本实施例中,B柱01相对车身高度方向弯曲的角度为θ,θ的范围在8度到12度之间,进一步提升了B柱01的抗弯曲特性。
B柱01设置于车身时,一端与门槛梁02连接,另一端与B柱上横梁03连接。为了提高B柱01与门槛梁02以及B柱上横梁03的连接强度,分别对B柱01与门槛梁02连接处以及B柱01与B柱上横梁03连接处进行了改进。具体改进如下:
对于B柱01与门槛梁02的连接。B柱外板12在与门槛梁02的连接端处,沿门槛梁02的轴线方向延伸,形成第一延伸段171和第二延伸段172。第一延伸段171与第二延伸段172同时与门槛梁02连接,且第一延伸段171的形状与门槛梁02的形状相适应,第二延伸段172的形状与门槛梁02的形状相适应。通过设置第一延伸段171和第二延伸段172,增加了B柱外板12与门槛梁02连接处的连接面积,进而提高了B柱01与门槛梁02的连接强度,增强了B柱抗弯曲结构100的抗弯曲性能。
对于B柱01与B柱上横梁03的连接。在B柱外板12与B柱上横梁03的连接端处,B柱外板12沿B柱上横梁03的轴线方向延伸,形成第三延伸段181和第四延伸段182。第三延伸段181与第四延伸段182同时与B柱上横梁03连接,且第三延伸段181与B柱上横梁03的形状相适应,第四延伸段182与B柱上横梁03的形状相适应。通过设置第三延伸段181和第四延伸段182,增加了B柱外板12与B柱上横梁03连接处的连接面积,进而提高了B柱01与B柱上横梁03的连接强度,增强了B柱抗弯曲结构100的抗弯曲性能。
为了进一步提升第三延伸段181同B柱上横梁03的连接以及第四延伸段182同B柱上横梁03的连接。在第三延伸段181上,沿延伸方向设置有第一筋板183。在第四延伸段182上,沿延伸方向设置有第二筋板184。通过设置第一筋板183和第二筋板184,可进一步增加第三延伸段181与B柱上横梁03的连接面积以及第四延伸段182与B柱上横梁03的连接面积,提升B柱外板12与B柱上横梁03连接处的抗弯曲性能。
当然,由于对B柱01与B柱上横梁03连接处进行了抗弯性能提升的设计,因此,可对B柱上横梁03进行结构的减重优化。在B柱上横梁03上可开设一定数目的通孔32用于减重,另外,为了提高B柱上横梁03与其他部件之间的连接强度,在B柱上横梁03上可设置第三筋板31,第三筋板31增加了B柱上横梁03与其他部件之间的连接面积,达到提高B柱上横梁03与其他部件之间的连接强度的效果。
值得说明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B柱外板12与门槛梁02以及B柱上横梁03之间连接的强度,第一延伸段171与门槛梁02的连接、第二延伸段172与门槛梁02的连接、第三延伸段181与B柱上横梁03的连接以及第四延伸段182与B柱上横梁03的连接均采用焊接连接。
B柱抗弯曲结构100与A柱进行连接时,第三延伸段181可继续延长,以增加B柱抗弯曲结构100与A柱的连接强度,提高整车的抗弯曲性能。具体的连接结构如图9所示。
A柱与B柱抗弯曲结构100连接的部件包括A柱外板04以及侧围外板05。B柱上横梁03与A柱外板04连接,且B柱上横梁03与A柱外板04之间形成第二腔室。第三延伸段181设置于第二腔室中,并靠近B柱上横梁03。侧围外板05设置于A柱外板04远离第二腔室的一侧。这样,A柱外板04与第三延伸段181之间、侧围外板05与B柱上横梁03之间形成半封闭的环形结构,进一步提升了B柱抗弯曲结构100与A柱的连接强度以及抗弯曲性能。
本实施例提供的B柱抗弯曲结构100,主要具有以下几点有益效果:
对于B柱内板11和B柱外板12的连接,一方面,第一加强板13和第二加强板14形成半封闭的环形结构,能够增加B柱内板11和B柱外板12之间的抗弯曲性能;另一方面,第一加强板13和B柱内板11连接,第二加强板14和B柱外板12连接,可有效提升B柱内板11和B柱外板12的强度。
B柱01相对车身高度方向弯曲的角度为θ,θ的范围在8度到12度之间,进一步提升了B柱01的抗弯曲特性。
对于B柱01与门槛梁02的连接,通过设置第一延伸段171和第二延伸段172,增加了B柱外板12与门槛梁02连接处的连接面积,进而提高了B柱01与门槛梁02的连接强度,增强了B柱抗弯曲结构100的抗弯曲性能。
对于B柱01与B柱上横梁03的连接,通过设置第三延伸段181和第四延伸段182,增加了B柱外板12与B柱上横梁03连接处的连接面积,进而提高了B柱01与B柱上横梁03的连接强度,增强了B柱抗弯曲结构100的抗弯曲性能。
第一筋板183、第二筋板184以及第三筋板31的设置有效提升了连接面积,增加了连接处的强度。
A柱外板04与第三延伸段181之间、侧围外板05与B柱上横梁03之间形成半封闭的环形结构,进一步提升了B柱抗弯曲结构100与A柱的连接强度以及抗弯曲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所有附图中带箭头的附图标记是指代虚体结构,例如孔、槽、腔等,不带箭头的附图标记是指代实体结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身B柱抗弯曲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B柱内板、B柱外板、第一加强板以及第二加强板;所述B柱内板与所述B柱外板连接,且所述B柱内板向远离所述B柱外板的方向凸出,形成第一凸起,所述B柱外板向远离所述B柱内板的方向凸出,形成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形成第一腔室;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二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中,形成对所述B柱外板和所述B柱内板的支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B柱抗弯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B柱内板连接,且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形状与所述B柱内板的形状相适应;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B柱外板连接,且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形状与所述B柱外板的形状相适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B柱抗弯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B柱内板连接,且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形状与所述B柱内板的形状相适应;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位于所述B柱外板和所述B柱内板之间,并同时与所述B柱内板和所述B柱外板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B柱抗弯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外板相对车身高度方向弯曲的角度范围在8度到12度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B柱抗弯曲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门槛梁、B柱上横梁;所述B柱外板的一端与所述门槛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B柱上横梁连接;所述B柱外板在与所述门槛梁的连接端处,沿所述门槛梁的轴线方向延伸,形成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与所述第二延伸段同时与所述门槛梁连接,且所述第一延伸段的形状与所述门槛梁的形状相适应,所述第二延伸段的形状与所述门槛梁的形状相适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B柱抗弯曲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B柱外板与所述B柱上横梁的连接端处,所述B柱外板沿所述B柱上横梁的轴线方向延伸,形成第三延伸段和第四延伸段;所述第三延伸段与所述第四延伸段同时与所述B柱上横梁连接,且所述第三延伸段与所述B柱上横梁的形状相适应,所述第四延伸段与所述B柱上横梁的形状相适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B柱抗弯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延伸段上,沿延伸方向设置有第一筋板;所述第四延伸段上,沿延伸方向设置有第二筋板;所述第一筋板用于增加所述第三延伸段与所述B柱上横梁的连接面积;所述第二筋板用于增加所述第四延伸段与所述B柱上横梁的连接面积。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B柱抗弯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段与所述门槛梁的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段与所述门槛梁的连接、所述第三延伸段与所述B柱上横梁的连接以及所述第四延伸段与所述B柱上横梁的连接均采用焊接连接。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B柱抗弯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上横梁上设置有第三筋板和通孔;所述第三筋板用于增加与所述第三延伸段以及所述第四延伸段的连接面积;所述通孔用于减重。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B柱抗弯曲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A柱外板以及侧围外板;所述B柱上横梁与所述A柱外板连接,且所述B柱上横梁与所述A柱外板之间形成第二腔室;所述第三延伸段设置于所述第二腔室中,并靠近所述B柱上横梁;所述侧围外板设置于所述A柱外板远离所述第二腔室的一侧。
CN201821780135.4U 2018-10-30 2018-10-30 一种车身b柱抗弯曲结构 Active CN2090968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80135.4U CN209096832U (zh) 2018-10-30 2018-10-30 一种车身b柱抗弯曲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80135.4U CN209096832U (zh) 2018-10-30 2018-10-30 一种车身b柱抗弯曲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96832U true CN209096832U (zh) 2019-07-12

Family

ID=671574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780135.4U Active CN209096832U (zh) 2018-10-30 2018-10-30 一种车身b柱抗弯曲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968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55284B2 (en) Structure including a frame having four sides and a closed cross-section structural member
CN107914779B (zh) 车辆车顶结构
CN209096832U (zh) 一种车身b柱抗弯曲结构
CN213892682U (zh) 一种门槛梁与地板的连接结构
CN204095749U (zh) 汽车c柱安全带导向环的安装结构及具有其的汽车
CN204956648U (zh) 车用铰链加强板、立柱总成及汽车
CN208036443U (zh) 用于车辆的前地板加强板及车辆
CN213594387U (zh) 车辆门槛加强结构、车身总成和车辆
US20180170441A1 (en) Vehicle side structure
CN209904885U (zh) 用于前地板和门槛梁的连接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9776069U (zh) 一种前下控制臂结构
CN210634375U (zh) 一种集成型安装加强板结构
CN208530701U (zh) 门槛梁及车辆
CN205855716U (zh) 一种轿顶横梁结构
CN209667216U (zh) 一种白车身结构
CN209008464U (zh) 组合支架及组合系统
CN205857264U (zh) 一种装载机工作装置用的新型长拉杆结构及装载机
CN219262045U (zh) 后背门锁扣安装总成以及车辆
CN209852445U (zh) 汽车门槛加强件
CN217435841U (zh) 车身侧围结构、c柱加强板和车辆
CN211663157U (zh) 汽车门槛踏步
CN213262280U (zh) 车辆的防撞梁组件以及车辆
CN209479347U (zh) 前减震器塔加强支架
CN217835342U (zh) 悬置安装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4735085B (zh) 机舱骨架结构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