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48907U - 集成电路静电防护的二极管触发可控硅 - Google Patents

集成电路静电防护的二极管触发可控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848907U
CN208848907U CN201821632602.9U CN201821632602U CN208848907U CN 208848907 U CN208848907 U CN 208848907U CN 201821632602 U CN201821632602 U CN 201821632602U CN 208848907 U CN208848907 U CN 2088489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jection region
trap
silicon
integrated circuit
controll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63260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树荣
徐泽坤
沈宏宇
郭维
胡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University Kunshan Innovation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University Kunshan Innovation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University Kunshan Innovation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University Kunshan Innovation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82163260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8489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8489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8489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集成电路静电防护的二极管触发可控硅,包括第一衬底,第一衬底上设置有依次连接的第一N阱、第一P阱和第二N阱,第一N阱上设置有第一P+注入区和第一N+注入区,第一P+注入区接入电学阳极,第一P阱上设置有第二P+注入区和第二N+注入区,第二P+注入区连接第一N+注入区,第二N阱上设置有第三N+注入区,第三N+注入区和第二N+注入区均接入电学阴极。本实用新型触发电压小,鲁棒性高,导通电阻小,可以对集成电路进行有效的ESD防护。

Description

集成电路静电防护的二极管触发可控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成电路静电防护的二极管触发可控硅,属于集成电路领域。
背景技术
自然界的静电放电(ESD)现象对集成电路的可靠性构成严重的威胁。在工业界,集成电路产品的失效37%都是由于遭受静电放电现象所引起的。而且随着集成电路的密度越来越大,一方面由于二氧化硅膜的厚度越来越薄(从微米到纳米),器件承受的静电压力越来越低;另一方面,容易产生、积累静电的材料如塑料,橡胶等大量使用,使得集成电路受到静电放电破坏的几率大大增加。
静电放电现象的模式通常分为四种:HBM(人体放电模式),MM(机器放电模式),CDM(组件充电放电模式)以及电场感应模式(FIM)。而最常见也是工业界产品必须通过的两种静电放电模式是HBM和MM。当发生静电放电时,电荷通常从芯片的一只引脚流入而从另一只引脚流出,此时静电电荷产生的电流通常高达几个安培,在电荷输入引脚产生的电压高达几伏甚至几十伏。如果较大的ESD电流流入内部芯片则会造成内部芯片的损坏,同时,在输入引脚产生的高压也会造成内部器件发生栅氧击穿现象,从而导致电路失效。因此,为了防止内部芯片遭受ESD损伤,对芯片的每个引脚都要进行有效的ESD防护,对ESD电流进行泄放。
在集成电路的正常工作状态下,静电放电保护器件是处于关闭的状态,不会影响输入输出引脚上的电位。而在外部静电灌入集成电路而产生瞬间的高电压的时候,这个器件会开启导通,迅速的排放掉静电电流。
然而随着集成电路工艺制程的不断进步,FinFet工艺以广泛运用,在FinFet工艺下,器件尺寸不断减小,核心电路承受ESD能力大大降低,对于低压IC(集成电路)的ESD防护而言,一个有效的静电放电防护器件必须能够保证相对低的触发电压(不能高于被保护电路的栅氧击穿电压),相对高的维持电压(对电源防护而言,要高于电源电压以避免闩锁效应),提供较强的ESD保护能力(ESD鲁棒性),并占用有限的布局面积。为了避免闩锁风险,可以通过提高维持电流,提高维持电压来解决。因此在保证低触发电压的优点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其维持电压显得十分必要。
作为一种常用的ESD防护结构,可控硅被广泛的应用于集成电路芯片I/O端口以及电源域的防护中。可控硅有着高鲁棒性、制造工艺简单等优点。但可控硅也有着开速度慢,开启电压高,维持电压低等缺点,对集成电路输入输出端MOS管的栅极氧化层保护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现有可控硅无法适用于FINFET工艺和平面晶体管工艺的集成电路静电防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成电路静电防护的二极管触发可控硅,解决了现有可控硅无法适用于FINFET工艺和平面晶体管工艺的集成电路静电防护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集成电路静电防护的二极管触发可控硅,包括第一衬底,第一衬底上设置有依次连接的第一N阱、第一P阱和第二N阱,第一N阱上设置有第一P+注入区和第一N+注入区,第一P+注入区接入电学阳极,第一P阱上设置有第二P+注入区和第二N+注入区,第二P+注入区连接第一N+注入区,第二N阱上设置有第三N+注入区,第三N+注入区和第二N+注入区均接入电学阴极。
第一衬底为P型衬底。
第一P+注入区和第一N+注入区之间、第一N+注入区和第二P+注入区之间、第二P+注入区和第二N+注入区之间、第二N+注入区与第三N+注入区之间均设置有浅槽隔离,横向方向上,第一P+注入区靠外的一侧也设置有浅槽隔离。
第二P+注入区与第一N+注入区金属连接。
集成电路静电防护的二极管触发可控硅,包括第二衬底,第二衬底上设置有依次连接的第二P阱、第三N阱和第三P阱,第二P阱上设置有第三P+注入区,第三N阱上设置有第四P+注入区和第四N+注入区,第四P+注入区和第三P+注入区均接入电学阳极,第三P阱上设置有第五P+注入区和第五N+注入区,第五P+注入区连接第四N+注入区,第五N+注入区接入电学阴极。
第二衬底为P型衬底。
第三P+注入区和第四P+注入区之间、第四P+注入区和第四N+注入区之间、第四N+注入区和第五P+注入区之间、第五P+注入区与第五N+注入区之间均设置有浅槽隔离,横向方向上,第五N+注入区靠外的一侧也设置有浅槽隔离。
第五P+注入区与第四N+注入区金属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两条电流流出/流入路径,增强了器件鲁棒性;2、本实用新型由于其二极管触发可控硅结构,触发电压约等于二极管串的触发电压,触发电压很低;3、本实用新型形成了两个寄生NPN/PNP三极管并联的结构,相比于单个三极管降低了导通电阻;4、本实用新型适用于FINFET工艺和平面晶体管工艺的集成电路静电防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结构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第一种结构TLP测试曲线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结构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和2所示,集成电路静电防护的二极管触发可控硅,包括第一衬底1,第一衬底1采用P型衬底,第一衬底1上设置有依次连接的第一N阱2、第一P阱3和第二N阱4,第一N阱2上设置有第一P+注入区9和第一N+注入区8,第一P+注入区9接入电学阳极,第一P阱3上设置有第二P+注入区7和第二N+注入区6,第二P+注入区7与第一N+注入区8金属连接,第二N阱4上设置有第三N+注入区5,第三N+注入区5和第二N+注入区6均接入电学阴极。
第一P+注入区和第一N+注入区8之间、第一N+注入区8和第二P+注入区7之间、第二P+注入区7和第二N+注入区6之间、第二N+注入区6与第三N+注入区5之间均设置有浅槽隔离10,横向方向上,第一P+注入区9靠外的一侧也设置有浅槽隔离10。
当发生ESD事件时,由第一P+注入区9、第一N阱2、第一N+注入区8、第二P+注入区7、第一P阱3、第二N+注入区6构成的二极管串路径首先开启。随着电流增大,第一N阱2和第一P阱3雪崩击穿,第一P+注入区9、第一N阱2和第一P阱3形成PNP寄生三极管,第一N阱2、第一P阱3和第二N+注入区6形成一个NPN寄生三极管,第一N阱2、第一P阱3和第二N阱4形成另一个NPN寄生三极管,两个NPN寄生三极管并联。当在第一N阱2的阱电阻RN-Well或第一P阱3的阱电阻RP-Well上产生的压降达到两个并联的NPN三极管或PNP三极管的基射极开启电压时,并联NPN寄生三极管或者PNP寄生三极管就会导通。当寄生三极管PNP导通时,其集电极上的电流产生的压降会使并联的NPN寄生三极管开启,同理,当并联寄生三极管NPN导通时,其集电极上的电流产生的压降会使PNP寄生三极管开启。最终PNP寄生三极管和并联的NPN三极管都开启,并形成正反馈机制,形成低电阻导通路径。此时的电流路径为第一P+注入区9流向第一N阱2流向第一P阱3,再由第一P阱3分别流向第二N+注入区6与第二N阱4,最终从第二N+注入区6与第三N+注入区5流出,形成PNPN路径,可控硅路径会开启,泄放大部分电流。
因为由第一P+注入区9、第一N阱2、第一P阱3、第二N阱4、第二N+注入区6和第三N+注入区5构成的可控硅路径有两个流出途径,即从第二N+注入区6流出或从第三N+注入区5流出,因此该二极管触发可控硅能够更大程度的泄放ESD电流,鲁棒性会提升;内嵌的二极管结构,在器件导通初期,第一N阱2和第一P阱3并未雪崩击穿,电流会先从第一P+注入区9流入第一N阱2(第一个寄生二极管),再由第一N阱2流至第一N+注入区8,再经由金属连线从第一N+注入区8流至第二P+注入区7,再由第一P+注入区9流入第一P阱3,再由第一P阱3流至第二N+注入区6流出(第二个寄生二极管),二极管结构触发可控硅,触发电压约等于二极管串的触发电压,触发电压很低;同时,由于可控硅路径的两个并联的NPN寄生三极管相较于原来的一个NPN寄生三极管电阻会减小,因此该二极管触发可控硅的可控硅路径的导通电阻降低,因而可以保证低阻泄放路径,从而起到有效的静电防护作用。
如图3所示,为在CMOS工艺下该二极管触发可控硅的TLP测试曲线,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其触发电压小,1.8V左右,同时鲁棒性高,导通电阻小,可以对集成电路进行有效的ESD防护。
如图4和5所示,集成电路静电防护的二极管触发可控硅,包括第二衬底11,第二衬底11为P型衬底,第二衬底11上设置有依次连接的第二P阱12、第三N阱13和第三P阱14,第二P阱12上设置有第三P+注入区15,第三N阱13上设置有第四P+注入区16和第四N+注入区17,第四P+注入区16和第三P+注入区15均接入电学阳极,第三P阱14上设置有第五P+注入区18和第五N+注入区19,第五P+注入区18与第四N+注入区17金属连接,第五N+注入区19接入电学阴极。
第三P+注入区15和第四P+注入区16之间、第四P+注入区16和第四N+注入区17之间、第四N+注入区17和第五P+注入区18之间、第五P+注入区18与第五N+注入区19之间均设置有浅槽隔离10,横向方向上,第五N+注入区19靠外的一侧也设置有浅槽隔离10。
当发生ESD事件时,由第三P+注入区15向第二P阱12注入电流,同时第四P+注入区16像第三N阱13注入电流。第四P+注入区16、第三N阱13、第四N+注入区17、第五P+注入区18、第三P阱14、第五N+注入区19构成的二极管串路径首先开启。随着电流增大,第三N阱13和第三P阱14雪崩击穿,第二P阱12、第三N阱13和第三P阱14形成PNP寄生三极管,第四P+注入区16与第三N阱13以及第三P阱14构成第二个PNP寄生三极管,与第一个PNP寄生三极管并联。第三N阱13、第三P阱14和第五N+注入区19形成一个NPN寄生三极管。当在第三N阱13的阱电阻RN-Well或第三P阱14的阱电阻RP-Well上产生的压降达到两个并联的PNP三极管或NPN三极管的基射极开启电压时,并联PNP寄生三极管或者NPN寄生三极管就会导通。当寄生三极管NPN导通时,其集电极上的电流产生的压降会使并联的PNP寄生三极管开启,同理,当并联寄生三极管PNP导通时,其集电极上的电流产生的压降会使NPN寄生三极管开启。最终NPN寄生三极管和并联的PNP三极管都开启,并形成正反馈机制,形成低电阻导通路径。此时的电流第一条路径为第四P+注入区16流向第三N阱13流向第三P阱14,再由第三P阱14流向第五N+注入区19流出。电流的第二条路径为第三P+注入区15流向第二P阱12流向第三N阱13流向第三P阱14,再由第三P阱14流向第五N+注入区19流出。两条电流路径均为PNPN路径且并联,增加鲁棒性,可控硅路径开启,泄放大部分电流。
综上所述,上述二极管触发可控硅适用于FINFET工艺和平面晶体管工艺的集成电路静电防护。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集成电路静电防护的二极管触发可控硅,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衬底,第一衬底上设置有依次连接的第一N阱、第一P阱和第二N阱,第一N阱上设置有第一P+注入区和第一N+注入区,第一P+注入区接入电学阳极,第一P阱上设置有第二P+注入区和第二N+注入区,第二P+注入区连接第一N+注入区,第二N阱上设置有第三N+注入区,第三N+注入区和第二N+注入区均接入电学阴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电路静电防护的二极管触发可控硅,其特征在于:第一衬底为P型衬底。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电路静电防护的二极管触发可控硅,其特征在于:第一P+注入区和第一N+注入区之间、第一N+注入区和第二P+注入区之间、第二P+注入区和第二N+注入区之间、第二N+注入区与第三N+注入区之间均设置有浅槽隔离,横向方向上,第一P+注入区靠外的一侧也设置有浅槽隔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电路静电防护的二极管触发可控硅,其特征在于:第二P+注入区与第一N+注入区金属连接。
5.集成电路静电防护的二极管触发可控硅,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衬底,第二衬底上设置有依次连接的第二P阱、第三N阱和第三P阱,第二P阱上设置有第三P+注入区,第三N阱上设置有第四P+注入区和第四N+注入区,第四P+注入区和第三P+注入区均接入电学阳极,第三P阱上设置有第五P+注入区和第五N+注入区,第五P+注入区连接第四N+注入区,第五N+注入区接入电学阴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成电路静电防护的二极管触发可控硅,其特征在于:第二衬底为P型衬底。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成电路静电防护的二极管触发可控硅,其特征在于:第三P+注入区和第四P+注入区之间、第四P+注入区和第四N+注入区之间、第四N+注入区和第五P+注入区之间、第五P+注入区与第五N+注入区之间均设置有浅槽隔离,横向方向上,第五N+注入区靠外的一侧也设置有浅槽隔离。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成电路静电防护的二极管触发可控硅,其特征在于:第五P+注入区与第四N+注入区金属连接。
CN201821632602.9U 2018-10-09 2018-10-09 集成电路静电防护的二极管触发可控硅 Active CN2088489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32602.9U CN208848907U (zh) 2018-10-09 2018-10-09 集成电路静电防护的二极管触发可控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32602.9U CN208848907U (zh) 2018-10-09 2018-10-09 集成电路静电防护的二极管触发可控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848907U true CN208848907U (zh) 2019-05-10

Family

ID=66374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632602.9U Active CN208848907U (zh) 2018-10-09 2018-10-09 集成电路静电防护的二极管触发可控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84890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66850A (zh) * 2018-10-09 2019-01-08 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 集成电路静电防护的二极管触发可控硅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66850A (zh) * 2018-10-09 2019-01-08 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 集成电路静电防护的二极管触发可控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66850A (zh) 集成电路静电防护的二极管触发可控硅
CN102034858A (zh) 一种用于射频集成电路静电放电防护的双向可控硅
CN107017248A (zh) 一种基于浮空阱触发的低触发电压scr结构
CN103633087B (zh) 一种具有esd保护功能的强抗闩锁可控ligbt器件
CN102254912B (zh) 一种内嵌p型mos管辅助触发的可控硅器件
CN102263102A (zh) 一种用于静电防护的反向二极管触发可控硅
CN103354236A (zh) 内嵌齐纳二极管结构的可控硅瞬态电压抑制器
CN103390618B (zh) 内嵌栅接地nmos触发的可控硅瞬态电压抑制器
CN102034857B (zh) 一种pmos场效应晶体管辅助触发的双向可控硅
CN101789428B (zh) 一种内嵌pmos辅助触发可控硅结构
CN205388971U (zh) 一种pmos触发ldmos-scr结构的高维持电压esd保护器件
CN208848907U (zh) 集成电路静电防护的二极管触发可控硅
CN101017819A (zh) 一种利用多晶硅构建esd泄放通道的防护电路
CN104269401A (zh) 一种基于scr结构的新型esd保护器件
CN102270658B (zh) 一种低触发电压低寄生电容的可控硅结构
CN105702675A (zh) 一种内嵌pmos触发的用于静电防护的可控硅
CN101814498B (zh) 一种内嵌nmos辅助触发可控硅结构
CN104241276B (zh) 一种堆叠stscr‑ldmos的高压esd保护电路
CN102244076B (zh) 一种用于射频集成电路的静电放电防护器件
CN104810386B (zh) 一种基于二维设计的高面积效率二极管触发可控硅
CN103972233B (zh) 一种具有抗闩锁能力的可关断scr器件
CN107579065A (zh) 一种高维持电压可控硅静电防护器件
CN103633086B (zh) 一种用于esd保护的低触发电压抗闩锁scr
CN205595330U (zh) 一种内嵌pmos触发的用于静电防护的可控硅
CN209461458U (zh) 一种新型可控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