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19934U - 柜体 - Google Patents

柜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819934U
CN208819934U CN201821411893.9U CN201821411893U CN208819934U CN 208819934 U CN208819934 U CN 208819934U CN 201821411893 U CN201821411893 U CN 201821411893U CN 208819934 U CN208819934 U CN 2088199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cabinet body
cavity
conduit assembly
sequ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41189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布维
黄银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41189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8199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8199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8199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柜体,其包括支架组件、多个被收容装置以及风腔管道组件。多个被收容装置形成多个序列,各序列中的被收容装置沿第一方向排列,各序列中的相邻两个被收容装置间隔有间隙。风腔管道组件设置于相邻两个序列之间,风腔管道组件包括:围板,围成腔体,腔体包括在第一方向开口的第一端,围板对应相邻两个序列的两侧分别开设有贯通的多个通风孔,各通风孔与相邻序列的对应间隙连通。风腔管道组件还包括:多个导风件,各导风件包括导风部,导风部设置于腔体内并与一个通风孔相对应,导风部设置成将从第一端进入的风引入到对应的通风孔中。本实用新型的柜体有效地提高了风腔管道组件的出风效率,极大地提高了柜体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柜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柜体。
背景技术
针对大型储能项目,随着市场的成熟及电池技术的提升,对于储能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储能系统充放电时会使得电池箱内的电池温度提升,如果温度高于某个值,则电池的性能、寿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目前对于储能系统散热设计主要分为两种方向:
一、电箱级别散热设计,电箱级别散热设计主要通过每个电箱安装一个风机进行风冷散热,此种方法散热效果明显,但是电柜中风扇数量较多,降低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同时维护较不方便;
二、电柜级别散热设计,电柜级别散热设计主要通过整体电柜添加风机或者集装箱系统添加风机,直接利用本身电柜结构形成风道进行散热,此种设计较为简单,但是较难控制风道形成,从而散热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柜体,其能够控制风道的形成,提高风腔管道组件的出风效率,进而提高整体散热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柜体,其包括支架组件、多个被收容装置以及风腔管道组件。多个被收容装置由支架组件支撑并形成多个序列,各序列中的被收容装置沿第一方向排列,各序列中的相邻两个被收容装置在第一方向间隔有间隙。风腔管道组件设置于相邻两个序列之间,风腔管道组件包括:围板,围成腔体,腔体包括在第一方向开口的第一端,围板对应相邻两个序列的两侧分别开设有贯通的多个通风孔,各通风孔与相邻序列的对应间隙连通。风腔管道组件还包括:多个导风件,各导风件包括导风部,导风部设置于腔体内并与一个通风孔相对应,导风部设置成将从第一端进入的风引入到对应的通风孔中。
在一实施例中,导风部包括导风壁面,导风壁面与第一端相对并设置成将从第一端进入的风引入到对应的通风孔中。
在一实施例中,导风壁面的横截面为折线形。
在一实施例中,折线形为双线型且双线形成的夹角不小于90度。
在一实施例中,导风壁面的横截面为单线形。
在一实施例中,导风壁面的横截面为朝向第一端倾斜的斜直线。
在一实施例中,导风壁面的横截面为圆弧形。
在一实施例中,导风壁面的横截面为垂直于对应围板的直线。
在一实施例中,导风部为板状。
在一实施例中,风腔管道组件形成的腔体从第一端沿第一方向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的柜体通过在风腔管道组件的腔体内设置导风部来控制风道的形成,有效地提高了各通风孔的冷风出风量,提高了风腔管道组件的出风效率,极大地提高了柜体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柜体的主视图,其中未示出挡风板。
图2是图1的圆圈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图1的部分组成构件的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柜体的主视图,其中示出挡风板。
图5是图3中的圆圈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图3中的托架的立体图。
图7是图6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8是托架与支撑柱分解的立体图。
图9是图3中的风腔管道组件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一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11是图10所示实施例的第二围板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0的圆圈部分的放大图。
图13是与图12的圆圈部分类似的视图,其中示出导风部的另一实施例。
图14是与图12的圆圈部分类似的视图,其中示出导风部的再一实施例。
图15是与图12的圆圈部分类似的视图,其中示出导风部的又一实施例。
图16是与图12的圆圈部分类似的视图,其中示出导风部的还一实施例。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支架组件 313第一围板
11支撑柱 3131第一主体壁
111挂钩孔 3132第一前侧壁
12托架组 3133第一后侧壁
121托架 3134第一端壁
1211通孔 3135第一凸缘
1212固定部 H1第一固定孔
1213支撑部 314第二围板
1214后压靠部 3141第二主体壁
1215中间压靠部 3142第二前侧壁
1216前定位部 3143第二后侧壁
H4贯通螺孔 3144第二端壁
1217挡风板固定部 3145第二凸缘
H5固定通孔 H2第二固定孔
1218托架挂钩 32导风件
13第一固定梁 321导风部
14第二固定梁 S导风壁面
H3开孔 33出风嘴
R序列 34下锁定突部
2被收容装置 341固定孔
21凸部 4挡风板
211前固定螺孔 41定位孔
3风腔管道组件 B1下螺栓
31围板 B2第一螺栓
311腔体 B3前定位螺栓
3111第一端 D1第一方向
3112第二端 D2第二方向
312通风孔 D3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且将理解的是,所公开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各种形式实施,因此,本文公开的具体细节不应被解释为限制,而是仅作为权利要求的基础且作为表示性的基础用于教导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以各种方式实施本实用新型。
此外,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等用于说明本实施例中的柜体的各构件的操作和构造的指示方向的表述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且尽管当柜体的各构件处于图中所示的位置时这些指示是恰当的,但是当这些位置改变时,这些方向应有不同的解释,以对应所述改变。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柜体的主视图,其中未示出挡风板。图2是图1的圆圈部分的放大图。图3是图1的部分组成构件的立体图。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柜体的主视图,其中示出挡风板。图5是图3中的圆圈部分的放大图。图6是图3中的托架的立体图。图7是图6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8是托架与支撑柱分解的立体图。
参照图1至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柜体包括支架组件1、多个被收容装置2、风腔管道组件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柜体还可包括挡风板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柜体还可包括下螺栓B1、第一螺栓B2以及前定位螺栓B3。
支架组件1包括多个支撑柱11以及多个托架组12。支架组件1还可包括:多个第一固定梁13以及多个第二固定梁14。
多个支撑柱11沿第三方向D3和第二方向D2排列,且各支撑柱11沿第一方向D1延伸。支撑柱11可设有挂钩孔111。多个托架组12沿第一方向D1、第三方向D3排列。各托架组12包括两个托架121,两个托架121沿第三方向D3相对且各托架121的第二方向D2的两端固定于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两个支撑柱11;其中,各被收容装置2支撑在一个托架组12的两个托架121上。
各托架121设有通孔1211。各托架121包括固定部1212、支撑部1213、后压靠部1214、中间压靠部1215、前定位部1216、挡风板固定部1217以及托架挂钩1218。
固定部1212的第二方向D2的两端固定于对应的支撑柱11。
支撑部1213连接于固定部1212并从固定部1212向背离支撑柱11的一侧弯折;其中,被收容装置2的底面支撑在对应的托架组12的两个托架121的支撑部1213上。
后压靠部1214连接于支撑部1213的后端,从支撑部1213向上并向前弯折。
中间压靠部1215设置于固定部1212并位于支撑部1213的上方,从固定部1212沿第三方向D3向对应的被收容装置2突出;各托架121的中间压靠部1215和后压靠部1214沿第一方向D1压靠在被收容装置2的后述的凸部21。中间压靠部1215和后压靠部1214的设置有效对被收容装置2进行定位,防止了被收容装置2的跳动,提高了柜体的稳定性。
前定位部1216连接于支撑部1213的前端,从支撑部1213向上并向后弯折,前定位部1216设有沿第二方向D2贯通的贯通螺孔H4。
挡风板固定部1217连接于支撑部1213的端部并从支撑部1213向下弯折,挡风板固定部1217设有沿第二方向D2贯通的固定通孔H5。
托架挂钩1218与对应的支撑柱11上的挂钩孔111相对应,设置于托架121的面向支撑柱11的一侧。各托架121的托架挂钩1218钩挂在对应的挂钩孔111上。在将托架121安装于支撑柱11上时,先将托架121通过托架挂钩1218钩挂在支撑柱11上,首先实现托架121的定位,然后再通过螺栓将托架121固定于支撑柱11上,提高了组装效率。由此,在安装过程中,将各托架121准确地安装固定于支撑柱11的对应位置上。
多个第一固定梁13沿第二方向D2排列,各第一固定梁13沿第三方向D3延伸并固定于对应的支撑柱11的端部。
多个第二固定梁14沿第三方向D3排列,各第二固定梁14沿第二方向D2延伸并固定于对应的支撑柱11的端部。各第二固定梁14可设有开孔H3。
多个被收容装置2由支架组件1(具体地由前述的托架组12的托架121)支撑并形成多个序列R,各序列R中的被收容装置2沿第一方向D1排列,各序列R中的相邻两个被收容装置2在第一方向D1间隔有间隙。
为了将各被收容装置2牢固地支撑于对应的托架组12上,防止各被收容装置2跳动,被收容装置2包括:凸部21,从被收容装置2的第三方向D3的两侧向外凸出。为了进一步固定各被收容装置2,各被收容装置2还包括前固定螺孔211。
风腔管道组件3设置于相邻两个序列R之间。
图9是图3中的风腔管道组件的立体图。图10是图9的一实施例的截面图。图11是图10所示实施例的第二围板的立体图。图12是图10的圆圈部分的放大图。图13是与图12的圆圈部分类似的视图,其中示出导风部的另一实施例。图14是与图12的圆圈部分类似的视图,其中示出导风部的再一实施例。图15是与图12的圆圈部分类似的视图,其中示出导风部的又一实施例。图16是与图12的圆圈部分类似的视图,其中示出导风部的还一实施例。
风腔管道组件3包括围板31以及多个导风件32。风腔管道组件3还可包括多个出风嘴33。风腔管道组件3还可包括下锁定突部34。
围板31围成腔体311。腔体311包括在第一方向D1开口的第一端3111,围板31对应相邻两个序列R的两侧分别开设有贯通的多个通风孔312,各通风孔312与相邻序列R的对应间隙连通。腔体311还包括与第一端3111方向相反的第二端3112,第二端3112封闭,腔体311的第一端3111用于与风驱动装置连通,在一实施例中,风驱动装置为向腔体311内吹冷风的鼓风机。
围板31还包括第一围板313和第二围板314。
第一围板313包括第一主体壁3131、第一前侧壁3132、第一后侧壁3133、第一端壁3134。第一围板313可设有第一凸缘3135。
第一主体壁3131设有多个沿第三方向D3贯通的多个通风孔312。
第一前侧壁3132,连接于第一主体壁3131的前侧并从第一主体壁3131向第二主体壁3141方向突出,且突出的距离从腔体311的第一端3111向腔体311的第二端3112逐渐递减。
第一后侧壁3133连接于第一主体壁3131的后侧并从第一主体壁3131向第二主体壁3141方向突出,且突出的距离从腔体311的第一端3111向腔体311的第二端3112逐渐递减。
第一端壁3134设置于腔体311的第二端3112并连接于第一前侧壁3132、第一后侧壁3133以及第一主体壁3131。第一前侧壁3132和第一后侧壁3133向第二主体壁3141方向突出的距离从腔体311的第一端3111向腔体311的第二端3112逐渐递减,当与第二围板314对接时围成的腔体311的横截面积从第一端3111向第二端3112逐渐减小,即在腔体311的风量充足的冷风入口(第一端3111)的横截面积大,而在风量最小的第二端3112横截面积小,通过使风量减小位置处的横截面积减小能够加快冷风在该位置处的流速,保持腔体311的整体的风速的一致性,从而保证由第一端3111向第二端3112经过每层通风孔312的风量一致,由此有效地提高了散热效果的稳定性。
第一凸缘3135连接于第一主体壁3131的与腔体311的第一端3111相邻的一端并从第一主体壁3131向背离腔体311的方向弯折,且对应一个第二固定梁14,第一凸缘3135包括沿第一方向D1贯通的第一固定孔H1。
第二围板314包括第二主体壁3141、第二前侧壁3142、第二后侧壁3143、第二端壁3144。第二围板314可设有第二凸缘3145。
第二主体壁3141设有多个沿第三方向D3贯通的多个通风孔312;其中,第一围板313与第二围板314沿第三方向D3对接并固定在一起。
第二前侧壁3142连接于第二主体壁3141的前侧并从第二主体壁3141向第一主体壁3131方向突出,且突出的距离从腔体311的第一端3111向腔体311的第二端3112逐渐递减。
第二后侧壁3143连接于第二主体壁3141的后侧并从第二主体壁3141向第一主体壁3131方向突出,且突出的距离从腔体311的第一端3111向腔体311的第二端3112逐渐递减。
第二端壁3144设置于腔体311的第二端3112并连接于第二前侧壁3142、第二后侧壁3143以及第二主体壁3141。沿第三方向D3对接并固定在一起的第一围板313与第二围板314形成的腔体311的横截面积从第一端3111向第二端3112逐渐减小。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围板313和第二围板314形成为大致对称的结构进行对接并形成由第一端3111向第二端3112横截面积逐渐减小的形状,有效地保证了经过每层通风孔312的风量一致,由此进一步地提高了柜体的散热效果的稳定性。
第二凸缘3145连接于第二主体壁3141的与腔体311的第一端3111相邻的一端并从第二主体壁3141向背离腔体311的方向弯折,且对应一个第二固定梁14,第二凸缘3145包括沿第一方向D1贯通的第二固定孔H2。
第一凸缘3135的第一固定孔H1与第一凸缘3135相对的第二固定梁14的开孔H3对应。第二凸缘3145上的第二固定孔H2与第二凸缘3145相对的第二固定梁14的开孔H3对应。
各导风件32包括导风部321,导风部321设置于腔体311内并与一个通风孔312相对应,导风部321设置成将从第一端3111进入的风引入到对应的通风孔312中。
风腔管道组件3经由与风驱动装置连通的第一端3111通入冷风,冷风从第一端3111向第二端3112流动,而各导风板32包括设置于腔体311内并与一个通风孔312相对应的导风部321,导风部321的设置使得冷风在由第一端3111向第二端3112流动过程中被引入到每个通风孔312进而流入到对应的间隙中对各被收容装置2进行散热,由此,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风腔管道组件3仅开设通风孔,本实用新型的柜体通过在风腔管道组件3的腔体311内设置导风部321来控制风道的形成,有效地提高了各通风孔312的冷风出风量,提高了风腔管道组件的出风效率,极大地提高了柜体的散热效果。
导风件32的导风部321包括导风壁面S,导风壁面S与第一端3111相对并设置成将从第一端3111进入的风引入到对应的通风孔312中。
导风件32的导风部321可以有多种设计形式,换而言之,导风部321的导风壁面S可以有多种形式,具体地,导风壁面S的横截面可以为折线形也可以为单线形。
当导风壁面S的横截面为折线形时,在一实施例中,折线形为双线型且双线形成的夹角不小于90度。双线形成的夹角不小于90度能够有效地将第一端3111通入的冷风引入到对应的通风孔312中,起到很好的导风效果,从而提高柜体的冷却效果。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双线形成的夹角大于90度。当然,双线形成的夹角也可以等于90度。此外,折线形并不限于双线形,也可以为多于双线的多线形设计,可根据导风效果进行选择。
当导风壁面S的横截面为单线形时,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导风壁面S的横截面为朝向第一端3111倾斜的斜直线。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导风壁面S的横截面为圆弧形。在再一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导风壁面S的横截面为垂直于对应围板31的直线。
在上述的导风壁面S的多种实施例中,优选地,导风壁面S的横截面为朝向第一端3111倾斜的斜直线,既能够有效地起到导风作用,同时成型简单,节约制造成本。
如图11所示,导风部321为板状。导风部321为板状的设计容易制造,即通过切割围板的一部分然后再向腔体311内弯折即可成型。且板状的导风部321相比于其它形状,能够使导风壁面S与第一端3111通入的冷风接触面积实现最大化,从而提高柜体的散热效果。
导风件32有多种成型方式,在一实施例中,导风件32与围板31为一体件,即,导风件32的导风部321通过切割围板31的一部分然后再向腔体311内弯折成型。在另一实施例中,导风件32为单独的部件,即,单独加工导风件32,且导风件32形成有导风部321,然后将导风件32机械地安装在围板31的对应位置上。
各出风嘴33固定于第一围板313的第一主体壁3131的外侧或第二围板314的第二主体壁3141的外侧,各出风嘴33与一个通风孔312连通并位于对应的被收容装置2的下方(参照图2)。各出风嘴33位于对应的被收容装置2的下方,使得冷风从各出风嘴33流出并直接沿着被收容装置2的下表面流动进而将热量带走,降低了冷风的损耗,提高了柜体的整体散热效率。
下锁定突部34设置于第一围板313和第二围板314的下侧并从第一主体壁3131和第二主体壁3141的外表面向外突出,下锁定突部34包括沿第三方向D3贯通的固定孔341。下锁定突部34的固定孔341与对应托架121的通孔1211相对应。
挡风板4设置于被收容装置2的下方并沿第二方向D2位于一个出风嘴33的侧方,挡风板4设有定位孔41。挡风板4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固定,在一实施例中,可采用固定螺栓(未示出)进行固定,即固定螺栓穿过挡风板4的定位孔41、挡风板固定部1217的固定通孔H5而将挡风板4固定于对应的托架121上。挡风板4设置于出风嘴33的第二方向D2侧,有效地避免了冷风从出风嘴33的第二方向D2侧流失,提高了冷风的利用率和柜体的散热效率。
下螺栓B1穿过下锁定突部34的固定孔341、对应托架121的通孔1211而将风腔管道组件3的下端固定于对应的托架121上。
第一螺栓B2对应地穿过第一凸缘3135的第一固定孔H1、第二固定梁14上的开孔H3或者对应地穿过第二凸缘3145的第二固定孔H2、第二固定梁14上的开孔H3而将风腔管道组件3的上侧固定于两个第二固定梁14上。由此,风腔管道组件3的上侧固定于支架组件1上。
前定位螺栓B3穿过对应的被收容装置2的前固定螺孔211、对应的托架121的前定位部1216的贯通螺孔H4而将被收容装置2固定在对应的托架121上。通过前定位螺栓B3将被收容装置2固定于对应托架121的前定位部1216,进一步提高了被收容装置2位置的稳定性。
上面详细的说明描述多个示范性实施例,但本文不意欲限制到明确公开的组合。因此,除非另有说明,本文所公开的各种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而形成出于简明目的而未示出的多个另外组合。

Claims (10)

1.一种柜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组件(1);
多个被收容装置(2),由支架组件(1)支撑并形成多个序列(R),各序列(R)中的被收容装置(2)沿第一方向(D1)排列,各序列(R)中的相邻两个被收容装置(2)在第一方向(D1)间隔有间隙;
风腔管道组件(3),设置于相邻两个序列(R)之间,风腔管道组件(3)包括:
围板(31),围成腔体(311),腔体(311)包括在第一方向(D1)开口的第一端(3111),围板(31)对应相邻两个序列(R)的两侧分别开设有贯通的多个通风孔(312),各通风孔(312)与相邻序列(R)的对应间隙连通;
风腔管道组件(3)还包括:
多个导风件(32),各导风件(32)包括导风部(321),导风部(321)设置于腔体(311)内并与一个通风孔(312)相对应,导风部(321)设置成将从第一端(3111)进入的风引入到对应的通风孔(312)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柜体,其特征在于,导风部(321)包括导风壁面(S),导风壁面(S)与第一端(3111)相对并设置成将从第一端(3111)进入的风引入到对应的通风孔(312)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柜体,其特征在于,导风壁面(S)的横截面为折线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柜体,其特征在于,折线形为双线型且双线形成的夹角不小于90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柜体,其特征在于,导风壁面(S)的横截面为单线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柜体,其特征在于,导风壁面(S)的横截面为朝向第一端(3111)倾斜的斜直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柜体,其特征在于,导风壁面(S)的横截面为圆弧形。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柜体,其特征在于,导风壁面(S)的横截面为垂直于对应围板(31)的直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柜体,其特征在于,导风部(321)为板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柜体,其特征在于,风腔管道组件(3)形成的腔体(311)从第一端(3111)沿第一方向(D1)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CN201821411893.9U 2018-08-30 2018-08-30 柜体 Active CN2088199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11893.9U CN208819934U (zh) 2018-08-30 2018-08-30 柜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11893.9U CN208819934U (zh) 2018-08-30 2018-08-30 柜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819934U true CN208819934U (zh) 2019-05-03

Family

ID=662751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411893.9U Active CN208819934U (zh) 2018-08-30 2018-08-30 柜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81993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87689A (zh) * 2023-05-11 2023-07-04 佛山瓦孚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电池组散热系统及散热方法
GB2621431A (en) * 2022-05-05 2024-02-14 Nan Ya Plastics Corp Energy storage container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621431A (en) * 2022-05-05 2024-02-14 Nan Ya Plastics Corp Energy storage container
CN116387689A (zh) * 2023-05-11 2023-07-04 佛山瓦孚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电池组散热系统及散热方法
CN116387689B (zh) * 2023-05-11 2024-01-19 北京燕开新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电池组散热系统及散热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819934U (zh) 柜体
CN101660777B (zh) 加热烹调器
US20180231010A1 (en) Novel volute centrifugal fan with permanent-magnet brush-less motor system
CN109386502B (zh) 蜗舌、风机和油烟机
CN106642632A (zh) 一种底座
CN207113183U (zh) 空调器的电控箱及空调器
CN104990184A (zh) 挡水筋和加湿器
CN209165740U (zh) 一种空调器接水盘及空调器
JP2008202855A (ja) 空冷ヒートポンプチラー
CN210141650U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CN206989323U (zh) 一种水盘和使用该水盘的风机盘管机组
CN106322573A (zh) 一种防护罩及顶出风式空调室外机
CN210224095U (zh) 电池系统散热装置
CN210957517U (zh) 一种后封堵式有源滤波柜
CN210686433U (zh) 一种蜗壳进风口加强结构及空调器
CN204880512U (zh) 挡水筋和加湿器
CN215336722U (zh) 一种风机组件及空调器
CN208778298U (zh) 一种蜗壳风机及其应用的风机系统
CN220135719U (zh) 换热器
CN215175528U (zh) 一种导风叶片机构、风机组件及整体式空调器
CN210097157U (zh) 横置汽水分离器
CN214118567U (zh) 蜗壳及风机
CN112781401B (zh) 换热装置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CN216741729U (zh) 发电机组散热流道的风斗结构
CN212157418U (zh) 空调外机压缩机侧腔体散热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