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74708U - 一种气动微型机动车破窗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动微型机动车破窗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774708U
CN208774708U CN201821251224.XU CN201821251224U CN208774708U CN 208774708 U CN208774708 U CN 208774708U CN 201821251224 U CN201821251224 U CN 201821251224U CN 208774708 U CN208774708 U CN 2087747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iker
sleeve
motor vehicle
vehicle window
micro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25122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YONGXU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黄斌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黄斌 filed Critical 黄斌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7747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7747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破窗器,特别是一种气动微型机动车破窗器。包括按压式破窗装置及气动按压机构,所述气动按压机构包括微型气缸及杠杆机构。由于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所述微型气缸的活塞杆与金属撞针平行设置,所述微型气缸的活塞杆与金属撞针之间通过杠杆机构传动,驱动金属撞针完成破窗。而不是将驱动装置与金属撞针呈上下设置,使得机动车破窗器的整体在高度方向尺寸大为缩小,克服了现有产品的缺陷。

Description

一种气动微型机动车破窗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破窗器,特别是一种气动微型机动车破窗器。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越来越普及了,特别是过去作为达官贵人才能拥有的轿车也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庭了,因此驾车上路的情况大为增加,特别是在节假日期间,由此也导致事故的上升,造成人员伤亡。事故中有一部分是因为连人带车坠入水中,由于水的压力缘故,或者由于着火失电,导致车门无法打开,而车窗玻璃又非常牢固,特别是在贴有车膜的情况下,车窗玻璃难以击碎,将会导致车上人员溺水或烧伤身亡。特别是在一些大型车辆如公交汽车、长途客车等有较多乘客的车辆,在出现紧急状况时需要尽快将车窗玻璃击碎,打开逃生通道。然而目前的机动车破窗器由于结构不合理,普遍高度尺寸较大,安装在车窗上乘客容易碰撞到造成损坏,此外对逃生通道也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体积更小的机动车破窗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动微型机动车破窗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按压式破窗装置及气动按压机构,按压式破窗装置包括金属撞针,所述金属撞针前端呈锥形设置,在导向结构的导向下沿轴向可移动地设置;所述气动按压机构包括微型气缸及杠杆机构,所述微型气缸设置在金属撞针的一侧,所述微型气缸的活塞杆与金属撞针平行设置,所述微型气缸的活塞杆与金属撞针之间通过杠杆机构传动从而驱动金属撞针完成破窗。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由于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所述微型气缸的活塞杆与金属撞针平行设置,所述微型气缸的活塞杆与金属撞针之间通过杠杆机构传动,驱动金属撞针完成破窗。而不是将驱动装置与金属撞针呈上下设置,使得机动车破窗器的整体在高度方向尺寸大为缩小,克服了现有产品的缺陷。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外观示意图(设有外壳打开状态);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设有外壳及内护罩)局部结构剖视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设有外壳及内护罩)局部结构剖视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设有外壳及内护罩)打开状态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设有外壳及内护罩)打开状态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按压式破窗装置具体实施例外观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按压式破窗装置具体实施例主视图;
附图9为图8 A - A结构剖视图;
附图10为本实用新型按压式破窗装置结构局部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气动微型机动车破窗器包括按压式破窗装置及气动按压机构,按压式破窗装置包括金属撞针3,所述金属撞针3前端呈锥形设置,优选硬度、强度高的金属材料制作,在导向结构的导向下沿轴向可移动地设置;所述气动按压机构包括微型气缸6及杠杆机构,所述微型气缸6设置在金属撞针3的一侧,所述微型气缸6的活塞杆16与金属撞针3平行设置,所述微型气缸6的活塞杆16与金属撞针3之间通过杠杆机构传动从而驱动金属撞针3完成破窗。
所述按压式破窗装置设有筒状容腔13,筒状容腔13前端开口,供金属撞针3前端穿出撞击车窗完成破窗,所述金属撞针3间隙配合设置在所述筒状容腔13中构成所述导向结构,所述杠杆机构中的杠杆7通过中部设有的支轴9可摆动地设置在金属撞针3的尾端和微型气缸6活塞杆16的上端之上,所述杠杆7一端与金属撞针3的尾端相对贴设,另一端与微型气缸6中活塞杆16的上端相对贴设。这样,当需要进行破窗时,通过输入高压气体使微型气缸6活塞杆16伸出而上顶杠杆7一端,从而使杠杆7的另一端下压金属撞针3的尾端,使金属撞针3前端顶压车窗,从而达到破窗目的。
为了加大破窗的冲击力,提高破窗的可靠性,作为一种进一步设置,在本实用新型的气动微型机动车破窗器中,所述按压式破窗装置中还包括按压弹性储能及击发机构,所述按压弹性储能及击发机构包括弹性储能件和按压件,通过驱动按压所述按压件,所述按压弹性储能及击发机构使弹性储能件储能,并在储存足够的弹性能量后将其释放,所述金属撞针3在弹性能量作用下撞击车窗。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微型气缸6通过杠杆机构传动按压所述按压件,使所述按压弹性储能及击发机构中弹性储能件储能,并在储存足够的弹性能量后将其释放,所述金属撞针3在所述弹性能量作用下撞击车窗完成破窗。
本具体实施例中,如图7-10所示,所述按压式破窗装置包括金属撞针3、弹性储能件4、第一套管1和第二套管2,第一套管1构成所述按压件,所述金属撞针3为杆状件构成的金属撞针3,为了增强破窗效果,金属撞针3前端最好为锥形。弹性储能件4选用压缩弹簧,所述第一套管1和第二套管2的一端轴向可相对滑动地插接,可以是第一套管1插入第二套管2中,也可以是第二套管2插入第一套管1中。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管1和第二套管2外形为四棱柱形,第二套管2内腔截面与第一套管1前段间隙配合,第二套管2的前端设有凸台201,所述第一套管1的前段轴向可相对滑动地插设在第二套管2中,第一套管1和第二套管2之间内腔空间形成撞针容腔,第一套管1尾端可以是封闭的,金属撞针3和压缩弹簧设置在撞针容腔中,所述第二套管2远离第一套管1的一端(即第二套管2的前端)设有可供金属撞针3端部伸出的通孔202,第二套管2内腔前段最好与金属撞针3间隙配合形成导向,所述压缩弹簧设置在金属撞针3的尾端,所述金属撞针3尾部直径小于前部形成肩阶,所述压缩弹簧套设在金属撞针3尾部,压缩弹簧一端抵在所述金属撞针3的肩阶上,另一端抵在所述第一套管1内腔顶部。所述金属撞针3两侧设有径向(与滑动方向垂直)凸柱301,优选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套管2相对的两侧管壁(与金属撞针3两侧的凸柱301相对应)上均设有与凸柱301间隙配合的轴向导向槽203,所述两侧管壁上导向槽203的同一侧边设有与凸柱301间隙配合的内凹的卡口204。初始状态下,所述金属撞针3两侧的凸柱301卡在所述卡口204中,所述第一套管1两侧管壁上设有第一斜面101,所述第一套管1在压缩所述压缩弹簧(即将第一套管1向第二套管2中按压)过程中,所述凸柱301处于第一斜面101的行程中,所述第一斜面101方向是越靠近压缩行程的末端,越倾向和靠近导向槽203设有卡口204的另一侧,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管1上与第二套管2的导向槽203对应的位置设有沿轴向并且贯通的脱扣长槽102,所述凸柱301同时穿过脱扣长槽102和导向槽203,所述第一斜面101设置在脱扣长槽102尾端(即与金属撞针3锥形端相反的一端)靠卡口204的一侧,第一斜面101使得脱扣长槽102尾端逐渐变窄,以保证在压缩所述压缩弹簧(即将第一套管1向第二套管2中按压)过程的末段,第一斜面101逐渐将凸柱301从卡口204中挤出完成脱扣动作。金属撞针3的长度不要过长,初始状态下,金属撞针3锥形端要处于第二套管2端面以内并留有一段距离,而导向槽203和脱扣长槽102的长度要保证脱扣后金属撞针3有足够的滑动行程,即金属撞针3锥形端足以从第二套管2端面的通孔202中露出。本气动微型机动车破窗器的动作过程如下:初始状态下,金属撞针3两侧的凸柱301卡在所述卡口204中,金属撞针3锥形端处于第二套管2前端面以内;当遇到紧急情况需破窗时,将第二套管2前端面抵压在车窗玻璃上,按压第一套管1,由于此时凸柱301卡在卡口204中,金属撞针3不会随第一套管1一起滑动,压缩弹簧即被压缩而储能,当第一套管1向前滑动一定距离后,脱扣长槽102尾端的第一斜面101开始从卡口204的内侧向外推挤凸柱301,随着继续按压第一套管1,最后将凸柱301从卡口204中完全推出,金属撞针3在压缩弹簧弹力的作用下快速向前冲出撞击车窗玻璃,从而完成一次破窗动作。
为了达到可以多次重复破窗,提高破窗成功率的目的,在具体实施1的基础上,所述按压式破窗装置还可以做进一步的设置,如图4所示,所述撞针容腔中还设有复位弹簧5,复位弹簧5设置在第二套管2内腔中并套在金属撞针3的前段上,所述复位弹簧5一端抵在第二套管2内腔壁上,另一端抵在第一套管1端面上使得第一套管1有一个回位的力,所述第一套管1两侧管壁上还设有第二斜面103,所述第一套管1在所述复位弹簧5作用下复位过程中,所述凸柱301处于第二斜面103的行程中,所述第二斜面103方向与第一斜面101方向相反。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斜面103设置在脱扣长槽102相对于第一斜面101的另一端上,并且第二斜面103方向与第一斜面101方向相反。通过这样设置后,在进行破窗操作时,外部压力克服复位弹簧5的弹力将第一套管1向前推压,压缩弹簧和复位弹簧5同时进行储能,然后脱扣、压缩弹簧释放能量使金属撞针3撞击车窗玻璃完成一次破窗动作;在外界压力撤除后,第一套管1在复位弹簧5的弹力作用下回位,在此过程中,所述凸柱301随着设置在脱扣长槽102另一端的第二斜面103一起回位,当达到与卡口204相对起的位置时凸柱301受限轴向无法继续移动,在第二斜面103的斜面作用下,所述凸柱301侧滑进入卡口204,回到初始状态,为下一次破窗动作做好了准备,如此往复,可以实现多次重复使用的目的。
如图2-6所示,为了保护按压式破窗装置及气动按压机构,在上述实施例结构的基础上,再设置有一个外壳。所述外壳包括一个下壳体11和一个上盖12,所述外壳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本具体实施例中外壳为矩形,下壳体11中设有个筒状容腔13,所述按压式破窗装置设置在所述筒状容腔13中,所述微型气缸6并排固定设置所述筒状容腔13外侧,即在按压式破窗装置的一侧,活塞杆16的端部及第一套管1端部均朝上设置,下壳体11的侧壁设有开口供微型气缸6的进气管接头和出气管接头外露。所述微型气缸6上设有支轴9座,所述杠杆7通过中部设有的支轴9可摆动地设置在支轴9座上,所述杠杆7两端分别贴设在所述活塞杆16上端部及第一套管1端部上。
为了使得本气动微型机动车破窗器除了具有气动控制的功能外,本具体实施例中优选还同时具有手动控制的功能,具体是在所述第一套管1的上方设有一个按压帽1及其与第一套管1按压方向一致的导向结构,本具体实施例中,在所述中还设有内保护罩14将所述按压式破窗装置和微型气缸6盖住,内保护罩14上端与第一套管1相对应的位置设有按压帽15的安装孔,按压帽间隙配合在所述安装孔中构成导向结构,按压帽下端设有向下延伸的支脚抵在第一套管1上端。
为了防止被人误碰,所述外壳中优选还设有报警器18,并设有上盖12开启触发开关。所述报警器18可以采用现有技术,如电子声光报警电路。其中开启触发开关可以有多种不同形式,如利用光敏控制、压力控制或磁力感应控制,如图4-6所示,本具体实施例中采用在上盖12中嵌设永磁体17,并在下壳体11内对应位置设有干簧管,利用干簧管触点控制报警器18,达到上盖12开启触发报警的目的。

Claims (12)

1.一种气动微型机动车破窗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按压式破窗装置及气动按压机构,按压式破窗装置包括金属撞针,所述金属撞针前端呈锥形设置,在导向结构的导向下沿轴向可移动地设置;所述气动按压机构包括微型气缸及杠杆机构,所述微型气缸设置在金属撞针的一侧,所述微型气缸的活塞杆与金属撞针平行设置,所述微型气缸的活塞杆与金属撞针之间通过杠杆机构传动从而驱动金属撞针完成破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微型机动车破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式破窗装置设有筒状容腔,筒状容腔前端开口,所述金属撞针间隙配合设置在所述筒状容腔中构成所述导向结构,所述杠杆机构中的杠杆通过中部设有的支轴可摆动地设置在金属撞针的尾端和微型气缸活塞杆的上端之上,所述杠杆一端与金属撞针的尾端相对贴设,另一端与微型气缸活塞杆的上端相对贴设。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微型机动车破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式破窗装置包括按压弹性储能及击发机构,所述按压弹性储能及击发机构包括弹性储能件和按压件,所述微型气缸通过杠杆机构传动按压所述按压件,使所述按压弹性储能及击发机构中弹性储能件储能,并在储存足够的弹性能量后将其释放,所述金属撞针在所述弹性能量作用下撞击车窗完成破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动微型机动车破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弹性储能及击发机构还设有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所述弹性储能件为压缩弹簧,所述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中之一的一端轴向可相对滑动地插设在另一个套管中,内腔形成撞针容腔,所述撞针设置在撞针容腔中,所述第二套管远离第一套管的一端设有可供撞针端部伸出的通孔,所述压缩弹簧设置在撞针的尾端,所述压缩弹簧一端抵在撞针上,另一端抵在第一套管内壁上,所述撞针两侧设有径向凸柱,所述第二套管相对的两侧管壁上设有与凸柱间隙配合的轴向导向槽,所述两侧管壁上导向槽的同一侧边设有与凸柱间隙配合的内凹的卡口,所述第一套管两侧管壁上设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套管在压缩所述压缩弹簧过程中,所述凸柱处于第一斜面的行程中,所述第一斜面方向是越靠近压缩行程的末端,越倾向和靠近导向槽设有卡口的另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动微型机动车破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管的前端轴向可相对滑动地插设在第二套管的尾端中,所述第一套管上与第二套管的导向槽对应的位置设有沿轴向并且贯通的脱扣长槽,所述第一斜面设置在脱扣长槽尾端靠卡口的一侧,所述凸柱穿过脱扣长槽和导向槽,所述撞针尾部直径小于前部形成肩阶,所述压缩弹簧套设在撞针尾部,压缩弹簧一端抵在所述肩阶上,另一端抵在所述第一套管内腔顶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动微型机动车破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腔中还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一端抵在第二套管上,另一端抵在第一套管上使得第一套管有一个回位的力,所述第一套管两侧管壁上还设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一套管压缩在所述复位弹簧作用下复位过程中,所述凸柱处于第二斜面的行程中,所述第二斜面方向与第一斜面方向相反。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气动微型机动车破窗器,其特征在于:还设有一个外壳,所述外壳包括一个下壳体和一个上盖,所述按压式破窗装置及气动按压机构设置在外壳中,所述外壳中设有报警器,并设有上盖开启触发开关。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动微型机动车破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中嵌设有永磁体,并在下壳体内对应位置设有干簧管,干簧管触点控制报警器,由此构成所述上盖开启触发开关。
9.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气动微型机动车破窗器,其特征在于:还设有一个外壳,所述外壳包括一个下壳体和一个上盖,所述按压式破窗装置及气动按压机构设置在外壳中,所述外壳中设有报警器,并设有上盖开启触发开关。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动微型机动车破窗器,其特征在于:按压式破窗装置及气动按压机构固定设置在下壳体内腔中,所述微型气缸并排设置在按压式破窗装置的一侧,所述活塞杆及第一套管端部均朝上设置,所述微型气缸上设有支轴座,所述杠杆通过中部设有的支轴可摆动地设置在支轴座上,所述杠杆两端分别贴设在所述活塞杆及第一套管端部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动微型机动车破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中嵌设有永磁体,并在下壳体内对应位置设有干簧管,干簧管触点控制报警器,由此构成所述上盖开启触发开关。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动微型机动车破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管的上方设有一个按压帽及其与第一套管按压方向一致的导向结构。
CN201821251224.XU 2018-07-27 2018-08-03 一种气动微型机动车破窗器 Active CN20877470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10206 2018-07-27
CN2018212102067 2018-07-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774708U true CN208774708U (zh) 2019-04-23

Family

ID=661554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251224.XU Active CN208774708U (zh) 2018-07-27 2018-08-03 一种气动微型机动车破窗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77470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34602A (zh) * 2018-08-03 2019-02-15 黄斌 一种气动微型机动车破窗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34602A (zh) * 2018-08-03 2019-02-15 黄斌 一种气动微型机动车破窗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69016B (zh) 一种联动式机动车破窗装置
US6257093B1 (en) Vehicle window escape device
CN105536166A (zh) 一种警用多功能按压式破窗器
CN208774708U (zh) 一种气动微型机动车破窗器
CN103287376A (zh) 一种按压式机动车破窗器及装有该装置的车门
CN107901869A (zh) 一种智能机动车全自动破窗装置
CN109204215A (zh) 具有两种触发方式的破窗器
CN202783062U (zh) 一种新型破窗逃生装置
CN107349534A (zh) 按压式双层玻璃破窗器
CN109663235B (zh) 一种微型电动机动车破窗器
CN203410409U (zh) 一种联动式机动车破窗装置
CN207267484U (zh) 一种智能机动车全自动破窗装置
CN109334602A (zh) 一种气动微型机动车破窗器
CN203283176U (zh) 一种按压式机动车破窗器及装有该装置的车门
CN205460541U (zh) 一种警用多功能按压式破窗器
CN205672364U (zh) 一种双舱式手自动一体破玻器
CN207747862U (zh) 一种自动破窗器
CN209813908U (zh) 一种破窗器
CN207640828U (zh) 按压式双层玻璃破窗器
CN202753133U (zh) 新型救生锤
CN208164948U (zh) 一种弹射式破窗器
CN207374313U (zh) 一种客车应急窗自动破玻器
CN209279800U (zh) 多功能枪式防暴器
CN203460827U (zh) 一种电动击窗器
CN111573078A (zh) 一种市政用安全型垃圾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511

Address after: 325000 room 403-2, building B, scientific research building, No. 366, Xingke Road, Cangnan Industrial Park, Wen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YONGXU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Lucheng District of Wen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25000 Wuma Street Jintai building room 1302

Patentee before: Huang Bi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