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09345U - 烹饪设备 - Google Patents

烹饪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709345U
CN208709345U CN201820746786.5U CN201820746786U CN208709345U CN 208709345 U CN208709345 U CN 208709345U CN 201820746786 U CN201820746786 U CN 201820746786U CN 208709345 U CN208709345 U CN 2087093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interior pot
pressure
interior
cooking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74678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莫荣康
杨兴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74678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7093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7093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7093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外锅、上盖、内锅、弹性支撑部和密封圈,外锅设有固定支撑部,固定支撑部具有支撑面,内锅对应于支撑面的部位为抵靠面;内锅受弹性支撑部支撑能在使支撑面与抵靠面的间距为D1的位置和使支撑面与抵靠面抵靠的位置之间浮动,内锅中的气压等于外界环境大气压时,支撑面与抵靠面的间距为D1,内锅中的气压为预设气压Ps时,支撑面与抵靠面刚好抵靠;当内锅中的气压大于等于预设的泄压阈值Pm时,密封圈能够变形以限定出泄压口,且Ps小于Pm。本方案中的烹饪设备,影响泄压压力的主要因素仅为内锅中气压和密封圈的特性,尺寸链短,且排除了内锅、外锅、电热盘、弹性元件等的公差影响,保证了泄压压力稳定性。

Description

烹饪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如弹性平台电压力锅等烹饪设备,其承压结构大多如下所述:上盖、密封圈、内锅形成密封腔体,内锅被弹性支撑使之在外锅内能有一定的浮动量,在承受锅内压力时,弹性支撑部件能够产生弹性变形,从而使内锅能够向下浮动。
对于该弹性承压的烹饪设备,其优点为:内锅承压能够下移,使密封圈与内锅或上盖的密封面积减小,在压力超出安全压力时,内锅下移量足以破坏密封圈与内锅或上盖之间的密封,使其间出现缝隙以供锅内压力及时外泄,避免出现爆锅危险,保证使用者的安全。
但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存在如下问题:由于内锅与外锅之间设有电热盘及弹性支撑部件等部件,配合结构尺寸链较长,影响内锅下移量的因素多,导致密封圈处泄压压力偏差大,存在低压泄压或泄压压力超标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外锅;上盖,与所述外锅上盖合;内锅,位于所述外锅与所述上盖围设出的空间内,所述外锅设有用于支撑所述内锅的固定支撑部,所述固定支撑部用于与所述内锅接触的表面为支撑面,所述内锅对应于所述支撑面的部位为抵靠面;弹性支撑部,弹性支撑所述内锅,使所述内锅能够在使所述支撑面与所述抵靠面的间距为预设值D1的位置和使所述支撑面与所述抵靠面抵靠的位置之间浮动,其中,所述内锅中的气压与所述烹饪设备所处环境大气压相同时,所述支撑面与所述抵靠面的间距为所述D1,所述内锅中的气压为预设气压Ps时,所述支撑面与所述抵靠面刚好抵靠;密封圈,用于密封所述上盖与所述内锅之间的缝隙,且当所述内锅中的气压大于等于预设的泄压阈值Pm时,所述密封圈能够变形以限定出泄压口,其中,所述Ps小于所述Pm。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控制初始状态下(上盖与外锅盖合且内锅中气压与烹饪设备所处环境大气压相同时)支撑面与抵靠面的间距为预设值D1,且D1满足:在内锅中的气压从环境大气压变为Ps(Ps取值满足Ps<Pm)这一过程中,随着内锅中气压驱动内锅下浮能相应使支撑面与抵靠面之间的间距从D1变为0mm,也即,当内锅中的气压为Ps且满足Ps<Pm时,支撑面与抵靠面刚好抵靠,这时,内锅由于被固定支撑部支撑而无法继续向下浮动,这样,在内锅中气压从Ps继续上升至Pm这一阶段,也即在内锅中气压从Ps到达泄压阈值之前的阶段,可利用固定支撑部对内锅支撑而使内锅不会再向下浮动,使得该阶段中要实现泄压仅需依靠内锅中气压挤压密封圈使密封圈变形限定出泄压口即可,有效地将影响泄压压力的控制因素准确限定为内锅中气压和密封圈的特性,尺寸链短,且排除了内锅、外锅、电热盘、弹性元件等多个零件的配合公差的影响,有利于实现产品实际泄压压力和预设的泄压阈值准确对应,保证了泄压压力的稳定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烹饪设备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密封圈包括用于与所述内锅密封配合的密封唇边,其中,在所述内锅中的当前气压P小于所述Pm时,所述密封唇边内翻并搭靠在所述内锅表面上,在所述内锅中的当前气压P大于等于所述Pm时,所述密封唇边能够外翻限定出所述泄压口。
在本方案中,设置密封圈包括密封唇边,密封唇边为弹性材质,在内锅中的当前气压P小于Pm时,密封唇边内翻并搭靠在内锅表面上,其中,内锅中气压挤压密封唇边会使密封唇边膨胀并与内锅表面更加贴紧实现可靠密封,在内锅中的当前气压达到Pm或以上时,该Pm或以上的气压力能驱动密封唇边外翻使密封唇边与内锅表面之间形成缝隙作为泄压口进行泄压,该结构响应迅速、泄压可靠,且当内锅中气压下降至Pm以下时,密封唇边能回弹恢复到与内锅密封配合的状态,实用性强。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求也可设计将前述密封唇边与内锅的配合结构替换为上盖与密封圈的上唇边的配合结构,更具体如,替换方案中,密封圈包括上唇边和密封唇边,其中,密封唇边与内锅的配合装配固定为密封配合状态不变,而将上唇边与上盖的配合状态相应理解为前述实施例中密封唇边与内锅的密封配合状态和外翻泄压状态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密封唇边具有密封面,所述密封面用于在所述密封唇边内翻并搭靠在所述内锅表面上时与所述内锅表面接触配合,其中,所述D1小于等于所述密封面在所述内锅轴向上的宽度值D2。
在本方案中,设计D1小于等于密封面在内锅轴向上的宽度值D2,这样可以保证在内锅从抵靠面与支撑面间距为D1的位置下浮至抵靠面与支撑面刚好抵靠的位置这一阶段中,密封唇边不会由于内锅下浮量过大而发生外翻,有效防止烹饪设备提前泄压的不良情况,保证了泄压压力的稳定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D1大于等于1mm。
在本方案中,设计D1大于等于1mm,也即初始状态下(上盖与外锅盖合且内锅中气压与烹饪设备所处环境大气压相同时)支撑面与抵靠面的间距大于等于1mm,这样可以使内锅具有1mm以上的位移量以满足弹性平台电压力锅的压控需求,同时也避免了内锅与如电热盘等加热件接触不良的问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烹饪设备具有预设的最大工作压力Pg,所述Pg和所述D1被设置为满足:当所述内锅中的当前气压P小于等于所述Pg时,所述支撑面与所述抵靠面的当前间距D与所述D1满足0mm≤D≤D1。
可以理解的是,预设的最大工作压力Pg为一般烹饪设备需具备的产品参数,但该Pg的具体数值并非特定值,不同类型或不同型号的烹饪设备的Pg的具体数值可以不同。
在本方案中,设计Pg与D1满足:当内锅中的当前气压P小于等于Pg时,支撑面与抵靠面的当前间距D与D1满足0mm≤D<D1,也可以理解为,在内锅中的当前气压P到达Pg之前,D的取值动态控制于区间[0,D1)内,对应于内锅的状态为:内锅处于可浮动状态或内锅刚好被固定支撑部支撑或内锅被固定支撑部支撑的状态具有较短的时长,以确保满足弹性平台电压力锅的压控需求,同时也避免了内锅与如电热盘等加热件接触不良的问题,且这样设计可以利用内锅下浮运动来相对抑制密封唇边在从常压至Pg这一阶段中产生的外翻趋势和外翻变形量,以相应提升密封唇边在受Pm以上气压作用时发生外翻变形响应的精确度,可以避免内锅中气压在Pm之前就提前泄压的问题,保证了泄压压力的稳定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烹饪设备具有预设的最大工作压力Pg,所述Pg和所述Pm被设置为满足:当所述内锅中的当前气压P与所述Pm及所述Pg满足Pg≤P≤Pm时,所述支撑面与所述抵靠面抵靠。
在本方案中,设计当内锅中的当前气压P与Pm及Pg满足Pg≤P≤Pm时,支撑面与抵靠面抵靠,也可以理解为,在内锅中的当前气压P高于等于Pg后,内锅处于不可浮动状态,也即内锅被固定支撑部支撑而无法再继续向下移动,这样,实现在内锅中气压处于[Pg,Pm]这一区间中时,将影响泄压压力的控制因素准确限定为内锅中气压和密封圈的特性,尺寸链短,可为烹饪设备提供精准有效的过压保护,且通过将内锅被限制浮动的状态所对应的压力区间放宽到[Pg,Pm],相对于严格控制内锅中气压为Pm时刻的支撑面刚好与抵靠面抵靠的方案而言,可使密封圈的变形响应过程更及时准确,产品安全性更高,且由于内锅中的当前气压P在Pg以上时进行泄压对烹饪过程的影响较小,实现了在不影响烹饪设备正常烹饪过程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产品安全可靠性的目的。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外锅设有外锅锅沿,所述内锅设有内锅锅沿,所述内锅位于所述外锅中时,所述内锅锅沿位于所述外锅锅沿上方,其中,所述固定支撑部为所述外锅锅沿,所述支撑面为所述外锅锅沿的上表面,所述抵靠面为所述内锅锅沿的下表面。
在本方案中,设计外锅的外锅锅沿作为固定支撑部对内锅的内锅锅沿刚性支撑,以限制内锅的下浮运动,具有对内锅限位可靠的效果,且由于内锅的内锅锅沿部位在内锅承受内压时不会变形或变形量小,相对于设计固定支撑部对内锅的锅底部位刚性支撑的结构而言,在对支撑面和抵靠面间距的把控上不受内锅自身变形量带来的误差影响,更进一步提升了产品压控过程和泄压过程控制精准性,提升了产品压控精度,且保证了泄压压力的稳定性。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具体需求也可设计外锅的其他部位作为固定支撑部来支撑内锅,甚至还可设计独立于外锅的其他固定支撑部来支撑内锅,而内锅上的抵靠面位置随固定支撑部结构或位置而变化,具体如,对于控制内锅壁厚使内锅本身变形量较小的情况,可以设计独立于外锅的支撑筋或成型于外锅侧壁上的台阶等固定支撑部来刚性支撑内锅的底壁或侧壁等部位,实现对内锅限位。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弹性支撑部设在所述内锅与所述外锅之间的位置处。
在本方案中,设计弹性支撑部位于内锅与外锅之间的位置处,可确保弹性支撑部弹性势能发挥稳定可靠,具体如,设计弹性支撑部位于外锅内,使外锅内的弹性支撑部向上弹性支撑内锅,既能对弹性支撑部有效防护,避免外力因素干扰,且利于控制弹性支撑部弹力方向和伸缩方向沿上下方向,利于弹性支撑部弹性势能发挥,更进一步提升了产品压控过程和泄压过程控制精准性,提升了产品压控精度,且保证了泄压压力的稳定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弹性支撑部包括弹性安装在所述外锅内的加热件,和/或所述弹性支撑部包括所述外锅内用于弹性支撑所述内锅的弹性件。
在本方案中,设计弹性支撑部包括弹性安装在外锅内的加热件,具体如,设计加热件受弹性部件弹性支撑实现加热件弹性安装,这样,加热件在弹性部件的弹性支撑作用下能上下浮动,在内锅置于加热件上时,利用加热件的浮动对内锅形成弹性支撑作用,该设计结构简单,且可进一步确保加热件与内锅有效贴紧,提升加热效率,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实际上,用于对内锅加热的加热件可以弹性安装也可固定安装,这时,本领域技术人员为实现弹性支撑内锅的目的,可单独设计弹性件直接对内锅弹性支撑实现内锅能够浮动,更具体如设计包括弹簧、弹片、弹性橡胶垫等弹性件直接向上弹性支撑内锅。
可选地,所述烹饪设备为电压力锅、微压饭煲或电蒸炉。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部分结构在第一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剖视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示密封圈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部分结构在第二状态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部分结构在第三状态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5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外锅,11外锅锅沿,12支撑面,13锅牙,20上盖,21盖牙,30内锅,31内锅锅沿,32抵靠面,40密封圈,41密封唇边,42密封面,43上唇边,50弹性支撑部,51加热件,52弹性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包括:外锅10、上盖20、内锅30、弹性支撑部50和密封圈40。
具体地,上盖20与外锅10盖合;内锅30位于外锅10与上盖20围设出的空间内,外锅10设有用于支撑内锅30的固定支撑部,固定支撑部用于与内锅30接触的表面为支撑面12,内锅30对应于支撑面12的部位为抵靠面32;弹性支撑部50弹性支撑内锅30,使内锅30能够在使支撑面12与抵靠面32的间距为预设值D1的位置(例如图2所示中内锅30与外锅10的相对位置关系)和使支撑面12与抵靠面32抵靠的位置(例如图4和图5所示中内锅30与外锅10的相对位置关系)之间浮动,其中,如图2所示,内锅30中的气压与烹饪设备所处环境大气压相同时,支撑面12与抵靠面32的间距为D1,如图4所示,内锅30中的气压为预设气压Ps时,支撑面12与抵靠面32刚好抵靠;密封圈40用于密封上盖20与内锅30之间的缝隙,且当内锅30中的气压大于等于预设的泄压阈值Pm时,密封圈40能够变形以限定出泄压口,其中,Ps小于Pm。
值得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际上,上盖20与外锅10为可盖合可打开的配合结构,且上盖20上设有盖牙21,外锅10上设有锅牙13,上盖20与外锅10盖合时,锅牙13与盖牙21能扣合实现对上盖20与外锅10锁紧,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支撑面12与抵靠面32的间距为预设值D1的位置可在上盖20与外锅10盖合合锁紧的状态下进行理解。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控制初始状态下(上盖20与外锅10盖合且内锅30中气压与烹饪设备所处环境大气压相同时)支撑面12与抵靠面32的间距为预设值D1,且D1满足:在内锅30中的气压从环境大气压变为Ps(Ps取值满足Ps<Pm)这一过程中,随着内锅30中气压驱动内锅30下浮能相应使支撑面12与抵靠面32之间的间距从D1变为0mm,也即,当内锅30中的气压为Ps且满足Ps<Pm时,支撑面12与抵靠面32刚好抵靠,这时,内锅30由于被固定支撑部支撑而无法继续向下浮动,这样,在内锅30中气压从Ps继续上升至Pm这一阶段,也即在内锅30中气压从Ps到达泄压阈值之前的阶段,可利用固定支撑部对内锅30支撑而使内锅30不会再向下浮动,使得该阶段中要实现泄压仅需依靠内锅30中气压挤压密封圈40使密封圈40变形限定出泄压口即可,有效地将影响泄压压力的控制因素准确限定为内锅30中气压和密封圈40的特性,尺寸链短,且排除了内锅30、外锅10、电热盘、弹性元件等多个零件的配合公差的影响,有利于实现产品实际泄压压力和预设的泄压阈值准确对应,保证了泄压压力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密封圈40包括用于与内锅30密封配合的密封唇边41,其中,在内锅30中的当前气压P小于Pm时,密封唇边41内翻并搭靠在内锅30表面上,在内锅30中的当前气压P大于等于Pm时,密封唇边41能够外翻限定出泄压口。
在本方案中,设置密封圈40包括密封唇边41,密封唇边41为弹性材质,在内锅30中的当前气压P小于Pm时,如图2和图4所示,图2中内锅30中的当前气压P=P0(P0等于烹饪设备所处环境的大气压,也可理解为常规描述中的常压),图4中内锅30中的当前气压P=Ps,且P0和Ps皆小于Pm,此时,密封唇边41内翻并搭靠在内锅30表面上,其中,内锅30中气压挤压密封唇边41会使密封唇边41膨胀并与内锅30表面更加贴紧实现可靠密封,在内锅30中的当前气压达到Pm或以上时,如图5所示,该Pm或以上的气压力能驱动密封唇边41外翻使密封唇边41与内锅30表面之间形成缝隙作为泄压口,这时,内锅30中的气流能够从形成的缝隙沿图5中所示曲线箭头指示方向流出内锅30实现对内锅30泄压,该结构响应迅速、泄压可靠,且当内锅30中气压下降至Pm以下时,密封唇边41能回弹恢复到与内锅30密封配合的状态,实用性强。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密封唇边41具有密封面42,密封面42用于在密封唇边41内翻并搭靠在内锅30表面上时与内锅30表面接触配合,其中,D1小于等于密封面42在内锅30轴向上的宽度值D2。
在本方案中,设计D1小于等于密封面42在内锅30轴向上的宽度值D2,这样可以保证在内锅30从抵靠面32与支撑面12间距为D1的位置下浮至抵靠面32与支撑面12刚好抵靠的位置这一阶段中,密封唇边41不会由于内锅30下浮量过大而发生外翻,有效防止烹饪设备提前泄压的不良情况,保证了泄压压力的稳定性。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求也可设计将前述密封唇边41与内锅30的配合结构替换为上盖20与密封圈40的上唇边43的配合结构,更具体如图1至图5所示,替换方案中,密封圈40包括上唇边43和密封唇边41,其中,密封唇边41与内锅30的配合装配固定为密封配合状态不变,而将上唇边43与上盖20的配合状态相应理解为前述实施例中密封唇边41与内锅30的密封配合状态和外翻泄压状态即可。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所示,D1大于等于1mm,也即初始状态下(上盖20与外锅10盖合且内锅30中气压与烹饪设备所处环境大气压相同时)支撑面12与抵靠面32的间距大于等于1mm,这样可以使内锅30具有1mm以上的位移量以满足弹性平台电压力锅的压控需求,同时也避免了内锅30与如电热盘等加热件51接触不良的问题。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烹饪设备具有预设的最大工作压力Pg,实际上,Pg可略大于Ps,可略小于Ps,Pg也可等于Ps,其中,Pg和D1被设置为满足:当内锅30中的当前气压P小于等于Pg时,支撑面12与抵靠面32的当前间距D与D1满足0mm≤D≤D1。
可以理解的是,预设的最大工作压力Pg为一般烹饪设备需具备的产品参数,但该Pg的具体数值并非特定值,不同类型或不同型号的烹饪设备的Pg的具体数值可以不同。
在本方案中,设计Pg与D1满足:当内锅30中的当前气压P小于等于Pg时,支撑面12与抵靠面32的当前间距D与D1满足0mm≤D<D1,也可以理解为,在内锅30中的当前气压P到达Pg之前,D的取值动态控制于区间[0,D1)内,对应于内锅30的状态为:内锅30处于可浮动状态或内锅30刚好被固定支撑部支撑或内锅30被固定支撑部支撑的状态具有较短的时长,以确保满足弹性平台电压力锅的压控需求,同时也避免了内锅30与如电热盘等加热件51接触不良的问题,且这样设计可以利用内锅30下浮运动来相对抑制密封唇边41在从常压至Pg这一阶段中产生的外翻趋势和外翻变形量,以相应提升密封唇边41在受Pm以上气压作用时发生外翻变形响应的精确度,可以避免内锅30中气压在Pm之前就提前泄压的问题,保证了泄压压力的稳定性。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烹饪设备具有预设的最大工作压力Pg,更具体地,本实施例与前述任一实施例组合时,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最大工作压力Pg与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最大工作压力Pg可指代同一产品的同一最大工作压力,其中,Pg和Pm被设置为满足:当内锅30中的当前气压P与Pm及Pg满足Pg≤P≤Pm时,支撑面12与抵靠面32抵靠。
在本方案中,设计当内锅30中的当前气压P与Pm及Pg满足Pg≤P≤Pm时,支撑面12与抵靠面32抵靠,也可以理解为,在内锅30中的当前气压P高于等于Pg后,内锅30处于不可浮动状态,也即内锅30被固定支撑部支撑而无法再继续向下移动,这样,实现在内锅30中气压处于[Pg,Pm]这一区间中时,将影响泄压压力的控制因素准确限定为内锅30中气压和密封圈40的特性,尺寸链短,可为烹饪设备提供精准有效的过压保护,且通过将内锅30被限制浮动的状态所对应的压力区间放宽到[Pg,Pm],相对于严格控制内锅30中气压为Pm时刻的支撑面12刚好与抵靠面32抵靠的方案而言,可使密封圈40的变形响应过程更及时准确,产品安全性更高,且由于内锅30中的当前气压P在Pg以上时进行泄压对烹饪过程的影响较小,实现了在不影响烹饪设备正常烹饪过程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产品安全可靠性的目的。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外锅10设有外锅锅沿11,内锅30设有内锅锅沿31,内锅30位于外锅10中时,内锅锅沿31位于外锅锅沿11上方,其中,固定支撑部为外锅锅沿11,支撑面12为外锅锅沿11的上表面,抵靠面32为内锅锅沿31的下表面。
在本方案中,设计外锅10的外锅锅沿11作为固定支撑部对内锅30的内锅锅沿31刚性支撑,以限制内锅30的下浮运动,具有对内锅30限位可靠的效果,且由于内锅30的内锅锅沿31部位在内锅30承受内压时不会变形或变形量小,相对于设计固定支撑部对内锅30的锅底部位刚性支撑的结构而言,在对支撑面12和抵靠面32间距的把控上不受内锅30自身变形量带来的误差影响,更进一步提升了产品压控过程和泄压过程控制精准性,提升了产品压控精度,且保证了泄压压力的稳定性。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具体需求也可设计外锅10的其他部位作为固定支撑部来支撑内锅30,甚至还可设计独立于外锅10的其他固定支撑部来支撑内锅30,而内锅30上的抵靠面32位置随固定支撑部结构或位置而变化,具体如,对于控制内锅30壁厚使内锅30本身变形量较小的情况,可以设计独立于外锅10的支撑筋或成型于外锅10侧壁上的台阶等固定支撑部来刚性支撑内锅30的底壁或侧壁等部位,实现对内锅30限位。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弹性支撑部50设在内锅30与外锅10之间的位置处,这样可确保弹性支撑部50弹性势能发挥稳定可靠,具体如,设计弹性支撑部50位于外锅10内,使外锅10内的弹性支撑部50向上弹性支撑内锅30,既能对弹性支撑部50有效防护,避免外力因素干扰,且利于控制弹性支撑部50弹力方向和伸缩方向沿上下方向,利于弹性支撑部50弹性势能发挥,更进一步提升了产品压控过程和泄压过程控制精准性,提升了产品压控精度,且保证了泄压压力的稳定性。
上述任一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技术方案中,如图1所示,弹性支撑部50包括弹性安装在外锅10内的加热件51(例如为电热盘),具体如,设计加热件51受弹性部件52弹性支撑实现加热件51弹性安装,这样,加热件51在弹性部件52的弹性支撑作用下能上下浮动,在内锅30置于加热件51上时,利用加热件51的浮动对内锅30形成弹性支撑作用,该设计结构简单,且可进一步确保加热件51与内锅30有效贴紧,提升加热效率。
上述任一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技术方案中,弹性支撑部50包括外锅10内用于弹性支撑内锅30的弹性件(图中未示出),这时,用于对内锅30加热的加热件51可以弹性安装也可固定安装,其中,通过单独设计弹性件直接对内锅30弹性支撑同样可以实现内锅30能够浮动,更具体如设计包括弹簧、弹片、弹性橡胶垫等弹性件直接向上弹性支撑内锅30等,具有结构简单,装配方便的优点。
可选地,烹饪设备为电压力锅、微压饭煲或电蒸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以烹饪设备为弹性电压力锅为例进行说明,弹性电压力锅包括:上盖20(例如为锅盖)、密封圈40、内锅30、外锅10、加热件51(例如为电热盘),其中上盖20、密封圈40、内锅30形成密封腔体,内锅30通过电热盘与外锅10连接,上盖20与外锅10扣合,承受锅内压力;内锅30与外锅10之间还可以设有弹性部件52。其中,内锅30的锅口部位设有向外的内锅锅沿31,外锅10的锅口部位设有向外的外锅锅沿11,内锅锅沿31位于外锅锅沿11的上方,密封圈40具有上唇边43和密封唇边41,上唇边43与锅盖紧靠实现密封配合,密封唇边41用于与内锅30抵靠形成密封配合,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初始状态(内锅30中的气压和烹饪设备所处环境气压均为P0),外锅锅沿11与内锅锅沿31的相对表面之间存在间距D1;在产品起压后,随着锅内压力的增加,内锅30向下移动,内锅锅沿31与外锅锅沿11的间距D1逐渐减小;当压力达到设定程度之后,如图4所示,具体如,锅内压力达到预设值Ps时,内锅锅沿31直接搭在外锅锅沿11上;当压力继续上升达到最小泄压压力Pm时,也即内锅30中压力达到预设的泄压阈值Pm时,如图5所示,密封唇边41被压力推挤呈外翻状态,此时,密封唇边41与内锅30表面之间存在缝隙以作为泄压口供内锅30向外泄压,对产品过压保护。
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前述中内锅锅沿31与外锅锅沿11相对表面之间的间距D1小于密封唇边41的密封面42的高度D2。更优选地,前述中内锅锅沿31与外锅锅沿11相对表面之间的间距D1不小于1mm。
另外,弹性电压力锅产品设定最大工作压力为Pg,最小泄压压力为Pm,也即预设的泄压阈值为Pm,前述的结构满足:当内锅30锅内的当前压力P≤Pg时,内锅锅沿31与外锅锅沿11相对表面之间的当前间距D≥0mm;更优选地,前述的结构还满足:当内锅30锅内的当前压力P满足Pg≤P≤Pm时,内锅锅沿31搭在外锅锅沿11上。
本方案提出的弹性电压力锅,相对于传统结构而言,将内锅锅沿31与外锅锅沿11相对表面之间的间距D1减小,当锅内压力达到一定程度Ps(泄压之前),内锅锅沿31搭在外锅锅沿11上,此时,内锅30受到外锅10固定支撑,无法继续向下移动,只有靠锅内压力把密封圈40的密封唇边41向外挤出才能实现泄压,因此,影响泄压压力的主要因素只剩下内锅30锅内压力及密封圈40的特性,而排除了内锅30、外锅10、电热盘、弹性元件等多个零件的配合公差的影响,保证了泄压压力的稳定性。且控制内锅锅沿31与外锅锅沿11相对表面之间的间距D1小于密封唇边41的密封面42的高度D2,可保证产品泄压之前,使内锅30下移至内锅锅沿31与外锅锅沿11相搭的状态,避免提前泄压。而控制内锅锅沿31与外锅锅沿11相对表面之间的间距D1不小于1mm,其中,1mm为控压所需的内锅30位移量,同时,也为了避免内锅30与电热盘接触不良。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控制初始状态下(上盖与外锅盖合且内锅中气压与烹饪设备所处环境大气压相同时)支撑面与抵靠面的间距为预设值D1,且D1满足:在内锅中的气压从环境大气压变为Ps(Ps取值满足Ps<Pm)这一过程中,随着内锅中气压驱动内锅下浮能相应使支撑面与抵靠面之间的间距从D1变为0mm,也即,当内锅中的气压为Ps且满足Ps<Pm时,支撑面与抵靠面刚好抵靠,这时,内锅由于被固定支撑部支撑而无法继续向下浮动,这样,在内锅中气压从Ps继续上升至Pm这一阶段,也即在内锅中气压从Ps到达泄压阈值之前的阶段,可利用固定支撑部对内锅支撑而使内锅不会再向下浮动,使得该阶段中要实现泄压仅需依靠内锅中气压挤压密封圈使密封圈变形限定出泄压口即可,有效地将影响泄压压力的控制因素准确限定为内锅中气压和密封圈的特性,尺寸链短,且排除了内锅、外锅、电热盘、弹性元件等多个零件的配合公差的影响,有利于实现产品实际泄压压力和预设的泄压阈值准确对应,保证了泄压压力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锅;
上盖,与所述外锅盖合;
内锅,位于所述外锅与所述上盖围设出的空间内,所述外锅设有用于支撑所述内锅的固定支撑部,所述固定支撑部用于与所述内锅接触的表面为支撑面,所述内锅对应于所述支撑面的部位为抵靠面;
弹性支撑部,弹性支撑所述内锅,使所述内锅能够在使所述支撑面与所述抵靠面的间距为预设值D1的位置和使所述支撑面与所述抵靠面抵靠的位置之间浮动,其中,所述内锅中的气压与所述烹饪设备所处环境大气压相同时,所述支撑面与所述抵靠面的间距为所述D1,所述内锅中的气压为预设气压Ps时,所述支撑面与所述抵靠面刚好抵靠;
密封圈,用于密封所述上盖与所述内锅之间的缝隙,且当所述内锅中的气压大于等于预设的泄压阈值Pm时,所述密封圈能够变形以限定出泄压口,其中,所述Ps小于所述P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圈包括用于与所述内锅密封配合的密封唇边,
其中,在所述内锅中的当前气压P小于所述Pm时,所述密封唇边内翻并搭靠在所述内锅表面上,在所述内锅中的当前气压P大于等于所述Pm时,所述密封唇边能够外翻限定出所述泄压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唇边具有密封面,所述密封面用于在所述密封唇边内翻并搭靠在所述内锅表面上时与所述内锅表面接触配合,其中,所述D1小于等于所述密封面在所述内锅轴向上的宽度值D2。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D1大于等于1mm。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烹饪设备具有预设的最大工作压力Pg,所述Pg和所述D1被设置为满足:当所述内锅中的当前气压P小于等于所述Pg时,所述支撑面与所述抵靠面的当前间距D与所述D1满足0mm≤D<D1。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烹饪设备具有预设的最大工作压力Pg,所述Pg和所述Pm被设置为满足:当所述内锅中的当前气压P与所述Pm及所述Pg满足Pg≤P≤Pm时,所述支撑面与所述抵靠面抵靠。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锅设有外锅锅沿,所述内锅设有内锅锅沿,所述内锅位于所述外锅中时,所述内锅锅沿位于所述外锅锅沿上方,
其中,所述固定支撑部为所述外锅锅沿,所述支撑面为所述外锅锅沿的上表面,所述抵靠面为所述内锅锅沿的下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支撑部设在所述内锅与所述外锅之间的位置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支撑部包括弹性安装在所述外锅内的加热件,和/或所述弹性支撑部包括所述外锅内用于弹性支撑所述内锅的弹性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烹饪设备为电压力锅、微压饭煲或电蒸炉。
CN201820746786.5U 2018-05-18 2018-05-18 烹饪设备 Active CN2087093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746786.5U CN208709345U (zh) 2018-05-18 2018-05-18 烹饪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746786.5U CN208709345U (zh) 2018-05-18 2018-05-18 烹饪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709345U true CN208709345U (zh) 2019-04-09

Family

ID=659705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746786.5U Active CN208709345U (zh) 2018-05-18 2018-05-18 烹饪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70934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42999A (zh) * 2020-01-07 2021-07-23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42999A (zh) * 2020-01-07 2021-07-23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设备
CN113142999B (zh) * 2020-01-07 2022-09-27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69289C (zh) 一种电压力锅
CN105286498B (zh) 一种控压式电压力煲
CN208709345U (zh) 烹饪设备
CN103783998A (zh) 电饭煲及其加热控制方法
AU2012242101A1 (en) Grill and/or frying plate for the use on cooking hobs
CN2824786Y (zh) 一种自动电压力锅
KR101332512B1 (ko) 조리기구용 뚜껑
CN110811313A (zh) 上盖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06586839U (zh) 线圈盘组件和电压力锅
WO2018219709A1 (en) Cooker with vapor generator
CN201223279Y (zh) 桶式电压力煲
CN208192828U (zh) 电磁感应加热的电压力锅
CN201630965U (zh) 一种带圆底内胆的电压力锅
CN204698339U (zh)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06239110U (zh) 电加热锅具
CN206586838U (zh) 线圈盘组件和电压力锅
CN205697265U (zh) 一种电饭煲超薄上盖及电饭煲
CN215304952U (zh) 一种蒸汽烹饪器具
CN201085464Y (zh) 一种电压力锅
JP5653381B2 (ja) 炊飯器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調理装置
CN219570941U (zh) 阀体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3405732U (zh) 非接触加热蒸汽发生器
CN206586837U (zh) 线圈盘组件和电压力锅
CN209101352U (zh) 一种低辐射电磁烹饪器具
CN205251231U (zh) 一种多功能电压力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