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06973U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706973U
CN208706973U CN201821504170.3U CN201821504170U CN208706973U CN 208706973 U CN208706973 U CN 208706973U CN 201821504170 U CN201821504170 U CN 201821504170U CN 208706973 U CN208706973 U CN 2087069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holding section
connector
shielding casing
abu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50417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海峰
李旦
苟亚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Alltop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Alltop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Alltop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50417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7069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7069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7069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定义有与对接连接器插接的对接方向、垂直于对接方向的纵长方向及垂直于对接方向和纵长方向的厚度方向,并界定与对接连接器插接端为前端,包括:基座、设于基座的端子、套设在所述基座外的遮蔽壳体及金属外壳,所述遮蔽壳体具有第一内壁,所述金属外壳具有对应第一内壁的第一外壁,所述第一内壁具有向外突伸的第一卡持部和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外壁具有在对接方向上分别与第一卡持部和第一突出部对应配合的第一抵接部和第一固定部,第一抵接部与第一卡持部的后端面抵接固定,该第一固定部与第一突出部的前端面抵接固定,从而在对接方向上限制遮蔽壳体与金属外壳相对移动。如此设置,加强壳体结合的强度及稳定性。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加强壳体结合强度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传统电连接器绝缘本体外套设两个壳体时,两壳体之间需要定位以避免在插接时前后运动而产生偏移,通常情况下可通过点焊加强固定,但是,实际安装过程中,极容易出现两壳体上的点焊面不贴靠而无法实现点焊之情形,造成固定失败。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加强壳体结合强度的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定义有与对接连接器插接的对接方向、垂直于对接方向的纵长方向及垂直于对接方向和纵长方向的厚度方向,并界定与对接连接器插接端为前端,包括:基座、设于基座的端子、套设在所述基座外的遮蔽壳体及金属外壳,所述遮蔽壳体具有第一内壁,所述金属外壳具有对应第一内壁的第一外壁,所述第一内壁具有向外突伸的第一卡持部和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外壁具有在对接方向上分别与第一卡持部和第一突出部对应配合的第一抵接部和第一固定部,该第一抵接部与第一卡持部的后端面抵接固定,该第一固定部与第一突出部的前端面抵接固定,从而在对接方向上限制遮蔽壳体与金属外壳相对移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遮蔽壳体成筒状结构且具有与第一内壁相对设置的第二内壁,所述金属外壳成筒状结构且具有与第一外壁相对设置且对应第二内壁的第二外壁,所述第二内壁具有向外突伸的第二卡持部和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外壁具有在对接方向上分别与第二卡持部和第二突出部对应配合的第二抵接部和第二固定部,该第二抵接部与第二卡持部的后端面抵接固定,该第二固定部与第二突出部的前端面抵接固定,从而在对接方向上限制遮蔽壳体与金属外壳相对移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卡持部和第二卡持部为分别自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向外撕破设置并在对接方向上向后延伸的弹片结构,所述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均设置有在厚度方向贯通的通孔结构,所述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为通孔结构抵接弹片结构自由末端的内壁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分别为自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外表面隆起的凸出结构,所述第一外壁和第二外壁开设有容纳凸出结构的让位孔,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为所述让位孔向后抵接凸出结构的内壁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卡持部、第二卡持部及第二突出部均成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突出部位于一对所述第一卡持部之间,一对所述第二突出部均位于一对第二卡持部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外壁后端设置有朝向基座延伸的卡持臂,所述基座开设有对应收容定位卡持臂的凹槽,该卡持臂收容在凹槽内并向前抵接凹槽的内壁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遮蔽壳体的第一内壁开设有对应凹槽的开口,所述卡持臂通过开口延伸进凹槽从而同时向前抵持在开口的内壁面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座设有定位部,所述遮蔽壳体开设有配合定位部以定位所述基座与遮蔽壳体的限位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外壳包括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外壁和第二外壁的第三外壁和第四外壁,该第三外壁和第四外壁后端缘向后弯折延伸形成有固定脚,该固定脚与第三外壁和第四外壁弯折连接处设有加强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遮蔽壳体和金属外壳均为采用金属板材弯折后进行扣合形成的筒状结构,并且在弯折后的连接处设置有进行相互扣持的燕尾槽和燕尾状凸起,所述遮蔽壳体和金属外壳的连接处所在面不在同一侧。
本实用新型连接器通过设置于遮蔽壳体的第一卡持部和第一突出部在对接方向上与设置于金属外壳的第一抵接部和第一固定部对应固定配合,以在对接方向限制遮蔽壳体与金属外壳的相对运动,以避免壳体间的相对运动,从而增强双壳体之间的结构强度与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图2和3是图1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组装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5和6是图4自另一方向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7是图4进一步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遮蔽壳体及金属外壳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图8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9介绍本实用新型连接器100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连接器100包括基座1、设于基座1的端子2、套设在所述基座1外的遮蔽壳体3及金属外壳4。为了便于说明,下文将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插接的方向界定为对接方向,与所述对接方向垂直的一个方向定义为纵长方向,与对接方向和横向方向均垂直的另一方向定义为厚度方向,并界定与对接连接器插接的一端为前端。
参照图1至图7所示,所述基座1具有主体部11及自主体部11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部12。所述主体部11后端开设有凹槽110及用于定位的定位部113。在本申请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部11具有在厚度方向上设置于其两侧的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所述凹槽110设置为一对,并且自第一表面111后端凹设形成。在本申请中,所述定位部113设置为自主体部11两侧后端向外突伸的凸块结构。
所述端子2成两排设置,且两排端子2分别具有延伸出基座1后端面的焊接脚21。两排所述焊接脚21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反向延伸。
参照图8和图9所示,所述遮蔽壳体3呈筒状结构,并且具有在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内壁31和第二内壁32。所述第一内壁31和第二内壁32分别对应遮盖基座1的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所述第一内壁31具有向外突伸的第一卡持部311和第一突出部312,所述第二内壁32具有向外突伸的第二卡持部321和第二突出部322。
在本申请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卡持部311和第二卡持部321为分别自第一内壁31和第二内壁32向外撕破设置、并且在对接方向上向后延伸的弹片结构。所述第一卡持部311和第二卡持部321均成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突出部312也成对间隔设置,并且均位于一对所述第一卡持部311之间。所述第二突出部322也成对间隔设置,并且均位于一对第二卡持部321之间。在本申请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突出部312和第二突出部322分别为自第一内壁31和第二内壁32外表面隆起的凸出结构。所述凸出结构在纵长方向呈狭长条形设置,整体大致为梯台结构,从而在对接方向上的前后两侧形成一对抵接侧面34。
参照图1至图6所示,所述遮蔽壳体3还设有与定位部113相配合设置的限位部33,以对所述基座1与遮蔽壳体3形成相对限位,限制遮蔽壳体3的安装位置。在本申请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部33为缺口结构,从而令所述基座1的凸块结构抵持于所述缺口结构内壁,以避免遮蔽壳体3相对于基座1向后运动。在本申请中,所述第一内壁31还内外贯穿设置有开口313。所述开口313与所述基座11的凹槽110相对应且述开口313的内壁与所述凹槽110的内壁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的投影重合。
参照图1至图9所示,所述金属外壳4呈筒状结构,并且套设于所述遮蔽壳体3外侧。所述金属外壳4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外壁41和第二外壁42、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外壁41和第二外壁42两端的两个侧壁43。所述第一外壁41和第二外壁42分别对应遮盖于所述遮蔽壳体3的第一内壁31和第二内壁32外侧。
所述第一外壁41具有在对接方向上分别与第一卡持部311和第一突出部312对应配合的第一抵接部411和第一固定部412,该第一抵接部411与第一卡持部311的后端面抵接固定,该第一固定部412与第一突出部312的前端面抵接固定。所述第二外壁42具有在对接方向上分别与第二卡持部321和第二突出部322对应配合的第二抵接部421和第二固定部422,该第二抵接部421与第二卡持部321的后端面抵接固定,该第二固定部422与第二突出部322的前端面抵接固定,从而在对接方向上限制遮蔽壳体3与金属外壳4的相对移动。
在本申请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内壁31和第二内壁32均设置有在厚度方向贯通的通孔结构,所述第一抵接部411和第二抵接部421为通孔结构抵接遮蔽壳体3的弹片结构自由末端的内壁面。
在本申请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外壁41和第二外壁42还分别开设有容纳遮蔽壳体3的凸出结构的让位孔44,所述第一固定部412和第二固定部422为所述让位孔44向后抵接遮蔽壳体3的凸出结构的内壁面,所述遮蔽壳体3的凸出结构位于前端的抵接侧面34抵接让位孔44的内壁面,以在对接方向限制遮蔽壳体3与金属外壳4的相对运动。
在本申请中,所述第一外壁41后端设置有朝向基座1延伸的卡持臂45,该卡持臂45收容在凹槽110内并向前抵接凹槽110的内壁面。更具体地说,所述卡持臂45通过遮蔽壳体3的开口313延伸进凹槽110从而同时向前抵持在开口313和凹槽110的内壁面上,从而,以在对接方向同时限制基座1、遮蔽壳体3与金属外壳4三者的相对运动。
所述侧壁43后端缘先向外、再向后弯折延伸形成有固定部46。该固定部46与侧壁43的弯折连接处设有加强筋47,以加强结构稳定性。
在本申请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一对所述固定部46在纵长方向上的间距大于一对所述金属外壳4的侧壁43之间的间距。所述固定部46具有在厚度方向延伸的基部461、自基部461两端分别沿对接方向向后延伸的固定脚462。一对所述固定脚462沿厚度方向间隔设置,并且同一侧的上下两个固定脚462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金属外壳4的第一外壁41与第二外壁42之间的间距,使得连接器100通过金属外壳4的固定脚462能够稳定地连接在电路板等其他元件上。
在本申请中,所述遮蔽壳体3和金属外壳4均为采用金属板材弯折后进行扣合形成的筒状结构,并且在弯折后的连接处设置有进行相互扣持的燕尾槽5和燕尾状凸起6,所述遮蔽壳体3和金属外壳4的连接处所在面不在同一侧,以增强壳体的防水性能及结构强度。
在本申请中,所述遮蔽壳体3可设置为至少具有第一内壁31,所述金属外壳4可设置为至少具有第一外壁41,从而设置于第一内壁31上的第一卡持部311和第一突出部312在对接方向上分别与设置于第一外壁41的第一抵接部411和第一固定部412对应固定配合,以在对接方向限制遮蔽壳体3与金属外壳4的相对运动。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定义有与对接连接器插接的对接方向、垂直于对接方向的纵长方向及垂直于对接方向和纵长方向的厚度方向,并界定与对接连接器插接端为前端,包括:基座、设于基座的端子、套设在所述基座外的遮蔽壳体及金属外壳,所述遮蔽壳体具有第一内壁,所述金属外壳具有对应第一内壁的第一外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壁具有向外突伸的第一卡持部和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外壁具有在对接方向上分别与第一卡持部和第一突出部对应配合的第一抵接部和第一固定部,该第一抵接部与第一卡持部的后端面抵接固定,该第一固定部与第一突出部的前端面抵接固定,从而在对接方向上限制遮蔽壳体与金属外壳相对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壳体成筒状结构且具有与第一内壁相对设置的第二内壁,所述金属外壳成筒状结构且具有与第一外壁相对设置且对应第二内壁的第二外壁,所述第二内壁具有向外突伸的第二卡持部和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外壁具有在对接方向上分别与第二卡持部和第二突出部对应配合的第二抵接部和第二固定部,该第二抵接部与第二卡持部的后端面抵接固定,该第二固定部与第二突出部的前端面抵接固定,从而在对接方向上限制遮蔽壳体与金属外壳相对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持部和第二卡持部为分别自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向外撕破设置并在对接方向上向后延伸的弹片结构,所述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均设置有在厚度方向贯通的通孔结构,所述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为通孔结构抵接弹片结构自由末端的内壁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分别为自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外表面隆起的凸出结构,所述第一外壁和第二外壁开设有容纳凸出结构的让位孔,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为所述让位孔向后抵接凸出结构的内壁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持部、第二卡持部及第二突出部均成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突出部位于一对所述第一卡持部之间,一对所述第二突出部均位于一对第二卡持部之间。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壁后端设置有朝向基座延伸的卡持臂,所述基座开设有对应收容定位卡持臂的凹槽,该卡持臂收容在凹槽内,并向前抵接凹槽的内壁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壳体的第一内壁开设有对应凹槽的开口,所述卡持臂通过开口延伸进凹槽从而同时向前抵持在开口的内壁面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设有定位部,所述遮蔽壳体开设有配合定位部以定位所述基座与遮蔽壳体的限位部。
9.如权利要求2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外壳包括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外壁和第二外壁的一对侧壁,该侧壁后端缘向后弯折延伸形成有固定脚,该固定脚与侧壁弯折连接处设有加强筋。
10.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壳体和金属外壳均为采用金属板材弯折后进行扣合形成的筒状结构,并且在弯折后的连接处设置有进行相互扣持的燕尾槽和燕尾状凸起,所述遮蔽壳体和金属外壳的连接处所在面不在同一侧。
CN201821504170.3U 2018-09-14 2018-09-14 连接器 Active CN2087069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504170.3U CN208706973U (zh) 2018-09-14 2018-09-14 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504170.3U CN208706973U (zh) 2018-09-14 2018-09-14 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706973U true CN208706973U (zh) 2019-04-05

Family

ID=659467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504170.3U Active CN208706973U (zh) 2018-09-14 2018-09-14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7069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70981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04733922B (zh) 电连接器组合
CN102683974A (zh) 连接器组件
TWI569518B (zh) 電連接器
CN107437681B (zh) 电连接器组合
TWM544135U (zh) 銅排連接器及端子組件
CN105633663A (zh) 电连接器
KR20200029588A (ko) 커넥터
CN104733923A (zh) 电连接器组合
JP2012129082A (ja) コネクタ
CN104733893B (zh) 电连接器组合
CN107978887B (zh) 线对板连接器总成及其板端连接器与线端连接器
CN208706973U (zh) 连接器
CN109066181A (zh) 连接器
CN110829085B (zh) 电连接器
JP3161714U (ja) 電気コネクタ
KR20190033014A (ko) 인쇄회로기판 어셈블리
CN110034436A (zh) 电连接器
CN207925801U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TW201635651A (zh) 導電端子及電連接器組合
JP6537874B2 (ja) 基板保持具
TWI763936B (zh) 卡緣連接器
CN210137031U (zh) 高稳定性夹板式连接器
TWI681597B (zh) 連接器
WO2022255060A1 (ja) ジョイント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