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81597B - 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81597B
TWI681597B TW107133591A TW107133591A TWI681597B TW I681597 B TWI681597 B TW I681597B TW 107133591 A TW107133591 A TW 107133591A TW 107133591 A TW107133591 A TW 107133591A TW I681597 B TWI681597 B TW I68159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connector
shell
protruding
bas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35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13828A (zh
Inventor
任海峰
李旦
茍亞娟
Original Assignee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335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81597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15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1597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138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3828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連接器,包括:基座、設於基座之端子、套設在所述基座外之遮蔽殼體及金屬外殼,所述遮蔽殼體具有第一內壁,所述金屬外殼具有對應第一內壁之第一外壁,所述第一內壁具有向外突伸之第一卡持部和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外壁具有在對接方向上分別與第一卡持部和第一突出部對應配合之第一抵接部和第一固定部,第一抵接部與第一卡持部之後端面抵接固定,該第一固定部與第一突出部之前端面抵接固定,從而在對接方向上限制遮蔽殼體與金屬外殼相對移動。如此設置,加強殼體結合之強度及穩定性。

Description

連接器
本發明涉及一種連接器,尤其涉及一種能夠加強殼體結合強度之連接器。
傳統電連接器絕緣本體外套設兩個殼體時,兩殼體之間需要定位以避免在插接時前後運動而產生偏移,通常情況下可藉由點焊加強固定,惟,實際安裝過程中,極容易出現兩殼體上之點焊面不貼靠而無法實現點焊之情形,造成固定失敗。
有鑒於此,確有必要對傳統連接器作進一步改進,以解決上述問題。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加強殼體結合強度之連接器。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連接器,定義有與對接連接器插接之對接方向、垂直於對接方向之縱長方向及垂直於對接方向和縱長方向之厚度方向,並界定與對接連接器插接端為前端,包括:基座、設於基座之端子、套設在所述基座外之遮蔽殼體及金屬外殼,所述遮蔽殼體具有第一內壁,所述金屬外殼具有對應第一內壁之第一外壁,所述第一內壁具有向外突伸之第一卡持部和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外壁具有在對接方向上分別與第一卡持部和第一突出部對應配合之第一抵接部和第一固定部,該第一抵接部與第一卡持部之後端面抵接固定,該第一固定部與第一突出部之前端面抵接固定,從而在對接方向上限制遮蔽殼體與金屬外殼相對移動。
作為本發明之進一步改進,所述遮蔽殼體成筒狀結構且具有與第一內壁相對設置之第二內壁,所述金屬外殼成筒狀結構且具有與第一外壁相對設置且對應第二內壁之第二外壁,所述第二內壁具有向外突伸之第二卡持部和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外壁具有在對接方向上分別與第二卡持部和第二突出部對應配合之第二抵接部和第二固定部,該第二抵接部與第二卡持部之後端面抵接固定,該第二固定部與第二突出部之前端面抵接固定,從而在對接方向上限制遮蔽殼體與金屬外殼相對移動。
作為本發明之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卡持部和第二卡持部為分別自第一內壁和第二內壁向外撕破設置並在對接方向上向後延伸之彈片結構,所述第一外壁和第二外壁均設置有在厚度方向貫通之通孔結構,所述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為通孔結構在對接方向上位於後端之內壁面,用以抵接遮蔽殼體之前述彈片結構自由末端。
作為本發明之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分別為自第一內壁和第二內壁外表面隆起之凸出結構,所述第一外壁和第二外壁開設有容納凸出結構之讓位孔,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為所述讓位孔之內壁面,用以向後抵接凸出結構。
作為本發明之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卡持部、第二卡持部及第二突出部均成對間隔設置,所述第一突出部位於一對所述第一卡持部之間,一對所述第二突出部均位於一對第二卡持部之間。
作為本發明之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外壁後端設置有朝向基座延伸之卡持臂,所述基座開設有對應收容定位卡持臂之凹槽,該卡持臂收容在凹槽內並向前抵接凹槽之內壁面。
作為本發明之進一步改進,所述遮蔽殼體之第一內壁開設有對應凹槽之開口,所述卡持臂藉由開口延伸進凹槽從而同時向前抵持在開口之內壁面上。
作為本發明之進一步改進,所述基座設有定位部,所述遮蔽殼體開設有配合定位部以定位所述基座與遮蔽殼體之限位部。
作為本發明之進一步改進,所述金屬外殼包括分別連接所述第一外壁和第二外壁之第三外壁和第四外壁,該第三外壁和第四外壁後端緣向後彎折延伸形成有固定腳,該固定腳與第三外壁和第四外壁彎折連接處設有加強筋。
作為本發明之進一步改進,所述遮蔽殼體和金屬外殼均為採用金屬板材彎折後進行扣合形成之筒狀結構,並且在彎折後之連接處設置有進行相互扣持之燕尾槽和燕尾狀凸起,所述遮蔽殼體和金屬外殼之連接處所在面不在同一側。
相較於習知技術,本發明之連接器設置於遮蔽殼體之第一卡持部和第一突出部於對接方向上與設置於金屬外殼之第一抵接部和第一固定部對應固定配合,以於對接方向限制遮蔽殼體與金屬外殼之相對運動,以避免殼體間之相對運動,從而增強雙殼體之間之結構強度與穩定性。
以下,將結合第一圖至第九圖介紹本發明連接器100之具體實施方式。所述連接器100包括基座1、設於基座1之端子2、套設於所述基座1外之遮蔽殼體3及金屬外殼4。為了便於說明,下文將連接器100與對接連接器插接之方向界定為對接方向,與所述對接方向垂直之一個方向定義為縱長方向,與對接方向和縱長方向均垂直之另一方向定義為厚度方向,並界定與對接連接器插接之一端為前端。
參照第一圖至第七圖所示,所述基座1具有主體部11及自主體部11向前延伸形成之舌板部12。所述主體部11後端開設有凹槽110及用於定位之定位部113。在本發明優選之實施方式中,所述主體部11具有在厚度方向上設置於其兩側之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所述凹槽110設置為一對,並且自第一表面111後端凹設形成。在本發明中,所述定位部113設置為自主體部11兩側後端向外突伸之凸塊結構。
所述端子2成兩排設置,且兩排端子2分別具有延伸出基座1後端面之焊接腳21。兩排所述端子2之焊接腳21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反向延伸。
參照第八圖和第九圖所示,所述遮蔽殼體3呈筒狀結構,並且具有在厚度方向上相對設置之第一內壁31和第二內壁32。所述第一內壁31和第二內壁32分別對應遮蓋基座1之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所述第一內壁31具有向外突伸之第一卡持部311和第一突出部312,所述第二內壁32具有向外突伸之第二卡持部321和第二突出部322。
在本發明優選之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卡持部311和第二卡持部321為分別自第一內壁31和第二內壁32向外撕破設置、並且在對接方向上向後延伸之彈片結構。所述第一卡持部311和第二卡持部321均成對間隔設置。所述第一突出部312設置為一個,並且位於一對所述第一卡持部311之間。所述第二突出部322成對間隔設置,並且均位於一對第二卡持部321之間。在本發明優選之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突出部312和第二突出部322分別為自第一內壁31和第二內壁32外表面隆起之凸出結構。所述凸出結構在縱長方向呈狹長條形設置,整體大致為梯台結構,並且在對接方向上之前側形成一抵接面34。
參照第一圖至第六圖所示,所述遮蔽殼體3還設有與定位部113相配合設置之限位部33,以對所述基座1與遮蔽殼體3形成相對限位,限制遮蔽殼體3之安裝位置。在本發明優選之實施方式中,所述限位部33為缺口結構,從而令呈凸塊結構設計之定位部113收容於所述缺口結構內,以避免遮蔽殼體3相對於基座1向後運動。在本發明中,所述第一內壁31還設置有內外貫穿之開口313,所述開口313與所述基座11之凹槽110相對應設置。
參照第一圖至第九圖所示,所述金屬外殼4呈筒狀結構,並且套設於所述遮蔽殼體3外側。所述金屬外殼4具有相對設置之第一外壁41和第二外壁42、分別連接所述第一外壁41和第二外壁42兩端之兩個側壁43。所述第一外壁41和第二外壁42分別對應遮蓋於所述遮蔽殼體3之第一內壁31和第二內壁32外側。
所述第一外壁41具有在對接方向上分別與第一卡持部311和第一突出部312對應配合之第一抵接部411和第一固定部412,該第一抵接部411與第一卡持部311之後端面抵接固定,該第一固定部412與第一突出部312之前端面抵接固定。所述第二外壁42具有在對接方向上分別與第二卡持部321和第二突出部322對應配合之第二抵接部421和第二固定部422,該第二抵接部421與第二卡持部321之後端面抵接固定,該第二固定部422與第二突出部322之前端面抵接固定,從而在對接方向上限制遮蔽殼體3與金屬外殼4之相對移動。
在本發明優選之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外壁41和第二外壁42均設置有在厚度方向貫通之通孔結構40,所述第一抵接部411和第二抵接部421為通孔結構40在對接方向上位於後端之內壁面,用以抵接遮蔽殼體3上呈彈片結構設計的第一卡持部311和第二卡持部321的自由末端。
在本發明優選之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外壁41和第二外壁42還分別開設有容納遮蔽殼體3之凸出結構之讓位孔44,所述第一固定部412和第二固定部422形成於所述讓位孔44之內壁面,用以向後抵接遮蔽殼體3上呈凸出結構設計的第一突出部312和第二突出部322的抵接面34,以在對接方向限制遮蔽殼體3與金屬外殼4之相對運動。
在本發明中,所述第一外壁41後端設置有朝向基座1延伸之卡持臂45,該卡持臂45收容在凹槽110內並向前抵接凹槽110之內壁面。更具體地說,所述卡持臂45藉由遮蔽殼體3之開口313延伸進凹槽110,從而向前抵持在形成開口313和凹槽110之前壁上,從而,以在對接方向同時限制基座1、遮蔽殼體3與金屬外殼4三者之相對運動。
所述側壁43後端緣先向外、再向後彎折延伸形成有固定部46。該固定部46與側壁43之彎折連接處設有加強筋47,以加強結構穩定性。
在本發明優選之實施方式中,一對所述固定部46在縱長方向上之間距大於一對所述金屬外殼4之側壁43之間之間距。所述固定部46具有在厚度方向延伸之基部461、自基部461兩端分別沿對接方向向後延伸之固定腳462。一對所述固定腳462沿厚度方向間隔設置,並且同一側之上下兩個固定腳462之間之間距大於所述金屬外殼4之第一外壁41與第二外壁42之間之間距,使得連接器100藉由金屬外殼4之固定腳462能夠穩定地連接在電路板等其他元件上。
在本發明中,所述遮蔽殼體3和金屬外殼4均為採用金屬板材彎折後進行扣合形成之筒狀結構,並且在彎折後之連接處設置有進行相互扣持之燕尾槽5和燕尾狀凸起6,所述遮蔽殼體3和金屬外殼4之連接處所在面不在同一側,以增強殼體之防水性能及結構強度。
在本發明中,所述遮蔽殼體3可設置為至少具有第一內壁31,所述金屬外殼4可設置為至少具有第一外壁41,從而設置於第一內壁31上之第一卡持部311和第一突出部312在對接方向上分別與設置於第一外壁41之第一抵接部411和第一固定部412對應固定配合,以在對接方向限制遮蔽殼體3與金屬外殼4之相對運動。
特別需要指出,對於本領域之普通技藝人員來說,在本發明之教導下所作之針對本發明之等效變化,仍應包含在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主張之範圍中。
100‧‧‧連接器
1‧‧‧基座
11‧‧‧主體部
110‧‧‧凹槽
111‧‧‧第一表面
112‧‧‧第二表面
113‧‧‧定位部
12‧‧‧舌板部
2‧‧‧端子
21‧‧‧焊接腳
3‧‧‧遮蔽殼體
31‧‧‧第一內壁
311‧‧‧第一卡持部
312‧‧‧第一突出部
313‧‧‧開口
32‧‧‧第二內壁
321‧‧‧第二卡持部
322‧‧‧第二突出部
33‧‧‧限位部
34‧‧‧抵接側面
4‧‧‧金屬外殼
40‧‧‧通孔
41‧‧‧第一外壁
411‧‧‧第一抵接部
412‧‧‧第一固定部
42‧‧‧第二外壁
421‧‧‧第二抵接部
422‧‧‧第二固定部
43‧‧‧側壁
44‧‧‧讓位孔
45‧‧‧卡持臂
46‧‧‧固定部
461‧‧‧基部
462‧‧‧固定腳
47‧‧‧加強筋
5‧‧‧燕尾槽
6‧‧‧燕尾狀凸起
第一圖係本發明連接器之立體組裝圖。 第二圖和第三圖係第一圖所示連接器另一角度之立體組裝圖。 第四圖係本發明連接器之部分立體分解圖。 第五圖和第六圖係第四圖所示連接器另一角度之部分立體分解圖。 第七圖係第四圖進一步之部分立體分解圖。 第八圖係本發明連接器之遮蔽殼體及金屬外殼之立體分解圖。 第九圖係第八圖所示連接器之遮蔽殼體及金屬外殼另一角度之立體分解圖。
100‧‧‧連接器
1‧‧‧基座
3‧‧‧遮蔽殼體
311‧‧‧第一卡持部
312‧‧‧第一突出部
4‧‧‧金屬外殼
411‧‧‧第一抵接部
412‧‧‧第一固定部

Claims (10)

  1. 一種連接器,定義有與對接連接器插接之對接方向、垂直於對接方向之縱長方向及垂直於對接方向和縱長方向之厚度方向,並界定與對接連接器插接端為前端,包括:基座、設於基座之端子、套設在所述基座外之遮蔽殼體及金屬外殼,所述遮蔽殼體具有第一內壁,所述金屬外殼具有對應第一內壁之第一外壁,其中,所述第一內壁具有向外突伸之第一卡持部和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外壁具有在對接方向上分別與第一卡持部和第一突出部對應配合之第一抵接部和第一固定部,該第一抵接部與第一卡持部之後端面抵接固定,該第一固定部與第一突出部之前端面抵接固定,從而在對接方向上限制遮蔽殼體與金屬外殼相對移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連接器,其中所述遮蔽殼體成筒狀結構且具有與第一內壁相對設置之第二內壁,所述金屬外殼成筒狀結構且具有與第一外壁相對設置且對應第二內壁之第二外壁,所述第二內壁具有向外突伸之第二卡持部和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外壁具有在對接方向上分別與第二卡持部和第二突出部對應配合之第二抵接部和第二固定部,該第二抵接部與第二卡持部之後端面抵接固定,該第二固定部與第二突出部之前端面抵接固定,從而在對接方向上限制遮蔽殼體與金屬外殼相對移動。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連接器,其中所述第一卡持部和第二卡持部為分別自第一內壁和第二內壁向外撕破設置並在對接方向上向後延伸之彈片結構,所述第一外壁和第二外壁均設置有在厚度方向貫通之通孔結構,所述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為通孔結構在對接方向上位於後端之內壁面,用以抵接遮蔽殼體之前述彈片結構自由末端。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連接器,其中所述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分別為自第一內壁和第二內壁外表面隆起之凸出結構,所述第一外壁和第二外壁開設有容納凸出結構之讓位孔,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為所述讓位孔之內壁面,用以向後抵接凸出結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連接器,其中所述第一卡持部、第二卡持部及第二突出部均成對間隔設置,所述第一突出部位於一對所述第一卡持部之間,一對所述第二突出部均位於一對第二卡持部之間。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連接器,其中所述第一外壁後端設置有朝向基座延伸之卡持臂,所述基座開設有對應收容定位卡持臂之凹槽,該卡持臂收容在凹槽內,並向前抵接凹槽之內壁面。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連接器,其中所述遮蔽殼體之第一內壁開設有對應凹槽之開口,所述卡持臂藉由開口延伸進凹槽從而同時向前抵持在開口之內壁面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連接器,其中所述基座設有定位部,所述遮蔽殼體開設有配合定位部,以定位所述基座與遮蔽殼體之限位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7中任意一項所述之連接器,其中所述金屬外殼包括分別連接所述第一外壁和第二外壁之一對側壁,該側壁後端緣向後彎折延伸形成有固定腳,該固定腳與側壁彎折連接處設有加強筋。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中任意一項所述之連接器,其中所述遮蔽殼體和金屬外殼均為採用金屬板材彎折後進行扣合形成之筒狀結構,並且在彎折後之連接處設置有進行相互扣持之燕尾槽和燕尾狀凸起,所述遮蔽殼體和金屬外殼之連接處所在面不在同一側。
TW107133591A 2018-09-25 2018-09-25 連接器 TWI6815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33591A TWI681597B (zh) 2018-09-25 2018-09-25 連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33591A TWI681597B (zh) 2018-09-25 2018-09-25 連接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81597B true TWI681597B (zh) 2020-01-01
TW202013828A TW202013828A (zh) 2020-04-01

Family

ID=699426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3591A TWI681597B (zh) 2018-09-25 2018-09-25 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81597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32980U (en) * 2011-09-09 2012-07-01 Molex Inc M1010701_3919
CN203617476U (zh) * 2013-10-29 2014-05-28 庆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US20150364864A1 (en) * 2014-06-17 2015-12-17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imi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detecting structure
US20160285209A1 (en) * 2014-06-13 2016-09-29 Lotes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32980U (en) * 2011-09-09 2012-07-01 Molex Inc M1010701_3919
CN203617476U (zh) * 2013-10-29 2014-05-28 庆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US20160285209A1 (en) * 2014-06-13 2016-09-29 Lotes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150364864A1 (en) * 2014-06-17 2015-12-17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imi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detecting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3828A (zh) 2020-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8810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pair of metallic shells
TWM600013U (zh) 插頭連接器及插座連接器
US7658654B2 (en) Female terminal fitting
TWM496876U (zh) 電連接器
TWM603217U (zh) 電連接器
JP2019204622A (ja) コネクタ用ケージ及びそれを備えるコネクタ
JP2014191882A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10763604B2 (en) Plug, receptacle, and connector
TWM491273U (zh) 電連接器
TWI681597B (zh) 連接器
JP2017168427A (ja) 雌コネクタ及びその組立体
TW202205750A (zh) 電連接器組件
JP6095182B2 (ja) コンタクト及びコネクタ
CN209948153U (zh) 一种线缆组件
TW201834320A (zh) 電連接器
JP2017050269A (ja) コネクタ
TWM576745U (zh) Connector combination locking structure
CN109066181A (zh) 连接器
CN221080439U (zh) 电连接器
JP2019096426A (ja) ジョイント端子
TWM553062U (zh) 插頭連接器和插座連接器
US20230118936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improved locking elements
WO2022059365A1 (ja) 基板用コネクタ
TWI763936B (zh) 卡緣連接器
TWM654750U (zh) 電連接器及其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