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698944U - 中支撑锁止机构和电动车 - Google Patents

中支撑锁止机构和电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698944U
CN208698944U CN201820992068.6U CN201820992068U CN208698944U CN 208698944 U CN208698944 U CN 208698944U CN 201820992068 U CN201820992068 U CN 201820992068U CN 208698944 U CN208698944 U CN 2086989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ddle support
lock
bracket
plate
electric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99206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倪捷
王松根
冯春献
孙北京
包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Luyuan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Luyuan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Luyuan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Luyuan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99206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6989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6989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6989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动车的中支撑锁止机构和电动车,其中,中支撑锁止机构包括:后平叉;支架,与后平叉相连;中撑锁,设于支架的下方并与支架相连;中支撑,设于中撑锁的下方,中支撑与支架通过可转动结构相连,其中,中支撑与中撑锁之间形成有限位空间,限位空间用于防止中撑锁被拆卸。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将中撑锁通过支架安装在后平叉下方,中支撑的上方,使中撑锁的位置隐蔽,且与中支撑形成限位空间,使得中撑锁难以拆卸,提升了中撑锁的防盗性能,另外,中撑锁与支架通过紧固件栓接,安装方便,通配性好,位置也较高,不易被撞毁。

Description

中支撑锁止机构和电动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中撑防盗装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中支撑锁止机构和一种电动车。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电动车摩托车等两轮交通工具防盗性能较差,一般都是通过车轮上锁等方式防盗,而上述防盗方式极易被破拆,造成用户财产损失。现有中撑锁普遍存在安装不方便,通配性差,容易撞毁等弊端,不利于推广使用。现存中撑锁一般安装在车辆一侧,通过锁定中支撑来达到锁止的目的,这种方式容易从外部拆除,防盗形同虚设。例如申请号为
《CN201610714367.9》的专利申请以及申请号为《CN201420096788.6》
的专利申请中,中撑锁安装繁琐,且中撑锁可能会被完全拆下或者破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支撑锁止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电动车的中支撑锁止机构,包括:后平叉;支架,与后平叉相连;中撑锁,设于支架的下方并与支架相连;中支撑,设于中撑锁的下方,中支撑与支架通过可转动结构相连,其中,中支撑与中撑锁之间形成有限位空间,限位空间用于防止中撑锁被拆卸。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动车的中支撑锁止机构,通过将中支撑设置在中撑锁的下方,中支撑与中撑锁之间形成有限位空间,使得中撑锁下方被中支撑阻挡而难以将工具或肢体伸入限位空间内,进而难以将中撑锁拆卸下来,提升了中撑锁的防盗功能,从而提升了电动车的安全性。
具体地,支架与后平叉相连,而中撑锁设于支架下方并与支架相连,即中撑锁的位置靠近后平叉,使得中撑锁的位置比较隐蔽,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设于一侧的中撑锁,更不容易被发现,从而可以提升防盗效果,即使发现了中撑锁,由于其安装在支架下方,使得中撑锁的拆卸,必须将车身翻过来才便于操作,增加了拆锁盗窃的难度,进一步提升了防盗效果;且该位置离地较高,不容易被撞毁;中支撑设于中撑锁的下方,使得中支撑能够从下方遮挡住中撑锁的一部分,使得中撑锁在拆卸时,有部分视线受到影响,增加了拆卸难度,更进一步地,中支撑与中撑锁之间形成有限位空间,且限位空间用于防止中撑锁被拆卸,即通过在中支撑与中撑锁之间形成了限位空间,增加了拆卸工具或肢体接触到中撑锁的难度,更进一步地增加了中撑锁的拆卸难度,使得只有在将车身翻过来并先将中支撑拆下,然后才能进行中撑锁的拆卸,不但增加了中撑锁的拆卸难度,还延长了中撑锁的拆卸时间,从而大幅提升了电动车的安全性能,且中支撑在中撑锁的下方,在碰到较高的异物时,中支撑对中撑锁也形成了保护,进一步降低了中撑锁被撞毁的风险。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中支撑锁止机构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支架包括:底板,设有第一连接孔;中撑锁上与第一连接孔对应地设置有第二连接孔,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用于与紧固件配合,以使中撑锁和支架栓接固定,其中,限位空间能够限制拆卸工具被伸入至第二连接孔的位置处拆卸中撑锁。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支架的底板上设置第一连接孔,中撑锁上与第一连接孔对应地设置有第二连接孔,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用于与紧固件配合,以使中撑锁和支架栓接固定,这样的固定方式简单,安装快捷,通配性好,便于在多种型号的电动车上安装这种中撑锁,提升了产品使用的便利性;同时,中支撑与中撑锁之间的限位空间能够限制拆卸工具被伸入至第二连接孔的位置处拆卸中撑锁,即类似螺丝刀等工具虽然能够伸入限位空间内,甚至能够伸入到第二连接孔位置处,但由于限位空间的限制,使得螺丝刀等工具无法与紧固件同轴,从而不能转动紧固件使其松动而拆卸中撑锁,使得中撑锁难以在短时间内被拆除,提升了中撑锁的防盗性能,进而提升了电动车的安全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支架还包括:限位板,设于底板的下方,并与底板相连,限位板上设有贯穿的限位孔,中撑锁的锁头插接在限位孔中,以限制锁头的移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支架的底板下方设置限位板,且限位板上设有贯穿的限位孔,中撑锁的锁头插接在限位孔中,以限制锁头的移动,即在限位孔的径向上,中撑锁的位置被限定,使得中撑锁的一端被紧固件固定,另一端被限位孔限定了位置,提升了中撑锁安装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增加了暴力拆卸中撑锁的难度,提升了电动车的安全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支架还包括:分别设于限位板相对两侧的第一护板和第二护板,第一护板、第二护板和限位板在底板的下方围设出防护空间,中撑锁的至少一部分被围设在防护空间内,以防护中撑锁。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限位板相对两侧设置第一护板和第二护板,第一护板、第二护板和限位板在底板的下方围设出防护空间,中撑锁的至少一部分被围设在防护空间内,使得中撑锁得到进一步防护,避免外部异物撞击,减少了中撑锁被撞毁的可能,还可以利用两个防护板阻隔拆卸工具接触到中撑锁,进一步提升了中撑锁的安全性;且中撑锁的位置被进一步限定,避免中撑锁在电动车行驶导致的颠簸中或者外物撞击时移位,提升了中撑锁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底板的下方还设有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上设有第三连接孔;中支撑上设有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上设有第四连接孔;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内穿接有转轴,以形成可转动结构,使中支撑能够相对支架进行转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底板的下方还设有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上设有第三连接孔;中支撑上设有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上设有第四连接孔;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内穿接有转轴,以形成可转动结构,使中支撑能够相对支架进行转动,这样的可转动结构简单,生产和安装都十分便捷,使用便利。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中支撑上还设有锁止件,锁止件上设有与锁头对应设置的锁孔;中支撑具有锁止位和开锁位,当中支撑位于锁止位时,中撑锁的锁舌能够伸入锁孔内,实现中支撑的锁止。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中支撑上还设有锁止件,锁止件上设有与锁头对应设置的锁孔;中支撑具有锁止位和开锁位,当中支撑位于锁止位时,中撑锁的锁舌能够伸入锁孔内,实现中支撑的锁止,这样的结构简单,能够保证中撑锁的防盗性能,提升电动车的安全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锁止件包括锁板,中支撑还包括:单侧开口的护套,设于锁板上,护套的开口一侧与锁孔连通,以使护套的另一侧遮挡锁孔;或锁止件的锁孔为盲孔。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锁止件设置为锁板,这样的结构简单,且重量轻,还可以节省材料;在锁板上设置单侧开口的护套,护套的开口一侧与锁孔连通,以使护套的另一侧遮挡锁孔,避免了外物进入锁孔导致中撑锁故障,提升了中撑锁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避免了拆卸工具从锁孔伸入进行开锁的可能,提升了中撑锁的防盗性能,进而提升了电动车的安全性能;锁止件的锁孔设置为盲孔,同样可以起到防止外物进入以及拆卸工具进入锁孔的作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支架还包括:第三连接板,固设于底板的上方,第三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后平叉的左腿和右腿固定连接;或第三连接板为两个,两个第三连接板的板面分别与后平叉的左腿和右腿固定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支架上设置第三连接板,且第三连接板固设于底板上方,第三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后平叉的左腿和右腿固定连接;或第三连接板为两个,两个第三连接板的板面分别与后平叉的左腿和右腿固定连接,这样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快捷,位置隐蔽,有利于更好地隐藏中撑锁,提升电动车的安全性。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中撑锁包括电磁锁、电子锁、机械锁中的任何一种;和/或支架为一体式结构;和/或中支撑为一体式结构;和/或后平叉的左腿和右腿与支架相连的部分为平面。
在该技术方案中,中撑锁包括电磁所、电子锁、机械锁中的任何一种,有利于提升中撑锁使用的便利性,使中撑锁的选用能够适应不同型号的电动车,提升电动车的安全性和安装的便利性;支架为一体式结构,有利于支架快速成型,提升支架的安装性能和整体强度;中支撑为一体式结构,有利于中支撑快速成型,简化生产工艺,提升支架的安装性能和整体强度,提升中支撑的支撑性能;后平叉的左腿和右腿与支架相连的部分为平面,可以增加支架与后平叉相连部分的接触面积,进而提升支架与后平叉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可选地,后平叉的左腿、右腿均为方管、半圆管中的任何一种,优选为方管,以简化结构。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支架为分体式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架结构较为复杂,通过将支架设置为分体式结构,便于简化生产工艺,提升生产效率和安装效率,降低成本。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第一连接板的一侧设有挡板,挡板用于对中支撑上的第二连接板进行限位。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连接板的一侧设有挡板,挡板对中支撑第二连接板进行限位,使中支撑从开锁位转动至锁止位后,受到挡板的限制而不能继续转动,从而停留在锁止位,这样可以提升中支撑在锁止位的稳定性,避免中支撑转动至锁止位后还可以继续转动而不便固定,还可以提升中支撑使用的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电动车,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中的任一项技术方案的中支撑锁止机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的中支撑锁止机构,从而具有了上述技术方案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中支撑锁止机构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中撑锁和支架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中支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中支撑锁止机构锁止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中支撑锁止机构开锁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中支撑锁止机构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中支撑锁止机构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7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后平叉,10左腿,12右腿,2支架,20底板,200第一连接孔,21限位板,210限位孔,22第一护板,23第二护板,24第一连接板,240第三连接孔,25第三连接板,26挡板,4中撑锁,40第二连接孔,42锁头,6中支撑,60第二连接板,600第四连接孔,62锁板,620锁孔,64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如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车的中支撑锁止机构,包括:后平叉1;支架2,与后平叉1相连;中撑锁4,设于支架2的下方并与支架2相连;中支撑6,设于中撑锁4的下方,中支撑6与支架2通过可转动结构相连,其中,中支撑6与中撑锁4之间形成有限位空间,所述限位空间用于防止中撑锁4被拆卸。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动车的中支撑锁止机构,通过将中支撑6设置在中撑锁4的下方,中支撑6与中撑锁4之间形成有限位空间,使得中撑锁4下方被中支撑6阻挡而难以将工具或肢体伸入限位空间内,进而难以将中撑锁4拆卸下来,提升了中撑锁4的防盗功能,从而提升了电动车的安全性。
具体地,支架2与后平叉1相连,而中撑锁4设于支架2下方并与支架2相连,即中撑锁4的位置靠近后平叉1,使得中撑锁4的位置比较隐蔽,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设于一侧的中撑锁4,更不容易被发现,从而可以提升防盗效果,即使发现了中撑锁4,由于其安装在支架2下方,使得中撑锁4的拆卸,必须将车身翻过来才便于操作,增加了拆锁盗窃的难度,进一步提升了防盗效果;且该位置离地较高,不容易被撞毁;中支撑6设于中撑锁4的下方,使得中支撑6能够从下方遮挡住中撑锁4的一部分,使得中撑锁4在拆卸时,有部分视线受到影响,增加了拆卸难度,更进一步地,中支撑6与中撑锁4之间形成有限位空间,且限位空间用于防止中撑锁4被拆卸,即通过在中支撑6与中撑锁4之间形成了限位空间,增加了拆卸工具或肢体接触到中撑锁4的难度,更进一步地增加了中撑锁4的拆卸难度,使得只有在将车身翻过来并先将中支撑6拆下,然后才能进行中撑锁4的拆卸,不但增加了中撑锁4的拆卸难度,还延长了中撑锁4的拆卸时间,从而大幅提升了电动车的安全性能,且中支撑6在中撑锁4的下方,在碰到较高的异物时,中支撑6对中撑锁4也形成了保护,进一步降低了中撑锁4被撞毁的风险。
可选地,支架2与中撑锁4的连接方式,支架2与后平叉1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栓接、卡接中的任意一种,优选地,支架2与后平叉1焊接固定,这样可以提升支架2与后平叉1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如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支架2包括:底板20,设有第一连接孔200;中撑锁4上与第一连接孔200对应地设置有第二连接孔40,第一连接孔200和第二连接孔40用于与紧固件配合,以使中撑锁4和支架2栓接固定,其中,限位空间能够限制拆卸工具被伸入至第二连接孔40的位置处拆卸中撑锁4。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支架2的底板20上设置第一连接孔200,中撑锁4上与第一连接孔200对应地设置有第二连接孔40,第一连接孔200和第二连接孔40用于与紧固件配合,以使中撑锁4和支架2栓接固定,这样的固定方式简单,安装快捷,通配性好,便于在多种型号的电动车上安装这种中撑锁4,提升了产品使用的便利性;同时,中支撑6与中撑锁4之间的限位空间能够限制拆卸工具被伸入至第二连接孔40的位置处拆卸中撑锁4,即类似螺丝刀等工具虽然能够伸入限位空间内,甚至能够伸入到第二连接孔40位置处,但由于限位空间的限制,使得螺丝刀等工具无法与紧固件同轴,从而不能转动紧固件使其松动而拆卸中撑锁4,使得中撑锁4难以在短时间内被拆除,提升了中撑锁4的防盗性能,进而提升了电动车的安全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支架2还包括:限位板21,设于底板20的下方,并与底板20相连,限位板21上设有贯穿的限位孔210,中撑锁4的锁头42插接在限位孔210中,以限制锁头42的移动。
如图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支架2的底板20下方设置限位板21,且限位板21上设有贯穿的限位孔210,中撑锁4的锁头42插接在限位孔210中,以限制锁头42的移动,即在限位孔210的径向上,中撑锁4的位置被限定,使得中撑锁4的一端被紧固件固定,另一端被限位孔210限定了位置,提升了中撑锁4安装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增加了暴力拆卸中撑锁4的难度,提升了电动车的安全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支架2还包括:分别设于限位板21相对两侧的第一护板22和第二护板23,第一护板22、第二护板23和限位板21在底板20的下方围设出防护空间,中撑锁4的至少一部分被围设在防护空间内,以防护中撑锁4。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限位板21相对两侧设置第一护板22和第二护板23,第一护板22、第二护板23和限位板21在底板20的下方围设出防护空间,中撑锁4的至少一部分被围设在防护空间内,使得中撑锁4得到进一步防护,避免外部异物撞击,减少了中撑锁4被撞毁的可能,还可以利用两个防护板阻隔拆卸工具接触到中撑锁4,进一步提升了中撑锁4的安全性;且中撑锁4的位置被进一步限定,避免中撑锁4在电动车行驶导致的颠簸中或者外物撞击时移位,提升了中撑锁4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如图3与图4、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底板20的下方还设有第一连接板24,第一连接板24上设有第三连接孔240;中支撑6上设有第二连接板60,第二连接板60上设有第四连接孔600;第三连接孔240和第四连接孔600内穿接有转轴,以形成可转动结构,使中支撑6能够相对支架2进行转动。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底板20的下方还设有第一连接板24,第一连接板24上设有第三连接孔240;中支撑6上设有第二连接板60,第二连接板60上设有第四连接孔600;第三连接孔240和第四连接孔600内穿接有转轴,以形成可转动结构,使中支撑6能够相对支架2进行转动,这样的可转动结构简单,生产和安装都十分便捷,使用便利。
如图6、图7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中支撑6上还设有锁止件,锁止件上设有与锁头42对应设置的锁孔620;中支撑6具有锁止位和开锁位,当中支撑6位于锁止位时,中撑锁4的锁舌能够伸入锁孔620内,实现中支撑6的锁止。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中支撑6上还设有锁止件,锁止件上设有与锁头42对应设置的锁孔620;中支撑6具有锁止位和开锁位,如图4、图6所示,当中支撑6位于锁止位时,中撑锁4的锁舌能够伸入锁孔620内,实现中支撑6的锁止,这样的结构简单,能够保证中撑锁4的防盗性能,提升电动车的安全性。
可以理解地,中支撑6的锁止位,即是中支撑6将车身撑起,后轮离地时的位置,或者说是支撑位,此时因后轮离地,电动车无法行驶或者推行,同时通过中撑锁4和锁孔620的配合进行锁止,使得中支撑6不能转动至开锁位,从而电动车保持了后轮离地的状态,增加了电动车被盗窃的难度,提升了电动车的安全性;其中,如图5、图7所示,开锁位是指锁舌从锁孔620中退出,中支撑6转动至与地面大致平行状态,使得后轮接触到地面,从而电动车能够行驶或者推行。
在上述实施例中,锁止件包括锁板62,中支撑6还包括:单侧开口的护套64,设于锁板62上,护套64的开口一侧与锁孔620连通,以使护套64的另一侧遮挡锁孔620;或锁止件的锁孔620为盲孔。
在该实施例中,将锁止件设置为锁板62,这样的结构简单,且重量轻,还可以节省材料;在锁板62上设置单侧开口的护套64,护套64优选为圆管。护套64的开口一侧与锁孔620连通,以使护套64的另一侧遮挡锁孔620,避免了外物进入锁孔620导致中撑锁4故障,提升了中撑锁4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避免了拆卸工具从锁孔620伸入进行开锁的可能,提升了中撑锁4的防盗性能,进而提升了电动车的安全性能;锁止件的锁孔620设置为盲孔,同样可以起到防止外物进入以及拆卸工具进入锁孔620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锁止件为柱状体,例如圆柱体、长方体柱等,此时,锁孔620均为盲孔。
可选地,锁止件与中支撑6焊接连接或栓接,优选为焊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支架2还包括:第三连接板25,固设于底板20的上方,第三连接板25的两端分别与后平叉1的左腿10和右腿12固定连接;或第三连接板25为两个,两个第三连接板25的板面分别与后平叉1的左腿10和右腿12固定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支架2上设置第三连接板25,且第三连接板25固设于底板20上方,第三连接板25的两端分别与后平叉1的左腿10和右腿12固定连接;或第三连接板25为两个,两个第三连接板25的板面分别与后平叉1的左腿10和右腿12固定连接,这样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快捷,位置隐蔽,有利于更好地隐藏中撑锁4,提升电动车的安全性。
如图4、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连接板25的两端分别与后平叉1的左腿10和右腿12固定连接,在该实施例中的支架2可以通过冲压工艺或折弯工艺一体成型,即采用一块板材,将该板材的一个相对两侧向下弯折形成两个相对的第一连接板24,而另一个相对两侧向上弯折形成两个相对的第三连接板25,这样结构的支架2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材料利用率高,成本低。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支架2的第三连接板25的板面与后平叉1的左腿10和右腿12固定连接,这样的结构,需要使用多块板材,其中一块板材通过冲压工艺或者弯折的方式,使板材的一个相对两侧向下弯折形成两个相对的第一连接板24,而采用另外两块板材通过焊接、栓接等方式,固定在底板20的上方形成第三连接板25,且两个第三连接板25的板面分别朝向后平叉1的左腿10和右腿12;这样的结构,有利于增加第三连接板25与后平叉1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第三连接板25和后平叉1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中撑锁4包括电磁锁、电子锁、机械锁中的任何一种;和/或支架2为一体式结构;和/或中支撑6为一体式结构;和/或后平叉1的左腿10和右腿12与支架2相连的部分为平面。
在该实施例中,中撑锁4包括电磁所、电子锁、机械锁中的任何一种,有利于提升中撑锁4使用的便利性,使中撑锁4的选用能够适应不同型号的电动车,提升电动车的安全性和安装的便利性;支架2为一体式结构,有利于支架2快速成型,提升支架2的安装性能和整体强度;中支撑6为一体式结构,有利于中支撑6快速成型,简化生产工艺,提升支架2的安装性能和整体强度,提升中支撑6的支撑性能;后平叉1的左腿10和右腿12与支架2相连的部分为平面,可以增加支架2与后平叉1相连部分的接触面积,进而提升支架2与后平叉1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可选地,后平叉1的左腿10、右腿12均为方管、半圆管中的任何一种,优选为方管,以简化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架为分体式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支架2结构较为复杂,通过将支架2设置为分体式结构,便于简化生产工艺,提升生产效率和安装效率,降低成本。
具体地,支架2的限位板21和第一护板22、第二护板23可以单独成型后再固定到支架2的底板20上,第一连接板24和挡板26可以单独成型后与底板20固定;第三连接板25也可以单独成型,或者与底板20一体成型。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三连接板25的板面朝向后平叉1,后平叉1的左腿10、右腿12均为方管,第三连接板25与后平叉1的左腿10、右腿12焊接连接,这样可以提升第三连接板与后平叉的连接强度。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24的一侧设有挡板26,挡板26用于对中支撑6上的第二连接板60进行限位。
具体地,挡板26设于第一连接板24的前侧。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连接板24的一侧设有挡板26,挡板26对中支撑6第二连接板60进行限位,使中支撑6从开锁位转动至锁止位后,受到挡板26的限制而不能继续转动,从而停留在锁止位,这样可以提升中支撑6在锁止位的稳定性,避免中支撑6转动至锁止位后还可以继续转动而不便固定,还可以提升中支撑6使用的便利性。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中支撑锁止机构,从上到下依次包括后平叉1、支架2、中撑锁4和中支撑6,其中,支架2与后平叉1固定连接,中撑锁4与支架2栓接,中支撑6与支架2转动连接。
具体地,后平叉1包括左腿10和右腿12,后平叉1用于固定后轮;后平叉1的左腿10和右腿12均为方管形。
如图2所示,支架2主体为冲压成型的一体式结构,包括底板20、第一连接板24和第三连接板25以及挡板26,其中,底板20上设有第一连接孔200,底板20的左右两侧向下弯折形成第一连接板24,第一连接板24上设有第三连接孔240,第一连接板24前侧还设有挡板26;底板20的前后两侧向上弯折形成第三连接板25,支架2的底板20上还设有限位板21,限位板21上设有限位孔210,限位板21的前后两侧还分别连接有第一护板22和第二护板23,限位板21、第一护板22和第二护板23以及底板20围设出一个防护空间。
支架2的第三连接板25的两端分别与后平叉1的左腿10和右腿12焊接固定。
中撑锁4包括锁体和锁头42,锁体上设有第二连接孔40,中撑锁4通过第二连接孔40以及支架2的底板20上的第一连接孔200与紧固件配合,实现中撑锁4的固定;同时,锁头42插接在限位板21的限位孔210中,且锁体靠近锁头42的一端被围设在前述的防护空间内,以防护中撑锁4,防止被撬或者被异物撞击。
中撑锁4为电子锁。
中支撑6包括有第二连接板60,第二连接板60上设有第四连接孔600,第一连接板24的第三连接孔240和第二连接板60的第四连接孔600内穿接有转轴,这样使得第二连接板60和第一连接板24以及转轴形成可转动结构,使中支撑6可以在锁止位和开锁位之间进行转动,如图4、图6所示,中支撑6转动到锁止位时,支架2上的挡板26阻挡中支撑6的进一步转动,从而使中支撑6保持在锁止位。
进一步地,中支撑6还包括锁板62,锁板62与中支撑6焊接连接。锁板62上设有锁孔620,锁孔620与锁头42对应设置,当中支撑6位于锁止位时,锁头42内的锁舌可以伸入锁孔620内,实现中支撑6锁止;锁板62上还设有一侧开口的护套64,开口一侧与锁孔620连通,使护套64的另一侧能够遮挡锁孔620,防止异物进入锁孔620。如图4、图6所示,中支撑6转动到锁止位时,此时中撑锁4收到锁止信号,锁舌伸出,并伸入锁孔620内,将中支撑锁止,达到锁车目的。
可以理解地,由于中支撑6设置在中撑锁4的下方,使得中支撑6与中撑锁4之间能够形成一个限位空间,这样使得拆卸工具或肢体都难以通过限位空间接触到中撑锁4而对中撑锁4进行拆卸,提升了中撑锁4的防盗性能和电动车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车,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中的任一项实施例的中支撑锁止机构。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中支撑锁止机构,从而具有了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将中撑锁通过支架安装在后平叉下方,中支撑的上方,使中撑锁的位置隐蔽,且与中支撑形成限位空间,使得中撑锁难以拆卸,提升了中撑锁的防盗性能,另外,中撑锁与支架通过紧固件栓接,安装方便,通配性好,位置也较高,不易被撞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电动车的中支撑锁止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平叉;
支架,与所述后平叉相连;
中撑锁,设于所述支架的下方并与所述支架相连;
中支撑,设于所述中撑锁的下方,所述中支撑与所述支架通过可转动结构相连,
其中,所述中支撑与所述中撑锁之间形成有限位空间,所述限位空间用于防止所述中撑锁被拆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的中支撑锁止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包括:底板,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中撑锁上与所述第一连接孔对应地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用于与紧固件配合,以使所述中撑锁和所述支架栓接固定,
其中,所述限位空间能够限制拆卸工具被伸入至所述第二连接孔的位置处拆卸所述中撑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车的中支撑锁止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还包括:限位板,设于所述底板的下方,并与所述底板相连,所述限位板上设有贯穿的限位孔,所述中撑锁的锁头插接在所述限位孔中,以限制所述锁头的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车的中支撑锁止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还包括:分别设于所述限位板相对两侧的第一护板和第二护板,所述第一护板、所述第二护板和所述限位板在所述底板的下方围设出防护空间,所述中撑锁的至少一部分被围设在所述防护空间内,以防护所述中撑锁。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车的中支撑锁止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板的下方还设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有第三连接孔;
所述中支撑上设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有第四连接孔;
所述第三连接孔和所述第四连接孔内穿接有转轴,以形成所述可转动结构,使所述中支撑能够相对所述支架进行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车的中支撑锁止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支撑上还设有锁止件,所述锁止件上设有与所述锁头对应设置的锁孔;
所述中支撑具有锁止位和开锁位,当所述中支撑位于所述锁止位时,所述中撑锁的锁舌能够伸入所述锁孔内,实现所述中支撑的锁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车的中支撑锁止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止件包括锁板,所述中支撑还包括:
单侧开口的护套,设于所述锁板上,所述护套的开口一侧与所述锁孔连通,以使所述护套的另一侧遮挡所述锁孔;或
所述锁止件的锁孔为盲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车的中支撑锁止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还包括:第三连接板,固设于所述底板的上方,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后平叉的左腿和右腿固定连接;或
所述第三连接板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三连接板的板面分别与所述后平叉的左腿和右腿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的中支撑锁止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撑锁包括电磁锁、电子锁、机械锁中的任何一种;和/或
所述支架为一体式结构;和/或
所述中支撑为一体式结构;和/或
所述后平叉的左腿和右腿与所述支架相连的部分为平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的中支撑锁止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为分体式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5-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的中支撑锁止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侧设有挡板,所述挡板用于对所述中支撑上的第二连接板进行限位。
12.一种电动车,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中支撑锁止机构。
CN201820992068.6U 2018-06-26 2018-06-26 中支撑锁止机构和电动车 Active CN2086989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92068.6U CN208698944U (zh) 2018-06-26 2018-06-26 中支撑锁止机构和电动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92068.6U CN208698944U (zh) 2018-06-26 2018-06-26 中支撑锁止机构和电动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698944U true CN208698944U (zh) 2019-04-05

Family

ID=659371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992068.6U Active CN208698944U (zh) 2018-06-26 2018-06-26 中支撑锁止机构和电动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69894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91590A (zh) * 2018-06-26 2018-11-13 浙江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 中支撑锁止机构和电动车
CN112302435A (zh) * 2020-11-20 2021-02-02 台州保镖锁业有限公司 立装中撑锁止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91590A (zh) * 2018-06-26 2018-11-13 浙江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 中支撑锁止机构和电动车
CN112302435A (zh) * 2020-11-20 2021-02-02 台州保镖锁业有限公司 立装中撑锁止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698944U (zh) 中支撑锁止机构和电动车
CN201254899Y (zh) 执手锁
CN108791590A (zh) 中支撑锁止机构和电动车
CN202689737U (zh) 车门锁
CN201890195U (zh) 车用可拆卸保管箱
CN101508317B (zh) 一种摩托车防盗锁
CN204137174U (zh) 一种电动车的电机锁安装结构
CN101037909A (zh) 车用环型防盗锁
CN104670364B (zh) 一种机动二轮车的车头转向锁防盗结构
CN203142300U (zh) 瘪胎续行器
CN201951907U (zh) 一种集装箱门锁装置
CN201999096U (zh) 汽车防盗备胎架
CN2222213Y (zh) U型锁栓式自行车防盗锁
CN103072438A (zh) 瘪胎续行器
CN201891341U (zh) 收银专用防盗柜
CN2130738Y (zh) 自行车前叉暗锁
CN215720135U (zh) 一种带有装饰结构的车轮螺母防盗套
CN2444851Y (zh) 一种防盗自行车
CN202574470U (zh) 内置式无线遥控车锁的改进结构
CN201325420Y (zh) 四钩罩盖型汽车方向盘防盗锁
CN201380895Y (zh) 带有车锁的车撑
CN203531541U (zh) 可防破坏的双胆安全锁体
CN2376413Y (zh) 自行车防盗锁
CN2407088Y (zh) 一种多功能锁
CN102910143A (zh) 固定式汽车方向盘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