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621768U - 智能地震传感器 - Google Patents

智能地震传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621768U
CN208621768U CN201821317118.7U CN201821317118U CN208621768U CN 208621768 U CN208621768 U CN 208621768U CN 201821317118 U CN201821317118 U CN 201821317118U CN 208621768 U CN208621768 U CN 2086217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power supply
earthquake sensor
intelligent earthquake
holding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31711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京川
吴淮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ac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ac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ac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ac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31711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621768U/zh
Priority to PCT/CN2018/107562 priority patent/WO2020029398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6217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6217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16Receiving elements for seismic signals;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receiving elements
    • G01V1/18Receiving elements, e.g. seismometer, geophone or torque detectors, for localised single point measur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智能地震传感器,该智能地震传感器包括数据采集装置和用于为数据采集装置供电的供电装置,数据采集装置与供电装置可拆卸连接。数据采集装置包括第一壳体,该第一壳体形成有第一容置腔,第一壳体背离第一容置腔的表面凸起形成凸柱。该数据采集装置还包括检波器和控制板。供电装置包括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形成有第二容置腔和容纳槽,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供电装置还包括电源。凸柱的外侧和容纳槽的槽壁的二者之一设有导向槽,二者之另一设有防呆凸筋,防呆凸筋插接于导向槽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装配。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旨在解决现有的智能地震传感器在现场操作过程中携带不便而不利于施工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智能地震传感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震勘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地震传感器。
背景技术
随着地球物理勘探向复杂地况延伸,为了更好的勘探地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勘探方法。其中,地震勘探应用最广。它是利用仪器检测、记录人工激发地震的反射波、折射波的传播时间、振幅、波形等,进行分析判断地层界面、地层性质、地震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现有的地震勘探设备一般包括结构相互独立的数据采集装置、连接线缆和供电装置,该数据采集装置和供电装置一般为一体机结构。在对陆地或海洋进行地震勘探时,由于数据采集装置与供电装置无法拆卸,导致只能将整个地震勘探设备取回,才能对地震勘探设备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现有的地震勘探设备携带不便,不利于地震勘探的施工,并且不利于提高地震勘探的效率和降低地震勘探的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地震传感器,旨在解决现有的智能地震传感器因结构相互独立的数据采集装置与供电装置需通过裸露于外界的连接线缆电性连接,在现场操作过程中携带不便而不利于施工的技术问题。同时,当大道数,如上万道的施工时,施工效率和施工成本就成为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拆分连接,快速高效,可藉由人工或者自动化设备来进行组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地震传感器,包括数据采集装置和用于为所述数据采集装置供电的供电装置,所述数据采集装置与所述供电装置可拆卸连接;
所述数据采集装置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壳体背离所述第一容置腔的表面凸起形成凸柱;
检波器,所述检波器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并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
控制板,所述控制板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并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所述控制板与所述检波器电性连接;
所述供电装置包括: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形成有第二容置腔和容纳槽,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凸柱的部分伸入所述容纳槽内;
电源,所述电源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并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电源与所述控制板、所述检波器电性连接;
所述凸柱的外侧和所述容纳槽的槽壁的二者之一设有竖直延伸的导向槽,所述凸柱的外侧和所述容纳槽的槽壁的二者之另一设有防呆凸筋,所述防呆凸筋插接于所述导向槽,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装配。
可选地,所述导向槽设于所述凸柱的外侧,所述防呆凸筋设于所述容纳槽的槽壁,所述导向槽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导向槽沿所述凸柱的周缘间隔排布;
所述防呆凸筋的数量为多个,一所述防呆凸筋插接于一所述导向槽内。
可选地,一所述导向槽与邻近其的两所述导向槽之间的间隔距离不同。
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二壳体的上表面的二者之一还凸设有定位柱,所述第一壳体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二壳体的上表面的二者之另一还凹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柱插接于所述定位孔,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定位配合。
可选地,所述定位柱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定位柱相互间隔设置;
所述定位孔的数量为多个,一所述定位柱插接于所述定位孔,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定位配合。
可选地,所述第二壳体的表面设有第一导向斜面,所述第一导向斜面环绕所述容纳槽的槽口设置。
可选地,所述凸柱背离所述第一容置腔的端部设有第二导斜面,所述第二导斜面环绕所述凸柱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二壳体包括外侧壁、与所述外侧壁连接的底壁和与所述底壁连接的内侧壁,所述外侧壁、所述底壁和所述内侧壁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内侧壁围合形成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底部槽壁设有贯穿孔,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穿过所述贯穿孔的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一端伸入所述容纳槽,所述第一壳体的部分伸入所述容纳槽,并与所述连接柱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连接柱的二者之一设有第三螺纹,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连接柱的二者之另一设有第四螺纹,所述第三螺纹与所述第四螺纹相互啮合,将所述连接柱和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所述智能地震传感器还包括电源管理器,所述电源管理器用于反馈所述电源充放电信息,所述电源管理器与所述电源电性连接;
且/或,所述智能地震传感器还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与所述控制板电性连接;
且/或,所述智能地震传感器还包括发光器,所述发光器与所述控制板电性连接,并指示所述智能地震传感器的工作状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地震传感器因数据采集装置与供电装置可拆卸连接,数据采集装置与供电装置在外力的作用下能够装配在一起,并在摩擦力的作用下保持稳定,无须用裸露于外界的连接线缆即可实现相应功能。当需要利用该智能地震传感器对陆地等地震进行现场勘探时,可提前将数据采集装置与供电装置在现场勘探过程中一体化装配,通过检波器采集数据,经过控制板接收数据,使得该智能地震传感器在现场勘探时携带方便,有利于地震勘探的现场施工,进而提高了地震勘探的效率,并且设置防呆凸筋和导向槽,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装配,提高智能地震传感器的装配效率,进而提高了地震勘探的效率、降低了地震勘探的成本。如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解决现有的智能地震传感器因结构相互独立的数据采集装置与供电装置需通过裸露于外界的连接线缆电性连接,在现场操作过程中携带不便而不利于施工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智能地震传感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智能地震传感器A-A向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智能地震传感器B-B向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智能地震传感器的数据采集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智能地震传感器的供电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智能地震传感器 311 第二容置腔
10 数据采集装置 312 定位柱
11 第一壳体 313 容纳槽
111 第一容置腔 315 外侧壁
113 凸柱 317 底壁
115 定位孔 319 内侧壁
1131 导向槽 3131 防呆凸筋
1133 第二导斜面 3133 第一导向斜面
13 检波器 33 电源
15 控制板 50 插接尾椎
30 供电装置 70 连接柱
31 第二壳体 71 止挡部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智能地震传感器100。
参照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出的智能地震传感器100包括数据采集装置10和用于为所述数据采集装置10供电的供电装置30,所述数据采集装置10与所述供电装置30可拆卸连接。
所述数据采集装置10包括:
第一壳体11,所述第一壳体11形成有第一容置腔111,所述第一壳体11 背离所述第一容置腔111的表面凸起形成凸柱113;
检波器13,所述检波器13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111,并与所述第一壳体11固定连接;
控制板15,所述控制板15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111,并与所述第一壳体11固定连接,所述控制板15与所述检波器13电性连接。
所述供电装置30包括:
第二壳体31,所述第二壳体31形成有第二容置腔311和容纳槽313,所述第一壳体11与所述第二壳体31可拆卸连接,所述凸柱113的部分伸入所述容纳槽313内;
电源33,所述电源33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311,并与所述第二壳体31 固定连接,所述电源33与所述控制板15、所述检波器13电性连接;
所述凸柱113的外侧和所述容纳槽313的槽壁的二者之一设有竖直延伸的导向槽1131,所述凸柱113的外侧和所述容纳槽313的槽壁的二者之另一设有防呆凸筋3131,所述防呆凸筋3131插接于所述导向槽1131,将所述第一壳体 11和所述第二壳体31装配。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地震传感器100因数据采集装置10与供电装置30 可拆卸连接,数据采集装置10与供电装置30在外力的作用下能够装配在一起,并在摩擦力的作用下保持稳定,无须用裸露于外界的连接线缆即可实现相应功能。当需要利用该智能地震传感器100对陆地等地震进行现场勘探时,可提前将数据采集装置10与供电装置30在现场勘探过程中一体化装配。通过检波器13采集数据,经过控制板15接收数据,使得该智能地震传感器100在现场勘探时携带方便,有利于地震勘探的现场施工,进而提高了地震勘探的效率,并且设置防呆凸筋3131和导向槽1131,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31装配,提高智能地震传感器100的装配效率。如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解决现有的智能地震传感器100因结构相互独立的数据采集装置10与供电装置30需通过裸露于外界的连接线缆电性连接,在现场操作过程中携带不便而不利于施工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拆分连接,快速高效,可藉由人工或者自动化设备来进行组装。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数据采集装置10和供电装置30装配在一起时,电源33为智能地震传感器100的内部电子元器件供电,包括智能地震传感器 (未图示)、控制器(未图示)和检波器13等。该电源33包括至少一个电池,该电池能够往复充电,在没有外部输入电源的情况下,电源33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为该智能地震传感器100持续供电,以维持智能地震传感器100正常工作。
该凸柱113的内部为中空结构,以容纳安装检波器13。以及,该控制板15 可以通过螺接固定,与第一壳体11固定连接,或者通过卡接固定等固定方式。
参照图2,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容置腔311和容纳槽313可以设于第二壳体31的同一侧或者不同侧,设置在同一侧便于统一安装和装配,设在不同侧可以使其具备同样使用功能的情况下,安装方式多样化,便于优化智能地震传感器100的结构。本申请中采用同侧设置的方式,如此设置,便于统一安装。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31均设有用于电源33与其他被供电设备电连接的接口,从而方便智能地震传感器100工作。设置防呆凸筋3131和导向槽 1131可以使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31上的接口准确对接,从而实现智能地震传感器100正常工作。
参照图4、图5,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槽1131设于所述凸柱113的外侧,所述防呆凸筋3131设于所述容纳槽313的槽壁,所述导向槽 113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导向槽1131沿所述凸柱113的周缘间隔排布。
所述防呆凸筋3131的数量为多个,一所述防呆凸筋3131插接于一所述导向槽1131内。
将导向槽1131设于凸柱113的外侧,防呆凸筋3131设于容纳槽313的槽壁方便生产,并且设置多个防呆凸筋3131和导向槽1131使插接时更方便实现防呆装配。当防呆凸筋3131和导向槽1131的数量均为两个时,一导向槽1131的两侧槽壁,至另一导向槽1131的距离不同,从而实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 31装配的唯一性,实现接口较好的对接。或者,设置一径向上较粗的防呆凸筋3131和导向槽1131,设置一径向上较细的防呆凸筋3131和导向槽1131,以实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31装配的唯一性,实现接口较好的对接。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当导向槽1131的数量设置为三个及三个以上时,将一导向槽1131与邻近其的两导向槽1131之间的间隔距离设置成不同的,以实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31装配的唯一性,实现接口较好的对接。
参照图4、图5,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11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二壳体31的上表面的二者之一还凸设有定位柱312,所述第一壳体11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二壳体31的上表面的二者之另一还凹设有定位孔115,所述定位柱312插接于所述定位孔115,将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31定位配合。设置定位柱312和定位孔115进一步提升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31的配合效果,使二者更好的装配。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柱31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定位柱312相互间隔设置。
所述定位孔115的数量为多个,一所述定位柱312插接于所述定位孔115,将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31定位配合。多个定位柱312和定位孔 115的设置,使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31的装配效果更好。
参照图5,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31的表面设有第一导向斜面3133,所述第一导向斜面3133环绕所述容纳槽313的槽口设置。设置第一导向斜面3133方便凸柱113伸入容纳槽313内,并且便于导引限位凸筋和导向槽1131相互配合。
参照图4,进一步地,所述凸柱113背离所述第一容置腔111的端部设有第二导斜面,所述第二导斜面1133环绕所述凸柱113设置。设置第二导斜面1133 方便凸柱113伸入容纳槽313内,并且便于进一步地导引防呆凸筋3131和导向槽1131相互配合。以及,该导向凸筋邻近第二壳体31的端部也可以设置第二导斜面1133,如此设置便于限位凸筋和导向槽1131相互配合。
参照图2、图3,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31包括外侧壁315、与所述外侧壁315连接的底壁317和与所述底壁317连接的内侧壁319,所述外侧壁315、所述底壁317和所述内侧壁319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容置腔311。所述第二壳体31还包括内侧壁319围合形成的容纳槽313,所述容纳槽313的底部槽壁设有贯穿孔(未图示),所述第二壳体31还包括穿过所述贯穿孔的连接柱70,所述连接柱70的一端伸入所述容纳槽313,所述第一壳体11的部分伸入所述容纳槽313,并与所述连接柱70可拆卸连接。第二壳体31的外侧壁315、底壁317 和内侧壁319为一体结构,也即第二壳体31的内侧壁319将第二容置腔311和容纳槽313隔开。凸柱113容纳于该容纳槽313内,该凸柱113的外轮廓与容纳槽 313的槽壁的形状相适配,从而便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31的装配,同时保证智能地震传感器100的结构合理、紧凑。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连接柱70的另一端伸出贯穿孔,智能地震传感器100还包括插接尾椎50,该插接尾椎50与连接柱70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连接柱70的二者之一设有第三螺纹,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连接柱70的二者之另一设有第四螺纹,所述第三螺纹与所述第四螺纹相互啮合,将所述连接柱70和所述第一壳体11可拆卸连接。连接柱70背离容纳槽313的一端延其径向设有止挡部71,通过转动连接柱70,使连接柱70与第一壳体11螺纹连接,并通过止挡部71抵接第二壳体31,使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31通过连接柱70固定,实现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该止挡部71大致呈转盘状设置,如此设置方便插接尾椎50插接的稳定。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智能地震传感器100还包括电源管理器(未图示),所述电源管理器用于反馈所述电源33充放电信息,所述电源管理器与所述电源33电性连接。且/或,所述智能地震传感器100还包括存储器(未图示),所述存储器与所述控制板电性连接。且/或,所述智能地震传感器100 还包括发光器(未图示),所述发光器与所述控制板电性连接,并指示所述智能地震传感器100的工作状态。
电源管理器用于反馈电源33的充放电状态以及接收电源33的管理信息,从而对电源33实现更好的管控,便于智能地震传感器100工作。
存储器用于保存智能地震传感器100检测到的数据信号,从而方便用户使用智能地震传感器100。
发光器,用于指示控制器或存储器的工作状态。发光器与控制器电性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发光器为LED灯,第一壳体11外部设有可视窗(未图示),通过该可视窗能够从数据采集装置10外部观察到发光器的颜色或闪烁频次。根据发光器的颜色或闪烁频次,能够反馈该数据采集单装置的控制器是否工作正常,也能够反馈存储器的运行、剩余存储空间等状态是否正常等状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智能地震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数据采集装置和用于为所述数据采集装置供电的供电装置,所述数据采集装置与所述供电装置可拆卸连接;
所述数据采集装置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壳体背离所述第一容置腔的表面凸起形成凸柱;
检波器,所述检波器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并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
控制板,所述控制板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并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所述控制板与所述检波器电性连接;
所述供电装置包括: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形成有第二容置腔和容纳槽,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凸柱的部分伸入所述容纳槽内;
电源,所述电源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并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电源与所述控制板、所述检波器电性连接;
所述凸柱的外侧和所述容纳槽的槽壁的二者之一设有竖直延伸的导向槽,所述凸柱的外侧和所述容纳槽的槽壁的二者之另一设有防呆凸筋,所述防呆凸筋插接于所述导向槽,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装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地震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槽设于所述凸柱的外侧,所述防呆凸筋设于所述容纳槽的槽壁,所述导向槽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导向槽沿所述凸柱的周缘间隔排布;
所述防呆凸筋的数量为多个,一所述防呆凸筋插接于一所述导向槽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地震传感器,其特征在于,一所述导向槽与邻近其的两所述导向槽之间的间隔距离不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地震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二壳体的上表面的二者之一还凸设有定位柱,所述第一壳体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二壳体的上表面的二者之另一还凹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柱插接于所述定位孔,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定位配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地震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定位柱相互间隔设置;
所述定位孔的数量为多个,一所述定位柱插接于所述定位孔,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定位配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地震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的表面设有第一导向斜面,所述第一导向斜面环绕所述容纳槽的槽口设置。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地震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柱背离所述第一容置腔的端部设有第二导斜面,所述第二导斜面环绕所述凸柱设置。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地震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包括外侧壁、与所述外侧壁连接的底壁和与所述底壁连接的内侧壁,所述外侧壁、所述底壁和所述内侧壁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内侧壁围合形成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底部槽壁设有贯穿孔,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穿过所述贯穿孔的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一端伸入所述容纳槽,所述第一壳体的部分伸入所述容纳槽,并与所述连接柱可拆卸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地震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连接柱的二者之一设有第三螺纹,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连接柱的二者之另一设有第四螺纹,所述第三螺纹与所述第四螺纹相互啮合,将所述连接柱和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智能地震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地震传感器还包括电源管理器,所述电源管理器用于反馈所述电源充放电信息,所述电源管理器与所述电源电性连接;
且/或,所述智能地震传感器还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与所述控制板电性连接;
且/或,所述智能地震传感器还包括发光器,所述发光器与所述控制板电性连接,并指示所述智能地震传感器的工作状态。
CN201821317118.7U 2018-08-10 2018-08-10 智能地震传感器 Active CN2086217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17118.7U CN208621768U (zh) 2018-08-10 2018-08-10 智能地震传感器
PCT/CN2018/107562 WO2020029398A1 (zh) 2018-08-10 2018-09-26 智能地震传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17118.7U CN208621768U (zh) 2018-08-10 2018-08-10 智能地震传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621768U true CN208621768U (zh) 2019-03-19

Family

ID=657158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317118.7U Active CN208621768U (zh) 2018-08-10 2018-08-10 智能地震传感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8621768U (zh)
WO (1) WO2020029398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29399A1 (zh) * 2018-08-10 2020-02-13 深圳面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地震传感器
WO2021022882A1 (zh) * 2019-08-06 2021-02-11 深圳面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地震数据采集及传输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953636B2 (en) 2022-03-04 2024-04-09 Fleet Space Technologies Pty Ltd Satellite-enabled node for ambient noise tomography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09911A1 (en) * 2002-04-24 2006-01-12 Ascend Geo, Ll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acquiring and 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S2402512B1 (es) * 2011-10-10 2014-07-30 Aplicaciones Geofísicas Y Ciencias Del Subsuelo, S.L. Geófono de prospección sísmica para la caracterización del subsuelo, y sistema de prospección que incorpora dicho geófono
US9720116B2 (en) * 2012-11-02 2017-08-01 Fairfield Industries Incorporated Land based unit for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CN104597483A (zh) * 2013-02-04 2015-05-06 英洛瓦(天津)物探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使用混合模式的地震勘探系统获取地震数据的方法
CN207232402U (zh) * 2016-10-17 2018-04-13 北京达耐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数字地震检波器及地震勘探系统
CN106249280B (zh) * 2016-10-17 2020-04-07 北京达耐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数字地震检波器
CN207067415U (zh) * 2017-07-14 2018-03-02 威海双丰物探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结点型矿用无缆检波器
CN108318915A (zh) * 2018-01-31 2018-07-24 连琼娥 一种具有在线发电功能的用于石油勘探的检波设备
CN208621767U (zh) * 2018-08-10 2019-03-19 深圳面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地震传感器
CN208621766U (zh) * 2018-08-10 2019-03-19 深圳面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地震传感器
CN108594296B (zh) * 2018-08-10 2021-04-27 深圳面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地震传感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29399A1 (zh) * 2018-08-10 2020-02-13 深圳面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地震传感器
WO2021022882A1 (zh) * 2019-08-06 2021-02-11 深圳面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地震数据采集及传输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29398A1 (zh) 2020-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621768U (zh) 智能地震传感器
CN106249280B (zh) 一种智能数字地震检波器
CN108594296A (zh) 智能地震传感器
CN207232402U (zh) 一种智能数字地震检波器及地震勘探系统
CN208621766U (zh) 智能地震传感器
CN208621767U (zh) 智能地震传感器
CN209401075U (zh) 多维身份识别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门禁系统
CN220752488U (zh) 凿岩台车及其探测装置
CN208860965U (zh) 智能地震传感器
CN116626748A (zh) 一种节点式地震仪
CN104950328A (zh) 分布式槽波地震数据采集记录仪及其记录方法
CN210039497U (zh) Led箱体及led显示屏
CN104373119A (zh) 一种基于岩心钻探的随钻自然伽马测铀仪
CN109117029A (zh) 一种下边框及其组装方法、触摸边框及其组装方法、触摸屏
CN210396720U (zh) 一种无人值守的无线随钻测斜系统
CN208187463U (zh) 智能温室环境采集器
CN209100028U (zh) 一种岩土勘察钻孔水位测量仪
CN213482468U (zh) 一种多工作模式无线智能微动采集装置
CN207636036U (zh) 井下矿巷道及空区测量设备
CN214836151U (zh) 一种绿色矿山用的地质勘探的钻杆装置
CN207601752U (zh) 触控装置、触控装置的功能扩充件、及usb插座连接器
CN220231989U (zh) 一种节点式地震仪
CN205719106U (zh) 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运行环境分析预测报警装置
CN214795230U (zh) 一种物勘传感器
CN212517813U (zh) 地震勘探设备辅用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