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621767U - 智能地震传感器 - Google Patents

智能地震传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621767U
CN208621767U CN201821302323.6U CN201821302323U CN208621767U CN 208621767 U CN208621767 U CN 208621767U CN 201821302323 U CN201821302323 U CN 201821302323U CN 208621767 U CN208621767 U CN 2086217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junction
power supply
earthquake sensor
sea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30232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京川
吴淮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ac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ac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ac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ac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30232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621767U/zh
Priority to PCT/CN2018/107561 priority patent/WO2020029397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6217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6217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16Receiving elements for seismic signals;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receiving elements
    • G01V1/18Receiving elements, e.g. seismometer, geophone or torque detectors, for localised single point measur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智能地震传感器,该智能地震传感器包括数据采集装置和用于为所述数据采集装置供电的供电装置,所述数据采集装置与所述供电装置可拆卸连接。所述数据采集装置包括:第一壳体、检波器、控制板。所述供电装置包括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形成有第二容置腔,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供电装置还包括电源,该电源容置于第二容置腔,并与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电源与所述控制板、所述检波器电性连接所述供电装置还包括防水翻边,该防水翻边设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处,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处密封防水。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旨在解决现有的智能地震传感器在现场操作过程中携带不便而不利于施工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智能地震传感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震勘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地震传感器。
背景技术
随着地球物理勘探向复杂地况延伸,为了更好的勘探地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勘探方法。其中,地震勘探应用最广。它是利用仪器检测、记录人工激发地震的反射波、折射波的传播时间、振幅、波形等,进行分析判断地层界面、地层性质、地震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现有的地震勘探设备一般包括结构相互独立的数据采集装置、连接线缆和供电装置,该数据采集装置和供电装置一般为一体机结构。在对陆地或海洋进行地震勘探时,由于数据采集装置与供电装置无法拆卸,导致只能将整个地震勘探设备取回,才能对地震勘探设备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现有的地震勘探设备携带不便,不利于地震勘探的施工。同时,地震勘探设备的防水也是野外设备非常重要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地震传感器,旨在解决现有的智能地震传感器因结构相互独立的数据采集装置与供电装置需通过裸露于外界的连接线缆电性连接,在现场操作过程中携带不便而不利于施工的技术问题。并且,加入了严密的防水设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地震传感器,包括数据采集装置和用于为所述数据采集装置供电的供电装置,所述数据采集装置与所述供电装置可拆卸连接;
所述数据采集装置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第一容置腔;
检波器,所述检波器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并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
控制板,所述控制板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并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所述控制板与所述检波器电性连接;
所述供电装置包括: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形成有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
电源,所述电源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并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电源与所述控制板、所述检波器电性连接;
防水翻边,所述防水翻边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连接处,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连接处密封防水。
可选地,所述防水翻边设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防水翻边沿所述第一壳体的边缘凸起形成,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防水翻边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连接处密封;
或者,所述防水翻边设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防水翻边沿所述第二壳体的边缘凸起形成,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防水翻边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连接处密封。
可选地,所述智能地震传感器还包括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包括至少一密封带,所述密封带套接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外侧,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连接处密封;
或者,所述密封带将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防水翻边密封;
或者,所述密封带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防水翻边密封。
可选地,所述密封带包括上密封部和与所述上密封部连接的下密封部;
所述上密封部套接于所述第一壳体,并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
所述下密封部套接于所述第二壳体,并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密封组件包括多个密封带,多个所述密封带均套接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外侧,并相互层叠设置。
可选地,所述智能地震传感器形成有对接空间,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对接空间,所述对接空间内还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环绕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处设置;
或者,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二者之一设有第一密封槽,所述密封槽环绕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连接处设置,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二者之一设有密封凸筋,所述密封凸筋容置于所述第一密封槽,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连接处密封;
或者,所述第一密封槽内还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连接处密封。
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二者均设有第二密封槽,所述密封槽环绕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连接处设置,一所述第二密封槽内还设有一第三密封圈,两所述第三密封圈相互抵接,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连接处密封。
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二者之一设有凸台,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二者之另一设有凹槽,所述第一壳体还设有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设于所述凸台,所述第二壳体还设有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接口设于所述凹槽,
或者,所述第一接口设于所述凹槽,所述第二接口设于所述凸台;
所述凸台插接于所述凹槽,将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的连接处密封。
可选地,所述第二壳体包括外侧壁、与所述外侧壁连接的底壁和与所述底壁连接的内侧壁,所述外侧壁、所述底壁和所述内侧壁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内侧壁围合形成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底部槽壁设有贯穿孔,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穿过所述贯穿孔的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一端伸入所述容纳槽,所述第一壳体的部分伸入所述容纳槽,并与所述连接柱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连接柱的二者之一设有第三螺纹,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连接柱的二者之另一设有第四螺纹,所述第三螺纹与所述第四螺纹相互啮合,将所述连接柱和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地震传感器因数据采集装置与供电装置可拆卸连接,数据采集装置与供电装置在外力的作用下能够装配在一起,并在摩擦力的作用下保持稳定,无须用裸露于外界的连接线缆即可实现相应功能。当需要利用该智能地震传感器对陆地等地震进行现场勘探时,可提前将数据采集装置与供电装置在现场勘探过程中一体化装配,通过检波器采集数据,经过控制板接收数据,使得该智能地震传感器在现场勘探时携带方便,有利于地震勘探的现场施工,进而提高了地震勘探的效率,并且设置防水翻边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处密封,实现智能地震传感器的防水效果。如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解决现有的智能地震传感器因结构相互独立的数据采集装置与供电装置需通过裸露于外界的连接线缆电性连接,在现场操作过程中携带不便而不利于施工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智能地震传感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智能地震传感器A-A向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智能地震传感器B-B向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智能地震传感器的数据采集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智能地震传感器的供电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智能地震传感器C处的局部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智能地震传感器的局部爆炸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智能地震传感器100。
参照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出的智能地震传感器100包括数据采集装置10和用于为所述数据采集装置10供电的供电装置30,所述数据采集装置10与所述供电装置30可拆卸连接。
所述数据采集装置10包括:
第一壳体11,所述第一壳体11形成有第一容置腔111;
检波器13,所述检波器13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111,并与所述第一壳体11固定连接;
控制板15,所述控制板15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111,并与所述第一壳体11固定连接,所述控制板15与所述检波器13电性连接。
所述供电装置30包括:
第二壳体31,所述第二壳体31形成有第二容置腔311,所述第一壳体11 与所述第二壳体31可拆卸连接;
电源33,所述电源33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311,并与所述第二壳体31 固定连接,所述电源33与所述控制板15、所述检波器13电性连接;
防水翻边20,所述防水翻边20设于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31的连接处,将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31的连接处密封防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地震传感器100因数据采集装置10与供电装置30 可拆卸连接,数据采集装置10与供电装置30在外力的作用下能够装配在一起,并在摩擦力的作用下保持稳定,无须用裸露于外界的连接线缆即可实现相应功能。当需要利用该智能地震传感器100对陆地等地震进行现场勘探时,可提前将数据采集装置10与供电装置30在现场勘探过程中一体化装配。通过检波器13采集数据,经过控制板15接收数据,使得该智能地震传感器100 在现场勘探时携带方便,有利于地震勘探的现场施工,进而提高了地震勘探的效率,并且设置防水翻边20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31的连接处密封,实现智能地震传感器100的防水效果。如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解决现有的智能地震传感器100因结构相互独立的数据采集装置10与供电装置30需通过裸露于外界的连接线缆电性连接,在现场操作过程中携带不便而不利于施工的技术问题。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数据采集装置10和供电装置30装配在一起时,电源33为智能地震传感器100的内部电子元器件供电,包括智能地震传感器 (未图示)、控制器(未图示)和检波器13等。该电源33包括至少一个电池,该电池能够往复充电,在没有外部输入电源的情况下,电源33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为该智能地震传感器100持续供电,以维持智能地震传感器100正常工作。以及,该控制板15可以通过螺接固定,与第一壳体11固定连接,或者通过卡接固定等固定方式。
参照图5,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防水翻边20大致呈环形设置,该防水翻边20包括固定环21和自固定环21外侧边缘延伸的覆盖部23,该固定环21设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31的连接处,该覆盖部23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 31的连接处密封防水。该防水翻边20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具体的,该防水翻边20可以采用塑料件或者金属件。塑料件可选择硬质塑料,如ABS、POM、 PS、PMMA、PC、PET、PBT、PPO等。金属件的材质可选择铝质材料,铝合金材料、铜质材料、铜合金材料、铁质材料、铁合金材料等。如此,更加有利于防水翻边20的安装固定,提升防水翻边20的设置稳定性,保证防水翻边 20的封堵能力和封堵效果,从而有效提升防水翻边20的实用性、可靠性、及耐久性。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防水翻边20设于所述第一壳体11,所述防水翻边20沿所述第一壳体11的边缘凸起形成,所述第一壳体11与所述第二壳体31连接,所述防水翻边20将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31的连接处密封。在本实施例中,将防水翻边20与第一壳体11一体成型设置,如此设置使防水翻边20的防水密封效果较好,从而使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 31连接处的防水性能较好。还可以将防水翻边20的固定环21与第一壳体11可拆卸固定,使覆盖部23覆盖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31的连接处,如此设置,使防水翻边20的密封效果较好,并且便于拆装。
或者,所述防水翻边20设于所述第二壳体31,所述防水翻边20沿所述第二壳体31的边缘凸起形成,所述第一壳体11与所述第二壳体31连接,所述防水翻边20将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31的连接处密封。在本实施例中,将防水翻边20与第二壳体31一体成型设置,如此设置使防水翻边 20的防水密封效果较好,从而使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31连接处的防水性能较好。还可以将防水翻边20的固定环21与第二壳体31可拆卸固定,使覆盖部23覆盖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31的连接处,如此设置,使防水翻边20 的密封效果较好,并且便于拆装。
参照图2、图6,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智能地震传感器100还包括密封组件40,所述密封组件40包括至少一密封带41,所述密封带41套接于所述第一壳体11的外侧和所述第二壳体31的外侧,将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31的连接处密封。
或者,所述密封带41将所述第二壳体31和所述防水翻边20密封。
或者,所述密封带41将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防水翻边20密封。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密封带41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31的连接处密封,防止外部杂物通过连接处进入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31的连接处,该密封带 41可以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31的连接处套接固定,或者与其胶合连接。具体的,该密封带41可以具备密封功能的套接密封件,或者是胶带。
或者当防水翻边20与第一壳体11一体成型设置时,可以将密封带41密封第二壳体31和防水翻边20的连接处,从而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或者当防水翻边20与第二壳体31一体成型设置时,可以将密封带41密封第一壳体11和防水翻边20的连接处,从而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
参照图6,进一步地,所述密封带41包括上密封部411和与所述上密封部411连接的下密封部413,所述上密封部411套接于所述第一壳体11,并与所述第一壳体11固定连接,所述下密封部413套接于所述第二壳体31,并与所述第二壳体31固定连接。
通过设置上密封部411和下密封部413使密封带41的固定效果和稳定性更好,从而进一步地提升起其密封性。
参照图2,进一步地,所述密封组件40包括多个密封带41,多个所述密封带41均套接于所述第一壳体11的外侧和所述第二壳体31的外侧,并相互层叠设置。通过设置多个相互层叠的密封带41,使密封组件40的密封效果最好,能最好地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31的连接处密封。
参照图7,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智能地震传感器100形成有对接空间17,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31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对接空间17,所述对接空间17内还设有第一密封圈(未图示),所述第一密封圈环绕所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31的连接处设置。设置第一密封圈便于进一步地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31的连接处密封,该第一密封圈抵接第一壳体11的下表面和第二壳体31的上表面,从而将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31的连接处密封。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密封圈的材质可以为柔性材料,使用柔性材料可以让第一密封圈的抵接密封效果更好。具体的,可以采用硅胶或塑料或橡胶等材料。
或者,在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31的二者之一设有第一密封槽312,所述密封槽环绕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31的连接处设置,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31的二者之一设有密封凸筋117,所述密封凸筋117容置于所述第一密封槽312,将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31 的连接处密封;通过密封槽和密封凸筋117的相互配合,进一步防止外部杂物影响智能地震传感器100的工作。
或者,所述第一密封槽312内还设有第二密封圈3121,所述第二密封圈 3121将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31的连接处密封。第二密封圈3121 的部分伸出第一密封槽312,抵接于机壳的壁面,从而实现较好的密封;当采用第一密封槽312与密封凸筋117相互配合的方案时,该第二密封圈3121抵接配合密封凸筋117,实现更好的密封。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31的二者均设有第二密封槽,所述密封槽环绕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31的连接处设置,一所述第二密封槽(未图示)内还设有一第三密封圈(未图示),两所述第三密封圈相互抵接,将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31的连接处密封。通过两设于第二密封槽的第三密封圈相互抵接,进一步提高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31连接处的防水密封性,从而便于智能地震传感器100正常使用。
参照图2、图6、图7,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31的二者之一设有凸台314,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31 的二者之另一设有凹槽119,所述第一壳体11还设有第一接口1191,所述第一接口1191设于所述凸台314,所述第二壳体31还设有第二接口3141,所述第二接口3141设于所述凹槽119,
或者,所述第一接口1191设于所述凹槽119,所述第二接口3141设于所述凸台314。
所述凸台314插接于所述凹槽119,将所述第一接口1191和所述第二接口3141的连接处密封。在凸台314或凹槽119设置第一接口1191或第二接口3141,便于对两个接口进行防水保护,杜绝了外部杂物影响二者的接口内的信号传递。
参照图2、图3,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31包括外侧壁315、与所述外侧壁315连接的底壁317和与所述底壁317连接的内侧壁319,所述外侧壁315、所述底壁317和所述内侧壁319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容置腔311。所述第二壳体31还包括内侧壁319围合形成的容纳槽313,所述容纳槽313的底部槽壁设有贯穿孔,所述第二壳体31还包括穿过所述贯穿孔的连接柱70,所述连接柱70的一端伸入所述容纳槽313,所述第一壳体11的部分伸入所述容纳槽 313,并与所述连接柱70可拆卸连接。第二壳体31的外侧壁315、底壁317和内侧壁319为一体结构,也即第二壳体31的内侧壁319将第二容置腔311和容纳槽 313隔开。该第一壳体11形成伸入容纳槽313的凸柱113,该凸柱113的外轮廓与容纳槽313的槽壁的形状相适配,从而便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31的装配,同时保证智能地震传感器100的结构合理、紧凑。
参照图6、图7,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31还包括顶壁316,该顶壁316与内侧壁319和外侧壁315可拆卸连接,顶壁316、内侧壁319、外侧壁 315和底壁317共同围合形成第二容置腔311。该顶壁316朝向内侧壁319的表面和内侧壁319朝向顶壁316的表面的二者之一设有防水槽3161,该防水槽3161 内容置有防水密封件。设置防水槽3161和防水件3161a,便于对电池进行防水密封,从而方便智能地震传感器100工作。顶壁316朝向外侧壁315的表面和外侧壁315朝向顶壁316的表面的二者之一也设有防水槽3161,该防水槽3161内也容置有防水件3161a,如此设置,进一步便于对电池进行防水密封,从而方便智能地震传感器100工作。该防水槽3161可以设置多个,从而进一步提高防水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连接柱70的另一端伸出贯穿孔,智能地震传感器100还包括插接尾椎50,该插接尾椎50与连接柱70可拆卸连接。
参照图2、图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连接柱70的二者之一设有第三螺纹,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连接柱70的二者之另一设有第四螺纹,所述第三螺纹与所述第四螺纹相互啮合,将所述连接柱70和所述第一壳体11 可拆卸连接。连接柱70背离容纳槽313的一端延其径向设有止挡部71,通过转动连接柱70,使连接柱70与第一壳体11螺纹连接,并通过止挡部71抵接第二壳体31,使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31通过连接柱70固定,实现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该止挡部71大致呈转盘状设置,如此设置方便插接尾椎50插接的稳定。该转盘(止挡部71)朝向第二壳体31的表面还设有防水圈711,该防水圈711环绕贯穿孔设置,如此设置,进一步提高智能地震传感器100的防水功能,方便使用。该防水圈711可以设置在安装槽内,从而使固定效果更好。该防水圈711也可以设置多层,从而进一步提高防水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智能地震传感器100还包括电源管理器(未图示),所述电源管理器用于反馈所述电源33充放电信息,所述电源管理器与所述电源33电性连接。且/或,所述智能地震传感器100还包括存储器(未图示),所述存储器与所述主控板电性连接。且/或,所述智能地震传感器100 还包括发光器(未图示),所述发光器与所述主控板电性连接,并指示所述智能地震传感器100的工作状态。
电源管理器用于反馈电源33的充放电状态以及接收电源33的管理信息,从而对电源33实现更好的管控,便于智能地震传感器100工作。
存储器用于保存智能地震传感器100检测到的数据信号,从而方便用户使用智能地震传感器100。
发光器,用于指示控制器或存储器的工作状态。发光器与控制器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器为LED灯,第一壳体11外部设有可视窗(未图示),通过该可视窗能够从数据采集装置10外部观察到发光器的颜色或闪烁频次。根据发光器的颜色或闪烁频次,能够反馈该数据采集单装置的控制器是否工作正常,也能够反馈存储器的运行、剩余存储空间等状态是否正常等状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智能地震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数据采集装置和用于为所述数据采集装置供电的供电装置,所述数据采集装置与所述供电装置可拆卸连接;
所述数据采集装置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第一容置腔;
检波器,所述检波器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并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
控制板,所述控制板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并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所述控制板与所述检波器电性连接;
所述供电装置包括: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形成有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
电源,所述电源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并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电源与所述控制板、所述检波器电性连接;
防水翻边,所述防水翻边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连接处,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连接处密封防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地震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翻边设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防水翻边沿所述第一壳体的边缘凸起形成,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防水翻边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连接处密封;
或者,所述防水翻边设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防水翻边沿所述第二壳体的边缘凸起形成,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防水翻边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连接处密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地震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地震传感器还包括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包括至少一密封带,所述密封带套接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外侧,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连接处密封;
或者,所述密封带将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防水翻边密封;
或者,所述密封带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防水翻边密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地震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带包括上密封部和与所述上密封部连接的下密封部;
所述上密封部套接于所述第一壳体,并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
所述下密封部套接于所述第二壳体,并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地震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组件包括多个密封带,多个所述密封带均套接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外侧,并相互层叠设置。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地震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地震传感器形成有对接空间,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对接空间,所述对接空间内还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环绕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处设置;
或者,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二者之一设有第一密封槽,所述密封槽环绕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连接处设置,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二者之一设有密封凸筋,所述密封凸筋容置于所述第一密封槽,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连接处密封;
或者,所述第一密封槽内还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连接处密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地震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二者均设有第二密封槽,所述密封槽环绕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连接处设置,一所述第二密封槽内还设有一第三密封圈,两所述第三密封圈相互抵接,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连接处密封。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地震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二者之一设有凸台,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二者之另一设有凹槽,所述第一壳体还设有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设于所述凸台,所述第二壳体还设有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接口设于所述凹槽,
或者,所述第一接口设于所述凹槽,所述第二接口设于所述凸台;
所述凸台插接于所述凹槽,将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的连接处密封。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地震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包括外侧壁、与所述外侧壁连接的底壁和与所述底壁连接的内侧壁,所述外侧壁、所述底壁和所述内侧壁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内侧壁围合形成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底部槽壁设有贯穿孔,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穿过所述贯穿孔的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一端伸入所述容纳槽,所述第一壳体的部分伸入所述容纳槽,并与所述连接柱可拆卸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智能地震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连接柱的二者之一设有第三螺纹,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连接柱的二者之另一设有第四螺纹,所述第三螺纹与所述第四螺纹相互啮合,将所述连接柱和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
CN201821302323.6U 2018-08-10 2018-08-10 智能地震传感器 Active CN2086217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02323.6U CN208621767U (zh) 2018-08-10 2018-08-10 智能地震传感器
PCT/CN2018/107561 WO2020029397A1 (zh) 2018-08-10 2018-09-26 智能地震传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02323.6U CN208621767U (zh) 2018-08-10 2018-08-10 智能地震传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621767U true CN208621767U (zh) 2019-03-19

Family

ID=657151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302323.6U Active CN208621767U (zh) 2018-08-10 2018-08-10 智能地震传感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8621767U (zh)
WO (1) WO2020029397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29399A1 (zh) * 2018-08-10 2020-02-13 深圳面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地震传感器
WO2020029398A1 (zh) * 2018-08-10 2020-02-13 深圳面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地震传感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953636B2 (en) 2022-03-04 2024-04-09 Fleet Space Technologies Pty Ltd Satellite-enabled node for ambient noise tomography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11191B2 (en) * 2008-05-22 2013-12-17 Fairfield Industries, Inc. Land based unit for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GB2496106A (en) * 2011-10-25 2013-05-08 Zimiti Ltd Unattended ground sensors with screw thread for aiding installation into the ground
CN205374762U (zh) * 2016-01-26 2016-07-06 惠源 一种压电检波器
CN106291669B (zh) * 2016-07-26 2019-03-22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一种智能式爆炸波采集探头
CN106249280B (zh) * 2016-10-17 2020-04-07 北京达耐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数字地震检波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29399A1 (zh) * 2018-08-10 2020-02-13 深圳面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地震传感器
WO2020029398A1 (zh) * 2018-08-10 2020-02-13 深圳面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地震传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29397A1 (zh) 2020-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621767U (zh) 智能地震传感器
RU2605895C2 (ru) Носим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его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CN108594296A (zh) 智能地震传感器
CN208621766U (zh) 智能地震传感器
CN106249280B (zh) 一种智能数字地震检波器
CN105932489A (zh) 连接器模块及包括该连接器模块的锁定装置
CN207232402U (zh) 一种智能数字地震检波器及地震勘探系统
CN103419916B (zh) 一种浅水迷你-水下机器人系统
CN107968449A (zh) 具有无线充电结构的电子装置
CN208621768U (zh) 智能地震传感器
US11451904B2 (en) Audible end cap and handheld metal detector
CN207039670U (zh) 一种移动终端壳体及移动终端
AU2011360952B2 (en) Seismic sensing device
US20090256520A1 (en) Portable Notebook Computer with Selectively Exposed Solar Charging Cells
CN104539827A (zh) 拍摄设备
CN206038042U (zh) 一种数显温湿度记录仪
CN208860965U (zh) 智能地震传感器
CN204026462U (zh) 一种分离防护结构的多功能led防爆工矿灯
CN214585465U (zh) 一种便携免疫层析分析仪
CN1275823A (zh) 地质雷达防爆天线外壳
CN209881452U (zh) 移动电源设备
CN208936083U (zh) 一种防水导光柱及防水电子设备
CN208187463U (zh) 智能温室环境采集器
CN206195892U (zh) 壳式健康检测输入输出扩展装置
CN206740304U (zh) 一种新型压力变送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