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17029A - 一种下边框及其组装方法、触摸边框及其组装方法、触摸屏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下边框及其组装方法、触摸边框及其组装方法、触摸屏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117029A CN109117029A CN201810995421.0A CN201810995421A CN109117029A CN 109117029 A CN109117029 A CN 109117029A CN 201810995421 A CN201810995421 A CN 201810995421A CN 109117029 A CN109117029 A CN 10911702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 outline border
- center
- holding tank
- protru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2—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opto-electronic mea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witches Operated By Changes In Physical Condition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下边框、触摸边框及包含其的触摸屏,其中,触摸边框包括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的上边框和下边框,在上边框和下边框之间连接左边框和右边框,其中,上边框、左边框和右边框结构一致,下边框与上边框结构不同,所有边框的PCB板均平行于触摸屏的屏幕,且每个PCB板上的光发送/接收单元与连通触摸边框外部的开口错开设置,光发送/接收单元的光线通过光路引导装置导出,这样的设计可以缩小触摸边框的宽度和厚度,以实现触摸屏的窄边框设计。本发明的触摸边框结构简单,尺寸小,外观美观。本发明还公开一种下边框及触摸边框的组装方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摸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下边框及其组装方法、触摸边框及其组装方法、触摸屏。
背景技术
红外触摸屏(Infrared Touch Screen Technology)由显示屏和装在显示屏外框上的红外线发射与接收感测元件构成,红外线发射与接收感测元件在屏幕表面上形成红外线探测网,红外触摸屏的实现原理与表面声波式触摸屏相似,它使用的是红外线发射与接收感测元件,这些元件在屏幕表面形成红外线探测网,触控操作的物体(比如手指)可改变触点的红外线,进而被转化成触控的坐标位置而实现操作的响应。在红外触摸屏上,屏幕的四边排布有PCB板,PCB板上电连接有红外线发射管和红外线接收管,对应形成横竖交叉的红外线矩阵。
现有技术中,红外触摸屏中的PCB板均设置在红外触摸屏上面的边框上,PCB板上的红外线发射管和红外线接收管直接发射或接收红外线。现有技术的缺点是红外触摸屏的边框尺寸必须满足安装PCB板,容易造成红外触摸屏的边框尺寸大和影响美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边框,其尺寸小,易于安装和固定PCB板。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边框,其尺寸小,易于安装和固定PCB板。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屏,其边框窄,更美观。
本发明实施例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边框及触摸边框的组装方法,其操作方便,组装效率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实施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下边框,包括:
第一内框,所述第一内框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之间连接呈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
第一外框,所述第一外框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三侧面,所述第一外框上凸设有第一框板,所述第一框板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面远离所述第二侧面的一侧,所述第一框板与所述第一侧面之间形成第一开口;
第一中框,所述第一中框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侧面平行的第一PCB板,所述第一中框和所述第一PCB板组合成第一中框组件,所述第一PCB板上设置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所述第一中框组件一端插入至所述第一内框内,另一端插入至所述第一外框内,所述第一外框与所述第一内框之间具有与所述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正对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
第一光路引导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内框和所述第一外框之间,以在所述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和所述第一开口之间形成导光路径。
作为下边框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三侧面上凹设有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二开口开设于所述第一容纳槽靠近所述第一侧面的槽壁上,所述第二开口朝向所述第三侧面贯穿所述第一容纳槽的槽壁并连通所述第一容纳槽的槽口。
作为下边框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三侧面上凹设有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容纳槽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和所述第二侧面之间;
所述第一外框靠近所述第三侧面的一侧间隔设置第一凸部和第二框板,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框板之间形成第三容纳槽,所述第一中框组件的两端分别插入至所述第一容纳槽和所述第三容纳槽内,所述第二框板插入至所述第二容纳槽。
作为下边框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侧面上开设通孔,所述第二框板上开设与所述通孔位置对应的螺纹孔,螺钉穿过所述通孔旋拧至所述螺纹孔内,以将所述第一外框固定在所述第一内框上。
作为下边框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凸部上具有与所述第一框板连接的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与所述第一框板呈夹角设置;
所述第一光路引导装置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所述第一导光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板上,所述第二导光部沿所述倾斜面朝向所述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延伸。
作为下边框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侧面上凸设有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凸部与所述第一框板之间间隔以形成所述第一开口。
作为下边框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四侧面上垂直设置有第三凸部,所述第三凸部位于所述第四侧面靠近所述第一侧面的一端。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触摸边框,包括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的上边框和下边框,在所述上边框和所述下边框之间垂直连接有左边框和右边框,所述下边框采用所述的下边框,所述上边框、所述左边框和所述右边框三者的结构一致,所述上边框包括:
第二内框,所述第二内框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五侧面和第六侧面,在所述第五侧面和所述第六侧面之间连接有呈相对设置的第七侧面和第八侧面;
第二外框,所述第二外框与所述第二内框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外框至少遮挡所述第七侧面和所述第五侧面,所述第二外框分别与所述第七侧面和所述第五侧面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外框与所述第七侧面之间形成朝向所述第五侧面的第三开口,在所述第二外框与所述第五侧面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三开口连通的第四开口;
第二中框,所述第二中框被夹设在所述第二外框和所述第七侧面之间,所述第二中框上设置第二PCB板,所述第二PCB板平行于所述第五侧面但不凸出于所述第五侧面,所述第二PCB板上的第二光发送/接收单元与所述第三开口正对;
第二光路引导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外框和所述第二内框之间,以在所述第二光发送/接收单元和所述第四开口之间形成导光路径。
作为触摸边框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七侧面凹设有第四容纳槽,所述第二PCB板和所述第二中框组成第二中框组件,所述第二中框组件部分插入至所述第四容纳槽内,所述第二光发送/接收单元位于所述第四容纳槽外。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触摸屏,包括屏幕和包裹于所述屏幕周部的边框,所述边框采用所述的触摸边框,所述触摸边框的上边框的第一PCB板和下边框的第二PCB板均与所述屏幕平行。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下边框的组装方法,应用于所述的下边框,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0、使设有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的第一PCB板安装于第一中框上;
步骤S120、使所述第一中框和第一光路引导装置安装于第一外框上;
步骤S130、使所述第一外框与第一内框组装,所述第一中框被封装于所述第一外框和所述第一内框的内部,所述第一光路引导装置被夹设于所述第一外框和所述第一内框之间,所述第一光路引导装置可将所述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导出至所述第一外框外。
作为下边框的组装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步骤S110中,使所述第一PCB板的一端插入至所述第一中框的第一限位板上的第一卡槽内,另一端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第一中框的第四凸部上。
作为下边框的组装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步骤S120中,使所述第一中框的一端插入至所述第一外框的第三容纳槽内并通过螺钉固定。
作为下边框的组装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步骤S120中,使所述第一光路引导装置粘贴在第一外框的第一框板上。
作为下边框的组装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步骤S130中,使所述第一外框移动至所述第一内框处,并使所述第一中框远离所述第三容纳槽的一端插入至所述第一内框的第一容纳槽内,同时使第一外框的第二框板插入至所述第二容纳槽内,再通过螺钉由所述第一内框的第二侧面将所述第二框板固定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触摸边框的组装方法,所述触摸边框的下边框采用所述的下边框的组装方法组装成型。
作为触摸边框的组装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触摸边框的上边框、左边框和右边框的组装方法相同。
作为触摸边框的组装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边框的组装步骤如下:
步骤S210、使设有第二光发送/接收单元的第二PCB板安装于第二中框上;
步骤S220、使所述第二中框和第二光路引导装置安装于第二外框上;
步骤S230、使所述第二外框组装在与所述第二内框上,所述第二中框被封装于所述第二外框和所述第二内框的内部,所述第二光路引导装置被夹设于所述第二外框和所述第二内框之间,所述第二光路引导装置可将所述第二光发送/接收单元导出至所述第二外框外。
作为触摸边框的组装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步骤S210中,使所述第二PCB板的一端插入至所述第二中框的第二限位板上的第二卡槽内,另一端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第二中框的第二固定凸部上。
作为触摸边框的组装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步骤S220中,使所述第二中框的凸柱插入到所述第二外框的插槽内,并通过螺钉使所述第二中框的连接凸部固定于所述第二外框的第八凸部上。
作为触摸边框的组装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步骤S220中,使所述第二光路引导装置粘贴在第二外框的第五框板上。
作为触摸边框的组装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步骤S230中,使所述第二中框远离所述第二外框的一端插入至所述第一内框的第四容纳槽内,同时使所述第二内框的第六凸部插入至所述第二外框的第三框板和第八凸部之间,再从所述第三框板的一侧旋入螺钉,以使所述第六凸部固定于所述第八凸部上。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光路引导装置,可以使带有光发送/接收单元的PCB板隐藏于外框和内框之间并与连通外部的开口错开设置,进而使下边框及其他触摸边框的尺寸缩小,提升美观度;通过设置中框,可以利用中框固定PCB板,以增加下边框及其他触摸边框的整体强度,并可以保护PCB板。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种下边框的局部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种下边框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边框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内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中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二外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中框组件与第二外框的组装状态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中框组件和第二外框组合的结构与第二内框的组装状态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种下边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种下边框的第一内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种下边框的第一中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种下边框的第一外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种下边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种下边框的第一内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种下边框的第一中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种下边框的第一外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四种下边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四种下边框的第一内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四种下边框的第一中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四种下边框的第一外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下边框;
1、第一内框;101、第一侧面;102、第二侧面;103、第三侧面;104、第四侧面;105、第一容纳槽;106、第二容纳槽;107、第二凸部;108、第三凸部;2、第一外框;201、第一框板;202、第一凸部;203、第二框板;204、第三容纳槽;205、框板;206、连接柱;3、第一中框;4、第一PCB板;5、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6、第一光路引导装置;
200、上边框;
7、第二内框;701、第五侧面;702、第六侧面;703、第七侧面;704、第八侧面;705、第四容纳槽;706、第五凸部;707、第六凸部;708、第五容纳槽;709、第七凸部;8、第二外框;801、第八凸部;802、第三框板;803、第四框板;804、第五框板;9、第二中框;901、第二中框本体;902、连接凸部;903、第二限位板;904、凸柱;10、第二PCB板;11、第二光发送/接收单元;12、第二光路引导装置;
300、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另外,附图中的B向代表触摸边框的宽度方向,H向代表触摸边框的厚度方向,长度方向为垂直于B和H所在的平面的方向。
如图1至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摸边框,此触摸边框包括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的下边框100和上边框200,在下边框100和上边框200之间垂直连接呈相对设置的左边框和右边框,其中,上边框200、左边框和右边框三者的结构一致,下边框100的结构与上边框200的结构不一致。
此触摸边框可应用于薄型的触摸屏,触摸屏包括屏幕和包裹于屏幕周部的触摸边框,触摸屏的屏幕包括盖板300和设置在盖板300后侧的显示面板,显示面板远离盖板300的一侧设置后壳,显示面板被夹设在后壳和盖板300之间。触摸边框包裹于触摸屏的周部,且对应触摸屏的上端设置上边框200、对应触摸屏的下端设置下边框100、对应触摸屏的左侧设置左边框以及对应触摸屏的右侧设置右边框。在本实施例中,盖板300为玻璃,优选地,盖板300为钢化玻璃。
首先介绍触摸边框的第一种下边框100的结构,如图1和2所示,此下边框100包括第一内框1、第一外框2、第一中框3以及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第一内框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101和第二侧面102,第一侧面101和第二侧面102之间连接呈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面103和第四侧面104;第一外框2可拆卸连接在第一内框1的第三侧面103,第一外框2上凸设有第一框板201,第一框板201间隔设置在第一侧面101远离第二侧面102的一侧,第一框板201与第一侧面101之间形成第一开口;第一中框3上设置有与第一侧面101平行的第一PCB板4,第一中框3和第一PCB板4组合成第一中框组件,第一PCB板4上设置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5,第一中框组件一端插入至第一内框1内,另一端插入至第一外框2内,第一外框2与第一内框1之间具有与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5正对的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与第一开口连通;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设置于第一开口内,用于形成导光路径以将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5发射或接收的光线从第一开口内导出或从外部导入第一开口内。通过设置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可以使带有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5的第一PCB板4隐藏于第一外框2和第一内框1之间并与连通外部的第一开口错开设置,进而使下边框100尺寸缩小,提升美观度;通过设置第一中框3,可以利用第一中框3固定第一PCB板4,以增加下边框100的整体强度,并可以保护第一PCB板4。
一实施例中,第一内框1的第三侧面103上凹设有第一容纳槽105,第二开口开设于第一容纳槽105靠近第一侧面101的槽壁上,第二开口朝向第三侧面103贯穿第一容纳槽105的槽壁并连通第一容纳槽105的槽口。
设置第一容纳槽105可以对第一中框组件进行部分收纳,便于缩小下边框100的宽度方向的尺寸,进而实现窄边框设计。
第二侧面102上开设通孔,通孔内设置螺钉。在安装时,第一侧面101与触摸屏的正面同侧,第二侧面102与触摸屏的背面同侧,而在第二侧面102上开设通孔供螺钉通过,使得第一内框1的第一侧面101不显露螺钉结构。
第三侧面103上凹设有第二容纳槽106,第二容纳槽106位于第一容纳槽105和第二侧面102之间。设置第二容纳槽106可便于第一外框2的固定。
第一侧面101上凸设有第二凸部107,第二凸部107朝向远离第二侧面102的一侧延伸,第二凸部107垂直于第一侧面101,第二凸部107靠近第三侧面103的一侧面与第二开口的内壁平齐。通过设置第二凸部107,利用第二凸部107与第一侧面101的空间形成容纳屏幕的盖板300的空间,便于第一内框1与屏幕组装,另外,第二凸部107还可以对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进行位置限定。
第四侧面104凸设有第三凸部108,第三凸部108设置于第四侧面104靠近第一侧面101的一端,第三凸部108垂直于第四侧面104,且平行于第一侧面101。可选地,第三凸部108靠近第一侧面101的一侧与第一侧面101平齐,用于共同构成支撑盖板300的平面,此设计增加了支撑盖板300的平面的面积,便于盖板300固定。
第一内框1内设有空腔,空腔不连通第一容纳槽105和第二容纳槽106。空腔的设置可减轻第一内框1的重量,进而降低整个触摸边框的下边框100的重量,便于触摸屏的轻薄设计。
一实施例中,第一外框2靠近第三侧面103的一侧间隔设置第一凸部202和第二框板203,第一凸部202和第二框板203之间形成第三容纳槽204。通过设置第三容纳槽204,可以对第一中框组件进行部分容纳,缩小下边框100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便于实现窄边框设计。可选地,当第一外框2和第一内框1组装时,第二框板203插入至第二容纳槽106内,第一容纳槽105和第二容纳槽106之间的部分插入至第三容纳槽204内,第二框板203上开设与通孔位置对应的螺纹孔,螺钉穿过通孔旋拧至螺纹孔内,以将第一外框2固定在第一内框1上。上述结构使得第一外框2的固定更加方便,且仅在第二侧面102设置螺钉,且第二侧面102位于下边框100的背侧(即触摸屏的背面),使得下边框100上无螺钉外露,增加外观的美观度。
可选地,第二框板203与第一外框2的边缘间隔设置,二者之间的间距与第一内框1的第二侧面102与第二容纳槽106之间的距离相匹配。此设计可以使组装后的第一内框1的第二侧面102与第一外框2的表面平齐。
第一凸部202上具有与第一框板201连接的倾斜面,倾斜面与第一框板201呈夹角设置。
第一框板201上凸设有框板凸部,框板凸部用于对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进行定位。
第一外框2内设置有空腔,空腔不连通第三容纳槽204,空腔的设置可以减轻第一外框2的重量,降低制造成本。空腔还可以作为容纳触摸屏的一些电控设备的容纳腔,如喇叭、指示灯、控制电路板等部件。为了便于电控设备的安装,在第一外框2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端设有插口,此插口可供电控设备进入此容纳腔内。
一实施例中,第一中框组件的两端分别插入至第一容纳槽105和第三容纳槽204,第二框板203插入至第二容纳槽106。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5在下边框100组装成型后不被第一容纳槽105和第三容纳槽204的槽壁遮挡。
可选地,第一中框组件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三容纳槽204的槽壁上。
第一中框3包括第一中框本体,第一中框本体设置有第一PCB板4的一侧面间隔凸设有第四凸部和第一限位板,第一PCB板4通过螺钉固定在第四凸部上,第一限位板朝向第四凸部的一侧面凹设有第一卡槽,第一PCB板4远离第四凸部的一端插入至第一卡槽内。
第四凸部和第一限位板的设计可以实现对第一PCB板4稳定的固定,第一卡槽的设计可以减少固定第一PCB板4的螺钉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拆装难度。
一实施例中,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第一导光部设置在第一框板201上,第二导光部沿倾斜面朝向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5延伸。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可以将与第一开口错开的第二开口内的光线顺利地由第一开口导出。
第一导光部上凹设有与框板凸部插接配合的导光部插槽。为了使第一导光部能稳固地设置在第一框板201上,第一导光部与第一框板201之间设置粘胶层。
在第一框板201上并位于第一导光部远离第二导光部的一侧粘接有滤光板。
如图1和2所示,下边框100的组装步骤如下:
步骤S100、先将第一PCB板4的一端插入到第一中框3的第一限位板的第一卡槽内,然后通过螺钉将第一PCB板4固定在第四凸部上,组成第一中框组件;
步骤S200、将第一中框组件一端插入到第三容纳槽204内,并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三容纳槽204内;
步骤S300、将第一内框1的第三凸部108插入到显示面板和盖板300之间,并通过双面胶固定盖板300和第三凸部108;
步骤S400、通过双面胶将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和滤光板粘接在第一框板201的指定位置,使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的第一导光部上的导光部插槽与第一框板201上的框板凸部插接配合;
步骤S500、将第一外框2与第一中框3的组合件装配在第一内框1上,使第一中框组件部分插入到第一容纳槽105内,并使第二框板203插入到第二容纳槽106内,由第二侧面102旋拧上螺钉,使第一外框2和第一中框组件的组合件固定在第一内框1上。
如图9至12所示,以下介绍第二种下边框100的结构:
下边框100包括第一内框1、第一中框3、第一外框2和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其中,第一内框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101和第二侧面102,第一侧面101上凹设有第一容纳槽105,第一容纳槽105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第一槽壁上凹设有第二容纳槽106;第一中框3上固定有第一PCB板4,第一中框3与第一PCB板4共同组成第一中框组件,第一中框组件设置于第一容纳槽105内并部分插入至第二容纳槽106内,第一PCB板4平行于第一侧面101,第一PCB板4上设有正对第一容纳槽105的槽口的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5;第一外框2与第一内框1可拆卸连接,第一外框2可遮挡第一容纳槽105的槽口,第一外框2与第一内框1之间间隔并形成与第一容纳槽105的槽口连通的第一开口;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设置于第一开口内,用于形成导光路径以将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5发射或接收的光线从第一开口内导出或从外部导入第一开口内。通过设置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可以使带有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5的第一PCB板4隐藏于第一内框1内并与第一开口错开设置,进而使整个下边框100的尺寸缩小,提升美观度;通过设置第一中框3,可以利用第一中框3固定第一PCB板4,且第一中框3可以增加下边框100的整体强度,并可以保护第一PCB板4,通过在第一槽壁的壁面上凹设第二容纳槽106,可以将第一中框3和第一PCB板4组成的第一中框组件限制在第二容纳槽106内,便于第一中框组件的拆装和固定。
一实施例中,第一侧面101具有顺序设置的与第二侧面102距离递减的第一台阶面、第二台阶面和第三台阶面,第一台阶面与第二台阶面相邻设置,第二台阶面与第三台阶面分别设于第一容纳槽105的槽口的两侧,第一外框2一端与第二台阶面抵接,另一端朝向第一台阶面延伸并与第一台阶面间隔。通过将第一侧面101设置为三个台阶面,便于对第一外框2进行位置限定,进而简化第一外框2的定位和安装难度,且第三台阶面还可与第一外框2配合形成第二开口,便于安装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
可选地,第一外框2全部遮挡第二台阶面、第一容纳槽105的槽口和第三台阶面,第一外框2远离第一容纳槽105的槽底的一侧面与第一台阶面平齐。通过将第一外框2的外表面与第一台阶面平齐,可以提升触摸边框的外观美观度。
另外,第三台阶面上凸设有第二凸部107,第二凸部107与第一外框2间隔设置,二者之间形成第一开口。第二凸部107的设置不仅可以便于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的固定,还可以为触摸屏的盖板300安装提供空间,在盖板300安装时,盖板300的一端插入至第三台阶面和第一外框2之间。
可选地,第二凸部107的一侧面与第一容纳槽105的第一槽壁平齐。上述结构可以使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5的光线能够顺畅地引出。当然,第二凸部107不限于一侧面与第一容纳槽105的第一槽壁平齐,还可以与第一槽壁间隔。最优选地,第二凸部107垂直于第三台阶面,且第二凸部107凸出于第三台阶面的高度不大于第三台阶面与第二台阶面之间的间距。
第一内框1还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面103和第四侧面104,第三侧面103和第四侧面104平行且均连接在第一侧面101和第二侧面102之间,第三侧面103靠近第一容纳槽105的第二槽壁,第四侧面104靠近第一容纳槽105的第一槽壁,第四侧面104远离第二侧面102的一端凸设有第三凸部108,第三凸部108与第四侧面104垂直,且第三凸部108远离第二侧面102的一侧与第三台阶面平齐。第三凸部108的作用主要是增加盖板300的支撑面积。
在第一容纳槽105的槽底垂直设置有第二凸台,第二凸台位于第二容纳槽106的槽口端面。
在第一台阶面与第二侧面102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空腔,空腔不连通第一容纳槽105和第二容纳槽106,空腔的设置可以减轻第一内框1的重量,降低制造成本。空腔还可以作为容纳触摸屏的一些电控设备的容纳腔,如喇叭、指示灯、控制电路板等部件。为了便于电控设备的安装,在第一内框1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端设有插口,此插口可供电控设备进入此容纳腔内。
一实施例中,第一外框2通过螺钉与第一内框1可拆卸连接,第二侧面102开设有供此螺钉通过的通孔。通过在第二侧面102开设通孔,可以使螺钉由第二侧面102进入第一容纳槽105内与第一外框2连接,此结构可以不在第一外框2的外侧面和第一内框1的第三侧面103上显露出螺钉结构,提升了触摸边框的美观度。
第一外框2包括框板205,框板205的一侧固定有连接柱206,连接柱206远离框板205的一端插入至第一容纳槽105内并设置有螺纹孔。通过设置连接柱206,可以实现第一外框2由第一内框1的第二侧面102实施锁定,降低了连接第一外框2的螺钉的长度。
可选地,连接柱206设有螺纹孔的一端与第一容纳槽105的槽底接触或抵紧。
连接柱206上设置有第一凸台,第一凸台平行于第一容纳槽105的槽底。
框板205设有连接柱206的一侧凸设有框板凸部,此框板凸部与连接柱206间隔设置,且框板凸部位于框板205的非端部位置。
另外,连接柱206与第一容纳槽105的第一槽壁间隔设置,以形成供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5的光线通过的空间。
一实施例中,第一中框3包括第一中框本体,第一中框本体的一端垂直连接有第一限位板,第一PCB板4设置在第一中框本体上并位于第一限位板的一侧,第一限位板垂直于第一容纳槽105的槽底,且第一限位板被限制在第一凸台和第一容纳槽105的槽底之间。第一凸台的设置可以配合第一容纳槽105的槽底对第一限位板的位置进行限定,防止第一限位板沿垂直于第一侧面101的方向移动。
第二凸台与连接柱206之间的距离与第一限位板的厚度相匹配。此设计可以对第一限位板的位置进行进一步的限定,防止第一限位板沿平行于第一侧面101的方向移动,且此第二凸台还可以限制第一中框组件插入第二容纳槽106内的深度。
第一中框本体靠近第一PCB板4的一侧凸设有第四凸部,第一限位板靠近第四凸部的一侧面凹设有第一卡槽,第一PCB板4的一端插入至第一卡槽内,另一端通过螺钉固定与第四凸部上。第一卡槽的设置可以对第一PCB板4的安装进行位置限定,当第一PCB板4插入至第一卡槽内并使第一PCB板4端部与第一卡槽的槽底抵接时,第一PCB板4上的通孔对准第四凸部上的螺纹孔,此时可以不需要再对第一PCB板4和第四凸部进行额外的对位工作,降低了安装难度。第四凸部主要是为螺钉提供安装位置。
当然,也可以不设置第四凸部,此时第一卡槽的槽壁与第一中框本体的表面平齐,便于第一PCB板4的插入。
一实施例中,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可拆卸地设置在框板205设有连接柱206的一侧,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其中,第一导光部设置在第二凸部107与框板205之间,第二导光部朝向第一容纳槽105的槽口延伸,第一导光部上凹设有与框板凸部插接配合的导光部插槽,框板凸部与导光部插槽的配合便于对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的安装位置进行导向,降低安装难度。
可选地,第一导光部靠近框板205的一侧面通过粘胶剂固定在框板205上,在框板205上还设置滤光板,滤光板通过粘胶剂固定在第一导光部远离第二导光部的一侧。
框板205与连接柱206之间设有用于支撑第二导光部的倾斜面,此倾斜面的倾斜角度与第二导光部的倾斜角度一致。
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具有入光面和出光面,入光面正对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5,出光面位于第一开口并垂直于屏幕的盖板300,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的其余侧面设有反光层。
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5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红外光发生管和红外光接收管。当触摸边框的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5为红外光发生管时,红外光发生管发射的光线被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导出,并平行于屏幕,当触摸边框的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5为红外接收管时,红外光接收管可接收由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导入的光线。
组装步骤如下:
步骤S100、将第一PCB板4的一端插接在第一限位板的第一卡槽内,然后通过螺钉将第一PCB板4固定在第四凸部上,使第一PCB板4和第一中框3组装为第一中框组件;
步骤S200、由垂直于第一侧面101的方向将第一中框组件放入到第一容纳槽105内,然后再沿平行于第一侧面101的方向将第一中框组件朝向第四侧面104推动,使第一中框组件部分插入至第二容纳槽106内,此时,第一中框3的第一限位板抵接在第二凸台上;
步骤S300、将第一内框1和第一中框组件组装在触摸屏的周部,使第一内框1的第三凸部108位于盖板300和显示面板之间;
步骤S400、将滤光板和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粘接在第一外框2的框板205上;
步骤S500、将第一外框2的连接柱206插入到第一容纳槽105内,使第一外框2的框板205一端与第二台阶面抵接,然后由第一内框1的第二侧面102旋拧螺钉,利用螺钉将第一外框2固定在第一内框1上。
如图13至16所示,以下介绍第三种下边框100的结构:
下边框100包括第一内框1、第一中框3、第一外框2和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其中,第一内框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101和第二侧面102,第一侧面101和第二侧面102之间连接有呈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面103和第四侧面104,在第三侧面103凹设有第一容纳槽105,在第一侧面101开设有与第一容纳槽105连通的第二开口;第一中框3上固定有第一PCB板4,第一中框3与第一PCB板4共同组成第一中框组件,第一中框组件由第三侧面103插入至第一容纳槽105内,第一PCB板4平行于第一侧面101,第一PCB板4上的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5正对第二开口;第一外框2与第一内框1可拆卸连接,第一外框2至少遮挡第三侧面103和第一侧面101,且第一外框2与第一侧面101之间间隔设置以形成与第二开口连通的第一开口;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设置于第一开口内,用于形成导光路径以将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5发射或接收的光线从第一开口内导出或从外部导入第一开口内。通过设置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可以使带有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5的第一PCB板4隐藏于第一内框1内并与第一开口错开设置,进而使整个下边框100的尺寸缩小,提升美观度;通过设置第一中框3,可以利用第一中框3固定第一PCB板4,且第一中框3可以增加下边框100的整体强度,并可以保护第一PCB板4,通过在第三侧面103开设第一容纳槽105,可以利用此第一容纳槽105对第一中框3和第一PCB板4进行容纳,而第一侧面101上开设的第二开口,可以供光线通过,当第一外框2拆卸后,第一中框组件可由第三侧面103抽出,降低了拆装难度。
一实施例中,第一容纳槽105具有靠近第一侧面101的第一槽壁和与第一槽壁相对的第二槽壁,第一槽壁的尺寸小于第二槽壁的尺寸。此设计使得第三侧面103的槽口与第一侧面101的第二口贯通设置,降低第一内框1的加工难度。
在第一侧面101上凸设有第二凸部107,第二凸部107位于第一容纳槽105的槽底与第二开口之间。第二凸部107的设置不仅可以便于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的固定,还可以为触摸屏的盖板300安装提供空间,在盖板300安装时,盖板300的一端插入至第一侧面101和第一外框2之间,盖板300的端部选择性与第二凸部107的侧面抵接。
可选地,第二凸部107的一侧面与第二开口的内壁平齐。上述结构可以使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5的光线能够顺畅地引出。当然,第二凸部107不限于一侧面与第二开口的内壁平齐,还可以与第二开口的内壁间隔。最优选地,第二凸部107垂直于第一侧面101,且第二凸部107凸出于第一侧面101的高度不大于盖板300的厚度。
第二侧面102上开设有通孔,第三侧面103上凹设有第二容纳槽106,通孔贯穿第二容纳槽106靠近第二侧面102的槽壁,第二容纳槽106与开设有通孔的槽壁正对的一槽壁上开设螺纹孔,第四侧面104上垂直设置第三凸部108,第三凸部108位于第四侧面104靠近第一侧面101的一端。第三凸部108的作用主要是增加盖板300的支撑面积。
一实施例中,第一中框3包括第一中框本体,第一中框本体靠近第一PCB板4的一侧面凸设有第四凸部和第一限位板,第四凸部位于第一中框本体的一端,第一限位板垂直设置在第一中框本体的非端部位置,第一中框本体上并位于第一限位板远离第四凸部的一侧开设通孔,螺钉穿过此通孔旋拧第一内框1的螺纹孔内,以将第一中框3固定在第一内框1的第一容纳槽105内。具体的,第一中框本体远离第一PCB板4的一侧面与第一容纳槽105的第二槽壁接触。
第一限位板靠近第四凸部的一侧凹设有第一卡槽,第一PCB板4的一端插入至此第一卡槽内,另一端通过螺钉固定在第四凸部上。第一卡槽的设置可以对第一PCB板4的安装进行位置限定,当第一PCB板4插入至第一卡槽内并使第一PCB板4端部与第一卡槽的槽底抵接时,第一PCB板4上的供螺钉通过的孔与第四凸部上的用于旋拧螺钉的螺纹孔对准,此时可以不需要再对第一PCB板4和第四凸部进行额外的对位工作,降低了安装难度。第四凸部主要是为螺钉提供安装位置。
当然,也可以不设置第四凸部,此时第一插槽的槽壁与第一中框本体的表面平齐,便于第一PCB板4的插入。
一实施例中,第一外框2具有外框本体,外框本体靠近第三侧面103的一侧凸设有第二框板203,第二框板203与第三侧面103上凹设的第二容纳槽106插接配合,第二框板203上开设螺纹孔,螺纹孔与第二侧面102上开设的通孔位置对应,螺钉穿过通孔旋拧至螺纹孔内,以将第一外框2固定在第一内框1上。通过在第二侧面102开设通孔,可以使螺钉由第二侧面102将第一外框2与第一内框1固定连接,此结构可以不在第一外框2的外侧面上显露出螺钉结构,提升了下边框100的美观度。
外框本体上凸设有与第一侧面101平行的第一框板201,第一框板201遮盖第一侧面101,第一开口位于第一侧面101与第一框板201之间。
外框本体内设置有空腔,空腔的设置可以减轻第一外框2的重量,降低制造成本。空腔还可以作为容纳触摸屏的一些电控设备的容纳腔,如喇叭、指示灯、控制电路板等部件。为了便于电控设备的安装,在第一外框2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端设有插口,此插口可供电控设备进入此容纳腔内。
一实施例中,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可拆卸设置在第一框板201上,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第一框板201上凸设有框板凸部,第一导光部上凹设有与框板凸部插接配合的导光部插槽,第一框板201和第二框板203之间设置有与第二导光部倾斜角度相同的倾斜面。框板凸部与导光部插槽的配合便于对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的安装位置进行导向,降低安装难度。
可选地,第一导光部靠近第一框板201的一侧面通过粘胶剂固定在第一框板201上,在第一框板201上还设置滤光板,滤光板通过粘胶剂固定在第一导光部远离第二导光部的一侧。
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具有入光面和出光面,入光面正对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5,出光面位于第二开口并垂直于屏幕的盖板300,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的其余侧面设有反光层。
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5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红外光发生管和红外光接收管。当触摸边框的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5为红外光发生管时,红外光发生管发射的光线被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导出,并平行于屏幕,当触摸边框的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5为红外接收管时,红外光接收管可接收由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导入的光线。
组装步骤如下:
步骤S100、将第一PCB板4的一端插接在第一限位板的第一卡槽内,然后通过螺钉将第一PCB板4固定在第四凸部上,使第一PCB板4和第一中框3组装为一第一中框组件;
步骤S200、由平行于第一侧面101的方向将第一中框组件放入到第一容纳槽105内,然后通过螺钉将第一中框组件固定在第一容纳槽105的第二槽壁上;
步骤S300、将第一内框1和第一中框组件组装在触摸屏的周部,使第一内框1的第三凸部108位于盖板300和显示面板之间;
步骤S400、将滤光板和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粘接在第一外框2的第一框板201上;
步骤S500、将第一外框2沿平行与第一侧面101的方向靠近第三侧面103,并使第二框板203插入至第二容纳槽106内,旋拧上螺钉,利用螺钉将第一外框2固定在第一内框1上。
如图17至20所示,以下介绍第四种下边框100的结构:
下边框100包括第一内框1、第一中框3、第一外框2和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其中,第一内框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101和第二侧面102,第一侧面101上凹设有第一容纳槽105,第一容纳槽105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第一槽壁上凹设有第二容纳槽106,第一侧面101和第二侧面102的长度方向均与第一内框1的长度方向一致,在第一内框1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端设有与第一容纳槽105和第二容纳槽106连通的插口;第一中框3上固定有第一PCB板4,第一中框3与第一PCB板4共同组成第一中框组件,第一中框组件由插口插入至第一容纳槽105内并部分被限制在第二容纳槽106内,第一PCB板4平行于第一侧面101,第一PCB板4的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5正对第一容纳槽105的槽口;第一外框2与第一内框1可拆卸连接,第一外框2可遮挡第一容纳槽105的槽口,第一外框2与第一内框1之间间隔并形成与第一容纳槽105的槽口连通的第一开口;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设置于第一开口内,用于形成导光路径以将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5发射或接收的光线从第一开口内导出或从外部导入第一开口内。通过设置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可以使带有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5的第一PCB板4隐藏于第一内框1内并与第一开口错开设置,进而使整个下边框100的尺寸缩小,提升美观度;通过设置第一中框3,可以利用第一中框3固定第一PCB板4,且第一中框3可以增加下边框100的整体强度,并可以保护第一PCB板4,通过在第一槽壁的壁面上凹设第二容纳槽106,可以将第一中框3和第一PCB板4组成的第一中框组件限制在第二容纳槽106内,便于第一中框组件的拆装和固定。
一实施例中,第一侧面101具有顺序设置的与第二侧面102距离递减的第一台阶面、第二台阶面和第三台阶面,第一台阶面与第二台阶面相邻设置,第二台阶面与第三台阶面分别设于第一容纳槽105的槽口的两侧,第一外框2一端与第二台阶面抵接,另一端朝向第一台阶面延伸并与第一台阶面间隔。通过将第一侧面101设置为三个台阶面,便于对第一外框2进行位置限定,进而简化第一外框2的定位和安装难度,且第三台阶面还可与第一外框2配合形成第二开口,便于安装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
可选地,第一外框2全部遮挡第二台阶面、第一容纳槽105的槽口和第三台阶面,第一外框2远离第一容纳槽105的槽底的一侧面与第一台阶面平齐。通过将第一外框2的外表面与第一台阶面平齐,可以提升下边框100的外观美观度。
另外,第三台阶面上凸设有第二凸部107,第二凸部107与第一外框2间隔设置,二者之间形成第一开口。第二凸部107的设置不仅可以便于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的固定,还可以为触摸屏的盖板300安装提供空间,在盖板300安装时,盖板300的一端插入至第三台阶面和第一外框2之间。
可选地,第二凸部107的一侧面与第一容纳槽105的第一槽壁平齐。上述结构可以使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5的光线能够顺畅地引出。当然,第二凸部107不限于一侧面与第一容纳槽105的第一槽壁平齐,还可以与第一槽壁间隔。最优选地,第二凸部107垂直于第三台阶面,且第二凸部107凸出于第三台阶面的高度不大于第三台阶面与第二台阶面之间的间距。
第一内框1还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面103和第四侧面104,第三侧面103和第四侧面104平行且均连接在第一侧面101和第二侧面102之间,第三侧面103靠近第一容纳槽105的第二槽壁,第四侧面104靠近第一容纳槽105的第一槽壁,第四侧面104远离第二侧面102的一端凸设有第三凸部108,第三凸部108与第四侧面104垂直,且第三凸部108远离第二侧面102的一侧与第三台阶面平齐。第三凸部108的作用主要是增加盖板300的支撑面积。
在第一容纳槽105的槽底凹设有内框插槽,内框插槽邻近于第二容纳槽106的槽口端面。
在第一台阶面与第二侧面102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空腔,空腔不连通第一容纳槽105和第二容纳槽106,空腔的设置可以减轻第一内框1的重量,降低制造成本。空腔还可以作为容纳触摸屏的一些电控设备的容纳腔,如喇叭、指示灯、控制电路板等部件。为了便于电控设备的安装,在第一内框1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端设有插口,此插口可供电控设备进入此容纳腔内。
一实施例中,第一外框2通过螺钉与第一内框1可拆卸连接,第二侧面102开设有供螺钉通过的通孔。通过在第二侧面102开设通孔,可以使螺钉由第二侧面102进入第一容纳槽105内与第一外框2连接,此结构可以不在第一外框2的外侧面和第一内框1的第三侧面103上显露出螺钉结构,提升了触摸边框的美观度。
第一外框2包括框板205,框板205的一侧固定有连接柱206,连接柱206远离框板205的一端插入至第一容纳槽105内并设置有螺纹孔。通过设置连接柱206,可以实现第一外框2由第一内框1的第二侧面102实施锁定,降低了连接第一外框2的螺钉的长度。
可选地,连接柱206设有螺纹孔的一端与第一容纳槽105的槽底接触或抵紧。
连接柱206上设置有第一凸台,第一凸台平行于第一容纳槽105的槽底。
框板205设有连接柱206的一侧凸设有框板凸部,此框板凸部与连接柱206间隔设置,且框板凸部位于框板205的非端部位置。
另外,连接柱206与第一容纳槽105的第一槽壁间隔设置,以形成供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5的光线通过的空间。
一实施例中,第一中框3包括第一中框本体,第一中框本体的一端垂直连接有第一限位板,第一PCB板4设置在中框本体上并位于第一限位板的一侧,第一限位板垂直于第一容纳槽105的槽底,且第一限位板被限制在第一凸台和第一容纳槽105的槽底之间。第一凸台的设置可以配合第一容纳槽105的槽底对第一限位板的位置进行限定,防止第一限位板沿垂直于第一侧面101的方向移动。
中框本体背离第一PCB板4的一侧凸设有第二凸台,第二凸台与第一内框1的内框插槽插接配合,第二凸台与内框插槽的配合结构可以限制第一中框组件沿平行于第一侧面101的方向移动。内框插槽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内框1的长度方向一一致,第一中框组件只能由插口插入并沿第一内框1的长度方向移动,而不能沿其余方向移动或转动。
中框本体靠近第一PCB板4的一侧凸设有第四凸部,第一限位板靠近第四凸部的一侧面凹设有第一卡槽,第一PCB板4的一端插入至第一卡槽内,另一端通过螺钉固定与第四凸部上。第一卡槽的设置可以对第一PCB板4的安装进行位置限定,当第一PCB板4插入至第一卡槽内并使第一PCB板4端部与第一卡槽的槽底抵接时,第一PCB板4上的通孔对准第四凸部上的螺纹孔,此时可以不需要再对第一PCB板4和第四凸部进行额外的对位工作,降低了安装难度。第十凸部主要是为螺钉提供安装位置。
当然,也可以不设置第四凸部,此时第一卡槽的槽壁与中框本体的表面平齐,便于第一PCB板4的插入。
一实施例中,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可拆卸地设置在框板205设有连接柱206的一侧,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其中,第一导光部设置在第二凸部107与框板205之间,第二导光部朝向第一容纳槽105的槽口延伸,第一导光部上凹设有与框板凸部插接配合的导光部插槽,框板凸部与导光部插槽的配合便于对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的安装位置进行导向,降低安装难度。
可选地,第一导光部靠近框板205的一侧面通过粘胶剂固定在框板205上,在框板205上还设置滤光板,滤光板通过粘胶剂固定在第一导光部远离第二导光部的一侧。
框板205与连接柱206之间设有用于支撑第二导光部的倾斜面,此倾斜面的倾斜角度与第二导光部的倾斜角度一致。
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具有入光面和出光面,入光面正对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5,出光面位于第一开口并垂直于屏幕的盖板300,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的其余侧面设有反光层。
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5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红外光发生管和红外光接收管。当触摸边框的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5为红外光发生管时,红外光发生管发射的光线被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导出,并平行于屏幕,当触摸边框的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5为红外接收管时,红外光接收管可接收由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导入的光线。
组装步骤如下:
步骤S100、将第一PCB板4的一端插接在第一限位板的第一卡槽内,然后通过螺钉将第一PCB板4固定在第四凸部上,使第一PCB板4和第一中框3组装为一第一中框组件;
步骤S200、由第一内框1长度方向的一端的插口将第一中框组件插入至第一容纳槽105和第二容纳槽106内,并使第一中框3上的第二凸台与内框插槽插接配合;
步骤S300、将第一内框1和第一中框组件组装在触摸屏的周部,使第一内框1的第三凸部108位于盖板300和显示面板之间;
步骤S400、将滤光板和第一光路引导装置6粘接在第一外框2的框板205上;
步骤S500、将第一外框2的连接柱206插入到第一容纳槽105内,使第一外框2的框板205一端与第二台阶面抵接,然后由第一内框1的第二侧面102旋拧螺钉,利用螺钉将第一外框2固定在第一内框1上。
左边框、右边框和上边框200三者的结构一致,以上边框200的结构作为介绍。
如图3至8所示,上边框200包括第二内框7、第二外框8、第二中框9、第二PCB板10、第二光发送/接收单元11和第二光路引导装置12,其中,第二内框7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五侧面701和第六侧面702,在第五侧面701和第六侧面702之间连接有呈相对设置的第七侧面703和第八侧面704;第二外框8与第二内框7可拆卸连接,第二外框8至少遮挡第七侧面703和第五侧面701,第二外框8分别与第七侧面703和第五侧面701间隔设置,在第二外框8与第七侧面703之间形成朝向第五侧面701的第三开口,在第二外框8与第五侧面701之间形成与第三开口连通的第四开口;第二中框9被夹设在第二外框8和第七侧面703之间,第二中框9上设置第二PCB板10,第二PCB板10平行于第五侧面701但不凸出于第五侧面701,第二PCB板10上的第二光发送/接收单元11与第三开口正对;第二光路引导装置12设置于第四开口内,用于形成导光路径以将第二光发送/接收单元11发射或接收的光线从第四开口内导出或从外部导入第四开口内。通过设置第二光路引导装置12,可以使带有第二光发送/接收单元11的第二PCB板10隐藏于第二外框8和第二内框7之间并与第四开口错开设置,进而使整个触摸边框的尺寸缩小,提升美观度;通过设置第二中框9,可以利用第二中框9固定第二PCB板10,而第二中框9是夹设在第二外框8和第二内框7之间,可以在第二外框8固定于第二内框7上时自动对第二内框7进行位置限定,且第二中框9可以增加触摸边框的整体强度,并可以保护第二PCB板10。
一实施例中,第二内框7的第七侧面703凹设有第四容纳槽705,第二PCB板10和第二中框9组合为第二中框组件,第二中框组件部分插入至第四容纳槽705内,第二光发送/接收单元11位于第四容纳槽705外。通过设置第四容纳槽705,可以对第二PCB板10和第二中框9进行局部容纳,缩小第七侧面703与第二外框8之间的间距,进而缩小上边框200的宽度,实现窄边框设计。
第五侧面701上开设有第三开口,第三开口贯穿第四容纳槽705靠近第五侧面701的槽壁并延伸至第四容纳槽705的槽口。上述设计的第三开口可以使第二中框9和第二PCB板10尽可能多的插入到第四容纳槽705内,第三开口的位置与第二光发送/接收单元11正对,便于第二光发送/接收单元11发射或接收光线,此设计使得上边框200的宽度更小,便于实现窄边框设计。
第五侧面701上凸设有第五凸部706,第五凸部706朝向远离第六侧面702的一侧延伸,第五凸部706垂直于第五侧面701,第五凸部706靠近第七侧面703的一侧面与第三开口设置于第五侧面701上的壁面平齐。通过设置第五凸部706,利用第五凸部706与第五侧面701的空间形成容纳屏幕的盖板300的空间,便于第二内框7与屏幕组装,另外,第五凸部706还可以对第二光路引导装置12进行位置限定。
第七侧面703靠近第六侧面702的一端凸设有第六凸部707,第六侧面702上凹设有第五容纳槽708,第五容纳槽708用于供后壳的折弯边插接,便于后壳的位置固定。第二内框7内设有空腔,空腔不连通第四容纳槽705和第五容纳槽708。空腔的设置可减轻第二内框7的重量,进而降低整个上边框200的重量,便于触摸屏的轻薄设计。第八侧面704凸设有第七凸部709,第七凸部709设置于第八侧面704靠近第五侧面701的一端,第七凸部709垂直于第八侧面704,且平行于第五侧面701。可选地,第七凸部709靠近第五侧面701的一侧与第五侧面701平齐,用于共同构成支撑盖板300的平面,此设计增加了支撑盖板300的平面的面积,便于盖板300固定。
另外,在第四容纳槽705的槽底凹设有限位槽,限位槽贴近于第四容纳槽705靠近第五侧面701的槽壁,限位槽用于供第二PCB板10插接,以对第二PCB板10的位置限定。第四容纳槽705靠近第五侧面701的槽壁上还凹设有让位孔,让位孔用于容纳第二PCB板10上凸设的部件。
第六凸部707远离第五侧面701的一侧设置有斜面结构,此斜面结构朝向第五侧面701倾斜。
一实施例中,第二中框9包括第二中框本体901,第二中框本体901的一侧连接第二PCB板10,另一侧朝向第六侧面702凸设有连接凸部902,连接凸部902被夹设在第二内框7和第二外框8之间。通过设置连接凸部902便于第二中框9的夹设固定,且可将连接凸部902设置为较薄的结构,这样不会影响装配后的触摸边框的宽度尺寸,以便于实现触摸屏的窄边框设计。
第二中框本体901背离连接凸部902的一侧凸设有第二固定凸部,第二PCB板10通过螺钉固定在此第二固定凸部上,第二固定凸部的一侧间隔设置有第二限位板903,第二限位板903靠近第二固定凸部的一侧面凹设有第二卡槽,第二PCB板10远离第二内框7的一端插接于第二卡槽内。第二限位板903和第二固定凸部的设计可以实现对第二PCB板10稳定的固定,第二插槽的设计可以减少固定第二PCB板10的螺钉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拆装难度。
第二限位板903背离第二固定凸部的一侧间隔设置两个凸柱904,两个凸柱904沿第二限位板903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中框9与第二外框8的连接不限于采用螺钉进行可拆卸连接,还可以将连接凸部902粘接于第二外框8上,或者不设置连接凸部902,直接采用板件的结构,在与第二外框8组装时采用粘接的方式连接。
一实施例中,第二外框8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框板802、第四框板803和第五框板804,第三框板802通过螺钉固定在第六凸部707远离第五侧面701的一侧,第四框板803与第七侧面703间隔设置,第五框板804与第五侧面701间隔设置。
可选地,第三框板802与第四框板803呈钝角设置,且第三框板802的倾斜角度与第六凸部707的斜面结构的倾斜角度一致,第三框板802可贴合在第六凸部707的斜面结构上。通过在第六凸部707上设置斜面结构,可以便于组装第二外框8,斜面结构还可以将螺钉的位置转移到与第六侧面702同侧,使得触摸边框的侧面不显露螺钉结构,提升美观度。
第二外框8的第四框板803靠近第七侧面703的一侧凸设有第八凸部801,第八凸部801上开设有螺纹孔,螺纹孔不贯穿第四框板803,连接凸部902上开设通孔,螺钉穿过通孔旋拧至螺纹孔内。
第四框板803上并位于第八凸部801的一侧设有与凸柱904插接配合的插槽。通过设置凸柱904和插槽结构,便于在第二中框9与第二外框8固定时进行定位,降低连接凸部902上的通孔与第八凸部801上的螺纹孔对位的难度。
第四框板803和第五框板804的连接处设有支撑凸部,支撑凸部具有与第二光路引导装置12的第四导光部贴合的斜面。在第五框板804上凸设有第三固定凸部,对应第三固定凸部在第三导光部上凹设有第二固定插槽,第二固定插槽与第三固定凸部配合便于对第二光路引导装置12的安装位置进行导向,降低安装难度。
可选地,第三导光部靠近第五框板804的一侧面通过粘胶剂固定在第五框板804上,在第五框板804上还设置滤光板,滤光板通过粘胶剂固定在第三导光部远离第四导光部的一侧。
第二光发送/接收单元11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红外光发生管和红外光接收管。
第二光路引导装置12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三导光部和第四导光部,第三导光部设置于第五凸部706与第二外框8之间,第四导光部朝向第三开口延伸,第二光发送/接收单元11正对第四导光部远离第三导光部的一端。第五凸部706的设置不仅可以作为遮挡光线的遮挡结构,还可以对第二光路引导装置12进行位置限定,以在第五侧面701和第二外框8的第五框板804之间形成有盖板300的插接空间,便于盖板300的固定。
第二光路引导装置12具有入光面和出光面,入光面正对第二光发送/接收单元11,出光面位于第四开口并垂直于屏幕的盖板300,第二光路引导装置12的其余侧面设有反光层。
组装步骤如下:
步骤S100、先将第二PCB板10的一端插入到第二中框9的第二限位板903的第二卡槽内,然后通过螺钉将第二PCB板10固定在第二固定凸部上,组成第二中框组件;
步骤S200、将第二中框组件的凸柱904插入到第二外框8的第四框板803内,使连接凸部902抵接在第八凸部801上,旋入螺钉,使第二中框组件固定在第二外框8上;
步骤S300、将第二内框7的第七凸部709插入到显示面板和盖板300之间,并通过双面胶固定盖板300和第七凸部709;
步骤S400、通过双面胶将第二光路引导装置12和滤光板粘接在第五框板804的指定位置,使第二光路引导装置12的第三导光部上的第二固定插槽与第五框板804上的第三固定凸部插接配合;
步骤S500、将第二外框8与第二中框9的组合件装配在第二内框7上,使第二PCB板10和第二中框9部分插入到第四容纳槽705内,使第六凸部707与第三框板802抵接,旋拧螺钉至第三框板802上,使第二外框8和中框组件的组合件固定在第二内框7上。
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2)
1.一种下边框,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内框,所述第一内框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之间连接呈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
第一外框,所述第一外框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三侧面,所述第一外框上凸设有第一框板,所述第一框板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面远离所述第二侧面的一侧,所述第一框板与所述第一侧面之间形成第一开口;
第一中框,所述第一中框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侧面平行的第一PCB板,所述第一中框和所述第一PCB板组合成第一中框组件,所述第一PCB板上设置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所述第一中框组件一端插入至所述第一内框内,另一端插入至所述第一外框内,所述第一外框与所述第一内框之间具有与所述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正对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
第一光路引导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内框和所述第一外框之间,以在所述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和所述第一开口之间形成导光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侧面上凹设有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二开口开设于所述第一容纳槽靠近所述第一侧面的槽壁上,所述第二开口朝向所述第三侧面贯穿所述第一容纳槽的槽壁并连通所述第一容纳槽的槽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侧面上凹设有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容纳槽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和所述第二侧面之间;
所述第一外框靠近所述第三侧面的一侧间隔设置第一凸部和第二框板,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框板之间形成第三容纳槽,所述第一中框组件的两端分别插入至所述第一容纳槽和所述第三容纳槽内,所述第二框板插入至所述第二容纳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面上开设通孔,所述第二框板上开设与所述通孔位置对应的螺纹孔,螺钉穿过所述通孔旋拧至所述螺纹孔内,以将所述第一外框固定在所述第一内框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上具有与所述第一框板连接的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与所述第一框板呈夹角设置;
所述第一光路引导装置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所述第一导光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板上,所述第二导光部沿所述倾斜面朝向所述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下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上凸设有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凸部与所述第一框板之间间隔以形成所述第一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下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侧面上垂直设置有第三凸部,所述第三凸部位于所述第四侧面靠近所述第一侧面的一端。
8.一种触摸边框,包括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的上边框和下边框,在所述上边框和所述下边框之间垂直连接有左边框和右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边框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下边框,所述上边框、所述左边框和所述右边框三者的结构一致,所述上边框包括:
第二内框,所述第二内框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五侧面和第六侧面,在所述第五侧面和所述第六侧面之间连接有呈相对设置的第七侧面和第八侧面;
第二外框,所述第二外框与所述第二内框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外框至少遮挡所述第七侧面和所述第五侧面,所述第二外框分别与所述第七侧面和所述第五侧面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外框与所述第七侧面之间形成朝向所述第五侧面的第三开口,在所述第二外框与所述第五侧面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三开口连通的第四开口;
第二中框,所述第二中框被夹设在所述第二外框和所述第七侧面之间,所述第二中框上设置第二PCB板,所述第二PCB板平行于所述第五侧面但不凸出于所述第五侧面,所述第二PCB板上的第二光发送/接收单元与所述第三开口正对;
第二光路引导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外框和所述第二内框之间,以在所述第二光发送/接收单元和所述第四开口之间形成导光路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摸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侧面凹设有第四容纳槽,所述第二PCB板和所述第二中框组成第二中框组件,所述第二中框组件部分插入至所述第四容纳槽内,所述第二光发送/接收单元位于所述第四容纳槽外。
10.一种触摸屏,其特征在于,包括屏幕和包裹于所述屏幕周部的边框,所述边框采用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触摸边框,所述触摸边框的上边框的第一PCB板和下边框的第二PCB板均与所述屏幕平行。
11.一种下边框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下边框,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0、使设有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的第一PCB板安装于第一中框上;
步骤S120、使所述第一中框和第一光路引导装置安装于第一外框上;
步骤S130、使所述第一外框与第一内框组装,所述第一中框被封装于所述第一外框和所述第一内框的内部,所述第一光路引导装置被夹设于所述第一外框和所述第一内框之间,所述第一光路引导装置可将所述第一光发送/接收单元导出至所述第一外框外。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下边框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110中,使所述第一PCB板的一端插入至所述第一中框的第一限位板上的第一卡槽内,另一端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第一中框的第四凸部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下边框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120中,使所述第一中框的一端插入至所述第一外框的第三容纳槽内并通过螺钉固定。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下边框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120中,使所述第一光路引导装置粘贴在第一外框的第一框板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下边框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130中,使所述第一外框移动至所述第一内框处,并使所述第一中框远离所述第三容纳槽的一端插入至所述第一内框的第一容纳槽内,同时使第一外框的第二框板插入至所述第二容纳槽内,再通过螺钉由所述第一内框的第二侧面将所述第二框板固定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
16.一种触摸边框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摸边框的下边框采用如权利要求11至15任一项所述的下边框的组装方法组装成型。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摸边框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摸边框的上边框、左边框和右边框的组装方法相同。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摸边框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边框的组装步骤如下:
步骤S210、使设有第二光发送/接收单元的第二PCB板安装于第二中框上;
步骤S220、使所述第二中框和第二光路引导装置安装于第二外框上;
步骤S230、使所述第二外框组装在第二内框上,所述第二中框被封装于所述第二外框和所述第二内框的内部,所述第二光路引导装置被夹设于所述第二外框和所述第二内框之间,所述第二光路引导装置可将所述第二光发送/接收单元导出至所述第二外框外。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触摸边框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210中,使所述第二PCB板的一端插入至所述第二中框的第二限位板上的第二卡槽内,另一端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第二中框的第二固定凸部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触摸边框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220中,使所述第二中框的凸柱插入到所述第二外框的插槽内,并通过螺钉使所述第二中框的连接凸部固定于所述第二外框的第八凸部上。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触摸边框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220中,使所述第二光路引导装置粘贴在第二外框的第五框板上。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触摸边框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230中,使所述第二中框远离所述第二外框的一端插入至所述第一内框的第四容纳槽内,同时使所述第二内框的第六凸部插入至所述第二外框的第三框板和第八凸部之间,再从所述第三框板的一侧旋入螺钉,以使所述第六凸部固定于所述第八凸部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995421.0A CN109117029B (zh) | 2018-08-29 | 2018-08-29 | 一种下边框及其组装方法、触摸边框及其组装方法、触摸屏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995421.0A CN109117029B (zh) | 2018-08-29 | 2018-08-29 | 一种下边框及其组装方法、触摸边框及其组装方法、触摸屏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117029A true CN109117029A (zh) | 2019-01-01 |
CN109117029B CN109117029B (zh) | 2021-01-19 |
Family
ID=648614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995421.0A Active CN109117029B (zh) | 2018-08-29 | 2018-08-29 | 一种下边框及其组装方法、触摸边框及其组装方法、触摸屏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117029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0168802A1 (zh) * | 2019-02-19 | 2020-08-27 |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触摸边框及触摸显示屏 |
WO2020259695A1 (zh) * | 2019-06-27 | 2020-12-30 |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边框连接结构及显示器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936680B1 (ko) * | 2009-07-17 | 2010-01-13 | (주)터치사인 | 터치스크린 |
US20110098084A1 (en) * | 1999-12-01 | 2011-04-28 |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 Mobile phone with retractable stylus |
CN104870233A (zh) * | 2012-11-13 | 2015-08-26 | 江森自控科技公司 | 被照亮的车辆内部部件 |
CN105674216A (zh) * | 2014-12-03 | 2016-06-15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白光发射装置和使用该白光发射装置的显示装置 |
CN206164497U (zh) * | 2016-10-14 | 2017-05-10 |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触摸按键导光结构及应用该结构的显示设备 |
CN206601689U (zh) * | 2017-04-14 | 2017-10-31 | 惠州市泰亿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触摸屏 |
CN208954071U (zh) * | 2018-08-29 | 2019-06-07 | 广州创知科技有限公司 | 下边框、触摸边框及包含其的触摸屏 |
-
2018
- 2018-08-29 CN CN201810995421.0A patent/CN10911702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10098084A1 (en) * | 1999-12-01 | 2011-04-28 |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 Mobile phone with retractable stylus |
KR100936680B1 (ko) * | 2009-07-17 | 2010-01-13 | (주)터치사인 | 터치스크린 |
CN104870233A (zh) * | 2012-11-13 | 2015-08-26 | 江森自控科技公司 | 被照亮的车辆内部部件 |
CN105674216A (zh) * | 2014-12-03 | 2016-06-15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白光发射装置和使用该白光发射装置的显示装置 |
CN206164497U (zh) * | 2016-10-14 | 2017-05-10 |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触摸按键导光结构及应用该结构的显示设备 |
CN206601689U (zh) * | 2017-04-14 | 2017-10-31 | 惠州市泰亿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触摸屏 |
CN208954071U (zh) * | 2018-08-29 | 2019-06-07 | 广州创知科技有限公司 | 下边框、触摸边框及包含其的触摸屏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0168802A1 (zh) * | 2019-02-19 | 2020-08-27 |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触摸边框及触摸显示屏 |
WO2020259695A1 (zh) * | 2019-06-27 | 2020-12-30 |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边框连接结构及显示器 |
US11991839B2 (en) | 2019-06-27 | 2024-05-21 |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 | Bezel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display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117029B (zh) | 2021-01-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424471U (zh) | 屏幕组件及电子设备 | |
CN101952641B (zh) |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 |
CN103293764B (zh) | 具有被照亮的标志结构的电子设备 | |
CN109117029A (zh) | 一种下边框及其组装方法、触摸边框及其组装方法、触摸屏 | |
CN209400996U (zh) | 触摸边框及触摸显示屏 | |
WO2015081714A1 (zh) | 透明显示装置 | |
CN109885212A (zh) | 触摸边框及触摸显示屏 | |
CN208954071U (zh) | 下边框、触摸边框及包含其的触摸屏 | |
WO2021047299A1 (zh) | 显示设备 | |
KR20150070781A (ko) | 표시 장치 | |
CN107437079A (zh) | 终端的操控方法 | |
CN208125947U (zh) | 导光结构、壳体及电子装置 | |
CN102263843B (zh) | 手机 | |
KR20240040064A (ko) | 반사형 액정 표시 장치 | |
US20140055975A1 (en) | Display Device | |
CN208781190U (zh) | 触摸框及包含其的触摸屏 | |
CN109753113A (zh) |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光感装置 | |
CN206442416U (zh) | 传感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208654770U (zh) | 触摸框及包含其的触摸屏 | |
CN206249167U (zh) | 交互智能平板的边框结构及交互智能平板 | |
CN208654764U (zh) | 触摸框及包含其的触摸屏 | |
CN208654768U (zh) | 触摸框及包含其的触摸屏 | |
CN208654771U (zh) | 触摸框及包含其的触摸屏 | |
CN208654769U (zh) | 触摸框及包含其的触摸屏 | |
US9119290B2 (en) | Display devi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