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59505U - 后副车架总成 - Google Patents

后副车架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59505U
CN208559505U CN201821176918.1U CN201821176918U CN208559505U CN 208559505 U CN208559505 U CN 208559505U CN 201821176918 U CN201821176918 U CN 201821176918U CN 208559505 U CN208559505 U CN 2085595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rtical beam
secondary frame
vehicle assembly
rear secondary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17691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振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Maigao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Maigao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Maigao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Maigao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17691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5595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595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595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是后副车架总成,包括上横梁、下横梁、左竖梁和右竖梁,所述上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左竖梁和右竖梁的上端相连,所述下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左竖梁和右竖梁的中段相连;所述上横梁的两端均连接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加固块和第一连接孔,所述加固块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相连,另一端与上横梁的端部相连;所述左竖梁和右竖梁的下端均设有连接卡片,所述连接卡片上设有第二连接孔;以解决目前的后副车架总成稳定性不好的问题以及后副车架总成与其他部件的连接不稳定的问题。

Description

后副车架总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是后副车架总成。
背景技术
后副车架总成是汽车上常用的零部件,也是汽车上至关重要的一种零部件,但目前的后副车架总成的,但目前的后副车架总成还存在稳定性不好的问题,并且后副车架总成与其他部件的连接还存在不稳定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后副车架总成,以解决目前的后副车架总成稳定性不好的问题以及后副车架总成与其他部件的连接不稳定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后副车架总成,包括上横梁、下横梁、左竖梁和右竖梁,所述上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左竖梁和右竖梁的上端相连,所述下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左竖梁和右竖梁的中段相连;
所述上横梁的两端均连接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加固块和第一连接孔,所述加固块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相连,另一端与上横梁的端部相连;
所述左竖梁和右竖梁的下端均设有连接卡片,所述连接卡片上设有第二连接孔。
作为优选,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下横梁的两侧向外凸出设有加强条,所述加强条的两端分别与左竖梁和右竖梁相连,所述下横梁的中段设有加强片,所述加强片呈下凹的弧形,加强片的两侧分别与两根加强条的中段相连,所述加强片上设有第一减重孔,所述第一减重孔呈椭圆形。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下横梁上设有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三连接孔设有两个以上并在下横梁上均匀对称分布。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下横梁上设有第二减重孔,所述第二减重孔呈条形,所述第二减重孔设有两个以上并在下横梁上均匀对称分布。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左竖梁和右竖梁均呈弧形,所述左竖梁的左侧和右竖梁的右侧在相对于下横梁上端的位置均设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有上下通透的第四连接孔,所述第四连接孔内设有橡胶衬套。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上横梁上设有第五连接孔,所述上横梁的中段向内凹陷形成凹槽,所述凹槽呈椭圆形,所述第五连接孔设有三个,其中一个第五连接孔设置于凹槽内,另外两个第五连接孔设置于上横梁上相对于凹槽的两侧。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左竖梁左侧的下端和右竖梁右侧的下端均设有第六连接孔,所述第六连接孔位于连接卡片的上端。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上横梁的左端设有第一连接杆,右端设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倾斜设置,第一连接杆的上端端与上横梁的左端相连,下端与左竖梁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杆倾斜设置,第二连接杆的上端与上横梁的右端相连,下端与右竖梁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后副车架总成设置为上横梁、下横梁、左竖梁和右竖梁,并将上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左竖梁和右竖梁的上端相连,下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左竖梁和右竖梁的中段相连,使后副车架总成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在上横梁的两端设置第一连接件,并通过加固块稳固第一连接件和上横梁之间的连接,使第一连接件能更好的固定在上横梁的端部,在第一连接件上设置第一连接孔,使得本后副车架总成能与汽车的其他零部件进行连接固定,而在左竖梁和右竖梁上设置连接卡片,连接卡片上设置第二连接孔,连接卡片不仅可以起到卡设的作用,可将本后副车架总成卡设在汽车主架上,并且还能通过第二连接孔进一步稳固后副车架总成与汽车主架之间的连接,使得连接更加稳固。
附图说明
图1为后副车架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横梁;2、下横梁;3、左竖梁;4、右竖梁;5、第一连接件;6、加固块;7、第一连接孔;8、连接卡片;9、第二连接孔;10、加强条;11、加强条;12、第一减重孔;13、第三连接孔;14、第二减重孔;15、第二连接件;16、第四连接孔;17、第五连接孔;18、凹槽;19、第六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图1示出了后副车架总成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一种后副车架总成,包括上横梁1、下横梁2、左竖梁3和右竖梁4,所述上横梁1的两端分别与左竖梁3和右竖梁4的上端相连,所述下横梁2的两端分别与左竖梁3和右竖梁4的中段相连;
所述上横梁1的两端均连接有第一连接件5,所述第一连接件5上设有加固块6和第一连接孔7,所述加固块6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5相连,另一端与上横梁1的端部相连;
所述左竖梁3和右竖梁4的下端均设有连接卡片8,所述连接卡片8上设有第二连接孔9。
通过将后副车架总成设置为上横梁1、下横梁2、左竖梁3和右竖梁4,并将上横梁1的两端分别与左竖梁3和右竖梁4的上端相连,下横梁2的两端分别与左竖梁3和右竖梁4的中段相连,使后副车架总成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在上横梁1的两端设置第一连接件5,并通过加固块6稳固第一连接件5和上横梁1之间的连接,使第一连接件5能更好的固定在上横梁1的端部,在第一连接件5上设置第一连接孔7,使得本后副车架总成能与汽车的其他零部件进行连接固定,而在左竖梁3和右竖梁4上设置连接卡片8,连接卡片8上设置第二连接孔9,连接卡片8不仅可以起到卡设的作用,可将本后副车架总成卡设在汽车主架上,并且还能通过第二连接孔9进一步稳固后副车架总成与汽车主架之间的连接,使得连接更加稳固。
本后副车架总成不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并且还能使得本后副车架总成与其他部件的连接更加稳定。
实施例二:
所述下横梁2的两侧向外凸出设有加强条10,所述加强条10的两端分别与左竖梁3和右竖梁4相连,所述下横梁2的中段设有加强片11,所述加强片11呈下凹的弧形,加强片11的两侧分别与两根加强条10的中段相连,所述加强片11上设有第一减重孔12,所述第一减重孔12呈椭圆形。
下横梁2的上下两侧向外凸出设置加强条10,加强条10可增强下横梁2的结构强度,提升下横梁2的抗扭性能,两个加强条10与下横梁2的上下两侧一体成型,保证加强条10与下横梁2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两个加强条10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竖梁3和右竖梁4相连,可通过焊接机进行焊接,以保证连接的稳定性。
在下横梁2的中段设置加强片11,加强片11的截面呈下凹的弧形,加强片11可进一步提升下横梁2的结构强度,进一步提升下横梁2的抗扭性,并且加强片11的上下两侧分别与两根加强条10的中段相连,以实现将加强片11固定在下横梁2的中段,可通过焊接机将加强片11焊接在两根加强条10的上侧。
加强片11上设置椭圆形的第一减重孔12,第一减重孔11起到减重的作用,使作业人员能更好的搬挪本后副车架总成。
并且第一减重孔12还可起到连接的作用,可将汽车上的其他零部件通过第一减重孔11卡设在下横梁2上,进一步实现连接的稳定性。
实施例三:
所述下横梁2上设有第三连接孔13,所述第三连接孔13设有两个以上并在下横梁2上均匀对称分布。
通过在下横梁2上设置第三连接孔13起到连接作用,进一步实现本后副车架总成与汽车其他零部件之间的连接。
实施例四:
所述下横梁2上设有第二减重孔14,所述第二减重孔14呈条形,所述第二减重孔14设有两个以上并在下横梁2上均匀对称分布。
通过在下横梁2上设置第二减重孔14,以减轻下横梁2的重量,即是使得本后副车架总成的重量减轻,使得作业人员能更好的挪动很后副车架总成,更加便于安装和运输。
实施例五:
所述左竖梁3和右竖梁4均呈弧形,所述左竖梁3的左侧和右竖梁4的右侧在相对于下横梁2上端的位置均设有第二连接件15,所述第二连接件15上设有上下通透的第四连接孔16,所述第四连接孔16内设有橡胶衬套。
在左竖梁3和右竖梁4上设置第二连接件15,并在第二连接件15上设置第四连接孔16,第四连接孔16起到连接作用,而在第四连接孔16内压装橡胶衬套,橡胶衬套可起到减震的作用,并且还能对第四连接孔16起到保护作用,延长第二连接件15和第四连接孔16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六:
所述上横梁1上设有第五连接孔17,所述上横梁1的中段向内凹陷形成凹槽18,所述凹槽18呈椭圆形,所述第五连接孔17设有三个,其中一个第五连接孔17设置于凹槽18内,另外两个第五连接孔17设置于上横梁1上相对于凹槽18的两侧。
设置三个第五连接孔17以便于将上横梁1与汽车其他部件进行连接,起到稳固连接的作用。
实施例七:
所述左竖梁3左侧的下端和右竖梁4右侧的下端均设有第六连接孔19,所述第六连接孔19位于连接卡片8的上端。
第六连接孔19进一步起到稳固连接的作用,使本后副车架总成能更好的和汽车其他零部件进行连接。
实施例八:
所述上横梁1的左端设有第一连接杆,右端设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倾斜设置,第一连接杆的上端端与上横梁1的左端相连,下端与左竖梁3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杆倾斜设置,第二连接杆的上端与上横梁1的右端相连,下端与右竖梁4相连。
通过第一连接杆进一步稳固上横梁1和左竖梁3之间的连接,通过第二连接杆进一步稳固上横梁1与右竖梁4之间的连接,使得上横梁1与左竖梁3和右竖梁4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进而提升本后副车架总成的稳定性。
尽管这里参照本实用新型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申请公开、附图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形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

Claims (8)

1.一种后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横梁(1)、下横梁(2)、左竖梁(3)和右竖梁(4),所述上横梁(1)的两端分别与左竖梁(3)和右竖梁(4)的上端相连,所述下横梁(2)的两端分别与左竖梁(3)和右竖梁(4)的中段相连;
所述上横梁(1)的两端均连接有第一连接件(5),所述第一连接件(5)上设有加固块(6)和第一连接孔(7),所述加固块(6)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5)相连,另一端与上横梁(1)的端部相连;
所述左竖梁(3)和右竖梁(4)的下端均设有连接卡片(8),所述连接卡片(8)上设有第二连接孔(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横梁(2)的两侧向外凸出设有加强条(10),所述加强条(10)的两端分别与左竖梁(3)和右竖梁(4)相连,所述下横梁(2)的中段设有加强片(11),所述加强片(11)呈下凹的弧形,加强片(11)的两侧分别与两根加强条(10)的中段相连,所述加强片(11)上设有第一减重孔(12),所述第一减重孔(12)呈椭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横梁(2)上设有第三连接孔(13),所述第三连接孔(13)设有两个以上并在下横梁(2)上均匀对称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横梁(2)上设有第二减重孔(14),所述第二减重孔(14)呈条形,所述第二减重孔(14)设有两个以上并在下横梁(2)上均匀对称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竖梁(3)和右竖梁(4)均呈弧形,所述左竖梁(3)的左侧和右竖梁(4)的右侧在相对于下横梁(2)上端的位置均设有第二连接件(15),所述第二连接件(15)上设有上下通透的第四连接孔(16),所述第四连接孔(16)内设有橡胶衬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梁(1)上设有第五连接孔(17),所述上横梁(1)的中段向内凹陷形成凹槽(18),所述凹槽(18)呈椭圆形,所述第五连接孔(17)设有三个,其中一个第五连接孔(17)设置于凹槽(18)内,另外两个第五连接孔(17)设置于上横梁(1)上相对于凹槽(18)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竖梁(3)左侧的下端和右竖梁(4)右侧的下端均设有第六连接孔(19),所述第六连接孔(19)位于连接卡片(8)的上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梁(1)的左端设有第一连接杆,右端设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倾斜设置,第一连接杆的上端端与上横梁(1)的左端相连,下端与左竖梁(3)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杆倾斜设置,第二连接杆的上端与上横梁(1)的右端相连,下端与右竖梁(4)相连。
CN201821176918.1U 2018-07-24 2018-07-24 后副车架总成 Active CN2085595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76918.1U CN208559505U (zh) 2018-07-24 2018-07-24 后副车架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76918.1U CN208559505U (zh) 2018-07-24 2018-07-24 后副车架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59505U true CN208559505U (zh) 2019-03-01

Family

ID=65447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176918.1U Active CN208559505U (zh) 2018-07-24 2018-07-24 后副车架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5595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559505U (zh) 后副车架总成
CN208978585U (zh) 一种汽车后扭力梁
CN206633817U (zh) 一种传动轴托架安装结构
CN208469931U (zh) 安全性高的汽车用横梁总成
CN104590377B (zh) 一种车架
CN210733711U (zh) 一种双转向桥随动器布置结构
CN211494233U (zh) 一种副车架后横梁
CN209700785U (zh) 一种强度高的汽车横拉杆臂
CN206749937U (zh) 一种横梁接头结构
CN206749899U (zh) 一种后大梁与尾端梁接头结构
CN206826349U (zh) 汽车减震器安装板
CN204956665U (zh) 前轮罩结构、发动机前舱以及汽车
CN205769619U (zh) 连接件及车身纵梁及轮罩组件
CN205365736U (zh) 后桥横梁
CN110182014A (zh) 一种外联式的平衡轴支架
CN208306302U (zh) 安全性高的汽车用后纵臂
CN205025631U (zh) 一种曲轴箱
CN204871199U (zh) 一种改进型皮卡车架
CN205276680U (zh) 一种加强筋结构
CN203255265U (zh) 汽车底板加强板
CN206406986U (zh) 一种用于汽车上的高强度纵梁上部板
CN209126507U (zh) 发动机与车架的新型连接杆
CN210235094U (zh) 一种汽车车架纵梁加强结构
CN214420573U (zh) 悬置安装点加强结构、悬置安装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9406640U (zh) 一种汽车底板纵梁与边框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