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18409U - 照明器具 - Google Patents

照明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418409U
CN208418409U CN201820489257.1U CN201820489257U CN208418409U CN 208418409 U CN208418409 U CN 208418409U CN 201820489257 U CN201820489257 U CN 201820489257U CN 208418409 U CN208418409 U CN 2084184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ens
luminaire
light distribution
diffusion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48925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竹田征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4184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41840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比以往减少在光扩散罩呈现的亮度不均的照明器具。照明器具(1),具备:器具主体(10),在与设置在天花板(80)的天花板灯线盒底座(91)对应的位置具有开口(11);被安装在器具主体(10)、围着开口(11)的基板(21)和被设置在基板(21)的多个发光元件(22);透镜罩(30),具有多个透镜,该多个透镜分别覆盖多个发光元件(22)的每一个,并控制来自多个发光元件(22)的光的配光;以及光扩散罩(50),具有透光性,并覆盖透镜罩(30)。在从与天花板(80)垂直的方向来看时,光的配光由透镜罩(30)控制成朝向光扩散罩(50)的与开口(11)重叠的中心部(51)。

Description

照明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照明空间的照明器具。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照明空间的照明器具之一,已知的有吸顶灯。吸顶灯,在器具主体的中央部安装有供电部(器具安装部件)等,多个LED(Light Emitting Diode)被设置在供电部的周围。例如,多个LED被设置为圆环状。此外,多个LED的前方被设置有光扩散部件(光扩散罩),该扩散部件将从LED放射的光进行扩散并射出。
在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具备多个透镜部的照明器具,该多个透镜部覆盖多个LED,对从多个LED放射的光的配光进行控制。透镜部被设定为如下,从透镜部射出的光中光强度最强的主射束的射出角度,在多个透镜部是相同的角度。从而减少因为安装供电部而造成的光扩散部件的亮度不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062238号公报
然而,在所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照明器具中,各个透镜部中主射束的射出角度被设定为相同的角度,所以减少亮度不均的效果,有局限性。
实用新型内容
于是,本实用新型鉴于这样的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照明器具,能够比以往减少在光扩散罩呈现的亮度不均。
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涉及的照明器具与设置在营造部件的设置面的天花板灯线盒底座连接,该照明器具具备:器具主体,在与所述天花板灯线盒底座对应的位置具有开口;发光模块,被安装在所述器具主体,并具有基板和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基板围着所述开口,所述多个发光元件被设置在所述基板;透镜罩,具有多个透镜,该多个透镜分别覆盖多个所述发光元件的每一个,该多个透镜控制从多个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光的配光;以及光扩散罩,具有透光性,并覆盖所述透镜罩,在从与所述设置面垂直的方向来看所述光扩散罩时,所述光的配光由所述透镜罩控制成朝向所述光扩散罩的与所述开口重叠的重叠区域。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多个透镜具有多个第一透镜和多个第二透镜,所述多个第一透镜被设置在离所述开口近的区域,所述多个第二透镜被设置在比所述第一透镜离所述开口远的区域,所述多个透镜的每一个,作为配光特性具有配光峰值角度,该配光峰值角度是由所述发光元件的光轴与光强度分布中光强度成为最大的方向构成的角度,所述多个第一透镜的朝向所述重叠区域的所述配光峰值角度,比所述多个第二透镜的朝向所述重叠区域的所述配光峰值角度小。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多个第一透镜和所述多个第二透镜的每一个,作为所述配光特性,具有相对于所述光轴分别朝向不同的方向的所述配光峰值角度。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多个第一透镜的每一个,作为所述配光特性,具有仅朝向所述重叠区域的配光峰值角度,所述多个第二透镜的每一个,作为所述配光特性,具有相对于所述光轴分别朝向不同的方向的所述配光峰值角度。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多个第一透镜以及所述多个第二透镜的每一个,随着接近所述开口,朝向所述重叠区域的所述配光峰值角度逐渐变小。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基板的形状是围着所述开口的环状,多个所述发光元件,被设置成围着所述开口的多个所述环状,被设置在多个所述环状中最内周的所述发光元件,以规定的间隔设置,被设置在多个所述环状中所述最内周以外的所述发光元件,以所述规定的间隔的两倍以上的间隔设置。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多个透镜的每一个具有微小凹凸。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照明器具,能够比以往减少在光扩散罩呈现的亮度不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照明器具的天花板侧的外形的斜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照明器具的地板面侧的外形的斜视图。
图3是表示对实施方式1涉及的照明器具进行分解的分解斜视图。
图4是表示省略了实施方式1涉及的照明器具的光扩散罩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5A是沿着图1的Va-Va线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照明器具的截面图。
图5B是图5A的虚线区域的放大截面图。
图6A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透镜个体的光强度分布的一例的图。
图6B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透镜个体的光强度分布的一例的图。
图6C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透镜个体的光强度分布的一例的图。
图7A是比较例1涉及的照明器具的点灯时的明亮度的图。
图7B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照明器具的点灯时的明亮度的图。
图7C是表示沿着图7A以及图7B的VIIb-VIIb线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照明器具的照度分布的图。
图8是表示省略了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涉及的照明器具的光扩散罩以及透镜罩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9A是表示比较例2涉及的照明器具的点灯时的明亮度的图。
图9B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涉及的照明器具的点灯时的明亮度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照明器具的天花板侧的外形的斜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照明器具的地板面侧的外形的斜视图。
图12是表示对实施方式2涉及的照明器具进行分解的分解斜视图。
图13是表示省略了实施方式2涉及的照明器具的光扩散罩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4A是沿着图10的XIV-XIV线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照明器具的截面图。
图14B是图14A的虚线区域的放大截面图。
图15A是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透镜个体的光强度分布的一例的图。
图15B是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透镜个体的光强度分布的一例的图。
图16A是表示比较例3涉及的照明器具的点灯时的明亮度的图。
图16B是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照明器具的点灯时的明亮度的图。
图16C是表示沿着图16A以及图16B的XVIb-XVIb线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照明器具的照度分布的图。
符号说明
1,1a,2照明器具
10,110器具主体
11,111开口
20,120发光模块
21,121基板
22,122发光元件
30,130透镜罩
31a,32a,33a,131a,132a透镜
50,150光扩散罩
51,151中心部(重叠区域)
80天花板(设置面)
91天花板灯线盒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均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例子。以下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以及连接形式等,都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例子,主旨不是限制本实用新型。从而,在以下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最上位概念的方案中没有记载的构成要素,作为任意的构成要素来说明。
并且,各个图为模式图,并非是严谨的图示。此外,对于各个图中实质上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或简化重复说明。
此外,“大致**”的意思是包括实质上认为**的内容,例如以“大致圆形状”为例说明时,不仅包括完全的圆形,而且还包括实质上认为是圆形的形状。在本说明书中“大致”包括制作误差和尺寸容许公差。
此外,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附图中有时示出坐标轴。Z轴的负侧表示地板面侧、Z轴的正侧表示天花板侧。此外,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在与Z轴方向垂直的平面上,是相互正交的方向。X-Y平面是与照明器具具备的器具主体平行的平面。另外,为了方便说明,在图2~图4,图8以及图11~13中,照明器具以与通常使用时的姿势上下相反的姿势来图示。
(实施方式1)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器具。
[1-1.照明器具的构成]
参考图1~图7C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器具1的构成。
[1-1-1.照明器具的全体构成]
首先,参考图1~图3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器具1的全体构成。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器具1的天花板侧的外形的斜视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器具1的地板面侧的外形的斜视图。图3是表示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器具1进行分解的分解斜视图。
照明器具1例如是设置在住宅等建筑物的天花板,用于照明建筑物的内部的空间的吸顶灯。如图1~图3所示,照明器具1具备器具主体10、发光模块20、透镜罩30、侧方罩40、光扩散罩50,框体60、以及缓冲部件70。另外,天花板是照明器具1被安装的营造部件的设置面的一例。
以下针对照明器具1的各个构成要素,参考图1~图3,并使用图4~图7C进行详细说明。
[1-1-2.器具主体]
针对器具主体10,参考图1以及图3来说明。
器具主体10是用于支承发光模块20、侧方罩40以及缓冲部件70的框体。器具主体10被形成为环状,在中央部具有大致圆形状的开口11。器具主体10,例如将铝板或者钢板等板金进行压制加工来形成。
在开口11的边缘部固定有支架12,支架12用于将器具主体10安装到器具安装部件(参考图5A的器具安装部件90)。在支架12的内部,器具安装部件以自由装拆的方式嵌合。另外,器具安装部件,是将器具主体10以自由装拆的方式安装到天花板灯线盒底座(参考图5A的天花板灯线盒底座91)的连接器,该天花板灯线盒底座设置在天花板上。换句话说,开口11,被形成在与天花板灯线盒底座对应的位置,是用于设置连接器的孔。
此外,天花板灯线盒底座,经由商用电源(未图示)与电线(未图示)电连接。照明器具1经由连接器安装到天花板灯线盒底座,从而经由连接器电力被提供到照明器具1具备的电源电路(未图示)。电源电路是用于生成电力的电路,该电力使发光模块20发光,将经由连接器提供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该直流电提供到发光模块20,从而发光模块20(具体而言是发光元件22)发光。换言之,连接器使照明器具1和天花板灯线盒底座机械连接以及电连接。
另外,器具主体10还作为散热板来发挥作用,将从发光模块20发出的热进行散热。
进而,如图1所示,在器具主体10的天花板侧的面,安装有多个例如氨基甲酸酯等形成的缓冲部件70。多个缓冲部件70,沿着器具主体10的周向而被设置。照明器具1设置在天花板的时候,多个缓冲部件70夹在器具主体10与天花板之间,能够抑制器具主体10的摇晃或者转动。
[1-1-3.发光模块]
下面参考图3来说明发光模块20。
发光模块20是例如发出白光的光源。白光是例如色温(相关色温)为2600K~7100K的光。发光模块20具有多个基板21、安装在多个基板21的每一个的多个发光元件22。发光模块20是让房间整体明亮的,室内照明用的光源。
基板21是用于安装多个发光元件22的印刷接线板,被形成为大致扇形状。多个基板21的每一个以围着器具主体10的开口11的方式而被设置,从而形成大致圆环形的发光模块20。基板21通过螺钉(未图示),安装到器具主体10的地板面侧的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说明了发光模块20由4个基板21构成的例子,但是基板21的数量不限于此。此外,基板21的形成也不限定为大致扇形。通过多个基板21,发光模块20形成为围着开口11的环状就可以。
作为基板21,例如能够采用以树脂为基底的树脂基板、以金属为基底的金属基底基板、由陶瓷构成的陶瓷基板等。此外,基板21,不限定为刚性基板,也可以是柔性基板。
多个发光元件22,被设置在基板21的周向。在本实施方式,多个发光元件22,在基板21的周向排列为6列。在各个列中,多个发光元件22,在基板21的周向有间隔地设置。从而,作为发光模块20的整体,多个发光元件22被设置为大致圆环状。另外,在基板21是环状的情况下,多个发光元件22被设置为环状。
发光元件22的每一个是被封装体化的表面安装(SMD∶Surface Mount Device表面贴装器件)型的白色LED元件。
另外,照明器具1的光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代替发光模块20,可以采用半导体激光等的半导体发光元件、有机EL元件(OLED)、无机EL元件、或者其他固体发光元件来构成的发光模块。此外,代替发光模块20,可以采用荧光管。此外,上述说明的例子是发光模块20发出白光,但是发光色没有特别限定。
[1-1-4.透镜罩]
下面参考图3~图6C来说明透镜罩30。
如图3所示,透镜罩30是用于控制发光元件22的每一个光的配光的光学部件。透镜罩30被形成为环状。此外,透镜罩30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等透明的树脂等)形成。透镜罩30,以覆盖多个基板21的每一个的方式,通过螺钉34(参考图4)安装到器具主体10的地板面侧的面。
图4是表示省略了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器具1的光扩散罩50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4所示,透镜罩30包括第一透镜罩31、第二透镜罩32、第三透镜罩33,透镜罩30中的开口11侧的内侧区域(透镜罩30中的位于虚拟线VL1的内侧的区域)是第一透镜罩31,比第一透镜罩31位于外周侧的外侧区域(透镜罩30中的位于虚拟线VL2的外周侧的区域)是第三透镜罩33,第一透镜罩31与第三透镜罩33之间的区域(透镜罩30中的虚拟线VL1与VL2围着的区域)是第二透镜罩32。换言之,第一透镜罩31,覆盖多个发光元件22中的设置在基板21的内周侧(开口11侧)的发光元件22。此外,第三透镜罩33,覆盖多个发光元件22中的设置在基板21的外周侧的发光元件22。此外,第二透镜罩32,覆盖多个发光元件22中的设置在基板21的内周侧与外周侧的中间区域的发光元件22。
进而,在第一透镜罩31形成有多个透镜31a,在第二透镜罩32形成有多个透镜32a,在第三透镜罩33形成有多个透镜33a。多个透镜31a、32a以及33a,分别被设置为与多个发光元件22的每一个对应。换言之,多个透镜31a、32a、33a,覆盖多个发光元件22的每一个。从多个发光元件22的每一个发出的光,透过与其分别对应的透镜31a、32a或33a,从而被控制配光。另外,详细内容后述,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透镜罩30的特点在于,透镜31a~33a的各自具有不同的配光特性(例如,配光曲线)。透镜32a比透镜31a具有更广的配光的配光特性。此外,透镜33a比透镜32a具有更广的配光的配光特性。
多个透镜31a,以围着开口11的方式,沿着第一透镜罩31的周向而设置。在本实施方式,多个透镜31a,沿着第一透镜罩31的周向,设置为两列。在各个列中,多个透镜31a,在第一透镜罩31的周向隔着规定的间隔而被设置。具体而言,多个透镜31a,以与多个发光元件22一对一地对应的方式,设置在与多个发光元件22对应的第一透镜罩31的位置。从而,在第一透镜罩31中,以与多个发光元件22对应的方式,多个透镜31a被形成为环状。
多个透镜32a,以围着第一透镜罩31的方式,沿着第二透镜罩32的周向而被设置。在本实施方式,多个透镜32a,沿着第二透镜罩32的周向设置为两列。在各个列,多个透镜32a,在第二透镜罩32的周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被设置。具体而言,多个透镜32a,以与多个发光元件22一对一地对应的方式,设置在与多个发光元件22对应的第二透镜罩32的位置。从而,在第二透镜罩32中,以与多个发光元件22对应的方式,多个透镜32a被形成为环状。
多个透镜33a,以围着第二透镜罩32的方式,沿着第三透镜罩33的周向而被设置。在本实施方式,多个透镜33a,沿着第三透镜罩33的周向设置为两列。在各个列,多个透镜33a,在第三透镜罩33的周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被设置。具体而言,多个透镜33a,以与多个发光元件22一对一地对应的方式,设置在与多个发光元件22对应的第三透镜罩33的位置。从而,在第三透镜罩33中,以与多个发光元件22对应的方式,多个透镜33a被形成为环状。
在本实施方式,多个透镜31a~33a分别形成为两列。多个透镜31a~33a,例如被形成为大致同心圆状。例如,多个透镜31a~33a,以开口11的中心为基准,被形成为大致同心圆状。另外,在透镜罩30形成的透镜31a~33a的列数,不限定为上述。透镜31a~33a,可以形成为各自不同的列数。例如,接近开口11的透镜31a的列数可以形成为较多。
接着,参考图5说明透镜罩30的截面形状。
图5A是沿着图1的Va-Va线的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器具1的截面图。图5B是图5A的虚线区域R1的放大截面图。在图5A中,器具安装部件90以及天花板灯线盒底座91用虚线示意地表示。此外,在截面图中,只表示用X轴与Z轴规定的平面进行切断的照明器具1的截面,以后也相同。
如图5A所示,透镜罩30,在截面视时,具有凹凸形状。此外,如图5B所示,透镜罩30,设置在基板21的地板面侧的面。在进行截面视时,第一透镜罩31中,在X轴方向上以两列的环状排列了透镜31a,第二透镜罩32中,在X轴方向上以两列的环状排列了透镜32a,第三透镜罩33中,在X轴方向上以两列的环状排列了透镜33a。此外,进行截面视时,发光元件22在X轴方向上排列设置为六列的环状,发光元件22的每一个,被透镜31a、32a或33a覆盖。换言之,透镜31a、32a以及33a是与发光元件22的每一个一对一地形成的个别透镜。从而,对从多个发光元件22的每一个发出的光,能够进行所希望的配光控制。
如图5B所示,透镜31a~33a,在进行截面视时,形状不同。更详细而言,透镜罩30的天花板80侧的面,为了控制来自发光元件22的光的配光,朝向地板面侧形成有凹部,在透镜31a~33a中该凹部的形状不同。
在透镜31a形成的凹部,进行截面视时,比透镜32a形成的凹部浅。在透镜31a形成的凹部,在进行截面视时是大致梯形状。此外,在透镜32a形成的凹部,进行截面视时,比透镜33a中形成的凹部浅。在透镜32a以及33a形成的凹部,进行截面视时,是大致三角形状。从而,从发光元件22射入到透镜罩30的光的配光的方式不同。
另外,所述说明的透镜31a~33a的截面视时的形状是一例,不限定为所述。
另外,在图5B中,点划线表示发光元件22的光轴J。光轴J是与Z轴平行的轴。此外,发光元件22的光轴J与具备该发光元件22的照明器具1的光轴是平行的关系。
接着,参考图6A~图6C说明所述说明的透镜31a~33a的配光特性。
图6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透镜31a个体的光强度分布的一例的图。图6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透镜32a个体的光强度分布的一例的图,图6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透镜33a个体的光强度分布的一例的图。图6A~图6C只表示透镜的配光特性,而不是照明器具1的配光特性。此外,在图6A~图6C表示从圆心越到圆的外周,光强度越高。此外,在图6A~图6C中示出将与光轴J平行的方向(以后也记为光轴方向)作为基准(0°),与光轴J正交的方向作为90°以及-90°。在图6A~图6C中0°表示照明器具1的正下方向(光轴方向)。
另外,透镜的配光峰值角度是由发光元件22的光轴方向与透镜的光强度分布中光强度成为最大的方向(图中的双点划线D的方向)构成的角度,是以光轴方向为基准的角度。换言之,透镜的配光峰值角度越大,透过该透镜的光,更多地向相对于光轴J接近正交的方向射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器具1,相对于设置面的一例的天花板80,照明器具1的器具主体10大致平行地设置。因此,透镜的配光峰值角度越大,透过该透镜的光,更多地向相对于天花板80(天花板面)接近水平的方向射出。
如图6A~图6C所示,透镜31a~33a分别是具有两个配光峰值角度的透镜。具体而言,在相对于光轴J相互相反侧,具有两个配光峰值角度。换言之,透镜31a~33a分别是具有蝙蝠翼状的配光特性的透镜。换句话说,透镜罩30具有蝙蝠翼状的配光特性的透镜31a~33a,以扩大从发光元件22射出的光的配光角的方式进行配光控制。
进而,透镜31a~33a各自的配光峰值角度不同。如图6A~图6C所示,透镜31a的配光峰值角度,以63°为一例,透镜32a的配光峰值角度,以65°为一例,透镜33a的配光峰值角度,以67°为一例。虽然透镜31a~33a的配光峰值角度不限于此,但是配光峰值角度的大小关系会维持。
另外,透镜31a~33a的配光峰值角度,例如由发光模块20的设置位置以及光扩散罩50的高度来决定。发光模块20被形成为圆环状。发光模块20的中心与开口11的中心,在将发光模块20以与天花板80垂直的方向看时大体一致。发光模块20的设置位置是指发光元件22相对于发光模块20的中心的位置,是发光元件22的各自到发光模块20的中心为止的距离(例如,图5A中的X轴方向的距离)。此外,光扩散罩50的高度是中心部51(例如中心部51的中心)到发光模块20的中心为止的距离(例如,图5A中的Z轴方向的距离)。
例如,透镜31a(第一透镜的一例)的配光峰值角度,比透镜32a(第二透镜的一例)的配光峰值角度小。此外,例如透镜32a(第一透镜的一例)的配光峰值角度,比透镜33a(第二透镜的一例)的配光峰值角度小。另外,在各个透镜中的配光峰值角度的大小关系中,配光峰值角度是指向着中心部51(详细后述,从与天花板80垂直的方向看光扩散罩50时,与开口11重叠的区域)的方向的配光峰值角度。换言之,透镜罩30中的设置在接近于开口11的区域的透镜的朝向中心部51的配光峰值角度,比设置在远离开口11的区域的透镜的朝向中心部51的配光峰值角度小。从而,从透镜罩30射出的光,容易射入到中心部51。换言之,透镜罩30对从发光元件22发出的光进行配光控制,从而使从发光元件22发出的光朝向光扩散罩50的中心部51射出。透镜31a~33a的配光峰值角度,只要是能够使从发光元件22射入的光朝向中心部51射出的角度即可。此外,透镜31a~33a的截面视的形状,只要是能够使从发光元件22射入的光朝向中心部51射出的形状就可以,没有特别限定。
例如,如图5A所示,从透镜31a射出的光L1、从透镜32a射出的光L2以及从透镜33a射出的光L3,分别以不同的射出角度朝向中心部51射出。透镜罩仅由配光特性相等的透镜构成的情况下,按照该透镜与开口的位置,有一部分透镜射出的光,有可能不能射入到光扩散罩的中心部。
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器具1,按照透镜与开口的位置,变更了透镜的配光特性,所以能够朝向中心部51射出光。换言之,与透镜罩仅由配光特性相等的透镜构成的情况相比,照明器具1能够增加射入到中心部51的光的光量。例如,使透镜31a~33a的全部配光峰值角度,成为朝向中心部51的方向,从而透镜31a~33a的全部透镜,朝向中心部51射出光。
另外,在图5A中只示出了朝向中心部51的光,但是从透镜31a~33a射出的光也有朝向侧方罩40的光。
另外,在图4~图5B中,说明了分别排列了两列相同的配光特性的透镜的例子,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以朝向开口11配光峰值角度逐渐变小的方式设置透镜。例如,透镜31a(第一透镜的一例)以及透镜32a(第二透镜的一例)的各自,随着接近开口11,朝向中心部51的配光峰值角度逐渐变小。此外,例如透镜32a(第一透镜的一例)以及透镜33a(第二透镜的一例)的各自,随着接近开口11,朝向中心部51的配光峰值角度逐渐变小。换言之,可以按每个列,配光峰值角度不同。从而,能够按照每个列而设定恰当的配光峰值角度,所以能够朝向中心部51的中心(例如对照明器具1进行平面视的情况下的照明器具1的中心)射出光。
另外,可以通过对透镜31a,32a以及33a表面进行凹凸加工,从而形成微小凹凸(纹理)。
[1-1-5.侧方罩]
下面参考图3说明侧方罩40。侧方罩40是围着发光模块20的框状的部件,是为了有效利用从发光模块20向侧方罩40射入的光的光学部件。换句话说,侧方罩40,以从侧方覆盖发光模块20的方式设置。
侧方罩40,从天花板侧的端部到地板面侧的端部,向外方向倾斜。例如,侧方罩40,随着离设置面即天花板越远,以渐宽状扩展。侧方罩40,被设置在器具主体10与光扩散罩50之间,通过侧方罩40的一端部固定在器具主体10,从而侧方罩40安装到器具主体10。此外,侧方罩40的他端部,经由框体60安装光扩散罩50。
侧方罩40,例如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形成。例如,侧方罩40由具有透光性的丙烯酸树脂形成。从而,从发光模块20射入到侧方罩40的光,透过侧方罩40射出到外部。由从侧方罩40射出的光,主要照射天花板面或者墙面。从而,使照明器具1照明的空间更加明亮。
此外,侧方罩40,可以采用例如在内部分散了光扩散部件的乳白色的扩散面板。从而,从发光模块20射入到侧方罩的光,透过侧方罩40而散射,所以从侧方罩40射出的光,能够以大致均一的明亮度照射天花板面或者墙面。
以上说明了侧方罩40具有透光性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侧方罩40可以具有反射性(光反射性),而不具有透光性。例如,侧方罩40可以将铝板或者钢板等板金进行压制加工而形成。进而,为了提高侧方罩40的内周面的反射性并提高光取出效率,可以涂布白色涂料、或者蒸镀反射性金属材料。从而,射入到侧方罩40的内周面的光,向光扩散罩50反射,从而能够增加从照明器具1的光扩散罩50射出的光的光量。
[1-1-6.光扩散罩]
下面,参考图2、图3以及图5A说明光扩散罩50。
光扩散罩50是覆盖透镜罩30,并且使从透镜罩30射入的光,向地板面侧扩散的方式射出的光学部件。
如图5A所示,将光扩散罩50以与天花板80垂直的方向看时,光扩散罩50具有与开口11重叠的区域即中心部51(图中用双点划线夹着的区域)。换言之,中心部51的正上方,没有设置发光元件22。因此,以往的照明装置中,从发光元件向中心部射入的光量很少,从地板面侧看光扩散罩时,中心部看起来很暗。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如所述说明,将透镜罩30具有的多个透镜的配光特性,按照相对于开口11的透镜的位置来进行变更。从而,从多个透镜的各自射出的光射入到中心部51,所以向中心部51射入的光量比以往增加。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光扩散罩50以与天花板80垂直的方向看时,中心部51的形状是大致圆形状。另外,中心部51是重叠区域的一例。
光扩散罩50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例如,具有透光性的丙烯酸树脂)来形成。例如,光扩散罩50可以采用在内部分散了光扩散部件的乳白色的扩散面板。从而,从透镜罩30射入到光扩散罩50的光,通过透过光扩散罩50来散射。从而,能够减少从地板面看光扩散罩50时,光扩散罩50呈现的亮度不均。
如图5A所示,光扩散罩50,通过侧方罩40的地板面侧的端部以及框体60,被固定到侧方罩40。框体60通过螺钉61安装到侧方罩40的地板面侧的端部。光扩散罩50的外周部被夹在侧方罩40的地板面侧的端部与框体60之间,从而光扩散罩50固定在侧方罩40。
另外,也可以通过在光扩散罩50的表面进行凹凸加工等,从而形成微小凹凸(纹理)。
[1-1-7.框体]
下面,参考图1~图3、以及图5A说明框体60。框体60是用于将光扩散罩50固定在侧方罩40的部件。
如图5A所示,框体60的截面视形状是大致L字形。框体60的天花板80侧的面,形成有向天花板80侧突出的螺孔(未图示)。在侧方罩40以及光扩散罩50,形成有与框体60的螺孔对应的贯通孔(例如,切口状的开口)。在该贯通孔插入框体60的螺孔,螺钉旋入到螺孔,从而光扩散罩50固定到侧方罩40。从而,能够抑制因为受到冲击等光扩散罩50在周向转动。
在框体60形成的螺孔,从框体60的天花板80侧的面向天花板80侧突出形成,所以图2所示,从地板面侧看照明器具1时,不能看到螺钉。换句话说,通过使用框体60,能够以不影响照明器具1的美观的方式,将光扩散罩50固定到侧方罩40。
[1-2.均匀度]
接着,参考图7A~图7C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具备透镜罩30的照明器具1的均匀度。另外,均匀度是以发光面52的中心(换句话说,照明器具1的中心)的照度针对发光面52(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扩散罩50的地板面侧的面)的最大照度的比来算出。
图7A是比较例1涉及的照明器具的点灯时的明亮度的图。图7B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器具1的点灯时的明亮度的图。图7C是表示沿着图7A以及图7B的VIIb-VIIb线的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器具1的照度分布的图。在图7A中,将透镜罩由配光特性全部相等的透镜(具体而言,透镜31a)来构成的情况作为比较例1来图示。此外,在图7A~图7C中,示出了在光扩散罩50的表面形成微小凹凸的情况下的结果。此外,图7A以及图7B表示将照明器具1从地板面侧看(换句话说,看发光面52)的情况下的明亮度。此外,图7A以及图7B的白色部分表示明亮度很亮。图7C的位置0mm表示照明器具1的中心(中心部51的中心)。
如图7A以及图7B所示,照明器具1与比较例1的照明器具比较时,中心部附近的明亮度更加明亮。此外,比较例1的照明器具的均匀度为0.60,与此相对,照明器具1的均匀度为0.73,有了大幅度提高。
如图7C所示,中心部51的附近(位置0mm周围)的照度,照明器具1比比较例1的照明器具高,并且发光元件的正下方附近(位置±120mm周围)的照度是照明器具1比比较例1的照明器具低。换言之,因为发光面52的最大照度降低、且照明器具1的中心的照度上升,从而照明器具1的均匀度有了提高。
[1-3.效果]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器具1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器具1,与设置在营造部件的天花板80(设置面的一例)的灯线盒底座91连接,照明器具1具备:器具主体10,在与天花板灯线盒底座91对应的位置具有开口11;发光模块20,被安装在器具主体10,并具有基板21和多个发光元件22,基板21围着开口11,多个发光元件22被设置在基板21;透镜罩30,具有多个透镜(例如透镜31a~33a),该多个透镜分别覆盖多个发光元件22的每一个,该多个透镜控制从多个发光元件22射出的光的配光;以及光扩散罩50,具有透光性,并覆盖透镜罩30。在从与天花板80垂直的方向来看光扩散罩50时,来自多个发光元件22的光的配光由透镜罩30控制成朝向光扩散罩50的与开口11重叠的区域即中心部51(重叠区域的一例)。
从而,透镜罩30,使发光元件22发出的光朝向中心部51射出,所以能够增加射入到中心部51的光的光量。换言之,能够抑制从地板面看照明器具1时,中心部51看起来很暗的情况。另外,从透镜罩射出的光的方向为固定的情况下(透镜的配光特性相等的情况下),根据相对于开口的透镜的位置,从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有可能不能射出到中心部。在这个情况下,从地板面看照明器具时,中心部看起来很暗。
从而,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器具1,能够比以往减少在光扩散罩50呈现的亮度不均。
此外,多个透镜具有多个透镜31a(第一透镜的一例)和多个透镜32a(第二透镜的一例),多个透镜31a被设置在离开口11近的区域,多个透镜32a被设置在比透镜31a离开口11远的区域,多个透镜的每一个,作为配光特性具有配光峰值角度,该配光峰值角度是由发光元件22的光轴J与光强度分布中光强度成为最大的方向构成的角度,多个透镜31a的朝向中心部51(重叠区域的一例)的配光峰值角度,比多个透镜32a的朝向中心部51的配光峰值角度小。
从而,设置在离开口11近的区域的透镜(例如,透镜31a)以及设置在离开口11远的区域的透镜(例如,透镜32a),均朝向光扩散罩50的中心部51射出光,所以能够减少在光扩散罩50呈现的亮度不均。
此外,多个透镜31a(第一透镜的一例)和多个透镜32a(第二透镜的一例)的每一个,作为配光特性,具有相对于光轴J分别朝向不同的方向的配光峰值角度。
从而,即使采用具有蝙蝠翼状的配光特性的透镜(例如,透镜31a~33a)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在光扩散罩50呈现的亮度不均。
此外,多个透镜31a(第一透镜的一例)以及多个透镜32a(第二透镜的一例)的每一个,随着接近开口11,朝向中心部51(重叠区域的一例)的配光峰值角度逐渐变小。
从而,透镜的各自能够以高精度朝向中心部51射出。例如,以每个透镜都向中心部51的中心射出光的方式,来设定透镜的配光峰值角度,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均匀度。换言之,能够进一步减少在光扩散罩50呈现的亮度不均。
此外,多个透镜(例如,透镜31a~33a)的每一个具有微小凹凸。
从而,比透镜没有微小凹凸的情况,能够减少在光扩散罩50呈现的亮度不均。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
以下,参考图8~图9B说明本变形例涉及的照明器具1a。另外,主要说明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与实施方式1实质上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符号,有时省略说明或者简化说明。
图8是表示本变形例涉及的省略了照明器具1a的光扩散罩以及透镜罩的状态的平面图。如图8所示,本变形例比起实施方式1,基板21中安装的发光元件22的数量不同。换句话说,相邻的发光元件22间的齿距不同。
照明器具1a具有如下特点,设置在最内周的发光元件22间的齿距P1,比设置在最内周以外的发光元件22间的齿距(例如,齿距P2)小。例如,设置在最内周以外的发光元件22间的齿距(例如,齿距P2)是齿距P1的两倍以上。为了有效地提高照明器具1a的均匀度,可以增加从接近中心部51(开口11)的发光元件22射入到中心部51的光的比率。于是,在本变形例中,从增加射入到中心部51的光的光量的观点上,将设置在最内周的发光元件22的齿距P1比最内周以外的发光元件22的齿距(例如,齿距P2)小。另外,齿距P1是规定的间隔的一例。
如图8所示,照明器具1a,可以通过在实施方式1涉及的照明器具1中,均等地间隔剔除最内周以外的发光元件22来实现。例如,对最内周以外的发光元件22中每隔一个进行间隔剔除。
图9A是表示比较例2涉及的照明器具的点灯时的明亮度的图。图9B是表示本变形例涉及的照明器具1a的点灯时的明亮度的图。在图9A中作为比较例2图示了在实施方式1涉及的照明器具1,包括最内周的发光元件22进行了等间隔的间隔剔除的情况。
通过图9A以及图9B,可以知道根据发光元件22的间隔剔除方法,明亮度的分布以及均匀度不同。具体而言,照明器具1a,比起比较例2的照明器具,中心部51的附近更明亮。此外,比较例2的照明器具的均匀度为0.70,而照明器具1a的均匀度为0.78,有了大幅度提高。这是因为,没有间隔剔除中心部51附近(开口11的附近)的发光元件22,所以比起比较例2的照明器具,朝向中心部51射出的光的光量多。
另外,最内周以外的发光元件22的间隔剔除方法不限于此。例如,越是接近最外周,越提高间隔剔除率。或者也可以以一周为单位来间隔剔除。例如,在周向设置了6列的情况下,从开口11侧对第2周、第4周、第6周进行间隔剔除。
如上述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器具1a具备的基板21的形状,是围着开口11的圆环状(环状的一例),多个发光元件22,被设置成围着开口11的多个圆环状,被设置在多个圆环状中最内周的发光元件22,以齿距P1(规定的间隔的一例)设置,被设置在多个圆环状中最内周以外的发光元件22,以齿距P1的两倍以上的间隔来设置。
从而,设置在最内周以外的发光元件22的齿距(例如,齿距P2)为设置在最内周的发光元件22的齿距P1的两倍以上,从而设置在最内周的发光元件22射入到中心部51的光的光量的比率变高,所以能够抑制射入到中心部51的光的光量的减少,并且能够减少射入到发光元件22安装的正下方的光扩散罩50的光的光量,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均匀度。
(实施方式2)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器具2。另外,主要说明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与实施方式1实质上相同的构成,有时省略说明或者简化说明。
[2-1.照明器具的构成]
参考图10~图15B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器具2的构成。
[2-1-1.照明器具的全体构成]
首先,参考图10~图12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器具2的全体构成。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器具2的天花板侧的外形的斜视图。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器具2的地板面侧的外形的斜视图。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对照明器具2进行分解的分解斜视图。
照明器具2是例如设置在住宅等的建筑物的天花板上,用于照明建筑物的内部空间的吸顶灯。如图10~图12所示,照明器具2具备:器具主体110、发光模块120、透镜罩130、光反射部件140、光扩散罩150、上方罩160以及侧方罩170。另外,天花板是安装照明器具2的营造部件的设置面的一例。
以下参考图10~图12,并使用图13~图15B详细说明照明器具2的各个构成要素。
[2-1-2.器具主体]
参考图12来说明器具主体110。
器具主体110是固定发光模块120的大致板状的部件。器具主体110的平面视时的形状为大致细长形。器具主体110,例如通过将铝板或者钢板等板金进行压制加工而形成。
如图12所示,器具主体110具有开口111以及法兰部113。
器具主体110在中央部具有大致圆形的开口111。开口111的边缘部固定有支架112,该支架112用于将器具主体110安装到器具安装部件(未图示)。在支架112的内部,器具安装部件以自由装拆的方式嵌合。
此外,在器具主体110的细长侧的外周部,形成有与上方罩160(具体而言是上方罩160的法兰部162)连接的法兰部113。例如,将器具主体110的法兰部113与上方罩160的法兰部162,通过螺钉(未图示)来固定,从而使器具主体110与上方罩160连接固定。
另外,器具主体110还作为散热板来发挥作用,将从发光模块120发出的热进行散热。
[2-1-3.发光模块]
下面,参考图12说明发光模块120。
发光模块120是例如用于发出白光的光源。发光模块120具有多个基板121、在多个基板121的每一个安装的多个发光元件122。
基板121是用于安装多个发光元件122的印刷接线板,被形成为大致细长形。在基板121的开口111侧的端部,形成有与开口111的形状对应的形状的切口。多个基板121的每一个,以夹着器具主体110的开口111的方式,通过螺钉(未图示)安装在器具主体110的地板面侧的表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说明了,发光模块120由2个基板121构成的例子,但是基板121的数量不限于此。
多个发光元件122,沿着器具主体110的细长方向(长度方向)设置。在本实施方式,多个发光元件122,在器具主体110的细长方向设置了4行。在每个行,多个发光元件122,在器具主体110的细长方向上,有间隔地设置。从而,发光模块120作为整体,多个发光元件122被设置为大致细长形。另外、相邻的发光元件122间的距离(齿距),比实施方式1涉及的照明器具1中相邻发光元件22间的齿距小。
发光元件122的每一个的构成,与实施方式1说明的发光元件22的构成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2-1-4.透镜罩]
下面,参考图12~图15B说明透镜罩130。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省略了照明器具2的光扩散罩150的状态的平面图。
如图12所示,透镜罩130是用于控制从发光元件122的每一个发出的光的配光的光学部件。透镜罩130以夹着开口111的方式,形成为大致细长形。透镜罩130的开口111侧的端部,被形成为与开口111的形状对应的形状的切口。此外,透镜罩130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等透明树脂等)形成。透镜罩130,以覆盖多个基板121的每一个的方式,通过螺钉(未图示)安装到器具主体110的地板面侧的面。此外,透镜罩130在细长方向的端部,具有用于固定光反射部件140的安装部(未图示)。
如图13所示,透镜罩130具有第一透镜罩131和第二透镜罩132,该第一透镜罩131是透镜罩130中的开口111侧的内侧区域(透镜罩130中的由虚拟线VL3围着的区域),该第二透镜罩132是比第一透镜罩131位于外侧的外侧区域(透镜罩130中的由虚拟线VL4围着的区域)。换言之,第一透镜罩131,覆盖多个发光元件122中的设置在开口111侧的发光元件122。此外,第二透镜罩132,覆盖多个发光元件122中的设置在与开口111侧相反一侧的发光元件122。
进而,在第一透镜罩131,形成有多个透镜131a,在第二透镜罩132,形成有多个透镜132a。多个透镜131a以及132a,以与多个发光元件122的每一个相对应地设置。从多个发光元件122的每一个发出的光,透过与多个发光元件122的每一个对应的透镜131a或132a,从而控制配光。另外,详细后述,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透镜罩130的特点是,在透镜131a以及132a的各自具有不同的配光特性。透镜131a,比起透镜132a,能够将更多的光朝向中心部(参考图14A的中心部151)射出。
多个透镜131a,以夹着开口111的方式,沿着器具主体110的细长方向设置。在本实施方式,多个透镜131a,沿着器具主体110的细长方向设置了4行。在每个行,多个透镜131a,沿着器具主体110的细长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而被设置。具体而言,多个透镜131a,以与多个发光元件122一对一地对应的方式,设置在与多个发光元件122对应的第一透镜罩131内的位置。
多个透镜132a,以夹着第一透镜罩131的方式,沿着器具主体110的细长方向设置。在本实施方式,多个透镜132a,沿着器具主体110的细长方向设置了4行。在每个行,多个透镜132a,沿着器具主体110的细长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而被设置。具体而言,多个透镜132a,以与多个发光元件122一对一地对应的方式,设置在与多个发光元件122对应的第二透镜罩132内的位置。
多个透镜131a以及132a,例如以夹着开口111的方式,被设置为细长形。另外,在透镜罩130形成的透镜131a以及132a的行数,不限于上述。
接着,参考图14A以及图14B说明透镜罩130的截面形状。
图14A是沿着图10的XIV-XIV线的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器具2的截面图,图14B是图14A的虚线区域R2的放大截面图。
如图14A所示,透镜罩130,在截面视时具有凹凸形状。此外,如图14B所示,透镜罩130,被设置在基板121的地板面侧的面。在进行截面视时,第一透镜罩131,形成有在X轴方向上排成2列的大致直线状的透镜131a,第二透镜罩132,形成有在X轴方向上排成9列的大致直线状的透镜132a。此外,在进行截面视时,发光元件122在X轴方向上以大致直线形排列设置为11列,发光元件122的每一个,由透镜131a或132a覆盖。换言之,透镜131a以及132a是与发光元件122的每一个一对一地形成的个别透镜。从而,针对从多个发光元件122的每一个发出的光,能够进行所希望的配光控制。
如图14B所示,透镜131a以及132a,在进行截面视时,形状不同。更详细而言,透镜罩130的天花板80侧的面,为了控制来自发光元件122的光的配光,朝向地板面侧形成有凹部,该凹部的形状,在透镜131a以及132a不同。
在透镜131a形成的凹部,在进行截面视时,相对于光轴J是不对称的,但是在透镜132a形成的凹部相对于光轴J是对称的。在透镜131a形成的凹部被形成为,相对于光轴J与开口111近的凹部浅,离开口111远的凹部深。
此外,在透镜罩130的地板面侧的面,为了控制从发光元件122射出的光的配光,从而向着地板面侧,形成有凸部,但是该凸部的形状在透镜131a以及132a不同。
在透镜131a形成的凸部,在进行截面视时,相对于光轴J是不对称的,但是在透镜132a形成的凸部相对于光轴J是对称的。在透镜131a形成的凸部,相对于光轴J离开口111近的凸部突出较大,离开口111远的凸部突出较小。通过这些,从发光元件122射入到透镜罩130的光的配光的方法不同。
另外,在图14B,点划线表示发光元件122的光轴J。光轴J是与Z轴平行的轴。此外,发光元件122的光轴J与具备发光元件122的照明器具2的光轴,是平行的关系。
接着,参考图15A以及图15B说明上述的透镜131a以及132a的配光特性。
图15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透镜131a个体的光强度分布的一例的图,表示设置在图14A的虚线区域的透镜131a的光强度分布。图15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透镜132a个体的光强度分布的一例的图。在图15A以及图15B中,0°表示照明器具2的正下方向(光轴方向),双点划线D表示光强度分布中光强度成为最大的方向。
如图15A以及图15B所示,每一个透镜131a具有一个配光峰值角度,每一个透镜132a具有两个配光峰值角度。透镜131a,具体而言只在相对于光轴J向着中心部151的方向具有配光峰值角度。换言之,透镜131a是具有将射入的光聚光并射出的特性的透镜。例如,透镜131a将射入的光,以光斑状的光来射出。透镜132a,具体而言在相对于光轴J相互不同的方向具有配光峰值角度。换言之,透镜132a具有两个配光峰值角度。换句话说,透镜132a是具有蝙蝠翼状的配光特性的透镜。另外,透镜131a是第一透镜的一例,透镜132a是第二透镜的一例。
透镜罩130由透镜131a和透镜132a构成,透镜131a具有将从发光元件122射出的光进行聚光并射出的功能,透镜132a具有蝙蝠翼状的配光特性,并且将从发光元件122射出的光的配光角扩大的功能。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透镜131a,将从发光元件122发出的光进行聚光,并向中心部151射出,所以比起例如实施方式1一样具有蝙蝠翼状的配光特性的透镜31a,向着中心部151的光的光量变多。换句话说,在本实施方式,主要通过从透镜131a射出的光,来增加向中心部151射入的光的光量。从而,例如相邻的发光元件122之间的距离(齿距)很短,扩展配光峰值角度时,从透镜射出的光会射入到相邻的透镜等,即使不能扩展具有蝙蝠翼状的配光特性的透镜的配光峰值角度的情况下,也能够增加射入到中心部151的光的光量。
另外,透镜131a和132a的朝向中心部151的配光峰值角度可以不同。如图15A以及图15B所示,透镜131a的配光峰值角度,以57°为一例,透镜132a的配光峰值角度,以63°为一例。透镜131a以及132a的配光峰值角度不限于此,但是可以维持配光峰值角度的大小关系。具体而言,透镜131a的朝向中心部151的方向的配光峰值角度,比透镜132a的朝向中心部151的方向的配光峰值角度小。换言之,透镜罩130中设置在离开口111近的区域的透镜的配光峰值角度,比设置在离开口111远的区域的透镜的配光峰值角度小。从而,从透镜罩130射出的光,容易射入到中心部151。具体而言,从透镜131a射出的光,容易射入到中心部151。另外,透镜131a以及132a的配光峰值角度,只要是能够将从发光元件122射入的光朝向中心部151射出的角度就可以。
例如,如图14A所示,从透镜131a射出的光L11朝向中心部151以光斑点状来聚光并射出,所以即使发光元件122的齿距很小,不能扩展配光峰值角度的情况下,也能改善均匀度。此外,在图14A中示出了如下例子,从透镜132a射出的光L12,虽然比透镜131a的光量少,但向着中心部151射出的例子。
另外,在图14A只示出了朝向中心部151的光,但是从透镜131a以及132a也有朝向侧方罩170的光。朝向侧方罩170射出的光的光量,透镜132a比透镜131a大。
另外,在图13~图14B中说明了设置在内侧区域的透镜131a的各自具有相等的配光峰值角度,设置在外侧区域的透镜132a的各自具有相等的配光峰值角度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例如以随着接近开口111,配光峰值角度逐渐变小的方式,设置透镜131a以及132a。换言之,配光峰值角度可以按每个列而不同。从而,可以按每个列,恰当地设定配光峰值角度,所以能够向着中心部151的中心(例如,对照明器具2进行平面视的情况下的照明器具2的中心)射出光。
[2-1-5.光反射部件]
下面,参考图12说明光反射部件140。
光反射部件140是围着透镜131a以及132a的框状的部件,相对于从发光元件122射出的光,具有反射性的光学部件。换言之,光反射部件140,使从发光元件122射出并射入到光反射部件140的光,发射到光扩散罩150侧。
光反射部件140,可以由铝等金属材料形成,也可以由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等硬质的白色树脂材料形成。或者也可以是光反射部件140使用硬质的树脂材料形成,在光反射部件140的内周面形成银或者铝等金属材料构成的金属蒸镀膜(金属反射膜)。
光反射部件140在器具主体110侧的端部具有凸部,通过该凸部与透镜罩130的安装部嵌合,从而光反射部件140固定在透镜罩130。
[2-1-6.光扩散罩]
下面,参考图11、图12以及图14A说明光扩散罩150。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光扩散罩150是覆盖透镜罩130,使从透镜罩130射入的光向地板面侧扩散并射出的光学部件。在本实施方式,光扩散罩150的平面视形状是大致矩形。
光扩散罩150,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例如,具有透光性的丙烯酸树脂)形成。例如,光扩散罩150,能够使用在内部分散了光扩散部件的乳白色的扩散面板。从而,经由从发光模块120射出的透镜罩130,射入到光扩散罩150的光,透过光扩散罩150从而散射。此外,光扩散罩150,例如固定在侧方罩170的地板面侧的端部。
另外,可以在光扩散罩150的表面进行凹凸加工,从而形成微小的凹凸(纹理)。
如图14A所示,在从与天花板80垂直的方向看光扩散罩150时,光扩散罩150具有与开口111重叠在一起的区域即中心部151。换言之,在中心部151的正上方,没有设置发光元件122。因此,以往的照明装置中,从发光元件向中心部射入的光量很少,从地板面侧看光扩散罩时,中心部看起来很暗(明亮度不均一)。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如所述说明,针对透镜罩30具有的多个透镜中离开口111近的透镜,采用对发光元件122发出的光进行聚光,射出到中心部151的透镜(例如,透镜131a)。从而,使离开口111近的透镜131a向中心部151射入的光的光量,比以往增加,所以能够减少从地板面侧看光扩散罩150时的明亮度的不均匀。另外,中心部151是重叠区域的一例。此外,将光扩散罩150从与天花板80垂直的方向看时,中心部151的形状是大致圆形。
[2-1-7.上方罩]
下面,参考图10以及图12说明上方罩160。
如图10以及图12所示,上方罩160是覆盖侧方罩170的天花板侧的开口173的罩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方罩160的平面视形状是大致矩形。上方罩160,例如对铝板或者钢板等板金进行压制加工来成形。
如图12所示,上方罩160具有罩部161和法兰部162。
罩部161是覆盖侧方罩170的天花板侧的开口173的大致平板状的部件。在罩部161的中央形成有大小与器具安装部件(未图示)对应的开口163。
法兰部162是设置在罩部161的外周,用于将上方罩160固定在器具主体110的部件。法兰部162,围着罩部161,从罩部161的外缘向地板面侧立设。此外,上方罩160与器具主体110被固定,在上方罩160和器具主体110形成的空间中收容了支架112。
[2-1-8.侧方罩]
下面,参考图10~图12说明侧方罩170。
如图10~图12所示,侧方罩170是围着器具主体110、发光模块120、透镜罩130、光反射部件140以及上方罩160的框状的罩部件。此外,侧方罩170,例如由金属材料或者树脂材料成形。
如图12所示,侧方罩170具有罩部171和法兰部172。
罩部171是围着器具主体110、发光模块120、透镜罩130、光反射部件140以及上方罩160的框状的部件。罩部171具有天花板80侧的开口173以及地板面侧的开口174。开口173,由上方罩160(具体而言上方罩160的天花板侧的面)覆盖。此外,开口174,由光扩散罩150覆盖。
法兰部172是从罩部171的天花板侧的内表面向照明器具2的中心突出的突出部。法兰部172和罩部161通过螺钉(参考图10的螺钉175)安装,从而上方罩160安装在侧方罩170。
[2-2.均匀度]
接着,参考图16A~图16C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透镜罩130具备的照明器具2的均匀度。
图16A是表示比较例3涉及的照明器具的点灯时的明亮度的图。图16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器具2的点灯时的明亮度的图。图16C是表示沿着图16A以及图16B的XVIb-XVIb线的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器具2的照度分布的图。在图16A中,作为比较例3示出了透镜罩全部由配光特性相等的透镜(具体而言,透镜132a)构成的情况。此外,在图16A~图16C中表示了在光扩散罩150的表面形成有微小凹凸的情况下的结果。此外,在图16C的长度方向位置0mm意味着照明器具2的中心(中心部151的中心)。
通过图16A以及图16B可知,照明器具2与比较例3的照明器具比较时,中心部附近的明亮度变得明亮。此外,比较例3的照明器具的均匀度是0.35,与此相对照明器具2的均匀度是0.63,有了大幅度提高。
如图16C所示,中心部151附近的照度,照明器具2比比较例3的照明器具高,并且发光元件122的正下方附近的照度,照明器具2比比较例3的照明器具低。换言之,照明器具2的均匀度,通过发光面152的最大照度降低、且照明器具1的中心的照度上升,从而有了提高。
[2-3.效果]
如以上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器具2具备的多个透镜131a(第一透镜的一例)的每一个,作为配光特性,具有仅朝向中心部151(重叠区域的一例)的配光峰值角度,多个透镜132a(第二透镜的一例)的每一个,作为配光特性,具有相对于光轴J分别朝向不同的方向的配光峰值角度。
从而,即使发光元件122以窄的齿距安装到基板121,对扩大透镜的配光峰值角度有限制的情况下,也能够比以往降低在光扩散罩150呈现的亮度不均。具体而言,作为设置在接近开口111的区域的透镜采用第一透镜(例如,透镜131a),从而射出朝向中心部151聚光的光,所以能够增加射入到中心部151的光的光量。因而,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照明器具2,能够减少在光扩散罩150呈现的亮度不均。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不过本实用新型并非受上述的实施方式所限。
例如,所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说明了安装照明器具的营造部件的设置面是天花板的情况,但是设置面不受此限。例如,营造部件的设置面,可以是建筑物的墙壁等。从而,能够起到与营造部件的设置面是天花板的情况同样的效果。
此外,所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说明了光扩散罩是平板状的部件的例子,但是光扩散罩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光扩散罩可以是圆顶状,也可以是其他的形状。从而,能够起到与光扩散罩是平板状的情况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说明了侧方罩与光扩散罩是分体形成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例如,侧方罩与光扩散罩可以是一体形成。例如,可以是侧方罩和光扩散罩一体形成,且具有光扩散性。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说明了照明器具不具备连接器的例子,但不限于此。照明器具,可以具备连接器(换句话说,可以安装有连接器)。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1以及变形例中,多个基板以环状排列构成了发光模块,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以一个环状的基板来构成发光模块。
此外,所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说明了各个透镜罩(例如,第一透镜罩、第二透镜罩以及第三透镜罩)一体形成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例如,各个透镜罩可以分体形成。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将发光元件设为SMD表面贴装器件构造,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是LED芯片直接安装在基板的COB(Chip On Board∶板上芯片)构造。在这个情况下,通过密封部件,可以一并密封在基板上安装的多个LED芯片,或者个别密封。此外,密封部件可以包括上述的黄色荧光体等波长转换部件。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将照明器具设为吸顶灯,但不限于此。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中,说明了对发光元件进行间隔剔除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例如,照明器具具备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发光模块,可以通过间隔点灯来提高均匀度。
另外,针对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够想到的各种变形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以及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对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以及功能进行任意组合而实现的实施方式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内。

Claims (7)

1.一种照明器具,与设置在营造部件的设置面的天花板灯线盒底座连接,其特征在于,具备:
器具主体,在与所述天花板灯线盒底座对应的位置具有开口;
发光模块,被安装在所述器具主体,并具有基板和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基板围着所述开口,所述多个发光元件被设置在所述基板;
透镜罩,具有多个透镜,该多个透镜分别覆盖多个所述发光元件的每一个,该多个透镜控制从多个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光的配光;以及
光扩散罩,具有透光性,并覆盖所述透镜罩,
在从与所述设置面垂直的方向来看所述光扩散罩时,所述光的配光由所述透镜罩控制成朝向所述光扩散罩的与所述开口重叠的重叠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透镜具有多个第一透镜和多个第二透镜,所述多个第一透镜被设置在离所述开口近的区域,所述多个第二透镜被设置在比所述第一透镜离所述开口远的区域,
所述多个透镜的每一个具有配光峰值角度,该配光峰值角度是由所述发光元件的光轴与光强度分布中光强度成为最大的方向构成的角度,
所述多个第一透镜的朝向所述重叠区域的所述配光峰值角度,比所述多个第二透镜的朝向所述重叠区域的所述配光峰值角度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透镜和所述多个第二透镜的每一个具有相对于所述光轴分别朝向不同的方向的所述配光峰值角度。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透镜的每一个具有仅朝向所述重叠区域的配光峰值角度,
所述多个第二透镜的每一个具有相对于所述光轴分别朝向不同的方向的所述配光峰值角度。
5.如权利要求2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透镜以及所述多个第二透镜的每一个,随着接近所述开口,朝向所述重叠区域的所述配光峰值角度逐渐变小。
6.如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的形状是围着所述开口的环状,
多个所述发光元件,被设置成围着所述开口的多个所述环状,
被设置在多个所述环状中最内周的所述发光元件,以规定的间隔设置,
被设置在多个所述环状中所述最内周以外的所述发光元件,以所述规定的间隔的两倍以上的间隔设置。
7.如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透镜的每一个具有微小凹凸。
CN201820489257.1U 2017-04-13 2018-04-08 照明器具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41840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79427A JP6931809B2 (ja) 2017-04-13 2017-04-13 照明器具
JP2017-079427 2017-04-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418409U true CN208418409U (zh) 2019-01-22

Family

ID=642768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489257.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418409U (zh) 2017-04-13 2018-04-08 照明器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931809B2 (zh)
CN (1) CN208418409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12964B2 (ja) * 2019-06-27 2023-07-2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照明器具
WO2021148279A1 (en) * 2020-01-20 2021-07-29 Signify Holding B.V. Luminaire comprising identical, curved led modules and led module suitable for said luminai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88183B2 (ja) * 2004-03-30 2010-06-23 Yanchers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JP5919505B2 (ja) * 2011-08-24 2016-05-1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照明器具
JP6052662B2 (ja) * 2011-08-24 2016-12-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照明器具
JP6192279B2 (ja) * 2012-06-08 2017-09-06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JP6078906B2 (ja) * 2013-02-25 2017-02-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31809B2 (ja) 2021-09-08
JP2018181602A (ja) 2018-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73847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n illumination device
JP5868106B2 (ja) 照明装置
TWI452232B (zh) Lens and lighting device
CN102844614A (zh) 照明装置
JP6733545B2 (ja) 電球型光源装置
JP3161425U (ja) シーリングライト
WO2010083341A2 (en) Luminaire having floating luminous light source
TWI512336B (zh) 光擴散透鏡及具有其之照明固定件
JP5879548B2 (ja) 照明装置
CN208418409U (zh) 照明器具
US9022606B2 (en) Virtual surface indirect radiating luminaire
JP2013182729A (ja) 照明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照明装置
JP6765055B2 (ja) 照明器具
JP2016224366A (ja) 光束制御部材、発光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JP2015018774A (ja) 照明装置
JP2017147119A (ja) 照明器具
JP6741978B2 (ja) 照明器具
JP5588217B2 (ja) 照明装置
CN110036234A (zh) 具有非对称光分布图案的照明器
CN106062471B (zh) 照明器具、光源罩、光控制构件以及光源单元
JP2009016081A (ja) 面状発光装置
JP2017208205A (ja) 照明装置
JP2016212371A (ja) 光束制御部材、発光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JP2017016924A (ja) Ledランプ
JP2011171236A (ja) 照明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1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