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75901U - 一种双向脱模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向脱模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75901U
CN208375901U CN201820827317.6U CN201820827317U CN208375901U CN 208375901 U CN208375901 U CN 208375901U CN 201820827317 U CN201820827317 U CN 201820827317U CN 208375901 U CN208375901 U CN 2083759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position
shovel base
demolding structure
inclined guide
demou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82731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育辉
黄颜
郑海山
翁吴星
危夏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cera Precision Plastic Mold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cera Precision Plastic Mold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cera Precision Plastic Mold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cera Precision Plastic Mold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82731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759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759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759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设计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双向脱模结构,包括第一行位、与所述第一行位固定连接且用于带动所述第一行位运动的第一铲基、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行位内用于带动所述第一行位脱模的斜导柱、驱动部件、由所述驱动部件驱动的第二铲基、置于所述第一行位上且由所述第二铲基带动可移动的第二行位,以及与所述第一行位固定连接的行位镶件,所述第二行位内固定有第三铲基,所述第三铲基穿过所述第一行位伸入所述行位镶件内,所述行位镶件内还设有用于产品倒扣位脱模的第三行位,所述第三铲基与所述第三行位配合连接且可带动所述第三行位移动脱模。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脱模可靠,保证了产品的可靠生产、提高生产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双向脱模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设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双向脱模结构。
背景技术
有些产品的结构需要设计两个方向的倒扣位才能实现产品的装配需求,相应地,在该产品的模具设计过程中,则需要两个不同运动方向的行位才能实现产品的脱模,从而完成模具的机械动作,现有的针对此类产品的模具设计结构复杂,实际运行效果欠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向脱模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双向脱模结构复杂、脱模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向脱模结构,包括第一行位、与所述第一行位固定连接且用于带动所述第一行位运动的第一铲基、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行位内用于带动所述第一行位脱模的斜导柱、驱动部件、由所述驱动部件驱动的第二铲基、置于所述第一行位上且由所述第二铲基带动可移动的第二行位,以及与所述第一行位固定连接的行位镶件,所述第二行位内固定有第三铲基,所述第三铲基穿过所述第一行位伸入所述行位镶件内,所述行位镶件内还设有用于产品倒扣位脱模的第三行位,所述第三铲基与所述第三行位配合连接且可带动所述第三行位移动脱模。
进一步地,还包括一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一端与所述驱动部件连接,所述连接块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铲基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部件为油缸,所述油缸具有活塞杆,所述连接块的一端设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与所述活塞杆同轴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铲基具有第一倾斜导面,所述第一倾斜导面上设有第一燕尾滑块,所述第二行位上设有可供所述第一燕尾滑块卡入滑动的第一燕尾滑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铲基具有第二倾斜导面,所述第二倾斜导面上设有第二燕尾滑块,所述第三行位上设有可供所述第二燕尾滑块卡入滑动的第二燕尾滑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行位一侧还设有用于限位所述第三行位的限位块。
进一步地,还包括一反铲,所述反铲固定于所述第二铲基外侧用于合模时定位所述第二行位。
进一步地,所述斜导柱的另一端固定于斜边压板上,所述斜边压板于开模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行位镶件与所述第一行位通过螺钉锁紧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铲基通过螺钉与所述第二行位锁紧固定。
本实用新型中,在驱动部件驱动下,第二铲基向上运动,带动与之配合的第二行位运动,第三铲基固定于第二行位内,第三铲基在第二行位带动下运动,与第三铲基配合的第三行位做脱模运动,当此内部结构完成脱模后,模具的A、B板开模,斜导柱在A板带动下作用于第一行位,带动第一行位脱模,从而实现双向脱模,最终完成注塑,上述结构简单,脱模可靠,保证了产品的可靠生产、提高生产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向脱模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向脱模结构的侧视示意图,并示出未脱模时的状态;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向脱模结构的侧视示意图,并示出正在脱模时的状态;
图4是图3中A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向脱模结构的侧视示意图(,并示出脱模完成时的状态;
图6是图5中B处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向脱模结构中第三行位中限位块与第三铲基未贴合时的状态;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向脱模结构中第三行位中限位块与第三铲基贴合时的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
1-产品;10-第一行位;20-第一铲基;30-斜导柱;31-斜边压板;40-驱动部件;41-连接块;42-连接轴;50-第二铲基;51-第一倾斜导面;52-第一燕尾滑块;53-反铲;60-第二行位;61-第一燕尾滑槽;70-行位镶件;80-第三铲基;81-第二倾斜导面;90-第三行位;91-第二燕尾滑槽;92-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参照图1、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向脱模结构,包括第一行位10、与第一行位10固定连接且用于带动第一行位10运动的第一铲基20、一端伸入第一行位10内用于带动第一行位10脱模的斜导柱30、驱动部件40、由驱动部件40驱动的第二铲基50、置于第一行位10上且由第二铲基50带动可移动的第二行位60,以及与第一行位10固定连接的行位镶件70,第二行位60内固定有第三铲基80,第三铲基80穿过第一行位10伸入行位镶件70内,行位镶件70内还设有用于产品1倒扣位脱模的第三行位90,第三铲基80与第三行位90配合连接且可带动第三行位90移动脱模。
本实施例中,在驱动部件40驱动下,第二铲基50向上运动,带动与之配合的第二行位60运动,第三铲基80固定于第二行位60内,第三铲基80在第二行位60带动下运动,与第三铲基80配合的第三行位90做脱模运动,当此内部结构完成脱模后,模具的A、B板(图中未示出)开模,斜导柱30在A板带动下作用于第一行位10,带动第一行位10脱模,从而实现双向脱模,最终完成注塑,本实施例中,上述结构简单,脱模可靠,保证了产品的可靠生产、提高生产质量。
进一步地,驱动部件40与第二铲基50之间通过一连接块41固定。本实施例中,驱动部件40为油缸,油缸的输出轴为活塞杆,连接块41的一端设有连接轴42,连接轴4261与活塞杆同轴连接。同时,连接块41的另一端与第二铲基50固定连接。
第二铲基50与第二行位60之间的连接结构为:第二铲基50具有第一倾斜导面51,第一倾斜导面51上设有第一燕尾滑块52,第二行位60上设有可供第一燕尾滑块52卡入滑动的第一燕尾滑槽61。通过第一燕尾滑块52与第一燕尾滑槽61的配合固定,实现第二铲基50与第二行位60之间的连接,且可使第二行位60在第二铲基50带动下运动。
而第二行位60与第三铲基80之间为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二者通过螺钉锁紧固定。而第三铲基80与第三行位90之间的连接结构为:第三铲基80具有第二倾斜导面81,第二倾斜导面上设有第二燕尾滑块(图中未示出),第三行位90上设有可供第二燕尾滑块卡入滑动的第二燕尾滑槽91。通过第二燕尾滑块与第二燕尾滑槽91的配合固定,实现第三铲基80与第三行位90之间的连接,且可使第三行位90在第三铲基80带动下运动。
本实施例中,第三行位90一侧还设有有于限位第三行位90的限位块92,通过限位块92的限位作用,确保第三行位90的运动行程。
本实施例中,在第二铲基50外侧还固定一反铲53,当A、B板合模时,反铲用于定位第二行位60。
具体地,斜导柱30固定于斜边压板31上,斜边压板31于A板上。
本实施例中,行位镶件70与第一行位10通过螺钉锁紧固定。
本实施例中模具在工作时,驱动部件40启动,带动第二铲基50向上运动,同时第二铲基50带动与之配合的第二行位60运动,由于第三铲基80固定于第二行位60内,第三铲基80在第二行位60带动下运动,与第三铲基80配合的第三行位90做脱模运动,在上述运动过程中,参照图3、图4,当驱动部件40即油缸的活塞杆运动30mm时,第二行位60在第二铲基50带动下运动12.12mm,此时第三行位90脱模4.9mm,处于未完全脱模状态,参照图7,此时第三行位90与限位块92未完全贴合;参照图5、图6,当油缸的活塞杆运动60mm时,第二行位60在第二铲基50带动下运动24.24mm,此时第三行位90脱模9.8mm,即产品1的倒扣已完全脱离,处于完全脱模状态,参照图8,此时第三行位90与限位块92贴合,当此内部结构完成脱模后,模具的A、B板开模,斜导柱30在A板带动下作用于第一行位10,带动第一行位10脱模,从而实现双向脱模,最终完成注塑。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双向脱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行位、与所述第一行位固定连接且用于带动所述第一行位运动的第一铲基、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行位内用于带动所述第一行位脱模的斜导柱、驱动部件、由所述驱动部件驱动的第二铲基、置于所述第一行位上且由所述第二铲基带动可移动的第二行位,以及与所述第一行位固定连接的行位镶件,所述第二行位内固定有第三铲基,所述第三铲基穿过所述第一行位伸入所述行位镶件内,所述行位镶件内还设有用于产品倒扣位脱模的第三行位,所述第三铲基与所述第三行位配合连接且可带动所述第三行位移动脱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脱模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一端与所述驱动部件连接,所述连接块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铲基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脱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件为油缸,所述油缸具有活塞杆,所述连接块的一端设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与所述活塞杆同轴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脱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铲基具有第一倾斜导面,所述第一倾斜导面上设有第一燕尾滑块,所述第二行位上设有可供所述第一燕尾滑块卡入滑动的第一燕尾滑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脱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铲基具有第二倾斜导面,所述第二倾斜导面上设有第二燕尾滑块,所述第三行位上设有可供所述第二燕尾滑块卡入滑动的第二燕尾滑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脱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行位一侧还设有用于限位所述第三行位的限位块。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脱模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反铲,所述反铲固定于所述第二铲基外侧用于合模时定位所述第二行位。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脱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导柱的另一端固定于斜边压板上,所述斜边压板于开模板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脱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行位镶件与所述第一行位通过螺钉锁紧固定。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脱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铲基通过螺钉与所述第二行位锁紧固定。
CN201820827317.6U 2018-05-30 2018-05-30 一种双向脱模结构 Active CN2083759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827317.6U CN208375901U (zh) 2018-05-30 2018-05-30 一种双向脱模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827317.6U CN208375901U (zh) 2018-05-30 2018-05-30 一种双向脱模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75901U true CN208375901U (zh) 2019-01-15

Family

ID=649696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827317.6U Active CN208375901U (zh) 2018-05-30 2018-05-30 一种双向脱模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7590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05820A (zh) * 2019-09-18 2019-12-24 深圳市杰美晟模具有限公司 机械行位倒装模具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05820A (zh) * 2019-09-18 2019-12-24 深圳市杰美晟模具有限公司 机械行位倒装模具
CN110605820B (zh) * 2019-09-18 2022-03-18 深圳市杰美晟模具有限公司 机械行位倒装模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894929U (zh) 一种母子斜楔翻边机构
CN208375901U (zh) 一种双向脱模结构
CN105172052A (zh) 双色模
CN203957295U (zh) 一种花瓣式内抽脱模机构
CN208343355U (zh) 一种两级双角度连动抽芯滑块机构
CN218286362U (zh) 一种双工位成型机
CN105690615B (zh) 一种c型合模机构及其工作原理
CN210113078U (zh) 内侧倒扣的滑块出模结构
CN108656469A (zh) 一种滑块驱动滑块斜抽芯机构
CN210940302U (zh) 一种抽芯机构
CN209520255U (zh) 向上翻边机构、冲压模具及冲压设备
CN209888057U (zh) 模具顶针板的复位开关机构
CN220614832U (zh) 一种具有大行程滑块的模具
CN113459426A (zh) 一种复合型滑块机构
CN113306076A (zh) 一种模内注塑柔性定位装置
CN108941307A (zh) 一种防止上打料复冲模不退料装置
CN219052652U (zh) 一种电子元器件加工模具
CN219703459U (zh) 压铸模具
CN209716220U (zh) 一种边斗拉伸模具
CN212920227U (zh) 一种tpu软胶模内切割装置
CN216884953U (zh) 一种具有可控制开合模顺序机构的模具
CN116968276A (zh) 一种具有大行程滑块的模具
CN109514817A (zh) 一种液压式自动化抽芯机构
CN215965598U (zh) 一种翼子板的侧整形机构
CN209755959U (zh) 一种滑块斜顶抽芯机构以及注塑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