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05499U - 一种轮胎胶囊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轮胎胶囊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05499U
CN208305499U CN201820644654.1U CN201820644654U CN208305499U CN 208305499 U CN208305499 U CN 208305499U CN 201820644654 U CN201820644654 U CN 201820644654U CN 208305499 U CN208305499 U CN 2083054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ed oil
partition
oil room
room
tyre caps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64465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丽霞
吴效华
张任
马海波
鞠克峰
王小凤
姚远
郭建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mile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mile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mile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mile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64465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054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054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054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胎模具结构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轮胎胶囊模具。轮胎胶囊模具包括模体、油室腔、横板和隔板。油室腔,油室腔为沿模体周向分布的中空且密闭的环状结构;横板将油室腔分隔为至少两个环状的子油室,多个子油室沿模体高度方向分布;靠近下端的子油室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油口;靠近上端的子油室的侧壁上设置有出油口;横板上设置有连接相邻的子油室的连通通道;隔板设置在子油室的内壁上,隔板被构造为隔断子油室。如此改善了现有技术受热多数不均匀,从而影响产品的硫化效果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轮胎胶囊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胎模具结构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轮胎胶囊模具。
背景技术
硫化胶囊的生产方式主要为模压式和注射式。这两种方式的轮胎胶囊模具由上外模、下外模、上芯模、下芯模组成。而上外模、下外模和上芯模分为若干加热空间,通过加热介质进入该加热空间进行硫化胶囊。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轮胎胶囊模具10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照图1和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外模包括相互配合的上外模111和下外模112。进一步地,圆柱形的上外模111具有用于容纳加热介质的油室12。油室12内设置有第一隔板141,第一隔板141的周缘设置在油室12的内壁上完全隔断油室12。进油口131、出油口132均贯穿地设置在油室12的侧壁上,且进油口131与出油口132对称地设置在第一隔板141的两侧。
油室12内还设置有多个第二隔板142,第一隔板141和多个第二隔板142均周向阵列在上外模111上。第一隔板141和多个第二隔板142将油室12分割为多个封闭的加热空间150。第二隔板142上设置有贯穿的通孔151,该通孔151用于连接该第二隔板142相邻的加热空间150。
但是此种结构加热介质在油室12内流动较慢,导致模具升温较慢,且受热多数不均匀,从而影响产品的硫化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胎胶囊模具,其改善现有模具受热不均匀的问题,从而保障轮胎产品的硫化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轮胎胶囊模具包括模体、油室腔、横板和隔板。油室腔,油室腔为沿模体周向分布的中空且密闭的环状结构;横板,横板将油室腔分隔为至少两个环状的子油室,多个子油室沿模体高度方向分布;靠近下端的子油室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油口;靠近上端的子油室的侧壁上设置有出油口;横板上设置有连接相邻的子油室的连通通道;隔板,隔板设置在子油室的内壁上,隔板被构造为隔断子油室。
发明人发现,现有的轮胎胶囊模具是将油室分隔为多个加热空间,通过自进油口进入从出油口排出的加热介质(通常选用介质油)将整个模具加热。然而现有技术是将油室分隔为周向地布置的多个加热空间,这样的加热方式虽然将较大的油室分隔为较小的加热空间加热,有利于改善相对于整个油室直接加热带来的不便和加热速率慢的问题。但是这样的加热方式使得加热介质不能较好地充盈整个加热空间,且这样的加热方式需要将多个(一般大于6个)加热空间依次充满,加热介质在油室内流动较慢,导致模具升温较慢,且受热多数不均匀,从而影响产品的硫化效果。
据此,发明人发明了一种轮胎胶囊模具,其将油室腔设置横板,进而将油室腔分割为在模体高度方向分布的至少两个子油室。横板上的连接通道用于将相邻的上下方向的子油室连通。同时,靠近下端的子油室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油口;靠近上端的子油室的侧壁上设置有出油口。如此加热介质从模体下端的进油口进入子油室,待加热介质将下端的子油室充满之后,再依次向上流动,直至充满模体上端的子油室的出油口排出。这样的设置方式,保证了油室腔能够被加热介质充满,保障了加热的均匀性;从模体的下端到上端,加热介质是逐渐充满相应的子油室,这样的方式也保障了加热介质在子油室内的流道速度,提高了模具的升温速度。子油室中设置的隔板还进一步地限定了子油室的空间,从而保障加热介质在子油室内移动的稳定性和均匀性,进而调节了模具升温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综上,这样的轮胎胶囊模具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明显地提高热介质在油室腔内的流动速度,提高了模具升温较慢,保障模体的受热均匀,从而提高了产品的硫化效果。
进一步的,在靠近下端的子油室中,进油口和连通通道分别位于隔板的两侧;
在靠近上端的子油室中,出油口和连通通道分别位于隔板的两侧。
进一步的,轮胎胶囊模具至少包括三个子油室;
位于中间位置的一个子油室具备高度方向的上下相邻的两个子油室;
位于中间位置的该子油室分别通过两个连通通道与相邻的子油室连通;
两个该连通通道分别设置在位于中间位置的该子油室的隔板的两侧;
优选的,两个该连通通道紧挨着隔板;
进一步的,多个隔板上下位于同一平面。
进一步的,隔板径向设置在子油室的内壁上;
优选的,多个隔板均位于以油室腔为圆心的半径方向上;
优选的,隔板的数量与子油室的数量相同。
进一步的,连通通道对称地设置在隔板的两侧。
进一步的,从油室腔的底部至油室腔的顶部方向,多个子油室的径向宽度逐渐增大。
进一步的,多个子油室同心设置;
且多个子油室外径均相同。
进一步的,轮胎胶囊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外模和芯模,外模包括相互配合的上外模和下外模;
上外模、下外模和芯模中至少一个设置有油室腔。
进一步的,进油口设置在子油室侧壁上;
且进油口位于靠近该子油室底部的位置。
进一步的,进油口和出油口均设置在模体的外周面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胎胶囊模具包括模体、油室腔、横板和隔板。加热介质从模体下端的进油口进入子油室,待加热介质将下端的子油室充满之后,再依次向上流动,直至充满模体上端的子油室的出油口排出。这样的设置方式,保证了油室腔能够被加热介质充满,保障了加热的均匀性;从模体的下端到上端,加热介质是逐渐充满相应的子油室,这样的方式也保障了加热介质在子油室内的流道速度,提高了模具的升温速度。子油室中设置的隔板还进一步地限定了子油室的空间,从而保障加热介质在子油室内移动的稳定性和均匀性,进而调节了模具升温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的轮胎胶囊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轮胎胶囊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局部示意图;
图6为图3的第一局部示意图;
图7为图3的第二局部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本实施例提供的轮胎胶囊模具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标:10-轮胎胶囊模具;111-上外模;112-下外模;12-油室;131-进油口;132-出油口;141-第一隔板;142-第二隔板;150-加热空间;151-通孔;20-轮胎胶囊模具;210-模体;220-油室腔;221-子油室;2211-第一子油室;2212-第二子油室;2213-第三子油室;230-横板;231-连通通道;2311-第一连接通道;2312-第二连接通道;241-进油口;242-出油口;250-隔板;261-上外模;262-下外模;270-芯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若出现术语“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轮胎胶囊模具20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局部示意图。请结合参照图3-图5,一种轮胎胶囊模具20包括模体210、油室腔220、横板230和隔板250。
油室腔220为沿模体210周向分布的中空且密闭的环状结构。横板230将油室腔220分隔为至少两个环状的子油室221,多个子油室221沿模体210高度方向分布。靠近下端的子油室221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油口241;靠近上端的子油室221的侧壁上设置有出油口242。横板230上设置有连接相邻的子油室221的连通通道231。
隔板250设置在子油室221的内壁上,隔板250被构造为隔断子油室221。
发明人发现,现有的轮胎胶囊模具20是将油室分隔为多个加热空间,通过自进油口241进入从出油口242排出的加热介质(通常选用介质油)将整个模具加热。然而现有技术是将油室分隔为周向地布置的多个加热空间,这样的加热方式虽然将较大的油室分隔为较小的加热空间加热,有利于改善相对于整个油室直接加热带来的不便和加热速率慢的问题。但是这样的加热方式使得加热介质不能较好地充盈整个加热空间,且这样的加热方式需要将多个(一般大于6个)加热空间依次充满,加热介质在油室内流动较慢,导致模具升温较慢,且受热多数不均匀,从而影响产品的硫化效果。
本实施例中的轮胎胶囊模具20的油室腔220设置有横板230,进而将油室腔220分割为在模体210高度方向分布的至少两个子油室221。横板230上的连接通道用于将相邻的上下方向的子油室221连通。同时,靠近下端的子油室221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油口241;靠近上端的子油室221的侧壁上设置有出油口242。如此加热介质从模体210下端的进油口241进入子油室221,待加热介质将下端的子油室221充满之后,再依次向上流动,直至充满模体210上端的子油室221的出油口242排出。这样的设置方式,保证了油室腔220能够被加热介质充满,保障了加热的均匀性;从模体210的下端到上端,加热介质是逐渐充满相应的子油室221,这样的方式也保障了加热介质在子油室221内的流道速度,提高了模具的升温速度。子油室221中设置的隔板250还进一步地限定了子油室221的空间,从而保障加热介质在子油室221内移动的稳定性和均匀性,进而调节了模具升温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的,轮胎胶囊模具20包括相互配合的外模和芯模,外模包括相互配合的上外模261和下外模262;上外模261、下外模262和芯模中均需要至少设置一个有油室腔220。从图还可以看出,这里示出的外模(包括上外模261和下外模262)的结构示意图。外模为圆柱形。其中上外模261设置有3个子油室221,下外模262设置有2个子油室221。
其中,从图中可看出,隔板250的数量与子油室221的数量相同,且隔板250径向地设置在子油室221的内壁上。这里仅仅是一个示例,在其他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进一步的,多个子油室221均同心设置;且多个子油室221外径均相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外模261的3个子油室221外径相同,且同心设置。而下外模262的2个子油室221同心设置,但外径却不相同。这里主要是为了适应外模在不同部位需要的不同加热温度和不同加热速率而相应地设计的。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从油室腔220的底部至油室腔220的顶部方向,多个子油室221的径向宽度逐渐增大。进一步地,从上外模261的底部到顶部的方向,上外模261的径向厚度逐渐增大,而上外模261的3个子油室221的径向宽度逐渐增大,如此使得上述子油室221距离上外模261的内侧壁相同的距离,从而保障了上外模261内侧壁(内侧壁为硫化的工作面)受热的均匀性,提高轮胎硫化效果。
可以理解的,多个子油室221的径向宽度可以是其他的设置方式。在本实施例中,下外模262的底部到顶部的方向,下外模262的径向厚度逐渐减小,而下外模262的2个子油室221的径向宽度逐渐减小,这样的目的也在于保障下外模262内侧壁(内侧壁为硫化的工作面)受热的均匀性,提高轮胎硫化效果。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下外模262的两个子油室221的外径不相等。因为下外模262具有较大的体积,在不增加下外模262的子油室221的前提下,这样的设置方式既能保证下外模262受热的均匀性,又能减小加热介质的使用,提高加热效率。
进一步的,在靠近下端的子油室221中,进油口241和连通通道231分别位于隔板250的两侧;在靠近上端的子油室221中,出油口242和连通通道231分别位于隔板250的两侧。优选的,两个该连通通道231紧挨着隔板250。
在本实施例中,进油口241和连通通道231分别紧挨着下端的子油室221的隔板250,出油口242和连通通道231也分别紧挨着上端的子油室221的隔板250。如此,以方便介质加热介质的在不同子油室211之间的流动,提高加热效率。
如此,当加热介质从进油口241进入靠近模体210下端的子油室221后,加热介质从进油口241远离隔板250的方向沿环状的内腔移动,直至充满整个该子油室221才能从连通通道231进入相邻的子油室221,如此保障了加热介质能够充盈该子油室221,既保证了加热效率(在模体210高度方向上,自下而上的供应加热介质);因为加热介质充满了整个子油室221,又保障了模体210的受热均匀性。
进一步的,轮胎胶囊模具20至少包括三个子油室221;位于中间位置的一个子油室221具备高度方向的上下相邻的两个子油室221;位于中间位置的该子油室221分别通过两个连通通道231与相邻的子油室221连通;两个该连通通道231分别设置在位于中间位置的该子油室221的隔板250的两侧。可选的,两个该连通通道231紧挨着位于中间位置的该子油室221的隔板250,且多个隔板250在高度方向是位于同一平面。如此,保障了加热介质在充盈一个子油室211后能够迅速地进入下一个子油室211,提高了加热效率;且这样的设置方式,便于加工制造,也提高了维修对隔板250的便捷性(因为隔板250位于同一平面,可以在同一位置检测维修隔板250)。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连接通道231可以是与隔板250保持预设间隔;多个隔板250在高度方向上也可以不位于同一平面,这里不做限定。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上模体210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第一子油室2211、第二子油室2212和第三子油室2213个子油室221。其中第二子油室2212具备高度方向的上下相邻的第一子油室2211和第三子油室2213。上模体210还包括第一连接通道2311和第二连接通道2312两个连通通道231,其中第一连接通道2311用于连通第一子油室2211和第二子油室2212,第二连接通道2312用于连通第二子油室2212和第三子油室2213。
第一连接通道2311和第二连接通道2312分别设置在第二子油室2212的隔板250的两侧(详见图5)。进一步地,第一子油室2211上设置有进油口241,该进油口241与第一连接通道2311分别设置在第一子油室2211的隔板250的两侧;第三子油室2213上设置有出油口242,该出油口242与第二连接通道2312分别设置在第三子油室2213的隔板250的两侧。如此,加热介质从第一子油室2211的隔板250的一侧进第一子油室2211的空腔中,该加热介质沿第一子油室2211的环状空腔移动一圈,充满整个第一子油室2211后再从第一子油室2211隔板250另一侧的第一连接通道2311进入第二子油室2212;进入第二子油室2212的加热介质充满整个第二子油室2212后,再从第二子油室2212的隔板250远离第一连接通道2311的另一侧通过第二连接通道2312进入第三子油室2213;进入第三子油室2213的加热介质充满整个第三子油室2213后,再从第三子油室2213的隔板250远离第二连接通道2312的另一侧出油口242排出。如此,加热介质,自下而上,均匀地充满整个油室腔220,从而实现了加热介质在各个子油室221中进行立体循环,进而保证了上模体210受热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可选地,第一连接通道2311和第二连接通道2312对称地设置在隔板250的两侧。如此,保障了加热介质能够完全充盈整个子油室211,保障加热效率。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通道2311和第二连接通道2312也可以是非对称设置,只要连接通道231能够连接相邻的子油室211即可.
进一步的,隔板250径向设置在子油室221的内壁上;优选的,多个隔板250均位于以油室腔220为圆心的半径方向上;优选的,隔板250的数量与子油室221的数量相同。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多个隔板250位于以油室腔220为圆心的半径方向上。如此使得轮胎胶囊模具20具有较好的整洁性,且便于加工制造和维修。
进一步的,进油口241设置在子油室221侧壁上;且进油口241位于靠近该子油室221底部的位置。如此,以便于加热介质顺畅地进入子油室221,保证模体210受热的均匀性和加热介质的流动速率。
进一步的,进油口241和出油口242均设置在模体210的外周面上。如此,方便了进出油口242的设置,简化了结构,有利于制造、加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请参照图6,图6为图3的第一局部示意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上模体210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第一子油室2211、第二子油室2212和第三子油室2213个子油室221;第一连接通道2311用于连通第一子油室2211和第二子油室2212,第二连接通道2312用于连通第二子油室2212和第三子油室2213。
三个子油室221中的隔板250分别交错设置,进一步地三个隔板250均位于同一斜线上。
在油室腔的高度方向上,进油口241和第一连接通道2311设置在第一子油室2211的隔板250的两侧。第二子油室2212的隔板250两侧分别设置有与第一子油室2211连通的第一连接通道2311,以及与第三子油室2213连通的第二连接通道2312;且第二子油室2212的隔板250位于远离第一子油室2211的隔板250的方向(也远离第一连接通道2311)。出油口242和第二连接通道2312设置在第三子油室2213的隔板250的两侧;该隔板250位于远离第二子油室2212的隔板250的方向(也远离第二连接通道2312)。如此亦能实现对模具的高效均匀地加热。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出油口242或者连通通道231可以正对隔板250,并在隔板250内开设有与子油室221连通的连通槽(图中未示出)。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请参照图7,图7为图3的第二局部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三个子油室221中的隔板250任意设置,进一步地,三个子油室221既不位于同一平面,也不位于同一直线上。
可选地,在油室腔的高度方向上,进油口241和第一连接通道2311设置在第一子油室2211的隔板250的两侧。
第二子油室2212的隔板250两侧分别设置有与第一子油室2211连通的第一连接通道2311,以及与第三子油室2213连通的第二连接通道2312;且第二子油室2212的隔板250位于靠近第一子油室2211的隔板250的方向。进一步地,第二子油室2212的隔板250位于第一子油室2211的隔板250上方略偏斜的位置。
出油口242和第二连接通道2312设置在第三子油室2213的隔板250的两侧;该隔板250位于远离第二子油室2212的隔板250(也远离第二连接通道2312)的方向。这样使得,进油口241和出油口242位于同一侧。如此亦能实现对模具的高效均匀地加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进油口241和出油口242的设置还可以是其他方式,这里仅仅是一个示例。
实施例2
请参照图8,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本实施例提供的轮胎胶囊模具20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8中示出了芯模270的结构示意图,芯模270的结构与外模结构类似。芯模270的油室腔220设置自下而上的多个子油室221,相邻的子油室221通过连通通道231连通。与外模不同的位于模体210下端的子油室221的进油口241从模体210中央的轴向方向引入;位于模体210上端的子油室221的出油口242从模体210中央的轴向方向引出。
本实用新型的本实施例的轮胎胶囊模具20至少具有如下优点:
加热介质从进油口241进入后在充满一个子油室221的情况下再流向下一个子油室221,依次通过每个子油室221,最后从出油口242流出,同时每个子油室221有隔板250,从而实现在子油室221内部,加热介质的单向螺旋循环流动。
进一步地,这样的轮胎胶囊模具20增大了流速及给热系数,改善了加热介质在隔板250与模体210形成的死角处流动不畅,导致油室220内加热介质温度不均匀的问题;另一方面,轮胎胶囊模具20可以提高加热介质的热能利用率,加热温度均衡,模具受热均匀,产品硫化均一。经过多次实际生产验证,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外模后,上下外模262温度均匀,模具升温时间较以前大约可减少1小时。且硫化胶囊厚度更均衡,使用寿命更长。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轮胎胶囊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模体,
油室腔,所述油室腔为沿所述模体周向分布的中空且密闭的环状结构;
横板,所述横板将所述油室腔分隔为至少两个环状的子油室,多个所述子油室沿模体高度方向分布;
靠近下端的所述子油室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油口;靠近上端的子油室的侧壁上设置有出油口;
所述横板上设置有连接相邻的所述子油室的连通通道;
隔板,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子油室的内壁上,所述隔板被构造为隔断所述子油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胶囊模具,其特征在于:
在靠近下端的所述子油室中,所述进油口和所述连通通道分别位于所述隔板的两侧;
在靠近上端的所述子油室中,所述出油口和所述连通通道分别位于所述隔板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胶囊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胎胶囊模具至少包括三个子油室;
位于中间位置的一个所述子油室具备高度方向的上下相邻的两个所述子油室;
位于中间位置的该子油室分别通过两个所述连通通道与相邻的所述子油室连通;
两个该连通通道分别设置在位于中间位置的该子油室的隔板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胎胶囊模具,其特征在于:
两个该连通通道紧挨着隔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胎胶囊模具,其特征在于:
多个隔板上下位于同一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胶囊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径向设置在所述子油室的内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胎胶囊模具,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隔板均位于以所述油室腔为圆心的半径方向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胎胶囊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的数量与所述子油室的数量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胎胶囊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通道对称地设置在所述隔板的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胶囊模具,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油室腔的底部至所述油室腔的顶部方向,多个所述子油室的径向宽度逐渐增大。
11.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胶囊模具,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子油室同心设置;
且多个所述子油室外径均相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胶囊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胎胶囊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外模和芯模,所述外模包括相互配合的上外模和下外模;
所述上外模、所述下外模和所述芯模中至少一个设置有所述油室腔。
13.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胶囊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油口设置在所述子油室侧壁上;
且所述进油口位于靠近该子油室底部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胶囊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油口和所述出油口均设置在所述模体的外周面上。
CN201820644654.1U 2018-05-02 2018-05-02 一种轮胎胶囊模具 Active CN2083054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644654.1U CN208305499U (zh) 2018-05-02 2018-05-02 一种轮胎胶囊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644654.1U CN208305499U (zh) 2018-05-02 2018-05-02 一种轮胎胶囊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05499U true CN208305499U (zh) 2019-01-01

Family

ID=647147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644654.1U Active CN208305499U (zh) 2018-05-02 2018-05-02 一种轮胎胶囊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0549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81824A (zh) * 2018-05-02 2018-08-10 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轮胎胶囊模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81824A (zh) * 2018-05-02 2018-08-10 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轮胎胶囊模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006533U (zh) 模具强力冷却装置
CN106626260B (zh) 塑料检查井井座注塑模叠层式热流道浇注装置
CN208305499U (zh) 一种轮胎胶囊模具
CN108381824A (zh) 一种轮胎胶囊模具
CN205986450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机的水冷壳体
CN105536663B (zh) 一种立式无搅拌聚合反应器
CN109041309A (zh) 复合电磁感应加热装置
CN208305498U (zh) 一种轮胎胶囊模具
CN100425431C (zh) 塑料挤出机模头的管膜坯内循环水冷却装置
CN106584809A (zh) 管材生产用冷却装置
CN203091720U (zh) 一种新型的蓄电池板栅连铸机模具
CN211566639U (zh) 一种内外同步加热式隔震橡胶支座模具
CN206733482U (zh) 塑料检查井井座注塑模叠层式热流道浇注装置
CN109866393A (zh) 一种快餐盒系列的注塑模具
CN212421676U (zh) 一种用于陶瓷密封罐加工的浇注装置
CN208652899U (zh) 一种新型水温机
CN108381823A (zh) 一种轮胎胶囊模具
CN208615262U (zh) 具有冷却水路结构的注塑装置
CN202814116U (zh) 炉体冷却结构及使用该炉体冷却结构的晶体生长炉
CN208282656U (zh) 一种改进的圆块孔式石墨换热器
CN106426803A (zh) 冷流道替换式橡胶射出模
CN207808398U (zh) 具有内外双冷却系统的薄壁深筒注塑模具
CN211760884U (zh) 一种增加电铸砂轮介质稳定性的水浴恒温槽
CN109065365A (zh) 高品运控电解电容器
CN108058332A (zh) 盘旋式均匀冷却注塑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