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264455U - 双轮平衡车 - Google Patents

双轮平衡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264455U
CN208264455U CN201820409741.9U CN201820409741U CN208264455U CN 208264455 U CN208264455 U CN 208264455U CN 201820409741 U CN201820409741 U CN 201820409741U CN 208264455 U CN208264455 U CN 2082644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dal
connecting shaft
axis
car body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40974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鹏
李一鹏
向清明
蔡优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Lexing World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Lok Sport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Lok Sport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Lok Sport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40974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2644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2644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2644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轮平衡车,双轮平衡车包括行走机构、车体、踏板组件及复位机构,行走机构包括第一轮毂电机及第二轮毂电机,车体位于第一轮毂电机与第二轮毂电机之间。踏板组件包括第一踏板及第二踏板,第一踏板与第一轮毂电机固定连接,并与车体转动连接,第二踏板与第二轮毂电机固定连接,并与车体转动连接。用户在骑行过程中,改变第一踏板或第二踏板的角度时,复位机构能及时使第一踏板或第二踏板回复到初始状态。这样,用户就不需要再主动调整重心而复位第一踏板和第二踏板,大大降低了骑行难度。

Description

双轮平衡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平衡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轮平衡车。
背景技术
扭扭式双轮平衡车主要包括依次连接的左车轮、左车体、右车体及右车轮,左车体与左车轮连接,右车体与右车轮连接,左车体与右车体通过一根转轴转动连接。使用该扭扭式双轮平衡车时,用户的左脚站立在左车体上,右脚站立在右车体上,分别控制左车体与右车体的俯仰角度,以实现不同的行驶动作。在骑行这种扭扭式双轮平衡车时,用户需要时刻控制左车体与右车体的俯仰角度,增加了骑行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扭扭式双轮平衡车骑行难度较大的问题,提供一种便于骑行的双轮平衡车。
一种双轮平衡车,包括:
行走机构,包括第一轮毂电机及第二轮毂电机,所述第一轮毂电机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轮毂电机的轴线重合;
车体,位于所述第一轮毂电机与所述第二轮毂电机之间;
踏板组件,包括第一踏板及第二踏板,所述第一踏板与所述第一轮毂电机固定连接,并与所述车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踏板与所述第二轮毂电机固定连接,并与所述车体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踏板还能相对于所述第二踏板转动;以及
复位机构,能够复位所述第一踏板及所述第二踏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复位机构包括第一复位组件及第二复位组件,所述第一复位组件与所述第二复位组件均容置于所述车体内,所述车体上开设有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二通孔的轴线共线,所述踏板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轴及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踏板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而容置于所述车体内,所述第一复位组件与所述第一连接轴配合以复位所述第一踏板,所述第二连接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踏板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而容置于所述车体内,所述第二复位组件与所述第二连接轴配合以复位所述第二踏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轴具有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一连接轴的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一接触面或所述第一连接轴的轴线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面内,所述第一复位组件包括第一垫块、第二垫块及第一弹性片,所述第一垫块与所述第二垫块间隔放置在所述车体内,且所述第一连接轴位于所述第一垫块与所述第二垫块之间,所述第一弹性片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接触面抵接,另一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垫块及所述第二垫块抵接;
所述第二连接轴具有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二连接轴的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二接触面或所述第二连接轴的轴线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面内,所述第二复位组件包括第三垫块、第四垫块及第二弹性片,所述第三垫块与第四垫块间隔放置在所述车体内,且所述第二连接轴位于所述第三垫块与所述第四垫块之间,所述第二弹性片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接触面抵接,另一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垫块及所述第四垫块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轴具有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一连接轴的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一接触面或所述第一连接轴的轴线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面内,所述第一复位组件包括第一弹簧、第二弹簧及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弹簧与所述第二弹簧间隔排布在所述车体内,且所述第一连接轴位于所述第一弹簧与所述第二弹簧之间,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接触面抵接,另一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弹簧及所述第二弹簧抵接;
所述第二连接轴具有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二连接轴的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二接触面或所述第二连接轴的轴线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面内,所述第二复位组件包括第三弹簧、第四弹簧及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三弹簧与所述第四弹簧间隔排布在所述车体内,且所述第二连接轴位于所述第三弹簧与所述第四弹簧之间,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接触面抵接,另一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弹簧及所述第四弹簧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踏板或所述第二踏板相对于所述车体旋转时,所述第一踏板与所述第二踏板之间的夹角等于所述第一踏板与所述车体之间的夹角的两倍,且等于所述第二踏板与所述车体之间的夹角的两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扶手,所述扶手与所述车体连接,且设置在所述第一踏板与所述第二踏板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三连接轴,所述扶手与所述第三连接轴连接,并能绕所述第三连接轴旋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旋转组件,所述旋转组件包括连杆、第一轴及第二轴,所述连杆与所述扶手固定连接,并能随所述扶手绕所述第三连接轴旋转,所述连杆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轴与所述第一踏板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轴与所述第二踏板连接,所述第一轴的轴线与所述第三连接轴的轴线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轴的轴线与所述第三连接轴的轴线之间的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电池,所述电池与所述车体连接,并设置在所述车体的下方,所述电池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踏板的下方,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踏板的下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挡泥板,所述挡泥板设有两个,其中一个所述挡泥板设置在所述第一踏板远离所述第二踏板的一端,另一个所述挡泥板设置在所述第二踏板远离所述第一踏板的一端。
上述的双轮平衡车,设置了复位机构,用户在骑行过程中,改变第一踏板或第二踏板的角度时,复位机构能够使得第一踏板或第二踏板回复到初始状态。这样,用户就不需要再主动调整重心而复位第一踏板和第二踏板,大大降低了骑行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实施例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双轮平衡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双轮平衡车的主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双轮平衡车的局部结构的爆炸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双轮平衡车中车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双轮平衡车中局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另一实施方式的双轮平衡车中局部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考图1、图3及图5,一实施方式的双轮平衡车10为扭扭式平衡车,包括行走机构100、车体200、踏板组件300、第一复位组件400及第二复位组件(图未示)。其中,行走机构100包括第一轮毂电机110及第二轮毂电机120,第一轮毂电机110的轴线与第二轮毂电机120的轴线重合,车体200为中空结构,且位于第一轮毂电机110与第二轮毂电机120之间。
踏板组件300包括第一踏板310及第二踏板320,第一踏板310与第一轮毂电机110固定连接,并与车体200转动连接,第一轮毂电机110的转速与第一踏板310的俯仰角度相匹配,并且,第一轮毂电机110加减速时对地面的反作用力会直接传递给第一踏板310,提高了操作灵敏度。第二踏板320与第二轮毂电机120固定连接,并与车体200转动连接,第二轮毂电机120的转速与第二踏板320的俯仰角度相匹配,并且,第二轮毂电机120加减速时对地面的反作用力会直接传递给第二踏板320,提高了操作灵敏度。而且,第一踏板310还能相对于第二踏板320转动,也即,第一踏板310的俯仰角度能不同于第二踏板320的俯仰角度,以提高双轮平衡车10的灵活性,使得用户获得不同的骑乘体验。
第一复位组件400与第二复位组件形成复位机构,第一复位组件400容置于车体200内,第一复位组件400能复位第一踏板310。第二复位组件容置于车体200内,第二复位组件能复位第二踏板320。
图1所示为双轮平衡车10的初始平衡状态,用户在骑行过程中,第一踏板310相对于车体200旋转后,第一复位组件400便能及时复位第一踏板310,使得第一踏板310回复到初始状态。第二踏板320相对于车体200旋转后,第二复位组件便能及时复位第二踏板320,使得第二踏板320回复到初始状态。这样,在改变第一踏板310和第二踏板320的角度后,用户就不需要再主动调整重心而复位第一踏板310和第二踏板320,第一复位组件400与第二复位组件能够促进自平衡,大大降低了骑行难度。
具体地,如图3、图4及图5所示,车体200上开设有第一通孔210及第二通孔220,第一通孔210的轴线与第二通孔220的轴线共线。踏板组件300还包括第一连接轴330及第二连接轴340,第一连接轴330的一端与第一踏板310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第一通孔210而容置于车体200内,第一连接轴330与第一复位组件400配合。第二连接轴340的一端与第二踏板320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第二通孔220而容置于车体200内,第二连接轴340与第二复位组件配合。也即,第一踏板310旋转时,第一连接轴330会随着第一踏板310一起旋转,第二踏板320旋转时,第二连接轴340会随着第二踏板320一起旋转。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第一连接轴330与第二连接轴340均与车体200固定连接,而第一踏板310绕第一连接轴330旋转,第二踏板320绕第二连接轴340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轴330具有第一接触面,第一连接轴330的轴线平行于第一接触面或第一连接轴330的轴线位于第一接触面内。从图5中可以看出,第一连接轴330容置于车体200内的一端呈D字型。第一复位组件400包括第一垫块410、第二垫块420及第一弹性片430,第一垫块410与第二垫块420间隔放置在车体200内,且第一连接轴330位于第一垫块410与第二垫块420之间。第一弹性片430的一侧与第一接触面抵接,另一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垫块410及第二垫块420抵接。第一踏板310相对于车体200旋转时,会带动第一连接轴330一起旋转,第一连接轴330便会挤压第一弹性片430,使得第一弹性片430弯曲,而第一弹性片430具由弹性,在第一弹性片430的回复力下,第一连接轴330便会反向旋转,同时带动第一踏板310反向旋转,直至第一踏板310回复至初始状态。
同样地,第二连接轴340具有第二接触面,第二连接轴340的轴线平行于第二接触面或第二连接轴340的轴线位于第二接触面内,第二连接轴340容置于车体200内的一端也呈D字型。第二复位组件包括第三垫块、第四垫块及第二弹性片,第三垫块与第四垫块间隔放置在车体200内,且第二连接轴340位于第三垫块与第四垫块之间。第二弹性片的一侧与第二接触面抵接,另一侧的两端分别与第三垫块及第四垫块抵接。第二复位组件复位第二踏板320的原理与第一复位组件400复位第一踏板310的原理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如图3及图6所示,第一复位组件400a包括第一弹簧410a、第二弹簧420a及第一支撑板430a,第一弹簧410a与第二弹簧420a间隔排布在车体200内,且第一连接轴330位于第一弹簧410a与第二弹簧420a之间。第一支撑板430a的一侧与第一接触面抵接,另一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弹簧410a及第二弹簧420a抵接。第一踏板310相对于车体200旋转时,会带动第一连接轴330旋转,第一支撑板430a为刚性平板,在第一连接轴330的作用力下,第一支撑板430a会发生倾斜而挤压第一弹簧410a或第二弹簧420a,在第一弹簧410a或第二弹簧420a的回复力下,第一支撑板430a会恢复初始状态,同时带动第一连接轴330反向旋转,进而第一踏板310也会反向旋转直至初始状态。
同样地,第二复位组件包括第三弹簧、第四弹簧及第二支撑板,第三弹簧与第四弹簧间隔排布在车体200内,且第二连接轴340位于第三弹簧与第四弹簧之间。第二支撑板的一侧与第二接触面抵接,另一侧的两端分别与第三弹簧及第四弹簧抵接。第二复位组件复位第二踏板320的原理与第一复位组件400a复位第一踏板310的原理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踏板310或第二踏板320相对于车体200旋转时,第一踏板310与第二踏板320之间的夹角等于第一踏板310与车体200之间的夹角的两倍,且等于第二踏板320与车体200之间的夹角的两倍。也即,当第一踏板310与第二踏板320的俯仰角度成一定差值时,车体200始终位于第一踏板310与第二踏板320的中间位置。
请参考图1及图3,双轮平衡车10还包括扶手510,扶手510与车体200连接,且设置在第一踏板310与第二踏板320之间。扶手510的设计不仅能够为用户提供额外的支撑以提高安全性,还能方便推行以及搬运双轮平衡车10。
在本实施方式中,扶手510能相对于车体200旋转,具体地,双轮平衡车10还包括第三连接轴520,扶手510与第三连接轴520连接,并能绕第三连接轴520旋转。
进一步,同时结合图2,双轮平衡车10还包括旋转组件600,旋转组件600包括连杆610、第一轴620及第二轴630,连杆610与扶手510固定连接,并能随扶手510绕第三连接轴520旋转,连杆610的一端通过第一轴620与第一踏板310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轴630与第二踏板320连接。第一轴620的轴线与第三连接轴520的轴线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轴630的轴线与第三连接轴520的轴线之间的距离。
以图2所示为观察视角,扶手510顺时针旋转时,连杆610会随着扶手510顺时针旋转,从而连杆610会带动第一踏板310向上翻转,第二踏板320向下翻转,以实现双轮平衡车10的转向,使得用户下车推行双轮平衡车10更为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复位机构还可以为其他结构,安装位置也不仅限于车体200内部,比如,利用具有弹性的复位机构复位连杆610的一端,连杆610复位后,与连杆610两端连接的第一踏板310和第二踏板320也会自动复位。
如图2所示,双轮平衡车10还包括电池700,电池700与车体200连接,并设置在车体200的下方。电池700的一端延伸至第一踏板310的下方,另一端延伸至第二踏板320的下方。电池700的位置不仅合理利用了空间,减小了双轮平衡车10的体积,还降低了双轮平衡车10的重心,提高了用户骑乘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还能限制第一踏板310与第二踏板320的俯仰角度,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第一轮毂电机110与第二轮毂电机120的转速,以防速度过大而发生危险。
双轮平衡车10还包括挡泥板800,挡泥板800设有两个,其中一个挡泥板800设置在第一踏板310远离第二踏板320的一端,另一个挡泥板800设置在第二踏板320远离第一踏板310的一端。在阴雨天气或是路面有积水时,挡泥板800能够防止泥水溅落在用户的身上。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双轮平衡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行走机构,包括第一轮毂电机及第二轮毂电机,所述第一轮毂电机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轮毂电机的轴线重合;
车体,位于所述第一轮毂电机与所述第二轮毂电机之间;
踏板组件,包括第一踏板及第二踏板,所述第一踏板与所述第一轮毂电机固定连接,并与所述车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踏板与所述第二轮毂电机固定连接,并与所述车体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踏板还能相对于所述第二踏板转动;以及
复位机构,能够复位所述第一踏板及所述第二踏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轮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机构包括第一复位组件及第二复位组件,所述第一复位组件与所述第二复位组件均容置于所述车体内,所述车体上开设有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二通孔的轴线共线,所述踏板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轴及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踏板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而容置于所述车体内,所述第一复位组件与所述第一连接轴配合以复位所述第一踏板,所述第二连接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踏板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而容置于所述车体内,所述第二复位组件与所述第二连接轴配合以复位所述第二踏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轮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轴具有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一连接轴的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一接触面或所述第一连接轴的轴线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面内,所述第一复位组件包括第一垫块、第二垫块及第一弹性片,所述第一垫块与所述第二垫块间隔放置在所述车体内,且所述第一连接轴位于所述第一垫块与所述第二垫块之间,所述第一弹性片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接触面抵接,另一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垫块及所述第二垫块抵接;
所述第二连接轴具有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二连接轴的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二接触面或所述第二连接轴的轴线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面内,所述第二复位组件包括第三垫块、第四垫块及第二弹性片,所述第三垫块与第四垫块间隔放置在所述车体内,且所述第二连接轴位于所述第三垫块与所述第四垫块之间,所述第二弹性片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接触面抵接,另一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垫块及所述第四垫块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轮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轴具有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一连接轴的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一接触面或所述第一连接轴的轴线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面内,所述第一复位组件包括第一弹簧、第二弹簧及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弹簧与所述第二弹簧间隔排布在所述车体内,且所述第一连接轴位于所述第一弹簧与所述第二弹簧之间,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接触面抵接,另一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弹簧及所述第二弹簧抵接;
所述第二连接轴具有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二连接轴的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二接触面或所述第二连接轴的轴线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面内,所述第二复位组件包括第三弹簧、第四弹簧及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三弹簧与所述第四弹簧间隔排布在所述车体内,且所述第二连接轴位于所述第三弹簧与所述第四弹簧之间,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接触面抵接,另一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弹簧及所述第四弹簧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轮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踏板或所述第二踏板相对于所述车体旋转时,所述第一踏板与所述第二踏板之间的夹角等于所述第一踏板与所述车体之间的夹角的两倍,且等于所述第二踏板与所述车体之间的夹角的两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轮平衡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扶手,所述扶手与所述车体连接,且设置在所述第一踏板与所述第二踏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轮平衡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连接轴,所述扶手与所述第三连接轴连接,并能绕所述第三连接轴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轮平衡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旋转组件,所述旋转组件包括连杆、第一轴及第二轴,所述连杆与所述扶手固定连接,并能随所述扶手绕所述第三连接轴旋转,所述连杆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轴与所述第一踏板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轴与所述第二踏板连接,所述第一轴的轴线与所述第三连接轴的轴线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轴的轴线与所述第三连接轴的轴线之间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轮平衡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池,所述电池与所述车体连接,并设置在所述车体的下方,所述电池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踏板的下方,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踏板的下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轮平衡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挡泥板,所述挡泥板设有两个,其中一个所述挡泥板设置在所述第一踏板远离所述第二踏板的一端,另一个所述挡泥板设置在所述第二踏板远离所述第一踏板的一端。
CN201820409741.9U 2018-03-23 2018-03-23 双轮平衡车 Active CN2082644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09741.9U CN208264455U (zh) 2018-03-23 2018-03-23 双轮平衡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09741.9U CN208264455U (zh) 2018-03-23 2018-03-23 双轮平衡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264455U true CN208264455U (zh) 2018-12-21

Family

ID=646758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409741.9U Active CN208264455U (zh) 2018-03-23 2018-03-23 双轮平衡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2644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71275B (zh) 自平衡电动双轮车及其组装车架
CN105365914A (zh) 一种电动两轮汽车
CN102089200A (zh) 个人交通工具
CN204095952U (zh) 一种电动两轮汽车
CN106142977A (zh) 一种变辐车轮
CN203937777U (zh) 一种平衡机构及三轮自行车
WO2010015987A1 (en) Rotating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for a tilting system of the wheels of a vehicle with three or four wheels
CN101503043B (zh) 一种适用于可变直径轮的摆动变径轮架
KR20190092813A (ko) 차량의 주행안정장치
CN208264455U (zh) 双轮平衡车
CN205963573U (zh) 一种新型两用学步车
CN204137255U (zh) 自平衡车
WO2005120939A1 (en) Tricycle for extreme sports
US11345421B2 (en) Zippertank mobility vehicle
CN205736625U (zh) 一种变辐车轮
CN206221605U (zh) 一种电控锁止的差速锁及差速器
CN207550383U (zh) 自动站立装置及其具有自动站立装置的偏摆式车辆
CN206856419U (zh) 一种飞行自行车及系统
JP3670638B2 (ja) 偏芯車輪を用いて傾いた自転車を起こす機能を持たせた子供の自転車練習用の補助車
CN104924853B (zh) 一种双轴双排减震后轮驱动桥
CN207240224U (zh) 一种底盘行走机构及服务机器人
CN205661268U (zh) 一种三轴陀螺仪悬架
CN104260613B (zh) 田园搬运管理机后桥专用的带双向摆臂悬架机构
CN208278236U (zh) 三轮滑板车
CN219215284U (zh) 减震装置、滑板车前叉和滑板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901

Address after: 518000, 18th Floor, Building B1, Nanshan Zhiyuan, 1001 Xueyuan Avenue, Taoyuan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1803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Lexing World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51 5 1006 of run city garden, Pearl Street Village, Taoyuan street, Shenzhen, Guangdong, Nanshan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LEXING SPORTS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