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233179U - 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233179U
CN208233179U CN201820479539.3U CN201820479539U CN208233179U CN 208233179 U CN208233179 U CN 208233179U CN 201820479539 U CN201820479539 U CN 201820479539U CN 208233179 U CN208233179 U CN 2082331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r end
tail
upper panel
lower plate
bridging arrang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47953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厚立
庞庆
甘银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47953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2331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2331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2331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at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包括后端板,所述后端板固定在尾门框下端,所述尾门框左右两侧均设有侧围D柱下延伸板,所述后端板包括后端上板和后端下板,所述后端上板固定在所述后端下板内侧,所述后端上板左右两端上侧和所述后端下板左右两端上侧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侧围D柱下延伸板连通。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有效避免车身尾部设有分缝,避免为了保证整车气密性而增加密封胶,改善美观性的同时又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车身尾部外板面型面平顺,提升感知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尾门框下端的车身尾部搭接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尾门框下端的车身尾部搭接结构,如图1所示,尾门框1′、侧围D柱下延伸板2′、后端上板3′、后端下板4′、分缝6′及尖角特征7′,尾门框左右两侧均设有侧围D柱下延伸板2′,尾门框1′下端设有后端上板3′和后端下板4′,后端上板3′固定在后端下板4′外侧上部,后端上板3′和后端下板4′左右两端与对应的侧围D柱下延伸板2′连接。传统的车身尾部搭接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1.如图1a和图1b所示,装配工艺复杂,后端上板3′通过焊接固定在后端下板4′外侧上部外,还需要进行螺栓5′装配,影响生产节拍,降低生产效率;
2.如图1a和图1b所示,后端上板3′固定在后端下板4′外侧上部,存在分缝6′,影响美观的同时还需要在分缝6′上多涂一道密封胶,成本增加;
3.如图1c所示,后端上板3′和后端下板4′左右两端与对应的侧围D柱下延伸板2′连接后,形成腔体断开,结构一体化差,尾门框抗扭刚度低;
4.如图1d所示,后端上板3′和后端下板4′左右两端与侧围D柱下延伸板之间连接结构处设有尖角特征7′,零件过渡突变大,导致成型性差,应力集中,不利于力的分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避免车身尾部存在分缝,因而取消增加密封胶,改善了美观性的同时又降低了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且车身尾部外板面型面平顺,提升感知质量的车身尾部搭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包括后端板,所述后端板固定在尾门框下端,所述尾门框左右两侧均设有侧围D柱下延伸板,所述后端板包括后端上板和后端下板,所述后端上板固定在所述后端下板内侧,所述后端上板左右两端上侧和所述后端下板左右两端上侧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侧围D柱下延伸板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还可以是:
所述后端上板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后端下板内侧。
所述后端下板与所述后端上板通过桥接阴阳面焊接固定。
所述后端上板和所述后端下板之间设有结构胶层。
所述后端下板上端和所述后端上板之间设有自所述后端下板和所述后端上板之间右端延伸至所述后端下板和所述后端上板之间左端的腔体结构。
所述腔体结构左右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侧围D柱下延伸板下端连通。
所述腔体结构左右两端通过焊接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侧围D柱下延伸板下端连通。
所述后端下板左右两侧边缘均为平顺过渡边缘。
所述后端上板和所述后端下板厚度均为0.8mm。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包括后端板,所述后端板固定在尾门框下端,所述尾门框左右两侧均设有侧围D柱下延伸板,所述后端板包括后端上板和后端下板,所述后端上板固定在所述后端下板内侧,所述后端上板左右两端上侧和所述后端下板左右两端上侧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侧围D柱下延伸板连通。这样,尾门框下端设有后端板,尾门框左右两侧设有侧围D柱下延伸板,后端板包括后端下板和后端上板,后端上板左右两端上侧和后端下板左右两端上侧分别与对应的侧围D柱下延伸板连通,后端下板外表面型面平顺,感知质量提升,传统的后端上板与后端下板之间存在分缝,影响美观的同时还需要在分缝上多涂一道密封胶,后端上板固定在后端下板内侧,有效避免车身尾部密封涂胶,增强美观性,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有效避免车身尾部密封涂胶,增强美观性,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的优点是:有效避免车身尾部设有分缝,避免为了保证整车气密性而增加密封胶,改善美观性的同时又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车身尾部外板面型面平顺,提升感知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车身尾部搭接结构整体示意图。
图1a是图1中的后端上板和后端下板独立示意图。
图1b是图1中的后端上板和后端下板装配示意图。
图1c是图1中侧围D柱下延伸板与后端上板和后端下板连接示意图。
图1d是图1中尖角特征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车身尾部搭接结构整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车身尾部搭接结构中后端上板和后端下板独立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车身尾部搭接结构中后端下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B-B剖视图。
图号说明
1…尾门框 2…侧围D柱下延伸板 3…后端下板
4…后端上板 5…平顺过渡边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的图2至图5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进一步详细说明。说明书附图2中左侧方向为左,右侧方向为右,上侧方向为上,下侧方向为下,正面方向为外以及反面方向为内。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请参考图2至图5所示,包括后端板,所述后端板固定在尾门框1下端,所述尾门框1左右两侧均设有侧围D柱下延伸板2,所述后端板包括后端上板4和后端下板3,所述后端上板4固定在所述后端下板3内侧,所述后端上板4左右两端上侧和所述后端下板3左右两端上侧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侧围D柱下延伸板2连通。具体而言,尾门框1下端设有后端板,尾门框1左右两侧设有侧围D柱下延伸板2,后端板包括后端下板3和后端上板4,后端上板4左右两端上侧和后端下板3左右两端上侧分别与对应的侧围D柱下延伸板2连通,后端上板4固定在后端下板3内侧,后端下板3外表面型面平顺,感知质量提升,传统的后端上板与后端下板之间存在分缝,影响美观的同时还需要在分缝上多涂一道密封胶,后端上板4固定在后端下板3内侧,有效避免车身尾部密封涂胶,增强美观性,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是:有效避免车身尾部设有分缝,避免为了保证整车气密性而增加密封胶,改善美观性的同时又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车身尾部外板面型面平顺,提升感知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请参考图2至图5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后端上板4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后端下板3内侧。这样,后端上板4通过焊接固定在后端下部内侧,保证后端上板4与后端下板3连接牢固性的同时,取消通过安装螺栓进一步固定,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节拍。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后端下板3与所述后端上板4通过桥接阴阳面焊接固定。这样,后端下板3与后端上板4采用桥接阴阳面焊接在一起,后端下板3为阳面,后端上板4为阴面,后端上板4固定在后端下板3内侧,从外往内看,后端下板3完全遮挡住了后端上板4,后端下板3外表面型面平顺,进一步提升感知质量。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后端上板4和所述后端上板4之间设有结构胶。这样,后端上板4和后端下板3通过焊接固定后,再在后端上板4和后端下板3之间涂覆结构胶,进一步加强结构牢固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请参考图2至图5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后端下板3上端和所述后端上板4之间设有自所述后端下板3和所述后端上板4之间右端延伸至所述后端下板3和所述后端上板4之间左端的腔体结构。这样,后端下板3与后端上板4之间设有自所述后端下板3和所述后端上板4之间右端延伸至所述后端下板3和所述后端上板4之间左端的腔体结构的腔体结构,保证腔体结构空间充足,贯通性高、连续性好,提升尾门框1抗扭刚度。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腔体结构左右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侧围D柱下延伸板2下端连通。这样,腔体结构左右两端通过焊接分别与侧围D柱下延伸板2下端连通,保证腔体结构与侧围D柱下延伸板2的贯穿性,尾门框1整体腔体结构空间充足,贯穿性、连续性高,结构整体性强,形成一体式闭环腔体,实现尾门框1结构一体化,提升尾门框1抗扭矩刚度的同时提高生产节拍。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腔体结构左右两端通过焊接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侧围D柱下延伸板2下端连通。这样,腔体结构左右两端与侧围D柱下延伸板2下端通过焊接连通,提高腔体结构左右两端分别与对应的侧围D柱下延伸板2下端连通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请参考图2至图5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后端下板3左右两侧边缘均为平顺过渡边缘5。这样,后端上板4固定在后端下板3内侧,并进行焊接,所述后端下板3左右两侧边缘均为平顺过渡边缘5,将传统的突变搭接结构平顺过渡,降低零件成型难,分散集中应力。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请参考图2至图5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后端上板4和所述后端下板3厚度均为0.8mm。这样,后端上板4和后端下板3均采用0.8mm的料厚,保证了车身结构强度和刚度的同时实现了产品轻量化,提升产品经济性。
上述仅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几种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但并不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中的设计精神所作出的等效变化或修饰或等比例放大或缩小等,均应认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端板,所述后端板固定在尾门框(1)下端,所述尾门框(1)左右两侧均设有侧围D柱下延伸板(2),所述后端板包括后端上板(4)和后端下板(3),所述后端上板(4)固定在所述后端下板(3)内侧,所述后端上板(4)左右两端上侧和所述后端下板(3)左右两端上侧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侧围D柱下延伸板(2)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上板(4)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后端下板(3)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下板(3)与所述后端上板(4)通过桥接阴阳面焊接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上板(4)和所述后端上板(4)之间设有结构胶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下板(3)上端和所述后端上板(4)之间设有自所述后端下板(3)和所述后端上板(4)之间右端延伸至所述后端下板(3)和所述后端上板(4)之间左端的腔体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结构左右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侧围D柱下延伸板(2)下端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结构左右两端通过焊接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侧围D柱下延伸板(2)下端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下板(3)左右两侧边缘均为平顺过渡边缘(5)。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上板(4)和所述后端下板(3)厚度均为0.8mm。
CN201820479539.3U 2018-04-03 2018-04-03 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 Active CN2082331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79539.3U CN208233179U (zh) 2018-04-03 2018-04-03 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79539.3U CN208233179U (zh) 2018-04-03 2018-04-03 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233179U true CN208233179U (zh) 2018-12-14

Family

ID=645872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479539.3U Active CN208233179U (zh) 2018-04-03 2018-04-03 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23317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17289A (zh) * 2020-06-17 2020-09-29 江苏新程(武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轻量化汽车侧围加强板及其加工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17289A (zh) * 2020-06-17 2020-09-29 江苏新程(武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轻量化汽车侧围加强板及其加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85727B (zh) 顶盖、具有其的车身以及车辆
CN208233179U (zh) 一种车身尾部搭接结构
CN216300736U (zh) 一种车身顶部结构、全景天幕及汽车
CN205326773U (zh) 一种全景开启式天窗的车身顶盖搭接结构
CN208498201U (zh) 一种具有优化抗凹结构的车门
CN214450178U (zh) 车窗结构总成及车辆
CN207931813U (zh) 一种车用前罩铰链加强结构
CN208745722U (zh) 车辆加强结构及车辆
CN204567196U (zh) 气弹簧安装加强板结构
CN207657919U (zh) 铝合金焊接接头加强结构及全铝框架结构车身
CN218506009U (zh) 一种具有减震耐压结构的汽车用扰流板
CN207747717U (zh) 车辆的注塑尾门及车辆
CN104309698A (zh) 一种d柱下接头结构
CN211416912U (zh)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氢能汽车车门包边结构
CN204978857U (zh) 一种汽车前门框架总成
CN209208427U (zh) 一种汽车前门窗台加强结构
CN209240839U (zh) 汽车侧窗玻璃
CN216424568U (zh) 一种车辆侧围抗凹陷结构
CN204279643U (zh) 一种d柱下接头结构
CN204821068U (zh) 一种汽车后门框架总成
CN215245129U (zh) 环保轻质型加强翼子板
CN205906075U (zh) 一种轻量化中巴车的前后脸与车身架连接结构
CN211032752U (zh) 一种高强度车身a柱加强组件
CN218702644U (zh) 用于车辆的车门窗框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538650Y (zh) 厢式半挂车厢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