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129435U - 电子烟 - Google Patents

电子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129435U
CN208129435U CN201820228984.2U CN201820228984U CN208129435U CN 208129435 U CN208129435 U CN 208129435U CN 201820228984 U CN201820228984 U CN 201820228984U CN 208129435 U CN208129435 U CN 2081294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power supply
supply assembly
atomizing component
atomiz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22898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欧阳俊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IVP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IVP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IVP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IVP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22898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1294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1294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1294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Nozz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子烟,包括雾化组件、供电组件及连接组件,供电组件设有带开口的安装腔和用于容置电子元件的内腔,雾化组件的一端插接于安装腔,并与安装腔的内腔壁之间形成进气过道,进气过道内设有触发咪头与供电组件电性连接;雾化组件内设有储油腔和与储油腔连通的发热核心,发热核心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进气口与进气过道连通,出气口与外界连通;连接组件包括至少一固设于安装腔的第一磁性件和至少一固设于雾化组件的第二磁性件,一第一磁性件与一第二磁性件于雾化组件插合于安装腔时磁吸,将雾化组件固定于供电组件,且使发热核心与供电组件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有效增强雾化组件和供电组件连接的稳固性及用户使用体验感。

Description

电子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烟。
背景技术
电子烟又名电子香烟,主要用于戒烟和替代传统的香烟。它有着与传香烟相似的外观和近似的味道,甚至比传统的香烟的口味要多,也像传统的香烟一样能吸出烟、吸出味道跟感觉来。因为电子烟没有传统的香烟中的焦油、悬浮微粒等其他有害成分,故在市场上逐渐取代传统的香烟。因为小型电子烟便于携带,因此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然而,传统的小型电子烟通常采用雾化组件与供电组件一体式设计,导致雾化组件或供电组件损坏时,用户需要更换整个电子烟,成本较高,因此,市面上逐渐出现了雾化组件与供电组件分体设计,通过扣合连接的方式,实现固定电性连接,再通过控制按键控制供电组件为雾化组件供电,有效避免了雾化组件或供电组件损坏时,用户需要更换整个电子烟,成本较高的现象产生,但是存在着扣合的固定方式长期使用过程中,扣位容易损坏导致发生晃动的现象,使雾化组件和供电组件电性导通不稳定,同时采用物理按键触发点火,使用前通过按压物理按键触发雾化组件加热烟液产生烟雾后进行抽吸,气流从雾化组件的进气口流至雾化腔内混合烟液加热产生的烟雾后通过排气管排出供用户抽吸,触发方式较为与传统抽烟不一致导致用户使用不习惯,不便于操作,导致用户使用体验感较差的不足之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烟,旨在增强雾化组件和供电组件连接的稳固性及用户使用体验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子烟,包括雾化组件、供电组件及连接组件,所述供电组件设有带开口的安装腔和用于容置电子元件的内腔,所述雾化组件的一端插接于所述安装腔,并与所述安装腔的内腔壁之间形成进气过道,所述进气过道内设有触发咪头与所述供电组件电性连接,所述触发咪头于所述进气过道中的空气高速流动时触发所述供电组件向所述雾化组件供电;
所述雾化组件内设有储油腔和与所述储油腔连通的发热核心,所述发热核心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进气过道连通,所述出气口与外界连通;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至少一第一磁性件和至少一第二磁性件,每一所述第一磁性件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腔,每一所述第二磁性件固定安装于所述雾化组件,一所述第一磁性件与一所述第二磁性件于所述雾化组件插合于所述安装腔时磁吸连接,将所述雾化组件固定于所述供电组件,且使所述发热核心与所述供电组件电性连接。
可选地,雾化组件包括设有进气口的雾化座、雾化壳、发热核心及透光的外壳,所述外壳罩盖所述雾化座,并与所述雾化座围设成储油腔,所述雾化壳的一端罩盖所述进气口并与所述雾化座围设成与储油腔连通的雾化腔,另一端与外界连通形成出气口,所述发热核心容置于所述雾化腔,且于所述雾化组件插合于所述供电组件时与所述供电组件电性连接,每一所述第二磁性件固定安装于所述雾化座。
可选地,发热核心包括发热体、导油芯及两电极端子,所述导油芯容置于所述雾化腔,并穿过所述雾化壳与所述储油腔导通,所述发热体与两所述电极端子固定电性连接,并用于加热所述导油芯吸附的烟液,两所述电极端子穿过所述雾化座暴露于外界。
可选地,外壳还设有至少一注油孔和至少一用于封堵一所述注油孔的封盖;且/或,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保护壳,所述保护壳至少包裹所述外壳的部分外周缘。
可选地,雾化组件还包括封油件,所述封油件安装于所述雾化座朝向所述外壳的一端,且所述封油件的外周缘与所述外壳内周缘抵接。
可选地,封油件抵接于所述雾化座和所述雾化壳之间。
可选地,供电组件包括壳体、骨架及安装于所述骨架的主控板和电池组件,所述骨架固定安装于所述壳体内,并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所述安装腔和所述内腔,所述电池组件和所述触发咪头均与所述主控板电性连接,且所述触发咪头于所述进气过道中的空气高速流动时触发所述主控板向所述雾化组件供电,每一所述第一磁性件固定安装于所述骨架朝向所述安装腔的一端。
可选地,供电组件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套合于所述骨架朝向所述安装腔的一端,且所述密封件的外周缘与所述壳体的内周缘抵接。
可选地,供电组件还包括至少一光源,所述壳体还包括至少一透光槽,每一所述光源均与所述主控板电性连接,且每一所述光源发射的光线至少部分从所述透光槽透出。
可选地,供电组件还包括至少一导光件,所述骨架设有至少一定位销孔,一所述导光件穿过于一所述透光槽容置于一所述定位销孔内,将所述外壳固定于所述骨架。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电子烟,通过在所述供电组件组件设有至少一第一磁性件,再通过在雾化组件对应设有至少一第二磁性件,将所述雾化组件插合于所述安装腔时,一所述第一磁性件与一所述第二磁性件磁吸连接,将所述雾化组件固定于所述供电组件,有效避免了雾化组件和供电组件一体式设计单一损坏需要整体更换导致成本较大的现象产生,同时,采用磁吸连接使雾化组件和供电组件之间具有相互吸引力,使雾化组件在磁吸作用下始终朝向所述供电组件具有一定压紧力,确保雾化组件和供电组件连接的稳固性,从而有效增强雾化组件和供电组件之间电性连接的稳定性;进一步,通过雾化组件的外周缘与所述安装腔的内腔壁之间的间隙形成进气过道,再通过在进气过道设有触发咪头,用户抽吸时,外界气流首先从雾化组件与供电组件之间的缝隙吸入进气过道,再通过雾化组件设有的进气口流入所述雾化组件内部,高速流动的气流驱动触发咪头,使供电组件向雾化组件供电雾化,触发精度高,且无需按压,模拟真实抽吸感,有效增强了用户使用体验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子烟的连接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子烟从另一角度看的连接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雾化组件的连接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供电组件的连接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图6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子烟1000,包括雾化组件200、供电组件100及连接组件300,所述供电组件100设有带开口的安装腔10和用于容置电子元件的内腔20,所述雾化组件200的一端插接于所述安装腔10,并与所述安装腔10的内腔壁之间形成进气过道,所述进气过道内设有触发咪头91与所述供电组件100电性连接,所述触发咪头91于所述进气过道中的空气高速流动时触发所述供电组件100向所述雾化组件200供电;
所述雾化组件200内设有储油腔270和与所述储油腔270连通的发热核心230,所述发热核心230设有进气口211和出气口244,所述进气口211与所述进气过道连通,所述出气口244与外界连通;
所述连接组件300包括至少一第一磁性件310和至少一第二磁性件320,每一所述第一磁性件310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腔10,每一所述第二磁性件320固定安装于所述雾化组件200,一所述第一磁性件310与一所述第二磁性件320于所述雾化组件200插合于所述安装腔10时磁吸连接,将所述雾化组件200固定于所述供电组件100,且使所述发热核心230与所述供电组件100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电子烟1000,通过在所述供电组件100设有至少一第一磁性件310,再通过在雾化组件200对应设有至少一第二磁性件320,将所述雾化组件200插合于所述安装腔10时,一所述第一磁性件310与一所述第二磁性件320磁吸连接,将所述雾化组件200固定于所述供电组件100,有效避免了雾化组件200和供电组件100一体式设计单一损坏需要整体更换导致成本较大的现象产生,同时,采用磁吸连接使雾化组件200和供电组件100之间具有相互吸引力,使雾化组件200在磁吸作用下始终朝向所述供电组件100具有一定压紧力,确保雾化组件200和供电组件100连接的稳固性,从而有效增强雾化组件200和供电组件100之间电性连接的稳定性;进一步,通过雾化组件200的外周缘与所述安装腔10的内腔壁之间的间隙形成进气过道,再通过在进气过道设有触发咪头91,用户抽吸时,外界气流首先从雾化组件200与供电组件100之间的缝隙吸入进气过道,再通过雾化组件200设有的进气口211流入所述雾化组件200内部,高速流动的气流驱动触发咪头91,使供电组件100向雾化组件200供电雾化,触发精度高,且无需按压,模拟真实抽吸感,有效增强了用户使用体验感。
具体地,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雾化组件200包括设有进气口211的雾化座210、雾化壳220、发热核心230及透光的外壳240,所述外壳240罩盖所述雾化座210,并与所述雾化座210围设成储油腔270,所述雾化壳220的一端罩盖所述进气口211并与所述雾化座210围设成与储油腔连通的雾化腔,另一端与外界连通形成出气口244,所述发热核心230容置于所述雾化腔,且于所述雾化组件200插合于所述供电组件100时与所述供电组件100电性连接,每一所述第二磁性件320固定安装于所述雾化座210。此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240采用透光材质制备,例如透光树脂等,使用户可以直接观测储油腔270内油液余量,同时,所述雾化壳220的一端罩盖所述进气口211,并设有至少一导油孔与所述储油腔270连通形成雾化腔,另一端与外界连通形成出气口244,用户抽吸时,外界气流从外壳240和安装腔10的内壁之间形成的进气过道流入,再通过进气口211流入雾化腔内,混合从导油孔流入的烟液,再通过供电组件100驱动所述雾化腔内的发热核心230进行雾化后从出气口244流出,供用户抽吸,采用环绕雾化组件200外周缘的间隙进气的方式,进气表面积大,且气流从缝隙进入会接触雾化组件200的外周缘后导向至进气过道内,避免外界高速气流直接从细小进气孔升压灌入产生刺耳的哨声。
具体地,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壳220包括罩盖部221和导气部222,所述罩盖部221罩盖所述发热组件,并设有两与所述储油腔270连通的导油孔,使油液可流入雾化腔,所述导气部222采用管体形式,所述外壳240设有暴露所述导气部222的出气口244的开孔,有效将雾化组件200内部雾化的烟液导向至出气口244排出供用户抽吸。此处,导气部222可与所述罩盖部221一体成型,也可分体成型或与所述外壳240一体成型再与雾化腔连通的方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具体地,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发热核心230包括发热体231、导油芯232及两电极端子233,所述导油芯232容置于所述雾化腔,并穿过所述雾化壳220与所述储油腔270导通,所述发热体231与两所述电极端子233固定电性连接,并用于加热所述导油芯232吸附的烟液,两所述电极端子233穿过所述雾化座210暴露于外界。此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231采用发热丝,所述导油芯232采用导油棉芯材质,所述导油芯232容置于所述雾化腔,并填充每一所述导油孔,将储油腔270中烟液逐渐吸附至雾化腔,避免油液直接从导油孔大量灌入雾化组件200导致油液从进气口211漏出的现象产生,再通过所述发热丝部分缠绕所述导油芯232,且所述发热丝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电极端子233固定电性连接,两所述电极端子233穿过所述雾化座210暴露于外界设置,当所述雾化组件200插合于所述安装腔10时,两所述电极端子233电性导通所述发热丝和所述供电组件100,使发热丝与导油芯232中吸附的烟液直接接触发热雾化,同时也避免导油芯232在使用过程中因为吸附烟液产生形变位移等现象的产生。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热体231不仅限于上述采用缠绕所述导油芯232设置的发热丝,例如,也可采用导油芯232包裹发热丝设置,或采用导油芯232内设有陶瓷发热体231与两所述电极端子233电性连接的加热方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具体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对于导油孔设置的数目和设置的位置可按实际产品尺寸和造型在雾化壳220调整,当导油孔设置的位置与储油腔270具有一定高度差时,导油芯232可部分穿过每一所述导油孔容置于所述储油腔270内,将储油腔270内的烟液吸附至雾化腔内。
具体地,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发热核心230还包括支撑座234,所述支撑座234的一端插接于所述雾化座210,另一端与雾化壳220抵接,且所述支撑座234的外周缘与所述雾化壳220的内周缘抵接,所述支撑座234对应每一所述导油口均设有用于支撑所述导油芯232的支撑槽,所述导油芯232穿过一所述支撑槽填充一所述导油口。此处,通过设有支撑座234有效避免雾化壳220直接罩盖所述雾化座210具有间隙,导致油液直接浸入雾化腔的现象产生,有效增强雾化座210和雾化壳220之间的密封效果;同时,有效避免导油芯232长期在烟液浸泡发生变形后,受重力影响从导油口中滑落的现象产生。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外壳240还设有至少一注油孔241和至少一用于封堵一所述注油孔241的封盖242;此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240设有一注油孔241和一封堵该注油孔241的封盖242,所述封盖242采用具有弹性的硅胶塞,所述硅胶塞设有连接轴于所述外壳240插合连接,且所述硅胶塞整体可沿所述连接轴进行转动,所述硅胶塞远离所述连接轴的一端封堵所述注油孔241,此处,当用户透过外壳240观测油液余量不足时可通过拔出所述硅胶塞使所述注油孔241暴露后,进行补充油液,同时硅胶塞可绕所述转轴进行转动,使用户添加油液时只需将所述硅胶塞从注油孔241中拔出后转动一定角度,无需一直对硅胶塞施加外力,有效方便用户进行操作。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所述注油孔241的数目不仅限于上述的一个注油孔241,例如也可设有两间隔设置的注油孔241,所述硅胶塞一端转动安装于所述主体,另一端封堵两所述注油孔241设置,当用于注油时,可将所述硅胶塞从两注油孔241内拔出,再通过其中一注油孔241进行注油,另一所述注油孔241进行排气的,有效防止注油时产生气压将油液挤入雾化腔中导致漏油的现象产生。
进一步地,如图1、图3或、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组件200还包括保护壳250,所述保护壳250至少包裹所述外壳240的部分外周缘。此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壳250和所述外壳240两者之一设有至少一连接卡扣,两者之另一设有至少一连接卡槽,一所述连接卡扣插合于一所述连接卡槽,将所述保护壳250固定于暴露于所述供电组件100外部的部分外壳240,有效防止外壳240磕碰或挤压损坏造成漏油的现象产生,且增强外壳240抽吸端的厚度,避免发生烫嘴的现象产生,同时,外壳240未被保护壳250遮盖的部分设有凸起,形成观油部243,使整体平滑过渡,避免保护壳250和外壳240之间产生高度差的不舒适感。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雾化组件200还包括封油件260,所述封油件260安装于所述雾化座210朝向所述外壳240的一端,且所述封油件260的外周缘与所述外壳240内周缘抵接,此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封油件260采用具有弹性的硅胶或塑胶等材质制备,所述封油件260固定安装于所述雾化座210,且所述封油件260的外周缘间隔设有若干凸筋,当外壳240罩盖所述雾化座210时,外壳240的内周缘与凸筋直接接触挤压,使间隔设置的多个凸筋具有一定形变量,有效增强外壳240和雾化座210之间密封效果避免烟液从两者之间的缝隙漏出的现象产生。
具体的,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封油件260件和所述雾化座210两者之一设有至少一固定柱,两者之另一设有至少一连接槽,一所述固定柱插合于一所述连接槽,将所述封油件260固定于所述雾化座210。此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封油件260凸设有两固定柱,所述雾化座210对应设有两所述连接槽,有效增强所述封油件260和所述雾化座210连接的稳固性,避免安装时封油件260发生形变导致密封效果较差的现象产生。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述封油件260和所述雾化座210不仅限于上述采用固定柱和连接槽插合的连接方式,例如,也可采用螺钉类紧固件或采用将封油件260套合于所述雾化座210的外周缘的连接方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具体地,如图2或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封油件260抵接于所述雾化座210和所述雾化壳220之间。此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封油件260套合于所述支撑座234的外周缘,且所述封油件26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雾化壳220和所述雾化座210弹性抵接,当所述雾化壳220安装于所述雾化座210时挤压所述封油件260,当所述外壳240罩盖所述雾化座210时,所述雾化壳220在封油件260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下与所述外壳240紧密抵接,有效避免电子烟1000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所述雾化壳220发生晃动产生位移的现象产生。
具体地,如图1、图3或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供电组件100包括壳体30、骨架50及安装于所述骨架50的主控板90和电池组件70,所述骨架50固定安装于所述壳体30内,并将所述壳体30的内部空间分隔成所述安装腔10和所述内腔20,所述电池组件70和所述触发咪头91均与所述主控板90电性连接,且所述触发咪头91于所述进气过道中的空气高速流动时触发所述主控板90向所述雾化组件200供电,每一所述第一磁性件310固定安装于所述骨架50朝向所述安装腔10的一端。此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240的横截面呈菱形设置,所述电路板和所述电池组件70固定安装于所述骨架50形成组合件,再插合于所述骨架50内,菱形的外壳240设置有效增强了外壳240抗按压强度,避免用户将电子烟1000放入包内被硬物挤压易产生凹陷变形的现象产生,同时产品整体尺寸改变量不大的情况下有效增强了内腔20的容置空间,有效便于布线和安装大容量电池组件70;同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件310采用磁铁类磁源,第二磁性件320为能与磁铁磁吸连接的磁体,所述第二磁性件320包裹所述雾化座210的外周缘,并设有暴露所述电极接触的避让空位,所述第一磁性件310固定安装于所述骨架50,且部分凸出所述骨架50朝向所述安装腔10的表面设置,使使雾化组件200插合于所述安装腔10时,凸出设置的第一磁性件310和第二磁性件320抵接磁吸连接,使雾化组件200和供电组件100之间具有间隙形成进气过道,有效避免采用卡扣定位固定等方式在长期使用后发生形变,导致进气过道尺寸缩小或扩大等现象产生,同时,包裹雾化座210外周缘设置的第二磁性件320有效节约了安装空间,缩小产品体积,且无需对雾化座210进行打孔安装第二磁性件320,有效提升了雾化座210的结构强度。
具体地,所述触发咪头91采用型号为S087的负压气敏传感器开关,并通过SOT-23-5封装集成于所述主控板90,当用户抽吸时,外界气流从雾化组件200和供电组件100之间的间隙流入,再通过进气过道,高速流动的气流产生负压现象,从而触发S087负压气敏传感器开关向供电组件100的主控板90传输控制信号,控制发热核心230对烟液进行雾化,同时外界气流从进气过道中通过进气口211流入雾化腔与烟液雾化混合后供用户抽吸,此处,采用S087负压气敏传感器开关,检测精度-400pa,触发灵敏度高,且省点模式下静态电流小于5uA,外围应用电路简单,体积小,成本低。
进一步地,如图1、图6或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供电组件100还包括密封件80,所述密封件80套合于所述骨架50朝向所述安装腔10的一端,且所述密封件80的外周缘与所述壳体30的内周缘抵接。此处,通过设有密封件80有效防止烟液从骨架50和壳体30的缝隙中流入内腔20损坏内部电子元件的现象产生。
具体地,如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件80还设有安装孔81和连通所述安装孔81和进气过道的导气槽82,所述触发咪头91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孔81内。此处,所述密封件80包裹所述触发咪头91设置,使触发咪头91的外周被封闭,当用户抽吸时,安装孔81内的空气通过导气槽82被抽出形成负压,有效提升了触发的精度。可以理解的是,避免触发咪头91被烟液或冷凝液污染,所述安装孔81可与进气孔错位设置,或设置于内腔20中。
具体地,如图3、图4或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主控板90还电性连接有两弹簧顶针93,两所述弹簧顶针93部分穿过所述安装板容置于所述安装腔10内,所述雾化组件200插接于所述安装腔10时,两所述电极端子233与两所述弹簧顶针93弹性抵接且形成电性回路。此处,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弹簧顶针93做供电组件100的电极接触,使其具有一定弹性力,从而使弹簧顶针93与所述雾化组件200的电极端子233之间保持紧密贴合,有效保证了电性导通的稳定性。
具体地,所述电极端子233朝向所述弹簧顶针93还设有与所述弹簧顶针93端部适配的弧面凹槽,使弹簧顶针93与电极端子233对接时,电极端子233可半包裹所述弹簧顶针93的端部,有效增加接触面积,同时,连接更为稳固,进一步增强电性导通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2、图6或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供电组件100还包括至少一光源92,所述壳体30还包括至少一透光槽31,每一所述光源92均与所述主控板90电性连接,且每一所述光源92发射的光线至少部分从所述透光槽31透出。此处,在本实施例中,光源92采用LED灯珠,用于指示供电组件100的工作状态,有效便于用户了解供电组件100的运行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可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多色光源92,多个所述光源92与所述主控板90电性连接,再通过在主控板90加装PWM模块用于调节各光源92发射光线的强弱、色彩及频率,实现炫光效果,进一步增强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可选地,如图2、图6或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供电组件100还包括至少一导光件60,所述骨架50设有至少一定位销孔51,一所述导光件60穿过于一所述透光槽31容置于一所述定位销孔51内,将所述外壳240固定于所述骨架50。此处,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有导光件60穿过所述透光槽31容置于一所述定位销孔51内,将所述外壳240固定于所述骨架50,使外壳240和骨架50无需通过螺钉连接,同时所述光源92发射的光线可通过导光件60扩散至透光槽31透出,使光线更为均匀,有效避免光线直接从各透光槽31射出,出现明暗交替的现象产生,同时也能防止外界灰尘从透光槽31进入壳体30对内部电子元件产生损伤的现象产生。
进一步地,如图1或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主控板90还电性连接有至少一用于为电源充电的插接端子94,所述壳体30还设有一暴露所述插接端子94的开口。此处,在本实施例中,插接端子94可根据不同用户群体采用miniUSB插接口、microUSB插接口、microUSB插接口或TYPE-C插接口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子烟,包括雾化组件(200)、供电组件(100)及连接组件(300),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组件(100)设有带开口的安装腔(10)和用于容置电子元件的内腔(20),所述雾化组件(200)的一端插接于所述安装腔(10),并与所述安装腔(10)的内腔壁之间形成进气过道,所述进气过道内设有触发咪头(91)与所述供电组件(100)电性连接,所述触发咪头(91)于所述进气过道中的空气高速流动时触发所述供电组件(100)向所述雾化组件(200)供电;
所述雾化组件(200)内设有储油腔(270)和与所述储油腔(270)连通的发热核心(230),所述发热核心(230)设有进气口(211)和出气口(244),所述进气口(211)与所述进气过道连通,所述出气口(244)与外界连通;
所述连接组件(300)包括至少一第一磁性件(340)和至少一第二磁性件(320),每一所述第一磁性件(340)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腔(10),每一所述第二磁性件(320)固定安装于所述雾化组件(200),一所述第一磁性件(340)与一所述第二磁性件(320)于所述雾化组件(200)插合于所述安装腔(10)时磁吸连接,将所述雾化组件(200)固定于所述供电组件(100),且使所述发热核心(230)与所述供电组件(100)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烟,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200)包括设有进气口(211)的雾化座(210)、雾化壳(220)、发热核心(230)及透光的外壳(240),所述外壳(240)罩盖所述雾化座(210),并与所述雾化座(210)围设成储油腔(270),所述雾化壳(220)的一端罩盖所述进气口(211)并与所述雾化座(210)围设成与储油腔(270)连通的雾化腔,另一端与外界连通形成出气口(244),所述发热核心(230)容置于所述雾化腔,且于所述雾化组件(200)插合于所述供电组件(100)时与所述供电组件(100)电性连接,每一所述第二磁性件(320)固定安装于所述雾化座(21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核心(230)包括发热体(231)、导油芯(232)及两电极端子(233),所述导油芯(232)容置于所述雾化腔,并穿过所述雾化壳(220)与所述储油腔(270)导通,所述发热体(231)与两所述电极端子(233)固定电性连接,并用于加热所述导油芯(232)吸附的烟液,两所述电极端子(233)穿过所述雾化座(210)暴露于外界。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240)还设有至少一注油孔(241)和至少一用于封堵一所述注油孔(241)的封盖(242);且/或,所述雾化组件(200)还包括保护壳(250),所述保护壳(250)至少包裹所述外壳(240)的部分外周缘。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烟,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200)还包括封油件(260),所述封油件(260)安装于所述雾化座(210)朝向所述外壳(240)的一端,且所述封油件(260)的外周缘与所述外壳(240)内周缘抵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烟,其特征在于,所述封油件(260)抵接于所述雾化座(210)和所述雾化壳(220)之间。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组件(100)包括壳体(30)、骨架(50)及安装于所述骨架(50)的主控板(90)和电池组件(70),所述骨架(50)固定安装于所述壳体(30)内,并将所述壳体(30)的内部空间分隔成所述安装腔(10)和所述内腔(20),所述电池组件(70)和所述触发咪头(91)均与所述主控板(90)电性连接,且所述触发咪头(91)于所述进气过道中的空气高速流动时触发所述主控板(90)向所述雾化组件(200)供电,每一所述第一磁性件(340)固定安装于所述骨架(50)朝向所述安装腔(10)的一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组件(100)还包括密封件(80),所述密封件(80)套合于所述骨架(50)朝向所述安装腔(10)的一端,且所述密封件(80)的外周缘与所述壳体(30)的内周缘抵接。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组件(100)还包括至少一光源(92),所述壳体(30)还包括至少一透光槽(31),每一所述光源(92)均与所述主控板(90)电性连接,且每一所述光源(92)发射的光线至少部分从所述透光槽(31)透出。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组件(100)还包括至少一导光件(60),所述骨架(50)设有至少一定位销孔(51),一所述导光件(60)穿过于一所述透光槽(31)容置于一所述定位销孔(51)内,将所述壳体(30)固定于所述骨架(50)。
CN201820228984.2U 2018-02-08 2018-02-08 电子烟 Active CN2081294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28984.2U CN208129435U (zh) 2018-02-08 2018-02-08 电子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28984.2U CN208129435U (zh) 2018-02-08 2018-02-08 电子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129435U true CN208129435U (zh) 2018-11-23

Family

ID=642867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228984.2U Active CN208129435U (zh) 2018-02-08 2018-02-08 电子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12943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51583A (zh) * 2021-01-13 2022-05-10 深圳市赛尔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电子烟的方法及电子烟
WO2023206598A1 (zh) * 2022-04-25 2023-11-02 深圳羽制科技有限公司 可更换电子模块的一次性电子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51583A (zh) * 2021-01-13 2022-05-10 深圳市赛尔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电子烟的方法及电子烟
WO2023206598A1 (zh) * 2022-04-25 2023-11-02 深圳羽制科技有限公司 可更换电子模块的一次性电子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300942U (zh) 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07855027U (zh) 供电组件及电子烟
CN107890142A (zh) 电子烟
US20210298361A1 (en) Atomizing head, atomizer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CN210299500U (zh) 一种方便更换发热丝的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烟
CN110074464A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烟
CN109805456B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08129435U (zh) 电子烟
CN210782921U (zh) 雾化头、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10203369U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10988226U (zh) 双进气的换弹式电子烟
CN208129431U (zh) 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09825224U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烟
US20240016211A1 (en)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and atomizer
CN210114048U (zh) 一种电子烟雾化芯及雾化器
CN208129429U (zh) 电子烟
CN208490840U (zh) 雾化核心、雾化组件及电子烟
CN215684781U (zh) 电子烟
CN206771624U (zh) 一种加湿器
CN208129430U (zh) 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06603233U (zh) 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05492633U (zh) 一种带有玻璃杯发热件的电子烟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12306815U (zh) 一种电子烟
CN208300941U (zh) 烟弹及电子烟
CN208129438U (zh) 供电组件及电子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