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85698U - 压差平均阀 - Google Patents

压差平均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85698U
CN208085698U CN201820382173.8U CN201820382173U CN208085698U CN 208085698 U CN208085698 U CN 208085698U CN 201820382173 U CN201820382173 U CN 201820382173U CN 208085698 U CN208085698 U CN 2080856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chamber
check
inflation
ave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38217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韦雪丽
肖维远
李谋逵
吴冀鄂
申燕飞
吕超
谢磊
全琼
刘毅
毛富英
李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isha Zhongke Brak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eisha Zhongke Brak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isha Zhongke Brak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eisha Zhongke Brak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38217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0856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856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856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eck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差平均阀,属于车辆制动技术领域。压差平均阀,包括阀体总成、上体总成及充气阀导向套;所述阀体总成阀体和压差阀盖,阀体的内部设置有两个止回阀腔、双向阀腔和平均阀腔,止回阀腔、双向阀腔及平均阀腔分别形成压差止回阀、双向阀及平均阀,两个压差止回阀分别与双向阀连通;上体总成与阀体总成连接,充气阀导向套与上体总成连接,上体总成与充气阀导向套围成充气阀,充气阀与平均阀连通,双向阀与充气阀连通,双向阀的输出作为充气阀的输入。该压差平均阀,将压差阀和平均阀模块化,接口按既有压差阀的接口设计,同时实现压差阀和平均阀的功能,合理利用了安装空间,减轻了车体的重量。

Description

压差平均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压差平均阀。
背景技术
铁道车辆原来是通过采集车辆对角两个空气弹簧压力作为计算制动力的依据,随着铁道车辆速度的提高,对制动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靠采集对角两个空气弹簧压力作为计算制动力的依据已无法满足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措施是:在同一转向架的两个空气弹簧之间安装平均阀,先将同一转向架的两个空气弹簧压力进行算术平均,再输出给空气自动控制单元,空气自动控制单元再进行平均之后输出作为计算制动力的依据,这样就相当于把一辆车上的四个空气弹簧压力都采集到了,大大提高了制动力的准确性。
铁道车辆下部空间狭小,管路繁多,阀的种类越多越是占用空间,管路布局越是困难,安装、拆卸、维修都费时费力。目前铁道车辆是在转向架两个空气弹簧之间安装压差阀和平均阀,比较占用空间,也加大了车体的重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压差平均阀,将压差阀和平均阀模块化,接口按既有压差阀的接口设计,同时实现压差阀和平均阀的功能,合理利用了安装空间,减轻了车体的重量,使上述问题得到改善。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差平均阀,包括阀体总成、上体总成及充气阀导向套;
所述阀体总成的内部设置有两个止回阀腔、双向阀腔和平均阀腔,所述止回阀腔的中心线与所述平均阀腔的中心线平行,所述两个止回阀腔内分别设置有压差止回阀总成,所述双向阀腔的中心线与所述止回阀腔的中心线垂直,所述双向阀腔与所述两个止回阀腔分别连通,所述双向阀腔内设置有双向阀导向套和与所述双向阀导向套配合的双向阀杆,所述平均阀腔内设置有平均活塞;
所述上体总成位于所述平均阀腔的开口端且所述上体总成封闭所述平均阀腔的开口,所述上体总成包括上体和平均活塞导向套,所述上体与所述阀体总成可拆卸的连接,所述平均活塞导向套位于所述上体的靠近所述平均阀腔的一侧,所述平均活塞导向套与所述上体过盈配合,所述平均活塞可滑动的穿设于所述平均活塞导向套内,所述上体开设有充气阀腔,所述充气阀腔位于所述上体的远离所述平均阀腔的一侧,所述充气阀腔与所述平均阀腔连通,所述双向阀腔与所述充气阀腔通过充气管路连通,所述充气阀腔内设置有充气阀总成,所述充气阀总成与所述上体间隙配合;
所述充气阀导向套位于所述上体的远离所述阀体总成的一侧,所述充气阀导向套与所述上体可拆卸的连接,所述充气阀总成可滑动的穿设于所述充气阀导向套内。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阀体总成开设有两个进气口、两个出气口,所述两个进气口与所述两个止回阀腔一一对应,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止回阀腔通过进气通道连通,所述平均活塞将所述平均阀腔分隔为平均腔室和缓冲腔室,所述平均腔室相对于所述缓冲腔室靠近所述充气阀腔,其中一个所述出气口与所述平均腔室连通,另一个所述出气口与所述缓冲腔室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口设置有阶梯孔,所述阶梯孔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所述阶梯孔的直径大于所述进气通道的直径,所述阶梯孔的内部设置有滤尘片和孔用挡圈,所述孔用挡圈与所述阀体总成配合且用于固定所述滤尘片。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阀体总成包括阀体和压差阀盖,所述止回阀腔位于所述阀体内且沿所述阀体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压差阀盖与所述阀体可拆卸的连接且所述压差阀盖用于封闭所述止回阀腔的开口,所述止回阀腔内设置有止回阀座,所述止回阀座将所述止回阀腔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相对于所述第二腔室靠近所述上体总成,所述压差止回阀总成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压差止回阀总成包括止回阀杆和止回阀簧,所述止回阀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止回阀杆和所述压差阀盖连接,所述止回阀杆与所述阀体可滑动的连接,所述止回阀簧用于驱动所述止回阀杆朝向所述止回阀座移动,所述止回阀杆的靠近所述止回阀座的一侧设置有止回阀橡胶,当所述止回阀杆位于初始状态时,所述止回阀橡胶抵接于所述止回阀座且所述止回阀杆封闭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两个止回阀腔分别为第一止回阀腔和第二止回阀腔,所述第一止回阀腔的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止回阀腔的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第一止回阀腔的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第二止回阀腔的所述第一腔室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双向阀杆将所述双向阀腔分隔为第一方向腔室和第二方向腔室,所述第一方向腔室与所述第二方向腔室分别位于所述双向阀杆的两端,所述第一方向腔室与所述第一止回阀腔连通,所述第二方向腔室与所述第二止回阀腔连通,当所述双向阀杆位于所述第一方向腔室内且所述双向阀杆封闭所述第一方向腔室时,压力空气能够经所述第二方向腔室进入所述充气管路,当所述双向阀杆位于所述第二方向腔室内且所述双向阀杆封闭所述第二方向腔室时,压力空气能够经所述第一方向腔室进入所述充气管路内。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充气阀腔内设置有充气阀座,所述充气阀座的外表面套设有密封圈,所述充气阀座与所述上体间隙配合,所述充气阀总成位于所述充气阀座与所述充气阀导向套之间,所述充气阀导向套开设有充气阀导向孔,所述充气阀总成包括充气阀杆和阀杆端座,所述阀杆端座位于所述充气阀的靠近所述充气阀座的一端,所述充气阀杆可滑动的设置于所述充气阀导向孔内,所述充气阀杆的外表面套设有充气阀弹簧,所述充气阀弹簧位于所述阀杆端座与所述充气阀导向套之间,所述充气阀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充气阀导向套和所述阀杆端座连接,所述充气阀弹簧用于驱动所述充气阀杆朝向所述充气阀座移动,所述阀杆端座的靠近所述充气阀座的一侧设置有充气阀橡胶,当所述充气阀总成位于初始状态时,所述充气阀橡胶抵接于所述充气阀座,所述充气阀腔与所述平均阀腔封闭。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充气阀总成开设有沿充气阀杆的轴向延伸的第一排气孔,所述第一排气孔贯穿所述充气阀总成,所述充气阀杆的外表面套设有密封圈,所述充气阀杆与所述充气阀导向套密封连接,所述第一排气孔用于消除所述充气阀导向孔内的背压,所述平均活塞开设有沿所述平均活塞的轴向延伸的第二排气孔,所述第二排气孔贯穿所述平均活塞,所述第二排气孔与所述缓冲腔室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充气管路内设置有节流缩堵,所述节流缩堵用于调节所述充气管路内的气体的流量。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阀体总成的两侧设置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开设有沿所述阀体总成的宽度方向贯穿所述安装部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固定件与所述安装部配合以固定所述阀体总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该压差平均阀,将压差阀和平均阀模块化,接口按既有压差阀的接口设计,同时实现压差阀和平均阀的功能,合理利用了安装空间,减轻了车体的重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压差平均阀的第一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压差平均阀的第二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压差平均阀的第三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压差平均阀的第四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的Ⅴ-Ⅴ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图4的Ⅵ-Ⅵ方向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压差平均阀的第五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Ⅷ-Ⅷ方向的剖视图;
图9为图3的Ⅸ-Ⅸ方向的剖视图;
图10为图3的Ⅹ-Ⅹ方向的剖视图。
图标:100-压差平均阀;1-阀体总成;11-阀体;12-压差阀盖;13-止回阀腔;131-止回阀座;132-止回阀杆;1321-止回阀橡胶;133-止回阀簧;134-第一腔室;135-第二腔室;136-第一止回阀腔;137-第二止回阀腔;138-进气口;1381-进气通道;1382-阶梯孔;1383-滤尘片;139-出气口;14-双向阀腔;141-双向阀导向套;142-双向阀杆;143-第一方向腔室;144-第二方向腔室;15-平均阀腔;151-平均活塞;1511-凸台;1512-活塞杆;152-平均腔室;153-缓冲腔室;1531-第一缓冲腔室;1532-第二缓冲腔室;1533-排气室;154-第二排气孔;155-台阶;156-活塞孔;16-安装部;161-安装孔;2-上体总成;21-上体;22-平均活塞导向套;221-第三排气孔;23-充气阀腔;231-充气阀座;232-充气阀杆;233-阀杆端座;234-充气阀弹簧;235-充气阀橡胶;236-第一排气孔;3-充气阀导向套;31-充气阀导向孔;4-孔用挡圈;5-充气管路;51-节流缩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压差平均阀100,包括阀体总成1、上体总成2及充气阀导向套3。
在本实施例中,阀体总成1的内部设置有两个止回阀腔13、双向阀腔14和平均阀腔15,止回阀腔13内设置有止回阀杆132并组成止回阀,双向阀腔14内设置有双向阀杆142并组成双向阀,两个止回阀腔13分别与双向阀腔14的两端连通,不同的止回阀腔13的压缩气体输入双向阀腔14带动双向阀杆142移动,平均阀腔15内设置有平均活塞151并组成平均阀;上体总成2包括上体21和平均活塞导向套22,上体21与阀体总成1可拆卸的连接,且上体总成2封闭平均阀腔15的开口,平均活塞导向套22位于上体21的靠近平均阀腔15的一侧,平均活塞导向套22与上体21过盈配合,平均活塞151可滑动的穿设于平均活塞导向套22内,上体21的远离平均阀腔15的一侧开设有充气阀腔23,充气阀腔23与平均阀腔15连通,双向阀腔14与充气阀腔23通过充气管路5连通,双向阀腔14为充气阀腔23输入压力空气,充气阀腔23内设置有充气阀总成并组成充气阀,充气阀杆232与上体21间隙配合,充气阀为平均阀腔15输入压力空气;充气阀导向套3位于上体21的远离阀体总成1的一侧,充气阀导向套3与上体21可拆卸的连接,充气阀杆232可滑动的穿设于充气阀导向套3内,充气阀导向套3既封闭充气阀腔23的开口,并用于充气阀杆232的导向。该压差平均阀100将压差阀和平均阀集成为一体,实现压差阀和平均阀的功能,合理利用安装空间,减少车体重量,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下面对该压差平均阀100的各个部件的具体结构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阀体总成1包括阀体11和压差阀盖12,阀体11的内部开设有两个止回阀腔13、双向阀腔14和平均阀腔15,根据阀体11的结构尺寸,止回阀腔13和平均阀腔15分别位于阀体11的两端,压差阀盖12位于阀体11的靠近止回阀腔13的一端,并封闭止回阀腔13的开口。
本实施例中,阀体11为长方体结构,如图1-图4所示,根据阀体11的尺寸,定义竖直方向为阀体11的高度方向,在水平面上,尺寸较大的方向为长度方向,尺寸较小的方向为宽度方向。如图5所示,止回阀腔13和平均阀腔15沿阀体11的高度方向分布于阀体11的两端,并且止回阀腔13和平均阀腔15沿阀体11的高度方向延伸;两个止回阀腔13和双向阀腔14沿阀体11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双向阀腔14位于两个止回阀腔13之间,如图6所示,双向阀腔14沿阀体11的宽度方向延伸,双向阀腔14分别与两个止回阀腔13连通。为了便于加工制造,止回阀腔13与平均阀腔15均从阀体11的端部沿阀体11的高度方向开设,止回阀腔13的开口和平均阀腔15的开口分别位于阀体11的两个端部。
阀体11的两侧(沿阀体11的长度方向分布)设置有安装部16,安装部16开设有沿阀体11的宽度方向贯穿安装部16的安装孔161,安装孔161用于固定件(一般指螺栓)与安装部16配合,以将阀体11固定于车体。安装部16的位置可以多种形式,使用者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位置。
如图7和图8所示,压差阀盖12与阀体11可拆卸的连接,并且压差阀盖12用于封闭止回阀腔13的开口,止回阀腔13内设置有止回阀座131,止回阀座131与阀体11连接,止回阀座131将止回阀腔13分隔为第一腔室134和第二腔室135;止回阀腔13内设置有压差止回阀总成,压差止回阀总成位于第二腔室135内,压差止回阀总成包括止回阀杆132和止回阀簧133,止回阀簧133的两端分别与止回阀杆132和压差阀盖12连接,止回阀杆132与阀体11可滑动的连接,止回阀簧133用于驱动止回阀杆132朝向止回阀座131移动,止回阀杆132的靠近止回阀座131的一侧设置有止回阀橡胶1321,当止回阀杆132位于初始状态时,止回阀杆132在止回阀簧133的作用下与止回阀座131配合,止回阀橡胶1321抵接于止回阀座131并封闭第一腔室134和第二腔室135。止回阀腔13、压差阀盖12及压差止回阀总成配合形成压差止回阀。
如图9和图10所示,两个止回阀腔13分别为第一止回阀腔136和第二止回阀腔137,第一止回阀腔136的第一腔室134与第二止回阀腔137的第二腔室135连通,第一止回阀腔136的第二腔室135与第二止回阀腔137的第一腔室134连通。两个止回阀腔13的连通方式,使得两个压差止回阀相互配合。
如图1和图8所示,阀体11开设有两个进气口138,两个进气口138与两个止回阀腔13一一对应,进气口138与止回阀腔13(第二腔室135)通过进气通道1381连通。进气口138设置有阶梯孔1382,阶梯孔1382与进气通道1381连通,阶梯孔1382的直径大于进气通道1381的直径,阶梯孔1382的内部设置有滤尘片1383和孔用挡圈4,孔用挡圈4与阀体11配合并用于将滤尘片1383压在阶梯孔1382内。滤尘片1383的设计,保证进入止回阀腔13内的气体干净,提高止回阀腔13内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当进气口138接入压力空气时,压力空气进入第二腔室135,止回阀腔13内的气压增大,止回阀杆132在压力空气的作用下远离止回阀座131,压差止回阀打开,压缩气体经止回阀座131的阀口进入第一腔室134。
如图6所示,双向阀腔14内设置有双向阀导向套141和与双向阀导向套141配合的双向阀杆142,双向阀导向套141与阀体11密封连接,且双向阀导向套141的端部用孔用挡圈4固定。双向阀杆142与双向阀导向套141可滑动的连接,双向阀杆142将双向阀腔14分隔为第一方向腔室143和第二方向腔室144,第一方向腔室143与第二方向腔室144分别位于双向阀杆142的两端,第一方向腔室143与第一止回阀腔136(这里指的是第一止回阀腔136的第一腔室134)连通,第二方向腔室144与第二止回阀腔137(这里指的是第二止回阀腔137的第一腔室134)连通。当双向阀杆142位于第一方向腔室143内,并且双向阀杆142封闭第一方向腔室143时,压力空气能够经第二方向腔室144输出;反之,当双向阀杆142位于第二方向腔室144内,并且双向阀杆142封闭第二方向腔室144时,压力空气能够经第一方向腔室143输出。
当第一止回阀腔136输入压力空气时,压力空气进入第一方向腔室143,使得第一腔室134内的气压升高,从而带动双向阀杆142朝向第二方向腔室144移动;同理,第二止回阀腔137输入压力空气时的情况与第一止回阀腔136的原理相同。当第一止回阀腔136和第二止回阀腔137同时输入压力空气时,双向阀杆142的移动方向取决于两个止回阀腔13输入的压力空气的压力之差,如果第一止回阀腔136输入的压力空气的压力大于第二止回阀腔137输入的压力空气的压力,则双向阀杆142朝向第二方向腔室144移动,反之亦然。
平均阀腔15内设置有平均活塞151,平均活塞151与阀体11可滑动的连接,平均活塞151的表面套设有密封圈,平均活塞151与阀体11密封配合。平均活塞151将平均阀腔15分隔为平均腔室152和缓冲腔室153,平均腔室152相对于缓冲腔室153远离止回阀腔13。平均阀腔15内设置有两个台阶155以及一个活塞孔156,平均活塞151设置有与平均阀腔15配合的两个凸台1511和活塞杆1512,凸台1511的外表面和活塞杆1512的外表面分别设置有密封圈,两个凸台1511、活塞杆1512将缓冲腔室153分隔为第一缓冲腔室1531、第二缓冲腔室1532及排气室1533,第一缓冲腔室1531相对于排气室1533靠近平均腔室152,第一缓冲腔室1531与第一止回阀腔136连通,第二缓冲腔室1532与第二止回阀腔137连通(如图9所示),排气室1533与外部大气连通。
阀体11开设有两个出气口139,其中一个出气口139与平均腔室152连通,另一个出气口139与排气室1533连通。与平均腔室152连通的出气口139为输出用,与排气室1533连通的出气口139为排气用。
上体总成2位于平均阀腔15的开口端,并且上体总成2封闭平均阀腔15的开口。上体总成2包括上体21和平均活塞导向套22,上体21与阀体11可拆卸的连接,平均活塞导向套22位于上体21的靠近平均阀腔15的一侧,平均活塞导向套22与上体21过盈配合,平均活塞151可滑动的穿设于平均活塞导向套22内,平均活塞导向套22、上体21、平均阀腔15及平均活塞151组成平均阀。上体21开设有贯穿上体21的通孔,上体21的一侧嵌设平均活塞导向套22,平均活塞导向套22位于平均腔室152内;另一侧开设有充气阀腔23,充气阀腔23与平均阀腔15连通,并且双向阀腔14与充气阀腔23通过充气管路5连通;充气阀腔23内设置有充气阀总成,充气阀总成与上体21间隙配合。
充气阀导向套3位于上体21的远离阀体总成1的一侧,充气阀导向套3与上体21可拆卸的连接,充气阀总成可滑动的穿设于充气阀导向套3内。充气阀腔23内设有充气阀座231,充气阀座231的外表面套设有密封圈,充气阀座231与上体21间隙配合,充气阀座231的外表面与上体21的内表面通过密封圈密封配合。充气阀座231、充气阀腔23、充气阀总成及充气阀导向套3组成充气阀。充气阀总成位于充气阀座231与充气阀导向套3之间,充气阀导向套3开设有充气阀导向孔31;充气阀总成包括充气阀杆232和阀杆端座233,阀杆端座233位于充气阀杆232的靠近充气阀座231的一端,充气阀杆232可滑动的设置于充气阀导向孔31内,充气阀杆232的外表面套设有充气阀弹簧234,充气阀弹簧234位于阀杆端座233与充气阀导向套3之间,充气阀弹簧234的两端分别与充气阀导向套3和阀杆端座233连接,充气阀弹簧234用于驱动充气阀杆232朝向充气阀座231移动,阀杆端座233的靠近充气阀座231的一侧设置有充气阀橡胶235,当充气阀总成位于初始状态时,充气阀橡胶235抵接于充气阀座231,充气阀腔23与平均阀腔15封闭。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压差阀盖12与阀体11的连接处、上体21与阀体11的连接处、充气阀导向套3与上体21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密封圈,使得该压差平均阀100的整体密封性良好。
双向阀腔14与充气阀腔23通过充气管路5连通,便于双向阀腔14输出的压力空气为充气阀腔23输送,提高进入平均腔室152内的空气的压力。充气阀腔23的设置,提高了平均腔室152的输出的气体的压力,起到为平均阀充气的作用。为了调节充气管路5的气体的流量,在充气管路5上设置有节流缩堵51,节流缩堵51位于上体21与充气阀导向套3的连接处,便于安装与更换。
充气阀总成开设有沿充气阀杆232的轴向延伸的第一排气孔236,第一排气孔236贯穿充气阀总成,充气阀杆232的外表面套设有密封圈,充气阀杆232与充气阀导向套3密封连接,第一排气孔236用于消除充气阀导向孔31内的背压。平均活塞151开设有沿平均活塞151的轴向延伸的第二排气孔154,第二排气孔154贯穿平均活塞151,第二排气孔154与缓冲腔室153连通。当平均阀打开时,平均腔室152内的空气经第二排气孔154从平均活塞151的底部的出气口139排入大气。
在上体总成2上,平均活塞导向套22与充气阀座231之间具有间隙,平均活塞导向套22开设有多个第三排气孔221,当充气阀打开时,充气阀总成远离充气阀座231,充气阀腔23内的压力空气经充气阀座231的阀口进入平均腔室152,第三排气孔221的设置,加快压力空气的流动,便于充气阀腔23内的压力空气快速进入平均腔室15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
该压差平均阀100的工作状态包括两种:
1.将两边空气弹簧压力算术平均后输出:
如图10和图6所示,双向阀将第一止回阀腔136(AS1)、第二止回阀腔137(AS2)的压力大的一方作为输出,其输出(ASmax)作为充气阀的输入。当第一止回阀腔136(AS1)的压力大于第二止回阀腔137(AS2)的压力时,双向阀向第二腔室135移动,关闭第二腔室135,由第一腔室134的压力空气作为输出,即ASmax=AS1;同样的,当AS2大于AS1时,双向阀向第一腔室134移动,关闭第一腔室134,由第二腔室135的AS2作为输出,即ASmax=AS2。图10为平均活塞151达到平衡的状态,当AS1、AS2的压力增大时,平均活塞151将向上运动顶开充气阀总成(如图9所示,第一止回阀腔136和第二止回阀腔137分别与缓冲腔室153连通),这时ASmax给平均腔室152充气,随着平均腔室152的压力FV逐渐增大,平均活塞151慢慢向下运动直到充气阀关上(充气阀橡胶235抵接于充气阀座231),这时平均活塞151上下所受的空气压力相等,平均活塞151达到平衡,FV=(AS1+AS2)/2。当AS1、AS2压力减小时,平均活塞151在FV压力的作用下向下运动,平均阀打开,平均腔室152里的压力空气通过平均活塞151中心的排气孔从平均活塞151底部排入大气,随着FV逐渐变小,平均活塞151上移直到平均阀关上,这时平均活塞151达到平衡,FV=(AS1+AS2)/2。
2.当两边空气弹簧压力差超过规定值时,将两边空气弹簧连通:
压差止回阀通常被止回阀簧133压住在阀座上,当AS1腔室内的空气压力增大,且AS1和AS2的压力差超过规定值时,第一压差止回阀(第一止回阀腔136组成的压差止回阀)被AS1顶开,AS1腔室的压力空气流入到AS2腔室里,直到AS1与AS2的压力差小于规定值,压差止回阀关闭。同样的,如果AS2室内的空气压力增大,且AS1、AS2压力差超过规定值时,第二压差止回阀(第二止回阀腔137组成的压差止回阀)被AS2顶开,AS2腔室的压力空气流入到AS1室里。这样就实现了当两边空气弹簧压力差超过规定值时,压差止回阀打开,两边空气弹簧相连通,压力高一方的压力空气流入到压力低的一方,而使车体不过于倾斜,以维持平衡状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
该压差平均阀100具备一般的充气、保压及排气的功能,还具有以下特点:将两边空气弹簧的压力算术平均后输出;当两边空气弹簧的压力差超过固定值时,将两边空气弹簧连通,使车体不过于倾斜,维持平衡。该压差平均阀100将压差阀和平均阀集合于一体,合理利用了安装空间,减轻了车体的重量,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压差平均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总成、上体总成及充气阀导向套;
所述阀体总成的内部设置有两个止回阀腔、双向阀腔和平均阀腔,所述止回阀腔的中心线与所述平均阀腔的中心线平行,所述两个止回阀腔内分别设置有压差止回阀总成,所述双向阀腔的中心线与所述止回阀腔的中心线垂直,所述双向阀腔与所述两个止回阀腔分别连通,所述双向阀腔内设置有双向阀导向套和与所述双向阀导向套配合的双向阀杆,所述平均阀腔内设置有平均活塞;
所述上体总成位于所述平均阀腔的开口端且所述上体总成封闭所述平均阀腔的开口,所述上体总成包括上体和平均活塞导向套,所述上体与所述阀体总成可拆卸的连接,所述平均活塞导向套位于所述上体的靠近所述平均阀腔的一侧,所述平均活塞导向套与所述上体过盈配合,所述平均活塞可滑动的穿设于所述平均活塞导向套内,所述上体开设有充气阀腔,所述充气阀腔位于所述上体的远离所述平均阀腔的一侧,所述充气阀腔与所述平均阀腔连通,所述双向阀腔与所述充气阀腔通过充气管路连通,所述充气阀腔内设置有充气阀总成,所述充气阀总成与所述上体间隙配合;
所述充气阀导向套位于所述上体的远离所述阀体总成的一侧,所述充气阀导向套与所述上体可拆卸的连接,所述充气阀总成可滑动的穿设于所述充气阀导向套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差平均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总成开设有两个进气口、两个出气口,所述两个进气口与所述两个止回阀腔一一对应,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止回阀腔通过进气通道连通,所述平均活塞将所述平均阀腔分隔为平均腔室和缓冲腔室,所述平均腔室相对于所述缓冲腔室靠近所述充气阀腔,其中一个所述出气口与所述平均腔室连通,另一个所述出气口与所述缓冲腔室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差平均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设置有阶梯孔,所述阶梯孔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所述阶梯孔的直径大于所述进气通道的直径,所述阶梯孔的内部设置有滤尘片和孔用挡圈,所述孔用挡圈与所述阀体总成配合且用于固定所述滤尘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差平均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总成包括阀体和压差阀盖,所述止回阀腔位于所述阀体内且沿所述阀体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压差阀盖与所述阀体可拆卸的连接且所述压差阀盖用于封闭所述止回阀腔的开口,所述止回阀腔内设置有止回阀座,所述止回阀座将所述止回阀腔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相对于所述第二腔室靠近所述上体总成,所述压差止回阀总成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压差止回阀总成包括止回阀杆和止回阀簧,所述止回阀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止回阀杆和所述压差阀盖连接,所述止回阀杆与所述阀体可滑动的连接,所述止回阀簧用于驱动所述止回阀杆朝向所述止回阀座移动,所述止回阀杆的靠近所述止回阀座的一侧设置有止回阀橡胶,当所述止回阀杆位于初始状态时,所述止回阀橡胶抵接于所述止回阀座且所述止回阀杆封闭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差平均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止回阀腔分别为第一止回阀腔和第二止回阀腔,所述第一止回阀腔的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止回阀腔的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第一止回阀腔的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第二止回阀腔的所述第一腔室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差平均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阀杆将所述双向阀腔分隔为第一方向腔室和第二方向腔室,所述第一方向腔室与所述第二方向腔室分别位于所述双向阀杆的两端,所述第一方向腔室与所述第一止回阀腔连通,所述第二方向腔室与所述第二止回阀腔连通,当所述双向阀杆位于所述第一方向腔室内且所述双向阀杆封闭所述第一方向腔室时,压力空气能够经所述第二方向腔室进入所述充气管路,当所述双向阀杆位于所述第二方向腔室内且所述双向阀杆封闭所述第二方向腔室时,压力空气能够经所述第一方向腔室进入所述充气管路内。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差平均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阀腔内设置有充气阀座,所述充气阀座的外表面套设有密封圈,所述充气阀座与所述上体间隙配合,所述充气阀总成位于所述充气阀座与所述充气阀导向套之间,所述充气阀导向套开设有充气阀导向孔,所述充气阀总成包括充气阀杆和阀杆端座,所述阀杆端座位于所述充气阀的靠近所述充气阀座的一端,所述充气阀杆可滑动的设置于所述充气阀导向孔内,所述充气阀杆的外表面套设有充气阀弹簧,所述充气阀弹簧位于所述阀杆端座与所述充气阀导向套之间,所述充气阀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充气阀导向套和所述阀杆端座连接,所述充气阀弹簧用于驱动所述充气阀杆朝向所述充气阀座移动,所述阀杆端座的靠近所述充气阀座的一侧设置有充气阀橡胶,当所述充气阀总成位于初始状态时,所述充气阀橡胶抵接于所述充气阀座,所述充气阀腔与所述平均阀腔封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差平均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阀总成开设有沿充气阀杆的轴向延伸的第一排气孔,所述第一排气孔贯穿所述充气阀总成,所述充气阀杆的外表面套设有密封圈,所述充气阀杆与所述充气阀导向套密封连接,所述第一排气孔用于消除所述充气阀导向孔内的背压,所述平均活塞开设有沿所述平均活塞的轴向延伸的第二排气孔,所述第二排气孔贯穿所述平均活塞,所述第二排气孔与所述缓冲腔室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差平均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管路内设置有节流缩堵,所述节流缩堵用于调节所述充气管路内的气体的流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差平均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总成的两侧设置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开设有沿所述阀体总成的宽度方向贯穿所述安装部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固定件与所述安装部配合以固定所述阀体总成。
CN201820382173.8U 2018-03-20 2018-03-20 压差平均阀 Active CN2080856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82173.8U CN208085698U (zh) 2018-03-20 2018-03-20 压差平均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82173.8U CN208085698U (zh) 2018-03-20 2018-03-20 压差平均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85698U true CN208085698U (zh) 2018-11-13

Family

ID=640594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382173.8U Active CN208085698U (zh) 2018-03-20 2018-03-20 压差平均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08569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38032A (zh) * 2018-03-20 2018-07-03 眉山中车制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压差平均阀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38032A (zh) * 2018-03-20 2018-07-03 眉山中车制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压差平均阀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76831C (zh) 减压阀
CN103009955B (zh) 气压可调式油气悬架系统及其气压调节方法和工程车辆
CN102303599B (zh) 快速铁路货车的制动控制阀及其工作方法
US11135888B2 (en) Closed integrated air management module
CN208085698U (zh) 压差平均阀
CN207106483U (zh) 中继阀和铁路货车空重车用制动系统
CN201842085U (zh) 用于轨道交通车辆制动系统的中继阀
CN206841417U (zh) 继动阀及基于继动阀的电子驻车制动系统
CN108238032A (zh) 压差平均阀
CN107499300B (zh) 多路预控中继阀
CN109506001A (zh) 一种新型防冲刷平衡阀门
CN205956522U (zh) 一种高度阀
CN205956463U (zh) 一种轨道列车制动系统的新型三通阀
CN201914239U (zh) 一种具有加速常用制动功能的紧急阀
CN207931710U (zh) 一种多功能abs专用继动阀
CN209638751U (zh) 一种增压气动润滑泵
CN103359102A (zh) 带节流功能的挂车阀
CN208036254U (zh) 活塞式压力控制防滑阀及轨道车辆
CN106627542A (zh) 一种多通路橡胶圆柱密封分配阀
CN204674676U (zh) 一种集成燃油箱的复合式车架
CN201932350U (zh) 用于救生气囊的引射装置
CN106870775A (zh) 活塞式控制阀
CN208393351U (zh) 新型变压三通阀及其与刹车继动阀构成的助力继动阀
CN107599779A (zh) 一种轿车底盘升降空气悬挂系统
CN116989151B (zh) 一种多段控制的气动截止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