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77878U - 继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继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77878U
CN208077878U CN201790000381.0U CN201790000381U CN208077878U CN 208077878 U CN208077878 U CN 208077878U CN 201790000381 U CN201790000381 U CN 201790000381U CN 208077878 U CN208077878 U CN 2080778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ace
contact
volume
relay system
ca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9000038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在润
崔年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 Star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 Star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 Star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e Star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778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778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45/00Details of relays
    • H01H45/12Ventilating; Cooling; 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45/00Details of relays
    • H01H45/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6Details concerning isolation between driving and switching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2Ventilating; Cooling; 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44Magnetic coils or windings
    • H01H2050/446Details of the insulating support of the coil, e.g. spool, bobbin, form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6Contact spring s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29Relays having armature, contacts, and operating coil within a sealed cas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act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继电装置,在机壳内容纳有:电子块,通过线圈选择性地产生电磁力;两个静触点端子,分别设置有静触点;动触点组件,在前端部设置有动触点,所述动触点借助所述电磁力进行摆动,从而与所述静触点接触或分开;以及底座块,用于支撑所述电子块、所述静触点端子以及所述动触点组件,其中,以静触点与静触点端子间的接合面为基准,所述机壳内的整个空间被划分为两个部分,以所述接合面为基准,将包括所述电子块的部分定义为第一空间,将其余的部分定义为第二空间;所述机壳的内侧的总体积Vt中所述第二空间所占的体积Ve的比率Ve/Vt为19%至27%。

Description

继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要求2016年12月23日申请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6-0178389号为优先权,该专利申请的说明书及附图中公开的所有内容引入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继电装置(Relay device),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具有通过摆动使静触点及动触点接触及分开的结构的继电装置。
背景技术
继电装置是当输入信号达到规定值时启动而使对另一电路实施开闭的开关机构,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自动化控制设备等各种工业领域。继电装置大致可分为阶梯式(Ladder)继电装置和悬臂梁(Cantilever)式继电装置。
阶梯式继电装置中,动触点相对于静触点同时进行直线运动,由此实现触点的开闭。由于是通过大的电磁力来驱动触点,因此广泛用于大电流的负载控制。与阶梯式继电装置相关的技术,例如公开于韩国公开专利公报第2010-0125806号。韩国公开专利公报2010-0125806号包括:静触点;动触点,配置为能够与该静触点接触及分离;以及电子块,用于驱动该动触点。
悬臂梁式继电装置中,动触点相对静触点以弧线转动方式运动,由此实现触点的开闭。悬臂梁式继电装置呈动触点安装在具有弹性力的板簧的形态。与阶梯式继电装置相比,悬臂梁式继电装置的优点在于能够被简单制造。作为悬臂梁式继电装置的代表例,可例举日本授权专利第3898021号。
如此,继电装置中,动触点通过电子块的电磁力相对于静触点进行直线或转动运动,从而与静触点接触或分开。并且,继电装置中,静触点与动触点分开时产生电弧(arc)。然而,这种电弧未被妥当消除,导致继电装置的内部空间温度上升。而且,用于使动触点摆动的电子块是线圈缠绕于绕线管的形态,因线圈产生的热导致继电装置的内部空间温度上升。尤其,最近随着继电装置的小型化趋势,产品尺寸变小,发现触点间电弧产生引起的发热和因电子块所产生的发热所导致的继电装置内部空间的温度上升容易影响继电装置的驱动。即,继电装置的内部空间温度升高时,触点表面碳化或熔融,导致失去原先的电流通电功能。而且,若继电装置的内部温度升高,则磁路的电阻值增大,这导致电子块的电磁力减弱,进而使拉拽动触点的拉力减弱,结果,触点压力降低。若触点压力降低,则接触电阻增大,电弧产生现象严重。因此,将继电装置内部空间产生的热进行有效放热(radiation ofheat)的技术及设计方面的呼声日高。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如上所述,继电装置中发热部位是线圈及静触点与动触点的接触部分。并且随着小型化趋势,继电装置的尺寸变小。因此,需要通过辐射和对流能够有效地消除继电装置的内部部件中产生的热。作为能够有效消除内部部件中产生的热的方案,只要在继电装置的内部多设空的空间即可,但是这与小型化趋势冲突,而且不经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继电装置,其有效消除内部部件的发热,能够同时满足小型化和经济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实施例的继电装置,在机壳内容纳有:电子块,通过线圈选择性地产生电磁力;两个静触点端子,分别设置有静触点;动触点组件,在前端部设置有动触点,所述动触点借助所述电磁力进行摆动,从而与所述静触点接触或分开;以及底座块,用于支撑所述电子块、所述静触点端子以及所述动触点组件,其中,以静触点与静触点端子间的接合面为基准,所述机壳内的整个空间被划分为两个部分,以所述接合面为基准,将包括所述电子块的部分定义为第一空间,将其余的部分定义为第二空间;所述机壳的内侧的总体积Vt中所述第二空间所占的体积Ve的比率Ve/Vt为19%至27%。
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空间中,部件所占的体积和Vr相对于所述第二空间的体积Ve的比率Vr/Ve为21%至42%。
一实施例中,用于将所述机壳内的整个空间划分为两个部分的基准的静触点是,在所述动触点组件的一部分被所述电磁力吸引的情况下与动触点接触的静触点。
另一实施例的继电装置,在机壳内容纳有:电子块,通过线圈选择性地产生电磁力;两个静触点端子,分别设置有静触点;动触点弹簧,在前端部设置有动触点,所述动触点借助所述电磁力进行摆动,从而与所述静触点接触或分开;以及底座块,用于支撑所述电子块、所述静触点端子。其中,以静触点与静触点端子间的接合面为基准,所述机壳内的整个空间被划分为两个部分,以所述接合面为基准,将包括所述电子块的部分定义为第一空间,将其余的部分定义为第二空间;在所述第二空间中,部件所占的体积和Vr相对于所述第二空间的体积Ve的比率Vr/Ve为21%至42%。
另一实施例中,用于将所述机壳内的整个空间划分为两个部分的基准的静触点是,在所述动触点组件的一部分被所述电磁力吸引的情况下与动触点接触的静触点。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过定义继电装置的内部空间的最佳体积比率,有效消除继电装置的电子模块的线圈上产生的热,同时能够实现小型化和经济性。
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过定义继电装置的触点所处的内部空间中的空的空间以及部件间的最佳体积比率,有效地消除继电装置的线圈或者触点上产生的热,同时能够实现小型化及经济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继电装置中机壳与本体分离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继电装置本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的继电装置的局部剖面图。
图4是说明本实用新型中对继电装置定义的空间及体积比率的概略图。
图5是表示一实施例的与继电装置的机壳内侧的总体积Vt中第二空间所占的体积Ve的比率Ve/Vt对应的性能结果的图。
图6是表示一实施例的与继电装置的第二空间的体积Ve中部件所占的体积Vr的比率Vr/Ve对应的性能结果的图。
图7是表示另一实施例的与继电装置的第二空间的体积Ve中部件所占的体积Vr的比率Vr/Ve对应的性能结果的图。
图8是表示触点损坏为A状态的继电装置的热分析结果的图。
图9是表示触点损坏为B状态的继电装置的热分析结果的图。
图10是表示触点损坏为C状态的继电装置的热分析结果的图。
图11是表示触点损坏为D状态的继电装置的热分析结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以下关于附图的详细说明,进一步明确上述目的、特征及优点,由此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而且,说明本实用新型时,判断本实用新型相关的公知技术的具体说明可能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主旨时,省略其详细说明。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继电装置的机壳与本体分离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继电装置本体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继电装置由继电器本体100和容纳该继电器本体100的机壳200构成。继电器本体100包括:动触点组件1,具备动触点14a、14b;两个静触点端子22、23,分别具备静触点22a、23a;电子块3,具备线圈,通过在该线圈流动的电流产生电磁力;以及底座块2,支撑这些部件。
动触点组件1包括:动触点弹簧14,借助所述电子块3进行摆动;动触点14a、14b,设置于该动触点弹簧14的一端;动触点端子14c、14d,设置于所述动触点弹簧14的另一端;以及衔铁14e,呈板状,设置于所述动触点弹簧14的内侧。
动触点弹簧14是能够弹性变形的弯曲成大致L字状且具备导电性的带条构件。动触点弹簧14具有从所述动触点端子14c、14d延伸的前端部分分为两叉的形状,分为两叉的两个前端部分别设有动触点14a、14b。
动触点弹簧14的其中一个边的中间区域的内侧固定有被磁力吸引的板状衔铁14e。动触点弹簧14以衔铁14e位于电子块3的线圈组件31正上方的方式固定于磁轭32的上升面的背面。如上所述,衔铁14e为板状且在静触点端子22、23方向的一侧凸出形成有卡接部14f。该卡接部14f向所述动触点弹簧14的所述分为两叉的前端部的缝隙方向凸出。卡接部14f被引入至电子块3的上部凸缘部34上形成的挡块34a,当动触点14a、14b分开时,卡在所述挡块34a,抑制动触点弹簧14振动及产生噪音。
静触点端子22、23设置在所述两个动触点14a、14b的摆动方向上。静触点端子22、23由板状构件构成且具有其前端部弯曲成大致L字状的形状,在该弯曲的前端部分别设有静触点22a、23a。静触点端子22、23的一端插入到底座块2,在作为另一端的所述前端部设有静触点22a、23a,所述静触点22a、23a被设置为能够与动触点14a、14b相接触。静触点端子22、23由2个构成,各静触点端子22、23的各自的另一端配置有静触点22a、23a。
底座块2为绝缘构件,通过模具成型形成,呈上部开放的大致六面体形状,内侧用于安置继电装置的部件。即,电子块3插入安置在底座块2的开放面,静触点端子22、23、动触点端子14c、14d以及线圈端子36、37插入底座块2的开放面之后贯穿露出至外部。
电子块3包括线圈组件31、磁轭32、线圈33、凸缘部34、35以及线圈端子36、37。线圈组件31中,在中心部形成有孔的线圈绕线管上缠绕有线圈,该线圈的两端部连接在一对线圈端子36、37,所述一对线圈端子36、37插在线圈绕线管下侧的凸缘部35的侧面。磁轭32形成为大致呈直角的两个面,即形成为L字状,下部面与底座块2平行设置。磁轭32的下部面形成有与线圈33卡合的孔32a。线圈33是具有头部和躯干部的轴体,头部的直径大于躯干部的直径,在所述躯干部的下端部设置有直径变小的端部。线圈33的头部直径大于上侧凸缘部34的槽孔,以使线圈33的头部向上侧凸缘部34的上方凸出并卡在该上侧凸缘部34。线圈组件31置在磁轭32的下部面,线圈33插入并通过线圈绕线管的孔以及形成于所述下部面的孔32a。从而,线圈组件31、磁轭32、线圈33、凸缘部34、35填缝粘合(Caulking Bonding)形成一体。
这样构成的电子块3中,若向一对线圈端子36、37施加电压,则在电子块3产生电磁力,吸引位于上侧的衔铁14e,动触点14a、14b向下侧摆动,断开电压时,由于动触点弹簧14的弹簧作用,动触点14a、14b向上侧分开。
机壳200呈箱状且具有密闭性,并具有与底座块2尺寸大致相同且能够间隙配合的开口部,并且通过热固性树脂构件,开口部的内表面密封底座块2的圆周边缘部而将其覆盖。
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实施例的继电装置,在向一对线圈端子36、37通电之前,衔铁14e的卡接部14f维持卡在挡块34a的状态,因此动触点14a、14b维持与下侧的静触点22a、23a分开的状态。而且,通过向一对线圈端子31g通电,衔铁14e通过电磁力被线圈33吸引,动触点14a、14b以向下侧的静触点22a、23a施压的状态与静触点22a、23a相接触,两侧触点闭合。
以上实施例的继电装置中,第一发热部位为电子块3的线圈组件31,第二发热部位为静触点22a、23a与动触点14a、14b的接触面。若向一对线圈端子36、37通电,则缠绕在线圈组件31的线圈绕线管的线圈上产生热。因此,需要用于消除线圈上产生的热的空间,而且需要用于消除静触点22a、23a与动触点14a、14b的接触面上产生的热的空间。以下,参照图3及图4对这些空间进行定义。
图3是图1的继电装置的局部剖面图,示出继电装置的本体100的侧面。参照图3,以静触点22a、23a与静触点端子22、23间的接合面510为基准,将所述机壳200内的整个空间划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以所述接合面510为基准,将下侧空间,即包括电子块3的空间定义为第一空间410,将其余部分,即以所述接合面为基准的上侧空间定义为第二空间420。此时,将机壳200的内侧的总体积设为Vt,将第二空间420的体积设为Ve,将第二空间420中部件的体积和设为Vr。
继电装置中,第一发热部位为电子块3的线圈组件31,具体而言,主要在线圈组件31的线圈绕线管上缠绕的线圈上产生热。因此,为了通过辐射作用和对流作用消除继电装置的第一空间410内产生的热,应适当维持机壳200内侧的总体积Vt中第二空间420所占的体积Ve的比率Ve/Vt。这是因为位于第一空间410内的线圈所产生的热通过辐射及对流作用向相对具有较多空的空间的第二空间420循环。机壳200内侧的总体积Vt中第二空间420所占的体积Ve的比率Ve/Vt小时,热循环的空间减少,因此对性能产生不良影响。相反,加大机壳200内侧的总体积Vt中第二空间420所占的体积Ve的比率Ve/Vt时,虽然消除热的效率提高,但是产品尺寸及单价增加,产品竞争力减弱。优选机壳200内侧的总体积Vt中第二空间420所占的体积Ve的比率Ve/Vt为19%至27%。此时,计算机壳200内侧的总体积Vt时,将附在机壳200内侧的肋部(lib)除外后再进行计算。即,假设没有肋部(lib),来计算机壳200的内侧的总体积Vt。如后述,在计算第二空间420中部件的体积和Vr时,将肋部(lib)视为部件。
而且,继电装置中第二发热部位是静触点22a、23a与动触点14a、14之间。因此,若所述第二空间420的体积Ve中部件所占的体积Vr的比率Vr/Ve变大而空的空间不足,则因静触点22a、23a与动触点14a、14b分开时产生的电弧所产生的热通过辐射或对流进行循环的空间减少。并且,所述第一发热部位,即在线圈组件31的线圈上产生的热也需要在第二空间420的空的空间循环,若第二空间420的体积Ve中部件所占的体积Vr的比率Vr/Ve增大而导致空的空间不足,则在触点之间产生的热上进一步加上线圈上产生的热,对继电装置的性能产生不良影响。相反,通过加大机壳200的尺寸来增加所述第二空间420的体积Ve,由此缩小第二空间420的体积Ve中部件所占的体积Vr的比率Vr/Ve,使空的空间变多的情况下,产品尺寸及单价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减弱。因此,优选第二空间420的体积Ve中部件所占的体积Vr的比率Vr/Ve为21%至42%。此时,占第二空间420的部件主要包括动触点组件1的一部分、静触点22a、23a、形成在电子块3的上部凸缘部34的挡块34a以及形成在机壳200内侧的肋部。
另一方面,继电装置中,第二空间420的体积Ve中部件所占的体积Vr的比率Vr/Ve为21%至42%时,即使机壳200内侧的总体积Vt中第二空间420所占的体积Ve的比率Ve/Vt不在19%至27%的范围,也能够正常发挥继电装置功能,触点的损坏也微乎其微。即,即使机壳200内侧的总体积Vt中第二空间420所占的体积Ve的比率Ve/Vt不在19%至27%的范围,而第二空间420的体积Ve中部件所占的体积Vr的比率Vr/Ve为21%至42%时,继电装置发挥原本的功能,触点的损坏也微乎其微。对此,以测试例进行后述。
图4是说明本实用新型中对继电装置定义的空间及体积比率的概略图。图4中Vt表示继电装置的机壳200内侧的总体积。机壳200一般用塑料树脂通过注塑成型来制得,此时,在机壳200的内侧表面一同成型肋部。这种肋部视为部件,不被考虑在机壳200内侧的总体积Vt中。图4中Vr1是第二空间420中的肋部的体积。如前所述,继电装置的机壳200的内侧整个空间以静触点22a、23a与静触点端子22、23间的接合面为基准,划分为第一空间410和第二空间420。图4中,附图标记510表示划分第一空间410与第二空间420的基准线。即,包括静触点22a、23a与静触点端子22、23间的接合面的平面成为划分第一空间410与第二空间420的基准。如图4所示,第二空间420的体积为Ve。而且,如图4所示,若第二空间420中有四个部件,则第二空间420中部件所占的体积Vr是这四个部件的体积和(Vr1+Vr2+Vr3+Vr4)。
以上实施例的继电装置仅示出基本的结构。作为变形实施例,继电装置在第二空间420还可以包括电弧熄灭构件。电弧熄灭构件包括永久磁铁及容纳这些的框架。具体而言,若在各静触点22a、23a的两侧相向设置永久磁铁,则能够熄灭静触点22a、23a与动触点14a、14b间的接触及分开过程中产生的电弧。这样,根据产品设计方式,在继电装置的第二空间420中可追加或省略各种部件,考虑到这些部件的体积,如上所述,能够调整第二空间420的体积Ve中部件所占的体积Vr的比率Vr/Ve。第二空间420的体积Ve中部件所占的体积Vr的比率Vr/Ve能够通过调整机壳200的尺寸来调整。而且,上述的实施例的继电装置以悬臂梁(Cantilever)式为基准进行了说明,但对于其他类型的继电装置即阶梯式(Ladder)继电装置等也适用同样的原理。
以下,说明与参照图1说明的继电装置的体积比率对应的性能测试结果。
样本制作
首先,为了测试与继电装置的机壳200的内侧的总体积Vt中第二空间420所占的体积Ve的比率Ve/Vt对应的性能,准备参照图1进行说明的结构的继电装置。此时,为了使第二空间420中的部件对性能的影响尽可能地小,将第二空间420的体积Ve中部件所占的体积Vr的比率Vr/Ve设为21.5%。而且,准备了共37个继电装置,即,这37个继电装置的机壳200内侧的总体积Vt中第二空间420所占的体积Ve的比率Ve/Vt从16%以0.5%的幅度增加至34%。这37个继电装置的性能测试数据如图5所示。图5中,Vt是机壳200内侧的总体积,Ve是第二空间420的体积。
接着,在将机壳200内侧的总体积Vt中第二空间420所占的体积Ve的比率Ve/Vt设为23%的状态下,准备了共60个继电装置,这60个继电装置的第二空间420的体积Ve中部件所占的体积Vr的比率Vr/Ve从16%以0.5%的幅度增加至45.5%。这60个继电装置的性能测试数据如图6所示。图6中,Ve是第二空间420的体积,Vr是第二空间420的部件的体积和。
最后,在将机壳200内侧的总体积Vt中第二空间420所占的体积Ve的比率Ve/Vt设为18%的状态下,准备了共60个继电装置,这60个继电装置的第二空间420的体积Ve中部件所占的体积Vr的比率从16%以0.5%的幅度增加至45.5%。这60个继电装置的性能测试数据如图7所示。图7中,Ve是第二空间420的体积,Vr是第二空间420的部件的体积和。
性能检测
如上所示,准备多个继电装置的样本之后,将电压设为12V,电流设为17A进行通电,以2秒为单位实施导通、截止处理100,000次。负载则采用灯负载。针对性能,则检测继电装置是否通电、触点烧坏状态以及触点接触电阻。触点的烧坏状态区分为A、B、C、D共4种。A状态是触点碳化痕迹微乎其微,触点部分及其他部件的温差微乎其微的状态。图8是表示A状态的继电装置的热分析结果的图。B状态是触点碳化痕迹微乎其微,但仅触点部分升温的状态。图9是表示B状态的继电装置的热分析结果的图。C状态是可以用显微镜识别触点碳化痕迹,并且触点部分以至相邻部分均升温的状态。图10是表示C状态的继电装置的热分析结果的图。D状态是触点碳化痕迹可肉眼识别,并且触点部分、动触点弹簧14以及静触点端子22、23大部分升温的状态。图11是表示D状态的继电装置的热分析结果的图。图8至图11中,范例的单位是℃。
图5是表示一实施例的与继电装置的机壳200内侧的总体积Vt中第二空间420所占的体积Ve的比率Ve/Vt对应的性能结果的图,如图5所示,当继电装置的机壳200内侧的总体积Vt中第二空间420所占的体积Ve的比率Ve/Vt在19%至27%(样本7~样本23)时,继电装置可通电且触点损坏处于最轻状态即A状态。但是若继电装置机壳200内侧的总体积Vt中第二空间420所占的体积Ve的比率Ve/Vt小于19%(样本1~样本6),则线圈组件31的线圈上产生的热就无法通过第二空间420充分消除,触点烧坏状态为B状态及C状态。另一方面,若继电装置机壳200内侧的总体积Vt中第二空间420所占的体积Ve的比率Ve/Vt超过27%(样本24~样本37),虽能够充分消除线圈上产生的热,但机壳200的尺寸相应增大,导致产品尺寸及单价上升,产品竞争力减弱。因此,可知优选继电装置机壳200内侧的总体积Vt中第二空间420所占的体积Ve的比率Ve/Vt为19%至27%。
图6是表示一实施例的与继电装置的第二空间420的体积Ve中部件所占的体积Vr的比率Vr/Ve对应的性能结果的图,是将机壳200内侧的总体积Vt中第二空间420所占的体积Ve的比率Ve/Vt设为23%的状态下,改变第二空间420的体积Ve中部件所占的体积Vr的比率Vr/Ve,来测试性能的结果。机壳200的内侧的总体积Vt中第二空间420所占的体积Ve的比率Ve/Vt为23%时,如图5所示,继电装置可通电且触点损坏处于最轻状态即A状态。但是,参照图6,即使机壳200内侧的总体积Vt中第二空间420所占的体积Ve的比率Ve/Vt为23%,若第二空间420的体积Ve中部件所占的体积Vr的比率Vr/Ve超过42%(样本54~样本60),继电装置虽可通电,但触点损坏处于B状态,并且接触电阻也为26.8mΩ以上。相反,若第二空间420的体积Ve中部件所占的体积Vr的比率Vr/Ve在42%以下(样本11~样本53),则继电装置可通电且触点损坏处于A状态,并且接触电阻大幅减少最大达到13.2mΩ。另一方面,若第二空间420的体积Ve中部件所占的体积Vr的比率Vr/Ve小于21%(样本1~样本10),则即使触点损坏处于A状态,但机壳200的尺寸相应增大,导致产品尺寸及单价增加,产品竞争力减弱。因此,最优选继电装置机壳200内侧的总体积Vt中第二空间420所占的体积Ve的比率Ve/Vt为19%至27%,且第二空间420的体积Ve中部件所占的体积Vr的比率Vr/Ve为21%至42%。
图7是表示另一实施例的与继电装置的第二空间的体积Ve中部件所占的体积Vr的比率Vr/Ve对应的性能结果的图,是将机壳200内侧的总体积Vt中第二空间420所占的体积Ve的比率Ve/Vt设为18%的状态下,改变第二空间420的体积Ve中部件所占的体积Vr的比率Vr/Ve,来测试性能的结果。在机壳200内侧的总体积Vt中第二空间420所占的体积Ve的比率Ve/Vt为18%时,如图5所示,继电装置可通电,触点损坏处于B状态。但是,参照图7,即使机壳200内侧的总体积Vt中第二空间420所占的体积Ve的比率Ve/Vt为18%,若第二空间420的体积Ve中部件所占的体积Vr的比率Vr/Ve超过42%(样本54~样本60),则继电装置无法通电,触点损坏处于D状态。即,触点碳化痕迹为可肉眼识别的程度,产生大量碳化粉末,通电本身不可实现,因此不工作。这是因为第二空间420中部件所占的空间增加,导致用于热循环的空间相应变没了。另一方面,若第二空间420的体积Ve中部件所占的体积Vr的比率Vr/Ve小于21%(样本1~样本10),即使可通电且触点损坏处于B状态,但机壳200的尺寸相应增大,导致产品尺寸及单价增加,产品竞争力减弱。因此,与继电装置机壳200内侧的总体积Vt中第二空间420所占的体积Ve的比率Ve/Vt无关,优选第二空间420的体积Ve中部件所占的体积Vr的比率Vr/Ve至少在21%至42%(样本11~样本53)。
本说明书包括很多特征,但这些特征不应解释为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或权利要求书。而且,本说明书中个别实施例所说明的特征可以结合到单一实施例中体现。相反地,本说明书中单一实施例所说明的各种特征可以个别地在各种实施例中体现,或者适当结合体现。
以上所说明的本实用新型,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通常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和变更,因此不被前述的实施例及附图所限定。

Claims (5)

1.一种继电装置,在机壳内容纳有:电子块,通过线圈选择性地产生电磁力;两个静触点端子,分别设置有静触点;动触点组件,在前端部设置有动触点,所述动触点借助所述电磁力进行摆动,从而与所述静触点接触或分开;以及底座块,用于支撑所述电子块、所述静触点端子以及所述动触点组件,
所述继电装置的特征在于,
以静触点与静触点端子间的接合面为基准,所述机壳内的整个空间被划分为两个部分,以所述接合面为基准,将包括所述电子块的部分定义为第一空间,将其余的部分定义为第二空间,
所述机壳的内侧的总体积Vt中所述第二空间所占的体积Ve的比率Ve/Vt为19%至2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空间中,部件所占的体积和Vr相对于所述第二空间的体积Ve的比率Vr/Ve为21%至4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将所述机壳内的整个空间划分为两个部分的基准的静触点是,在所述动触点组件的一部分被所述电磁力吸引的情况下与动触点接触的静触点。
4.一种继电装置,在机壳内容纳有:电子块,通过线圈选择性地产生电磁力;两个静触点端子,分别设置有静触点;动触点组件,在前端部设置有动触点,所述动触点借助所述电磁力进行摆动,从而与所述静触点接触或分开;以及底座块,用于支撑所述电子块、所述静触点端子以及所述动触点组件,
所述继电装置的特征在于,
以静触点与静触点端子间的接合面为基准,所述机壳内的整个空间被划分为两个部分,以所述接合面为基准,将包括所述电子块的部分定义为第一空间,将其余的部分定义为第二空间,
在所述第二空间中,部件所占的体积和Vr相对于所述第二空间的体积Ve的比率Vr/Ve为21%至4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用于将所述机壳内的整个空间划分为两个部分的基准的静触点是,在所述动触点组件的一部分被所述电磁力吸引的情况下与动触点接触的静触点。
CN201790000381.0U 2016-12-23 2017-10-31 继电装置 Active CN20807787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6-0178389 2016-12-23
KR1020160178389A KR101888275B1 (ko) 2016-12-23 2016-12-23 릴레이 장치
PCT/KR2017/012184 WO2018117397A1 (ko) 2016-12-23 2017-10-31 릴레이 장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77878U true CN208077878U (zh) 2018-11-09

Family

ID=626278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90000381.0U Active CN208077878U (zh) 2016-12-23 2017-10-31 继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183351B2 (zh)
JP (1) JP6957622B2 (zh)
KR (1) KR101888275B1 (zh)
CN (1) CN208077878U (zh)
DE (1) DE212017000281U1 (zh)
WO (1) WO201811739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78921B1 (ko) * 2018-07-16 2020-02-18 송 추안 프레시션 컴퍼니 리미티드 고압 및 대전류에 견딜 수 있는 릴레이
DE112020005406T5 (de) * 2019-11-01 2022-08-18 Xiamen Hongfa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Elektromagnetisches relai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7909179U1 (de) * 1979-03-30 1979-07-05 Siemens Ag, 1000 Berlin Und 8000 Muenchen Elektromagnetisches Relais mit eingespannten Kontaktelementen
JPS5760633A (en) * 1980-09-26 1982-04-12 Fujitsu Ltd Solenoid relay
JPS57168152U (zh) * 1981-04-17 1982-10-22
DE3327782A1 (de) * 1983-08-02 1985-06-27 Hengstler GmbH, 7209 Wehingen Kleinschaltrelais in miniatur-ausfuehrung
DE3538636A1 (de) * 1985-10-30 1987-05-07 Siemens Ag Elektromagnetisches relais
CA2364454C (en) * 1999-03-05 2007-07-31 Kazuhisa Matsuda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2000315448A (ja) * 1999-05-06 2000-11-14 Omron Corp 電磁リレー
JP2002100274A (ja) * 2000-09-26 2002-04-05 Omron Corp 電磁リレー
JP3898021B2 (ja) * 2001-10-05 2007-03-28 株式会社タイコーデバイス 電磁継電器
JP4190379B2 (ja) * 2003-09-12 2008-12-03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複合型電磁継電器
PL1560243T3 (pl) * 2004-01-28 2012-07-31 Tyco Electronics Austria Gmbh Przekaźnik wysokowydajny ze sprężystym stykiem normalnie otwartym
JP4810937B2 (ja) * 2005-09-06 2011-11-0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開閉装置
JP4526465B2 (ja) 2005-10-05 2010-08-18 Necトーキン株式会社 電磁リレー
JP2007273289A (ja) * 2006-03-31 2007-10-18 Omron Corp 電磁継電器
JP5004244B2 (ja) * 2008-05-30 2012-08-22 Necトー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5222669B2 (ja) * 2008-09-16 2013-06-26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KR101251921B1 (ko) 2009-05-21 2013-04-08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전기 액츄에이터 및 이를 구비한 릴레이
EP3059754B1 (en) * 2009-06-23 2022-03-09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5506319B2 (ja) 2009-10-05 2014-05-28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5573250B2 (ja) * 2010-03-09 2014-08-2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封止接点装置
JP5864960B2 (ja) * 2011-09-01 2016-02-17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2013187134A (ja) 2012-03-09 2013-09-19 Panasonic Corp 接点装置
JP5981760B2 (ja) * 2012-04-27 2016-08-31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開閉器
JP5986421B2 (ja) * 2012-04-27 2016-09-06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開閉器及びその接点位置調整方法
JP6094810B2 (ja) * 2013-07-17 2017-03-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KR101638949B1 (ko) * 2014-10-27 2016-07-12 대성전기공업 주식회사 릴레이 장치
KR101677928B1 (ko) * 2014-10-30 2016-11-21 엘에스오토모티브 주식회사 릴레이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212017000281U1 (de) 2019-07-29
US11183351B2 (en) 2021-11-23
WO2018117397A1 (ko) 2018-06-28
US20190304723A1 (en) 2019-10-03
JP6957622B2 (ja) 2021-11-02
JP2020501326A (ja) 2020-01-16
KR101888275B1 (ko) 2018-08-14
KR20180074374A (ko) 2018-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077878U (zh) 继电装置
TW201407258A (zh) 鏡片驅動裝置
CN103311053B (zh) 电磁继电器
CN102957297B (zh) 一种多用途微型音圈电机
RU2015110986A (ru) Электромагнитный исполнительный механизм для вакуумного выключателя среднего напряжения
CN205301780U (zh) 相机模组
CN203536306U (zh) 磁保持继电器
CN201072732Y (zh) 小型单组常闭式继电器
JP2013178930A (ja) 直流電磁接触器
JP7037469B2 (ja) マイクロ継電器
CN204707016U (zh) 一种导磁框架及音圈马达
CN110957880B (zh) 一种小型线性马达结构及其实现方法
JP2007250238A (ja) 電磁継電器
CN202940719U (zh) 一种多用途微型音圈电机
CN208581068U (zh) 移动电源
CN108766839B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衔铁旋转结构
CN114500777A (zh) 摄像模组和终端设备
CN207282405U (zh) 一种防护继电器
CN208110141U (zh) 一种磁轭壳体和双透镜驱动装置
WO2018159060A1 (ja) 電磁継電器およびスマートメータ
CN203069945U (zh) 具有防磁漏结构的相机快门装置
CN102129934A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CN205335169U (zh) 一种位置检知磁传感器
KR101912385B1 (ko)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KR101958234B1 (ko)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