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15406U - 模式切换机构及其电动工具 - Google Patents

模式切换机构及其电动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915406U
CN207915406U CN201721924658.7U CN201721924658U CN207915406U CN 207915406 U CN207915406 U CN 207915406U CN 201721924658 U CN201721924658 U CN 201721924658U CN 207915406 U CN207915406 U CN 2079154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pattern switching
switching mechanism
cantilever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92465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侯维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Dong Cheng Electromechanical Too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Dong Cheng Electromechanical Too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Dong Cheng Electromechanical Tool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Dong Cheng Electromechanical Too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92465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9154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9154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9154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模式切换机构及其电动工具,该模式切换机构包括:导杆、切换片及操作件,所述切换片套设于所述导杆上,所述操作件可枢转的驱动切换片沿导杆轴向滑动;所述模式切换机构还包括转换套筒组件,所述套筒组件包括转换套筒、套设于转换套筒上的一对可动挡圈,所述转换套筒的中部具有台阶,所述一对可动挡圈分别抵接的于台阶的两侧,每一弹簧的一端与可动挡圈抵接,切换片设有悬臂,初始位置,该悬臂位于一对可动挡圈之间且设置于所述台阶外侧,且该悬臂的厚度小于台阶的宽度,模式切换时,所述悬臂驱动一可动挡圈向轴向一端移动,模式切换结束后,该悬臂与台阶对应设置。该模式切换机构可以防止模式切换时发生摩擦生热,且装配方式简单。

Description

模式切换机构及其电动工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工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模式切换机构及其电动工具。
[背景技术]
电动工具例如电锤,用户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进行选择不同的电锤工作模式。例如,由中国发明公告第CN101633163B号中揭露了一种具备多种模式的电锤,操作元件上的突起与联接套筒配合,通过旋转操作元件,突起可促使联接套筒的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实现不同模式间的切换。联接套筒不断旋转,而该突起保持静止,在弹簧压力的作用下,联接套筒与突起之间在保持接触,该接触产生大的摩擦,这种摩擦损耗了部分能量,从而导致电动工具的性能降低。
又例如中国实用新型公告第CN202318260U号中揭露了一种电动工具的传动转换机构,包括:导杆;第一档片,包括两个第一挡板和至少一个第一悬臂,第一挡板上均设置有穿孔,第一档片借助两个第一挡板上的穿孔滑动安装在导杆上,第一悬臂随第一档片滑动;第二档片,包括两个第二挡板和至少一个第二悬臂,第二挡板上均设置有穿孔,第二档片借助两个第二挡板上的穿孔可滑动地安装在导杆上,第二悬臂随第二档片滑动;以及呈凸轮形的调档部件,包括与垂直延伸的轴、及第一、第二圆弧,轴相对于导杆静止,第一、第二圆弧的半径不同,调档部件借助第一圆弧与第二圆弧的不同半径驱动第一档片与第二档片在导杆上沿导杆的纵向滑动;但该传动转换机构结构复杂,且安装不易。
因而,需要对现有电动工具的模式切换机构进行改进,从而减少模式切换动作产生的摩擦,另外需要简化结构进一步方便安装。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小摩擦的模式切换机构及其电动工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模式切换机构 100,安装于电动工具的机壳上,包括:由电机驱动的输入轴8、与输入轴传动连接的输出轴9、导杆1、切换片2及操作件3,所述输入轴驱动输出轴9枢转运动,所述导杆1平行于所述输入轴8,所述切换片2套设于所述导杆1上,所述操作件3可枢转的驱动切换片2沿导杆1轴向滑动;所述模式切换机构100 还包括套设于输入轴8上并一同转动的套筒组件110,所述套筒组件110包括转换套筒4、套设于转换套筒4上的一对可动挡圈5、套设于转换套筒4上一对弹簧6及卡持于转换套筒4两侧的一对固定卡圈7,所述转换套筒4的中部具有台阶4a,所述一对可动挡圈5分别抵接的于台阶4a的两侧,每一弹簧6的一端与可动挡圈5抵接,另外一端与固定卡圈7抵接,所述切换片2设有悬臂2a,初始位置,该悬臂2a位于一对可动挡圈5之间且设置于所述台阶4a外侧,且该悬臂2a的厚度小于台阶4a的宽度,当进行模式切换时,所述悬臂2a驱动一可动挡圈5向轴向一端移动,并挤压所述悬臂2a驱动套筒组件110沿输入轴8同向移动,模式切换结束后,该悬臂2a与台阶对应设置。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转换套筒4上具有两对间隔的凹设4d,该间隔的凹设4d形成所述台阶4a,所述转换套筒4的圆柱面与所述台阶4a齐平,,模式切换时,所述操作件3驱动悬臂2a沿所述圆柱面上滑动。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该模式切换机构100还包括安装于上述输入轴8上的冲击输出件10,该冲击输出件10的前端固设有第一齿轮10a,所述转换套筒4 的后端设有与第一齿轮10a啮合的内齿圈4c。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该模式切换机构100还包括套设于输出轴9上的第二齿轮11,所述转换套筒4的前端设有与第二齿轮11啮合的第三齿轮4b。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该模式切换机构100还包括套设于导杆1上的锁定件 12,该锁定件12上设有卡持第二齿轮11的卡持部12a。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该模式切换机构100还包括弹性元件13,所述锁定件 12的后端具有锁定件挡板12b,所述切换片2的前端具有切换片挡板2b,所述锁定件挡板12b设置于悬臂2a和切换片挡板2b之间,其中所述弹性元件13设置于切换片挡板2b和锁定件挡板12b之间,锁定件12的下端具有阶梯12c,所述弹性元件13将锁定件12预压在切换片2上。
进一步改进方案为:一种电动工具,包括:机壳、位于机壳前端的夹持机构14、安装于机壳内部的传动机构200;该传动机构200包括上述模式切换机构10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离合套筒组件110上设有与台阶4a两侧抵接的一对可动挡圈5,悬臂2a位于一对可动挡圈5之间且设置于所述台阶4a外侧,通过悬臂2a驱动可动挡圈5向轴向一端移动进行模式切换,模式切换结束后,该悬臂2a与台阶对应设置,且设置于切换片2的悬臂 2a的厚度小于台阶4a的宽度,避免了可动挡圈5与悬臂2a接触,以减小可动挡圈5与悬臂2a的摩擦,另外将套筒组件110形成一整体结构后再将其套设于输入轴8上的安装方式有利于简化安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动工具传动机构的立体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模式切换机构主要组成部件的立体视图;
图3是图2中套筒组件的分解视图;
图4是图2中模式切换机构的部分组成部件的立体视图;
图5是图1的剖视图;
100、模式切换机构,110、套筒组件,200、传动结构,1、导杆,2、切换片,2a、悬臂,2b、切换片挡板,3、操作件,4、转换套筒,4a、台阶,4b、第三齿轮,4c、内齿圈,4d、凹设,5、可动挡圈,6、弹簧,7、固定卡圈,8、输入轴,9、输出轴,10、冲击输出件,10a、第一齿轮,11、第二齿轮,12、锁定件,12a、卡持部,12b、锁定挡板,12c、阶梯,13、弹性元件、14、弹性元件,15、气缸,16、冲锤。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
请参照图1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工具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电锤举例说明,该电锤包括:机壳(未图示)、位于机壳前端的夹持机构14、安装于机壳内部由电机驱动的传动机构200,所述夹持机构14用于夹持工具头,所述传动机构200包括模式切换机构100,用户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可以进行四种模式的切换,分别是:钻模式(也称第一模式)、冲击钻模式(也称第二模式)、冲击模式(也称第三模式)、锁轴冲击模式(也称第四模式)。所述传动机构将不同模式下的旋转扭矩或冲击力传递给工具头进行输出。
请参照图2和图4所示,所述模式切换机构100包括由电机驱动的输入轴8、与输入轴传动连接的输出轴9、导杆1、切换片2、锁定件12、弹性元件13及操作件3,所述输入轴驱动输出轴9枢转运动,所述导杆1平行于所述输入轴8,所述切换片2、锁定件12及弹性元件13套设于所述导杆1上,定义电锤的输出方向为前端,所述锁定件12的后端具有锁定件挡板12b,所述切换片2的前端具有切换片挡板2b,所述切换片2后端设有悬臂2a,所述锁定件挡板12b设置于悬臂2a和切换片挡板2b之间,其中所述弹性元件13设置于切换片挡板2b 和锁定件挡板12b之间,锁定件12的下端具有阶梯12c,所述弹性元件13将锁定件12预压在切换片2上。所述切换片2上设有长条形通孔,所述操作件3的圆周上设有安插于长条形通孔内的插销,该操作件3可枢转的驱动切换片2沿导杆1轴向滑动,进一步切换片2带动锁定件12沿导杆1轴向滑动。
请参照图2和图3所示,所述模式切换机构100还包括套设于输入轴8上并一同转动的套筒组件110,所述套筒组件110包括转换套筒4、套设于转换套筒4上的一对可动挡圈5、套设于转换套筒4上一对弹簧6及卡持于转换套筒4 两侧的一对固定卡圈7,所述转换套筒4的中部具有台阶4a,所述一对可动挡圈5分别抵接的于台阶4a的两侧,每一弹簧6的一端与可动挡圈5抵接,另外一端与固定卡圈7抵接,从而弹簧对可动挡圈5朝向中间抵压。套筒组件110 形成一整体后再将其套设于输入轴8上,该安装方式有利于简化安装。
模式切换之前,在初始位置,切换片2上的悬臂2a位于一对可动挡圈5之间且设置于所述台阶4a外侧,且该悬臂2a的厚度小于台阶4a的宽度,避免了可动挡圈5与悬臂2a接触,以减小可动挡圈5与悬臂2a的摩擦。当进行模式切换时,所述悬臂2a驱动一可动挡圈5向轴向一端移动,并挤压所述悬臂2a 驱动套筒组件110沿输入轴8同向移动,模式切换结束后,该悬臂2a与台阶对应设置,上述运动模式也可以理解为可动挡圈5受到推力后压缩弹簧6并向背离台阶的方向运动,模式切换结束后,可动挡圈5复位,悬臂2a回到与台阶相对的位置。
请参照图3所示,所述转换套筒4上具有两对间隔的凹设4d,该间隔的凹设4d形成所述台阶4a,所述转换套筒4的圆柱面与所述台阶4a齐平。在上述模式切换过程中,所述操作件3驱动悬臂2a沿所述圆柱面上滑动,该滑动方式有利于防止悬臂2a在模式切换的复位行程中被台阶4a挡住。
请参照图2至图5所示,该模式切换机构100还包括安装于上述输入轴8 上的冲击输出件10,该冲击输出件10为一种摆杆轴承,该冲击输出件10驱动输出轴9中的气缸15进行往复运动,气缸15带动冲锤16进行冲击输出。该冲击输出件10的前端固设有第一齿轮10a,所述转换套筒4的后端设有与第一齿轮10a啮合的内齿圈4c。
该模式切换机构100还包括套设于输出轴9上的第二齿轮11,所述转换套筒4的前端设有与第二齿轮11啮合的第三齿轮4b。
该模式切换机构100还包括套设于导杆1上的锁定件12,该锁定件12上设有卡持第二齿轮11的卡持部12a。
操作者通过旋转操作元件3以驱动模式切换机构100进入四种不同的模式,当处于第钻模式(也称第一模式)时:所述套筒组件110位于最前端,所述第三齿轮4b与第二齿轮11啮合,所述内齿圈4c与第一齿轮10a分离,此时电锤仅进行旋转输出;当处于冲击钻模式(也称第二模式)时:套筒组件110从钻模式位置向后移动,此时所述第三齿轮4b与第二齿轮11啮合,且所述内齿圈4c 与第一齿轮10a同时啮合,此时电锤旋转和冲击同时输出;当处于冲击模式(也称第三模式)时,所述套筒组件110从冲击钻模式位置向后移动,所述第三齿轮4b与第二齿轮11分离,所述内齿圈4c与第一齿轮10a啮合,此时电锤仅进行冲击输出;当处于锁轴冲击模式(也称第四模式)时,所述套筒组件110位于最后端,所述第三齿轮4b与第二齿轮11分离,所述内齿圈4c与第一齿轮10a 啮合,且所述该锁定件12的卡持部12a卡持于第二齿轮11,从而第二齿轮11 同时旋转的输出轴9无法转动,进一步所述工具头也无法转动,此时电锤仍然进行冲击输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离合套筒组件110上设有与台阶4a两侧抵接的一对可动挡圈5,悬臂2a位于一对可动挡圈5之间且设置于所述台阶4a外侧,通过悬臂2a驱动可动挡圈5向轴向一端移动进行模式切换,模式切换结束后,该悬臂2a与台阶对应设置,且设置于切换片2的悬臂 2a的厚度小于台阶4a的宽度,避免了可动挡圈5与悬臂2a接触,以减小可动挡圈5与悬臂2a的摩擦,另外将套筒组件110形成一整体结构后再将其套设于输入轴8上的安装方式有利于简化安装。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的内容为准。

Claims (8)

1.一种模式切换机构,安装于电动工具的机壳上,包括:
由电机驱动的输入轴(8)、与输入轴传动连接的输出轴(9)、导杆(1)、切换片(2)及操作件(3),所述输入轴驱动输出轴(9)枢转运动,所述导杆(1)平行于所述输入轴(8),所述切换片(2)套设于所述导杆(1)上,所述操作件(3)可枢转的驱动切换片(2)沿导杆(1)轴向滑动;
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切换机构还包括套设于输入轴(8)上并一同转动的套筒组件(110),所述套筒组件(110)包括转换套筒(4)、套设于转换套筒(4)上的一对可动挡圈(5)、套设于转换套筒(4)上一对弹簧(6)及卡持于转换套筒(4)两侧的一对固定卡圈(7),所述转换套筒(4)的中部具有台阶(4a),所述一对可动挡圈(5)分别抵接的于台阶(4a)的两侧,每一弹簧(6)的一端与可动挡圈(5)抵接,另外一端与固定卡圈(7)抵接,所述切换片(2)设有悬臂(2a),初始位置,该悬臂(2a)位于一对可动挡圈(5)之间且设置于所述台阶(4a)外侧,且该悬臂(2a)的厚度小于台阶(4a)的宽度,当进行模式切换时,所述悬臂(2a)驱动一可动挡圈(5)向轴向一端移动,并挤压所述悬臂(2a)驱动套筒组件(110)沿输入轴(8)同向移动,模式切换结束后,该悬臂(2a)与台阶对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式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套筒(4)上具有两对间隔的凹设(4d),该间隔的凹设(4d)形成所述台阶(4a),所述转换套筒(4)的圆柱面与所述台阶(4a)齐平,模式切换时,所述操作件(3)驱动悬臂(2a)沿所述圆柱面上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式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模式切换机构还包括安装于上述输入轴(8)上的冲击输出件(10),该冲击输出件(10)的前端固设有第一齿轮(10a),所述转换套筒(4)的后端设有与第一齿轮(10a) 啮合的内齿圈(4c)。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式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模式切换机构还包括套设于输出轴(9)上的第二齿轮(11),所述转换套筒(4)的前端设有与第二齿轮(11)啮合的第三齿轮(4b)。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式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模式切换机构还包括套设于导杆(1)上的锁定件(12),该锁定件(12)上设有卡持第二齿轮(11)的卡持部(12a)。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式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模式切换机构还包括弹性元件(13),所述锁定件(12)的后端具有锁定件挡板(12b),所述切换片(2)的前端具有切换片挡板(2b),所述锁定件挡板(12b)设置于悬臂(2a)和切换片挡板(2b)之间,其中所述弹性元件(13)设置于切换片挡板(2b)和锁定件挡板(12b)之间,锁定件(12)的下端具有阶梯(12c),所述弹性元件(13)将锁定件(12)预压在切换片(2)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模式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模式切换机构依据套筒组件(110)的不同位置具有四种模式,当处于第一模式时:所述套筒组件(110)位于最前端,所述第三齿轮(4b)与第二齿轮(11)啮合,所述内齿圈(4c)与第一齿轮(10a)分离;当处于第二模式时:套筒组件(110)从第一模式位置向后移动,此时所述第三齿轮(4b)与第二齿轮(11)啮合,且所述内齿圈(4c)与第一齿轮(10a)同时啮合;当处于第三模式时,所述套筒组件(110)从第二模式位置向后移动,此时所述第三齿轮(4b)与第二齿轮(11)分离,所述内齿圈(4c)与第一齿轮(10a)啮合;当处于第四模式时,所述套筒组件(110)位于最后端,此时所述第三齿轮(4b)与第二齿轮(11)分离,所述内齿圈(4c)与第一齿轮(10a)啮合,且所述该锁定件(12)的卡持部(12a)卡持于第二齿轮(11)。
8.一种电动工具,包括:机壳、位于机壳前端的夹持机构(14)、安装于机壳内部的传动机构(200);其特征在于:该传动机构(200)包括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模式切换机构。
CN201721924658.7U 2017-12-30 2017-12-30 模式切换机构及其电动工具 Active CN2079154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924658.7U CN207915406U (zh) 2017-12-30 2017-12-30 模式切换机构及其电动工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924658.7U CN207915406U (zh) 2017-12-30 2017-12-30 模式切换机构及其电动工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915406U true CN207915406U (zh) 2018-09-28

Family

ID=636159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924658.7U Active CN207915406U (zh) 2017-12-30 2017-12-30 模式切换机构及其电动工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91540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84433A (zh) * 2017-12-30 2018-05-04 江苏东成机电工具有限公司 模式切换机构及其电动工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84433A (zh) * 2017-12-30 2018-05-04 江苏东成机电工具有限公司 模式切换机构及其电动工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95730B2 (en) Rotary hammer
CN201425083Y (zh) 多速钻机和带有低速齿轮单个离合器的变速器
EP1808272B1 (en) Power tool comprising a torque limiter
EP2055440A1 (en) Multi-function double-speed rotary hammer
CN201537724U (zh) 具有转换锁紧装置的多模式锤钻机
CN104994997A (zh) 电动工具
CN105058327A (zh) 一种多功能电锤结构
CN207915406U (zh) 模式切换机构及其电动工具
CN103817657A (zh) 冲击工具
CN111730314B (zh) 机械加工用安装有定位防异动结构的压装设备
CN204913814U (zh) 多功能电锤结构
CN104708602A (zh) 旋转锤
WO2012159559A1 (en) Power tool and transmission switching mechanism thereof
CN112296946A (zh) 电锤
CN208880631U (zh) 模式切换机构及其电动工具
CN201940651U (zh) 电钻
CN208005598U (zh) 模式切换机构及其电动工具
CN208759493U (zh) 多功能电锤
CN107984433A (zh) 模式切换机构及其电动工具
CN108316385B (zh) 一种破碎锤及其工作方法
JP3134696U (ja) パワーショベル用作業体取付け装置
CN115199739A (zh) 一种档位调节装置
CN207747002U (zh) 电锤的工作模式切换机构
CN115045995A (zh) 一种档位调节装置及其调节方法
CN113685543A (zh) 一种集成式驻车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