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810424U - 辊筒输送线 - Google Patents

辊筒输送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810424U
CN207810424U CN201820089282.0U CN201820089282U CN207810424U CN 207810424 U CN207810424 U CN 207810424U CN 201820089282 U CN201820089282 U CN 201820089282U CN 207810424 U CN207810424 U CN 2078104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conveyer belt
belt assembly
friction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08928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Jingdong Qiansh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Jingdong Century Trading Co Ltd
Beijing Jingdong Shangk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Jingdong Century Trading Co Ltd, Beijing Jingdong Shangk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Jingdong Century Trad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08928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8104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8104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8104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Belt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辊筒输送线,其包括:输送带组件;辊筒组,其设于所述输送带组件的两侧,用于将所述辊筒组上的物品聚拢于所述输送带组件,或者,用于将所述输送带组件上的物品分散输出;和,摩擦带传动机构,至少部分所述辊筒组中的辊筒通过所述摩擦带传动机构驱动转动。本实用新型利用辊筒与输送带组件相结合,能够实现多个物品的相互分离;利用摩擦带传动机构能够为辊筒提供足够的摩擦力矩,使辊筒转动平稳,且摩擦带传动机构的适应性更强,安装与调试方便快速。

Description

辊筒输送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流仓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辊筒输送线。
背景技术
当今物流行业正在向全面自动化快速迈进,物流自动化即作业过程的设备和设施自动化。辊筒输送线是物流自动化输送线中重要的一种,其主要包括辊筒、机架和驱动装置等。辊筒输送线具有输送量大,速度快,运转轻快,能够实现多品种共线分流输送的特点。
辊筒输送线按布局形式分主要包括水平输送、倾斜输送和转弯输送。现有辊筒输送线的设置形式基本是各个辊筒平行布置,需要转弯的拐角则利用圆锥形辊筒。辊筒输送线基本是正向传送货箱或包裹。传动形式则为电机带动链传动、楔形带传动或圆带传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能够使辊筒所受的驱动力均匀的辊筒输送线。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辊筒输送线,其包括:输送带组件;辊筒组,其设于所述输送带组件的两侧,用于将所述辊筒组上的物品聚拢于所述输送带组件,或者,用于将所述输送带组件上的物品分散输出;和,摩擦带传动机构,至少部分所述辊筒组中的辊筒通过所述摩擦带传动机构驱动转动。
可选地,所述摩擦带传动机构包括:摩擦带;和,动力提供装置,其驱动连接所述摩擦带;其中,所述摩擦带用于与所述辊筒接触,以带动所述辊筒转动。
可选地,所述摩擦带传动机构包括:主动辊,其连接于所述动力提供装置;和,两个从动辊;其中,所述摩擦带围绕所述主动辊和两个所述从动辊设置,且位于两个所述从动辊之间的所述摩擦带用于与所述辊筒接触。
可选地,所述摩擦带传动机构包括张紧辊,其用于张紧所述主动辊与所述从动辊之间的所述摩擦带。
可选地,所述动力提供装置包括:电机;主动轮,其连接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从动轮,其连接所述主动辊;和,传动带,其围绕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设置。
可选地,所述摩擦带传动机构包括:托辊,其设于所述摩擦带的下方,用于支撑所述摩擦带;和,第一调节机构,其连接所述托辊,用于调节所述托辊的高度,进而调节所述摩擦带的高度,以利于所述摩擦带与所述辊筒接触。
可选地,所述第一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调节块,其连接所述托辊;第一螺杆,其穿设于所述第一调节块;和,锁紧件,其设于所述第一调节块,用于将所述第一调节块与所述第一螺杆锁定/解锁。
可选地,所述第一调节机构还包括:支撑板,所述第一螺杆穿设于所述第一调节块和所述支撑板;压缩弹簧,其设于所述第一螺杆,且位于所述第一调节块与所述支撑板之间;和,螺母,其设于所述第一螺杆,且位于所述支撑板远离所述第一调节块的一侧,用于将所述第一螺杆固定于所述支撑板。
可选地,所述辊筒组包括多个所述辊筒,各所述辊筒相对于所述输送带组件中的输送带倾斜设置。
可选地,所述输送带组件包括第一输送带组件和第二输送带组件;所述辊筒组包括第一辊筒组和第二辊筒组;所述第一输送带组件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辊筒组;所述第一辊筒组用于将物品聚拢输送至所述第一输送带组件;所述第二输送带组件设于所述第一输送带组件的输出端,用于输送所述第一输送带组件输出的物品;所述第二输送带组件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二辊筒组;所述第二辊筒组用于将所述第二输送带组件上的物品分散输出。
可选地,所述第一辊筒组和/或所述第二辊筒组中的辊筒通过至少两个所述摩擦带传动机构驱动转动。
可选地,所述输送带组件包括第三输送带组件,其设于所述第二辊筒组远离所述第二输送带组件的一侧,用于运输所述第二辊筒组输送的物品。
可选地,所述辊筒组包括第三辊筒组,其设于所述第三输送带组件远离所述第二辊筒组的一侧,用于限制所述第三输送带组件上的物品偏离所述第三输送带组件。
可选地,所述第三辊筒组包括多个辊筒,所述第三辊筒组中的部分所述辊筒为电动辊筒,所述电动辊筒通过圆带带动所述第三辊筒组中的其他辊筒转动。
可选地,所述第二输送带组件中的输送带所在的水平面高于所述第二辊筒组中的辊筒所在的水平面。
可选地,所述输送带组件包括:输送带,其底部设有凸起;和,托板,其设于所述输送带下方;所述托板顶部设有凹槽;其中,所述凸起用于与所述凹槽配合,以防止所述输送带跑偏。
可选地,所述辊筒组包括:框架;多个所述辊筒,各所述辊筒的长度不等,均设于所述框架内;和,第二调节机构,至少一个所述辊筒的第一端部设有所述第二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辊筒与所述框架的相对位置,利于所述辊筒的第二端与所述框架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调节机构包括:支撑架,其设于所述框架内;第二调节块,其设于所述支撑架内,且连接所述辊筒;和,第二调节螺杆,其穿设于所述第二调节块,且与所述第二调节块螺纹连接。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辊筒组设于输送带组件的两侧,能够将辊筒组上的物品聚拢于输送带组件,或者,能够将输送带组件上的物品分散输出;且至少部分辊筒组中的辊筒通过摩擦带传动机构驱动转动,摩擦带传动机构的适应性更强,安装与调试方便快速,能够为辊筒提供均匀足够的摩擦力矩,使辊筒转动平稳。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辊筒输送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辊筒输送线的俯视示意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摩擦带传动机构的安装示意图;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摩擦带传动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摩擦带传动机构的透视示意图;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第一调节机构的示意图;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输送带组件的示意图;
图8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输送带组件中的托板示意图;
图9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第二调节机构的示意图;
图10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辊筒组的部分示意图;
图11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辊筒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中标号:
10-输送带组件;11-第一输送带组件;12-第二输送带组件;13-第三输送带组件;14-托板;15-凹槽;16-输送带;17-动力机构;
20-辊筒组;21-第一辊筒组;22-第二辊筒组;23-第三辊筒组;24-框架;25-辊筒;251-电动辊筒;26-定位螺栓;27-钣金支撑;
30-摩擦带传动机构;
31-摩擦带;
32-动力提供装置;321-电机;322-主动轮;323-从动轮;324-传动带;325-张紧轮;
33-主动辊;34-从动辊;35-张紧辊;351-第三调节块;36-托辊;
37-第一调节机构;371-第一调节块;372-第一螺杆;373-锁紧件;374-支撑板;375-压缩弹簧;376-螺母;
38-锁紧机构;
40-第二调节机构;41-支撑架;42-第二调节块;43-第二调节螺杆;
50-机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图2所示,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辊筒输送线,其包括输送带组件10、辊筒组20和摩擦带传动机构30(如图3所示)。
如图1、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辊筒组20设于输送带组件10的两侧,用于将辊筒组20上的物品聚拢于输送带组件10,或者,用于将输送带组件10上的物品分散输出。利用辊筒的特点与输送带组件10相结合,实现多个物品的单件分离功能。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辊筒组20中的辊筒25通过摩擦带传动机构30驱动转动。摩擦带传动机构30的适应性更强,安装与调试方便快速,互相性强,能够为辊筒提供均匀、足够的摩擦力矩,使辊筒转动平稳,布局方面可使整体结构更加稳固,允许货流量较大,并且承载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辊筒组20包括多个辊筒25,各辊筒25相对于输送带组件10中的输送带倾斜设置,以利于将辊筒组20上的物品聚拢于输送带组件10,或者,以利于将输送带组件10上的物品分散输出。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摩擦带传动机构30包括摩擦带31和动力提供装置32。
其中,动力提供装置32驱动连接摩擦带31;摩擦带31用于与辊筒25接触,以带动辊筒25转动。
采用摩擦带31与辊筒25接触的方式驱动辊筒25转动,能够为倾斜设置的辊筒25提供均匀、足够的摩擦力矩,使辊筒25转动平稳,整体结构更加稳固,允许货流量较大并且承载大。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摩擦带传动机构30包括主动辊33和两个从动辊34。
其中,主动辊33连接于动力提供装置32。
摩擦带31围绕主动辊33和两个从动辊34设置,且位于两个从动辊34之间的摩擦带31用于与辊筒25接触。
动力提供装置32提供动力驱动主动辊33转动,主动辊33通过摩擦带31带动从动辊34转动,进而驱动摩擦带31运行,以驱动辊筒25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摩擦带传动机构30包括张紧辊35,其用于张紧主动辊33与从动辊34之间的摩擦带31。
可选地,张紧辊35设有两个,主动辊33与每一从动辊34之间均设置一张紧辊35。
如图4所示,进一步地,包括两个第三调节块351,两个第三调节块351分别连接一张紧辊35,两个第三调节块351设于杆上,且通过锁紧螺钉与杆锁紧/解锁。两个第三调节块351用于调节两个张紧辊35之间的距离,以调节对摩擦带31的张紧力。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动力提供装置32包括:电机321、主动轮322、从动轮323和传动带324。
其中,主动轮322连接电机321的输出端。从动轮323连接主动辊33。传动带324围绕主动轮322和从动轮323设置。
电机321提供动力驱动主动轮322转动,主动轮322通过传动带324带动从动轮323转动,从动轮323连接主动辊33,进而驱动主动辊33转动。
可选地,整个摩擦带传动机构30可以设于一安装板上,通过安装板将整个摩擦带传动机构30安装在辊筒输送线的机架50上。
进一步地,摩擦带31与安装板成预设角度布置,例如:20度布置,这样设置便于安装板与机架50的连接,且利于摩擦带31与倾斜设置的辊筒25的轴向垂直。
可选地,安装板上可以设有锁紧机构38,锁紧机构38用于将安装板与机架50连接。进一步地,锁紧机构38可以采用调节螺栓的形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动力提供装置32包括张紧轮325,张紧轮325用于张紧传动带324。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电机321通过同步带轮(主动轮322、传动带324和从动轮323)带动主动辊33和从动辊34,通过张紧辊35预紧摩擦带31,通过张紧轮325预紧传动带324,调节方便,锁定可靠。
如图4、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摩擦带传动机构30包括托辊36和第一调节机构37。
其中,如图5所示,托辊36设于摩擦带31的下方,用于支撑摩擦带31。
第一调节机构37连接托辊36,用于调节托辊36的高度,进而调节摩擦带31的高度,以利于摩擦带31与辊筒25接触。
可选地,在每个托辊36的两侧均设有第一调节机构37,以利于摩擦带传动机构30在安装时,使摩擦带31充分接触辊筒25。
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调节机构37包括第一调节块371、第一螺杆372和锁紧件373。
其中,第一调节块371连接托辊36。
第一螺杆372穿设于第一调节块371。
锁紧件373设于第一调节块371,用于将第一调节块371与第一螺杆372锁定/解锁。
进一步地,锁紧件373可以采用螺钉。松开螺钉,第一调节块371与第一螺杆372解锁,拧紧螺钉,第一调节块371与第一螺杆372锁紧。
可选地,第一调节机构37可以是弹簧预紧装置。第一调节机构37可以包括支撑板374、压缩弹簧375和螺母376。
其中,第一螺杆372穿设于第一调节块371和支撑板374。
压缩弹簧375设于第一螺杆372,且位于第一调节块371与支撑板374之间。
螺母376设于第一螺杆372,且位于支撑板374远离第一调节块371的一侧,用于将第一螺杆372固定于支撑板374。
第一螺杆372可以设于机架50上。
支撑板374可以设于机架50上。
由于人工调节很难保障每根辊筒25受力的均匀性,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调节机构37,在现场安装时,只需要通过锁紧件373解锁第一调节块371与第一螺杆372的连接,释放压缩弹簧375,使第一调节块371带动托辊36上升,即利于摩擦带31与辊筒25充分接触,调节方便。
进一步地,可以通过螺母376来调节增加或降低压缩弹簧375的预紧力,调试后满足设备运行需要则可以固定锁紧锁紧件373。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输送带组件10包括第一输送带组件11和第二输送带组件12;辊筒组20包括第一辊筒组21和第二辊筒组22。
第一输送带组件11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辊筒组21;第一辊筒组21用于将物品聚拢输送至第一输送带组件11。
第二输送带组件12设于第一输送带组件11的输出端,用于输送第一输送带组件11输出的物品。
第二输送带组件12两侧分别设有第二辊筒组22;第二辊筒组22用于将第二输送带组件12上的物品分散输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输送带组件10包括第三输送带组件13,其设于第二辊筒组22远离第二输送带组件12的一侧,用于运输第二辊筒组22输送的物品。
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可以将大小不等的物品倾倒在第一输送带组件11两侧的第一辊筒组21上,通过第一辊筒组21将物品聚拢输送至第一输送带组件11,继而通过第一输送带组件11输送至第二输送带组件12,第二输送带组件12上的物品进而通过其两侧设置的第二辊筒组22分散输出,最终通过第三输送带组件13有序排列输出,实现物流包裹单件分离的功能,结构简洁,可靠安全,安装调节省时省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辊筒组20包括第三辊筒组23,其设于第三输送带组件13远离第二辊筒组22的一侧,用于限制第三输送带组件13上的物品偏离第三输送带组件13。
通过设置第三辊筒组23利于调节大小不一的物品,防止其偏离第三输送带组件13。
在一些实施例中,辊筒输送线包括:聚拢段,其包括中间第一输送带组件11和两侧第一辊筒组21;分散聚拢段,其包括第二输送带组件12和两个第三输送带组件13,两组第二辊筒组22和两翼电动第三辊筒组23,可以实现三道的聚拢与分散,实现物流包裹的单件分离。
在实际设置时,可以根据前期货流量要求设置辊筒组20的长宽尺寸,再由整体尺寸设置辊筒25与输送带组件10的倾斜角度,例如:布置角度为20度。利用摩擦带31在辊筒25下方摩擦传动的形式,保证各个辊筒25都可以得到相等的传动力矩,平稳地运转。
由于第一辊筒组21和第二辊筒组22较宽,单根辊筒25跨距较大,为了保证辊筒25的刚度,摩擦带31的布置尽量托在每根辊筒25的中部,并且摩擦带31的传送方向与辊筒25垂直。第一辊筒组21和第二辊筒组22均可以采用至少两个摩擦带传动机构驱动转动。
由于第三输送带组件13两侧聚拢时不需要太宽的辊筒线,因此,第三辊筒组23相对较窄,这种宽度如使用摩擦带传动机构30是不合理的。因此可以选用电动辊筒251传动形式,圆带联动从动辊筒。
可选地,第三辊筒组23可以采用电动辊筒251作为主动辊筒,通过圆带带动第三辊筒组23中的其他辊筒25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利于第二输送带组件12中的物品从第二辊筒组22分散输出,第二输送带组件12中的输送带16所在的水平面高于第二辊筒组22中的辊筒25所在的水平面。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输送带组件10共有四组。第一输送带组件11、第二输送带组件12以及两个第三输送带组件13的结构相同。
由于包裹物品会从第一辊筒组21交叉运送到第一输送带组件11上,从第二辊筒组22交叉运送到第三输送带组件13,因此,第一输送带组件11和第三输送带组件13的水平位置与辊筒25一致。
由于经过第二输送带组件12会有序的排列包裹,第二输送带组件12中间部分具有剔除与分散功能,因此,第二输送带组件12的水平高度比辊筒25高出10至20毫米,保障第一输送带组件11和第二输送带组件12对接顺利平稳,且保障姿态正确的已分离的包裹不会被错误剔除。
如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输送带组件10包括输送带16和托板14。托板14设于输送带16的下方,输送带16通过托板14进行支撑。
输送带16的底部设有凸起。如图8所示,托板14顶部设有凹槽15。凸起用于与凹槽15配合,以防止输送带16跑偏。
在一些实施例中,输送带组件10在整体系统中起到了排列包裹,平稳分离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输送带组件10包括动力机构17,输送带16通过动力机构17驱动运转。动力机构17与摩擦带传动机构30的电机传动形式类似。
由于输送带组件10的整体设计尺寸较长,为避免运行过程中输送带16的跑偏现象出现,输送带16两端的从动辊中间设有导槽,在托板14上装有尼龙滑条共同与输送带16背侧的梯形凸起配合传动,防止跑偏。
如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辊筒组20包括框架24、多个辊筒25和第二调节机构40。
框架24可以用螺钉拼合固定。
多个辊筒25倾斜设于框架24内,各辊筒25的长度不等。
至少一个辊筒25的第一端部设有第二调节机构40,第二调节机构40用于调节辊筒25与框架24的相对位置,利于辊筒25的第二端与框架24连接。
如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调节机构40包括支撑架41、第二调节块42和第二调节螺杆43。
支撑架41设于框架24内。
第二调节块42设于支撑架41内,且连接辊筒25。
第二调节螺杆43穿设于第二调节块42,且与第二调节块42螺纹连接。
通过转动第二调节螺杆43能够驱动第二调节块42沿支撑架41移动,以调节辊筒25在框架24的位置和角度。
对于靠近边缘的辊筒25,由于彼此间具有角度,因此辊筒25的长短不一,不能保证互换性,因此设置了第二调节机构40。
可选地,第二调节机构40的顶部设置尼龙块,利于包裹物品平稳顺利的通过第二调节机构40。
通过第二调节螺杆43与第二调节块42的配合来调节辊筒25达到准确的位置,最终用螺钉锁紧。
如图11所示,可选地,通过定位螺栓26和钣金支撑27将辊筒25与框架24固定。
对于具有角度布置的辊筒线,安装调节角度间距是必不可少的,当调节完毕后利用螺钉与螺母的形式锁紧即可,可靠简捷。
上述至少一个实施例可实现全自动化杂乱物流包裹的单件分离排序,利用辊筒特点与输送带组件相结合实现单件分离的基本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第三”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上述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18)

1.一种辊筒输送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送带组件(10);
辊筒组(20),其设于所述输送带组件(10)的两侧,用于将所述辊筒组(20)上的物品聚拢于所述输送带组件(10),或者,用于将所述输送带组件(10)上的物品分散输出;和,
摩擦带传动机构(30),至少部分所述辊筒组(20)中的辊筒(25)通过所述摩擦带传动机构(30)驱动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筒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带传动机构(30)包括:
摩擦带(31);和,
动力提供装置(32),其驱动连接所述摩擦带(31);
其中,所述摩擦带(31)用于与所述辊筒(25)接触,以带动所述辊筒(25)转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辊筒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带传动机构(30)包括:
主动辊(33),其连接于所述动力提供装置(32);和,
两个从动辊(34);
其中,所述摩擦带(31)围绕所述主动辊(33)和两个所述从动辊(34)设置,且位于两个所述从动辊(34)之间的所述摩擦带(31)用于与所述辊筒(25)接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辊筒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带传动机构(30)包括张紧辊(35),其用于张紧所述主动辊(33)与所述从动辊(34)之间的所述摩擦带(31)。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辊筒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提供装置(32)包括:
电机(321);
主动轮(322),其连接所述电机(321)的输出端;
从动轮(323),其连接所述主动辊(33);和,
传动带(324),其围绕所述主动轮(322)和所述从动轮(323)设置。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辊筒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带传动机构(30)包括:
托辊(36),其设于所述摩擦带(31)的下方,用于支撑所述摩擦带(31);和,
第一调节机构(37),其连接所述托辊(36),用于调节所述托辊(36)的高度,进而调节所述摩擦带(31)的高度,以利于所述摩擦带(31)与所述辊筒(25)接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辊筒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机构(37)包括:
第一调节块(371),其连接所述托辊(36);
第一螺杆(372),其穿设于所述第一调节块(371);和,
锁紧件(373),其设于所述第一调节块(371),用于将所述第一调节块(371)与所述第一螺杆(372)锁定/解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辊筒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机构(37)还包括:
支撑板(374),所述第一螺杆(372)穿设于所述第一调节块(371)和所述支撑板(374);
压缩弹簧(375),其设于所述第一螺杆(372),且位于所述第一调节块(371)与所述支撑板(374)之间;和,
螺母(376),其设于所述第一螺杆(372),且位于所述支撑板(374)远离所述第一调节块(371)的一侧,用于将所述第一螺杆(372)固定于所述支撑板(374)。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筒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辊筒组(20)包括多个所述辊筒(25),各所述辊筒(25)相对于所述输送带组件(10)中的输送带(16)倾斜设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筒输送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带组件(10)包括第一输送带组件(11)和第二输送带组件(12);所述辊筒组(20)包括第一辊筒组(21)和第二辊筒组(22);
所述第一输送带组件(11)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辊筒组(21);所述第一辊筒组(21)用于将物品聚拢输送至所述第一输送带组件(11);
所述第二输送带组件(12)设于所述第一输送带组件(11)的输出端,用于输送所述第一输送带组件(11)输出的物品;
所述第二输送带组件(12)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二辊筒组(22);所述第二辊筒组(22)用于将所述第二输送带组件(12)上的物品分散输出。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辊筒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筒组(21)和/或所述第二辊筒组(22)中的辊筒(25)通过至少两个所述摩擦带传动机构(30)驱动转动。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辊筒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组件(10)包括第三输送带组件(13),其设于所述第二辊筒组(22)远离所述第二输送带组件(12)的一侧,用于运输所述第二辊筒组(22)输送的物品。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辊筒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辊筒组(20)包括第三辊筒组(23),其设于所述第三输送带组件(13)远离所述第二辊筒组(22)的一侧,用于限制所述第三输送带组件(13)上的物品偏离所述第三输送带组件(13)。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辊筒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辊筒组(23)包括多个辊筒(25),部分所述辊筒(25)为电动辊筒(251),所述电动辊筒(251)通过圆带带动所述第三辊筒组(23)中的其他辊筒(25)转动。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辊筒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送带组件(12)中的输送带(16)所在的水平面高于所述第二辊筒组(22)中的辊筒(25)所在的水平面。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筒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组件(10)包括:
输送带(16),其底部设有凸起;和,
托板(14),其设于所述输送带(16)下方;所述托板(14)顶部设有凹槽(15);
其中,所述凸起用于与所述凹槽(15)配合,以防止所述输送带(16)跑偏。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筒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辊筒组(20)包括:
框架(24);
多个所述辊筒(25),各所述辊筒(25)的长度不等,均设于所述框架(24)内;和,
第二调节机构(40),至少一个所述辊筒的第一端部设有所述第二调节机构(40),用于调节所述辊筒(25)与所述框架(24)的相对位置,利于所述辊筒(25)的第二端与所述框架(24)连接。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辊筒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机构(40)包括:
支撑架(41),其设于所述框架(24)内;
第二调节块(42),其设于所述支撑架(41)内,且连接所述辊筒(25);和,
第二调节螺杆(43),其穿设于所述第二调节块(42),且与所述第二调节块(42)螺纹连接。
CN201820089282.0U 2018-01-19 2018-01-19 辊筒输送线 Active CN2078104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089282.0U CN207810424U (zh) 2018-01-19 2018-01-19 辊筒输送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089282.0U CN207810424U (zh) 2018-01-19 2018-01-19 辊筒输送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810424U true CN207810424U (zh) 2018-09-04

Family

ID=633245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089282.0U Active CN207810424U (zh) 2018-01-19 2018-01-19 辊筒输送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810424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32327A (zh) * 2018-10-31 2019-01-04 苏州悦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货物运输线的聚中装置
CN109436658A (zh) * 2018-12-11 2019-03-08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产品分类输送装置及方法
CN112918794A (zh) * 2021-01-25 2021-06-08 江苏首华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三元催化器封装总成自动下料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32327A (zh) * 2018-10-31 2019-01-04 苏州悦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货物运输线的聚中装置
CN109436658A (zh) * 2018-12-11 2019-03-08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产品分类输送装置及方法
CN112918794A (zh) * 2021-01-25 2021-06-08 江苏首华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三元催化器封装总成自动下料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810424U (zh) 辊筒输送线
CN206886068U (zh) 一种输送带装置
CN103332435A (zh) 一种输送装置
CN213325211U (zh) 一种用于皮带输送机的导料装置
CN112193715A (zh) 物流分拣设备及物品输送方法
CN206288599U (zh) 一种输送调节装置
CN209871474U (zh) 可调宽度的输送装置
CN213678440U (zh) 物流分拣设备
CN110239923A (zh) 一种双输出传动箱及其应用的安瓿瓶卧转立装置
CN211168739U (zh) 分拣输送系统
CN112044815A (zh) 皮带输送机的后段整料装置
JP2001039532A (ja) パッケージの中へ積み重ねられた平積み物を回転させる装置
CN202130796U (zh) 可调角度式皮带输送机
CN109665256A (zh) 一种便于对输送带进行更换和角度调节的带式输送机
CN208413131U (zh) 一种物流信息采集线的均匀投料装置
CN210437882U (zh) 一种用于传送工件的传送装置及具有其的生产线
CN108263850B (zh) 递送装置及自助设备
CN112777269A (zh) 一种钢材加工设备中的上料机构
CN110654826A (zh) 一种行李托盘水平分流装置
CN217755321U (zh) 一种自助托运输送机组
CN211520618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缸盖用辊道线架
CN209367249U (zh) 分流机
CN209441747U (zh) 一种用于无托盘打包的循环输送机
CN211520769U (zh) 一种用于发动机缸盖的转运设备
CN218023703U (zh) 一种硅片皮带输送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801

Address after: 300 457 days First Floor, Phase 2, No. 10 Fourth Avenue, Jinsh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Patentee after: Tianjin Jingdong Shentuo Robot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East Building 11, 100195 Beijing city Haidian District xingshikou Road No. 65 west Shan creative garden district 1-4 four layer of 1-4 layer

Co-patentee before: Beijing Jingdong Century Commerce Co., Ltd.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Jingdong Shangk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525

Address after: Room A1905, 19th floor, No. 2 Building, 18 Kechuang 11th Street, Beijing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Jingdong Qiansh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00 457 days First Floor, Phase 2, No. 10 Fourth Avenue, Jinsh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Patentee before: Tianjin Jingdong Shentuo Robot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