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99378U - 加热舱及具有该加热舱的灶体 - Google Patents

加热舱及具有该加热舱的灶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799378U
CN207799378U CN201820222673.5U CN201820222673U CN207799378U CN 207799378 U CN207799378 U CN 207799378U CN 201820222673 U CN201820222673 U CN 201820222673U CN 207799378 U CN207799378 U CN 2077993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lkhead
nacelle
temperature
heating
heating compar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22267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俊旭
杨威
刘洁
周锐
钟华星
王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icro kitchen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i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ic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i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22267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7993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7993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7993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加热舱及具有该加热舱的灶体,加热舱内部具有用于容纳容器锅的内腔,加热舱的一侧具有用于给容器锅进出内腔的开口,加热舱的舱壁的多侧埋设有加热组件;舱壁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组件,用于采集舱壁的温度;舱壁还设置有温度突跳开关组件,用于在舱壁的温度超过预设的阀值时暂时断开加热组件的电路。由于温度传感器能够采集舱壁的温度,便于外部控制器件控制加热组件的功率或者通断,同时温度突跳开关组件能够在温度传感器失效的情况下,若温度过高则暂时断开加热组件的电路,起到第二层温度保护的作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提高了加热组件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加热舱及具有该加热舱的灶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加热舱及具有该加热舱的灶体。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CN201710245551.8和中国专利CN201710244509.4提出了加热熟化食物的机构,包括灶体总成、锅体和起锅结构,锅体为分体式锅,该分体式锅包括第一容器锅和第二容器锅;灶体总成包括用于放置第一容器锅的第一容器灶体和用于放置第二容器锅的第二容器灶体;第一容器灶体和第二容器灶体的敞口对合形成闭合的灶体总成。起锅结构包括:电机、传动装置以及使两个容器灶体发生绕轴转动的旋转装置;其中,电机、传动装置以及旋转装置依次传动连接,电机通过传动装置驱动旋转装置转动,使两个容器灶体完成打开的动作。
但这两篇专利公开的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加热熟化食物的过程,灶体处于高温状态,在高温条件下,控制器件、传感器容易损坏,导致起锅结构容易卡死,严重情况下甚至烧毁电机。若改成人工起锅,分体式的第一容器灶体和第二容器灶体的扣合与打开人工操作时难度较大。而且,现有技术中起锅结构中的齿轮、电机等直接裸露在外部环境中,存在安全隐患。此外,现有技术中加热舱体积较大、加热组件的控制单元在高温环境下容易失效,既存在安全隐患,也难以维护。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加热舱及具有该加热舱的灶体,用于解决前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具体地,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加热舱,所述加热舱内部具有用于容纳容器锅的内腔,所述加热舱的一侧具有用于给所述容器锅进出所述内腔的开口,所述加热舱的舱壁的多侧埋设有加热组件;
所述舱壁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组件,用于采集所述舱壁的温度;
所述舱壁还设置有温度突跳开关组件,用于在所述舱壁的温度超过预设的阀值时暂时断开所述加热组件的电路。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舱内设置有托架,所述托架被配置为能够从所述开口进出所述加热舱;所述托架固定连接有门板,所述托架完全进入所述加热舱时所述门板封闭所述开口。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舱的外部固定连接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用于连接外部的转动支撑装置。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舱壁具有排油烟管,所述排油烟管贯穿所述舱壁且相对于所述舱壁伸出预设长度。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舱包括第一舱体和第二舱体,所述第一舱体和所述第二舱体扣在一起形成所述内腔,所述开口在所述第一舱体和所述第二舱体上各具有一部分,所述第一舱体和所述第二舱体之间可拆卸连接。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舱体的舱壁中埋设有第一加热组件,所述第二舱体的舱壁中埋设有第二加热组件;
和/或,所述第一加热组件的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加热组件的功率。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温度传感器组件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舱体的舱壁上,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二舱体的舱壁上;
所述温度突跳开关组件包括第一温度突跳开关和第二温度突跳开关,所述第一温度突跳开关设置在所述第一舱体的舱壁上,所述第二温度突跳开关设置在所述第二舱体的舱壁上,所述第一温度突跳开关用于在所述第一舱体的舱壁的温度超过预设的阀值时暂时断开所述第一加热组件的电路,所述第二温度突跳开关用于在所述第二舱体的舱壁的温度超过预设的阀值时暂时断开所述第二加热组件的电路。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舱体包括第一底壁和第一侧壁,所述第一底壁在所述开口处设置有外翻的第一翻边;
和/或,所述第二舱体包括第二底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二底壁在所述开口处设置有有外翻的第二翻边。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底壁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底壁的尺寸,所述第二侧壁的外缘设置有第三翻边,所述第一舱体和所述第二舱体扣合一起时,所述第三翻边与所述第一侧壁抵接;
和/或,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三翻边之间设置有多个加强筋。
一种灶体,包括前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加热舱。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加热舱内部具有用于容纳容器锅的内腔,加热舱的一侧具有用于给容器锅进出内腔的开口,加热舱的舱壁的多侧埋设有加热组件;舱壁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组件,用于采集舱壁的温度;舱壁还设置有温度突跳开关组件,用于在舱壁的温度超过预设的阀值时暂时断开加热组件的电路。由于温度传感器能够采集舱壁的温度,便于外部控制器件控制加热组件的功率或者通断,同时温度突跳开关组件能够在温度传感器失效的情况下,若温度过高则暂时断开加热组件的电路,起到第二层温度保护的作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提高了加热组件的安全性。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热舱的第一斜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热舱的第二斜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热舱的第一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热舱的第二爆炸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舱体的第一斜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舱体的第二斜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舱体的第一斜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舱体的第二斜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加热组件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托架与容器锅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202-门板;
203-连接轴;
204-排油烟管;
205-加热舱;
2052-第一舱体;
20521-第一底壁;
20522-第一侧壁;
20523-第一翻边;
20524-第一管座;
20525-第一埋设孔;
2051-第二舱体;
20511-第二底壁;
20512-第二侧壁;
20513-第三翻边;
20514-第二翻边;
20515-加强筋;
20516-第二管座;
20517-第二埋设孔;
206-第二加热组件;
207-第一加热组件;
208-托架;
2081-台阶;
2091-第二温度传感器;2092-第一温度传感器;
2101-第二温度突跳开关;
2102-第一温度突跳开关;
400-容器锅。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更全面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可具有各种实施例,并且可在其中做出调整和改变。然而,应理解:不存在将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限于在此公开的特定实施例的意图,而是应将本实用新型理解为涵盖落入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调整、等同物和/或可选方案。
在下文中,可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包括”或“可包括”指示所公开的功能、操作或元件的存在,并且不限制一个或更多个功能、操作或元件的增加。此外,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中所使用,术语“包括”、“具有”及其同源词仅意在表示特定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并且不应被理解为首先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的存在或增加一个或更多个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的可能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中,表述“或”或“A或/和B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同时列出的文字的任何组合或所有组合。例如,表述“A或B”或“A或/和B中的至少一个”可包括A、可包括B或可包括A和B二者。
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表述(诸如“第一”、“第二”等)可修饰在各种实施例中的各种组成元件,不过可不限制相应组成元件。例如,以上表述并不限制所述元件的顺序和/或重要性。以上表述仅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其它元件区别开的目的。例如,第一用户装置和第二用户装置指示不同用户装置,尽管二者都是用户装置。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元件可被称为第二元件,同样地,第二元件也可被称为第一元件。
应注意到: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定义,“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是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需要理解的是,文中指示方位或者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并且并非意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如在此所使用,单数形式意在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另有指示。除非另有限定,否则在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所述术语(诸如在一般使用的词典中限定的术语)将被解释为具有与在相关技术领域中的语境含义相同的含义并且将不被解释为具有理想化的含义或过于正式的含义,除非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中被清楚地限定。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热舱205,该加热舱205可设置在用于加热熟化食物的灶体中。
具体地,请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加热舱205内部具有用于容纳容器锅400的内腔,加热舱205的一侧具有用于给容器锅400进出内腔的开口,加热舱205的舱壁的多侧埋设有加热组件;舱壁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组件,用于采集舱壁的温度;舱壁还设置有温度突跳开关组件,用于在舱壁的温度超过预设的阀值时暂时断开加热组件的电路。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加热舱205,加热舱205包括第一舱体2052和第二舱体2051,第一舱体2052和第二舱体2051扣在一起形成内腔,第一舱体2052和第二舱体2051之间可拆卸连接。具体地,第一舱体2052位于容器锅400的上侧,第二舱体2051位于容器锅400的下侧,第一舱体2052和第二舱体2051上下扣合在一起并可通过螺栓等紧固件固定连接,由于螺栓的可拆卸特性,使得第一舱体2052和第二舱体2051之间也可以拆卸,即第一舱体2052和第二舱体2051之间可拆卸连接。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示例性的容器锅400,该容器锅400包括具有导热特性且能够扣合在一起的第一本体401和第二本体402。其中,第一本体401和第二本体402的导热特性来自于其材料特性,例如可以由铝箔等金属材料制作第一本体401和第二本体402。除此之外,也可以是铝合金箔、铁箔或铁合金箔材质,或者为含铝或铁的复合层。铝具有导热性好的特点,是作为锅的优质材料,其做成的容器锅400成本较低,可以作为一次性材料。此外,为实现导热特性,除金属箔外,第一本体401和第二本体402也可以采用非金属材料,例如一些可抵抗200-400度高温的有机复合材料。当第一本体401和第二本体402扣合在一起时,形成闭合环境,能够保存食物,由于第一本体401和第二本体402具有导热特性,当容器锅400置于加热舱205等加热环境中时,外界的热量能够迅速传递给第一本体401和第二本体402,利用第一本体401和第二本体402的高温将容器锅400内的食物熟化。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图9,第一舱体2052的舱壁中埋设有第一加热组件207,第二舱体2051的舱壁中埋设有第二加热组件206。其中,第一加热组件207和第二加热组件206优选由电加热管制成,作为一种优选的结构类型,第二加热组件206的主体结构为U形管,其两端均具有相对于U形管垂直的弯折部,并从弯折部引出导线。由于第一舱体2052和第二舱体2051都能发热,使得容器锅400内食物的多侧能同时受热,由此,食物受热更均匀,熟化速度也更快,还能提升食物的口感,提升了用户体验。
请参阅图5、图6,作为一种优选的第一舱体2052,第一舱体2052包括第一底壁20521和第一侧壁20522。具体地,第一侧壁20522由第一底壁20521的外周垂直或者倾斜伸出,第一侧壁20522的首尾两端并不闭合,以形成加热舱205的开口的一部分。优选地,第一底壁20521的外表面具有第一管座20524,第一管座20524内设置有与第一加热组件207的形状匹配的管孔,使得第一加热组件207埋设在第一管座20524内,且第一加热组件207仅引出导线的端部伸出管口。优选地,第一底壁20521在开口处设置有外翻的第一翻边20523。与现有技术中将加热管设置在卡槽中相比,第一加热组件207不再直接暴露在环境中,减少了安全隐患,加热效率也更高。
请参阅图7、图8,作为一种优选的第二舱体2051,第二舱体2051包括第二底壁20511和第二侧壁20512。具体地,第二侧壁20512由第二底壁20511的外周垂直或者倾斜伸出,第二侧壁20512的首尾两端并不闭合,以形成加热舱205的开口的一部分。优选地,第二底壁20511的外表面具有第二管座20516,第二管座20516内设置有与第二加热组件206的形状匹配的管孔,使得第二加热组件206埋设在第二管座20516内,且第二加热组件206仅引出导线的端部伸出管口。优选地,第二底壁20511在开口处设置有外翻的第二翻边20514。与现有技术中将加热管设置在卡槽中相比,第二加热组件206不再直接暴露在环境中,减少了安全隐患,加热效率也更高。
优选地,第一加热组件207的功率大于第二加热组件206的功率。若加热舱205处于水平静止状态,在重力的作用下,食物位于容器锅400的底部,此时第一舱体2052的加热功率较大,利于食物加热熟化,容器锅400顶部没有食物,此时第二舱体2051恰好加热功率较小,能够避免能源浪费,因此,通过上述设置,实现了快速加热食物与节能之间的均衡。
本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组件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2092和第二温度传感器2091,第一温度传感器2092设置在第一舱体2052的舱壁上,第二温度传感器2091设置在第二舱体2051的舱壁上。
本实施例中,温度突跳开关组件包括第一温度突跳开关2102和第二温度突跳开关2101,第一温度突跳开关2102设置在第一舱体2052的舱壁上,第二温度突跳开关2101设置在第二舱体2051的舱壁上,第一温度突跳开关2102用于在第一舱体2052的舱壁的温度超过预设的阀值时暂时断开第一加热组件的电路,第二温度突跳开关2101用于在第二舱体2051的舱壁的温度超过预设的阀值时暂时断开第二加热组件的电路。其中,第一舱体2052的舱壁的温度的预设阀值与第二舱体2051的舱壁的温度的预设阀值可以不同,优选地,前者低于后者,二者的具体数值可预先认为设定,例如前者为250度,后者为300度,以低于食物的燃点为佳。
本实施例中,由于温度传感器组件能够采集舱壁的温度,便于外部控制器件控制加热组件的功率或者通断,同时温度突跳开关组件能够在温度传感器失效的情况下,若温度过高则暂时断开加热组件的电路,起到第二层温度保护的作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提高了加热组件的安全性。
优选地,加热舱205内设置有托架208,托架208被配置为能够从开口进出加热舱205。托架205固定连接有门板202,托架208完全进入加热舱205时门板202封闭开口。
优选地,第一舱体2052内固定有两条轨道,托架208的两侧各具有一条轨道,托架208由轨道滑动支撑。由此,可以推动托架208,使其带动容器锅400进入及离开加热舱205,便于用户往加热舱205中放入容器锅400及从加热舱205中取出容器锅400。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图10,作为一种优选的托架208,其为框架结构,其内圈为方形、圆形或其它与容器锅400的形状像匹配的通孔,其外圈为实体框架。优选地,如图10所示,托架208的两侧侧壁均具有台阶2081,当托架208安装在第一舱体2052内时,轨道位于台阶2081内。
优选地,加热舱205的外部固定连接有连接轴203,连接轴203用于连接外部的转动支撑装置。具体地,连接轴203可与外部的转轴固定连接,这样,加热舱205便被支撑在转轴上,而且当转轴转动时,加热舱205也随之转动。
优选地,加热舱205具有排油烟管204,排油烟管204贯穿舱壁且相对于舱壁伸出预设长度。由于排油烟管204贯穿舱壁且相对于舱壁伸出预设长度,使得加热舱205的内腔与外部环境处于连通状态,在加热熟化食物的过程中,能够及时通过排油烟孔排出内腔内的高温油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中利用托架208与门板205取放容器锅400,结构简单可靠,加热舱205的打开与关闭便于人工操作,省去了起锅结构,提高了加热舱205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优选地,第二底壁20511的尺寸小于第一底壁20521的尺寸,第二侧壁20512的外缘设置有第三翻边20513,第一舱体2052和第二舱体2051扣合一起时,第三翻边20513与第一侧壁20522抵接。通过上述设置,缩小了第二舱体2051的尺寸,利于使第二舱体2051小型化。
优选地,第二侧壁20512和第三翻边20513之间设置有多个加强筋20515。加强筋20515的设置,在使第二舱体2051小型化的同时,确保了第二舱体2051的结构强度。
优选地,托架208和加热舱205之间设置有锁具,用于固定及松开托架208和加热舱205。由于具有锁具,使得门板202仅在用户需要的时候才打开,提高了加热舱205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优选实施场景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实用新型所必须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场景中的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按照实施场景描述进行分布于实施场景的装置中,也可以进行相应变化位于不同于本实施场景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上述实施场景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
上述本实用新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场景的优劣。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场景,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加热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舱内部具有用于容纳容器锅的内腔,所述加热舱的一侧具有用于给所述容器锅进出所述内腔的开口,所述加热舱的舱壁的多侧埋设有加热组件;
所述舱壁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组件,用于采集所述舱壁的温度;
所述舱壁还设置有温度突跳开关组件,用于在所述舱壁的温度超过预设的阀值时暂时断开所述加热组件的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舱内设置有托架,所述托架被配置为能够从所述开口进出所述加热舱;所述托架固定连接有门板,所述托架完全进入所述加热舱时所述门板封闭所述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舱的外部固定连接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用于连接外部的转动支撑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舱壁具有排油烟管,所述排油烟管贯穿所述舱壁且相对于所述舱壁伸出预设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舱包括第一舱体和第二舱体,所述第一舱体和所述第二舱体扣在一起形成所述内腔,所述开口在所述第一舱体和所述第二舱体上各具有一部分,所述第一舱体和所述第二舱体之间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舱体的舱壁中埋设有第一加热组件,所述第二舱体的舱壁中埋设有第二加热组件;
和/或,所述第一加热组件的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加热组件的功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组件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舱体的舱壁上,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二舱体的舱壁上;
所述温度突跳开关组件包括第一温度突跳开关和第二温度突跳开关,所述第一温度突跳开关设置在所述第一舱体的舱壁上,所述第二温度突跳开关设置在所述第二舱体的舱壁上,所述第一温度突跳开关用于在所述第一舱体的舱壁的温度超过预设的阀值时暂时断开所述第一加热组件的电路,所述第二温度突跳开关用于在所述第二舱体的舱壁的温度超过预设的阀值时暂时断开所述第二加热组件的电路。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舱体包括第一底壁和第一侧壁,所述第一底壁在所述开口处设置有外翻的第一翻边;
和/或,所述第二舱体包括第二底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二底壁在所述开口处设置有外翻的第二翻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底壁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底壁的尺寸,所述第二侧壁的外缘设置有第三翻边,所述第一舱体和所述第二舱体扣合一起时,所述第三翻边与所述第一侧壁抵接;
和/或,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三翻边之间设置有多个加强筋。
10.一种灶体,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舱。
CN201820222673.5U 2018-02-08 2018-02-08 加热舱及具有该加热舱的灶体 Active CN2077993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22673.5U CN207799378U (zh) 2018-02-08 2018-02-08 加热舱及具有该加热舱的灶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22673.5U CN207799378U (zh) 2018-02-08 2018-02-08 加热舱及具有该加热舱的灶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799378U true CN207799378U (zh) 2018-08-31

Family

ID=632760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222673.5U Active CN207799378U (zh) 2018-02-08 2018-02-08 加热舱及具有该加热舱的灶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7993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936141U (zh) 炒菜装置及具有该炒菜装置的炒菜机
CN107440482A (zh) 一种可保鲜冷藏的电煲
CN209595497U (zh) 灶体及具有其的炒菜机
US20080116193A1 (en) Portable multi-purpose electric oven
CN103211519A (zh) 一种烤箱
CN208339364U (zh) 一种灶体
CN203168929U (zh) 一种烤箱
CN207799378U (zh) 加热舱及具有该加热舱的灶体
CN207412061U (zh) 蒸汽机式自适应翻转烧烤炉
CN101297739A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103720371A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06006997U (zh) 全开式空气炸锅
CN201216465Y (zh) 烹饪器具
CN208750780U (zh) 带自动进出舱模块的食物烹饪装置
CN207849463U (zh) 具有复合手柄的灶体
CN208524505U (zh) 一种可保鲜冷藏的电煲
CN2891673Y (zh) 一种烤饼箱
CN202515475U (zh) 电烤箱
CN205849236U (zh) 电磁电饭煲
CN209574454U (zh) 空气炸锅
CN108209536A (zh) 一种灶体
CN209547760U (zh) 具有颠锅模块的食物烹饪装置
CN202775937U (zh) 自动电热自然烧烤炉
CN208988497U (zh) 多餐盒式食物加热熟化装置
CN209003655U (zh) 烤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21

Address after: 518000 room 105, unit 6, building a, Xuezi Liyuan, 10 Guanlong Road, Xinwei community, Xil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micro kitche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building 6I, w2-a, high tech Industrial Park, No. 27, Gaoxin South 4th Road,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FANLIDE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