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93774U - 收枕对中系统及具有其的大修列车 - Google Patents

收枕对中系统及具有其的大修列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793774U
CN207793774U CN201721924537.2U CN201721924537U CN207793774U CN 207793774 U CN207793774 U CN 207793774U CN 201721924537 U CN201721924537 U CN 201721924537U CN 207793774 U CN207793774 U CN 2077937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portion
righting
righting board
support system
center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92453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贺喜斌
张锦权
郦雪云
邱剑平
陈炜
岳文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Qishuyan Institute Co Ltd
Changzhou CRRC Ruitai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RC Qishuyan Institute Co Ltd
Changzhou Ruitai Engineeri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RC Qishuyan Institute Co Ltd, Changzhou Ruitai Engineering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RC Qishuya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92453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7937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7937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7937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ain Traffic Observation, Control, And Securit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收枕对中系统及具有其的大修列车,收枕对中系统包括:第一扶正组件,包括第一驱动部和第一扶正板,第一驱动部驱动第一扶正板摆动;第二扶正组件,包括第二驱动部和第二扶正板,第二驱动部驱动第二扶正板摆动,第一扶正板和第二扶正板相对间隔设置,第一扶正板和第二扶正板之间用于放置轨枕,第一扶正板和第二扶正板配合以调整轨枕的放置位置。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大修列车在小半径曲线轨道作业的过程中,当大修列车回收旧轨枕时,因旧轨枕的偏移与车体框架发生干涉而导致停机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收枕对中系统及具有其的大修列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大修列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收枕对中系统及具有其的大修列车。
背景技术
大修列车是集机、电、液、气于一体的大型养路机械设备,其特点为作业质量好、效率高,旧枕收集、新枕铺设、钢轨更换全自动化流水作业,彻底取代了传统铁路大修繁重的体力劳动,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铁路综合大修大型养路机械。
经过多年的应用,发现大修列车在小半径曲线作业时,由于超高因素旧轨枕偏移,从回收机构到输送链过程中,旧轨枕与车体框架发生干涉,致使轨枕倾斜而导致停机处理,同时装载在轨枕车的旧轨枕纵向倾斜和偏载而影响行车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收枕对中系统及具有其的大修列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大修列车在回收旧轨枕时,因旧轨枕发生偏移而导致停机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收枕对中系统,收枕对中系统包括:第一扶正组件,包括第一驱动部和第一扶正板,第一驱动部驱动第一扶正板摆动;第二扶正组件,包括第二驱动部和第二扶正板,第二驱动部驱动第二扶正板摆动,第一扶正板和第二扶正板相对间隔设置,第一扶正板和第二扶正板之间用于放置轨枕,第一扶正板和第二扶正板配合以调整轨枕的放置位置。
进一步地,收枕对中系统还包括:固定架,第一扶正组件和第二扶正组件均设置在固定架上。
进一步地,固定架包括:第一固定支架,第一驱动部和第一扶正板均设置在第一固定支架上;第二固定支架,第二驱动部和第二扶正板均设置在第二固定支架上。
进一步地,第一固定支架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一固定板,设置在第一连接板的一侧,第一固定板用于与车体固定连接;第一底座,设置在第一连接板的另一侧,第一扶正板的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底座上。
进一步地,第二固定支架包括:第二连接板;第二固定板,设置在第二连接板的一侧,第二固定板用于与车体固定连接;第二底座,设置在第二连接板的另一侧,第二扶正板的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二底座上。
进一步地,第一驱动部包括第一伸缩杆,第一伸缩杆的一端与第一固定板铰接,第一伸缩杆的另一端穿过第一连接板与第一扶正板铰接;和/或,第二驱动部包括第二伸缩杆,第二伸缩杆的一端与第二固定板铰接,第二伸缩杆的另一端穿过第二连接板与第二扶正板铰接。
进一步地,第一驱动部还包括:第一液压缸,第一液压缸的活塞与第一伸缩杆连接;第一进油管路,与第一液压缸连通;第一回油管路,与第一液压缸连通;第一换向阀,设置在第一进油管路和第一回油管路上;第一液压锁,设置在第一进油管路和第一回油管路上,且位于第一换向阀和第一液压缸之间。
进一步地,第二驱动部还包括:第二液压缸,第二液压缸的活塞与第二伸缩杆连接;第二进油管路,与第二液压缸连通;第二回油管路,与第二液压缸连通;第二换向阀,设置在第二进油管路和第二回油管路上;第二液压锁,设置在第二进油管路和第二回油管路上,且位于第二换向阀和第二液压缸之间。
进一步地,收枕对中系统还包括:控制器,分别与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电连接,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工作;计时器,与控制器电连接,计时器用于控制控制器在预设时间内工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大修列车,大修列车包括举升装置、传送装置以及上述提供的收枕对中系统,举升装置用于举升轨枕,传送装置用于运送轨枕,收枕对中系统设置在举升装置和传送装置之间。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该收枕对中系统包括:第一扶正组件和第二扶正组件。其中,第一扶正组件包括第一驱动部和第一扶正板,第一驱动部驱动第一扶正板摆动。第二扶正组件包括第二驱动部和第二扶正板,第二驱动部驱动第二扶正板摆动,第一扶正板和第二扶正板相对间隔设置,第一扶正板和第二扶正板之间用于放置轨枕,第一扶正板和第二扶正板配合以调整轨枕的放置位置。
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收枕对中系统,第一驱动部驱动第一扶正板摆动,第二驱动部驱动第二扶正板摆动,通过第一扶正板和第二扶正板的摆动调整轨枕的放置位置,以使轨枕处于对中位置。因而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收枕对中系统,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大修列车在小半径曲线轨道作业的过程中,当大修列车回收旧轨枕时,因旧轨枕的偏移与车体框架发生干涉而导致停机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收枕对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扶正组件的左视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连接板的主视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连接板的右视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底座的主视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底座的左视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扶正板的主视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扶正板的右视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驱动部的液压原理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驱动部的液压原理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第一扶正组件;11、第一驱动部;111、第一液压缸;112、第一进油管路;113、第一回油管路;114、第一换向阀;115、第一液压锁;12、第一扶正板;20、第二扶正组件;21、第二驱动部;211、第二液压缸;212、第二进油管路;213、第二回油管路;214、第二换向阀;215、第二液压锁;22、第二扶正板;30、第一固定支架;31、第一连接板;32、第一固定板;33、第一底座;40、第二固定支架;41、第二连接板;42、第二固定板;43、第二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收枕对中系统,该收枕对中系统包括:第一扶正组件10和第二扶正组件20。其中,第一扶正组件10包括第一驱动部11和第一扶正板12,第一驱动部11驱动第一扶正板12摆动。第二扶正组件20包括第二驱动部21和第二扶正板22,第二驱动部21驱动第二扶正板22摆动,第一扶正板12和第二扶正板22相对间隔设置,第一扶正板12和第二扶正板22之间用于放置轨枕,第一扶正板12和第二扶正板22配合以调整轨枕的放置位置,以使该轨枕能够处于对中的位置。为了避免第一扶正板12和第二扶正板22对其他零部件的干涉,本实施例中应尽量减小第一扶正板12和第二扶正板22的截面面积。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将第一扶正组件10和第二扶正组件20设置为一样的结构,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收枕对中系统,系统工作时,第一驱动部11驱动第一扶正板12摆动,同时,第二驱动部21驱动第二扶正板22摆动。通过第一扶正板12和第二扶正板22的摆动能够调整轨枕的放置位置,以使轨枕处于对中位置。因而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收枕对中系统,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大修列车在小半径曲线轨道作业的过程中,当大修列车回收旧轨枕时,因旧轨枕的偏移与车体框架发生干涉而导致停机的技术问题。
具体的,为了使收枕对中系统能够稳定的工作,该收枕对中系统还包括固定架,第一扶正组件10和第二扶正组件20均设置在固定架上。当本实施例中的收枕对中系统工作时,固定在固定架上的第一扶正组件10和第二扶正组件20工作,通过第一扶正板12和第二扶正板22的摆动以使轨枕处于对中位置。
本实施例中的收枕对中系统包括第一扶正组件10和第二扶正组件20,相应的,本实施例中的固定架包括第一固定支架30和第二固定支架40。其中,第一驱动部11和第一扶正板12均设置在第一固定支架30上。第二驱动部21和第二扶正板22均设置在第二固定支架40上,第一固定支架30和第二固定支架40相对间隔设置。这样,能够使第一扶正组件10和第二扶正组件20稳定的工作。
具体的,第一固定支架30包括:第一连接板31、第一固定板32和第一底座33。如图3和图4所示为第一固定板32的结构,第一固定板32设置在第一连接板31的一侧,第一固定板32用于与车体固定连接。为了便于第一扶正板12的摆动,将第一底座33设置在第一连接板31的另一侧,第一扶正板12的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底座33上。这样,第一驱动部11驱动第一扶正板12摆动时,第一扶正板12可绕着第一底座33转动。如图5和图6所示为第一底座33的结构。
其中,第二固定支架40可以与第一固定支架30设置为相同结构,也可以设置为不同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制造,降低生产成本,将第二固定支架40与第一固定支架30设置为相同结构。具体的,第二固定支架40包括:第二连接板41、第二固定板42和第二底座43。其中,第二固定板42设置在第二连接板41的一侧,第二固定板42用于与车体固定连接。为了便于第二扶正板22的摆动,将第二底座43设置在第二连接板41的另一侧,第二扶正板22的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二底座43上。这样,第二驱动部21驱动第二扶正板22摆动时,第二扶正板22可绕着第二底座43转动。
具体的,第一驱动部11可以包括第一伸缩杆,第一伸缩杆的一端与第一固定板32铰接,第一伸缩杆的另一端穿过第一连接板31与第一扶正板12铰接;或者第二驱动部21可以包括第二伸缩杆,第二伸缩杆的一端与第二固定板42铰接,第二伸缩杆的另一端穿过第二连接板41与第二扶正板22铰接;或者第一驱动部11包括第一伸缩杆,第一伸缩杆的一端与第一固定板32铰接,第一伸缩杆的另一端穿过第一连接板31与第一扶正板12铰接,同时,第二驱动部21包括第二伸缩杆,第二伸缩杆的一端与第二固定板42铰接,第二伸缩杆的另一端穿过第二连接板41与第二扶正板22铰接。第一扶正板的结构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扶正板和第二扶正板的结构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部11包括第一伸缩杆,第一伸缩杆的一端与第一固定板32铰接,第一伸缩杆的另一端穿过第一连接板31与第一扶正板12铰接。同时,第二驱动部21包括第二伸缩杆,第二伸缩杆的一端与第二固定板42铰接,第二伸缩杆的另一端穿过第二连接板41与第二扶正板22铰接。采用这样的设置,当收枕对中系统工作时,第一伸缩杆驱动第一扶正板12摆动,第二伸缩杆驱动第二扶正板22摆动,以调节轨枕的位置使其处于对中位置。本实施例中,当收枕对中系统未工作时,该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均处于缩短的状态,因而该收枕对中系统可以通过调节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的伸长量来调节轨枕的位置,从而使轨枕能够处于对中位置。其中,第一伸缩杆可以为电动驱动、气动或者液压驱动。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第一伸缩杆穿过第一连接板31,在第一连接板31的相应处设置有第一通孔,以使第一伸缩杆能够顺利的伸缩运动。相应地,为了便于第二伸缩杆穿过第二连接板41,在第二连接板41的相应处设置有第二通孔,以使第二伸缩杆能够顺利的伸缩运动。
如图9所示,第一驱动部11还包括:第一液压缸111、第一进油管路112、第一回油管路113、第一换向阀114和第一液压锁115。其中,第一液压缸111的活塞与第一伸缩杆连接,以使第一伸缩杆能够伸缩。第一进油管路112与第一液压缸111连通。第一回油管路113与第一液压缸111连通。第一换向阀114设置在第一进油管路112和第一回油管路113上。第一液压锁115设置在第一进油管路112和第一回油管路113上,且位于第一换向阀114和第一液压缸111之间。
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收枕对中系统,第一液压锁115可以使第一伸缩杆稳定的处于非工作状态或伸长状态。为了避免第一伸缩杆对其他零部件的干扰,该第一伸缩杆在未工作时处于收缩状态,此时,为了使第一伸缩杆能够稳定的处于收缩状态,第一液压锁115关闭,以使液压保持一个稳定的值,从而保证该第一伸缩杆稳定的处于未工作状态。当第一伸缩杆由非工作状态进入工作状态时,第一液压锁115开启。随着第一伸缩杆的伸长,当第一伸缩杆伸长到位时,为了使该第一伸缩杆能够有效的使轨枕发生偏移,此时,第一液压锁115也会关闭,以使第一伸缩杆稳定的处于该伸长状态。当轨枕处于对中位置后,第一液压锁115将开启,随后,第一伸缩杆开始收缩。
其中,第二驱动部21的结构与第一驱动部11的结构不同,也可以设置为相同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部11的结构与第二驱动部21的结构相同。具体地,如图10所示,第二驱动部21还包括:第二液压缸211、第二进油管路212、第二回油管路213、第二换向阀214和第二液压锁215。其中,第二液压缸211的活塞与第二伸缩杆连接,以使第二伸缩杆能够伸缩。第二进油管路212与第二液压缸211连通。第二回油管路213与第二液压缸211连通。第二换向阀214设置在第二进油管路212和第二回油管路213上。第二液压锁215设置在第二进油管路212和第二回油管路213上,且位于第二换向阀214和第二液压缸211之间。
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收枕对中系统,第二液压锁215可以使第二伸缩杆稳定的处于非工作状态或伸长状态。为了避免第二伸缩杆对其他零部件的干扰,该第二伸缩杆在未工作时处于收缩状态,此时,为了使第二伸缩杆能够稳定的处于收缩状态,第二液压锁215关闭,以使液压保持二个稳定的值,从而保证该第二伸缩杆稳定的处于未工作状态。当第二伸缩杆由非工作状态进入共组状态时,第二液压锁215开启。随着第二伸缩杆的伸长,当第二伸缩杆伸长到位时,为了使该第二伸缩杆能够有效的使轨枕发生偏移,此时,第二液压锁215也会关闭,以使第二伸缩杆稳定的处于该伸长状态。当轨枕处于对中位置后,第二液压锁215将开启,随后,第二伸缩杆开始收缩。
具体的,收枕对中系统还包括:控制器和计时器。其中,控制器分别与第一驱动部11的第一换向阀114和第二驱动部21的第二换向阀214电连接,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一驱动部11和第二驱动部21工作。计时器与控制器电连接,计时器用于控制控制器在预设时间内工作。这样,本实施例中的收枕对中系统能够精确的控制第一驱动部11和第二驱动部21的开始工作的时间以及工作时长。本实施例中的收枕对中系统具有点动控制、连续控制和停止控制三种控制方式,这样能够应对各种不同的工况。同时,本实施例中的收枕对中系统还可以通过手动控制来操作,以使轨枕能够处于对中位置。
采用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收枕对中系统,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相同,因此,这里着重介绍第一伸缩杆的工作过程。本实施例中的收枕对中系统工作时,计时器控制控制器在预设时间内工作,当控制器开始工作时,控制器将分别控制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的工作。此时,第一液压锁115开启,第一液压缸111开始进油,第一伸缩杆开始伸长,第一压缩杆伸长至预设长度。此时,第一液压锁115关闭以使第一伸缩杆稳定的处于该伸长长度,当该轨枕处于对中位置后,此时,第一液压锁115开启,第一液压缸111开始回油,第一伸缩杆开始缩短,且缩短至使该第一压缩杆处于倾斜位置时,此时,第一液压锁115关闭,以使第一伸缩杆稳定的处于该起始状态。以上为第一驱动部11的工作过程,在控制器的控制下,第一驱动部11和第二驱动部21将同时工作,以使该轨枕能够调整轨枕的位置,最终使得该轨枕能够处于对中状态。采用实施例提供的收枕对中系统,其结构紧凑,自动化程度高,便于操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大修列车,该大修列车包括举升装置、传送装置以及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收枕对中系统。其中,举升装置用于举升轨枕,传送装置用于运送轨枕,收枕对中系统设置在举升装置和传送装置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收枕对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枕对中系统包括:
第一扶正组件(10),包括第一驱动部(11)和第一扶正板(12),所述第一驱动部(11)驱动所述第一扶正板(12)摆动;
第二扶正组件(20),包括第二驱动部(21)和第二扶正板(22),所述第二驱动部(21)驱动所述第二扶正板(22)摆动,所述第一扶正板(12)和所述第二扶正板(22)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扶正板(12)和所述第二扶正板(22)之间用于放置轨枕,所述第一扶正板(12)和所述第二扶正板(22)配合以调整所述轨枕的放置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枕对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枕对中系统还包括:
固定架,所述第一扶正组件(10)和所述第二扶正组件(20)均设置在所述固定架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枕对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包括:
第一固定支架(30),所述第一驱动部(11)和所述第一扶正板(12)均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支架(30)上;
第二固定支架(40),所述第二驱动部(21)和所述第二扶正板(22)均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支架(40)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收枕对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30)包括:
第一连接板(31);
第一固定板(32),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31)的一侧,所述第一固定板(32)用于与车体固定连接;
第一底座(33),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31)的另一侧,所述第一扶正板(12)的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33)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收枕对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40)包括:
第二连接板(41);
第二固定板(42),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板(41)的一侧,所述第二固定板(42)用于与车体固定连接;
第二底座(43),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板(41)的另一侧,所述第二扶正板(22)的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43)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收枕对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部(11)包括第一伸缩杆,所述第一伸缩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板(32)铰接,所述第一伸缩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板(31)与所述第一扶正板(12)铰接;和/或,
所述第二驱动部(21)包括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伸缩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板(42)铰接,所述第二伸缩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连接板(41)与所述第二扶正板(22)铰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收枕对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部(11)还包括:
第一液压缸(111),所述第一液压缸(111)的活塞与所述第一伸缩杆连接;
第一进油管路(112),与所述第一液压缸(111)连通;
第一回油管路(113),与所述第一液压缸(111)连通;
第一换向阀(114),设置在所述第一进油管路(112)和所述第一回油管路(113)上;
第一液压锁(115),设置在所述第一进油管路(112)和所述第一回油管路(113)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换向阀(114)和所述第一液压缸(111)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收枕对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部(21)还包括:
第二液压缸(211),所述第二液压缸(211)的活塞与所述第二伸缩杆连接;
第二进油管路(212),与所述第二液压缸(211)连通;
第二回油管路(213),与所述第二液压缸(211)连通;
第二换向阀(214),设置在所述第二进油管路(212)和所述第二回油管路(213)上;
第二液压锁(215),设置在所述第二进油管路(212)和所述第二回油管路(213)上,且位于所述第二换向阀(214)和所述第二液压缸(211)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枕对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枕对中系统还包括:
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部(11)和所述第二驱动部(21)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驱动部(11)和所述第二驱动部(21)工作;
计时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计时器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器在预设时间内工作。
10.一种大修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大修列车包括举升装置、传送装置以及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收枕对中系统,所述举升装置用于举升轨枕,所述传送装置用于运送所述轨枕,所述收枕对中系统设置在所述举升装置和所述传送装置之间。
CN201721924537.2U 2017-12-29 2017-12-29 收枕对中系统及具有其的大修列车 Active CN2077937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924537.2U CN207793774U (zh) 2017-12-29 2017-12-29 收枕对中系统及具有其的大修列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924537.2U CN207793774U (zh) 2017-12-29 2017-12-29 收枕对中系统及具有其的大修列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793774U true CN207793774U (zh) 2018-08-31

Family

ID=632782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924537.2U Active CN207793774U (zh) 2017-12-29 2017-12-29 收枕对中系统及具有其的大修列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79377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89306A (zh) * 2017-12-29 2019-07-09 常州市瑞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收枕对中系统及具有其的大修列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89306A (zh) * 2017-12-29 2019-07-09 常州市瑞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收枕对中系统及具有其的大修列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24561A (zh) 一种翻转工装台
WO2017071001A1 (zh) 四柱浮摇式液压支架
CN105331373B (zh) 一种修理焦炉炉门用的分体式旋转起落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WO2017071000A1 (zh) 浮摇式液压支架
CN205520223U (zh) 铁路罐车的罐体封头组对装置
CN207793774U (zh) 收枕对中系统及具有其的大修列车
CN107673046B (zh) 一种用于液晶电视的自动翻转立直装置
CN206643548U (zh) 翻转工装台
CN206967390U (zh) 一种发动机与变速器合装工装
CN107724246B (zh) 一种钢箱梁分段拼装的临时对位固定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01258036Y (zh) 汽车车身总成下线装置
CN205393933U (zh) 盾构机的螺旋输送机洞内拆装装置
CN206200479U (zh) 重型工艺管件组对中心
CN203212958U (zh) 一种侧翻式单枕抽换装置
CN108748262A (zh) 一种机械手臂安全装置
CN107263695A (zh) 高压成型机的行走取坯车装置
CN109989306A (zh) 收枕对中系统及具有其的大修列车
CN203901285U (zh) 一种翻转举升机械手
CN207699119U (zh) 一种用于汽车检修作业的翻转支架
CN206827811U (zh) 一种翻转装置
CN201801315U (zh) 一种起重机及其变位装置
CN205523862U (zh) 一种核电结构模块翻转装置
CN212146199U (zh) 五自由度设备安装平台
CN114033303A (zh) 一种隧道内壁钻孔设备
CN103192206B (zh) 焊枪平衡定位装置及其构成的后地板焊接系统及实现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13011 No.99, Wuyi Road,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Changzhou CRRC Ruitai Equipment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CRRC QISHUYAN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213011 No.99, Wuyi Road,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CHANGZHOU RUITAI ENGINEERING MACHINERY Co.,Ltd.

Patentee before: CRRC QISHUYAN INSTITUTE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13011 No.99, Wuyi Road,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Changzhou CRRC Ruitai Equipment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Patentee after: CRRC Qishuyan Locomotive and Rolling Stock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213011 No.99, Wuyi Road,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Changzhou CRRC Ruitai Equipment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Patentee before: CRRC QISHUYAN INSTITUTE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