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81703U - 碰撞保护装置和具有它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碰撞保护装置和具有它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781703U
CN207781703U CN201820213768.0U CN201820213768U CN207781703U CN 207781703 U CN207781703 U CN 207781703U CN 201820213768 U CN201820213768 U CN 201820213768U CN 207781703 U CN207781703 U CN 2077817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bsorbing beam
collision prevention
prevention girders
lifting lug
protection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21376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天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21376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7817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7817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78170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碰撞保护装置和具有它的车辆。该碰撞保护装置适于设置在车辆的底部且至少位于电池包的一个侧面,所述碰撞保护装置包括:防撞梁,所述防撞梁包括:防撞梁本体、上端吊耳和下端吊耳,所述上端吊耳设置在所述防撞梁本体的上端,所述下端吊耳设置在所述防撞梁本体的下端;溃缩吸能梁,所述溃缩吸能梁设置在所述防撞梁的一侧,且所述溃缩吸能梁与所述上端吊耳、所述下端吊耳固定,所述溃缩吸能梁上设置有溃缩结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碰撞保护装置,在车辆发生托底或侧碰时,可以保护电池包的壳体,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池包的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碰撞保护装置和具有它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碰撞保护装置和具有它的车辆。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国产电动汽车上,电池包的下表面均低于车架和悬架底部的最低点,一旦前进或倒车发生托底,地面凸起物会直接撞击电池包壳体的前部或后部,使壳体发生变形或破裂,进而导致电芯受损,严重时甚至会产生起火爆炸危险。
现有技术只关注于设计更加坚固或有碰撞吸能结构的电池包壳体,目的在于让壳体直接承受来自外部的碰撞,当壳体发生变形、破裂后,更换或维修效率较低,且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碰撞保护装置,在车辆发生托底时,保护电池包的壳体。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碰撞保护装置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碰撞保护装置适于设置在车辆的底部且至少位于电池包的一个侧面,所述碰撞保护装置包括:防撞梁,所述防撞梁包括:防撞梁本体、上端吊耳和下端吊耳,所述上端吊耳设置在所述防撞梁本体的上端,所述下端吊耳设置在所述防撞梁本体的下端;溃缩吸能梁,所述溃缩吸能梁设置在所述防撞梁的一侧,且所述溃缩吸能梁与所述上端吊耳、所述下端吊耳固定,所述溃缩吸能梁上设置有溃缩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碰撞保护装置,在车辆发生托底或侧碰时,保护电池包的壳体,以提高电池包的安全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溃缩吸能梁为两个且分别设置在所述防撞梁的两端。
可选地,所述防撞梁本体为弧形本体,且所述防撞梁本体包括顶壁和底壁,所述上端吊耳与所述顶壁焊接固定,所述下端吊耳与所述底壁焊接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上端吊耳上设置有防撞梁安装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溃缩吸能梁为盒状溃缩吸能梁,且所述溃缩吸能梁包括:溃缩吸能梁本体和溃缩吸能梁翻边,所述溃缩吸能梁翻边设置在所述溃缩吸能梁本体的远离所述防撞梁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溃缩吸能梁翻边上设置有电池包安装孔。
可选地,所述溃缩结构设置在所述溃缩吸能梁本体上,且所述溃缩结构构造为溃缩筋。
具体地,所述上端吊耳从所述防撞梁本体的两侧延伸出且两侧超出的部分分别适于与所述溃缩吸能梁和车辆地板相连,所述下端吊耳从所述防撞梁本体的靠近所述溃缩吸能梁的一侧延伸出且超出的部分适于与所述溃缩吸能梁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碰撞保护装置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穿设所述溃缩吸能梁与所述上端吊耳,且所述紧固件穿设所述溃缩吸能梁与所述下端吊耳。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碰撞保护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碰撞保护装置在电池包侧面的安装示意图;
图2是碰撞保护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防撞梁的立体图;
图4是溃缩吸能梁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碰撞保护装置10、防撞梁1、防撞梁本体11、顶壁111、底壁112、上端吊耳12、下端吊耳13、防撞梁安装孔14、上固定孔15、下固定孔16、溃缩吸能梁2、溃缩吸能梁本体21、溃缩吸能梁翻边22、溃缩结构23、电池包安装孔24、上安装孔25、下安装孔26、紧固件3、电池包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图4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碰撞保护装置10。
参照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碰撞保护装置10适于设置在车辆的底部且至少位于电池包20的一个侧面。
车辆在前进或倒车过程中,地面凸起物容易碰撞车辆的底部,从而发生托底现象,将碰撞保护装置10设置在电池包20的前侧面和后侧面之后,可以避免地面凸起物直接与电池包20接触而损坏电池包20,换言之,在发生托底情况时,碰撞保护装置10首先与地面凸起物接触,以吸收大部分的碰撞能量,缓冲冲击力,从而起到保护电池包20的作用。
此外,碰撞保护装置10还可以设置在电池包20的左侧面和右侧面,这样,当车辆发生侧碰时,碰撞保护装置10可以吸收来自车辆侧面的碰撞能量,从而保护电池包20。
具体地,结合图2所示,碰撞保护装置10可以包括防撞梁1以及溃缩吸能梁2。溃缩吸能梁2设置在防撞梁1与电池包20之间,由此,在发生托底或侧碰情况时,防撞梁1率先与地面凸起物或其它碰撞物接触,防撞梁1吸收少量碰撞能量后,剩余的碰撞能量将经防撞梁1传递至溃缩吸能梁2,溃缩吸能梁2可以发生溃缩变形,以吸收大部分碰撞能量,这样,到达电池包20处的碰撞能量很少,不足以破坏电池包20的壳体。
进一步地,参照图3所示,防撞梁1包括:防撞梁本体11、上端吊耳12和下端吊耳13,上端吊耳12设置在防撞梁本体11的上端,下端吊耳13设置在防撞梁本体11的下端。
溃缩吸能梁2设置在防撞梁1的一侧,即溃缩吸能梁2设置在防撞梁1的朝向电池包20的一侧,且溃缩吸能梁2与上端吊耳12、下端吊耳13固定,换言之,通过上端吊耳12和下端吊耳13,实现了防撞梁本体11与溃缩吸能梁2的固定。
溃缩吸能梁2上设置有溃缩结构23。通过设置溃缩结构23,可以有效吸收碰撞能量,从而大幅度减小到达电池包20的碰撞能量,以减小电池包20的损坏程度。溃缩吸能梁2上的溃缩结构23数量为多个,由此可以提高溃缩吸能梁2吸收碰撞能量的能力。
在具体实施例中,防撞梁本体11、上端吊耳12和下端吊耳13的材质可以是钢材,也可以是泡沫缓冲材料、蜂窝铝缓冲材料或其他缓冲材料。
碰撞保护装置10可以单独安装在车辆的电池包20附近,由此方便拆卸或更换碰撞保护装置1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碰撞保护装置10,在车辆发生托底或侧碰时,可以保护电池包20的壳体,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池包20的安全性能。
如图1-图2所示,溃缩吸能梁2为两个,且两个溃缩吸能梁2分别设置在防撞梁1的两端。
可选地,防撞梁本体11为弧形本体,防撞梁本体11的横截面呈“弓”字型,且防撞梁本体11包括顶壁111和底壁112,上端吊耳12与顶壁111焊接固定,下端吊耳13与底壁112焊接固定。
上端吊耳12上设置有防撞梁安装孔14。在一些实施例中,上端吊耳12与车辆地板贴合,螺栓穿设防撞梁安装孔14以及车辆地板,可以将碰撞保护装置10固定在车辆地板上。同时,碰撞保护装置10邻近电池包20设置,以保护电池包20。可选地,碰撞保护装置10为多个,且多个碰撞保护装置10分别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包围电池包20,以对电池包20进行全方位保护。
参照图2、图4所示,溃缩吸能梁2为盒状溃缩吸能梁2,即溃缩吸能梁2为空心梁且两端开口的结构,且溃缩吸能梁2的长度方向与防撞梁本体11的长度方向相垂直。具体地,溃缩吸能梁2包括:溃缩吸能梁本体21和溃缩吸能梁翻边22,溃缩吸能梁翻边22设置在溃缩吸能梁本体21的远离防撞梁1的一侧。
进一步地,溃缩吸能梁翻边22上设置有电池包安装孔24。在一些实施例中,溃缩吸能梁翻边22可以与电池包20的侧面贴合,螺栓穿设电池包安装孔24以及电池包20的壳体,从而将碰撞保护装置10固定在电池包20的侧面。可选地,碰撞保护装置10为多个,分别设置在电池包20的四个侧面上,且碰撞保护装置10位于车辆地板的下方。此时,溃缩吸能梁2可以起到连接防撞梁1与电池包20的作用。
可选地,溃缩结构23设置在溃缩吸能梁本体21上,且溃缩结构23构造为溃缩筋,溃缩筋为多个,且多个溃缩筋沿溃缩吸能梁本体2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分布。溃缩吸能梁2为薄壁钢制结构,当防撞梁1受到碰撞时,溃缩结构23发生溃缩变形,从而吸收大部分的碰撞能量,以此削弱地面凸起物或其它障碍物对电池包20的冲击。
具体地,上端吊耳12从防撞梁本体11的两侧延伸出且两侧超出的部分分别适于与溃缩吸能梁2和车辆地板相连,如图2所示,上端吊耳12从防撞梁本体11的左侧延伸出的部分适于与溃缩吸能梁2相连,从防撞梁本体11的右侧延伸出的部分适于与车辆地板相连。下端吊耳13从防撞梁本体11的靠近溃缩吸能梁2的一侧延伸出且超出的部分适于与溃缩吸能梁2相连。如图2所示,下端吊耳13从防撞梁本体11的左侧延伸出的部分适于与溃缩吸能梁2相连。
如图2所示,碰撞保护装置10还包括紧固件3,紧固件3穿设溃缩吸能梁2与上端吊耳12,且紧固件3穿设溃缩吸能梁2与下端吊耳13。具体地,上端吊耳12上设置有上固定孔15,下端吊耳13上设置有下固定孔16,溃缩吸能梁本体21上设置有上安装孔25和下安装孔26,紧固件3穿设上固定孔15和上安装孔25,实现上端吊耳12与溃缩吸能梁2的固定,紧固件3穿设下固定孔16和下安装孔26,实现下端吊耳13与溃缩吸能梁2的固定。可选地,上固定孔15、上安装孔25、下固定孔16和下安装孔26均为光孔,紧固件3为螺栓。
综上,当车辆在前进或倒车过程中发生托底碰撞时,地面凸起物不会直接碰撞电池包20的壳体,而会先与其前端或后端的防撞梁1碰撞,由此,溃缩吸能梁2通过溃缩变形来吸收冲击力,使车辆停止运动,进而避免了地面凸起物对电池包20的损伤。此时,碰撞保护装置10相当于电池包20的壳体之外的另一道保护屏障,保护电池包20壳体里面的电池模组、电芯避免托底碰撞危害。其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电池包20壳体由于碰撞导致的壳体破裂、破坏密封性、电芯受外壳挤压变形等现象。
当车辆发生侧碰时,通过设置在电池包20左右两侧的碰撞保护装置10同样可以起到上述对电池包20的保护作用,这里不再赘述。
当托底或侧碰事故发生后,若电池包20以及电池包20壳体完好无损,用户可以直接更换碰撞保护装置10,以使车辆恢复正常状态。本实用新型的碰撞保护装置10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简化车辆托底或侧碰事故的维修过程,提高维修效率并降低维修费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碰撞保护装置10,有利于提高电池包20的碰撞安全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碰撞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保护装置适于设置在车辆的底部且至少位于电池包的一个侧面,所述碰撞保护装置包括:
防撞梁,所述防撞梁包括:防撞梁本体、上端吊耳和下端吊耳,所述上端吊耳设置在所述防撞梁本体的上端,所述下端吊耳设置在所述防撞梁本体的下端;
溃缩吸能梁,所述溃缩吸能梁设置在所述防撞梁的一侧,且所述溃缩吸能梁与所述上端吊耳、所述下端吊耳固定,所述溃缩吸能梁上设置有溃缩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溃缩吸能梁为两个且分别设置在所述防撞梁的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碰撞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本体为弧形本体,且所述防撞梁本体包括顶壁和底壁,所述上端吊耳与所述顶壁焊接固定,所述下端吊耳与所述底壁焊接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吊耳上设置有防撞梁安装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溃缩吸能梁为盒状溃缩吸能梁,且所述溃缩吸能梁包括:溃缩吸能梁本体和溃缩吸能梁翻边,所述溃缩吸能梁翻边设置在所述溃缩吸能梁本体的远离所述防撞梁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碰撞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溃缩吸能梁翻边上设置有电池包安装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碰撞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溃缩结构设置在所述溃缩吸能梁本体上,且所述溃缩结构构造为溃缩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吊耳从所述防撞梁本体的两侧延伸出且两侧超出的部分分别适于与所述溃缩吸能梁和车辆地板相连,所述下端吊耳从所述防撞梁本体的靠近所述溃缩吸能梁的一侧延伸出且超出的部分适于与所述溃缩吸能梁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穿设所述溃缩吸能梁与所述上端吊耳,且所述紧固件穿设所述溃缩吸能梁与所述下端吊耳。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碰撞保护装置。
CN201820213768.0U 2018-02-07 2018-02-07 碰撞保护装置和具有它的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7817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13768.0U CN207781703U (zh) 2018-02-07 2018-02-07 碰撞保护装置和具有它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13768.0U CN207781703U (zh) 2018-02-07 2018-02-07 碰撞保护装置和具有它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781703U true CN207781703U (zh) 2018-08-28

Family

ID=632098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213768.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781703U (zh) 2018-02-07 2018-02-07 碰撞保护装置和具有它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781703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97785A (zh) * 2019-08-09 2019-11-26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和车辆
CN113471593A (zh) * 2021-07-06 2021-10-01 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可拆卸动力电池箱防撞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CN113879089A (zh) * 2020-07-02 2022-01-04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一种新能源货车电池包的保护装置
CN114506200A (zh) * 2020-10-29 2022-05-17 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电池保护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97785A (zh) * 2019-08-09 2019-11-26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和车辆
CN113879089A (zh) * 2020-07-02 2022-01-04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一种新能源货车电池包的保护装置
CN113879089B (zh) * 2020-07-02 2024-04-26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一种新能源货车电池包的保护装置
CN114506200A (zh) * 2020-10-29 2022-05-17 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电池保护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US11752854B2 (en) 2020-10-29 2023-09-12 Honda Motor Co., Ltd. Battery protection apparatus and vehicl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4506200B (zh) * 2020-10-29 2023-12-22 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电池保护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3471593A (zh) * 2021-07-06 2021-10-01 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可拆卸动力电池箱防撞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781703U (zh) 碰撞保护装置和具有它的车辆
CN105599781B (zh) 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用蜂窝式排障吸能装置
CN103029754B (zh) 车体后部结构
JP2013523516A (ja) 車両および関連付けられたエネルギーリザーバ支持体
CN113086007B (zh) 用于车辆的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CN206475845U (zh) 一种分段式汽车前防撞梁及使用该防撞梁的汽车
CN104290697A (zh) 汽车保险杠装置
CN107672675B (zh) 一种电动汽车碰撞防护高效吸能岛结构
CN207059760U (zh) 油箱保护装置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CN207000381U (zh) 一种新型汽车前防撞梁
CN101538876B (zh) 工程车辆可控吸能翻车保护装置
CN212073691U (zh) 一种新结构电池包防护梁及应用该装置的车辆
CN207059964U (zh) 防撞保护装置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CN207449838U (zh) 行人防护梁总成和车辆
KR20130049338A (ko) 경량 및 충격완화 성능 향상을 위한 경사리브를 구비한 크래쉬박스
CN101525005A (zh) 一种后纵梁结构
CN206171373U (zh) 轻型防暴车防撞保险杠
CN205417487U (zh) 一种汽车后钢梁防撞吸能装置
CN211641863U (zh) 电动轿车的动力电池防护结构
CN209080000U (zh) 一种车用防撞结构
CN106809150A (zh) 一种蓄能式汽车保险杠
CN208827758U (zh) 一种新型汽车防撞梁
CN106184087B (zh) 一种汽车前保横梁总成
CN104512361B (zh) 车辆撞击溃缩装置
CN217239624U (zh) 防护板以及具有其的电池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828

Termination date: 202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