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79570U - 温度传感器及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温度传感器及燃气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779570U
CN207779570U CN201820057509.3U CN201820057509U CN207779570U CN 207779570 U CN207779570 U CN 207779570U CN 201820057509 U CN201820057509 U CN 201820057509U CN 207779570 U CN207779570 U CN 2077795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shield
temperature
sensor body
temperature sen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05750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相录
季俊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Kitchen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Kitchen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05750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7795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7795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7795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asuring Temperature Or Quantity Of Hea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温度传感器及燃气灶,该温度传感器包括传感器本体和隔热罩,其中,传感器本体沿上下方向延伸,传感器本体的顶端设有感温部;传感器本体的顶端活动贯穿隔热罩而使感温部凸出隔热罩的顶端,隔热罩可拆卸地套设固定于传感器本体的外周面,隔热罩的周壁与传感器本体的外周面之间间隔形成第一隔热腔。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可便于拆卸隔热罩,从而方便对隔热罩进行清理,保证了隔热罩的隔热效果。

Description

温度传感器及燃气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温度传感器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目前,燃气灶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燃气灶行业内,为了实现对燃气灶上锅具温度的控制,需要准确测量锅具的温度。目前常用的测温方式是将温度传感器置于燃气灶的炉头中央,锅具放置于燃气灶上时,锅具与温度传感器接触,进而实现对锅具温度的测量。
由于温度传感器位于燃气灶的炉头中央,工作时周围被火焰包围,长时间受高温火焰的炙烤,因此需要对温度传感器进行隔热防护。现有的温度传感器外部固定安装有隔热罩,隔热罩的上端一般呈开口设置,食物残渣容易掉落其中,而导致隔热罩的隔热效果减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温度传感器,用于燃气灶,旨在便于拆卸隔热罩,以对隔热罩进行清理,以保证隔热罩的隔热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温度传感器,包括:
传感器本体,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传感器本体的顶端设有感温部;以及
隔热罩,所述传感器本体的顶端活动贯穿所述隔热罩而使所述感温部凸出所述隔热罩的顶端,所述隔热罩可拆卸地套设固定于所述传感器本体的外周面,所述隔热罩的周壁与所述传感器本体的外周面之间间隔形成第一隔热腔。
优选地,所述隔热罩呈朝下敞口的桶状设置,所述隔热罩的顶端与所述传感器本体的外周面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传感器本体包括热量采集板、外壳及安装杆,所述外壳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热量采集板位于所述外壳的顶端,所述安装杆位于所述外壳的下端,所述热量采集板形成所述感温部,所述隔热罩的顶端套设于所述外壳。
优选地,所述隔热罩的顶端设有安装孔,所述外壳的外周面与所述安装孔的孔壁面之间形成紧配合。
优选地,在自下向上的方向上,所述外壳呈渐缩设置。
优选地,所述隔热罩的顶端设有连通所述第一隔热腔的通风孔。
优选地,所述通风孔的数量设有多个,多个所述通风孔沿所述隔热罩的周向间隔排布。
优选地,所述通风孔沿所述隔热罩的周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隔热罩的顶端朝上沿其周向延伸有隔热凸缘,所述隔热凸缘围合形成一朝上敞口的第二隔热腔,所述通风孔连通所述第二隔热腔和所述第一隔热腔,所述感温部位于所述隔热腔,且所述感温部的上表面凸出于所述隔热凸缘。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燃气灶,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包括:
传感器本体,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传感器本体的顶端设有感温部;以及
隔热罩,所述传感器本体的顶端活动贯穿所述隔热罩而使所述感温部凸出所述隔热罩的顶端,所述隔热罩可拆卸地套设固定于所述传感器本体的外周面,所述隔热罩的周壁与所述传感器本体的外周面之间间隔形成第一隔热腔。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在传感器本体的外周面设置有隔热罩,传感器本体的顶端活动贯穿隔热罩的顶端而使感温部凸出隔热罩,隔热罩可拆卸地套设固定于传感器本体的外周面,隔热罩的周壁与传感器本体的外周面之间间隔形成第一隔热腔。如此,可轻易地将隔热罩从传感器本体上拆卸,进而对隔热罩进行清洁,保证隔热罩的隔热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温度传感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温度传感器的传感器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温度传感器的隔热罩在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隔热罩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温度传感器另一实施例中的隔热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沿B-B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 温度传感器 20 隔热罩
10 传感器本体 210 安装孔
110 感温部 220 通风孔
111 热量采集板 230 隔热凸缘
120 外壳 240 第一隔热腔
130 安装杆 250 第二隔热腔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温度传感器,适用于燃气灶。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5,该温度传感器1包括:
传感器本体10,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传感器本体10的顶端设有感温部110;以及
隔热罩20,所述传感器本体10的顶端活动贯穿所述隔热罩20而使所述感温部110凸出所述隔热罩20的顶端,所述隔热罩20可拆卸地套设固定于所述传感器本体10的外周面,所述隔热罩20的周壁与所述传感器本体10的外周面之间间隔形成第一隔热腔240。
优选地,所述隔热罩呈朝下敞口的桶状设置,所述隔热罩的顶端与所述传感器本体的外周面可拆卸连接。
燃气灶中,传感器本体10安装在燃气灶的炉头中央,传感器本体10自身沿上下方向延伸,传感器本体10的顶端用于与放置在燃气灶上的烹饪锅具相抵接,传感器本体10的顶端设置有感温部110,该感温部110与锅具的外表面接触(通常情况下,感温部110与锅具的底面接触,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感温部110也可与锅具的侧壁相接触),感温部110可探测锅具的温度。
在燃气灶的使用过程中,传感器本体10被火焰包围,受到高温火焰及高温烟气的炙烤,此时高温火焰及高温烟气的温度远远大于锅具的温度,进而一方面传感器本体10容易受高温而损坏,另一方面,传感器本体10的感温部110受到高温火焰及高温烟气的干扰越明显,进而导致温度传感器1测温误差较大,其测温准确性较差,容易导致燃气灶的防干烧系统的误操作(例如切断气源或调低燃气的进气量)。
为了避免传感器本体10直接被火焰包围,减少高温火焰及高温烟气对传感器本体10的炙烤,本实施例中,在传感器本体10的外周面设置有隔热罩20。隔热罩20与传感器本体10的外周面可拆卸连接,例如,隔热罩20采用卡扣、螺钉、过盈配合等方式与传感器本体10相连接。为了保证传感器本体对锅具的测温,传感器本体10的顶端活动贯穿隔热罩20的顶端而使感温部110凸出隔热罩20,以利于感温部110与锅具的接触。隔热罩20的顶端可拆卸地套设固定于传感器本体10的外周面,隔热罩20的周壁与传感器本体10的外周面之间间隔形成第一隔热腔240。如此,通过设置第一隔热腔240,进而对传感器本体10实现有效的隔热防护。需要说明的是,此时隔热罩20的一端呈敞口设置,即隔热罩20的上端或下端可呈敞口设置,其中,当隔热罩20的上端呈敞口设置时,则容易使食物残渣掉落至隔热罩20内。因而,在本实施例中,隔热罩20优选呈朝下敞口的桶状设置,传感器本体10的顶端活动贯穿隔热罩20的顶端,隔热罩20的顶端与传感器本体10的外周面可拆卸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隔热罩20采用耐高温材料所制成,例如不锈钢、铁、铜等金属材料或者陶瓷材料,以使得隔热罩20可承受高温火焰及高温烟气的炙烤。隔热罩20的下端呈敞口设置,进而空气自隔热罩20下端的敞口进出第一隔热腔240,以保证燃气灶下的冷空气可进入隔热腔,然后在隔热腔内受热后在从隔热腔内排出,进而带着隔热腔内的部分热量,以降低隔热腔的温度,使得隔热腔保持较佳的隔热效果。同时,隔热罩20的周壁可有效阻挡高温火焰和高温烟气向传感器本体10外周面的辐射,以及阻挡热空气的横向对流,进而减少高温火焰及高温烟气对传感器本体10外周面的炙烤,降低对感温部110的测温干扰,使得感温部110对锅具锅底的测温准确性大幅提高。
隔热罩20的周壁内侧和/或外侧也可设置有热反射层,进而也可减少高温火焰及高温烟气向传感器本体10外周面的红外辐射,进而提高隔热罩20的隔热防护效果。
值得强调的是,传感器本体10活动贯穿隔热罩20,为了避免隔热罩20从传感器本体10上向下滑落,本实施例,隔热罩20的顶端可通过设置卡扣、螺纹等固定结构与传感器本体10的外周面可拆卸连接,进而在隔热罩20上存在食物残渣时,可轻易地将隔热罩20从传感器本体10上拆卸,进而对隔热罩20进行清洁,保证隔热罩20的隔热效果。
还有,本实施例中,隔热罩20所形成第一隔热腔240的敞口朝下设置,也避免了食物残渣进入第一隔热腔240内,一方面降低了对隔热罩20的清洁难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证隔热罩20具有较佳的隔热效果,避免高温火焰及高温烟气对传感器本体10的干扰,提高温度传感器1的测温准确性,减少防干烧系统的动作响应更加准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在传感器本体10的外周面设置有隔热罩20,传感器本体10的顶端活动贯穿隔热罩20的顶端而使感温部110凸出隔热罩20,隔热罩20可拆卸地套设固定于传感器本体10的外周面,隔热罩20的周壁与传感器本体10的外周面之间间隔形成第一隔热腔240。如此,可轻易地将隔热罩20从传感器本体10上拆卸,进而对隔热罩20进行清洁,保证隔热罩20的隔热效果。
进一步地,上述传感器本体10包括热量采集板111、外壳120及安装杆130,其中,外壳120沿上下方向延伸,热量采集板111位于外壳120的顶端,安装杆130位于外壳120的下端,热量采集板111形成所述感温部110,隔热罩20的顶端套设于外壳120。安装杆130固定安装于燃气灶的炉头处,热量采集板111内设置有感温元件,该感温元件可以为热电偶、热敏电阻等感温电子元件,进而将热量采集板111的温度转化输出为电信号,实现对温度的测量。
在本实施例中,热量采集板111优选与锅具的锅底相接触,以测量锅具锅底的温度,为了保证热量采集板111与锅具锅底的温度尽可能地保持一致,该热量采集板111的上表面优选呈与锅具锅底的外表面相贴合的曲面或平面状设置,即当锅具的锅底外表面为平面时,该热量采集板111的上表面为平面,进而保证热量采集板111与锅底的紧密贴合,提高两者的接触面积,以利于锅具热量传导至热量采集板111,保证热量采集板111与锅底的温度相一致,降低温度传感器1的测温误差;同理,当锅具的锅底外表面呈凸弧面或凹弧面时,该热量采集板111的上表面为也对应为凹弧面或凸弧面,进而以保证锅具与热量采集板111的紧密贴合,提高两者的接触面积。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隔热罩20安装在外壳120的外周面,其中,隔热罩20顶端对应外壳120开设有有安装孔210,外壳120的顶端贯穿安装孔210,以使得热量采集板111凸出于隔热罩20的顶端,进而以保证热量采集板111与锅具锅底的有效接触。
隔热罩20与外壳120的安装方式有多种,例如,隔热罩20的安装孔210为螺纹孔,外壳120顶部的外周面设有与该螺纹孔相配合的外螺纹,进而可通过旋转隔热罩20将隔热罩20螺纹连接在外壳120上;或者,外壳120的外周面与所述安装孔210的孔壁面之间形成紧配合,进而实现隔热罩20与外壳120的固定连接。由于隔热罩20的壁厚限制,当隔热罩20的壁厚较小时,此时安装孔210的长度较小,不利于安装孔210内螺纹的加工,因而,本实施例中,隔热罩20与外壳120优选通过外壳120与安装孔210之间的紧配合而固定连接,进而以简化隔热罩20的结构复杂度,降低隔热罩20的加工难度。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隔热罩20的安装,在自下向上的方向上,外壳120呈渐缩设置,即外壳120的顶端形成导向面,外壳120的顶端较小,进而更方便穿过隔热罩20的安装孔210。需要说明的是,隔热罩20受自身重力的影响具有朝下滑动的趋势,为了防止隔热罩20向下滑落并脱离外壳120,外壳120上至少部分的外表直径大于安装孔210的孔径,进而以限制隔热罩20相对外壳120下滑。
为了便于第一隔热腔240内空气的散热,以保证第一隔热腔240具有较佳的隔热效果,本实施例中,隔热罩20的顶端设有连通第一隔热腔240的通风孔220,进而第一隔热腔240内的热空气也可通过通风孔220排出第一隔热腔240,使得第一隔热腔240内的空气流通更加顺畅,最终降低第一隔热腔240的温度,使得隔热罩20的隔热效果大幅提高,减少高温火焰及高温烟气对传感器本体10的干扰,从而提高感温部110对锅底温度的测温准确性。
为了进一步增强第一隔热腔240的通风散热效果,上述通风孔220的数量设有多个,多个通风孔220沿所述隔热罩20的周向间隔排布。作为优选方式的是,该通风孔220沿隔热罩20的周向延伸,进而使得通风孔220的面积增大,提高通风孔220的通风量。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隔热罩20的顶端开设有通风孔220,进而使得隔热罩20顶端的表面积也大幅减少,此时隔热罩20的周壁通过隔热罩20顶端向外壳120传热的导热面积也大幅减少,进而降低了隔热罩20向外壳120传递的热量,使得感温部110对锅底的测温更加准确。
进一步地,参照图6和图7,为了对传感器本体10上凸出于隔热罩20顶端的部分进行隔热防护,以避免高温火焰及高温烟气对感温部110的高温炙烤,隔热罩20的顶端朝上沿其周向延伸有隔热凸缘230,隔热凸缘230围合形成一朝上敞口的第二隔热腔250,通风孔220连通第二隔热腔250和第一隔热腔240,感温部110位于所述隔热腔,且感温部110的上表面凸出于隔热凸缘230。如此,传感器本体10上凸出于隔热罩20顶端的部分通过第二隔热腔250进行隔热保护,同时通风孔220连通第一隔热腔240和第二隔热腔250,可保证第一隔热腔240和第二隔热腔250的空气流通更加顺畅,利于隔热罩20的散热。感温部110的上表面凸出于隔热凸缘230,进而可保证感温部110的上表面充分与锅底底面相接触,避免隔热罩20将锅具锅底顶起而导致感温部110与锅底接触不充分产生的测温误差。
可以理解,该隔热凸缘230的内周面与传感器本体10的外周面呈间隔设置,隔热凸缘230可有效阻挡高温火焰和高温烟气向传感器本体10外周面的辐射,以及阻挡热空气的横向对流,进而减少高温火焰及高温烟气对传感器本体10外周面的炙烤,降低对感温部110的测温干扰,使得感温部110对锅具锅底的测温准确性大幅提高。
感温部110的上表面过于凸出隔热凸缘230时,隔热凸缘230无法实现对感温部110的有效隔热防护,当感温部110的上表面低于隔热凸缘230时,则容易导致锅具锅底被顶起,使得感温部110无法与锅底充分接触。为了兼顾隔热凸缘230的隔热效果以及感温部110与锅具锅底的充分接触,本实施例中,感温部110的上表面至少比隔热凸缘230高0.5毫米。作为优选方式的是,该感温部110的上表面比隔热凸缘230高0.5毫米。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燃气灶,该燃气灶包括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燃气灶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温度传感器,用于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包括:
传感器本体,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传感器本体的顶端设有感温部;以及
隔热罩,所述传感器本体的顶端活动贯穿所述隔热罩而使所述感温部凸出所述隔热罩的顶端,所述隔热罩可拆卸地套设固定于所述传感器本体的外周面,所述隔热罩的周壁与所述传感器本体的外周面之间间隔形成第一隔热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罩呈朝下敞口的桶状设置,所述隔热罩的顶端与所述传感器本体的外周面可拆卸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本体包括热量采集板、外壳及安装杆,所述外壳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热量采集板位于所述外壳的顶端,所述安装杆位于所述外壳的下端,所述热量采集板形成所述感温部,所述隔热罩的顶端套设于所述外壳。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罩的顶端设有安装孔,所述外壳的外周面与所述安装孔的孔壁面之间形成紧配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在自下向上的方向上,所述外壳呈渐缩设置。
6.如权利要求2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罩的顶端设有连通所述第一隔热腔的通风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孔的数量设有多个,多个所述通风孔沿所述隔热罩的周向间隔排布。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孔沿所述隔热罩的周向延伸。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罩的顶端朝上沿其周向延伸有隔热凸缘,所述隔热凸缘围合形成一朝上敞口的第二隔热腔,所述通风孔连通所述第二隔热腔和所述第一隔热腔,所述感温部位于所述隔热腔,且所述感温部的上表面凸出于所述隔热凸缘。
10.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温度传感器。
CN201820057509.3U 2018-01-11 2018-01-11 温度传感器及燃气灶 Active CN2077795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057509.3U CN207779570U (zh) 2018-01-11 2018-01-11 温度传感器及燃气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057509.3U CN207779570U (zh) 2018-01-11 2018-01-11 温度传感器及燃气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779570U true CN207779570U (zh) 2018-08-28

Family

ID=63212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057509.3U Active CN207779570U (zh) 2018-01-11 2018-01-11 温度传感器及燃气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77957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06744A (zh) * 2018-01-11 2018-06-01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温度传感器及燃气灶
US20210136874A1 (en) * 2019-10-30 2021-05-06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Cooktop appliance and heating element having a heat transfer disk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06744A (zh) * 2018-01-11 2018-06-01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温度传感器及燃气灶
CN108106744B (zh) * 2018-01-11 2023-07-28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温度传感器及燃气灶
US20210136874A1 (en) * 2019-10-30 2021-05-06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Cooktop appliance and heating element having a heat transfer disk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06744A (zh) 温度传感器及燃气灶
US8592728B2 (en) Food cooking device and cooking utensil adapted to facilitate the heating of food
CN207779570U (zh) 温度传感器及燃气灶
CN110495793A (zh) 一种蒸烤箱的积水处理装置、蒸烤箱及控制方法
CN207779560U (zh) 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及燃气灶
CN207604866U (zh) 一种感温装置及具有感温装置的电烤炉
CN208658930U (zh) 烹饪器具的上盖温度感应装置、上盖总成及该烹饪器具
CN108266760A (zh) 温度传感器及燃气灶
CN212057403U (zh) 一种应用于燃气灶防干烧温度传感器的火焰干扰隔离系统
CN207945702U (zh) 温度传感器及燃气灶
CN107095594A (zh) 一种电烤炉
CN208876253U (zh) 一种三层六盘智能电烤箱
CN209018500U (zh) 一种一层一盘智能电烤箱
CN206761527U (zh) 烹饪器具
JP3092399B2 (ja) オーブントースター
CN209214772U (zh) 一种非接触式电磁炉温度检测装置及电磁炉
CN206002217U (zh)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温度传感器
CN207604863U (zh) 一种电烤炉
CN208822501U (zh) 一种二层二盘智能电烤箱
CN201028646Y (zh) 一种电加热灶具
CN208822500U (zh) 一种二层四盘智能电烤箱
CN208822502U (zh) 一种一层二盘智能电烤箱
CN213046501U (zh) 砂锅及加热装置
CN108225573A (zh) 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及燃气灶
CN220793212U (zh) 一种电磁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108

Address after: 241000 west side of 3 / F, No.5 office building, new energy and new materials gathering area, Fuzhou Road, Jiangbei District, Wuhu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Wuhu Midea intelligent kitchen electricity Manufactu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528311 Yongan Road, Beijiao Town, Shunde District, Foshan, Guangdong 6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MIDEA KITCHEN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Ltd.

Patentee before: MIDEA GROUP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