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83600U - 前副车架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前副车架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683600U
CN207683600U CN201721222996.6U CN201721222996U CN207683600U CN 207683600 U CN207683600 U CN 207683600U CN 201721222996 U CN201721222996 U CN 201721222996U CN 207683600 U CN207683600 U CN 2076836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tallation point
mounting bracket
swing arm
sub frame
fore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22299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昌和
刘彦杰
林波
胡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22299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6836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6836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6836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前副车架及汽车,包括U型梁、后横梁以及连接在所述U型梁上的多个安装支架,所述U型梁一体成型,所述U型梁的前侧形成前横梁,所述U型梁的左侧形成左纵梁,所述U型梁的右侧形成右纵梁,所述后横梁的左端与所述左纵梁的后端连接,所述后横梁的右端与所述右纵梁的后端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副车架,提高了前副车架车身安装点、摆臂安装点配合准确度(安装精度)和副车架整体强度。并且,相比现有技术的前副车架,左右纵梁及后横梁的焊接夹具、检具及生产工作站数量大幅减少,前副车架的结构大幅度,重量比现有技术的前副车架减轻约35%,能够满足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的要求。

Description

前副车架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副车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前副车架及汽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前副车架通常为框口式前副车架,框口结构由前横梁、左纵梁、右纵梁及后横梁组成。左摆臂安装前加强板通过焊接形式,固定到前副车架左纵梁上,右摆臂安装前加强板通过焊接形式固定到右纵梁上,左前悬置安装支架和右前悬置安装支架通过焊接形式固定到前横梁上。左纵梁上板与左纵梁下板、右纵梁上板及右纵梁下板加上前衬套总成安装套、后衬套总成安装套6a焊接构成左纵梁及右纵梁;后横梁上板、后横梁下板、左摆臂安装后加强板、稳定杆安装加强板、多个钢套、焊接方螺母及右摆臂安装后加强板焊接构成后横梁。
上述的前副车架,后横梁上板及后横梁下板结构复杂,成形面较大,制造过程中不仅需要多套模具而且成形后零部件容易表面起皱、开裂及少料;纵梁上下板(左纵梁上板、左纵梁下板、右纵梁上板及右纵梁下板)模具成形引起开裂、少料及定位孔误差等问题导致要花大量时间去修改模具,成本增加、工作量大及效率低。并且,由于零部件较多,工装夹具及检具需要相应增加,导致投入成本较大。
另外,左纵梁上板与左纵梁下板、右纵梁上板与右纵梁下板分别焊接构成左纵梁、右纵梁,由于左纵梁及右纵梁较长,上下板焊接时焊缝长,焊接完成后由于焊接受热变形,纵梁两端会出现翘起导致前副车架车身安装点和前副车架左、右摆臂安装点尺寸不合格。且由于后横梁上下板成形面较大,模具成形后表面易起皱,而前副车架稳定杆安装点处平面要求较高,导致该处在装配时零部件无法贴合,使得前副车架稳定杆安装点开裂风险较大。
此外,现有方案中,整个前副车架焊接处数多,零部件受焊接温度、变形、夹具(定位销)损耗的影响,降低了副车架整体的安装精度与强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前副车架焊接处数多,零部件受焊接温度、变形及夹具损耗的影响,降低了副车架整体的安装精度与强度的缺陷,提供一种前副车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前副车架,包括U型梁、后横梁以及连接在所述U型梁上的多个安装支架,所述U型梁一体成型,所述U型梁的前侧形成前横梁,所述U型梁的左侧形成左纵梁,所述U 型梁的右侧形成右纵梁,所述后横梁的左端与所述左纵梁的后端连接,所述后横梁的右端与所述右纵梁的后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U型梁为通过内高压工艺一体成型的铝合金件。
可选地,所述后横梁一体成型。
可选地,所述后横梁为一体铸造的铝合金件。
可选地,所述左纵梁呈向内弯曲的弧形形状,所述右纵梁呈向内弯曲的弧形形状,所述前横梁呈向后弯曲的弧形形状。
可选地,所述多个安装支架包括前悬置安装支架、左前衬套安装支架、右前衬套安装支架、左摆臂前安装支架及右摆臂前安装支架,所述前悬置安装支架连接在所述前横梁上,以形成前悬置安装点;
所述左前衬套安装支架连接在所述左纵梁的前端,以形成车身左前安装点,所述左摆臂前安装支架连接在所述左纵梁上,以形成左摆臂前安装点,所述左前衬套安装支架位于所述左摆臂前安装支架前方;
所述右前衬套安装支架连接在所述右纵梁的前端,以形成车身右前安装点,所述右摆臂前安装支架连接在所述右纵梁上,以形成右摆臂前安装点,所述右前衬套安装支架位于所述右摆臂前安装支架前方。
可选地,所述前悬置安装支架、左前衬套安装支架、右前衬套安装支架、左摆臂前安装支架及右摆臂前安装支架均为铝合金件。
可选地,所述后横梁上一体形成有后悬置安装点、车身左后安装点、车身右后安装点、左摆臂后安装点、右摆臂后安装点、稳定杆左安装点、稳定杆右安装点、转向器左安装点及转向器右安装点。
可选地,所述后横梁包括一体成型的横向梁、第一纵向梁及第二纵向梁,所述第一纵向梁由所述横向梁的左端向后方延伸,所述第二纵向梁由所述横向梁的右端向后方延伸;
所述转向器左安装点形成在所述横向梁的左端,所述转向器右安装点形成在所述横向梁的右端,所述后悬置安装点形成在所述横向梁上,所述后悬置安装点在车宽方向上位于所述转向器左安装点与转向器右安装点之间;
所述车身左后安装点形成在所述第一纵向梁的后端,所述车身右后安装点形成在所述第二纵向梁的后端;
所述左摆臂后安装点及稳定杆左安装点形成在所述第一纵向梁上,且所述稳定杆左安装点在车长方向上位于所述左摆臂后安装点与车身左后安装点之间;
所述右摆臂后安装点及稳定杆右安装点形成在所述第二纵向梁上,且所述稳定杆右安装点在车长方向上位于所述右摆臂后安装点与车身右后安装点之间;
所述横向梁中部设置有排水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副车架,由一体成型的U型梁替代现有技术中由多个零部件焊接而成的前横梁、左纵梁及右纵梁,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多个零部件焊接而成的前副车架受热变形导致车身安装点、摆臂安装点的孔位偏差问题;避免了零部件焊接受热引发焊缝周围的强度降低的问题;避免了焊接件强度降低导致开裂的风险。提高了前副车架车身安装点、摆臂安装点配合准确度(安装精度)和副车架整体强度。并且,相比现有技术的前副车架,左右纵梁及后横梁的焊接夹具、检具及生产工作站数量大幅减少,前副车架的结构大幅度,重量比现有技术的前副车架减轻约35%,能够满足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的要求。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其包括上述的前副车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前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前副车架的爆炸图。
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U型梁;11、前横梁;12、左纵梁;13、右纵梁;
2、后横梁;21、横向梁;22、第一纵向梁;23、第二纵向梁;24、排水孔;
3、前悬置安装支架;
4、左前衬套安装支架;
5、右前衬套安装支架;
6、左摆臂前安装支架;
7、右摆臂前安装支架;
A1、前悬置安装点;A2、后悬置安装点;
B1、车身左前安装点;B2、车身右前安装点;B3、车身左后安装点;B4、车身右后安装点;
C1、左摆臂前安装点;C2、右摆臂前安装点;C3、左摆臂后安装点;C4、右摆臂后安装点;
D1、稳定杆左安装点;D2、稳定杆右安装点;
E1、转向器左安装点;E2、转向器右安装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下文中的前、后、左、右为前副车架的在汽车上的方位,参见图1中的方位。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前副车架,包括U型梁1、后横梁2以及连接在所述U型梁上的多个安装支架,所述U型梁1一体成型,所述U型梁1的前侧形成前横梁11,所述U型梁1的左侧形成左纵梁12,所述 U型梁1的右侧形成右纵梁13,所述后横梁2的左端与所述左纵梁12的后端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所述后横梁2的右端与所述右纵梁13的后端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左纵梁12呈向内弯曲的弧形形状,所述右纵梁13呈向内弯曲的弧形形状,所述前横梁11呈向后弯曲的弧形形状。使得整个U型梁1 较为圆润,提高了U型梁的整体强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U型梁1为通过内高压工艺一体成型的铝合金件。例如,把铝制管材或板材放在以设计好的模具中,用液态流体为施力介质,在液态高压的作用下使产品贴合模具,形成U型梁1。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后横梁2一体成型。更为优选地,所述后横梁2为一体铸造的铝合金件。此处的一体铸造可以是差压铸造或低压铸造。采用差压铸造或低压铸造可以减少冲压、焊接及电泳等工艺流程,避免了热处理带来的工序增加、零部件变形等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多个安装支架包括前悬置安装支架3、左前衬套安装支架4、右前衬套安装支架5、左摆臂前安装支架6及右摆臂前安装支架7,所述前悬置安装支架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在所述前横梁11上,以形成前悬置安装点A1。所述左前衬套安装支架4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在所述左纵梁12的前端,以形成车身左前安装点B1,所述左摆臂前安装支架6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在所述左纵梁12上,以形成左摆臂前安装点C1,所述左前衬套安装支架4位于所述左摆臂前安装支架6前方。所述右前衬套安装支架5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在所述右纵梁13的前端,以形成车身右前安装点B2,所述右摆臂前安装支架7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在所述右纵梁13上,以形成右摆臂前安装点 C2,所述右前衬套安装支架5位于所述右摆臂前安装支架7前方。
如图1所示,所述后横梁2上一体形成有后悬置安装点A2、车身左后安装点B3、车身右后安装点B4、左摆臂后安装点C3、右摆臂后安装点C4、稳定杆左安装点D1、稳定杆右安装点D2、转向器左安装点E1及转向器右安装点E2。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前悬置安装支架3、左前衬套安装支架4、右前衬套安装支架5、左摆臂前安装支架6及右摆臂前安装支架7均为铝合金件。由于 U型梁1和后横梁2均为铝合金件,使得该前副车架整体为铝合金结构。
另外相对于现有技术,后横梁2在铸造时直接形成安装点,无需再额外焊接其它安装支架。使得整个副车架只有如图2所示的7个独立的铝合金零部件,即U型梁1、后横梁2、前悬置安装支架3、左前衬套安装支架4、右前衬套安装支架5、左摆臂前安装支架6及右摆臂前安装支架7这7个独立零部件。通过这7个独立零部件焊接形成整个副车架。由于该副车架零部件数量减少,相关模具、检具、夹具工装相应地减少,避免了零部件焊接过程中出现漏焊及咬边问题,焊接后的前副车架变形量小、状态稳定,投入的成本较低。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后横梁2包括一体成型的横向梁21、第一纵向梁22及第二纵向梁23,所述第一纵向梁22由所述横向梁21的左端向后方延伸,所述第二纵向梁23由所述横向梁21的右端向后方延伸。所述转向器左安装点E1形成在所述横向梁21的左端,所述转向器右安装点E2形成在所述横向梁21的右端,所述后悬置安装点A2形成在所述横向梁21上,所述后悬置安装点A2在车宽方向上位于所述转向器左安装点E1与转向器右安装点E2之间。所述车身左后安装点B3形成在所述第一纵向梁22的后端,所述车身右后安装点B4形成在所述第二纵向梁23的后端。所述左摆臂后安装点C3及稳定杆左安装点D1形成在所述第一纵向梁22上,且所述稳定杆左安装点D1在车长方向上位于所述左摆臂后安装点C3与车身左后安装点B3之间。所述右摆臂后安装点C4及稳定杆右安装点D2形成在所述第二纵向梁23上,且所述稳定杆右安装点D2在车长方向上位于所述右摆臂后安装点C4与车身右后安装点B4之间。
以上,前悬置安装点A1及后悬置安装点A2组成前副车架的悬置安装点;车身左前安装点B1、车身右前安装点B2、车身左后安装点B3及车身右后安装点B4组成前副架的车身安装点;左摆臂前安装点C1、右摆臂前安装点C2、左摆臂后安装点C3及右摆臂后安装点C4组成前副架的摆臂安装点;稳定杆左安装点D1及稳定杆右安装点D2组成前副架的稳定杆安装点;转向器左安装点E1 及转向器右安装点E2组成前副架的转向器安装点。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横向梁21中部设置有排水孔24。排水孔 24用于前副车架的排水。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前副车架,由一体成型的U型梁替代现有技术中由多个零部件焊接而成的前横梁、左纵梁及右纵梁,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多个零部件焊接而成的前副车架受热变形导致车身安装点、摆臂安装点的孔位偏差问题;避免了零部件焊接受热引发焊缝周围的强度降低的问题;避免了焊接件强度降低导致开裂的风险。提高了前副车架车身安装点、摆臂安装点配合准确度(安装精度)和副车架整体强度。并且,相比现有技术的前副车架,左右纵梁及后横梁的焊接夹具、检具及生产工作站数量大幅减少,前副车架的结构大幅度,重量比现有技术的前副车架减轻约35%,能够满足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的要求。
此外,由于从图2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前副车架由7个零部件通过焊接形式连接而成,零部件数量减少,相关模具、检具、夹具工装减少,避免了零部件焊接过程中出现漏焊、咬边问题,焊接后的车架变形量小,状态稳定,投入的成本比现有技术方案前副车架低。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其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前副车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U型梁、后横梁以及连接在所述U型梁上的多个安装支架,所述U型梁一体成型,所述U型梁的前侧形成前横梁,所述U型梁的左侧形成左纵梁,所述U型梁的右侧形成右纵梁,所述后横梁的左端与所述左纵梁的后端连接,所述后横梁的右端与所述右纵梁的后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梁为通过内高压工艺一体成型的铝合金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一体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为一体铸造的铝合金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纵梁呈向内弯曲的弧形形状,所述右纵梁呈向内弯曲的弧形形状,所述前横梁呈向后弯曲的弧形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安装支架包括前悬置安装支架、左前衬套安装支架、右前衬套安装支架、左摆臂前安装支架及右摆臂前安装支架,所述前悬置安装支架连接在所述前横梁上,以形成前悬置安装点;
所述左前衬套安装支架连接在所述左纵梁的前端,以形成车身左前安装点,所述左摆臂前安装支架连接在所述左纵梁上,以形成左摆臂前安装点,所述左前衬套安装支架位于所述左摆臂前安装支架前方;
所述右前衬套安装支架连接在所述右纵梁的前端,以形成车身右前安装点,所述右摆臂前安装支架连接在所述右纵梁上,以形成右摆臂前安装点,所述右前衬套安装支架位于所述右摆臂前安装支架前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悬置安装支架、左前衬套安装支架、右前衬套安装支架、左摆臂前安装支架及右摆臂前安装支架均为铝合金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上一体形成有后悬置安装点、车身左后安装点、车身右后安装点、左摆臂后安装点、右摆臂后安装点、稳定杆左安装点、稳定杆右安装点、转向器左安装点及转向器右安装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包括一体成型的横向梁、第一纵向梁及第二纵向梁,所述第一纵向梁由所述横向梁的左端向后方延伸,所述第二纵向梁由所述横向梁的右端向后方延伸;
所述转向器左安装点形成在所述横向梁的左端,所述转向器右安装点形成在所述横向梁的右端,所述后悬置安装点形成在所述横向梁上,所述后悬置安装点在车宽方向上位于所述转向器左安装点与转向器右安装点之间;
所述车身左后安装点形成在所述第一纵向梁的后端,所述车身右后安装点形成在所述第二纵向梁的后端;
所述左摆臂后安装点及稳定杆左安装点形成在所述第一纵向梁上,且所述稳定杆左安装点在车长方向上位于所述左摆臂后安装点与车身左后安装点之间;
所述右摆臂后安装点及稳定杆右安装点形成在所述第二纵向梁上,且所述稳定杆右安装点在车长方向上位于所述右摆臂后安装点与车身右后安装点之间;
所述横向梁中部设置有排水孔。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前副车架。
CN201721222996.6U 2017-09-21 2017-09-21 前副车架及汽车 Active CN2076836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22996.6U CN207683600U (zh) 2017-09-21 2017-09-21 前副车架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22996.6U CN207683600U (zh) 2017-09-21 2017-09-21 前副车架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683600U true CN207683600U (zh) 2018-08-03

Family

ID=629869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222996.6U Active CN207683600U (zh) 2017-09-21 2017-09-21 前副车架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683600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45939A (zh) * 2019-04-28 2020-10-30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悬架横梁
CN112298360A (zh) * 2019-07-26 2021-02-02 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前副车架前安装座结构、前副车架及车辆
CN112298359A (zh) * 2019-07-26 2021-02-02 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前副车架后安装座结构、前副车架及车辆
CN114013508A (zh) * 2020-11-09 2022-02-08 浙江拓为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后副车架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45939A (zh) * 2019-04-28 2020-10-30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悬架横梁
CN112298360A (zh) * 2019-07-26 2021-02-02 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前副车架前安装座结构、前副车架及车辆
CN112298359A (zh) * 2019-07-26 2021-02-02 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前副车架后安装座结构、前副车架及车辆
CN114013508A (zh) * 2020-11-09 2022-02-08 浙江拓为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后副车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683600U (zh) 前副车架及汽车
CN207106626U (zh) 汽车车架结构
CN110203284B (zh) 一种空心铸铝与铝型材焊接的副车架
CN206286751U (zh) 仪表板横梁夹具
CN108857127B (zh) 框架式铝合金车身顶盖的焊接方法
CN106828605A (zh) 一种副车架结构
CN206589969U (zh) 后副车架及汽车
CN210212530U (zh) 一种电动乘用车的管梁式后副车架结构
CN107054467A (zh) 一种整车副车架
CN201291905Y (zh) 汽车副车架
CN110510001A (zh) 汽车多连杆型后副车架
CN207328601U (zh) 后副车架及汽车
CN106379415B (zh) 一种汽车前副车架
CN205768465U (zh) 一种汽车后扭转梁支架
CN110541892B (zh) 一种摩擦焊铝合金传动轴及其加工方法
CN209553308U (zh) 一种后副车架
CN110843915A (zh) 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前副车架
CN204415514U (zh) 一种结构强度大的副车架总成
CN204567187U (zh) 一种汽车控制臂及汽车
CN206841520U (zh) 副车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07414564U (zh) 一种两侧同步扩力夹紧机构
CN210882312U (zh) 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前副车架
CN105436789B (zh) 新能源车b柱横梁总成焊接夹具
CN110155177A (zh) 一种三段式全铝半框副车架
CN210882321U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前副车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