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35695U - 冰箱 - Google Patents

冰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635695U
CN207635695U CN201690000747.XU CN201690000747U CN207635695U CN 207635695 U CN207635695 U CN 207635695U CN 201690000747 U CN201690000747 U CN 201690000747U CN 207635695 U CN207635695 U CN 2076356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er
return port
freezing chamber
storeroom
refrige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9000074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铃木和贵
小林史典
谷川贵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6356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6356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25D17/06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 F25D17/08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using duc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06Removing frost
    • F25D21/08Removing frost by electric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14Collecting or removing condensed and defrost water; Drip tr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 Defros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冰箱具备:作为冷冻室的第一储藏室;第二储藏室,其内部的温度保持为比所述第一储藏室高的温度带;冷却器室,其形成于所述第一储藏室的后方;冷却器,其设置于所述冷却器室;分隔壁,其将所述第一储藏室与所述冷却器室之间分隔;第一返回口,其成为从所述第一储藏室向所述冷却器室流入的空气的通路;第二返回口,其成为从所述第二储藏室向所述冷却器室流入的空气的通路,所述第二返回口在比所述冷却器靠下方处向所述冷却器室开口,所述第一返回口形成于所述分隔壁,所述第一返回口的上端部位于所述冷却器的全高的中央附近,所述第一返回口的下端部位于所述冷却器的下表面以上的高度。

Description

冰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过风扇使箱内的冷气循环来进行冷却的冷气循环方式的冰箱。
背景技术
冷气循环方式的冰箱,通过设置于冷却器下游侧的箱内风扇使冷气循环,对各储藏室内进行冷却。另外,冷气循环方式的冰箱能够通过设置于箱内风扇下游侧的风门的开闭,来改变冷气的流动,并根据冷藏室以及冷冻室的温度,向冷藏室以及冷冻室分配冷气。这样对冷藏室以及冷冻室进行冷却并再次流入至冷却器的冷气,与来自冷藏室的返回空气和来自冷冻室的返回空气混合而成为复杂的流动。因此,返回空气向冷却器流入的位置的构造,不论在实现提高维持通常运转时的冷却性能方面,还是在实现提高维持结霜时的冷却性能方面都很重要。
在冷气循环方式的现有的冰箱中,作为借助返回空气向冷却器流入的位置的构造来实现冷却性能提高的冰箱的一个例子,能够列举出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冰箱在冷冻室的背面侧,在对该冷冻室与冷却器室之间进行分隔的分隔壁形成有冷冻室返回口,供从冷冻室向冷却器室的返回空气通过。该冷冻室返回口的下端部配置于比设置于冷却器室的冷却器的下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另外,构成为来自冷藏室的返回空气从比冷却器靠下方处流入至冷却器室。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冰箱通过成为这样的结构,由此扩大来自风量多的冷冻室的返回空气的通路亦即冷冻室返回口的开口面积,利用冷却器的前表面侧,从而实现冷却性能的提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71487号公报
如上述那样,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冰箱中,形成于将冷冻室与冷却器室之间分隔的分隔壁的冷冻室返回口的下端部,配置于比冷却器的下表面更靠下方的位置。因此,从冷冻室返回口流入至冷却器室的来自冷冻室的返回空气的一部分向冷却器的下方流动。然后,该返回空气在冷却器的下方与冷藏温度带的返回空气碰撞并混合。因此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冰箱中,产生因不同的温度带的返回空气的碰撞引起的通风阻力的增加,导致冷冻室以及冷藏室的冷气的循环量减少。另外,在专利文献 1记载的冰箱中,因不同的温度带的返回空气的碰撞,还产生因两个返回空气间的热交换的产生而引起的能量损失。因此专利文献1记载的冰箱存在导致冷却性能降低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比以往提高冷却性能的冰箱。
本实用新型的冰箱具备:作为冷冻室的第一储藏室;第二储藏室,其内部的温度保持为比所述第一储藏室高的温度带;冷却器室,其形成于所述第一储藏室的后方;冷却器,其设置于所述冷却器室;分隔壁,其将所述第一储藏室与所述冷却器室之间分隔;第一返回口,其成为从所述第一储藏室向所述冷却器室流入的空气的通路;以及第二返回口,其成为从所述第二储藏室向所述冷却器室流入的空气的通路,所述第二返回口在比所述冷却器靠下方处向所述冷却器室开口,所述第一返回口形成于所述分隔壁,所述第一返回口的上端部位于所述冷却器的全高的中央附近,所述第一返回口的下端部位于所述冷却器的下表面以上的高度。
优选地,所述分隔壁具有阻塞部,在从所述第一储藏室侧观察所述分隔壁时,该阻塞部将与所述第一返回口相同高度的范围中成为所述第二返回口的上方的范围的至少一部分阻塞。
优选地,具备加热器,该加热器在所述冷却器室内设置于所述冷却器的下方,使附着于所述冷却器的霜融化。
优选地,具备加热器,该加热器在所述冷却器室内设置于所述冷却器的下方,使附着于所述冷却器的霜融化,在所述阻塞部的所述冷却器室侧的面设置有金属箔,该金属箔从所述阻塞部向所述阻塞部的下方延伸。
优选地,至少所述分隔壁的比所述第一返回口低的范围成为树脂材料的双层构造,在该双层构造的内部形成有空气层。
优选地,所述分隔壁在比所述加热器高且成为所述第一返回口的下方的位置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凸部。
优选地,所述冰箱具备覆盖所述加热器的上方的罩。
优选地,所述凸部的上表面以从前方朝向后方下降的方式倾斜。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返回口具备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的第一引导件,所述第一引导件以该第一引导件的上表面从所述第一储藏室朝向所述冷却器室上升的方式倾斜地配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引导件具有壁部,该壁部从下表面向下方突出且向左右方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第一储藏室在前表面部具有开口部,并且具备多个所述第一引导件,多个所述第一引导件空开规定的间隔沿上下方向并排设置,上下方向上相邻的所述第一引导件配置为:在上方配置的所述第一引导件的前缘配置于比在下方配置的所述第一引导件的后缘靠上侧,将在上方配置的所述第一引导件的前缘与所述第一储藏室的所述开口部的上缘连接的假想直线与在下方配置的所述第一引导件的上表面交叉。
在本实用新型的冰箱中,成为冷冻室返回口的第一返回口如上所述形成于分隔壁,因而与专利文献1同样,能够扩大来自风量多的第一储藏室(冷冻室)的返回空气的通路亦即第一返回口的开口面积,利用冷却器的前表面侧。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冰箱中,第一返回口的下端部位于冷却器的下表面以上的高度。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冰箱能够防止从第一返回口流入至冷却器室的来自第一储藏室的返回空气、与从第二返回口流入至冷却器室的来自第二储藏室的返回空气在冷却器的下方碰撞。即,本实用新型的冰箱能够防止不同的温度带的返回空气在冷却器的下方碰撞。因此与以往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冰箱能够提高冷却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冰箱的纵剖视图。
图2是从正面侧(冷冻室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冰箱的风扇护罩的立体图。
图3是从背面侧(冷却器室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冰箱的风扇护罩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冰箱的冷却器周边部的纵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冰箱中的冷冻室返回口的开口面积与冷冻室的冷气循环量的关系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冰箱的风扇护罩的主视图。
图7是图6的A-A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冰箱中的阻塞部的宽度与返回空气的热交换量的关系的图。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冰箱的冷冻室返回口周边部的纵剖视图。
图10是图9的B部放大图。
图1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冰箱中冷冻室的门打开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冰箱的纵剖视图。该图1是从侧方观察冰箱100的纵剖视图。另外,以下将图1的左侧设为冰箱100以及该冰箱100的结构的正面侧(前表面侧)。另外,将图1的右侧设为冰箱100以及该冰箱100的结构的背面侧。另外,将图1的纸面正交方向设为冰箱100以及该冰箱100的结构的左右方向。
冰箱100的各储藏室从上开始按照冷藏室9、冷冻室10、11、蔬菜室12的顺序配置。上述储藏室在前表面部具有用于存取被储藏物的开口部。另外,各开口部被门开闭自如地阻塞。详细地说,冷藏室9的开口部被门41开闭自如地阻塞。冷冻室10的开口部被门42开闭自如地阻塞。冷冻室11的开口部被门43开闭自如地阻塞。蔬菜室12的开口部被门44开闭自如地阻塞。
另外,冰箱100为了冷却各储藏室,具备冷冻循环。该冷冻循环构成为依次配管连接有压缩机1、冷凝器2、节流机构3以及冷却器4。冷却器4设置于形成在冷冻室10、11的后方的冷却器室8。冷却器室8 在冷冻室10、11之间被分隔壁分隔。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后述的风扇护罩27构成该分隔壁。另外,在冷却器室8,在冷却器4的下游侧设置有箱内风扇5。即,通过箱内风扇5使冷气循环来冷却各储藏室。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能够通过风门6a、6b的开闭来变更冷气的供给对象。
详细地说,将被冷却器室8的冷却器4冷却过的冷气供给至冷冻室 10、11的冷冻室风道13与冷却器室8连接。另外,将被冷却器室8的冷却器4冷却过的冷气供给至冷藏室9的冷藏室风道7经由冷冻室风道 13与冷却器室8连接。而且,风门6a、6b设置于冷藏室风道7与冷冻室风道13之间。
因此,在风门6a、6b打开的情况下,被冷却器室8的冷却器4冷却过的冷气的一部分,通过冷冻室风道13以及冷藏室风道7,从在冷藏室9的背面部开口的冷藏室吹出口9a吹出(供给)至冷藏室9内。供给至冷藏室9的冷气在冷却冷藏室9内之后,经过沿上下方向贯通将冷冻室10、11与冷却器室8之间分隔的分隔壁的冷藏室返回管道15(参照后述的图3)流入至蔬菜室12。该冷气在冷却蔬菜室12内之后,从蔬菜室返回口16返回至冷却器室8。另外,蔬菜室返回口16在比冷却器4更靠下方处向冷却器室8开口。因此来自蔬菜室12的返回空气流入至冷却器4的下方。
另外,在风门6a、6b打开的情况下,被冷却器室8的冷却器4冷却后的冷气的一部分通过冷冻室风道13,并从形成于将冷冻室10、11 与冷却器室8之间分隔的分隔壁(后述的风扇护罩27)的冷冻室吹出口 10a、11a向冷冻室10、11内吹出(供给)。供给至冷冻室10、11的冷气在冷却冷冻室10、11内之后,从在将冷冻室11与冷却器室8之间分隔的分隔壁(后述的风扇护罩27)形成的冷冻室返回口14返回至冷却器室8。
另一方面,在风门6a、6b关闭的情况下,被冷却器室8的冷却器4 冷却的冷气全部通过冷冻室风道13,并从在将冷冻室10、11与冷却器室8之间分隔的分隔壁(后述的风扇护罩27)形成的冷冻室吹出口10a、 11a向冷冻室10、11内吹出(供给)。供给至冷冻室10、11的冷气在冷却冷冻室10、11内之后,从在将冷冻室11与冷却器室8之间分隔的分隔壁(后述的风扇护罩27)形成的冷冻室返回口14返回至冷却器室8。
即,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00至少具备:冷冻室1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储藏室);冷藏室9以及蔬菜室12(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储藏室),它们内部的温度保持为比冷冻室11高的温度带;冷却器室8,其形成于冷冻室11的后方;冷却器4,其设置于冷却器室8;分隔壁(后述的风扇护罩27),其将冷冻室11与冷却器室8之间分隔;冷冻室返回口14(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返回口),其成为从冷冻室11向冷却器室8流入的空气的通路;以及蔬菜室返回口16(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返回口),其成为从蔬菜室12向冷却器室8流入的空气的通路。另外,蔬菜室返回口16在比冷却器4靠下方处向冷却器室8开口。另外,冷冻室返回口14形成于将冷冻室11与冷却器室8之间分隔的分隔壁(后述的风扇护罩27)。
图2是从正面侧(冷冻室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冰箱的风扇护罩的立体图。另外,图3是从背面侧(冷却器室侧)观察该风扇护罩的立体图。
如上所述,风扇护罩27是将冷冻室10、11与冷却器室8之间分隔的分隔壁。另外,风扇护罩27还是构成上述冷冻室风道13的结构。
如图2所示,在风扇护罩27的前表面侧形成有冷冻室吹出口10a、 11a,该冷冻室吹出口10a、11a将被冷却器室8的冷却器4冷却的冷气吹出至冷冻室10、11。另外,在风扇护罩27在比冷冻室吹出口10a、 11a低的位置形成有冷冻室返回口14。构成为通过该冷冻室吹出口10a、 11a向冷冻室10、11吹出冷气,并且冷却冷冻室10、11内之后的空气从冷冻室返回口14返回至冷却器室8内。
如图3所示,在风扇护罩27的后方,以与冷冻室返回口14对置的方式配置有冷却器4。另外,在冷却器4的上方,换言之在成为比冷却器4靠冷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配置有箱内风扇5。被冷却器4冷却的冷气如上述那样,被箱内风扇5向冷藏室9、冷冻室10、11以及蔬菜室12输送。另外,如图3所示,构成为被冷却器4冷却的冷气通过设置于风扇护罩27的上表面部的吹出口27a而流入至冷藏室风道7,并向冷藏室9供给。
冷却冷冻室10、11后的冷气,如上述那样经由将冷却器室8与冷冻室10、11之间连通的冷冻室返回口14而向冷却器室8返回。冷却冷藏室9后的冷气,通过沿上下方向贯通风扇护罩27的冷藏室返回管道15 而吹出至蔬菜室12。然后,经由将蔬菜室12与冷却器室8之间连通的蔬菜室返回口16,从冷却器4的下方返回至冷却器室8。然后,返回至冷却器室8的上述冷气,被冷却器4再次冷却并向各储藏室循环。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00构成为来自内部的温度保持为冷冻温度带的冷冻室10、11的返回空气、与来自内部的温度保持为比冷冻室 10、11高的冷藏温度带的冷藏室9以及蔬菜室12的返回空气被一个冷却器4冷却。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冰箱的冷却器周边部的纵剖视图。该图4 从与图1相同的观察方向示出冷却器4周边,是在冷冻室返回口14的位置的纵剖视图。另外,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冰箱中的冷冻室返回口的开口面积与冷冻室的冷气循环量的关系的图。
冷却器4设置于风扇护罩27与由冰箱主体的内箱构成的背面壁21 之间。在冷却器4的前表面侧设置有旁通风道22a,在冷却器4的背面侧设置有旁通风道22b。霜在冷却器4附着以及生长,在冷却器4下侧的通风阻力变大的情况下流入至冷却器室8的冷气,在通过旁通风道 22a、22b之后与冷却器4进行热交换。由此,即便霜在冷却器4附着以及生长的情况下,冷却器4也能够维持规定的冷却性能。
冷冻室返回口14的下端部14b位于冷却器4的下表面4a以上的高度。由此,防止来自冷冻室10、11的返回空气向冷却器4的下方吹入。因此能够防止从冷冻室返回口14流入至冷却器室8的来自冷冻室10、 11的返回空气,在冷却器4的下方与来自冷藏室9以及蔬菜室12的返回空气碰撞,能够抑制通风阻力增加。因此能够增大冷冻室10、11、冷藏室9以及蔬菜室12的冷气的循环量。另外,能够防止从冷冻室返回口14流入至冷却器室8的来自冷冻室10、11的返回空气,与来自冷藏室9以及蔬菜室12的返回空气在冷却器4的下方进行热交换,也能够抑制能量损失的产生。在此,冷冻室返回口14的下端部14b的位置越靠上方,冷冻室返回口14的开口面积越减少,通风阻力越变大。因此,在冷冻室返回口14的下端部14b设置于比冷却器4的下表面4a靠上方的情况下,冷冻室返回口14的下端部14b的位置优选为冷却器4的下表面4a的附近。
另外,冷冻室返回口14的上端部14c位于冷却器4的全高的中央附近。即,冷冻室返回口14的上端部14c设置于冷却器4的全高h的h/2 的高度位置附近。如图5所示,越提高冷冻室返回口14的上端部14c,使冷冻室返回口14的开口面积增加,越缓和冷冻室返回空气向冷却器室8的流入速度,通风阻力越变小,因而冷冻室10、11内的冷气循环量增加。另一方面,越提高冷冻室返回口14的上端部14c,来自冷冻室 10、11的返回空气通过冷却器4的时间越短,因而热交换率越降低。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所说的地点的“冷却器4的全高的中央附近”、“冷却器4的全高h的h/2的高度”并不严格地限定于一致的位置。在冷冻室返回口14的上端部14c位于距冷却器4的下表面4a为h×1/4以上且 h×3/4以下的高度的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称为冷冻室返回口14的上端部14c位于冷却器4的全高的中央附近。
一般情况下,冷冻室的温度约为-18℃,冷藏室的温度约为3℃,冷却器下游侧的冷气的温度约为-30℃。即,冷冻室返回空气在冷却前后的温度差约为12K,冷藏室返回空气在冷却前后的温度差约为33K。因此,考虑通过冷却器过程中的每单位质量的冷冻室返回空气的热交换量,能够利用冷藏室返回的空气的热交换量的1/3至一半生成足够的冷气。因此,通过将冷冻室返回口14的上端部14c设为冷却器4的全高的中央附近,能够进行获得最大冷却性能的冷气循环量与冷却器4的热交换量的组合。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00通过使冷冻室返回口14的上端部14c 位于冷却器4的全高的中央附近,使冷冻室返回口14的下端部14b位于冷却器4的下表面4a以上的高度,由此能够增大冷冻室10、11、冷藏室9以及蔬菜室12的冷气的循环量,还能够抑制不同的温度带的返回空气的碰撞引起的能量损失的产生,因而能够提高冷却性能。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00为了使冷却性能提高,或为了还获得其他效果,也采用以下的结构。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冰箱的风扇护罩的主视图。另外,图7是图6的A-A剖视图。此外在图6以及图7中,除风扇护罩27之外,还示出将冷冻室11与蔬菜室12之间分隔的分隔壁45,换言之是构成蔬菜室12的顶面部的分隔壁45。
如图7所示,成为从蔬菜室12向冷却器室8流入的空气的通路的蔬菜室返回口16,形成于将冷冻室11与蔬菜室12之间分隔的分隔壁 45、换言之是构成蔬菜室12的顶面部的分隔壁45。而且,蔬菜室返回口16向冷却器室8开口的开口位置为图6中虚线(断续线)所示的位置。而且,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风扇护罩27具有阻塞部14a,在从冷冻室11侧观察风扇护罩27时,该阻塞部14a将处于与冷冻室返回口14相同高度的范围中处于蔬菜室返回口16上方的范围的至少一部分阻塞。另外,阻塞部14a可以与构成风扇护罩27的其他壁面以一体的方式形成。
来自蔬菜室12的返回空气从蔬菜室返回口16向冷却器4的下方流入。流入至冷却器4下方的该返回空气被设置于冷却器4下游侧的箱内风扇5向上方引导。即,来自蔬菜室返回口16的返回空气大多在冷却器4中的与阻塞部14a对置的范围流动。另一方面,从冷冻室返回口14 流入至冷却器4的来自冷冻室11的返回空气,因存在阻塞部14a而难以流入至冷却器4中的与阻塞部14a对置的范围。因此在冷却器4的内部,也能够防止来自冷冻室11的返回空气与来自蔬菜室12的返回空气碰撞。因此通过具备阻塞部14a能够进一步抑制通风阻力的增加,能够进一步增大冷藏室9以及蔬菜室12的冷气的循环量。另外,还能够进一步抑制不同的温度带的返回空气的碰撞引起的能量损失的产生。因此通过具备阻塞部14a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性能。
另外,来自蔬菜室12的返回空气是经过冷藏室9以及蔬菜室12过来的空气,因而成为温度高且湿度高。因此,冷却器4在供来自蔬菜室12的返回空气通过的范围容易结霜。即,在冷却器4中的与阻塞部14a 对置的范围附着大量的霜。附着于该冷却器4的霜被冷却器室8中设置于冷却器4的下方的辐射式加热器等加热器23融化。此时,通过具备阻塞部14a能够将加热器23的热蓄积在阻塞部14a与背面壁21之间。因此能够高效地加热冷却器4中结霜较多的位置来进行除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阻塞部14a中的冷却器室8侧的面设置有从阻塞部14a向该阻塞部14a的下方延伸的金属箔。金属箔例如为铝箔。由此能够利用金属箔传导加热器23的热量,将大部分的热集中在阻塞部14a与背面壁21之间。因此能够缩短冷却器4的除霜时间,能够实现耗电量的降低。
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冰箱中的阻塞部的宽度与返回空气的热交换量的关系的图。另外,图8的Q1表示来自蔬菜室12的返回空气与冷却器4的热交换量。图8的Q2表示来自冷冻室11的返回空气与冷却器4的热交换量。另外,图8的Q表示流入至冷却器室8的返回空气整体与冷却器4的热交换量。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流入至冷却器室8的返回空气整体成为来自蔬菜室12的返回空气与来自冷冻室 11的返回空气的和。
阻塞部14a的阻塞范围越扩大,换言之阻塞部14a的宽度越变大,来自蔬菜室12的返回空气的通风阻力越减少。因此如Q1所示,阻塞部 14a的宽度越变大,在冷藏室9以及蔬菜室12循环的冷气越增加,并且来自蔬菜室12的返回空气与冷却器4的热交换量增加。另一方面,阻塞部14a的阻塞范围越扩大,换言之阻塞部14a的宽度越变大,冷冻室返回口14的开口面积越减少,因而来自冷冻室11的返回空气的量越减少。因此如Q2所示,阻塞部14a的宽度越变大,来自冷冻室11的返回空气与冷却器4的热交换量越降低。因此如Q所示,存在流入至冷却器室8的返回空气整体与冷却器4的热交换量为最大的阻塞部14a的宽度 W。因此,通过将阻塞部14a的宽度设为W,能够使冷却性能进一步提高。另外,阻塞部14a的宽度W根据冰箱100的规格(各储藏室的容量、各储藏室的冷气循环量、冷冻室返回口14的开口面积、蔬菜室返回口16的开口面积等)不同而成为不同的值。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冰箱的冷冻室返回口周边部的纵剖视图。
图10是图9的B部放大图。另外,图1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冰箱中冷冻室的门打开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另外,图9是从与图1相同的观察方向示出冷冻室返回口14周边的图。另外,图11是从与图1相同的观察方向示出门43打开的状态的冷冻室11。
在冷冻室返回口14具备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的第一引导件25。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多个第一引导件25。而且,各第一引导件25空开规定的间隔沿上下方向并排设置。这些第一引导件25以该第一引导件 25的上表面从冷冻室11朝向冷却器室8上升的方式倾斜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件25的上表面从水平方向仅倾斜角度θ。通过利用第一引导件25的上表面将来自冷冻室11的返回空气向上方引导,由此来自冷冻室11的返回空气能够顺畅地向冷却器4流入。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在冷冻室返回口14的通风阻力,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最上部的第一引导件25的上表面的延长线构成为:经过比冷冻室返回口14的上端部14c中冷却器室8 侧的端部14c1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被设置于最上部的第一引导件25 的上表面引导至冷却器4的返回空气也能够顺畅地向冷却器4流入。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在冷冻室返回口14的通风阻力,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性能。另外,各第一引导件25的前缘25a构成为不比风扇护罩27的前表面27c向冷冻室11侧突出。由此在相对于冷冻室11存取被储藏物时,第一引导件25不成为障碍,从而提高冷冻室11的使用便利性。
在此,在空开规定的间隔沿上下方向并排设置多个第一引导件25 时,若上下方向上相邻的第一引导件25的间隔小,则通风阻力增加。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上下方向上相邻的第一引导件25而言,配置于上方的第一引导件25的前缘25a配置在比配置于下方的第一引导件25的后缘25b靠上侧Δh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设置多个第一引导件 25引起的通风阻力的增加。
此时,若过度增大上述Δh,则冷冻室11的门43打开时,会从相邻的第一引导件25之间看到冷却器4,使得美观性变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上下方向上相邻的第一引导件25配置为:将配置于上方的第一引导件25的前缘25a与冷冻室11的开口部的上缘11b连接的假想直线E与配置于下方的第一引导件25的上表面交叉。由此,能够防止从相邻的第一引导件25之间看到冷却器4,也能够提高美观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件25具有从下表面向下方突出且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壁部25c。壁部25c的背面例如成为大致垂直的面。在忘记关闭各储藏室的门等的情况下,过量的水分侵入至冷却器室8,在冷却器4产生过大的结霜。而且还存在生长的霜到达冷冻室返回口14 的情况。然而,通过在第一引导件25的下表面设置壁部25c,从而壁部 25c能够相对于霜的生长方向垂直地承接该霜。因此能够防止霜生长到冷冻室11内。另外,在利用加热器23进行冷却器4的除霜时,欲使被加热器23加热的空气从冷却器室8侧向冷冻室11侧流出。此时,通过壁部25c能够防止加热后的空气向冷冻室11侧的流动。而且,容易蓄积在上方的性质的加热后的空气,蓄积在第一引导件25的下表面与壁部25c之间。因此通过在第一引导件25的下表面设置壁部25c,能够抑制除湿时的发热引起的冷冻室11的温度上升。
另外,如图4以及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00在冷冻室返回口14的第一引导件25的下方具备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的第二引导件 26。该第二引导件26以该第二引导件26的上表面从冷冻室11朝向冷却器室8下降的方式倾斜地配置。另外,第二引导件26的前缘26a位于比第一引导件25的前缘25a靠前方的位置。在第一引导件25结霜的情况下对冷却器4进行除霜时,附着于第一引导件25的霜也融化。因该霜的融化产生的水分沿第一引导件25向下方落下,并到达第二引导件26的上表面。第二引导件26的上表面从冷冻室11朝向冷却器室8 下降,因而到达第二引导件26上表面的水分朝向冷却器室8落下。因此能够防止冷冻室11的底面发生水泄露。
另外,如图4所示,在冷却器室8的下部设置有落水管24,用于承接因霜的融化而产生的水分。借助第二引导件26向冷却器室8侧排出的水分向落水管24集中,并从通向冰箱100外部的排水管33排出。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00如上述那样,增大冷冻室返回口14 的开口面积。因此在与冷冻室返回口小的冰箱相比较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00因来自进行冷却器4除霜的加热器23的辐射热以及被加热器23加热的空气,从而冷冻室11的温度容易上升。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00通过具备如下结构来抑制冷冻室11的温度上升。
如图4等所示,为了遮挡由加热器23产生的向冷冻室11的辐射热,至少风扇护罩27中比冷冻室返回口14低的范围27b成为树脂材料的双层构造,在该双层构造的内部形成有空气层。冷却器室8侧的树脂材料被加热器23加热,但由于树脂材料间的空气层导致热量难以到达冷冻室11侧的树脂材料。因此能够抑制冷冻室11的温度上升。
另外,如图4以及图9所示,风扇护罩27在比加热器23高且处于冷冻室返回口14下方的位置,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凸部28。该凸部28 的下表面例如成为大致水平的面。通过具备凸部28,能够抑制被加热器 23加热的空气在加热器23与风扇护罩27之间上升并到达冷冻室返回口 14,从而能够抑制冷冻室11的温度上升。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00 还具备覆盖加热器23的上方的罩30。因此,沿着风扇护罩27的冷却器室8侧的壁面上升,并欲流入冷冻室返回口14的被加热器23加热后的空气的流路处于凸部28与罩30之间,能够进一步缩小该流路。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冷冻室11的温度上升。
另外,如图4以及图9所示,凸部28的上表面以从前方朝向后方下降的方式倾斜。因此能够将除霜时沿凸部28的上表面流动来的水分排出至冷却器室8。
以上,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00而言,冷冻室返回口14的上端部14c位于冷却器4的全高的中央附近,冷冻室返回口14的下端部14b 位于冷却器4的下表面4a以上的高度。因此:
(1)缓和冷冻室返回空气向冷却器室8的流入速度,使通风阻力变小,因而能够使冷冻室10、11内的冷气循环量增加。
(2)能够防止从冷冻室返回口14流入至冷却器室8的来自冷冻室 10、11的返回空气,在冷却器4的下方与来自冷藏室9以及蔬菜室12 的返回空气碰撞,能够抑制通风阻力的增加。因此能够增大冷冻室10、 11、冷藏室9以及蔬菜室12的冷气的循环量。另外,能够防止从冷冻室返回口14流入至冷却器室8的来自冷冻室10、11的返回空气与来自冷藏室9以及蔬菜室12的返回空气在冷却器4的下方进行热交换,还能够抑制能量损失的产生。
因此,能够提高冰箱100的冷却性能。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00具有阻塞部14a,该阻塞部14a将成为与冷冻室返回口14相同高度的范围中处于蔬菜室返回口16上方的范围的至少一部分阻塞。因此:
(1)在冷却器4的内部,也能够防止来自冷冻室11的返回空气与来自蔬菜室12的返回空气碰撞。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冷藏室9以及蔬菜室12的冷气的循环量,还能够进一步抑制不同的温度带的返回空气的碰撞引起的能量损失的产生。
因此,通过具备阻塞部14a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性能。
(2)经过冷藏室9以及蔬菜室12流过来的空气大多在冷却器4中的与阻塞部14a对置的范围流动,并附着有很多霜。此时,通过具备阻塞部14a能够将加热器23的热量蓄积在阻塞部14a与背面壁21之间。因此能够高效地加热冷却器4中结霜较多的位置来进行除霜。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00在阻塞部14a中的冷却器室8侧的面设置有金属箔,该金属箔从阻塞部14a向该阻塞部14a的下方延伸。由此,能够利用金属箔传导加热器23的热量,将大部分的热量集中在阻塞部14a与背面壁21之间。因此能够缩短冷却器4的除霜时间,能够实现耗电量的降低。通过缩短冷却器4的除霜时间,能够实现抑制冷冻室11的温度上升带来的食品品质保持的提高以及恢复后的快速制冷期间的缩短带来的节能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00中,至少风扇护罩27中的比冷冻室返回口14低的范围27b成为树脂材料的双层构造,在该双层构造的内部形成有空气层。因此能够遮挡由加热器23向冷冻室11的辐射热,能够抑制冷冻室11的温度上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00中,风扇护罩27在比加热器23高且处于冷冻室返回口14的下方的位置,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凸部28。通过具备凸部28,能够抑制被加热器23加热后的空气在加热器23与风扇护罩27之间上升并到达冷冻室返回口14,从而能够抑制冷冻室11 的温度上升。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00还具备覆盖加热器23上方的罩30。因此能够进一步缩小沿着风扇护罩27的冷却器室8侧的壁面上升,并欲流入冷冻室返回口14的被加热器23加热后的空气的流路,能够进一步抑制冷冻室11的温度上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00中,凸部28的上表面以从前方朝向后方下降的方式倾斜。因此能够将除霜时沿凸部28的上表面流动来的水分排出至冷却器室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00中,在冷冻室返回口14具备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的第一引导件25。而且,第一引导件25以该第一引导件25的上表面从冷冻室11朝向冷却器室8上升的方式倾斜地配置。来自冷冻室11的返回空气能够顺畅地向冷却器4流入,因而能够进一步减少在冷冻室返回口14的通风阻力,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性能。
在此,在具备多个第一引导件25且空开规定的间隔沿上下方向并排设置各第一引导件25的情况下,若上下方向相邻的第一引导件25的间隔小,则通风阻力增加。另一方面,若上下方向相邻的第一引导件25 的间隔过大,则在冷冻室11的门43打开时,会从相邻的第一引导件25 之间看到冷却器4,使美观性变差。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上下方向相邻的第一引导件25而言,在上方配置的第一引导件25的前缘25a 配置于比在下方配置的第一引导件25的后缘25b靠上侧Δh的位置。另外,上下方向相邻的第一引导件25配置为:将配置于上方的第一引导件25的前缘25a与冷冻室11的开口部的上缘11b连接的假想直线E,与配置于下方的第一引导件25的上表面交叉。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冰箱 100能够抑制通风阻力的增加,并且为了也能够提高美观性,能够将多个第一引导件配置于冷冻室返回口1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00中,第一引导件25具有从下表面向下方突出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壁部25c。因此即便在冷却器4产生过大的结霜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霜生长到冷冻室11内。另外,能够抑制被加热器23加热后的空气从冷冻室返回口14向冷冻室11流入,从而能够抑制冷冻室11的温度上升。另外,通过具备壁部25c还获得能够提高第一引导件25刚性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00中,在冷冻室返回口14中的第一引导件25的下方具备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的第二引导件26。该第二引导件26以该第二引导件26的上表面从冷冻室11朝向冷却器室8下降的方式倾斜地配置。另外,第二引导件26的前缘26a位于比第一引导件25的前缘25a靠前方的位置。因此,即便在第一引导件25结霜且附着于第一引导件25的霜融化而产生水分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该水分向冷却器室8侧排出,从而能够防止在冷冻室11的底面产生水泄露。
附图标记说明:1...压缩机;2...冷凝器;3...节流机构;4...冷却器; 4a...下表面;5...箱内风扇;6a、6b...风门;7...冷藏室风道;8...冷却器室;9...冷藏室;9a...冷藏室吹出口;10、11...冷冻室;10a、11a...冷冻室吹出口;11b...上缘;12...蔬菜室;13...冷冻室风道;14...冷冻室返回口;14a...阻塞部;14b...下端部;14c...上端部;14c1...冷却器室8侧的端部;15...冷藏室返回管道;16...蔬菜室返回口;21...背面壁;22a、22b... 旁通风道;23...加热器;24...落水管;25...第一引导件;25a...前缘;25b... 后缘;25c...壁部;26...第二引导件;26a...前缘;27...风扇护罩;27a... 吹出口;27b...范围;27c...前表面;28...凸部;30...罩;33...排水管;41... 门;42...门;43...门;44...门;45...分隔壁;100...冰箱。

Claims (17)

1.一种冰箱,具备:
作为冷冻室的第一储藏室;
第二储藏室,其内部的温度保持为比所述第一储藏室高的温度带;
冷却器室,其形成于所述第一储藏室的后方;
冷却器,其设置于所述冷却器室;
分隔壁,其将所述第一储藏室与所述冷却器室之间分隔;
第一返回口,其成为从所述第一储藏室向所述冷却器室流入的空气的通路;以及
第二返回口,其成为从所述第二储藏室向所述冷却器室流入的空气的通路,
所述冰箱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返回口在比所述冷却器靠下方处向所述冷却器室开口,
所述第一返回口形成于所述分隔壁,
所述第一返回口的上端部位于所述冷却器的全高的中央附近,
所述第一返回口的下端部位于所述冷却器的下表面以上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壁具有阻塞部,在从所述第一储藏室侧观察所述分隔壁时,该阻塞部将与所述第一返回口相同高度的范围中成为所述第二返回口的上方的范围的至少一部分阻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具备加热器,该加热器在所述冷却器室内设置于所述冷却器的下方,使附着于所述冷却器的霜融化。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具备加热器,该加热器在所述冷却器室内设置于所述冷却器的下方,使附着于所述冷却器的霜融化。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具备加热器,该加热器在所述冷却器室内设置于所述冷却器的下方,使附着于所述冷却器的霜融化,
在所述阻塞部的所述冷却器室侧的面设置有金属箔,该金属箔从所述阻塞部向所述阻塞部的下方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至少所述分隔壁的比所述第一返回口低的范围成为树脂材料的双层构造,在该双层构造的内部形成有空气层。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至少所述分隔壁的比所述第一返回口低的范围成为树脂材料的双层构造,在该双层构造的内部形成有空气层。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至少所述分隔壁的比所述第一返回口低的范围成为树脂材料的双层构造,在该双层构造的内部形成有空气层。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壁在比所述加热器高且成为所述第一返回口的下方的位置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凸部。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壁在比所述加热器高且成为所述第一返回口的下方的位置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凸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冰箱具备覆盖所述加热器的上方的罩。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冰箱具备覆盖所述加热器的上方的罩。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的上表面以从前方朝向后方下降的方式倾斜。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的上表面以从前方朝向后方下降的方式倾斜。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返回口具备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的第一引导件,
所述第一引导件以该第一引导件的上表面从所述第一储藏室朝向所述冷却器室上升的方式倾斜地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导件具有壁部,该壁部从下表面向下方突出且向左右方向延伸。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储藏室在前表面部具有开口部,并且具备多个所述第一引导件,
多个所述第一引导件空开规定的间隔沿上下方向并排设置,
上下方向上相邻的所述第一引导件配置为:
在上方配置的所述第一引导件的前缘配置于比在下方配置的所述第一引导件的后缘靠上侧,
将在上方配置的所述第一引导件的前缘与所述第一储藏室的所述开口部的上缘连接的假想直线与在下方配置的所述第一引导件的上表面交叉。
CN201690000747.XU 2016-08-03 2016-08-03 冰箱 Active CN20763569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72810 WO2018025353A1 (ja) 2016-08-03 2016-08-03 冷蔵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635695U true CN207635695U (zh) 2018-07-20

Family

ID=610733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90000747.XU Active CN207635695U (zh) 2016-08-03 2016-08-03 冰箱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584674B2 (zh)
CN (1) CN207635695U (zh)
WO (1) WO201802535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97695A1 (ja) * 2020-11-05 2022-05-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蔵庫
KR20230073794A (ko) 2021-11-19 2023-05-26 한국세라믹기술원 결정성 제올라이트가 담지된 탈질촉매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01567U (zh) * 1977-12-27 1979-07-17
JPS619331Y2 (zh) * 1979-12-18 1986-03-24
JPS6280179U (zh) * 1985-11-07 1987-05-22
JPH0267879U (zh) * 1988-11-07 1990-05-23
JPH03118487U (zh) * 1990-03-19 1991-12-06
JP3064608B2 (ja) * 1991-12-19 2000-07-1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冷蔵庫
JPH05280853A (ja) * 1992-03-30 1993-10-29 Hitachi Ltd 冷蔵庫
JP2008202823A (ja) * 2007-02-19 2008-09-04 Hitachi Appliances Inc 冷蔵庫
JP5393283B2 (ja) * 2009-06-18 2014-01-22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冷蔵庫
JP5317924B2 (ja) * 2009-10-23 2013-10-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冷蔵庫
JP5903552B2 (ja) * 2011-09-29 2016-04-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冷蔵庫
JP5966145B2 (ja) * 2011-12-09 2016-08-1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冷蔵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84674B2 (ja) 2019-10-02
JPWO2018025353A1 (ja) 2019-02-28
WO2018025353A1 (ja) 2018-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220345U (zh) 蒸发器与其所在储物内胆的底壁具有特定距离的冰箱
CN107560287A (zh) 一种风冷冰箱的风道组件及风冷冰箱
CN110145913A (zh) 一种冰箱
WO2018064866A1 (zh) 冰箱
CN107314602A (zh) 冷藏冷冻装置
CN207635695U (zh) 冰箱
TWI716636B (zh) 冰箱
JP6023986B2 (ja) 冷蔵庫
JP5317924B2 (ja) 冷凍冷蔵庫
WO2017209032A1 (ja) 冷蔵庫
CN210141733U (zh) 第一蒸发器位于冷冻内胆顶壁与冷冻室之间的冰箱
CN110375473A (zh) 冷却室位于冷冻内胆内侧下部的冰箱
CN202195636U (zh) 冰箱
CN218884380U (zh) 冰箱
JP4248491B2 (ja) 冷蔵庫
CN217876649U (zh) 冰箱
CN106766582B (zh) 一种冰箱
AU2020346937B2 (en) Refrigerator
CN209027172U (zh) 冰箱
JP4281003B2 (ja) 冷蔵庫
JP7140547B2 (ja) 冷蔵庫
CN102937353B (zh) 冰箱
CN219199638U (zh) 冷藏冷冻装置
JP5487054B2 (ja) 冷蔵庫
JP2001280794A (ja) 冷蔵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