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07534U - 一种加热器的进出风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加热器的进出风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407534U
CN207407534U CN201721362035.5U CN201721362035U CN207407534U CN 207407534 U CN207407534 U CN 207407534U CN 201721362035 U CN201721362035 U CN 201721362035U CN 207407534 U CN207407534 U CN 2074075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er
wind
feeding blades
air drau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36203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涂其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nzhou Crit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nzhou Cri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nzhou Crit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nzhou Cri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36203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4075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4075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4075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热器的进出风系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有扇页本体和引导组件,扇页本体包括有用于与电机输出端连接的安装环、和用于将加热器产生的热量送入待加热空间的送风叶片、和用于将待加热空间内的空气送向加热器的吸风叶片、以及连接于送风叶片与吸风叶片之间的连接环,送风叶片和吸风叶片均设置有若干个,并且分别环形阵列于连接环的内外侧壁上,送风叶片和吸风叶片均成倾斜结构设置,并且两者倾斜方向相反;引导组件包括有同轴设置的进风管和出风管,出风管包括有出风通道,进风管包括有进风通道。该进出风系统有利于加热器对密闭式的待加热空间快速提升温度。

Description

一种加热器的进出风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加热器的进出风系统。
背景技术
加热器是指用于达到加热效果的电器,能够让待加热空间处于一个温度持续、缓慢地不断升高的状态,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现有的加热器通常使用旋转状态下的扇页将发热丝产生的热量送入待加热空间内,该结构虽然能够使加热器的出风口处吹出的风带有热量,但加热器的进风口位于加热器的出风口另一端,因此现有的加热器为一端进风另一端出风;而对于密闭式的待加热空间在需要升温时,需要持续的向其内吹风,然而暖风在吹入密闭式的待加热空间内时由于暖风吹入受到的阻力,热量仅能在加热器的出风口处向待加热空间内缓慢蔓延,从而导致升温效果缓慢,该结构不仅增加了加热器的能耗,同时加热效果不良,为此,许多生产厂家和有识之士进行开发和研制,但至今尚未有较理想的加热器面世。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器的进出风系统,该进出风系统有利于加热器对密闭式的待加热空间快速提升温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加热器的进出风系统,包括有扇页本体和用于引导扇页本体在转动时带动的风的引导组件,所述扇页本体包括有用于与电机输出端连接的安装环、和用于将加热器产生的热量送入待加热空间的送风叶片、和用于将待加热空间内的空气送向加热器的吸风叶片、以及连接于送风叶片与吸风叶片之间的连接环,所述送风叶片和吸风叶片均设置有若干个,并且分别环形阵列于连接环的内外侧壁上,所述送风叶片和吸风叶片均成倾斜结构设置,并且两者倾斜方向相反;扇页本体于转动过程中送风叶片和吸风叶片引导风向相反;所述引导组件包括有同轴设置的进风管和出风管,所述出风管包括有一端导通至待加热空间另一端导通向送风叶片的出风通道,所述进风管包括有一端导通至待加热空间另一端导通向吸风叶片的进风通道;扇页本体于转动过程中送风叶片带动的风经出风通道进入待加热空间,同时吸风叶片经进风通道吸入待加热空间内的空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环、送风叶片、连接环和吸风叶片从内至外依次设置,所述送风叶片环形阵列于连接环的内侧壁上,所述送风叶片一端与安装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连接环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吸风叶片环形阵列于连接环的周向外侧壁上;所述出风管位于进风管内,所述出风通道设置于出风管内,所述进风通道的侧壁包括有进风管的内侧壁和出风管的外侧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送风叶片沿顺时针方向向前倾斜设置,当电机带动安装环逆时针旋转时,送风叶片能够带动位于加热器一侧的空气吹向另一侧;所述吸风叶片沿逆时针方向向前倾斜设置,当电机带动安装环逆时针旋转时,吸风叶片能够带动一侧的空气吹向位于加热器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送风叶片沿逆时针方向向前倾斜设置,当电机带动安装环顺时针旋转时,送风叶片能够带动位于加热器一侧的空气吹向另一侧;所述吸风叶片沿顺时针方向向前倾斜设置,当电机带动安装环顺时针旋转时,吸风叶片能够带动一侧的空气吹向位于加热器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环、吸风叶片、连接环和送风叶片从内至外依次设置,所述吸风叶片环形阵列于连接环的内侧壁上,所述吸风叶片一端与安装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连接环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送风叶片环形阵列于连接环的周向外侧壁上;所述进风管位于出风管内,所述进风通道设置于进风管内,所述出风通道的侧壁包括有进风管的外侧壁和出风管的内侧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送风叶片沿顺时针方向向前倾斜设置,当电机带动安装环逆时针旋转时,送风叶片能够带动位于加热器一侧的空气吹向另一侧;所述吸风叶片沿逆时针方向向前倾斜设置,当电机带动安装环逆时针旋转时,吸风叶片能够带动一侧的空气吹向位于加热器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送风叶片沿逆时针方向向前倾斜设置,当电机带动安装环顺时针旋转时,送风叶片能够带动位于加热器一侧的空气吹向另一侧;所述吸风叶片沿顺时针方向向前倾斜设置,当电机带动安装环顺时针旋转时,吸风叶片能够带动一侧的空气吹向位于加热器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当出风管位于进风管内时,所述出风管朝向扇页本体的一端设置有向连接环延伸的密封管,另一端设置有向待加热空间内延伸的延伸管,所述密封管的端面与连接环的端面间隙设置;当进风管位于出风管内时,所述进风管朝向扇页本体的一端设置有向连接环延伸的密封管,另一端设置有向待加热空间内延伸的延伸管,所述密封管的端面与连接环的端面间隙设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环包括有供电机输出端插接的插接孔,所述插接孔与扇页本体同轴设置,所述插接孔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用于传递电机输出端扭力的平面,设置有平面的插接孔横截面成D字形结构设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扇页本体成一体结构设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进出风系统在电机带动扇页本体转动过程中,其中的送风叶片能够将加热器产生的热量通过出风通道送入待加热空间内,同时吸风叶片也会通过进风通道将待加热空间内加热器周边的空气吸向加热器,即通过一个电机带动一个扇页转动实现对待加热空间内同时吹风和吸风,使加热器在使用过程中令密闭的待加热空间能够产生空气流通,能够有效减免送风叶片向待加热空间内吹风时所受到的阻力,有利于送风叶片带动热量在待加热空间内快速蔓延,因此该结构不仅有效提高了升温效果,提升了升温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加热器的能耗,能够为节能环保做贡献。并且出风管的设置能够令加热器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待加热空间内,同时进风管的设置能够令待加热空间内的空气被吸向加热器,因此通过出风管和进风管的设置能够起到分隔加热器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作用,避免加热器产生的热量被送风叶片吹送向待加热空间之前就被吸风叶片吸向加热器,从而不利于待加热空间的快速升温。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中进出风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进出风系统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扇页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扇页本体;11、安装环;111、插接孔;112、平面;12、送风叶片;13、连接环;14、吸风叶片;2、引导组件;21、进风管;211、进风通道;22、出风管;221、出风通道;23、密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参照图1-3所示,一种加热器的进出风系统,包括有扇页本体1和用于引导扇页本体1在转动时带动的风的引导组件2,扇页本体1包括有用于与电机输出端连接的安装环11、和用于将加热器产生的热量送入待加热空间的送风叶片12、和用于将待加热空间内的空气送向加热器的吸风叶片14、以及连接于送风叶片12与吸风叶片14之间的连接环13,送风叶片12和吸风叶片14均设置有若干个,并且分别环形阵列于连接环13的内外侧壁上,送风叶片12和吸风叶片14均成倾斜结构设置,并且两者倾斜方向相反;扇页本体1于转动过程中送风叶片12和吸风叶片14引导风向相反,因此送风叶片12能够将加热器产生的热量送入待加热空间内,同时吸风叶片14也会将待加热空间内加热器周边的空气吸向加热器,有利于待加热空间内的气压平衡。
并且,引导组件2包括有同轴设置的进风管21和出风管22,出风管22包括有一端导通至待加热空间另一端导通向送风叶片12的出风通道221,进风管21包括有一端导通至待加热空间另一端导通向吸风叶片14的进风通道211;扇页本体1于转动过程中送风叶片12带动的风经出风通道221进入待加热空间,同时吸风叶片14经进风通道211吸入待加热空间内的空气。
因此上述结构的进出风系统在电机带动扇页本体1转动过程中,其中的送风叶片12能够将加热器产生的热量通过出风通道221送入待加热空间内,同时吸风叶片14也会通过进风通道211将待加热空间内加热器周边的空气吸向加热器,即通过一个电机带动一个扇页转动实现对待加热空间内同时吹风和吸风,使加热器在使用过程中令密闭的待加热空间能够产生空气流通,能够有效减免送风叶片12向待加热空间内吹风时所受到的阻力,有利于送风叶片12带动热量在待加热空间内快速蔓延,因此该结构不仅有效提高了升温效果,提升了升温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加热器的能耗,能够为节能环保做贡献。
并且出风管22的设置能够令加热器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待加热空间内,同时进风管21的设置能够令待加热空间内的空气被吸向加热器,因此通过出风管22和进风管21的设置能够起到分隔加热器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作用,避免加热器产生的热量被送风叶片12吹送向待加热空间之前就被吸风叶片14吸向加热器,从而不利于待加热空间的快速升温,延长了待加热空间的升温时间,降低了加热器的升温效率。
上述方案包括有以下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安装环11、送风叶片12、连接环13和吸风叶片14从内至外依次设置,送风叶片12环形阵列于连接环13的内侧壁上,送风叶片12一端与安装环1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连接环13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吸风叶片14环形阵列于连接环13的周向外侧壁上;出风管22位于进风管21内,出风通道221设置于出风管22内,进风通道211的侧壁包括有进风管21的内侧壁和出风管22的外侧壁。
送风叶片12沿顺时针方向向前倾斜设置,当电机带动安装环11逆时针旋转时,送风叶片12能够带动位于加热器一侧的空气吹向另一侧;吸风叶片14沿逆时针方向向前倾斜设置,当电机带动安装环11逆时针旋转时,吸风叶片14能够带动一侧的空气吹向位于加热器的一侧。
实施例二:安装环11、送风叶片12、连接环13和吸风叶片14从内至外依次设置,送风叶片12环形阵列于连接环13的内侧壁上,送风叶片12一端与安装环1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连接环13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吸风叶片14环形阵列于连接环13的周向外侧壁上;出风管22位于进风管21内,出风通道221设置于出风管22内,进风通道211的侧壁包括有进风管21的内侧壁和出风管22的外侧壁。
送风叶片12沿逆时针方向向前倾斜设置,当电机带动安装环11顺时针旋转时,送风叶片12能够带动位于加热器一侧的空气吹向另一侧;吸风叶片14沿顺时针方向向前倾斜设置,当电机带动安装环11顺时针旋转时,吸风叶片14能够带动一侧的空气吹向位于加热器的一侧。
实施例三:安装环11、吸风叶片14、连接环13和送风叶片12从内至外依次设置,吸风叶片14环形阵列于连接环13的内侧壁上,吸风叶片14一端与安装环1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连接环13的内侧壁固定连接,送风叶片12环形阵列于连接环13的周向外侧壁上;进风管21位于出风管22内,进风通道211设置于进风管21内,出风通道221的侧壁包括有进风管21的外侧壁和出风管22的内侧壁。
送风叶片12沿顺时针方向向前倾斜设置,当电机带动安装环11逆时针旋转时,送风叶片12能够带动位于加热器一侧的空气吹向另一侧;吸风叶片14沿逆时针方向向前倾斜设置,当电机带动安装环11逆时针旋转时,吸风叶片14能够带动一侧的空气吹向位于加热器的一侧。
实施例四:安装环11、吸风叶片14、连接环13和送风叶片12从内至外依次设置,吸风叶片14环形阵列于连接环13的内侧壁上,吸风叶片14一端与安装环1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连接环13的内侧壁固定连接,送风叶片12环形阵列于连接环13的周向外侧壁上;进风管21位于出风管22内,进风通道211设置于进风管21内,出风通道221的侧壁包括有进风管21的外侧壁和出风管22的内侧壁。
送风叶片12沿逆时针方向向前倾斜设置,当电机带动安装环11顺时针旋转时,送风叶片12能够带动位于加热器一侧的空气吹向另一侧;吸风叶片14沿顺时针方向向前倾斜设置,当电机带动安装环11顺时针旋转时,吸风叶片14能够带动一侧的空气吹向位于加热器的一侧。
上述四种实施方案均通过电机带动扇页本体1于转动过程中,其中的送风叶片12能够将加热器产生的热量通过出风通道221送入待加热空间内,同时吸风叶片14也会通过进风通道211将待加热空间内加热器周边的空气吸向加热器,能够有效减免送风叶片12向待加热空间内吹风时所受到的阻力,有利于加热器对密闭的待加热空间实现快速提升温度,并且出风管22和进风管21的设置也能够起到分隔加热器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作用,能够避免加热器产生的热量被送风叶片12吹送向待加热空间之前就被吸风叶片14吸向加热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待加热空间的升温效率。
此外,当出风管22位于进风管21内时,出风管22朝向扇页本体1的一端设置有向连接环13延伸的密封管23,另一端设置有向待加热空间内延伸的延伸管,密封管23的端面与连接环13的端面间隙设置;或,当进风管21位于出风管22内时,进风管21朝向扇页本体1的一端设置有向连接环13延伸的密封管23,另一端设置有向待加热空间内延伸的延伸管,密封管23的端面与连接环13的端面间隙设置。密封管23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分隔加热器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作用,有效减免因加热器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导通而影响加热器的升温效率。并且延伸管连接出风管22时,延伸管可延伸到待加热空间内,优选延伸至位于加热器的另一侧,这样加热器产生的热量经出风管22和延伸管能够送入到待加热空间内远离加热器的一侧,而进风管21吸着待加热空间内加热器周边的空气,有利于提高加热器的加热效率;反之相同,延伸管连接进风管21时,延伸管也可延伸到待加热空间内,优选延伸至位于加热器的另一侧,而出风管22可以位于加热器的周边,这样加热器产生的热量经出风管22送入到待加热空间内靠近加热器的周边,而进风管21通过延伸管能够吸入待加热空间内远离加热器一侧的空气,有利于提高加热器的加热效率。
安装环11包括有供电机输出端插接的插接孔111,插接孔111与扇页本体1同轴设置,插接孔11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用于传递电机输出端扭力的平面112,设置有平面112的插接孔111横截面成D字形结构设置。电机的输出端插入插接孔111内后在带动扇页本体1转动过程中,为避免电机输出端在插接孔111内打滑而无法传递电机扭力,增设平面112,使电机的输出端在转动过程中其中的扇页本体1能够随之转动,有利于提高扇页本体1的转动稳定程度。
扇页本体1成一体结构设置,能够大大提高扇页本体1的整体结构强度,并且拆装方便,有利于提高拆装效率,便于检修。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加热器的进出风系统,包括有扇页本体(1)和用于引导扇页本体(1)在转动时带动的风的引导组件(2),其特征是:所述扇页本体(1)包括有用于与电机输出端连接的安装环(11)、和用于将加热器产生的热量送入待加热空间的送风叶片(12)、和用于将待加热空间内的空气送向加热器的吸风叶片(14)、以及连接于送风叶片(12)与吸风叶片(14)之间的连接环(13),所述送风叶片(12)和吸风叶片(14)均设置有若干个,并且分别环形阵列于连接环(13)的内外侧壁上,所述送风叶片(12)和吸风叶片(14)均成倾斜结构设置,并且两者倾斜方向相反;扇页本体(1)于转动过程中送风叶片(12)和吸风叶片(14)引导风向相反;
所述引导组件(2)包括有同轴设置的进风管(21)和出风管(22),所述出风管(22)包括有一端导通至待加热空间另一端导通向送风叶片(12)的出风通道(221),所述进风管(21)包括有一端导通至待加热空间另一端导通向吸风叶片(14)的进风通道(211);扇页本体(1)于转动过程中送风叶片(12)带动的风经出风通道(221)进入待加热空间,同时吸风叶片(14)经进风通道(211)吸入待加热空间内的空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器的进出风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安装环(11)、送风叶片(12)、连接环(13)和吸风叶片(14)从内至外依次设置,所述送风叶片(12)环形阵列于连接环(13)的内侧壁上,所述送风叶片(12)一端与安装环(1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连接环(13)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吸风叶片(14)环形阵列于连接环(13)的周向外侧壁上;
所述出风管(22)位于进风管(21)内,所述出风通道(221)设置于出风管(22)内,所述进风通道(211)的侧壁包括有进风管(21)的内侧壁和出风管(22)的外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加热器的进出风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送风叶片(12)沿顺时针方向向前倾斜设置,当电机带动安装环(11)逆时针旋转时,送风叶片(12)能够带动位于加热器一侧的空气吹向另一侧;
所述吸风叶片(14)沿逆时针方向向前倾斜设置,当电机带动安装环(11)逆时针旋转时,吸风叶片(14)能够带动一侧的空气吹向位于加热器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加热器的进出风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送风叶片(12)沿逆时针方向向前倾斜设置,当电机带动安装环(11)顺时针旋转时,送风叶片(12)能够带动位于加热器一侧的空气吹向另一侧;
所述吸风叶片(14)沿顺时针方向向前倾斜设置,当电机带动安装环(11)顺时针旋转时,吸风叶片(14)能够带动一侧的空气吹向位于加热器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器的进出风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安装环(11)、吸风叶片(14)、连接环(13)和送风叶片(12)从内至外依次设置,所述吸风叶片(14)环形阵列于连接环(13)的内侧壁上,所述吸风叶片(14)一端与安装环(1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连接环(13)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送风叶片(12)环形阵列于连接环(13)的周向外侧壁上;
所述进风管(21)位于出风管(22)内,所述进风通道(211)设置于进风管(21)内,所述出风通道(221)的侧壁包括有进风管(21)的外侧壁和出风管(22)的内侧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加热器的进出风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送风叶片(12)沿顺时针方向向前倾斜设置,当电机带动安装环(11)逆时针旋转时,送风叶片(12)能够带动位于加热器一侧的空气吹向另一侧;
所述吸风叶片(14)沿逆时针方向向前倾斜设置,当电机带动安装环(11)逆时针旋转时,吸风叶片(14)能够带动一侧的空气吹向位于加热器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加热器的进出风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送风叶片(12)沿逆时针方向向前倾斜设置,当电机带动安装环(11)顺时针旋转时,送风叶片(12)能够带动位于加热器一侧的空气吹向另一侧;
所述吸风叶片(14)沿顺时针方向向前倾斜设置,当电机带动安装环(11)顺时针旋转时,吸风叶片(14)能够带动一侧的空气吹向位于加热器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加热器的进出风系统,其特征是:当出风管(22)位于进风管(21)内时,所述出风管(22)朝向扇页本体(1)的一端设置有向连接环(13)延伸的密封管(23),另一端设置有向待加热空间内延伸的延伸管,所述密封管(23)的端面与连接环(13)的端面间隙设置;
当进风管(21)位于出风管(22)内时,所述进风管(21)朝向扇页本体(1)的一端设置有向连接环(13)延伸的密封管(23),另一端设置有向待加热空间内延伸的延伸管,所述密封管(23)的端面与连接环(13)的端面间隙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器的进出风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安装环(11)包括有供电机输出端插接的插接孔(111),所述插接孔(111)与扇页本体(1)同轴设置,所述插接孔(11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用于传递电机输出端扭力的平面(112),设置有平面(112)的插接孔(111)横截面成D字形结构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一种加热器的进出风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扇页本体(1)成一体结构设置。
CN201721362035.5U 2017-10-20 2017-10-20 一种加热器的进出风系统 Active CN2074075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362035.5U CN207407534U (zh) 2017-10-20 2017-10-20 一种加热器的进出风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362035.5U CN207407534U (zh) 2017-10-20 2017-10-20 一种加热器的进出风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407534U true CN207407534U (zh) 2018-05-25

Family

ID=623206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362035.5U Active CN207407534U (zh) 2017-10-20 2017-10-20 一种加热器的进出风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4075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901942U (zh) 一种节能型水性油墨凹版印刷机干燥系统
CN205373319U (zh) 一种有机肥料烘干冷却装置
CN102072619B (zh) 热风炉干燥箱
CN107655061A (zh) 一种加热器
CN207378927U (zh) 一种加热器
CN104790161B (zh) 一种节能循环拉幅定型机用烘箱
CN202830573U (zh) 一种节能型工业烘干机
CN207407534U (zh) 一种加热器的进出风系统
CN104567327B (zh) 高效节能羊毛烘干设备
CN208108652U (zh) 一种畜牧颗粒饲料烘干装置
CN203977170U (zh) 工业洗衣机通过门送风的烘干装置
CN207073983U (zh) 一种热烘机可调节风向的热烘室
CN108489088A (zh) 一种智能暖风机
CN207278570U (zh) 一种加热器用节能扇页
CN204982471U (zh) 带有导风机构的干衣机
CN210486427U (zh) 一种感冒灸快速烘干装置
CN208925318U (zh) 一种离心涡轮吹风机
CN206556372U (zh) 一种烘干烤房
CN206291629U (zh) 一种红外烘干器
CN202809327U (zh) 可调节型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
CN206190558U (zh) 一种风扇
CN206453423U (zh) 一种吸入式吹风机
CN104805620B (zh) 一种循环式拉幅定型机烘箱
CN110561904A (zh) 一种热风负压循环干燥系统
CN201007525Y (zh) 室内速热升温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