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99686U - 外壳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外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99686U
CN207399686U CN201721464420.0U CN201721464420U CN207399686U CN 207399686 U CN207399686 U CN 207399686U CN 201721464420 U CN201721464420 U CN 201721464420U CN 207399686 U CN207399686 U CN 2073996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component
hinge
flexible display
ax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46442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珌济
许荣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n Zu Sh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n Zu Sh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n Zu Sh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in Zu Sh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996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996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16Foldable in one direction,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35Slidable or telescopic telephones, i.e. with a relative translation movement of the body parts; Telephone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translation and other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04M1/0268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including a flexible display panel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 H05K5/0226Hin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外壳装置包括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分别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器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并以能够相互旋转的方式相连接,在所述第一部件设置有以能够相互滑动的方式相连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一铰链外壳,所述第一部件的长度通过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铰链外壳之间的滑动来得到校正。

Description

外壳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器的外壳装置。
背景技术
包括笔记本电脑或手机在内的多媒体设备诸多由文件夹类型构成。在普通的笔记本电脑中,安装有主板和键盘等的第一本体部和安装有显示屏的第二本体部具有可开闭的文件夹形式。设置于第一本体部及第二本体部之间的旋转中心的装置为铰链装置。
另一方面,与这种以往的显示器不同,在最近受到瞩目的柔性显示器具有可覆盖第一本体部及第二本体部的面积的情况下,铰链装置或外壳存在问题。
在设置有铰链装置的第一本体部及第二本体部的边界部分中,因柔性显示器超出可承受的弯曲变形限度而存在可能被过于折叠的问题。并且,普通的外壳存在难以应对在铰链装置旋转时所产生的柔性显示器的变形问题。
韩国授权专利第10-1103210号中,仅记载了具有包围终端的形态的柔性显示器,而并未记载铰链装置与柔性显示器之间的结合结构或外壳与柔性显示器之间的结合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对因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旋转而引起的柔性显示器的变形进行校正的外壳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局限于以上提及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从以下的记载明确理解未提及的其他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外壳装置包括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分别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器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并以可相互旋转的方式相连接,在所述第一部件设置有以可相互滑动的方式相连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一铰链外壳,所述第一部件的长度可通过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铰链外壳之间的滑动来得到校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外壳装置,当设置有以铰链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时,第一部件的长度可通过相互滑动的第一壳体及第一铰链外壳来得到校正。
通过校正第一部件的长度,在侧面上从第一部件延伸至第二部件的特定虚拟线的长度可与第一部件或第二部件的旋转无关地维持恒定。
安装于特定虚拟线上的安装面的柔性显示器可与是否弯曲无关地以紧贴于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的状态得到支撑。
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引导部,在柔性显示器中,被弯曲的区间能够以等角度均匀地弯曲。因集中于特定区间的弯曲而可能使柔性显示器超出弯曲变形限度并受损,但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被弯曲的整个区间以等角度均匀地弯曲,因而可易于满足柔性显示器的弯曲变形限度。
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利用板簧的简单结构来使柔性显示器均匀地弯曲。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外壳装置的简图。
图2为图1的部分放大图。
图3为表示图1的外壳装置的弯曲状态的简图。
图4为图3的部分放大图。
图5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外壳装置的工作原理的概念图。
图6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外壳装置的动作的简图。
图7为图6的部分放大图。
图8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外壳装置的另一动作的简图。
图9为图8的部分放大图。
图10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外壳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1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铰链单元的立体图。
图12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外壳装置的组装过程的简图。
图13为图12的部分放大图。
图14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盖部和引导部的简图。
图15为图14的部分放大图。
图16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引导部的动作的简图。
标号说明
10:柔性显示器 100:第一部件
105:第一护轨 110:第一壳体
118:第一阻挡孔 119:第一滑动部
130:第一铰链外壳 131:第一铰链外壳的一面
132:第一铰链孔 137:盖轨道
138:第一挡止部 139:第一轨道部
200:第二部件 205:第二护轨
210:第二壳体 218:第二阻挡孔
219:第二滑动部 230:第二铰链外壳
231:第二铰链外壳的一面 232:第二铰链孔
238:第二挡止部 239:第二轨道部
300:铰链单元 301:结合孔
310:第一铰链轴 311:第一紧固部
312:第一紧固孔 320:第二铰链轴
321:第二紧固部 322:第二紧固孔
330:齿轮部 331:第一齿轮
332:第二齿轮 333:联动齿轮
350:台阶部 351:第一凸轮
352:第二凸轮 353:加压弹簧
370:支撑板 371:第一辅助板
372:第二辅助板 380:结合板
390:铰链板 400:盖部
410:盖块 411:放置部
413:防移动卡止部 416:盖槽
417:盖突起 500:引导部
510:板簧 530:保护板
539:保护孔 b1、b2:紧贴区间
i0:虚拟面 i1:第一安装面
i2:第二安装面 L1、L2:长度
S:可滑动的长度 u1:长边部分
u2:短边部分 u3:侧边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此过程中,为了说明的明确性及便利性,能够以夸张的方式示出附图中所示的结构要素的大小或形状等。并且,考虑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作用而特殊定义的术语可根据用户、操作人员的意图或惯例而发生变化。应以本说明书的整体内容为基础来对这种术语下定义。
图1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外壳装置的简图,图2为图1的部分放大图,图3为表示图1的外壳装置的弯曲状态的简图,图4为图3的部分放大图,图10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外壳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中所示的外壳装置可包括以可相互旋转的方式相连接的第一部件100及第二部件200。
第一部件100及第二部件200可分别支撑柔性显示器10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
作为一例,为了支撑呈板状的柔性显示器10的一端部,第一部件100可呈板状。为了支撑柔性显示器10的另一端部,第二部件200也可呈板状。
第二部件200中可包括以相对称的方式配置且与第一部件100相同的要素,或可包括与第一部件100完全不同的独立的结构要素。
柔性显示器10,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显示器能够以可弯曲的方式制造。此时,由于技术上的局限性,被弯曲的曲率可能被限制在规定范围之内。为了应用柔性显示器10,需要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器10并可弯曲的外壳。
此时,优选地,安装有柔性显示器10的外壳的安装面不生成高度差部分及急剧的弯曲区间。严重的高度差及弯曲因弯曲变形限度的超出而可能使柔性显示器10受损。即使柔性显示器10不受损,也从观看柔性显示器10的用户的立场上而言,若观看急剧弯曲的画面,则要观看被扭曲的影像,因而并不优选。并且,在柔性显示器10追加触摸单元的情况下,在柔性显示器10的急剧弯曲的部分中难以进行触摸输入。
并且,若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器10的外壳的设计出错,则也可能面临柔性显示器10无法弯曲的状况。
为了使柔性显示器10正常弯曲,并防止生成急剧的高度差及急剧的弯曲区间,优选地,形成第一部件100及第二部件200。
图5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外壳装置的工作原理的概念图。
本实用新型的外壳装置可以设置有沿着柔性显示器10的宽度方向延伸并成为第一部件100的旋转中心的第一铰链轴310。
本实用新型的外壳装置可以设置有成为第二部件200的旋转中心的第二铰链轴320。第二铰链轴320能够以与第一铰链轴310平行的方式延伸。
假设横跨第一铰链轴310和第二铰链轴320的虚拟面i0,及从虚拟面i0隔开并与虚拟面i0平行的安装面i1或i2。安装面i1可以为第一部件100上的第一安装面。安装面i2可以为第二部件200上的第二安装面。
作为在第一部件100中用于安装柔性显示器10的一端部面的第一安装面i1可从第一铰链轴310隔开。作为在第二部件200中用于安装柔性显示器10的另一端部面的第二安装面i2可从第二铰链轴320隔开。
当第一部件100以第一铰链轴310为中心进行旋转或第二部件200以第二铰链轴320为中心进行旋转时,虚拟面i0无长度变化,但安装面i1或i2的长度应发生变化。
作为一例,当第一部件100以第一铰链轴310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时,虚拟面i0的长度与旋转角度无关地维持恒定。相反,第一部件100若要向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则安装面i1或i2的长度应发生变长。在这种状况下,优选地,长度难以变化的柔性显示器10与第一部件100或第二部件200的旋转无关地安装于长度恒定的虚拟面i0。
但是,实际上因与各个铰链轴的干扰等原因,难以在贯通各个铰链轴的虚拟面i0上配置柔性显示器10。
为了防止与各个铰链轴的干扰等,柔性显示器10只能安装于安装面i1或i2。因此,需要与第一部件100的旋转或第二部件200的旋转无关地使安装面i1或i2的长度维持恒定的方案。
作为一例,为了使安装面i1或i2的长度维持恒定,可以改变虚拟面i0的长度。
为了改变虚拟面i0的长度,可在第一部件100设置以可相互滑动的方式连接的第一壳体110和第一铰链外壳130。
第一铰链外壳130可连接第一铰链轴310和第一壳体110。第二铰链外壳230可连接第二铰链轴320和第二壳体210。
第一部件100的长度可通过第一壳体110和第一铰链外壳130之间的滑动来得到校正。第二部件200的长度可根据第二壳体210和第二铰链外壳230之间的滑动来得到校正。
作为一例,在第一壳体110的长度为L1,第一铰链外壳130的长度为L2,以及可滑动的长度为S的情况下,第一部件100的长度可在从第一壳体110的长度L1和第二壳体210的长度L2相加的值中加减可滑动长度S的值内得到校正。
柔性显示器10的一部分区间可固定于第一壳体110。柔性显示器10的其他区间可不固定于第一铰链外壳130,而能够以自由移动的方式形成。
第一壳体110与第一铰链轴310之间的第一距离可通过第一壳体110与第一铰链外壳130之间的滑动而发生改变。
配置于从第一铰链轴310隔开的位置的柔性显示器10可借助发生改变的第一距离来在无长度变化的状态下弯曲。具体地,当第一部件100进行旋转时,紧贴于柔性显示器10的第一安装面的第一长度可借助第一壳体110与第一铰链外壳130之间的滑动来维持恒定。当第二部件200进行旋转时,紧贴于柔性显示器10的第二安装面的第二长度可借助第二壳体210与第二铰链外壳230之间的滑动来维持恒定。
在第一铰链外壳130或第二铰链外壳230中,将紧贴于柔性显示器10的区间定义为紧贴区间。
在第一部件100的情况下,紧贴区间可通过第一壳体110与第一铰链外壳130之间的滑动而发生改变。在第二部件200的情况下,紧贴区间可通过第二壳体210与第二铰链外壳230之间的滑动而发生改变。
第一壳体110与第一铰链外壳130之间的滑动可通过第一部件100与第二部件200之间的旋转来进行。因此,紧贴区间可通过第一部件100与第二部件200之间的旋转而发生改变。
作为一例,如图6和图7所示,当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展开时,整个紧贴区间如b1可以为直线区间。相反,如图8和图9所示,当第一部件100与第二部件200被相互折叠时,紧贴区间如b2可包括曲线区间。
通过紧贴区间的变化,可使柔性显示器10在无长度变化的情况下弯曲。
当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被折叠时,为了使柔性显示器10在弯曲变形限度内弯曲,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可向第一安装面i1的反面与第二安装面i2的反面相向的方向进行旋转。
在用于形成第一部件100的第一壳体110和第一铰链外壳130中,第一铰链外壳130能够以与第二部件200相向的方式配置。在第二部件200中,第二铰链外壳230能够以与第一部件100相向的方式配置。因此,当以直线展开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时,能够以第一壳体110、第一铰链外壳130、第一铰链轴310、第二铰链轴320、第二铰链外壳230、第二壳体210的顺序配置。
为了使柔性显示器10缓慢地弯曲,与第二部件200相向的第一铰链外壳130的一面131可呈圆形。同样,优选地,与第一部件100相向的第二铰链外壳230的一面231也呈圆形。
图6为表示本实用新型外壳装置的动作的简图,图7为图6的部分放大图,图8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外壳装置的另一动作的简图,图9为图8的部分放大图。
图6和图7表示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展开时的状态,图8和图9表示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被折叠时的状态。
可在本实用新型的外壳装置设置在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器10的同时与柔性显示器10一同弯曲的盖部400。
如图6和图7所示,若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展开,则柔性显示器10被平整地展开,盖部400也可配置于铰链外壳一侧的直线区间上。
如图8和图9所示,若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被折叠,则柔性显示器10被弯曲,盖部400可配置于相当于与第二部件200相向、并呈圆形的铰链外壳的一面的曲线区间上。
如图6和图7及图8和图9所示,盖部400的配置位置可通过第一部件100或第二部件200的旋转或柔性显示器10的旋转而发生改变。相反,只有与铰链外壳相向的盖部400的配置位置发生改变,才可使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相互旋转或使柔性显示器10弯曲。盖部400的配置位置可通过第一铰链外壳130与第一壳体110之间的滑动、第二铰链外壳230与第二壳体210之间的滑动而发生改变。
当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被折叠时,第一部件100的长度可通过第一壳体110与第一铰链外壳130之间的滑动而变短。此时,若第二部件200的长度处于固定状态,则第一部件100的端部与第二部件200的端部无法对齐。为了改善使用上的便利性及审美性,第一部件100的端部和第二部件200的端部与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的旋转无关地相对齐,分配于第一部件100的柔性显示器10的面积和分配于第二部件200的柔性显示器10的面积相同。
为了改善使用上的便利性等,优选地,第二部件200的长度与第一部件100相同地发生改变。为此,可在第二部件200设置相互滑动的第二壳体210和第二铰链外壳230。并且,优选地,第一铰链轴310和第二铰链轴320以沿着相反方向旋转相当于相同角度的方式形成。
根据本实施例,若第一铰链外壳130以第一铰链轴310为中心进行旋转,则第一壳体110可朝向第一铰链外壳130滑动并被拉动。
若第二铰链外壳230以第二铰链轴320为中心进行旋转,则第二壳体210可朝向第二铰链外壳230滑动并被拉动。
根据本实施例,可在第一部件100与第二部件200之间配置有第一铰链轴310及第二铰链轴320。此时,在柔性显示器10中,作为用于平坦地维持配置于第一铰链轴310与第二铰链轴320之间部分的单元,可利用铰链板390。
铰链板390可呈覆盖第一铰链轴310和第二铰链轴320的板状。
铰链板390的一面与第一部件100的旋转或第二部件200的旋转无关地可与柔性显示器10相向。
铰链板390与第一壳体110之间的距离可通过第一壳体110与第一铰链外壳130之间的滑动而发生改变。
铰链板390与第二壳体210之间的距离可通过第二壳体210与第二铰链外壳230之间的滑动而发生改变。
通过铰链板390与第一壳体110之间的距离变化或铰链板390与第二壳体210之间的距离变化,柔性显示器10能够在无长度变化的情况下以紧贴于第一安装面i1、铰链板390、第二安装面i2的状态弯曲。
可在以各个铰链轴为基准的铰链板390的对侧设置有与铰链板390相结合的结合板380。
根据本实施例,可在第一壳体110或第二壳体210固定有柔性显示器10的第一部分。因此,通过各个壳体与各个铰链外壳之间的滑动,不存在第一部分受损的隐患。
相反,与第一铰链外壳130或第二铰链外壳230相向的柔性显示器10的第二部分为了滑动而可维持未固定于各个铰链外壳的自由(free)状态。因自由状态而可能使第二部分在各个铰链外壳滑动并被摩擦及受损。
为了与各个铰链外壳与各个壳体之间的滑动无关地保护整个柔性显示器10,本实用新型的外壳装置可包括与柔性显示器10相向并接触,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器10的支撑板370。
支撑板370可呈在第一部件100设置有一端部、在第二部件200设置有另一端部的板状。
为了从滑动摩擦保护支撑板370,可追加设置有用于覆盖第一壳体110的第一辅助板371和用于覆盖第二壳体210的第二辅助板372。支撑板370可安装于各个辅助板上。
支撑板370可包含在无长度变化的状态下弯曲的材质。此时,可在支撑板370设置有与柔性显示器10电连接的电路图案。作为一例,支撑板370可包括柔性印刷线路板(flexible printed wiring board)等柔性线路板。并且,支撑板370可执行用于冷却柔性显示器10的散热板的功能。
可在支撑板370的一面附着有柔性显示器10。
支撑板370的一端部可固定于第一壳体110,支撑板370的另一端部可固定于第二壳体210。支撑板370的中间能够以可自由移动的自由状态配置于第一铰链外壳130或第二铰链外壳230上。
即使各个铰链外壳与各个壳体相互滑动,也因配置于铰链外壳与柔性显示器10之间的支撑板370而可从摩擦中保护柔性显示器10。
本实用新型的外壳装置可包括用于连接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的铰链单元300。
图11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铰链单元300的立体图。
在铰链单元300中,除了第一铰链轴310、第二铰链轴320、铰链板390及结合板380之外,还可设置有齿轮部330、台阶部350。从外观上,第一铰链轴310、第二铰链轴320、齿轮部330、台阶部350可配置于组装有铰链板390和结合板380的组装体的内部空间。
齿轮部330能够以使第一铰链轴310和第二铰链轴320向相反方向旋转的方式使第一铰链轴310和第二铰链轴320联动。作为一例,齿轮部330可包括:第一齿轮331,设置于第一铰链轴310;第二齿轮332,设置于第二铰链轴320;以及联动齿轮333,用于使第一齿轮331与第二齿轮332联动。为了使第一齿轮331和第二齿轮332向相反方向旋转,联动齿轮333可以设置有偶数个。在图11中,在第一齿轮331与第二齿轮332之间设置有2个联动齿轮333。
若在相啮合的2个联动齿轮333中,一侧的联动齿轮333与第一齿轮331相啮合,另一侧的联动齿轮333与第二齿轮332相啮合,则第一齿轮331和第二齿轮332可向相反方向旋转。作为一例,在图3和图4的情况下,若第一齿轮331及第一铰链轴310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则第二齿轮332及第二铰链轴320向顺时针方向旋转。
柔性显示器10可利用为移动通信终端的显示单元、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单元等。在移动通信终端或笔记本电脑的情况下,为了用户的便利性,柔性显示器10的弯曲变形有必要在设定角度下被锁定。
为了在设定角度下锁定柔性显示器10的弯曲变形,应使第一部件100与第二部件200之间的旋转角度在相应的设定角度下被锁定。为了在设定角度下锁定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的旋转角度而可以利用台阶部350。
台阶部350可在设定角度下弹性地阻挡第一部件100及第二部件200之间的角度变化。
作为一例,台阶部350可包括:第一凸轮351,与第一铰链轴310或第二铰链轴320一同旋转;第二凸轮352,不进行旋转,而固定于铰链板390;以及加压弹簧353,用于使第一凸轮351与第二凸轮352相互加压并紧贴。
可在第一凸轮351及第二凸轮352中的一个凸轮形成有突起,在剩余一个凸轮形成有槽。
在第一凸轮351相对于第二凸轮352旋转的过程中若突起卡止于槽,则第一部件100或第二部件200的自重程度使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处于不旋转的旋转锁定状态。在旋转锁定状态下,直到供给克服加压弹簧353的弹力并可从槽取出突起的外力为止,可维持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的旋转角度。因此,附着于第一部件100的第一安装面i1及第二部件200的第二安装面i2的柔性显示器10的弯曲变形也可维持设定角度。
为了通过外力维持旋转锁定状态,分别形成于第一凸轮351及第二凸轮352的突起和槽中的至少一个可具有倾斜于各个铰链轴的斜率。
另一方面,可在第一铰链轴310设置有紧固于第一铰链外壳130或第一壳体110的第一紧固部311。作为一例,可在第一紧固部311形成有第一紧固孔312,在第二紧固部321形成有第二紧固孔322。
可在第一铰链外壳130形成有与第一紧固孔312螺纹结合的第一铰链孔132。
可在第二铰链外壳230形成有与第二紧固孔322螺纹结合的第二铰链孔232。
可在齿轮部330或台阶部350设置有紧固于铰链板390的板结合孔301。
图12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外壳装置的组装过程的简图,图13为图12的部分放大图。
图12和图13表示相对于铰链单元300的第二部件200的完成组装的状态,第二部件200的组装顺序可与第一部件100的组装顺序相同。
第一铰链外壳130可通过第一紧固孔312与第一铰链孔132的螺纹结合来紧固于铰链单元300的第一紧固部311。
在第一铰链外壳130中,可在与柔性显示器10的弯曲部分相向的位置设置有与柔性显示器10一同弯曲的盖部400。此时,盖部400可包括沿着第一铰链轴3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多个盖块410。
多个盖块410可沿着垂直于第一铰链轴310的方向以相互紧贴的方式配置。
盖块410可包括:放置部411,用于放置柔性显示器10或支撑板370;以及防移动卡止部413,在放置部411的两端部突出而成,用于阻挡柔性显示器10朝向宽度方向的移动。为了连续阻挡柔性显示器10朝向宽度方向的移动,可在第一壳体110的两端部形成有第一护轨105、在第二壳体210的两端部形成有第二护轨205。
各个盖块410之间的角度可通过第一部件100的旋转而发生改变。此时,为了使各个盖块410之间的角度均相同,各个盖块410,具体地,放置部411的端面的形状可呈具有长边部分u1、短边部分u2、用于连接长边和短边部分的2个侧边部分u3的平行四边形。此时,放置部411的短边部分u2能够以与第一铰链轴310相向的方式形成。
以端面支撑柔性显示器10的特定盖块410的长边部分u1可与第一部件100的旋转无关地维持紧贴于其他盖块410的长边部分u1的状态。
若各个盖块410的长边部分u1相互紧贴,则柔性显示器10可与各个盖块410之间的旋转角度无关地在长度变化的情况下弯曲。各个盖块410的长边部分u1与各个盖块410之间的旋转角度无关地紧贴的现象可能基于第一铰链外壳130与第一壳体110之间的滑动。
各个防移动卡止部413的两侧面可相互平行。若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展开,并使各个盖块410的防移动卡止部413相互紧贴,则因相邻的多个防移动卡止部413之间的物理干扰而可防止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向第一安装面与第二安装面相向的方向进行旋转的现象。
在设置有在各个壳体或各个铰链外壳中配置于柔性显示器10的弯曲部分,并与柔性显示器一同弯曲的盖部400的情况下,优选地,设置用于使盖部400以圆弧状弯曲的单元。若盖部400以圆弧状弯曲,则配置于盖部400上的柔性显示器10也以圆弧状弯曲,因而可满足弯曲变形的容许限度。
可在本实用新型的外壳装置设置有用于引导盖部400以圆弧状弯曲的引导部500。若利用配置于盖部400的区间的多个齿轮,可引导盖部400以圆弧状弯曲。但是,若具备多个齿轮,则存在引导部500的结构变得非常复杂,并造成生产性下降的问题。
图14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盖部400和引导部500的简图,图15为图14的部分放大图,图16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引导部500的动作的简图。
为了具备简单的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引导部500可包括与盖部400一同弯曲,并朝向柔性显示器10推开盖部400的板簧510。此时,与板簧510相向的盖部400的一面能够以与板簧510平行的方式形成。
作为一例,当盖部400包括多个盖块410时,各个盖块410的短边部分u2能够以与板簧510平行的方式形成。
作为一例,若第一部件100、铰链板390、第二部件200等以第一铰链轴310为中心进行旋转,则使盖部400弯曲,并且还使与盖部400物理接触的板簧510弯曲。
板簧510通过弹力弯曲成接近圆弧的形态,并可朝向柔性显示器10推开与板簧510相向的各个盖块410的短边部分u2。被推开外部的各个盖块410可配置于虚拟的圆弧上。
板簧510的一部分能够以与圆弧形状不同的方式弯曲,但从最终的旋转角度而言,设置于各个盖块410的放置部411通过相互之间的紧贴来配置于圆弧上,因而无妨。
引导部500可设置于铰链板390,使得板簧510紧贴于盖部400的一面。
引导部500可包括:板簧510,紧贴于以铰链板390为中心存在于两侧的各个盖部400的一面;以及保护板530,用于覆盖板簧510的中间。此时,板簧510可固定设置于第一铰链轴310或铰链板390。
若板簧510单独与铰链板390相结合,则因铰链板390的微细的弯曲而可能使板簧510所具有的弹力的线性消失。为了维持板簧510的线性,优选地,相当于刚体的保护板530设置于铰链板390,并使保护板530与板簧510相结合。
可在保护板530设置有紧固于铰链板390的保护孔539。
根据保护板530,具有线性的弹力可作用于从辅助板的边界面突出的板簧510的两端部。因此,每当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弯曲时,引导部500及盖部400可维持相同的弯曲状态。
重新返回图12和图13,在设置于铰链板390的板簧510的两端部可维持朝向各个部件突出的状态。作为一例,板簧510的一端可维持朝向第一部件100突出,并在空中颤动的状态。
可在盖部400设置有用于插入板簧510的一端的盖槽416。
盖部400可沿着第一部件100的长度方向插入于第一壳体110或第一铰链外壳130,使得朝向第一部件100突出的板簧510的一端插入于盖槽416。
作为一例,盖块410能够以沿着各个铰链外壳的长度方向滑动的方式安装于各个铰链外壳。
可在盖块410的底面设置有以可滑动的方式插入于各个铰链外壳的盖突起417。可在各个铰链外壳设置有用于插入盖突起417的盖轨道137。盖突起417及盖轨道137可呈‘L’形状,以防止从盖突起417脱离。
能够以可滑动的方式连接铰链外壳和壳体。
作为一例,可在铰链外壳和壳体中的一个形成有滑动部119、219,可在剩余一个设置有轨道部139、239。
滑动部可包括形成于第一部件侧的第一滑动部119及形成于第二部件侧的第二滑动部219。
轨道部可包括形成于第一部件侧的第一轨道部139及形成于第二部件侧的第二轨道部239。
轨道部139可包括沿着滑动方向延伸的轨道。滑动部119能够以可沿着轨道部139移动的方式插入于轨道部139。在图12和图13的实施例中,轨道部139形成于第一铰链外壳130,滑动部119形成于第一壳体110。
轨道部139和滑动部119可沿着各个铰链轴的长度方向在互不相同的位置形成有多个。
若可以无限距离地进行滑动,则引起铰链外壳与壳体相互脱离,因而可设置用于限制滑动范围的挡止部138、238。挡止部138、238可呈六面体等立体形状,可在所述挡止部138、238的中间形成有用于安装螺纹的螺纹槽。挡止部可包括安装于第一部件侧的第一挡止部138及安装于第二部件侧的第二挡止部238。
作为一例,可在滑动部119形成有用于插入挡止部138、238的阻挡孔118、218。此时,阻挡孔118、218呈沿着滑动方向延伸的长孔形状,此时,可借助阻挡孔118、218的长度来确定滑动范围。阻挡孔可包括形成于第一部件侧的第一阻挡孔118和形成于第二部件侧的第二阻挡孔218。
在使滑动部119插入于轨道部139之后,若在阻挡孔118内放入挡止部138、238,并使挡止部138、238紧固于轨道部139,则滑动部119卡止于挡止部138、238,因而无法从轨道部139脱离。因此,可防止第一壳体110与第一铰链外壳130之间的脱离。
本申请中用于构成外壳装置的铰链单元300、各个壳体及各个铰链外壳起到互补作用,从而防止同时设置于进行相对旋转的第一部件100和第二部件200的柔性显示器10受损,并可增加使用上的便利性。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这仅仅是例示性的,只要是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就可以理解可由此实施多种变形及等同范围的实施例。因此,本实用新型真正的技术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范围而定。

Claims (12)

1.一种外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分别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器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并以能够相互旋转的方式相连接,
在所述第一部件设置有以能够相互滑动的方式相连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一铰链外壳,
所述第一部件的长度通过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铰链外壳之间的滑动来得到校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有成为所述第一部件的旋转中心的第一铰链轴,
所述第一铰链外壳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铰链轴和所述第一壳体,
所述柔性显示器的一部分区间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
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铰链轴之间的第一距离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铰链外壳之间的滑动而发生改变,
配置于从所述第一铰链轴隔开的位置的所述柔性显示器通过发生改变的所述第一距离来在无长度变化的状态下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有成为所述第一部件的旋转中心的第一铰链轴,
所述第一铰链外壳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铰链轴和所述第一壳体,
当将所述第一铰链外壳中的紧贴于所述柔性显示器的区间定义为紧贴区间时,所述紧贴区间通过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铰链外壳之间的滑动而发生改变,
所述柔性显示器通过发生改变的所述紧贴区间而在无长度变化的状态下弯曲。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装置,其特征在于,
安装有所述柔性显示器的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一安装面从作为所述第一部件的旋转中心的第一铰链轴隔开,
当所述第一部件进行旋转时,紧贴于所述柔性显示器的所述第一安装面的第一长度通过所述滑动维持恒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将所述第一部件中的安装所述柔性显示器的一端部的面定义为第一安装面并将所述第二部件中的安装所述柔性显示器的另一端部的面定义为第二安装面时,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向所述第一安装面的反面与所述第二安装面的反面相向的方向进行旋转,
所述第一铰链外壳以与所述第二部件相向的方式配置,
与所述第二部件相向的所述第一铰链外壳的一面呈圆形,以使得所述柔性显示器缓慢地弯曲。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有成为所述第一部件的旋转中心的第一铰链轴,
所述第一铰链外壳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铰链轴和所述第一壳体,
在所述第二部件设置有以能够相互滑动的方式相连接的第二壳体和第二铰链外壳,
在所述外壳装置设置有成为所述第二部件的旋转中心并以与所述第一铰链轴平行的方式延伸的第二铰链轴,
所述第二铰链外壳用于连接所述第二铰链轴和所述第二壳体,
所述第一铰链轴和所述第二铰链轴以沿着相反方向旋转相同角度的方式形成,
若所述第一铰链外壳以所述第一铰链轴为中心进行旋转,则所述第一壳体朝向所述第一铰链外壳滑动并被拉动,
若所述第二铰链外壳以所述第二铰链轴为中心进行旋转,则所述第二壳体朝向所述第二铰链外壳滑动并被拉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外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有用于覆盖所述第一铰链轴和所述第二铰链轴的铰链板,
所述铰链板的一面以与所述第一部件的旋转或所述第二部件的旋转无关地与所述柔性显示器相向,
所述铰链板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的距离通过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铰链外壳之间的滑动而发生改变,
所述铰链板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距离通过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二铰链外壳之间的滑动而发生改变。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端部设置于所述第一部件、另一端部设置于所述第二部件的支撑板,
所述支撑板包含在无长度变化的状态下弯曲的材质,
在所述支撑板的一面附着有所述柔性显示器,
在所述外壳装置设置有成为所述第一部件的旋转中心的第一铰链轴,
所述第一铰链外壳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铰链轴和所述第一壳体,
在所述第二部件设置有以能够相互滑动的方式相连接的第二壳体和第二铰链外壳,
在所述外壳装置设置有成为所述第二部件的旋转中心并以与所述第一铰链轴平行的方式延伸的第二铰链轴,
所述第二铰链外壳用于连接所述第二铰链轴和所述第二壳体,
所述支撑板的一端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
所述支撑板的另一端部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
所述支撑板的中间以能够自由移动的自由状态配置于所述第一铰链外壳或所述第二铰链外壳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铰链单元,
在所述铰链单元设置有第一铰链轴、第二铰链轴、齿轮部及台阶部,
所述第一铰链轴沿着所述柔性显示器的宽度方向延伸,并成为所述第一部件的旋转中心,
所述第二铰链轴成为所述第二部件的旋转中心并以与所述第一铰链轴平行的方式延伸,
所述齿轮部以使所述第一铰链轴和所述第二铰链轴向相反方向旋转的方式使所述第一铰链轴和所述第二铰链轴联动,
所述台阶部在设定角度下弹性地阻碍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的角度变化。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盖部,在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一铰链外壳中配置于所述柔性显示器的弯曲部分,与所述柔性显示器一同弯曲;
引导部,用于引导所述盖部以圆弧状弯曲,
所述引导部包括与所述盖部一同弯曲并朝向所述柔性显示器推开所述盖部的板簧,
与所述板簧相向的所述盖部的一面以与所述板簧平行的方式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盖部,在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一铰链外壳中配置于所述柔性显示器的弯曲部分,与所述柔性显示器一同弯曲;
引导部,用于引导所述盖部以圆弧状弯曲,
所述引导部包括与所述盖部一同弯曲并朝向所述柔性显示器推开所述盖部的板簧,
当设置成为所述第一部件的旋转中心的第一铰链轴时,所述板簧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铰链轴,
所述板簧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部件突出,并维持在空中颤动的状态,
在所述盖部设置有用于插入所述板簧的一端的盖槽,
所述盖部沿着所述第一部件的长度方向插入于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一铰链外壳,使得朝向所述第一部件突出的所述板簧的一端插入于所述盖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在所述第一铰链外壳中的与所述柔性显示器的弯曲部分相向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柔性显示器一同弯曲的盖部,
当设置成为所述第一部件的旋转中心的第一铰链轴时,所述盖部包括沿着所述第一铰链轴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多个盖块,
多个所述盖块沿着垂直于所述第一铰链轴的方向以相互紧贴的方式配置,
各个盖块之间的角度通过所述第一部件的旋转而发生改变,
各个盖块的端面形状呈平行四边形,
以端面支撑所述柔性显示器的特定盖块的长边部分与所述第一部件的旋转无关地维持紧贴于其他盖块的长边部分的状态。
CN201721464420.0U 2017-03-17 2017-11-06 外壳装置 Active CN20739968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7-0033523 2017-03-17
KR1020170033523A KR101921496B1 (ko) 2017-03-17 2017-03-17 케이스 장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99686U true CN207399686U (zh) 2018-05-22

Family

ID=617304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464420.0U Active CN207399686U (zh) 2017-03-17 2017-11-06 外壳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101921496B1 (zh)
CN (1) CN207399686U (zh)
TW (1) TWM554688U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65812A (zh) * 2018-06-28 2018-10-16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弯曲装置及显示设备
KR20190143161A (ko) * 2018-06-20 2019-12-30 주식회사 파인테크닉스 플렉시블 액정용 힌지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휴대단말기
CN111554185A (zh) * 2019-02-12 2020-08-18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折叠构件和包括所述折叠构件的显示装置
CN111795059A (zh) * 2019-04-05 2020-10-20 S-连接株式会社 铰链装置及具备其的折叠式显示装置
CN112640594A (zh) * 2018-05-25 2021-04-09 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铰链装置、壳体及电子装置
CN113374778A (zh) * 2019-04-30 2021-09-1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铰链结构和包括铰链结构的电子装置
CN113412689A (zh) * 2020-01-02 2021-09-1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包括辅助结构的电子装置
CN114762025A (zh) * 2019-12-02 2022-07-1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包括铰接组件的可折叠电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36124B (zh) * 2018-04-19 2023-11-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应用方法
KR20190132606A (ko) * 2018-05-20 2019-11-28 (주)오라컴디스플레이 양방향으로 접히는 단말기용 힌지구조
KR102702423B1 (ko) * 2018-07-05 2024-09-05 (주)에이유플렉스 양방향으로 접히는 단말기용 힌지구조
US11003217B2 (en) 2019-01-31 2021-05-11 Lg Electronics Inc.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US10993338B2 (en) 2019-01-31 2021-04-27 Lg Electronics Inc.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KR20200095301A (ko) * 2019-01-31 2020-08-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WO2020159097A1 (en) * 2019-01-31 2020-08-06 Lg Electronics Inc.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WO2020159095A1 (en) * 2019-01-31 2020-08-06 Lg Electronics Inc.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US10820433B2 (en) 2019-01-31 2020-10-27 Lg Electronics Inc.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KR20200125887A (ko) * 2019-04-28 2020-11-05 (주)에이유플렉스 폴더블 디바이스용 폴딩힌지
CN110231855B (zh) * 2019-06-18 2025-01-14 东莞市环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外侧柔性屏电子设备用铰链结构
CN112128215B (zh) * 2019-06-24 2024-04-26 深圳市富世达通讯有限公司 铰链机构
CN114079679B (zh) * 2020-08-17 2023-0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可折叠电子设备
KR20220115380A (ko) * 2021-02-10 2022-08-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힌지 모듈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975603B2 (en) 2014-06-12 2021-04-13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Flexible display computing device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40594A (zh) * 2018-05-25 2021-04-09 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铰链装置、壳体及电子装置
KR20190143161A (ko) * 2018-06-20 2019-12-30 주식회사 파인테크닉스 플렉시블 액정용 힌지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휴대단말기
KR102062240B1 (ko) 2018-06-20 2020-03-02 (주)파인테크닉스 플렉시블 액정용 힌지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휴대단말기
CN108665812B (zh) * 2018-06-28 2020-12-29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弯曲装置及显示设备
CN108665812A (zh) * 2018-06-28 2018-10-16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弯曲装置及显示设备
CN111554185A (zh) * 2019-02-12 2020-08-18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折叠构件和包括所述折叠构件的显示装置
CN111554185B (zh) * 2019-02-12 2023-09-01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折叠构件和包括所述折叠构件的显示装置
CN111795059A (zh) * 2019-04-05 2020-10-20 S-连接株式会社 铰链装置及具备其的折叠式显示装置
CN113374778A (zh) * 2019-04-30 2021-09-1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铰链结构和包括铰链结构的电子装置
US11231754B2 (en) 2019-04-30 2022-01-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Hinge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11662781B2 (en) 2019-04-30 2023-05-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Hinge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12072744B2 (en) 2019-04-30 2024-08-2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Hinge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4762025A (zh) * 2019-12-02 2022-07-1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包括铰接组件的可折叠电子装置
CN113412689A (zh) * 2020-01-02 2021-09-1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包括辅助结构的电子装置
US11516323B2 (en) 2020-01-02 2022-11-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supplementary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921496B1 (ko) 2018-11-26
KR20180107358A (ko) 2018-10-02
TWM554688U (zh) 2018-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399686U (zh) 外壳装置
JP6357203B2 (ja) 電子機器のヒンジアセンブリ
US20200323091A1 (en) Rotating mechanism and foldable terminal
US8230992B2 (en) Tablet computer case for multiple viewing orientations
US7599181B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11061442B2 (en) Virtual pivot hinge with sliding friction coupler
US20170139446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hinge thereof
US20170329370A1 (en) Detachable keyboard structure
TWI486746B (zh) 電子裝置
CN107197602A (zh) 电子装置的铰接组件
JPWO2017051788A1 (ja) フレキシブルデバイス
US10205479B2 (en) Protecting and supporting device for electronic tablet device
CN101770258B (zh) 便携式电子装置
TWI437948B (zh) 電子裝置及其移動機構
US20140024418A1 (en) Protective clamp frame having power and unclamp duplex button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s
TWI553449B (zh) 開合裝置
CN103313558A (zh) 电子装置及其使用的支撑机构
CN103260369B (zh) 盖板机构及其相关电子装置
TW201306583A (zh) 可拆卸之組合式電子裝置支撐組件及具有其之可拆卸之組合式電子裝置
TW201406271A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電子模組固定結構
TW201527928A (zh) 電子裝置
TWI532447B (zh) 保護套
CN103576766A (zh) 可携式电脑
TW201439719A (zh) 電子裝置
CN101472411B (zh) 翻盖型电子装置外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