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28215B - 铰链机构 - Google Patents

铰链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28215B
CN112128215B CN201910550385.1A CN201910550385A CN112128215B CN 112128215 B CN112128215 B CN 112128215B CN 201910550385 A CN201910550385 A CN 201910550385A CN 112128215 B CN112128215 B CN 1121282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piece
linkage
moving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5038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28215A (zh
Inventor
徐安赐
成艳姣
赵少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ushida Communication Co ltd
First Dom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ushida Communication Co ltd
First Dom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ushida Communication Co ltd, First Dome Corp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ushida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5038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28215B/zh
Priority to TW108122820A priority patent/TWI692289B/zh
Priority to US16/553,723 priority patent/US11334122B2/en
Publication of CN1121282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282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282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282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10Arrangements for lock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81Details related solely to hin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16Foldable in one direction,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04M1/0268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including a flexible display pan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370/00Apparatus relating to physics, e.g. instru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380/00Electrical apparatu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一种铰链机构,其所包含的第一移动件的第一连接端部朝向上方移动的过程中,第一移动端部会朝远离第二基板单元方向滑移,且第二移动件的第二连接端部朝向上方移动的过程中,第二移动端部会朝远离第一基板单元方向滑移,同时第一移动件使第一基板单元朝向上方转动,且第一内端部朝远离第二基板单元方向滑移,第二移动件使第二基板单元朝向上方转动,且第二内端部朝远离第一基板单元方向滑移,借此可挠式荧幕的第一面部与第二面部相对且第一内端部与第二内端部形成弯折空间供可挠式荧幕的弯折部弯折。

Description

铰链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铰链机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具有一可挠式荧幕的可挠式电子装置的铰链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不断精进,采用可挠式荧幕的智慧型手机或是平板已逐渐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而在这类的电子装置中通常具有两块摊平并排的基板、一设置于所述两块基板上的可挠式荧幕以及设于两块基板之间的至少一铰链机构,因此两块基板可借由所述铰链机构相对转动,使所述可挠式荧幕能随着基板依预定的型态变换为弯折收起状态或摊平使用状态。然而,在弯折收起状态下如何透过所述铰链机构设计以避免可挠式荧幕过度弯折(弯曲)而发生受损的情况为目前所需克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可挠式电子装置且能避免可挠式荧幕过度弯折(弯曲)之铰链机构。
本发明的铰链机构,适用于安装在承载机构以导引可挠式荧幕的弯折型态变化,所述承载机构包括底座、位于所述底座的两相反侧的第一基板单元及第二基板单元,所述第一基板单元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用于承载所述可挠式荧幕,所述铰链机构包含:至少一第一内导引件、第一移动件、至少一第二内导引件、第二移动件。所述第一内导引件设置于所述底座内,所述第一内导引件形成沿所述第一基板单元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排列方向延伸的第一内滑孔。所述第一移动件在所述底座的延伸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内导引件邻接,并具有可滑移地穿设于所述第一内滑孔的第一移动端部,及连接所述第一基板单元靠近所述底座之第一内端部的第一连接端部。所述第二内导引件设置于所述底座内,所述第二内导引件形成沿所述第一基板单元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排列方向延伸的第二内滑孔。所述第二移动件在所述底座的延伸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内导引件邻接,并具有可滑移地穿设于所述第二内滑孔的第二移动端部,及连接所述第二基板单元靠近所述底座之第二内端部的第二连接端部。其中,所述第一移动件的第一连接端部朝向上方移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移动端部会朝远离所述第二基板单元方向滑移,且所述第二移动件的第二连接端部朝向上方移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移动端部会朝远离所述第一基板单元方向滑移,同时所述第一移动件使所述第一基板单元及所述可挠式荧幕的第一面部朝向上方转动,且所述第一内端部朝远离所述第二基板单元方向滑移,所述第二移动件使所述第二基板单元及所述可挠式荧幕的第二面部朝向上方转动,且所述第二内端部朝远离所述第一基板单元方向滑移,借此所述第一面部与所述第二面部相对且所述第一内端部与所述第二内端部形成弯折空间供所述可挠式荧幕的弯折部弯折。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内滑孔呈圆弧形并朝所述底座方向弯曲且靠近所述第一基板单元,所述第二内滑孔呈圆弧形并朝所述底座方向弯曲且靠近所述第二基板单元。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内导引件具有与所述第一内滑孔相间隔且沿着所述第一内滑孔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前底面;所述第一移动件的第一移动端部具有穿设于所述第一内滑孔的第一滑移销,及可滑移地靠抵于所述第一前底面的第一滑移块;所述第二内导引件具有与所述第二内滑孔相间隔且沿着所述第二内滑孔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二前底面;所述第二移动件的第二移动端部具有穿设于所述第二内滑孔的第二滑移销,及可滑移地靠抵于所述第二前底面的第二滑移块。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铰链机构还包含多个第一内导引件及多个第二内导引件,所述第一内导引件两两并排且邻接,且每一第一内导引件的第一内滑孔被所述第一移动端部穿设;所述第二内导引件两两并排且邻接,且每一第二内导引件的第二内滑孔被所述第二移动端部穿设。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铰链机构还包含二个支撑件、第一外导引件组、第一外连接件、第一连动单元、第二外导引件组、第二外连接件及第二连动单元,所述支撑件设置于所述底座内且分别在所述底座延伸方向上相间隔;所述第一外导引件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单元的第一外导引件,所述第一外导引件形成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外滑孔,所述第一外连接件相邻于所述第一外导引件且具有可滑移地穿设于所述第一外滑孔的第一外滑移销,所述第一连动单元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外连接件且另一端设置于所述支撑件;所述第二外导引件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的第二外导引件,所述第二外导引件形成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外滑孔,所述第二外连接件相邻于所述第二外导引件且具有可滑移地穿设于所述第二外滑孔的第二外滑移销,所述第二连动单元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外连接件且另一端设置于所述支撑件,所述第一移动件的第一连接端部朝向上方移动的过程中,将使所述第一基板单元连动所述第一外导引件朝远离所述底座方向滑移,且所述第一外导引件将相对于所述第一外滑移销滑移,且所述第二移动件的第二连接端部朝向上方移动的过程中,将使所述第二基板单元连动所述第二外导引件朝远离所述底座方向滑移,且所述第二外导引件将相对于所述第二外滑移销滑移。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铰链机构还包含设置于所述支撑件且两相反端分别靠抵所述第一连动单元与所述第二连动单元的传动单元,所述传动单元用以被所述第一连动单元和所述第二连动单元的其中一者连动而驱动所述第一连动单元和所述第二连动单元的其中另一者。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连动单元包括两相反端分别穿设于所述支撑件的第一连动枢轴,及套设于所述第一连动枢轴的第一连动齿轮;所述第二连动单元包括两相反端分别穿设于所述支撑件的第二连动枢轴,及套设于所述第二连动枢轴的第二连动齿轮;所述传动单元包括两相反端分别穿设于所述支撑件的第一传动枢轴、套设于所述第一传动枢轴且与所述第一连动齿轮相啮合的第一传动齿轮、两相反端分别穿设于所述支撑件的第二传动枢轴、套设于所述第二传动枢轴且与所述第二连动齿轮和所述第一传动齿轮相啮合的第二传动齿轮。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铰链机构还包含设置于所述第一连动单元、所述第二连动单元及所述传动单元的定位单元,所述定位单元用以提供摩擦力给所述第一连动单元、所述第二连动单元和所述传动单元的至少其中一者,使所述第一基板单元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能在转动角度定位。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定位单元包括至少一个两相反端分别夹持所述第一连动枢轴与所述第一传动枢轴的第一扭力件,及至少一个两相反端分别夹持所述第二连动枢轴与所述第二传动枢轴的第二扭力件。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外导引件具有第一外左表面,及自所述第一外左表面的端面部凸伸的第一外凸面,所述第一外凸面具有沿着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外导引平面部,及二个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外导引平面部的两相反侧的第一外导引斜面部;所述铰链机构还包含设置于所述第一外连接件的第一锁固单元,所述第一锁固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外连接件的第一框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内且可相对于所述第一框体滑移的第一卡制块、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内且两相反端分别靠抵于所述第一框体与所述第一卡制块的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卡制块具有第一卡制端部,所述第一卡制块受所述第一弹性件加压而使所述第一卡制端部靠抵于所述第一外凸面,且当所述第一基板单元自所述摊平状态转换成所述对折状态时,将连动所述第一外导引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锁固单元滑移时,进而使所述第一卡制端部由靠抵所述第一外导引斜面部的其中一者沿着所述第一外导引平面部转换成靠抵于所述第一外导引斜面部的其中另一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借由将铰链机构安装于所述承载机构,透过所述第一移动件朝向上方转动,且朝远离所述第二基板单元方向滑移,以及所述第二移动件朝向上方转动,且朝远离所述第一基板单元方向滑移,进一步使所述第一基板单元连接于所述第一移动件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基板单元连接于所述第二移动件的一端相间隔而形成可供所述可挠式荧幕的弯折部弯折的弯折空间,借此保护所述可挠式荧幕不会因过度弯折而受损,且缩小可挠式电子装置的体积以提升携带便利性。
附图说明
本发明之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本发明可挠式电子装置的一实施例的一立体示意图;
图2是所述实施例的一立体示意图;
图3是所述实施例之一立体分解图;
图4是所述实施例之一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5是所述实施例之一不完整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所述实施例之一不完整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所述实施例之一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8是类似图4视角之一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9是所述实施例之一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0是所述实施例之一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11是所述实施例之一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2是所述实施例处于摊平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图13是所述实施例由摊平状态转换为对折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图14是沿图12线XIV-XIV所截取之一剖视示意图;
图15是沿图13线XV-XV所截取之一剖视示意图;
图16是沿图12线XVI-XVI所截取之一剖视示意图;
图17是沿图12线XVII-XVII所截取之一剖视示意图;
图18是沿图13线XVIII-XVIII所截取之一剖视示意图;
图19是所述实施例之一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20是所述实施例之一立体示意图;
图21是沿图12线XXI-XXI所截取之一剖视示意图;
图22是沿图13线XXII-XXII所截取之一剖视示意图;
图23是所述实施例之一仰视示意图;
图24是所述实施例之一侧视示意图;及
图25是所述实施例之一侧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与图2,本发明可挠式电子装置之一实施例,包含一可挠式荧幕1、一承载机构2,及二个铰链机构3。于本实施例中,可挠式电子装置举例为一具有可挠式荧幕1的智慧型平板电脑,承载机构2的上表面供可挠式荧幕1固定。所述承载机构2用于供所述铰链机构3以及电路板和相关电子零组件设置。铰链机构3除用于提供可挠式电子装置在如图1所示的一摊平状态及如图2所示的一对折状态间变换状态后的支撑定位功用之外,在所述对折状态下,所述铰链机构3还能提供可挠式荧幕1之弯折处适当的弯折空间,以避免可挠式荧幕1的过度弯折。特别要注意的是,可挠式电子装置并不限于具可挠式荧幕1的智慧型平板电脑,其他例如具可挠式荧幕1的手机,具可挠式荧幕1的笔记型电脑均在本案实施范围内。
在详述之前,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是以朝如图1所示的一长度方向D1摊平及朝一高度方向D2对折之作动举例说明,且一宽度方向D3是垂直所述长度方向D1与所述高度方向D2,但不限于此,所述长度方向D1、所述高度方向D2及所述宽度方向D3依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的使用状态而定。
参阅图1至图3,所述承载机构2包括一底座21、一第一基板单元22、一第二基板单元23及一顶支撑板2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21具有一底壁211、一自所述底壁211的一侧向外延伸且呈弧形的第一延伸壁212、一自所述底壁211的另一侧向外延伸且呈弧形的第二延伸壁213。所述底壁211、所述第一延伸壁212及所述第二延伸壁213共同形成一沿所述宽度方向D3延伸的容置空间214。所述第一基板单元22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23沿所述长度方向D1并排且分别间隔设置于所述底座21的第一延伸壁212与第二延伸壁213。所述第一基板单元22具有一第一外壳221、一第一外支撑板222及一第一内支撑板223。所述第一外支撑板222与所述第一内支撑板223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221且彼此并排邻接,且共平面,以供所述可挠式荧幕1的一第一面部11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内支撑板223位于所述第一延伸壁212上方且横跨所述第一延伸壁212的内外侧,所述第一内支撑板223具有一位于所述容置空间214上的第一内端部2231。相对地,所述第二基板单元23具有一第二外壳231、一第二外支撑板232及一第二内支撑板233。所述第二外支撑板232与所述第二内支撑板233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231且彼此并排邻接,且共平面,以供所述可挠式荧幕1的一第二面部12设置,其中,所述第二内支撑板233位于所述第二延伸壁213上方且横跨所述第二延伸壁213的内外侧,所述第二内支撑板233具有一位于所述容置空间214上的第二内端部2331。所述顶支撑板24设于所述底座21上方,且其两相反侧分别相邻所述第一内支撑板223的第一内端部2231与所述第二内支撑板233的第二内端部2331,以呈共平面,并用于支撑所述可挠式荧幕1的一弯折部13。
在所述摊平状态时,所述第一外壳221与所述第二外壳231的两相邻侧相互靠抵,并遮蔽住所述底座21在所述宽度方向D3上的两相反端。当所述第一外壳221与所述第二外壳231在所述对折状态时,所述第一外壳221与所述第二外壳231相贴合,且所述底座21显露,在此情况下,所述底座21用于保护并遮蔽设于所述底座21内的所述铰链机构3。
参阅图3与图4,首先,说明所述可挠式荧幕1、所述承载机构2及所述铰链机构3在所述摊平状态时的组合及分解关系。所述铰链机构3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基板单元22和所述第二基板单元23两相邻侧之间并与所述两相邻侧的端部连接,于本实施例中,所述铰链机构3相互对称地连接所述第一基板单元22和所述第二基板单元23。为便于后续说明,以图4中位于宽度方向D3上的其中一铰链机构3举例说明,所述铰链机构3包括至少一第一内导引件31、至少一第二内导引件32、一第一移动件33、一第二移动件34、一第一外导引件组35、一第二外导引件组37、一第一外连接件39、一第二外连接件41、二个支撑件42、一第一连动单元43、一第二连动单元44、一传动单元45、一定位单元46、一第一锁固单元47及一第二锁固单元48。
参阅图4至图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铰链机构3包括多个第一内导引件31及多个第二内导引件32。所述第一内导引件31两两并排且邻接地置放于所述容置空间214,每一第一内导引件31借由形成于顶面的一第一内导引固定部311穿设于所述顶支撑板24,借此定位于所述容置空间214且易于更换维修,每一第一内导引件31形成一个沿所述第一基板单元22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23排列方向(即长度方向D1)延伸的第一内滑孔312,更进一步来说,所述第一内滑孔312呈圆弧形且朝向所述底座21的底壁211方向弯曲,且靠近所述第一基板单元22,即所述第一内滑孔312横跨所述顶支撑板24与所述第一内支撑板223,为便于后续说明,所述第一内滑孔312具有一靠近所述顶支撑板24的第一内摊平端3121及一靠近所述第一内支撑板223的第一内对折端3122。此外,每一第一内导引件31还具有一与所述第一内滑孔312相间隔且沿着所述第一内滑孔312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前底面313,及一连接所述第一前底面313且靠抵于所述底座21的第一后底面314。所述第一前底面313的弯曲程度与所述第一内滑孔312相同,且与所述底壁211及所述第一延伸壁212共同形成一呈弧形的第一滑移空间3131。
参阅图4至图7,所述第二内导引件32两两并排且邻接地置放于所述容置空间214,且所述第二内导引件32位于所述第一内导引件31与所述底座21的端壁之间,每一第二内导引件32借由形成于顶面的一第二内导引固定部321穿设于所述顶支撑板24,借此定位于所述容置空间214,每一第二内导引件32形成一个沿所述第一基板单元22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23排列方向(即长度方向D1)延伸的第二内滑孔322,更进一步来说,所述第二内滑孔322呈圆弧形且朝向所述底座21的底壁211方向弯曲,且靠近所述第二基板单元23,即所述第二内滑孔322横跨所述顶支撑板24与所述第二内支撑板233,为便于后续说明,所述第二内滑孔322具有一靠近所述顶支撑板24的第二内摊平端3221及一靠近所述第二内支撑板233的第二内对折端3222。此外,每一第二内导引件32还具有一与所述第二内滑孔322相间隔且沿着所述第二内滑孔322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二前底面323,及一连接所述第二前底面323且靠抵于所述底座21的第二后底面324。所述第二前底面323的弯曲程度与所述第二内滑孔322相同,且与所述底壁211及所述第二延伸壁213共同形成一呈弧形的第二滑移空间3231。
参阅图4至图7,所述第一移动件33在所述底座21的延伸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内导引件31邻接,并具有一可滑移地穿设于所述第一内滑孔312的第一移动端部331,及一连接所述第一基板单元22靠近所述底座21之一第一内端部2231的第一连接端部332。进一步来说,所述第一移动件33的第一移动端部331具有一穿设于所述第一内滑孔312的第一滑移销3311,及一可滑移地靠抵于所述第一前底面313的第一滑移块33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移动件33靠近所述第一内导引件31背向于所述第二内导引件32的一者,所述第一连接端部332靠近所述第一延伸壁212,且所述第一移动件33透过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端部332的顶面处形成的一第一移动固定部3321穿设于所述第一内支撑板223,进而达到保持靠抵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内导引件31的状态。所述第一移动端部331靠近所述第二延伸壁213,所述第一滑移销3311呈圆柱状且自所述第一移动端部331朝向所述第一内导引件31的侧面凸伸,以穿伸于相互连通的所述第一内滑孔312,且所述第一滑移销3311的外表面几乎靠在每一第一内滑孔312的孔壁上,再者,所述第一滑移块3312呈矩形,亦朝向所述第一内导引件31凸伸,以穿伸于所述第一滑移空间3131,且形状略微弯曲以符合所述第一前底面313的弧度,在此情况下,借由所述第一滑移块3312靠抵于所述第一前底面313,以使得与所述第一滑移销3311共同夹持住所述第一内导引件31介于所述第一内滑孔312与所述第一滑移空间3131之间的结构,进而提升所述第一移动件33的第一滑移销3311在所述第一内滑孔312内的滑移稳定度。当然,所述第一移动件33也可以在省略所述第一滑移块3312的情况下滑移。在所述摊平状态下,所述第一滑移销3311位在所述第一内摊平端3121,且所述第一滑移块3312位在所述第一前底面313靠近所述第一后底面314处。
参阅图4至图7,所述第二移动件34在所述底座21的延伸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内导引件32邻接,并具有一可滑移地穿设于所述第二内滑孔322的第二移动端部341,及一连接所述第二基板单元23靠近所述底座21之一第二内端部2331的第二连接端部342。进一步来说,所述第二移动件34的第二移动端部341具有一穿设于所述第二内滑孔322的第二滑移销3411,及一可滑移地靠抵于所述第二前底面323的第二滑移块34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移动件34靠近所述第二内导引件32朝向于所述第一内导引件31的一者,所述第二连接端部342靠近所述第二延伸壁213,且所述第二移动件34透过位于所述第二连接端部342的顶面处形成的一第二移动固定部3421穿设于所述第二内支撑板233,进而达到保持靠抵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内导引件32的状态。所述第二移动端部341靠近所述第一延伸壁212,所述第二滑移销3411呈圆柱状且自所述第二移动端部341朝向所述第二内导引件32的侧面凸伸,以穿伸于相互连通的所述第二内滑孔322,且所述第二滑移销3411的外表面几乎靠在每一第二内滑孔322的孔壁上,再者,所述第二滑移块3412呈矩形,亦朝向所述第二内导引件32凸伸,以穿伸于所述第二滑移空间3231,且形状略微弯曲以符合所述第二前底面323的弧度,在此情况下,借由所述第二滑移块3412靠抵于所述第二前底面323,以使得与所述第二滑移销3411共同夹持住所述第二内导引件32介于所述第二内滑孔322与所述第二滑移空间3231之间的结构,进而提升所述第二移动件34的第二滑移销3411在所述第二内滑孔322内的滑移稳定度。当然,所述第二移动件34也可以在省略所述第二滑移块3412的情况下滑移。在所述摊平状态下,所述第二滑移销3411位在所述第二内摊平端3221,且所述第二滑移块3412位在所述第二前底面323靠近所述第二后底面324处。
参阅图7与图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导引件组35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单元22且在所述宽度方向D3上相间隔的一第一外导引件351及一第一外辅助导引件352。进一步来说,所述第一外导引件351与所述第一外辅助导引件352位于所述第一外壳221内且靠近所述第一延伸壁212,其中,所述第一外导引件351靠近所述第一外壳221的侧壁。所述第一外导引件351概呈长方体,并透过自顶面凸伸形成的一第一外导引固定部353,该第一外导引固定部353穿设于所述第一内支撑板223。所述第一外导引件351具有一靠近所述第一延伸壁212的第一后表面354、一朝向所述第一外辅助导引件352的第一外左表面355、一背向于所述第一外左表面355的第一外右表面356、一形成于所述第一外右表面356且沿所述长度方向D1延伸的第一外滑孔357,及一自所述第一外左表面355靠近所述第一延伸壁212的一端面部凸伸的第一外凸面358。所述第一外滑孔357呈圆弧形且朝向所述第一外壳221的底壁弯曲。所述第一外凸面358具有一平行于所述第一外左表面355的第一外导引平面部3581,及二个在所述长度方向D1相间隔且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外导引平面部3581的两相反侧边的第一外导引斜面部,其中,为便于后续说明,将所述第一外导引斜面部分别命名为第一外前导引斜面部3582A及所述第一外后导引斜面部3582B,所述第一外前导引斜面部3582A连接所述第一外导引平面部3581远离所述第一延伸壁212,且自相对应的所述侧边朝远离所述底座21方向斜向延伸至所述第一外左表面355,所述第一外后导引斜面部3582B连接所述第一外导引平面部3581靠近所述第一延伸壁212,且自相对应的所述侧边朝向所述底座21方向斜向延伸至所述第一后表面354。为便于后续作动说明,所述第一外滑孔357具有一靠近所述底座21的第一外对折端3571,及一远离所述底座21的第一外摊平端3572。
此外,所述第一外辅助导引件352的结构类似于所述第一外导引件351,其差异在于省略所述第一外凸面358。所述第一外辅助导引件352形成一朝向所述第一外导引件351的第一外辅助滑孔359,且在所述宽度方向D3上与所述第一外滑孔357的位置相对应,而且弯曲程度亦相同于所述第一外滑孔357。
参阅图7与图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外导引件组37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23且在所述宽度方向D3上相间隔的一第二外导引件371及一第二外辅助导引件372。进一步来说,所述第二外导引件371与所述第二外辅助导引件372位于所述第二外壳231内且靠近所述第二延伸壁213,其中,所述第二外导引件371靠近所述第二外壳231的侧壁。所述第二外导引件371概呈长方体,并透过自顶面凸伸形成的一第二外导引固定部373,该第二外导引固定部373穿设于所述第二内支撑板233。所述第二外导引件371具有一靠近所述第二延伸壁213的第二后表面374、一朝向所述第二外辅助导引件372的第二外左表面375、一背向于所述第二外左表面375的第二外右表面376、一形成于所述第二外右表面376且沿所述长度方向D1延伸的第二外滑孔377,及一自所述第二外左表面375靠近所述第二延伸壁213的一端面部凸伸的第二外凸面378。所述第二外滑孔377呈圆弧形且朝向所述第二外壳231的底壁弯曲。所述第二外凸面378具有一平行于所述第二外左表面375的第二外导引平面部3781,及二个在所述长度方向D1相间隔且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外导引平面部3781的两相反侧边的第二外导引斜面部,其中,为便于后续说明,将所述第二外导引斜面部分别命名为第二外前导引斜面部3782A及所述第二外后导引斜面部3782B,所述第二外前导引斜面部3782A连接所述第二外导引平面部3781远离所述第二延伸壁213,且自相对应的所述侧边朝远离所述底座21方向斜向延伸至所述第二外左表面375,所述第二外后导引斜面部3782B连接所述第二外导引平面部3781靠近所述第二延伸壁213,且自相对应的所述侧边朝向所述底座21方向斜向延伸至所述第二后表面374。为便于后续作动说明,所述第二外滑孔377具有一靠近所述底座21的第二外对折端3771,及一远离所述底座21的第二外摊平端3772。
此外,所述第二外辅助导引件372的结构类似于所述第二外导引件371,其差异在于省略所述第二外凸面378。所述第二外辅助导引件372形成一朝向所述第二外导引件371的第二外辅助滑孔379,且在所述宽度方向D3上与所述第二外滑孔377的位置相对应,而且弯曲程度亦相同于所述第二外滑孔377。
参阅图7、图8与图9,所述第一外连接件39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单元22,所述第一外连接件39包括一第一外连接体391、一自所述第一外连接体391沿着所述第一外导引件351弯折延伸的第一外延伸体392、一自所述第一外延伸体392朝向所述第一外连接体391凸伸的第一外滑移销394,及一自所述第一外连接体391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外延伸体392方向凸伸的第一外辅助滑移销39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连接体391位于所述第一外导引件351与所述第一外辅助导引件352之间,并间隔于所述第一外壳221的底壁,所述第一外连接体391具有一邻近所述第一延伸壁212的第一前侧缘3911,且所述第一外辅助滑移销393是自所述第一外连接体391相邻于所述第一外辅助导引件352的一侧面凸伸,并可滑移地穿设于所述第一外辅助滑孔359。所述第一外延伸体392则是自所述第一前侧缘3911靠近所述第一外导引件351的第一后表面354沿着所述第一后表面354及所述第一外右表面356弯折延伸,而且所述第一外滑移销394是自所述第一外延伸体392相邻于所述第一外右表面356的一侧面朝向所述第一外导引件351凸伸,并可滑移地穿设于所述第一外滑孔357。
参阅图7、图8与图9,所述第二外连接件41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23,所述第二外连接件41包括一第二外连接体411、一自所述第二外连接体411沿着所述第二外导引件371弯折延伸的第二外延伸体412、一自所述第二外延伸体412朝向所述第二外连接体411凸伸的第二外滑移销414,及一自所述第二外连接体411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外延伸体412方向凸伸的第二外辅助滑移销41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外连接体411位于所述第二外导引件371与所述第二外辅助导引件372之间,并间隔于所述第二外壳231的底壁,所述第二外连接体411具有一邻近所述第二延伸壁213的第二前侧缘4111,且所述第二外辅助滑移销413是自所述第二外连接体411相邻于所述第二外辅助导引件372的一侧面凸伸,并可滑移地穿设于所述第二外辅助滑孔379。所述第二外延伸体412则是自所述第二前侧缘4111靠近所述第二外导引件371的第二后表面374沿着所述第二后表面374及所述第二外右表面376弯折延伸,而且所述第二外滑移销414是自所述第二外延伸体412相邻于所述第二外右表面376的一侧面朝向所述第二外导引件371凸伸,并可滑移地穿设于所述第二外滑孔377。
参阅图8与图9,所述支撑件42设置于所述底座21内且分别在所述底座21延伸方向上相间隔,更明确地说,所述支撑件42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214且位于所述第二内导引件32(参阅图4)与所述底座21的端壁之间,且彼此在所述宽度方向D3上相间隔,每一支撑件42的顶面形成一连接固定部421,穿设于所述顶支撑板24,借此在所述容置空间214内定位。每一支撑件42还形成四个沿所述长度方向D1间隔排列且沿所述宽度方向D3贯穿延伸的枢接孔,为便于后续说明,将所述枢接孔自所述第一延伸壁212朝向所述第二延伸壁213方向依序命名为第一前枢接孔422A、第一后枢接孔422B、第二后枢接孔422C及第二前枢接孔422D。
参阅图8与图9,所述第一连动单元43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外连接件39且另一端设置于所述支撑件4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动单元43包括一第一连动本体431及一第一连动结构432。所述第一连动本体431横跨于所述第一延伸壁212,并具有一连接所述第一外连接件39的第一外连接体391的第一外连接侧缘4311,及一相反于所述第一外连接侧缘4311且相邻所述第二延伸壁213的第一内连接侧缘4312。所述第一连动结构432是自所述第一内连接侧缘4312朝向所述第二延伸壁213凸伸,并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内连接侧缘4312且沿所述宽度方向D3延伸的第一连动枢轴4321,及一形成于所述第一连动枢轴4321的外表面且以所述第一连动枢轴4321的轴线呈放射状延伸成锯齿状的第一连动齿轮4322,其中,所述第一连动枢轴4321的两相反端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前枢接孔422A,借此使所述第一连动单元43能相对于所述支撑件42枢转。其中,所述第一连动单元43与所述第一外连接件39为一体成型。
参阅图8与图9,所述第二连动单元44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外连接件41且另一端设置于所述支撑件4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动单元44包括一第二连动本体441及一第二连动结构442。所述第二连动本体441横跨于所述第二延伸壁213,并具有一连接所述第二外连接件41的第二外连接体411的第二外连接侧缘4411,及一相反于所述第二外连接侧缘4411且相邻所述第一延伸壁212的第二内连接侧缘4412。所述第二连动结构442是自所述第二内连接侧缘4412朝向所述第一延伸壁212凸伸,并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二内连接侧缘4412且沿所述宽度方向D3延伸的第二连动枢轴4421,及一形成于所述第二连动枢轴4421的外表面且以所述第二连动枢轴4421的轴线呈放射状延伸成锯齿状的第二连动齿轮4422,其中,所述第二连动枢轴4421的两相反端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二前枢接孔422D,借此使所述第二连动单元44能相对于所述支撑件42枢转。其中,所述第二连动单元44与所述第二外连接件41为一体成型。
参阅图8与图9,所述传动单元45设置于所述支撑件42且两相反端分别靠抵所述第一连动单元43与所述第二连动单元44。更清楚地说,所述传动单元45包括一第一传动枢轴451、一第一传动齿轮452、一第二传动枢轴453及一第二传动齿轮454。所述第一传动枢轴451呈圆柱状且沿所述宽度方向D3延伸,其两相反端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后枢接孔422B,所述第一传动齿轮452套设于所述第一传动枢轴451的外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动枢轴451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452为一体成型,且举例为直齿齿轮,而所述第二传动枢轴453与所述第二传动齿轮454的结构与所述第一传动枢轴451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452的结构相同,故不再赘述,安装时,所述第二传动枢轴453的两相反端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二后枢接孔422C,且所述第一传动齿轮452与所述第一连动齿轮4322、所述第二传动齿轮454相啮合,所述第二传动齿轮454又与所述第二连动齿轮4422相啮合,在此情况下,不管是所述第一基板单元22转动还是所述第二基板单元23转动都能同时带动另一基板单元转动,且在所述第一连动齿轮4322、所述第一传动齿轮452、所述第二传动齿轮454及所述第二连动齿轮4422的齿数比为相同的情况下,能确保两基板单元的转动角度相同。当然,所述第一连动齿轮4322、所述第一传动齿轮452、所述第二传动齿轮454及所述第二连动齿轮4422的齿数比能依照实际设计需求而对应调整。此外,由于直齿齿轮的结构简单,较容易计算基板单元旋转角度的精确度,进而依比例缩小体积,减少空间占用。
参阅图8与图9,所述定位单元46设置于所述第一连动单元43、所述第二连动单元44及所述传动单元45,所述定位单元46包括至少一个两相反端分别夹持所述第一连动枢轴4321与所述第一传动枢轴451的第一扭力件461,及至少一个两相反端分别夹持所述第二连动枢轴4421与所述第二传动枢轴453的第二扭力件46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单元46包括十四个第一扭力件461及十四个第二扭力件462,其中七个第一扭力件461彼此并排邻接地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二内导引件32(参阅图4)的所述支撑件42与所述第一连动齿轮4322和所述第一传动齿轮452之间。剩余七个第一扭力件461彼此并排邻接地设置于靠近所述底座21的端壁的所述支撑件42与所述第一连动齿轮4322和所述第一传动齿轮452之间,且每一第一扭力件461的两相反端各形成缺口,分别容置所述第一连动枢轴4321与所述第一传动枢轴451,且所述第一扭力件461的材质能是金属冲压件,以具有弹性的材质特性,借此夹持住所述第一连动枢轴4321与所述第一传动枢轴451,并用以提供一摩擦力给所述第一连动枢轴4321与所述第一传动枢轴451,使所述第一基板单元22能在一转动角度定位。另外,所述第二扭力件462的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一扭力件461,且每一第二扭力件462的两相反端分别夹持住所述第二连动枢轴4421及所述第二传动枢轴453,提供一摩擦力给所述第二连动枢轴4421与所述第二传动枢轴453,使所述第二基板单元23能在另一转动角度定位。此处所述角度是指所述第一基板单元22和所述第二基板单元23相对枢转时之间所夹的角度,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角度为0~180度中的任一角度。
参阅图10与图11,所述第一锁固单元47设置于所述第一外连接件39,所述第一锁固单元47包括一第一框体471、一第一卡制块472、至少一第一弹性件473,及至少一第一限位杆47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体471位于所述第一外导引件351与所述第一外辅助导引件352之间且螺锁于所述第一外连接体391的底面,所述第一框体471概呈U型,且具有一开口4711朝向所述第一外凸面358的第一伸缩空间4712,及一位于所述开口4711相对侧的第一靠抵壁4713。所述第一卡制块472在所述第一伸缩空间4712及所述第一伸缩空间4712的外部之间移动,所述第一卡制块472具有一朝向所述第一靠抵壁4713的第一内侧面4721、多个自所述第一内侧面4721沿所述长度方向D1排列且沿所述宽度方向D3延伸的第一限位孔4722、一相反于所述第一内侧面4721的第一外侧面4723、一自所述第一外侧面4723朝向所述第一外左表面355延伸且靠在所述第一外凸面358的第一卡制端部4724。所述第一锁固单元47包括三个第一弹性件473及三个第一限位杆474,其中,所述第一弹性件473举例为螺旋弹簧,所述第一弹性件473位于所述第一伸缩空间4712,且分别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一限位孔4722,每一第一弹性件473的两相反端分别靠抵于所述第一靠抵壁4713及相对应的所述第一限位孔4722的孔壁。所述第一限位杆474分别穿伸于所述第一弹性件473,且每一第一限位杆474的两相反端分别靠抵于所述第一靠抵壁4713及穿伸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限位孔4722,但间隔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限位孔4722的末端孔壁,借此使所述第一弹性件473及所述第一卡制块472沿着所述宽度方向D3滑移,且透过三个第一弹性件473以提升所述第一卡制块472的滑移稳定度。当然,所述第一弹性件473、所述第一限位杆474的数量并不以三个为限,也可以是一个、两个或四个以上。
参阅图10与图11,所述第二锁固单元48设置于所述第二外连接件41,所述第二锁固单元48包括一第二框体481、一第二卡制块482、至少一第二弹性件483,及至少一第二限位杆48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框体481位于所述第二外导引件371与所述第二外辅助导引件372之间且螺锁于所述第二外连接体411的底面,所述第二框体481概呈U型,且具有一开口4811朝向所述第二外凸面378的第二伸缩空间4812,及一位于所述开口4811相对侧的第二靠抵壁4813。所述第二卡制块482在所述第二伸缩空间4812及所述第二伸缩空间4812的外部之间移动,所述第二卡制块482具有一朝向所述第二靠抵壁4813的第二内侧面4821、多个自所述第二内侧面4821沿所述长度方向D1排列且沿所述宽度方向D3延伸的第二限位孔4822、一相反于所述第二内侧面4821的第二外侧面4823、一自所述第二外侧面4823朝向所述第二外左表面375延伸且靠在所述第二外凸面378的第二卡制端部4824。所述第二锁固单元48包括三个第二弹性件483及三个第二限位杆484,其中,所述第二弹性件483举例为螺旋弹簧,所述第二弹性件483位于所述第二伸缩空间4812,且分别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二限位孔4822,每一第二弹性件483的两相反端分别靠抵于所述第二靠抵壁4813及相对应的所述第二限位孔4822的孔壁。所述第二限位杆484分别穿伸于所述第二弹性件483,且每一第二限位杆484的两相反端分别靠抵于所述第二靠抵壁4813及穿伸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限位孔4822,但间隔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限位孔4822的末端孔壁,借此使所述第二弹性件483及所述第二卡制块482沿着所述宽度方向D3滑移,且透过三个第二弹性件483以提升所述第二卡制块482的滑移稳定度。当然,所述第二弹性件483、所述第二限位杆484的数量并不以三个为限,也可以是一个、两个或四个以上。
参阅图12与图13,分别是所述可挠式荧幕装置由所述摊平状态转换至所述对折状态的俯视图,借此提供后续不同状态时的剖视图面的一剖线的参考位置。
因此,当一使用者操控所述可挠式电子装置由所述摊平状态变换成所述对折状态时,例如以操控所述第一外壳221举例说明,所述第一外壳221与所述第二外壳231在摊平且相邻设置的状态下,如图14所示,当对所述第一外壳221朝所述高度方向D2向上施力时,所述第一外壳221将连动所述第一外支撑板222及所述第一内支撑板223,使与所述第一内支撑板223连接的所述第一移动件33向上转动,意即所述可挠式荧幕1的第一面部11朝向所述第二面部12方向移动,且在转动过程中,如图14与图15所示,所述第一移动件33的所述第一连接端部332朝向上方移动,所述第一移动端部331会朝远离所述第二基板单元23方向滑移,更清楚地说,所述第一滑移销3311会从所述第一内摊平端3121沿着所述第一内滑孔312滑移至所述第一内对折端3122,且所述第一滑移块3312同步随着所述第一滑移销3311沿着所述第一前底面313滑移至靠近所述第一延伸壁212处,进而使所述第一移动端部331靠近所述第一延伸壁212,并且透过呈圆弧形的所述第一内滑孔312,使所述第一移动端部331在滑移的过程中顺势将所述第一连接端部332推向上方,使所述第一连接端部332凸出于所述底座21,而且使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端部332的所述第一内支撑板223的第一内端部2231(参阅图3)远离所述第二基板单元23,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一内支撑板223与所述第一外支撑板222呈直立状态,并且位于所述顶支撑板24与所述第一延伸壁212的一侧缘之间。
参阅图16,当对所述第一基板单元22朝所述高度方向D2向上施力时,所述第一外壳221将连动所述第一外导引件组35而带动所述第一外连接件39,使所述第一外连接件39连动所述第一连动单元43而带动所述传动单元45,进而连动所述第二连动单元44,使所述第二连动单元44连动所述第二外连接件41而带动所述第二外导引件组37,借此带动所述第二基板单元23同步朝向所述高度方向D2向上转动。
当所述第二外壳231朝所述高度方向D2向上转动时,所述第二外壳231将连动所述第二外支撑板232及所述第二内支撑板233,使与所述第二内支撑板233连接的所述第二移动件34朝所述高度方向D2向上转动,意即所述可挠式荧幕1的第二面部12朝向所述第一面部11方向移动,且在转动过程中,如图17与图18所示,所述第二移动件34的第二连接端部342朝向上方移动,所述第二移动端部341会朝远离所述第一基板单元22方向滑移,更清楚地说,所述第二滑移销3411会从所述第二内摊平端3221沿着所述第二内滑孔322滑移至所述第二内对折端3222,且所述第二滑移块3412会随着所述第二滑移销3411沿着所述第二前底面323滑移至靠近所述第二延伸壁213处,进而使所述第二移动端部341靠近所述第二延伸壁213,并且透过呈圆弧形的所述第二内滑孔322,使所述第二移动端部341在滑移的过程中顺势将所述第二连接端部342推向上方,使所述第二连接端部342凸出于所述底座21,而且使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端部342的所述第二内支撑板233的第二内端部2331(参阅图3)远离所述第一基板单元22,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二内支撑板233与所述第二外支撑板232呈直立状态,并且位于所述顶支撑板24与所述第二延伸壁213的一侧缘之间。借此配合参阅图19与图20,所述第一内支撑板223的第一内端部2231与所述第二内支撑板233的第二内端部2331相间隔而形成一弯折空间25,供所述可挠式荧幕1的所述弯折部13弯折,进而避免发生过度弯折的状况。
此外,参阅图21与图22,随着所述第一基板单元22朝所述高度方向D2向上转动地过程中,所述第一内支撑板223同步连动所述第一外导引件组35,使所述第一外导引件组35相对于所述第一外连接件39朝远离所述底座21方向滑移,也就是原本由所述第一外滑孔357的第一外摊平端3572靠抵于所述第一外滑移销394转换成所述第一外滑孔357的第一外对折端3571靠抵于所述第一外滑移销394,所述第一外辅助滑移销393(参阅图9)在所述第一外辅助滑孔359(参阅图9)内的作动与所述第一外滑移销394同步。另一方面,随着所述第二基板单元23朝所述高度方向D2向上转动地过程中,所述第二内支撑板233同步连动所述第二外导引件组37,使所述第二外导引件组37相对于所述第二外连接件41朝远离所述底座21方向滑移,也就是原本由所述第二外滑孔377的第二外摊平端3772靠抵于所述第二外滑移销414转换成所述第二外滑孔377的第二外对折端3771靠抵于所述第二外滑移销414,所述第二外辅助滑移销413(参阅图9)在所述第二外辅助滑孔379(参阅图9)内的作动与所述第二外滑移销414同步。借此,透过所述第一基板单元22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23朝远离所述底座21方向移动而拉伸所述可挠式荧幕1的第一面部11及所述第二面部12,进而防止所述弯折部13发生过度弯折的状况。
再一方面,参阅图23至图25,对于所述第一锁固单元47及所述第二锁固单元48而言,在所述摊平状态下,所述第一弹性件473施力于所述第一卡制块472,使所述第一卡制块472的所述第一卡制端部4724紧迫地靠抵于所述第一外前导引斜面部3582A,所述使用者必须克服所述第一外前导引斜面部3582A提供给所述第一卡制端部4724的摩擦力及所述第一弹性件473的弹力才能搬动所述第一基板单元22。随着所述第一基板单元22向上转动,使所述第一外导引件组35如上述滑移,使连动所述第一卡制块472压缩所述第一弹性件473,让所述第一卡制端部4724能移动至所述第一外导引平面部3581,并沿着所述第一外导引平面部3581移动至所述第一外后导引斜面部3582B成所述对折状态,当所述第一卡制端部4724靠抵在所述第一外后导引斜面部3582B时,所述使用者亦必须克服所述第一外后导引斜面部3582B提供给所述第一卡制端部4724的摩擦力及所述第一弹性件473的弹力才能搬动所述第一基板单元22回复至所述摊平状态。相对地,所述第二锁固单元48的作动与所述第一锁固单元47相同,故不再一一赘述。
当然,所述第一内导引件31与所述第二内导引件32的数量可依据所述第一移动件33及所述第二移动件34滑移实际滑移的稳定度调整,但是,在一个第一内导引件31及一个第二内导引件32,亦能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一移动件33及所述第二移动件34,进而让所述第一移动件33及所述第二移动件34滑移。
综上所述,本发明铰链机构3安装于所述承载机构2,并透过所述第一移动件33朝向上方转动,且朝远离所述第二基板单元23方向滑移,以及所述第二移动件34朝向上方转动,且朝远离所述第一基板单元22方向滑移,进一步使所述第一基板单元22连接于所述第一移动件33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基板单元23连接于所述第二移动件34的一端相间隔而形成可供所述可挠式荧幕1的弯折部13弯折的弯折空间25,借此保护所述可挠式荧幕1不会因过度弯折而受损,且缩小可挠式电子装置的体积以提升携带便利性。故确实能达成本发明之目的。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铰链机构,适用于安装在承载机构以导引可挠式荧幕的弯折型态变化,所述承载机构包括底座、位于所述底座的两相反侧的第一基板单元及第二基板单元,所述第一基板单元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用于承载所述可挠式荧幕,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机构包含:
至少一第一内导引件,设置于所述底座内,所述第一内导引件形成沿所述第一基板单元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排列方向延伸的第一内滑孔;
第一移动件,在所述底座的延伸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内导引件邻接,并具有可滑移地穿设于所述第一内滑孔的第一移动端部,及连接所述第一基板单元靠近所述底座之第一内端部的第一连接端部;
至少一第二内导引件,设置于所述底座内,所述第二内导引件形成沿所述第一基板单元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排列方向延伸的第二内滑孔;及
第二移动件,在所述底座的延伸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内导引件邻接,并具有可滑移地穿设于所述第二内滑孔的第二移动端部,及连接所述第二基板单元靠近所述底座之第二内端部的第二连接端部;
其中,所述第一移动件的第一连接端部朝向上方移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移动端部会朝远离所述第二基板单元方向滑移,且所述第二移动件的第二连接端部朝向上方移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移动端部会朝远离所述第一基板单元方向滑移,同时所述第一移动件使所述第一基板单元及所述可挠式荧幕的第一面部朝向上方转动,且所述第一内端部朝远离所述第二基板单元方向滑移,所述第二移动件使所述第二基板单元及所述可挠式荧幕的第二面部朝向上方转动,且所述第二内端部朝远离所述第一基板单元方向滑移,借此所述第一面部与所述第二面部相对且所述第一内端部与所述第二内端部形成弯折空间供所述可挠式荧幕的弯折部弯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滑孔呈圆弧形并朝所述底座方向弯曲且靠近所述第一基板单元,所述第二内滑孔呈圆弧形并朝所述底座方向弯曲且靠近所述第二基板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导引件具有与所述第一内滑孔相间隔且沿着所述第一内滑孔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前底面;所述第一移动件的第一移动端部具有穿设于所述第一内滑孔的第一滑移销,及可滑移地靠抵于所述第一前底面的第一滑移块;所述第二内导引件具有与所述第二内滑孔相间隔且沿着所述第二内滑孔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二前底面;所述第二移动件的所述第二移动端部具有穿设于所述第二内滑孔的第二滑移销,及可滑移地靠抵于所述第二前底面的第二滑移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机构还包含多个第一内导引件及多个第二内导引件,所述第一内导引件两两并排且邻接,且每一第一内导引件的第一内滑孔被所述第一移动端部穿设;所述第二内导引件两两并排且邻接,且每一第二内导引件的第二内滑孔被所述第二移动端部穿设。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机构还包含二个支撑件、第一外导引件组、第一外连接件、第一连动单元、第二外导引件组、第二外连接件及第二连动单元,所述支撑件设置于所述底座内且分别在所述底座延伸方向上相间隔;所述第一外导引件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单元的第一外导引件,所述第一外导引件形成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外滑孔,所述第一外连接件相邻于所述第一外导引件且具有可滑移地穿设于所述第一外滑孔的第一外滑移销,所述第一连动单元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外连接件且另一端设置于所述支撑件;所述第二外导引件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的第二外导引件,所述第二外导引件形成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外滑孔,所述第二外连接件相邻于所述第二外导引件且具有可滑移地穿设于所述第二外滑孔的第二外滑移销,所述第二连动单元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外连接件且另一端设置于所述支撑件,所述第一移动件的第一连接端部朝向上方移动的过程中,将使所述第一基板单元连动所述第一外导引件朝远离所述底座方向滑移,且所述第一外导引件将相对于所述第一外滑移销滑移,且所述第二移动件的第二连接端部朝向上方移动的过程中,将使所述第二基板单元连动所述第二外导引件朝远离所述底座方向滑移,且所述第二外导引件将相对于所述第二外滑移销滑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铰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机构还包含设置于所述支撑件且两相反端分别靠抵所述第一连动单元与所述第二连动单元的传动单元,所述传动单元用以被所述第一连动单元和所述第二连动单元的其中一者连动而驱动所述第一连动单元和所述第二连动单元的其中另一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铰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动单元包括两相反端分别穿设于所述支撑件的第一连动枢轴,及套设于所述第一连动枢轴的第一连动齿轮;所述第二连动单元包括两相反端分别穿设于所述支撑件的第二连动枢轴,及套设于所述第二连动枢轴的第二连动齿轮;所述传动单元包括两相反端分别穿设于所述支撑件的第一传动枢轴、套设于所述第一传动枢轴且与所述第一连动齿轮相啮合的第一传动齿轮、两相反端分别穿设于所述支撑件的第二传动枢轴、套设于所述第二传动枢轴且与所述第二连动齿轮和所述第一传动齿轮相啮合的第二传动齿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铰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机构还包含设置于所述第一连动单元、所述第二连动单元及所述传动单元的定位单元,所述定位单元用以提供摩擦力给所述第一连动单元、所述第二连动单元和所述传动单元的至少其中一者,使所述第一基板单元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能在转动角度定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铰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单元包括至少一个两相反端分别夹持所述第一连动枢轴与所述第一传动枢轴的第一扭力件,及至少一个两相反端分别夹持所述第二连动枢轴与所述第二传动枢轴的第二扭力件。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铰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导引件具有第一外左表面,及自所述第一外左表面的端面部凸伸的第一外凸面,所述第一外凸面具有沿着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外导引平面部,及二个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外导引平面部的两相反侧的第一外导引斜面部;所述铰链机构还包含设置于所述第一外连接件的第一锁固单元,所述第一锁固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外连接件的第一框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内且可相对于所述第一框体滑移的第一卡制块、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内且两相反端分别靠抵于所述第一框体与所述第一卡制块的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卡制块具有第一卡制端部,所述第一卡制块受所述第一弹性件加压而使所述第一卡制端部靠抵于所述第一外凸面,且当所述第一基板单元自摊平状态转换成对折状态时,将连动所述第一外导引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锁固单元滑移时,进而使所述第一卡制端部由靠抵所述第一外导引斜面部的其中一者沿着所述第一外导引平面部转换成靠抵于所述第一外导引斜面部的其中另一者。
CN201910550385.1A 2019-06-24 2019-06-24 铰链机构 Active CN1121282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50385.1A CN112128215B (zh) 2019-06-24 2019-06-24 铰链机构
TW108122820A TWI692289B (zh) 2019-06-24 2019-06-28 鉸鏈機構
US16/553,723 US11334122B2 (en) 2019-06-24 2019-08-28 Hinge mechanism for a flexible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50385.1A CN112128215B (zh) 2019-06-24 2019-06-24 铰链机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28215A CN112128215A (zh) 2020-12-25
CN112128215B true CN112128215B (zh) 2024-04-26

Family

ID=711345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50385.1A Active CN112128215B (zh) 2019-06-24 2019-06-24 铰链机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28215B (zh)
TW (1) TWI69228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26480B1 (ko) * 2021-07-30 2023-04-28 주식회사 에스코넥 인폴딩 타입 힌지 장치 및 이러한 힌지 장치를 구비한 폴더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6055593B (zh) * 2022-05-26 2023-10-2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500438U (zh) * 2014-12-16 2015-05-01 Jarllytec Co Ltd 具傳動功能之鉸鏈
TW201813486A (zh) * 2016-09-01 2018-04-01 加藤電機(香港)有限公司 多軸鉸鏈及使用此多軸鉸鏈的電子機器
TWM562989U (zh) * 2018-03-28 2018-07-01 富世達股份有限公司 連動定位結構及可撓式電子裝置
KR20180107358A (ko) * 2017-03-17 2018-10-02 주식회사 세네카 케이스 장치
CN208268222U (zh) * 2018-04-02 2018-12-21 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连动定位结构及可挠式电子装置
CN210423405U (zh) * 2019-06-24 2020-04-28 深圳市富世达通讯有限公司 铰链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37242B (zh) * 2013-10-30 2018-10-23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笔记本电脑、其双轨引导铰链及双轨引导铰链的操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500438U (zh) * 2014-12-16 2015-05-01 Jarllytec Co Ltd 具傳動功能之鉸鏈
TW201813486A (zh) * 2016-09-01 2018-04-01 加藤電機(香港)有限公司 多軸鉸鏈及使用此多軸鉸鏈的電子機器
KR20180107358A (ko) * 2017-03-17 2018-10-02 주식회사 세네카 케이스 장치
TWM562989U (zh) * 2018-03-28 2018-07-01 富世達股份有限公司 連動定位結構及可撓式電子裝置
CN208268222U (zh) * 2018-04-02 2018-12-21 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连动定位结构及可挠式电子装置
CN210423405U (zh) * 2019-06-24 2020-04-28 深圳市富世达通讯有限公司 铰链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92289B (zh) 2020-04-21
TW202102096A (zh) 2021-01-01
CN112128215A (zh) 2020-1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423405U (zh) 铰链机构
US20220019268A1 (en) Electronic device
TWI695666B (zh) 樞轉機構及可撓式電子裝置
TWI714385B (zh) 同動式鉸鏈
TWM563489U (zh) 連動定位機構及可撓式電子裝置
CN112128215B (zh) 铰链机构
CN115076216B (zh) 转轴组件、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US9696765B2 (en) Double-track guided hinge
US9134758B2 (en) Connecting mechanism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209784874U (zh) 枢转机构及可挠式电子装置
CN113870707B (zh) 折叠机构及显示装置
TWI384834B (zh) Mobile machine sliding mechanism and action machine
CN112214067B (zh) 枢转机构及可挠式电子装置
CN111752340B (zh) 枢转机构及可挠式电子装置
CN111399589A (zh) 枢转机构及可挠式电子装置
CN220227494U (zh) 折叠式电子装置
WO2024001136A1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US20130257731A1 (en) Mouse structure
WO2024001103A1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212809048U (zh) 机壳
US8100442B2 (en) Rotary lock mechanism
CN115182924B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7628044A (zh) 转轴组件、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7404385A (zh)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7780768A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