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187470U - 一种有机废气蓄热氧化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有机废气蓄热氧化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187470U
CN207187470U CN201721094821.1U CN201721094821U CN207187470U CN 207187470 U CN207187470 U CN 207187470U CN 201721094821 U CN201721094821 U CN 201721094821U CN 207187470 U CN207187470 U CN 2071874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cumulation
heat
rto
standard
regenerative oxid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09482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辉
周建军
龚华
肖会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PUHUI SHI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PUHUI SHI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PUHUI SHI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PUHUI SHI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09482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1874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1874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1874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一种有机废气蓄热氧化处理系统,系统由入口浓度检测仪、均化罐、均化后浓度检测仪、2台蓄热风机、2台稀释风机、蓄热风机后流量计、稀释风机后流量计、稀释调节阀、2个蓄热总浓度检测仪、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A、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B、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C、蓄热A排放支路阀、蓄热B排放支路阀、PLC控制器组成。本实用新型通过RTO组数倍级设计方案,使得VOCs蓄热氧化系统具有入口浓度弹性扩展的能力。对VOCs废气浓度弹性适应性倍级扩大,安全性明显增强。当单个RTO故障时,VOCs废气可以通过其它RTO处理,避免了VOCs废气直接排空而造成大气污染。

Description

一种有机废气蓄热氧化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有机废气蓄热氧化处理系统,属于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VOCs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的英文缩写。根据 WHO定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指在常温下,沸点50℃—260℃的各种有机化合物。
在石油的开采、炼制、储运、销售及应用过程中,经常有排出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需要处理,如不回收处理,一方面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另一方面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针对VOCs废气处理技术,可分为破坏法和吸收法两大类:VOCs破坏法和 VOCs回收法。VOCs破坏法包括:(1)直接燃烧法,(2)热力燃烧法,(3) 催化氧化(RCO)法,(4)蓄热氧化(RTO)法,等方法。VOCs回收法包括: (1)吸附法,(2)吸收法,(3)冷凝法,(4)膜分离法,等方法。
通常情况下,炼化废气VOCs浓度较低时,宜采用燃烧(氧化)破坏处理法;当VOCs浓度较大时,宜采用吸附,吸收,冷凝,膜分离及其组合工艺回收处理。
其中,蓄热氧化法,简称为RTO。蓄热氧化装置,通常由气体切换阀门、蓄热室、燃烧室、燃烧器、控制系统等组成,蓄热室内装蓄热体,多为陶瓷材料。燃烧器安装在燃烧室内,可用油或天然气等作为燃料。燃烧室温度可达800℃~900℃,可将VOCs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现阶段,应用最广的是三床结构RTO系统,标准三床式RTO系统中使用三个陶瓷传热床层来循环回收高温燃烧产物的热量。正常工作时,这些陶瓷床层储存了前一操作循环中的热量。VOCs气体穿过三个床其中一个时(例如床一),热量就从陶瓷介质转移到VOCs废气,VOCs废气离开床层进入燃烧室的温度已经接近最终氧化操作温度。使用标准燃烧器将预热过的废气温度升高到最终操作温度。高温燃烧烟气离开RTO前穿过剩余的两床之一(例如床三),将烟气中大部分热量传给陶瓷传热介质,完成循环中的热量回收,用以预热下一个循环中VOCs废气的预热。在下一个循环中,VOCs废气从床层三进气,通过床层二离开RTO。床层二已在上一个循环中被吹扫。同时使用新鲜空气吹扫床层一中残余废气进入燃烧室以破坏其中的VOCs。冷却一个床,加热另一个,吹扫第三个,循环往复。非常有效达到很高的VOCs破坏效率和热回收效率。三床结构的应用,一般VOCs的破坏率高于99%,热回收效率经常高达97%。
在破坏法VOCs气体处理上,RTO系统因其具有对VOCs的破坏率高,热回收效率高,几乎可以处理各种有机废气,处理气量大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现有RTO系统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现有RTO系统在处理VOCs废气时,燃烧室温度需保持在800℃~900℃高温,这就对其处理的VOCs废气浓度有较高的要求。VOCs浓度过高,会使燃烧室温度剧增,可能发生闪爆,从而产生安全生产隐患。在实际应用领域,VOCs 废气浓度波动一般都很大,现阶段,为减小VOCs废气浓度波动,通常加装有均化罐,均化罐利用高沸点馏分油作为均化吸收剂,利用馏分油吸收及气提特性,被动地调控VOCs废气浓度。因为均化罐只能被动地利用馏分油吸收及气提特性调控VOCs废气浓度,所以适用范围有限。当待处理的VOCs浓度过高,超出均化罐有效均化范围时,通常做法是,加入空气以达到稀释VOCs废气浓度的目的。这种操作,加大了气流量,减小了VOCs在燃烧室的氧化反应时间,造成最终VOCs燃烧不彻底,排放不达标。在VOCs浓度超高且长时间超出均化罐均化范围时,为了保证RTO系统安全,现有的RTO系统只能停机降温,以保安全。但RTO停机期间VOCs废气直接排空,造成大气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浓度弹性适应的挥发性有机气体蓄热氧化处理系统,旨在解决现有蓄热氧化(RTO)处理系统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浓度适应性差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有机废气蓄热氧化处理系统由入口浓度检测仪、均化罐、均化后浓度检测仪、2台蓄热风机、2台稀释风机、蓄热风机后流量计、稀释风机后流量计、稀释调节阀、2个蓄热总浓度检测仪、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A、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B、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C、蓄热A排放支路阀、蓄热B排放支路阀、PLC 控制器组成。所述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A、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B、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C结构相同,相互并联;所述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A由蓄热A支路流量计、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RTO)小型处理系统RTO_A、蓄热A排放控制阀、排气筒A、依次串联,蓄热清洗风机A与RTO_A 相连;所述蓄热A排放支路阀将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A中的RTO_A的输出端与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B中的RTO_B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蓄热B 排放支路阀将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B中的RTO_A的输出端与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C中的RTO_B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入口浓度检测仪、均化罐、均化后浓度检测仪、蓄热风机、蓄热风机后流量计、2个蓄热总浓度检测仪依次串联;所述2台蓄热风机并联;所述稀释风机、稀释调节阀、稀释风机后流量计依次串联,并且稀释风机后流量计的输出与蓄热风机后流量计后端连接;所述2台稀释风机并联;所述蓄热总浓度检测仪的输出与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A、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B、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C相连。
其中,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RTO小型处理系统RTO_A、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B、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C采用小处理量标准蓄热氧化单元。
所述2台蓄热风机,2台稀释风机,目的为一用一备,提高整体系统的可靠性;所述2个蓄热总浓度检测仪,采用二取一检测方法,提高了浓度检测的可靠性;所述三组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RTO)小型处理系统RTO_A、RTO_B和 RTO_C,组成了A、B、C三路即独立,又紧密配合的RTO系统;PLC控制器实时监测系统状态,控制系统运行。
挥发性有机气体(VOCs)经过入口浓度检测仪监测VOCs进气浓度,进入均化罐均化;均化后VOCs气体,经过均化后浓度检测仪监测均化后VOCs浓度,进入蓄热风机,蓄热风机后流量计监测VOCs气体流量。
VOCs气体均化后:当PLC控制器监测进气气量达到设定值,VOCs浓度也处于基准浓度值内,PLC控制器控制稀释风机不启动工作,关闭稀释调节阀;当PLC控制器监测到进气浓度超过基准值,或进气气量未达到设定值,将打开稀释调节阀,并启动稀释风机,将空气与均化后的VOCs进气混合。混合后的气体,经过蓄热总浓度检测仪,PLC控制器利用二选一法,监测均化后VOCs 和稀释空气混合后的混合气体的浓度,并通过采集稀释风机后流量计的实时数据,控制稀释调节阀,控制稀释空气流量,进而控制进入RTO系统的混合气体浓度。
由于本浓度弹性适应的挥发性有机气体(VOCs)蓄热氧化(RTO)处理系统,设计为三组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RTO)小型处理系统RTO_A、RTO_B和RTO_C,组成了A、B、C三路即独立,又紧密配合的RTO系统。每一路RTO工作状态是根据蓄热总浓度检测仪VOCs浓度监测数据决定的,同时每一路RTO的工作状态,也会对整个系统中的气量产生影响。例如,当两路RTO进入工作状态时,所需气量就会大于一路RTO时的工作状态,这就需要PLC控制器根据蓄热风机后流量计,稀释风机后流量计和蓄热总浓度检测仪,即时控制稀释风机和稀释调节阀,保证进气气量达到设定值。
混合后的气体,经过蓄热总浓度检测仪,PLC控制器利用二选一法,监测均化后VOCs和稀释空气混合后的混合气体的浓度,根据浓度值按照以下方式处理:
(Ⅰ):当VOCs废气浓度在基准浓度以内,且浓度持续较低时,RTO-A进入工作状态。蓄热A排放控制阀打开,蓄热A排放支路阀保持关闭,蓄热A支路调节阀打开,蓄热B支路阀及蓄热C支路阀保持关闭,VOCs气体进入RTO-A 氧化处理,处理后气体从排气筒A排出。
(Ⅱ):当VOCs废气在基准浓度以内,但浓度超过基准浓度半值,有波动可能,蓄热A排放控制阀关闭,蓄热A排放支路阀打开,蓄热B控制阀关闭,目的是限制RTO-A处理后的气体的流经范围,蓄热B排放控制阀打开,蓄热B排放支路阀关闭。RTO-A24处理后的气体,流经RTO-B,从排气筒B排出。这一过程是,通过回收RTO-A处理后的气体余热加热RTO-B,RTO-B进入预热状态。
(Ⅲ):当VOCs废气超过基准浓度,RTO-A,RTO-B进入工作状态。
蓄热A排放控制阀打开,关闭蓄热A排放支路阀,蓄热B排放控制阀保持打开,蓄热B排放支路阀保持关闭,打开蓄热B控制阀。PLC控制器实时监测蓄热A支路流量计和蓄热B支路流量计,通过控制蓄热A支路调节阀和蓄热B 支路调节阀,调节通过RTO-A和RTO-B的VOCs废气气量平衡。保证一部分 VOCs废气通过RTO-A处理,处理后的气体通过排气筒A排出;另一部分VOCs 废气通过RTO-B处理后经排气筒B排出。
在VOCs废气浓度不超过1.5倍基准浓度的情况下,RTO-C不工作,蓄热C 支路调节阀和蓄热C控制阀处于关闭状态。
(Ⅳ):当VOCs废气浓度超过1.5倍基准浓度时,蓄热B排放控制阀关闭,打开蓄热B排放支路阀,蓄热C控制阀保持关闭状态,以限制经RTO-B处理后的气体流经区域。经RTO-B处理后的气体进入RTO-C,然后经排气筒C排出。这一过程是,通过回收利用RTO-B处理后的气体余热加热RTO-C,RTO-C进入预热状态。
(Ⅴ):当VOCs废气超过2倍基准浓度时,RTO-A、RTO-B和RTO-C进入工作状态。蓄热B排放控制阀打开,蓄热B排放支路阀关闭,蓄热C控制阀打开。PLC控制器实时监测蓄热A支路流量计、蓄热B支路流量计和蓄热C支路流量计,通过控制蓄热A支路调节阀、蓄热B支路调节阀及蓄热C支路调节阀,调节通过RTO-A、RTO-B和RTO-C的VOCs废气气量,保证蓄热氧化器RTO-A,蓄热氧化器RTO-B,蓄热氧化器RTO-C安全,有效的工作,处理后的达标气体各自通过各自的排气筒排出。
(Ⅵ):当VOCs废气浓度降低时,降低到2倍基准浓度以下,RTO-C进入预热状态;浓度降低到1.5倍基准浓度以下,RTO-C停止工作,PLC控制器控制蓄热清洗风机C全面吹扫RTO-C;浓度降到1倍基准浓度以下,RTO-B进入预热状态;浓度降低到0.5倍基准浓度以下,RTO-B停止工作,蓄热清洗风机B 全面吹扫RTO-B。
当某一个RTO超温,即PLC控制器监测到RTO温度超过RTO运行温度安全运行设定值后,该支路进气调节阀减少挥发性有机气体进气气量,必要时,还可以通过变频控制加大RTO组配套清洗风机输送气量,用常温空气冷却超温 RTO。当RTO温度恢复到正常范围一定时长后,开大该支路调节阀,将清洗风机恢复到正常气量,恢复多路RTO均衡进气状态。
这里描述的为3组标准RTO单元堆叠的浓度弹性适应挥发性有机气体蓄热氧化处理系统,实际应用中,根据入口气体的具体情况,设计系统最大处理气体浓度和浓度波动状况,确定基准浓度和RTO堆叠倍级数量。可以最小为2级 RTO,也可以为3级或更多级。
本实用新型通过RTO组数倍级设计方案,使得VOCs蓄热氧化(RTO)系统具有入口浓度弹性扩展的能力。实例中,在系统内部设备发生浓度超过基准浓度2倍,而不高于基准浓度3倍的情况下,保证了RTO系统安全,有效地正常工作。对VOCs废气浓度弹性适应性倍级扩大,安全性明显增强。对应与传统的单RTO设计,在单RTO故障时,VOCs废气直接排空,造成大气污染。多组RTO堆叠设计,RTO温度主动可控,同时排放达标。当单个RTO故障时, VOCs废气可以通过其它RTO处理,避免了VOCs废气直接排空而造成大气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有机废气蓄热氧化处理系统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入口浓度检测仪,2、均化罐,3、均化后浓度检测仪,4、蓄热风机,5、蓄热风机,6、稀释风机,7、稀释风机,8、蓄热风机后流量计,9、稀释风机后流量计,10、稀释调节阀,11、蓄热总浓度检测仪,12、蓄热总浓度检测仪, 13、蓄热A支路调节阀,14、蓄热B支路阀,15、蓄热C支路阀,16、蓄热A支路流量计,17、蓄热B支路流量计,18、蓄热C支路流量计,19、蓄热清洗风机A, 20、蓄热清洗风机B,21、蓄热清洗风机C,22、蓄热B控制阀,23、蓄热C控制阀,24、RTO_A,25、RTO_B,26、RTO_C,29、蓄热A排放支路阀,30、蓄热B排放支路阀,31、蓄热A排放控制阀,32、蓄热B排放控制阀,33、排气筒A, 34、排气筒B,35、排气筒C,100、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A、200、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B,300、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C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浓度弹性适应的挥发性有机气体蓄热氧化处理系统由入口浓度检测仪1、均化罐2、均化后浓度检测仪3、蓄热风机4、蓄热风机5、稀释风机6、稀释风机7、蓄热风机后流量计8、稀释风机后流量计9、稀释调节阀10、蓄热总浓度检测仪11、蓄热总浓度检测仪12、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 A100、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B200、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C300、蓄热A排放支路阀29、蓄热B排放支路阀30、PLC控制器组成。所述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A100、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B200、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C300结构相同,相互并联;所述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A100 由蓄热A支路流量计16、RTO_A24、蓄热A排放控制阀31、排气筒A33、依次串联,蓄热清洗风机A19与RTO_A24相连;所述蓄热A排放支路阀29将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A100中的RTO_A24的输出端与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 B200中的RTO_B25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蓄热B排放支路阀30将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B200中的RTO_A25的输出端与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 C300中的RTO_B26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入口浓度检测仪1、均化罐2、均化后浓度检测仪3、蓄热风机4、蓄热风机后流量计8、蓄热总浓度检测仪11、蓄热总浓度检测仪12依次串联;所述蓄热风机4、蓄热风机5并联;所述稀释风机6、稀释调节阀10、稀释风机后流量计9依次串联,并且稀释风机后流量计9的输出与蓄热风机后流量计8后端连接;所述稀释风机6、稀释风机7并联;所述蓄热总浓度检测仪12的输出与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A100、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B200、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C300相连。
所述蓄热风机4和5,稀释风机6和7,目的为一用一备,提高整体系统的可靠性;所述蓄热总浓度检测仪11和12,采用二取一检测方法,提高了浓度检测的可靠性;所述三组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RTO)小型处理系统RTO_A24、 RTO_B25和RTO_C26,组成了A、B、C三路即独立,又紧密配合的RTO系统; PLC控制器实时监测系统状态,控制系统运行。
挥发性有机气体(VOCs)经过入口浓度检测仪⑴监测VOCs进气浓度,进入均化罐2均化;均化后VOCs气体,经过均化后浓度检测仪3监测均化后VOCs 浓度,进入蓄热风机4或5,蓄热风机后流量计8监测VOCs气体流量。
VOCs气体均化后:当PLC控制器监测进气气量达到设定值,VOCs浓度也处于基准浓度值内,PLC控制器控制稀释风机6、7不启动工作,关闭稀释调节阀10;当PLC控制器监测到进气浓度超过基准值,或进气气量未达到设定值,将打开稀释调节阀10,并启动稀释风机6或7,将空气与均化后的VOCs进气混合。混合后的气体,经过蓄热总浓度检测仪11和12,PLC控制器利用二选一法,监测均化后VOCs和稀释空气混合后的混合气体的浓度,并通过采集稀释风机后流量计9的实时数据,控制稀释调节阀10,控制稀释空气流量,进而控制进入RTO系统的混合气体浓度。
由于本浓度弹性适应的挥发性有机气体(VOCs)蓄热氧化(RTO)处理系统,设计为三组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RTO)小型处理系统RTO_A24、RTO_B25和 RTO_C26,组成了A、B、C三路即独立,又紧密配合的RTO系统。每一路RTO 工作状态是根据蓄热总浓度检测仪11或12的VOCs浓度监测数据决定的,同时每一路RTO的工作状态,也会对整个系统中的气量产生影响。例如,当两路 RTO进入工作状态时,所需气量就会大于一路RTO时的工作状态,这就需要PLC 控制器根据蓄热风机后流量计8,稀释风机后流量计9和蓄热总浓度检测仪11 或12,即时控制稀释风机6或7和稀释调节阀10,保证进气气量达到设定值。
混合后的气体,经过蓄热总浓度检测仪11和12,PLC控制器利用二选一法,监测均化后VOCs和稀释空气混合后的混合气体的浓度,根据浓度值按照以下方式处理:
(Ⅰ):当VOCs废气浓度在基准浓度以内,且浓度持续较低时,RTO-A进入工作状态。蓄热A排放控制阀31打开,蓄热A排放支路阀29保持关闭,蓄热 A支路调节阀13打开,蓄热B支路阀14及蓄热C支路阀15保持关闭,VOCs 气体进入RTO-A24氧化处理,处理后气体从排气筒A33排出。
(Ⅱ):当VOCs废气在基准浓度以内,但浓度超过基准浓度半值,有波动可能,蓄热A排放控制阀31关闭,蓄热A排放支路阀29打开,蓄热B控制阀22 关闭,目的是限制RTO-A处理后的气体的流经范围,蓄热B排放控制阀32打开,蓄热B排放支路阀30关闭。RTO-A24处理后的气体,流经RTO-B25,从排气筒B34排出。这一过程是,通过回收RTO-A24处理后的气体余热加热 RTO-B25,RTO-B25进入预热状态。
(Ⅲ):当VOCs废气超过基准浓度,RTO-A24,RTO-B25进入工作状态。
蓄热A排放控制阀31打开,关闭蓄热A排放支路阀29,蓄热B排放控制阀32保持打开,蓄热B排放支路阀30保持关闭,打开蓄热B控制阀22。PLC 控制器实时监测蓄热A支路流量计16和蓄热B支路流量计17,通过控制蓄热 A支路调节阀13和蓄热B支路调节阀14,调节通过RTO-A24和RTO-B25的 VOCs废气气量平衡。保证一部分VOCs废气通过RTO-A24处理,处理后的气体通过排气筒A排出;另一部分VOCs废气通过RTO-B25处理后经排气筒B34 排出。
在VOCs废气浓度不超过1.5倍基准浓度的情况下,RTO-C26不工作,蓄热C支路调节阀15和蓄热C控制阀23处于关闭状态。
(Ⅳ):当VOCs废气浓度超过1.5倍基准浓度时,蓄热B排放控制阀32关闭,打开蓄热B排放支路阀30,蓄热C控制阀23保持关闭状态,以限制经RTO-B25 处理后的气体流经区域。经RTO-B25处理后的气体进入RTO-C26,然后经排气筒C35排出。这一过程是,通过回收利用RTO-B25处理后的气体余热加热 RTO-C26,RTO-C26进入预热状态。
(Ⅴ):当VOCs废气超过2倍基准浓度时,RTO-A24、RTO-B25和RTO-C26 进入工作状态。蓄热B排放控制阀32打开,蓄热B排放支路阀30关闭,蓄热 C控制阀23打开。PLC控制器实时监测蓄热A支路流量计16、蓄热B支路流量计17和蓄热C支路流量计18,通过控制蓄热A支路调节阀13、蓄热B支路调节阀14及蓄热C支路调节阀,调节通过RTO-A24、RTO-B25和RTO-C26的 VOCs废气气量,保证蓄热氧化器RTO-A24,蓄热氧化器RTO-B25,蓄热氧化器 RTO-C26安全,有效的工作,处理后的达标气体各自通过各自的排气筒排出。
(Ⅵ):当VOCs废气浓度降低时,降低到2倍基准浓度以下,RTO-C26进入预热状态;浓度降低到1.5倍基准浓度以下,RTO-C26停止工作,PLC控制器控制蓄热清洗风机C21全面吹扫RTO-C26;浓度降到1倍基准浓度以下, RTO-B25进入预热状态;浓度降低到0.5倍基准浓度以下,RTO-B25停止工作,蓄热清洗风机B20全面吹扫RTO-B25。
当某一个RTO超温,即PLC控制器监测到RTO温度超过RTO运行温度安全运行设定值后,该支路进气调节阀减少挥发性有机气体进气气量,必要时,还可以通过变频控制加大RTO组配套清洗风机输送气量,用常温空气冷却超温 RTO。当RTO温度恢复到正常范围一定时长后,开大该支路调节阀,将清洗风机恢复到正常气量,恢复多路RTO均衡进气状态。
这里描述的为3组标准RTO单元堆叠的浓度弹性适应挥发性有机气体蓄热氧化处理系统,实际应用中,根据入口气体的具体情况,设计系统最大处理气体浓度和浓度波动状况,确定基准浓度和RTO堆叠倍级数量。可以最小为2级 RTO,也可以为3级或更多级。

Claims (2)

1.一种有机废气蓄热氧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系统由入口浓度检测仪、均化罐、均化后浓度检测仪、2台蓄热风机、2台稀释风机、蓄热风机后流量计、稀释风机后流量计、稀释调节阀、2个蓄热总浓度检测仪、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A、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B、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C、蓄热A排放支路阀、蓄热B排放支路阀、PLC控制器组成;所述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A、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B、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C结构相同,相互并联;所述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A由蓄热A支路流量计、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RTO小型处理系统RTO_A、蓄热A排放控制阀、排气筒A、依次串联,蓄热清洗风机A与RTO_A相连;所述蓄热A排放支路阀将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A中的RTO_A的输出端与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B中的RTO_B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蓄热B排放支路阀将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B中的RTO_A的输出端与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C中的RTO_B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入口浓度检测仪、均化罐、均化后浓度检测仪、蓄热风机、蓄热风机后流量计、2个蓄热总浓度检测仪依次串联;所述2台蓄热风机并联;所述稀释风机、稀释调节阀、稀释风机后流量计依次串联,并且稀释风机后流量计的输出与蓄热风机后流量计后端连接;所述2台稀释风机并联;所述蓄热总浓度检测仪的输出与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A、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B、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C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机废气蓄热氧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RTO小型处理系统RTO_A、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B、标准三床式蓄热氧化系统组件C采用小处理量标准蓄热氧化单元。
CN201721094821.1U 2017-08-29 2017-08-29 一种有机废气蓄热氧化处理系统 Active CN2071874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94821.1U CN207187470U (zh) 2017-08-29 2017-08-29 一种有机废气蓄热氧化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94821.1U CN207187470U (zh) 2017-08-29 2017-08-29 一种有机废气蓄热氧化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187470U true CN207187470U (zh) 2018-04-06

Family

ID=61795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094821.1U Active CN207187470U (zh) 2017-08-29 2017-08-29 一种有机废气蓄热氧化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187470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13202A (zh) * 2018-05-29 2018-10-02 苏州克兰茨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前置缓冲罐的双子塔式rto处理装置
CN110822455A (zh) * 2019-11-04 2020-02-21 恩宜瑞(江苏)环境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蓄热式热氧化室安全节能控制系统
CN111841309A (zh) * 2019-09-25 2020-10-30 胡建华 一种voc催化设备中的流量比例调节机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13202A (zh) * 2018-05-29 2018-10-02 苏州克兰茨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前置缓冲罐的双子塔式rto处理装置
CN111841309A (zh) * 2019-09-25 2020-10-30 胡建华 一种voc催化设备中的流量比例调节机构
CN110822455A (zh) * 2019-11-04 2020-02-21 恩宜瑞(江苏)环境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蓄热式热氧化室安全节能控制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187470U (zh) 一种有机废气蓄热氧化处理系统
CN104876414A (zh) 一种污泥热解炭化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5903313A (zh) 废气浓缩蓄热氧化系统
CN102913918A (zh) 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气的催化燃烧处理方法
CN105157020B (zh) 富氧燃烧系统及方法
US4067382A (en) Heat reclaim system
CN104877690A (zh) 一种有机质废物热解炭化处理方法及装置
RU2573657C2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работки влажных отходов, содержащих органические соединения
CN107569968A (zh) 一种有机废气蓄热氧化装置及方法
CN104861998A (zh) 一种生物质连续热解炭化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7899888B (zh) 一种用于精密涂布设备的VOCs处理装置
CN109000269A (zh) 基于VOCs热氧化处理的综合余热回用系统及回用方法
CN207153400U (zh) 一种有机废气蓄热氧化装置
CN206369204U (zh) 一种燃气锅炉房烟气余热回收系统
CN205316352U (zh) 具有尾气余热回收功能的rto系统
CN205316350U (zh) 应用双阀门结构的rto系统
CN109072780A (zh) 含碳固体燃料气化发电设备及其含碳固体燃料的干燥用气体的调整方法
JP2011521043A (ja) 炭化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8654337A (zh) 一种硫回收系统催化剂的保护方法
WO2018182154A1 (ko) 소각로의 배기가스 처리시스템
CN206621993U (zh) 一种scr脱硝烟气温度调节系统
CN109499556A (zh) 一种防结垢活性炭解析塔及其解析方法
CN205593344U (zh) 一种利用锅炉尾气的生物质燃料烘干设备
CN206875996U (zh) 焦化厂焦炉煤气利用与烟气处理系统
CN209173734U (zh) 一种适用活性焦干法的降温保护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