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62677U - 振动马达 - Google Patents
振动马达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962677U CN206962677U CN201720854027.6U CN201720854027U CN206962677U CN 206962677 U CN206962677 U CN 206962677U CN 201720854027 U CN201720854027 U CN 201720854027U CN 206962677 U CN206962677 U CN 20696267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vibrating motor
- opposed
- counterweight
- motor accor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0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7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303 weig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67 bo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080 W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5 sag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5/00—Genera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coil system, magnet, armature or other part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35/02—Genera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coil system, magnet, armature or other part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with moving magnets and stationary coil syste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6—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IN GENERAL
- B06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e.g. FOR PERFORMING MECHANICAL WORK IN GENERAL
- B06B1/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 B06B1/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 B06B1/0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electromagnetism
- B06B1/045—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electromagnetism using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6—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polarised armatures moving in alternate directions by reversal or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8—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coil systems moving upon intermittent or reversed energisation thereof by interaction with a fixed field system, e.g. permanent magne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14—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振动马达,具备:具有箱体以及线圈的静止部;包括平衡锤和磁铁且被支撑为能够相对于上述静止部在一个方向上振动的振动体;以及位于上述静止部与上述振动体之间的弹性部件。上述磁铁相对于上述线圈而配置在与一个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的上侧。上述平衡锤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第一侧壁部和与上述第一侧壁部对置的第二侧壁部。上述箱体具有与上述第一侧壁部对置的至少一个第一开口部和与上述第二侧壁部对置的至少一个第二开口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振动马达以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今,智能手机等各种设备具备振动马达。现有的振动马达的一个例子在中国实用新型申请公告第202435225号公报中公开。
中国实用新型申请公告第202435225号公报的振动马达具备包括平衡锤和磁铁在内的振动体、以及箱体。在箱体与平衡锤之间配置有弹性部件。振动体由弹性部件支撑为能够在一个方向上振动。
振动马达中,为了确保振动量,需要尽量增大平衡锤的体积。为此,需要将平衡锤与箱体的内壁之间的缝隙填满直至极限。然而,现今,在振动马达的制造工序中不容易高精度地对这样的微小的缝隙进行管理。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状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在制造时能够容易地进行振动体的平衡锤与箱体之间的缝隙的管理的振动马达、以及其制造方法。
本本实用新型的方案1是一种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具备:
具有箱体以及线圈的静止部;
包括平衡锤和磁铁且被支撑为能够相对于上述静止部在一个方向上振动的振动体;以及
位于上述静止部与上述振动体之间的弹性部件,
上述磁铁相对于上述线圈而配置在与一个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的上侧,
上述平衡锤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第一侧壁部、和与上述第一侧壁部对置的第二侧壁部,
上述箱体具有与上述第一侧壁部对置的至少一个第一开口部、和与上述第二侧壁部对置的至少一个第二开口部。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开口部和上述第二开口部的至少任一方的至少一个与上述第一侧壁部或者上述第二侧壁部直接对置。
方案3根据方案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与上述第一侧壁部直接对置的上述第一开口部、和与上述第二侧壁部直接对置的上述第二开口部配置于从在正交于一个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方向上对置的位置相互在一个方向上偏移的位置。
方案4根据方案3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部件具有固定于上述第一侧壁部或者上述第二侧壁部的固定部,
上述第一开口部和上述第二开口部的至少任一方的至少一个经由上述固定部以及平板部而与上述第一侧壁部或者上述第二侧壁部对置。
方案5根据方案4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经由上述固定部以及上述平板部而与上述第一侧壁部对置的上述第一开口部、和经由上述固定部以及上述平板部而与上述第二侧壁部对置的上述第二开口部配置于从在正交于一个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方向上对置的位置相互在一个方向上偏移的位置。
方案6根据方案5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固定部与上述平板部连接,
上述弹性部件具有上述平板部。
方案7根据方案6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部件具有顶板部,
上述顶板部相对于上述振动体而配置于上下方向上的上侧,并与上述固定部连接。
方案8根据方案7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静止部还具有基板,
上述箱体具有基座部和罩部,
上述线圈配置在上述基板上,
上述基板配置在上述基座部上,
上述基座部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边部、和与上述第一边部对置的第二边部,
上述罩部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第一侧面部、和与上述第一侧面部对置的第二侧面部,
上述第一侧面部具有向下方向突出的第一突出部,
上述第二侧面部具有向下方向突出的第二突出部,
上述第一边部具有供上述第一突出部嵌装的第一切口部,
上述第二边部具有供上述第二突出部嵌装的第二切口部。
方案9根据方案8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静止部还具有基板,
上述箱体具有基座部和罩部,
上述线圈配置在上述基板上,
上述基板配置在上述基座部上,
上述罩部具有在正交于一个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三侧面部、和与上述第三侧面部对置的第四侧面部,
上述基座部具有向上方向立起且在一个方向上排列的第一立起部和第二立起部,
上述第三侧面部与上述第一立起部相接,
上述第四侧面部与上述第二立起部相接。
方案10根据方案9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基板具有贯通孔,
上述第一立起部通过上述贯通孔。
方案11根据方案5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部件具有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以及连结部,
上述平衡锤具有连接上述第一侧壁部和上述第二侧壁部的第三侧壁部,
在上述第一侧壁部的一个方向上的一侧端部,形成有包括角部在内切掉而成的第一凹部,
上述第一固定部固定于上述箱体的与上述第二侧壁部的一个方向上的一侧端部对置的壁面,
上述第二固定部固定于上述第一凹部,
上述连结部连结上述第一固定部和上述第二固定部,并位于上述第三侧壁部的一个方向一端侧。
方案12根据方案1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固定于上述第二固定部的第一加强板。
方案13根据方案1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固定于上述第一固定部的第二加强板,
在上述第二侧壁部的一个方向上的一侧端部,形成有包括角部在内切掉而成的第二凹部,
上述第二加强板配置在上述第二凹部内。
方案14根据方案13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部件,
上述缓冲部件配置于上述连结部与上述第三侧壁部之间。
方案15根据方案14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三侧壁部形成有第三凹部,
上述缓冲部件的一部分配置在上述第三凹部内。
方案16根据方案15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静止部具有基板,
上述箱体部具有基座部,
上述基板配置在上述基座部上,
上述基板具有供上述线圈配置的基台部、和在一个方向上从上述基台部朝向上述箱体的外侧延伸的引出部,
上述基座部具有在上下方向立起的立起部,
上述立起部具有在一个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
上述引出部通过上述贯通孔。
方案17根据方案1~16任一项中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平衡锤具有配置在比上述线圈更靠上侧的第一平衡锤部、和下垂到比上述第一平衡锤部的下表面更靠下侧的第二平衡锤部,
上述第二平衡锤部与上述线圈在一个方向上对置。
方案18根据方案17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静止部还具有基板,
上述基板具有供上述线圈配置的基台部、和在一个方向上从上述基台部朝向上述箱体的外侧延伸的引出部,
上述第二平衡锤部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延伸并收纳上述引出部的槽部。
方案19根据方案18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箱体具有基座部,
上述基板配置在上述基座部上,
将从上述基座部至上述第一平衡锤部的下表面为止的高度设为HA,将从上述基座部至上述槽部为止的高度设为HB,将从上述基座部至上述线圈的上表面为止的高度设为HL,并将从上述基座部至上述基板的上表面为止的高度设为HP,满足HA>HL>HB>HP的关系。
方案20根据方案19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若将从上述基座部至上述第二平衡锤部的下表面为止的高度设为HC,则满足HP≥HC的关系。
方案21根据方案20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箱体具有基板,
上述线圈配置在上述基板上,
上述线圈的引出线在上述线圈的内侧连接于上述基板。
方案22根据方案2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线圈的内侧设有粘接部。
方案23是一种振动马达的制造方法,该振动马达具备:
具有箱体以及线圈的静止部;
包括平衡锤和磁铁且被支撑为能够相对于上述静止部在一个方向上振动的振动体;以及
位于上述静止部与上述振动体之间的弹性部件,
上述磁铁相对于上述线圈而配置在与一个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的上侧,
上述平衡锤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第一侧壁部、和与上述第一侧壁部对置的第二侧壁部,
上述箱体具有与上述第一侧壁部对置的至少一个第一开口部、和与上述第二侧壁部对置的至少一个第二开口部,
上述振动马达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将夹具所具有的突起部插入上述第一开口部以及上述第二开口部来保持上述平衡锤的第一工序;以及
在保持了上述平衡锤的状态下通过焊接来固定上述弹性部件和上述箱体的第二工序。
方案24根据方案23所述的振动马达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部件具有固定于上述第一侧壁部或者上述第二侧壁部的固定部,
在上述第一工序中,上述突起部接触配置在上述固定部与上述第一开口部或者上述第二开口部之间的平板部,
包括在保持了上述平衡锤的状态下通过焊接来固定上述固定部和上述平衡锤的第三工序。
方案25根据方案24所述的振动马达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部件具有与上述固定部连接的上述平板部。
方案26根据方案25所述的振动马达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部件具有与上述固定部连接的顶板部,
包括对上述弹性部件的一个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调整的第四工序。
本实用新型示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具备:
具有箱体以及线圈的静止部;
包括平衡锤和磁铁且被支撑为能够相对于静止部在一个方向上振动的振动体;以及
位于静止部与振动体之间的弹性部件。
磁铁相对于线圈而配置在与一个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的上侧。
平衡锤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第一侧壁部、和与第一侧壁部对置的第二侧壁部。
箱体是具有与第一侧壁部对置的至少一个第一开口部、和与第二侧壁部对置的至少一个第二开口部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示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构成为,
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的至少任一方的至少一个与第一侧壁部或者第二侧壁部直接对置。
本实用新型示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构成为,
与第一侧壁部直接对置的第一开口部、和与第二侧壁部直接对置的第二开口部配置于从在正交于一个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方向上对置的位置相互在一个方向上偏移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示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构成为,
弹性部件具有固定于第一侧壁部或者第二侧壁部的固定部,
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的至少任一方的至少一个经由固定部以及平板部而与第一侧壁部或者第二侧壁部对置。
本实用新型示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构成为,
经由固定部以及平板部而与第一侧壁部对置的第一开口部、和经由固定部以及平板部而与第二侧壁部对置的第二开口部配置于从在正交于一个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方向上对置的位置相互在一个方向上偏移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示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构成为,
固定部与平板部连接,
弹性部件具有平板部。
本实用新型示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构成为,
弹性部件具有顶板部,
顶板部相对于振动体而配置于上下方向上的上侧,并与固定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示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构成为,
静止部还具有基板,
箱体具有基座部和罩部,
线圈配置在基板上,
基板配置在基座部上,
基座部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边部、和与第一边部对置的第二边部,
罩部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第一侧面部、和与第一侧面部对置的第二侧面部,
第一侧面部具有向下方向突出的第一突出部,
第二侧面部具有向下方向突出的第二突出部,
第一边部具有供第一突出部嵌装的第一切口部,
第二边部具有供第二突出部嵌装的第二切口部。
本实用新型示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构成为,
静止部还具有基板,
箱体具有基座部和罩部,
线圈配置在基板上,
基板配置在基座部上,
罩部具有在正交于一个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三侧面部、和与第三侧面部对置的第四侧面部,
基座部具有向上方向立起且在一个方向上排列的第一立起部和第二立起部,
第三侧面部与第一立起部相接,
第四侧面部与第二立起部相接。
本实用新型示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构成为,
基板部具有贯通孔,
第一立起部通过贯通孔。
本实用新型示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构成为,
平衡锤具有配置在比线圈更靠上侧的第一平衡锤部、和下垂到比第一平衡锤部的下表面更靠下侧的第二平衡锤部,
第二平衡锤部与线圈在一个方向上对置。
本实用新型示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构成为,
静止部还具有基板,
基板具有供线圈配置的基台部、和在一个方向上从基台部朝向箱体的外侧延伸的引出部,
第二平衡锤部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延伸并收纳引出部的槽部。
本实用新型示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构成为,
箱体具有基座部,
基板配置在基座部上,
将从基座部至第一平衡锤部的下表面为止的高度设为HA,将从基座部至槽部为止的高度设为HB,将从基座部至线圈的上表面为止的高度设为HL,并将从基座部至基板的上表面为止的高度设为HP,满足HA>HL>HB>HP 的关系。
本实用新型示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构成为,
若将从基座部至第二平衡锤部的下表面为止的高度设为HC,则满足HP ≥HC的关系。
本实用新型示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构成为,
箱体具有基板,
线圈配置在基板上,
线圈的引出线在线圈的内侧连接于基板。
本实用新型示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构成为,、
在线圈的内侧设有粘接部。
本实用新型示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构成为,
弹性部件具有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以及连结部,
平衡锤具有连接第一侧壁部和第二侧壁部的第三侧壁部,
在第一侧壁部的一个方向上的一侧端部,形成有包括角部在内切掉而成的第一凹部,
第一固定部固定于箱体的与第二侧壁部的一个方向上的一侧端部对置的壁面,
第二固定部固定于第一凹部,
连结部连结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并位于第三侧壁部的一个方向一端侧。
本实用新型示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还具有固定于第二固定部的第一加强板。
本实用新型示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还具有固定于第一固定部的第二加强板,
在第二侧壁部的一个方向上的一侧端部,形成有包括角部在内切掉而成的第二凹部,
第二加强板配置在第二凹部内。
本实用新型示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还具备缓冲部件,
缓冲部件配置于连结部与第三侧壁部之间。
本实用新型示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构成为,
在第三侧壁部形成有第三凹部,
缓冲部件的一部分配置在第三凹部内。
本实用新型示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构成为,
静止部具有基板,
箱体部具有基座部,
基板配置在基座部上,
基板具有供线圈配置的基台部、和在一个方向上从基台部朝向箱体的外侧延伸的引出部,
基座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立起的立起部,
立起部具有在一个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
引出部通过贯通孔。
本实用新型示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一种振动马达的制造方法,该振动马达具备:
具有箱体以及线圈的静止部;
包括平衡锤和磁铁且被支撑为能够相对于静止部在一个方向上振动的振动体;以及
位于静止部与振动体之间的弹性部件,
磁铁相对于线圈而配置在与一个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的上侧,
平衡锤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第一侧壁部、和与第一侧壁部对置的第二侧壁部,
箱体具有与第一侧壁部对置的至少一个第一开口部、和与第二侧壁部对置的至少一个第二开口部,
该振动马达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将夹具所具有的突起部插入第一开口部以及第二开口部来对平衡锤进行保持的第一工序;以及
在保持了平衡锤的状态下通过焊接来固定弹性部件和箱体的第二工序。
本实用新型示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的弹性部件具有固定于第一侧壁部或者第二侧壁部的固定部,
在第一工序中,突起部接触配置于固定部与第一开口部或者第二开口部之间的平板部,
包括在保持了平衡锤的状态下通过焊接来固定固定部和平衡锤的第三工序。
本实用新型示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的弹性部件具有与固定部连接的平板部。
本实用新型示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的弹性部件具有与固定部连接的顶板部,包括对弹性部件的一个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调整的第四工序。
根据本申请示例的一个实施方式,振动马达在制造时能够容易地进行振动体的平衡锤与箱体之间的缝隙的管理。
参照附图并通过以下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要素、特征、步骤、特点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当向罩部以及平衡锤固定弹性部件时,利用夹具来保持平衡锤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A是示出比较例的弹性部件相对于罩部以及平衡锤的固定的俯视图。
图3B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弹性部件相对于罩部以及平衡锤的固定的简要俯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的立体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的仰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示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当向罩部以及平衡锤固定弹性部件时,利用夹具来保持平衡锤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8是从上侧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侧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9A是以图7中的A-A线剖切振动马达的情况下的局部剖视图。
图9B是以图7中的B-B线剖切振动马达的情况下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当向罩部以及平衡锤固定弹性部件时,利用夹具来保持平衡锤的状态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示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的分解立体图。
此外,图1中,将左右方向(一个方向)设为第一方向,以X方向来表示。并且,将与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亦即上下方向表示为Y方向。例如,图1 中,纸面上侧成为上下方向(Y方向)上的上侧。并且,将与第一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表示为Z方向。以下,其它附图也适用相同的定义。但是,该方向的定义并不表示实际的组装到设备时的位置关系以及方向。
<1-1.振动马达的整体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00具备基座部11、基板21、线圈31、振动体40、弹性部件50、弹性部件60、以及罩部12。振动马达100具备包括基座部11 和罩部12在内的箱体。罩部12具有第一侧面部121、第二侧面部122、第三侧面部123、第四侧面部124、以及顶面部125。第一侧面部121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第二侧面部122与第一侧面部121对置。第三侧面部123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第四侧面部124与第三侧面部123对置。在顶面部125,设有在第一方向上排列的孔部125A以及孔部125B。
基板21由刚性基板或者柔性基板等构成,并固定于基座部11的上表面。线圈31安装于基板21的上表面。线圈31例如利用粘接剂来粘接。此外,线圈31也可以利用粘接以外的方法来固定于基板21。
静止部由上述箱体、基板21、以及线圈31构成。也就是说,振动马达100 具备具有箱体以及线圈31的静止部。
振动体40包括磁铁41、42和平衡锤43。平衡锤43具有空洞部43A、43B。平衡锤43例如由钨合金形成。空洞部43A、43B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平衡锤43。磁铁41被收纳在空洞部43A内部。磁铁42被收纳在空洞部43B内部。磁铁 41、42相对于线圈31而配置于上侧。此外,空洞部43A、43B也可以不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平衡锤43,也可以是能够收纳磁铁41、42的凹部。
并且,平衡锤43具有第一侧壁部431和第二侧壁部432。第一侧壁部431 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第二侧壁部432与第一侧壁部431对置。第一侧壁部431 的一个方向上的一部分具有台阶部431A。第二侧壁部432的一个方向上的一部分具有台阶部432A。台阶部431A和台阶部432A成对角配置。
弹性部件50具有第一固定部51、第二固定部52、板簧部53、顶板部54、平板部55、第一连接部56、以及第二连接部57,这些各构成要件部作为同一部件来形成。板簧部53具有第一梁部531、第二梁部532、以及连结部533。平板状的第一梁部531与平板状的第二梁部532在第一方向上对置。连结部 533连结第一梁部531的端部和第二梁部532的端部。在第二梁部532的不靠连结部533侧的端部连接第二固定部52的端部。第二固定部52在中途沿第一方向折弯。第二固定部52固定于平衡锤43的第一侧壁部431的台阶部431A。即,第二梁部532经由第二固定部52而固定于振动体40。
在第一梁部531的与连结部533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接第一固定部51。第一固定部51固定于罩部12的第四侧面部124的内壁面。即,第一梁部531 经由第一固定部51而与箱体连接。也就是说,弹性部件50位于静止部与振动体40之间。
顶板部54通过第一连接部56而与第二固定部52的不靠板簧部53侧的端部连接。第一连接部56构成为通过折弯而从第二固定部52起依次向上方向、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形状。第一连接部56与顶板部54的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一边的一端部连接。顶板部54相对于振动体40而配置于上侧。顶板部54相比第二方向而在第一方向上更长,并与磁铁41、42在上下方向上对置。顶板部54 作为抑制磁铁41、42间的磁通的泄漏的背轭来使用。
平板部55通过第二连接部57而与第二固定部52的不靠板簧部53侧的端部连接。第二连接部57构成为通过折弯而朝向沿第一方向远离第二固定部52 的方向、之后向第二固定部52接近的形状。由此,连接于第二连接部57的平板部55与第二固定部52在第二方向上对置。
弹性部件60是与弹性部件50相同的构造,具有第一固定部61、第二固定部62、板簧部63、顶板部64、以及平板部65。第二固定部62固定于平衡锤43的侧壁部432的台阶部432A。第一固定部61固定于罩部12的第三侧面部123的内壁面。由此,振动体40由弹性部件50、60支撑为能够相对于静止部在第一方向(一个方向)上振动。
在由罩部12和基座部11构成的内部空间,收纳基板21的一部分、线圈 31、振动体40、以及弹性部件50、60。
在这样的结构中,振动马达100中,经由基板21的布线对线圈31进行通电。若电流流经线圈31,则因线圈31所产生的磁场与磁铁41、42所形成的磁场的相互作用,振动体40在第一方向上往复振动。
<1-2.振动马达的制造工序>
此处,对振动马达100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首先,对将弹性部件固定于罩部以及平衡锤的工序进行说明。
图2是示出当向罩部12以及平衡锤43固定弹性部件50、60时,利用夹具150来保持平衡锤43的状态的图。图2是从上下方向的下侧观察的俯视图。
罩部12在第一侧面部121具有在第一方向上排列的第一开口部12A、12B。第一开口部12A、12B与平衡锤43的第一侧壁部431对置。即,罩部12具有与第一侧壁部431对置的至少一个第一开口部。第一开口部12A、12B由下部开口的切口形状来构成。此外,第一开口部12A、12B也可以由孔形状来构成。
罩部12在第二侧面部122具有在第一方向上排列的第二开口部12C、12D。第二开口部12C、12D与平衡锤43的第二侧壁部432对置。即,罩部12具有与第二侧壁部432对置的至少一个第二开口部。第二开口部12C、12D由下部开口的切口形状来构成。此外,第二开口部12C、12D也可以由孔形状来构成。
第一开口部12A与第一侧壁部431直接对置。即,在第一开口部12A与第一侧壁部431之间不夹有部件。第二开口部12C与第二侧壁部432直接对置。即,在第二开口部12C与第二侧壁部432之间不夹有部件。即,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的至少任一方的至少一个与第一侧壁部或者第二侧壁部直接对置。
第一开口部12B经由第二固定部52以及平板部55而与第一侧壁部431 对置。第二开口部12D经由第二固定部62以及平板部65而与第二侧壁部432 对置。即,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的至少任一方的至少一个经由第二固定部以及平板部而与第一侧壁部或者第二侧壁部对置。
夹具150具有第一侧壁柱1501、第二侧壁柱1502、以及基座台1503。第一侧壁柱1501以及第二侧壁柱1502在基座台1503的第二方向两端向下侧(图 2的纸面近前侧)竖立地设置。第一侧壁柱1501具有在第一方向上排列的第一突起部1501A、1501B。第一突起部1501A、1501B在第二方向上突出。第二侧壁柱1502具有在第一方向上排列的第二突起部1502A、1502B。第二突起部1502A、1502B在第二方向上突出。第一突起部1501A、1501B与第二突起部1502A、1502B向相互相向的方向突出。
制造工序中,罩部12配置在基座台1503上。此时,通过使设于基座台 1503的在第一方向上排列的未图示的各销在形成于罩部12的顶面部125的孔部125A、125B穿通,来将配置于罩部12内部的平衡锤43支撑于上述各销。由此,能够对平衡锤43与顶面部125之间的缝隙进行管理。在平衡锤43、弹性部件50、以及弹性部件60配置于罩部12内部的状态下,使第一侧壁柱1501 以及第二侧壁柱1502从第二方向的两侧向罩部12接近。而且,将第一突起部1501A插入第一开口部12A,并将第一突起部1501B插入第一开口部12B。并且,将第二突起部1502A插入第二开口部12C,并将第二突起部1502B插入第二开口部12D。
由此,第一突起部1501A经由第一开口部12A而与第一侧壁部431直接接触,第二突起部1502A经由第二开口部12C而与第二侧壁部432直接接触。并且,第一突起部1501B经由第一开口部12B而与平板部55接触,第二突起部1502B经由第二开口部12D而与平板部65接触。因此,平衡锤43以及弹性部件50、60由第一侧壁柱1501以及第二侧壁柱1502来保持。通过使两个突起部直接与平衡锤43接触,能够稳固地保持平衡锤43,进一步通过使两个突起部与平板部接触,能够更加稳固地保持平衡锤43。
第一开口部12A和第二开口部12C配置于从在第二方向上对置的位置相互在第一方向上偏移的位置。并且,第一开口部12B和第二开口部12D配置于从在第二方向上对置的位置相互在第一方向上偏移的位置。由此,在保持平衡锤43时,能够抑制平衡锤43绕第二方向的轴旋转。
通过像这样保持平衡锤43以及弹性部件50、60,能够容易高精度地对平衡锤43与罩部12的第一侧面部121或者第二侧面部122的内壁面之间的微小的缝隙进行管理。例如,能够将上述缝隙管理为0.2mm。
在如上述那样保持了平衡锤43以及弹性部件50、60的状态下,通过从第一方向开始的焊接来将第一固定部51固定于罩部12的第四侧面部124,并且通过从第一方向开始的焊接来将第一固定部61固定于罩部12的第三侧面部 123。
并且,在上述的保持状态下,通过从下侧(图2的纸面近前侧)开始的焊接来固定第二固定部52、平板部55、以及平衡锤43,并且通过从下侧开始的焊接来固定第二固定部62、平板部65、以及平衡锤43。在利用第一侧壁柱1501 以及第二侧壁柱1502保持了平板部以及第二固定部的稳定态下,容易将弹性部件50、60焊接于平衡锤43。并且,通过保持平板部以及第二固定部,能够将弹性部件50、60固定于平衡锤43和罩部12双方,从而制造效率变高。
并且,由于平板部55、65与第二固定部52、62连接,所以不需要与弹性部件相独立的板材等就能够确保用于焊接的厚度,从而能够容易地利用夹具 150对平板部以及第二固定部进行保持。
此处,图3A是示出用于与本实施方式进行比较的比较例的振动马达的制造工序中的弹性部件500、600相对于罩部120以及平衡锤420的固定的图。图3A是从下侧观察的俯视图。
图3A中,顶板部540是与弹性部件500、600不同的部件,配置于平衡锤420的上侧。顶板部540通过焊接等而固定于平衡锤420。在平衡锤420被收纳在罩部120内的状态下,弹性部件500、600的一端部分别通过焊接而固定于罩部120的在第一方向上对置的各侧面部的内壁面。弹性部件500、600 的另一端部分别通过焊接而固定于平衡锤420的在第一方向上对置的各侧面。
图3A的上段部分中,罩部120的第一方向上的宽度是规定宽度,由此在固定了弹性部件500、600的初始状态下,几乎不对弹性部件500、600施加弹力。罩部120有在批量间等第一方向的全长在尺寸公差内产生偏差的可能性。因为这样的偏差,图3A的下段部分与上段部分的情况相比,壳体部120的第一方向上的全长稍长。
图3A的下段部分的情况下,从以与上段部分对应的虚线示出的状态起使弹性部件500、600弹性变形,并需要将弹性部件500、600的一端部固定于罩部120的内壁面。因此,在振动马达的初始状态下,若对弹性部件500、600 施加不合理的力,振动马达进一步运转,则变成对弹性部件500、600施加较大的力,从而有弹性部件500、600断裂的担忧。此外,也有因罩部120的偏差而第一方向上的全长稍短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在振动马达的初始状态以及运转状态下,也对弹性部件500、600施加了不合理的力。
另一方面,图3B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00的制造工序中的弹性部件50、60相对于罩部12以及平衡锤43的固定的图。图3B是从下侧观察的俯视图,并简要地示出。
顶板部54与第二固定部52连接,与弹性部件50是同一部件。同样,顶板部64与第二固定部62连接,与弹性部件60是同一部件。由此,如图3B 的上段部分以及下段部分所示,即使在罩部12的第一方向上的全长在尺寸公差内产生了偏差的情况下,对弹性部件50、60的第一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调整,也能够通过焊接将弹性部件50、60的第一固定部51、61固定于罩部12的各内壁面,并且能够利用焊接部W1将弹性部件50、60的第二固定部52、62固定于平衡锤43的各侧面。焊接部W1通过从下侧开始的焊接来形成。因此,能够与壳体部12的全长无关,在振动马达100的初始状态下,抑制对弹性部件50、60施加不合理的力,从而能够抑制弹性部件50、60的断裂。
并且,弹性部件50具有平板部55。平板部55与第二固定部52连接,且与第二固定部52在第二方向上对置。弹性部件60也具有相同的平板部65。进行焊接的部位需要某程度的厚度,但根据弹性部件50、60具有上述平板部的结构,即使不使用作为不同部件的板材等,也能够确保厚度来进行焊接。因此,能够进行高效的焊接。并且,上述平板部能够通过折弯加工来容易地形成。
如上述那样,在将弹性部件50、60固定于罩部12以及平衡锤43的状态下,磁铁41、42固定于平衡锤43,并且缓冲部件71、72固定于弹性部件50、 60。磁铁41、42的固定以及缓冲部件71、72的固定例如利用粘接剂来进行。
在像这样在罩部12收纳有内容物的状态下,将罩部12固定于基座部11 来制造振动马达100。此处,对罩部12的固定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基板21配置在基座部11上。线圈31配置在基板21上。基座部11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边部111、和与第一边部111对置的第二边部112。
第一边部111具有在第一方向上排列的第一切口部11A、11B。第二边部 112具有在第一方向上排列的第二切口部11C、11D。
罩部12的第一侧面部121具有第一突出部12E、12F。第一突出部12E与第一开口部12A的第一方向外侧相邻地向下方向突出。第一突出部12F与第一开口部12B的第一方向外侧相邻地向下方向突出。
罩部12的第二侧面部122具有作为与上述第一突出部相同的结构的两个第二突出部12G、12H(在后述的图5中示出)。
以将第一突出部12E、12F分别嵌装于第一切口部11A、11B、并将第二突出部12G、12H分别嵌装于第二切口部11C、11D的方式将罩部12安装于基座部11。此时的状态在图4的立体图以及图5的仰视图中示出。由此,能够对罩部12的第二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从而能够进行第二方向上的定位。
并且,如图1所示,基座部11具有向上方向竖立且在第一方向上排列的第一立起部11E、第二立起部11F。基板21具有贯通孔21A。第一立起部11E 通过贯通孔21A。
如上述那样,在将罩部12安装于基座部11的状态下,罩部12的第三侧面部123的内壁面与第一立起部11E接触,第四侧面部124的内壁面与第二立起部11F接触。由此,对罩部12的第一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从而能够进行第一方向上的定位。
在将罩部12安装于基座部11的状态下,如图4所示,基板21的一部分向罩部12的外部伸出。即,基板21是在第一方向上延伸至罩部12的外部的形状,但通过设置贯通孔21A,能够使第一立起部11E不与基板21干涉地立起。
通过在将罩部12安装于基座部11的状态下进行焊接,来将罩部12固定于基座部11,从而完成振动马达100。
<2.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的分解立体图。
图6所示的振动马达200具备基座部71、罩部72、基板73、线圈74、振动体80、缓冲部件851、852、顶板部90、弹性部件91、92、以及加强板95~98。
基座部71以及基板73沿第一方向(X方向)延伸。基板73配置在基座部71上。线圈74配置在基板73上。由基座部71和罩部72构成箱体。由上述箱体、基板73、以及线圈74构成静止部。即,振动马达200具备具有箱体以及线圈74的静止部。
振动体80包括磁铁811、812和平衡锤82。平衡锤82例如由钨合金形成。平衡锤82具有第一平衡锤部821、以及第二平衡锤部822、823。第二平衡锤部822、823设为与第一平衡锤部821的一个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平衡锤部821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空洞部821A、821B。磁铁811被收纳在空洞部821A内。磁铁812被收纳在空洞部821B内。磁铁811、812相对于线圈 74而配置于上侧。
缓冲部件851、852例如由发泡橡胶(橡胶海绵)形成。缓冲部件851、 852固定于平衡锤82的第一方向上的两端侧面部。
顶板部90是与弹性部件91、92不同的部件。顶板部90与磁铁811、812 在上下方向上对置,作为背轭发挥功能。顶板部90例如通过焊接或者粘接而固定于平衡锤82的上表面。
此处,使用图7,对固定弹性部件91、92与平衡锤82以及罩部72的构造进行详细说明。图7是示出当向罩部72以及平衡锤82固定弹性部件91、 92时,利用夹具250来保持平衡锤82的状态的图。图7是从上下方向的下侧观察的俯视图。
弹性部件91具有第一固定部911、第二固定部912、以及连结部913。弹性部件92具有第一固定部921、第二固定部922以及连结部923。
平衡锤82具有侧壁部82A~82D。侧壁部82B与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侧壁部82A对置。侧壁部82C、82D分别连接侧壁部82A和侧壁部82B。
罩部72具有与侧壁部82A对置的第一开口部72A、72B。罩部72也具有与侧壁部82B对置的第二开口部72C、72D。第一开口部72A、第二开口部72C 分别与侧壁部82A、侧壁部82B直接对置。
第一开口部72B经由第二固定部912以及加强板95而与侧壁部82A对置。第二开口部72D经由第二固定部922以及加强板97而与侧壁部82B对置。加强板95、97是平板部的一个例子。
夹具250具有第一侧壁柱2501、第二侧壁柱2502、以及基座台2503。第一侧壁柱2501具有在第一方向上排列的第一突起部2501A、2501B。第二侧壁柱2502具有在第一方向上排列的第二突起部2502A、2502B。
制造工序中,罩部72配置在基座台2503上。此时,通过使设于基座台 2503的在第一方向上排列的未图示的各销在形成于罩部72的顶面部的孔部 722(图6)通过,来将配置于罩部72内部的平衡锤82支撑于上述各销。由此,能够对平衡锤82与罩部72的顶面部之间的缝隙进行管理。在将平衡锤 82、弹性部件91、92以及加强板95、97配置于罩部72内部的状态下,使第一侧壁柱2501以及第二侧壁柱2502从第二方向的两侧向罩部72接近。而且,将第一突起部2501A插入第一开口部72A,并将第一突起部2501B插入第一开口部72B。并且,将第二突起部2502A插入第二开口部72C,并将第二突起部2502B插入第二开口部72D。
由此,第一突起部2501A经由第一开口部72A而与侧壁部82A直接接触,且第二突起部2502A经由第二开口部72C而与侧壁部82B直接接触。并且,第一突起部2501B经由第一开口部72B而与加强板95接触,且第二突起部 2502B经由第二开口部72D而与加强板97接触。因此,平衡锤82、弹性部件 91、92、以及加强板95、97由第一侧壁柱2501以及第二侧壁柱2502来保持。通过使两个突起部直接与平衡锤82接触,能够稳固地保持平衡锤82,进一步通过使两个突起部与加强板95、97接触,能够更加稳固地保持平衡锤82。
第一开口部72A和第二开口部72C配置于从在第二方向上对置的位置相互在第一方向上偏移的位置。并且,第一开口部72B和第二开口部72D配置于从在第二方向上对置的位置相互在第一方向上偏移的位置。由此,在保持平衡锤82时,能够抑制平衡锤82绕第二方向的轴旋转。
这样,通过保持平衡锤82、弹性部件91、92、以及加强板95、97,能够容易高精度地对平衡锤82与罩部72的内壁面之间的微小的缝隙进行管理。
在如上述那样保持了平衡锤82、弹性部件91、92、以及加强板95、97 的状态下,通过从第一方向开始的焊接来将第一固定部911以及加强板96固定于罩部72的侧面部,并且通过从第一方向开始的焊接来将第一固定部921 以及加强板98固定于罩部72的侧面部。由于进行该第一方向上的焊接,所以第一侧壁柱2501并未设于与第一固定部921对置的部位,并且第二侧壁柱 2502并未设于与第一固定部911对置的部位。
并且,在上述的保持状态下,通过从下侧(图7的纸面近前侧)开始的焊接来固定第二固定部912、加强板95、以及平衡锤82,并且通过从下侧开始的焊接来固定第二固定部922、加强板97、以及平衡锤82。
第一固定部911固定于罩部72的与侧壁部82B的第一方向上的一侧端部对置的壁面。在侧壁部82A的第一方向上的一侧端部形成包括角部在内切掉而成的凹部C1。第二固定部912固定于凹部C1。连结部913连结第一固定部 911和第二固定部912,并位于侧壁部82C的第一方向一端侧。
第一固定部921固定于罩部72的与侧壁部82A的第一方向上的一侧端部对置的壁面。第一固定部911、921的固定部位位于对角位置。在侧壁部82B 的第一方向上的一侧端部形成包括角部在内切掉而成的凹部C2。凹部C1、C2 位于对角位置。第二固定部922固定于凹部C2。连结部923连结第一固定部 921和第二固定部922,并位于侧壁部82D的第一方向一端侧。即,弹性部件 91、92位于静止部与振动体80之间。
这样,通过做成将第二固定部912固定于凹部C1、并将第二固定部922 固定于凹部C2的结构,能够尽量不减少平衡锤82的重量而缩小罩部72的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因此,实现振动马达200的小型化。
利用上述那样的弹性部件91、92相对于罩部72以及平衡锤82的固定构造,振动体80被支撑为能够相对于静止部在第一方向上振动。若电流流经线圈74,则因线圈74所产生的磁场与磁铁811、812所形成的磁场的相互作用,振动体80在第一方向上进行往复振动。
另外,对图7的结构进行说明,加强板95固定于第二固定部912。由此,加强板95配置在凹部C1内,从而不增大罩部72的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就能够加强第二固定部912。同样,加强板97固定于第二固定部922,且配置在凹部 C2内。
加强板96固定于第一固定部911。在侧壁部82B的在第一方向上与凹部 C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形成包括角部在内切掉而成的凹部C3。加强板96配置在凹部C3内。加强板96具有对第一固定部911进行加强的功能,并且具有在振动马达200的落下时对平衡锤82进行位置限制以便不会产生平衡锤82 过度沿第一方向移动而弹性部件91断裂的情况的功能。
同样,加强板98固定于第一固定部921。在侧壁部82A的在第一方向上与凹部C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形成包括角部在内切掉而成的凹部C4。加强板 98配置在凹部C4内。加强板98具有对第一固定部921进行加强的功能,并且具有在振动马达200的落下时对平衡锤82进行位置限制以便不会产生平衡锤82过度沿第一方向移动而弹性部件92断裂的情况的功能。
接下来,对与缓冲部件851、852相关的结构进行说明。缓冲部件851配置在连结部913与侧壁部82C之间。缓冲部件852配置在连结部923与侧壁部82D之间。由此,当停止了对线圈74的通电时,能够有效地进行振动体80 的振动衰减。与不设置缓冲部件的情况相比,当设置缓冲部件时,能够大幅度地缩短从线圈74的通电停止起至振动体80的振动振幅变为零为止的时间。
在侧壁部82C形成有凹部C5,并在侧壁部82D形成有凹部C6。凹部C5、 C6在上下方向上贯通,但例如也能够是在上端部处不贯通的结构。而且,缓冲部件851、852的一部分分别配置在凹部C5、C6内。由此,能够抑止缓冲部件851、852脱落。
图8是从上侧观察基座部71侧的结构的俯视图。基座部71具有第一板部 71和第二板部712。第二板部712设为从第一板部711的第一方向上的一端部沿第一方向突出。
基板73具有基台部731、引出部732、宽幅部733、以及两条引出线734。基台部731供线圈74载置。引出部732从基台部731沿第一方向延伸。宽幅部733与引出部732的第一方向上的一端部连接。宽幅部733的第二方向上的宽度比引出部732更宽。引出线734从宽幅部733被引出。
基台部731和引出部732配置在第一板部71上。宽幅部733配置在第二板部712上。引出部732与宽幅部733的边界配置在第一板部71的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外缘上。基座部71具有向上侧立起的上升部713。上升部713是与第一板部71不同的部件,并固定在引出部732与宽幅部733的边界处的第一板部71上。该固定例如通过焊接来进行。
上升部713具有在第一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引出部732通过上述贯通孔。由此,对引出部732被上升部713向上侧抬起的情况进行限制,从而能够抑制引出部732与振动体80接触而断线的情况。
此外,在引出部732是维持宽度地延伸直至宽幅部733的部位的结构的情况下,即使通过切起加工来形成上升部713,也能够使引出部732在上升部713 通过。
与上升部713对应地在罩部72的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侧的侧面形成有切口部721(图6)。以利用切口部721从上侧覆盖上升部713的方式将罩部72安装于第一板部71。由此,在由罩部72和第一板部71围起的空间内部,收纳基台部731、引出部732、线圈74、振动体80、缓冲部件851、852、顶板部 90、弹性部件91、92、以及加强板95~98。
即,引出部732在第一方向上从基台部731朝向箱体的外部延伸,且宽幅部733以及引出线734配置于箱体的外部。此外,引出部也可以从基台部731 以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被引出。
线圈74具有引出线741、742。引出线741、742通过软钎焊等在线圈74 的内侧连接于基台部731的各电极。由此,能够通过布线来抑制引出线741、 742与振动体80接触而断线的情况。引出线734与线圈74电连接,能够从外部经由引出线734对线圈74施加电压。
另外,在线圈74的内侧,通过使粘接剂流入并固化来设置粘接部A10。由此,能够抑制引出线741、742被向上侧抬起而与振动体80接触从而断线的情况。
图9A示出以图7中的A-A线剖切振动马达200的情况下的局部剖视图。图9B示出以图7中的B-B线剖切振动马达200的情况下的局部剖视图。
平衡锤82中,以与第一平衡锤部821的第一方向上的两端相邻的方式配置有第二平衡锤部822、823。第一平衡锤部配置为比线圈74更靠上侧。第二平衡锤部822、823下垂到比第一平衡锤部821的下表面更靠下侧。第二平衡锤部822、823的下部与线圈74在第一方向上对置。由此,即使第二平衡锤部 822、823因振动马达200的落下等而向下侧移动,也在第一平衡锤部821与线圈74接触之前,第二平衡锤部822、823先与基座部71接触。因此,能够抑制与第一平衡锤部821接触而线圈74破损的情况。
在第二平衡锤部822的下部,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槽部822A。槽部822A 对引出部732进行收纳。由此,即使平衡锤82因振动马达200的落下等而向下侧移动了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平衡锤82与引出部732接触。
并且,将从基座部71至第一平衡锤部821的下表面为止的高度设为HA,将从基座部71至槽部822A为止的高度设为HB,将从基座部71至线圈74的上表面为止的高度设为HL,并将从基座部71至基板73的上表面为止的高度设为HP。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满足HA>HL>HB>HP的关系。虽然也能够设为满足HA>HB>HL的关系,但通过满足前者的关系,能够尽量缩小HB。即,能够抑制槽部822A的深度,从而能够确保平衡锤82的重量。
除上述关系之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若将从基座部71至第二平衡锤部822 的下表面为止的高度设为HC,则设为满足HP≥HC的关系。由此,能够尽量缩小HC,从而能够增加第二平衡锤部822的下垂的量。即,能够确保平衡锤 82的重量。
<3.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此处,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0是示出当向罩部72以及平衡锤82固定弹性部件91、92时,利用夹具251保持平衡锤82的状态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图10是从上下方向的下侧观察的俯视图,与图7 对应。
罩部72具有与侧壁部82A对置的第一开口部72A、72B。罩部72也具有与侧壁部82B对置的第二开口部72C。
第一开口部72A经由第二固定部922以及加强板97而与侧壁部82A对置。第一开口部72B经由第二固定部912以及加强板95而与侧壁部82A对置。加强板95、97是平板部的一个例子。第二开口部72C与侧壁部82B直接对置。
夹具251具有第一侧壁柱2511、第二侧壁柱2512、以及基座台2513。第一侧壁柱2511具有在第一方向上排列的第一突起部2511A、2511B。第二侧壁柱2512具有第二突起部2512A。
制造工序中,罩部72配置于基座台2513上。在平衡锤82、弹性部件91、 92、以及加强板95、97配置于罩部72内部的状态下,使第一侧壁柱2511以及第二侧壁柱2512从第二方向的两侧向罩部72接近。而且,将第一突起部 2511A插入第一开口部72A,并将第一突起部2511B插入第一开口部72B。并且,将第二突起部2512A插入第二开口部72C。
由此,第二突起部2512A经由第二开口部72C而与侧壁部82B直接接触。并且,第一突起部2511B经由第一开口部72B而与加强板95接触,第一突起部2511A经由第一开口部72A而与加强板97接触。因此,平衡锤82、弹性部件91、92、以及加强板95、97由第一侧壁柱2511以及第二侧壁柱2512来保持。
在如上述那样保持了平衡锤82、弹性部件91、92、以及加强板95、97 的状态下,通过从第二方向开始的焊接来将第一固定部911以及加强板96固定于罩部72的侧面部,并且通过从第二方向开始的焊接来将第一固定部921 以及加强板98固定于罩部72的侧面部。由于进行该第二方向上的焊接,所以第二侧壁柱2512并未设于与第一固定部911、921对置的部位。
并且,在上述的保持状态下,通过从下侧(图10的纸面近前侧)开始的焊接来固定第二固定部912、加强板95、以及平衡锤82,并且通过从下侧开始的焊接来固定第二固定部922、加强板97、以及平衡锤82。
图10所示的变形例中,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7相比,弹性部件91、 92相对于平衡锤82的固定方法不同。此处,弹性部件91的第二固定部912 固定于平衡锤82的凹部C1,且弹性部件92的第二固定部922固定于平衡锤 82的凹部C4。由于凹部C1和C4在第一方向上排列,所以第二固定部912、 922的固定部位在第一方向上排列。而且,加强板95在凹部C1内固定于第二固定部912,加强板97在凹部C4内固定于第二固定部922。根据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尽量确保平衡锤82的重量,同时能够缩小罩部72的第二方向上的宽度。
并且,弹性部件91的第一固定部911固定于罩部72的与凹部C3的对置的壁面,该凹部C3与凹部C1在第二方向上对置。加强板96在凹部C3内固定于第一固定部911。弹性部件92的第一固定部921固定于罩部72的与凹部 C2对置的壁面,该凹部C2与凹部C4在第二方向上对置。加强板98在凹部 C2内固定于第一固定部921。即,第一固定部911、921的相对于罩部72的固定部位在第一方向上排列。加强板96、98对平衡锤82的第一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从而能够抑制因平衡锤82过度移动而弹性部件91、92断裂的情况。
<4.其它方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对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上述第二实施方式而言,也能够适当地组合结构来实施。例如,能够将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平衡锤的由第一平衡锤部和第二平衡锤部构成的结构应用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平衡锤的结构。并且,也能够将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基座部、基板、以及线圈的结构应用于第一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例如能够在智能手机、游戏手柄等所具备的振动马达中利用。
Claims (22)
1.一种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具备:
具有箱体以及线圈的静止部;
包括平衡锤和磁铁且被支撑为能够相对于上述静止部在一个方向上振动的振动体;以及
位于上述静止部与上述振动体之间的弹性部件,
上述磁铁相对于上述线圈而配置在与一个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的上侧,
上述平衡锤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第一侧壁部、和与上述第一侧壁部对置的第二侧壁部,
上述箱体具有与上述第一侧壁部对置的至少一个第一开口部、和与上述第二侧壁部对置的至少一个第二开口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开口部和上述第二开口部的至少任一方的至少一个与上述第一侧壁部或者上述第二侧壁部直接对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与上述第一侧壁部直接对置的上述第一开口部、和与上述第二侧壁部直接对置的上述第二开口部配置于从在正交于一个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方向上对置的位置相互在一个方向上偏移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部件具有固定于上述第一侧壁部或者上述第二侧壁部的固定部,
上述第一开口部和上述第二开口部的至少任一方的至少一个经由上述固定部以及平板部而与上述第一侧壁部或者上述第二侧壁部对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经由上述固定部以及上述平板部而与上述第一侧壁部对置的上述第一开口部、和经由上述固定部以及上述平板部而与上述第二侧壁部对置的上述第二开口部配置于从在正交于一个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方向上对置的位置相互在一个方向上偏移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固定部与上述平板部连接,
上述弹性部件具有上述平板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部件具有顶板部,
上述顶板部相对于上述振动体而配置于上下方向上的上侧,并与上述固定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静止部还具有基板,
上述箱体具有基座部和罩部,
上述线圈配置在上述基板上,
上述基板配置在上述基座部上,
上述基座部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边部、和与上述第一边部对置的第二边部,
上述罩部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第一侧面部、和与上述第一侧面部对置的第二侧面部,
上述第一侧面部具有向下方向突出的第一突出部,
上述第二侧面部具有向下方向突出的第二突出部,
上述第一边部具有供上述第一突出部嵌装的第一切口部,
上述第二边部具有供上述第二突出部嵌装的第二切口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静止部还具有基板,
上述箱体具有基座部和罩部,
上述线圈配置在上述基板上,
上述基板配置在上述基座部上,
上述罩部具有在正交于一个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三侧面部、和与上述第三侧面部对置的第四侧面部,
上述基座部具有向上方向立起且在一个方向上排列的第一立起部和第二立起部,
上述第三侧面部与上述第一立起部相接,
上述第四侧面部与上述第二立起部相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基板具有贯通孔,
上述第一立起部通过上述贯通孔。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部件具有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以及连结部,
上述平衡锤具有连接上述第一侧壁部和上述第二侧壁部的第三侧壁部,在上述第一侧壁部的一个方向上的一侧端部,形成有包括角部在内切掉而成的第一凹部,
上述第一固定部固定于上述箱体的与上述第二侧壁部的一个方向上的一侧端部对置的壁面,
上述第二固定部固定于上述第一凹部,
上述连结部连结上述第一固定部和上述第二固定部,并位于上述第三侧壁部的一个方向一端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固定于上述第二固定部的第一加强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固定于上述第一固定部的第二加强板,
在上述第二侧壁部的一个方向上的一侧端部,形成有包括角部在内切掉而成的第二凹部,
上述第二加强板配置在上述第二凹部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缓冲部件,
上述缓冲部件配置于上述连结部与上述第三侧壁部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三侧壁部形成有第三凹部,
上述缓冲部件的一部分配置在上述第三凹部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静止部具有基板,
上述箱体部具有基座部,
上述基板配置在上述基座部上,
上述基板具有供上述线圈配置的基台部、和在一个方向上从上述基台部朝向上述箱体的外侧延伸的引出部,
上述基座部具有在上下方向立起的立起部,
上述立起部具有在一个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
上述引出部通过上述贯通孔。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任一项中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平衡锤具有配置在比上述线圈更靠上侧的第一平衡锤部、和下垂到比上述第一平衡锤部的下表面更靠下侧的第二平衡锤部,
上述第二平衡锤部与上述线圈在一个方向上对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静止部还具有基板,
上述基板具有供上述线圈配置的基台部、和在一个方向上从上述基台部朝向上述箱体的外侧延伸的引出部,
上述第二平衡锤部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延伸并收纳上述引出部的槽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箱体具有基座部,
上述基板配置在上述基座部上,
将从上述基座部至上述第一平衡锤部的下表面为止的高度设为HA,将从上述基座部至上述槽部为止的高度设为HB,将从上述基座部至上述线圈的上表面为止的高度设为HL,并将从上述基座部至上述基板的上表面为止的高度设为HP,满足HA>HL>HB>HP的关系。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若将从上述基座部至上述第二平衡锤部的下表面为止的高度设为HC,则满足HP≥HC的关系。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箱体具有基板,
上述线圈配置在上述基板上,
上述线圈的引出线在上述线圈的内侧连接于上述基板。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线圈的内侧设有粘接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145468 | 2016-07-25 | ||
JP2016145468A JP2018019459A (ja) | 2016-07-25 | 2016-07-25 | 振動モ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962677U true CN206962677U (zh) | 2018-02-02 |
Family
ID=609889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854027.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962677U (zh) | 2016-07-25 | 2017-07-13 | 振动马达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80026511A1 (zh) |
JP (1) | JP2018019459A (zh) |
CN (1) | CN20696267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128081A1 (zh) * | 2019-12-25 | 2021-07-01 |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振动电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660004A (zh) * | 2015-02-02 | 2015-05-27 |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 扁平线性振动电机 |
CN204810110U (zh) * | 2015-07-09 | 2015-11-25 | 瑞声声学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 线性振动电机 |
JP2017108595A (ja) * | 2015-12-11 | 2017-06-15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振動モータ |
CN205847042U (zh) * | 2016-06-23 | 2016-12-28 |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振动电机 |
CN205847041U (zh) * | 2016-06-23 | 2016-12-28 |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振动电机 |
US11925767B2 (en) | 2018-02-06 | 2024-03-12 | Kaneka Corporation | Cathet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
JP2019180147A (ja) * | 2018-03-30 | 2019-10-17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アクチュエータ |
CN208638233U (zh) * | 2018-08-13 | 2019-03-22 |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线性振动电机 |
WO2020162226A1 (ja) * | 2019-02-05 | 2020-08-13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振動子支持構造、振動モータおよび電子機器 |
CN111641310A (zh) * | 2020-06-17 | 2020-09-08 | 池州市弘港科技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微型超重低音双驱动低频振动器 |
KR102492590B1 (ko) * | 2020-08-10 | 2023-01-27 | 자화전자(주) | 수평형 진동모터 |
JP7543816B2 (ja) | 2020-10-02 | 2024-09-03 | ニデック株式会社 | 振動モータ |
CN113972808B (zh) * | 2021-10-27 | 2023-05-09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317692A (ja) * | 2004-04-28 | 2005-11-10 |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 板状物品の固定構造 |
JP2009195895A (ja) * | 2007-10-11 | 2009-09-03 |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 振動発生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KR101064469B1 (ko) * | 2010-04-05 | 2011-09-15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진동 모터 |
CN202435225U (zh) * | 2011-12-27 | 2012-09-12 |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 振动电机 |
JP5943419B2 (ja) * | 2012-03-16 | 2016-07-05 | 日本電産セイミツ株式会社 | 振動発生装置 |
CN204334278U (zh) * | 2014-12-23 | 2015-05-13 |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 振动电机 |
CN204392052U (zh) * | 2015-01-16 | 2015-06-10 |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 振动电机 |
CN204733058U (zh) * | 2015-06-16 | 2015-10-28 |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 振动电机 |
CN204810103U (zh) * | 2015-07-08 | 2015-11-25 |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 振动电机 |
CN204810111U (zh) * | 2015-07-10 | 2015-11-25 |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 振动电机 |
CN204810113U (zh) * | 2015-07-16 | 2015-11-25 |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 振动电机 |
KR101621700B1 (ko) * | 2015-09-01 | 2016-05-18 | 주식회사 하이소닉 | 햅틱 액추에이터 |
-
2016
- 2016-07-25 JP JP2016145468A patent/JP2018019459A/ja active Pending
-
2017
- 2017-07-13 CN CN201720854027.6U patent/CN20696267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7-07-24 US US15/657,330 patent/US20180026511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128081A1 (zh) * | 2019-12-25 | 2021-07-01 |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振动电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8019459A (ja) | 2018-02-01 |
US20180026511A1 (en) | 2018-01-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962677U (zh) | 振动马达 | |
CN206922628U (zh) | 振动马达 | |
CN207368854U (zh) | 振动马达 | |
CN204886637U (zh) | 振动电机 | |
CN106130304B (zh) | 纵向振动马达 | |
KR101354744B1 (ko) | 선형진동장치 | |
CN104767345A (zh) | 线性振动致动器 | |
JP6017009B1 (ja) | 線形振動モーター | |
CN102386744A (zh) | 水平振动电机 | |
CN103763667B (zh) | 多功能电声器件 | |
US20130099602A1 (en) | Linear vibrator | |
CN102187552A (zh) | 线性电动机以及具备线性电动机的便携式设备 | |
JP6948184B2 (ja) | 振動モータ | |
CN106130305A (zh) | 配置有纵向振动马达的电子产品 | |
CN205319920U (zh) | 振动电机 | |
CN204068635U (zh) | 振动电机 | |
CN106100278A (zh) | 线性振动电机 | |
CN206099704U (zh) | 配置有纵向振动马达的电子产品 | |
KR101321729B1 (ko) | 모바일폰용 수평형 리니어 진동모터 | |
CN207321082U (zh) | 线性振动马达 | |
WO2020237702A1 (zh) | 一种振动马达 | |
CN206023536U (zh) | 纵向振动马达 | |
CN215580855U (zh) | 一种y向线性振动马达 | |
KR101799018B1 (ko) | 선형 진동자 | |
CN206023538U (zh) | 纵向振动马达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202 Termination date: 20210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