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46738U - 给料炉组合炉排及其上炉排片 - Google Patents

给料炉组合炉排及其上炉排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846738U
CN206846738U CN201720599522.7U CN201720599522U CN206846738U CN 206846738 U CN206846738 U CN 206846738U CN 201720599522 U CN201720599522 U CN 201720599522U CN 206846738 U CN206846738 U CN 2068467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re
grating piece
plate
cross plate
feed st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59952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oru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h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yin Guoru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yin Guoru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yin Guoru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59952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8467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8467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8467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aking, Grill, Roas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给料炉组合炉排及其上炉排片,上炉排片包括上横板和上竖板,所述上横板和上竖板之间固定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下方一体设置有连接钩,所述连接钩与炉排支架的连杆抵触,通过上述设置,连接板连接在上横板和上竖板之间,推动时作用力被连接板所分担,避免了上竖板相对上横板发生倾斜的情况,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连接板下方的连接钩对炉排支架的连杆进行推动,连杆同时与下炉排片连接,从而下炉排片在被推动过程,具有高度不同的两个受力点,并且连接钩的推力直接作用在连杆位置,不会带动下炉排片发生翻转,分担了推动力,减小了连杆上方位置受力的大小,避免了下炉排片的弯曲损坏。

Description

给料炉组合炉排及其上炉排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垃圾焚烧装置给料炉配件,特别涉及一种给料炉组合炉排及其上炉排片。
背景技术
目前,授权公告号为CN102607036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多级液压机械式垃圾焚烧炉,包括进料口、给料炉排、焚烧炉排、一次风供应系统和二次风供应系统,所述焚烧炉排沿纵向分为五个单元,其中第一至第四单元为标准单元,第五单元为末端加长单元,上述每一单元都由若干个滑动炉排片、翻动炉排片、固定炉排片组成,所述五个单元将所述焚烧炉排整体沿垃圾移动方向分为干燥段、燃烧段和燃尽段,其中,所述给料炉排的给料小车尾部上表面具有用于限制给料小车向上移动的限位支撑装置。
但该焚烧炉的给料装置中,给料炉炉排片包括有上炉排片和下炉排片,上炉排片和下炉排片安装在炉排支架上,在油缸推动前进过程中,给料小车推动上炉排片带动下炉排片向前运动,上炉排片的垂直面的下端对下炉排片的水平面进行推动,推动过程中一方面会对上炉排片的垂直面与水平面的拐角处产生较大作用力,造成垂直面倾斜,另一方面下炉排片朝向给料小车一端的下方扣在炉排支架的连杆上,在推动下炉排片转动的过程中,下炉排片在推力作用下,上表面具有向下弯曲的趋势,使得下炉排片的上表面发生弯曲,使用一段时间后结构容易发生形变,使用寿命较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给料炉上炉排片,其具有结构牢固、使用寿命长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给料炉上炉排片,其中:包括上横板和上竖板,所述上横板和上竖板之间固定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下方一体设置有连接钩,所述连接钩与炉排支架的连杆抵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板连接在上横板和上竖板之间,推动时作用力被连接板所分担,避免了上竖板相对上横板发生倾斜的情况,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连接板下方的连接钩对炉排支架的连杆进行推动,连杆同时与下炉排片连接,从而下炉排片在被推动过程,具有高度不同的两个受力点,并且连接钩的推力直接作用在连杆位置,不会带动下炉排片发生翻转,分担了推动力,减小了连杆上方位置受力的大小,避免了下炉排片的弯曲损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上炉排片朝向给料小车一侧具有连接隔板,所述连接隔板上具有连接孔,所述连接隔板远离给料小车一侧具有加强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孔用于与油缸相连,与给料小车同步运动,加强筋的设置的避免了连接隔板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倾斜,提高了连接隔板结构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板垂直于上横板与上竖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板垂直设置,作用力垂直板厚方向,不会对连接板产生弯折作用力,支撑稳定,强度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横板的下侧具有交叉状的加强条,所述加强条与连接钩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交叉状的加强条能加强上横板的结构强度,避免上横板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局部凹凸或弯折的情况,保证上炉排片的正常工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横板的下侧具有平行于连接板的加强撑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平行的加强撑条可以避免上横板在运动过程中,由于推力和阻力的作用,上横板容易发生弯曲,平行设置的每根加强撑条都能增强结构强度,避免发生弯曲。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上炉排片的边缘设置有朝向上炉排片里侧的翻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翻边的设置一方面加强上炉排片边缘的强度,避免使用过程中在上炉排片边缘发生形变,影响使用,另一方面也能加强上炉排片的密封性能,在于其他结构相连接时,可以增大密封面积,提高密封性,避免垃圾泄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钩包括与连接板固定的主杆和平行于上横板的钩头,所述钩头平行于上横板,所述主杆与钩头之间的夹角为10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杆与垂直面呈15°角,对连杆进行推动时,由于三角支撑理论不容易发生断折,同时需要的主杆长度也较小,结构合理牢固,成本较低。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钩头的端部设置为圆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角的设置保证了制造和装配过程的安全性,避免操作人员被钩头碰伤的情况发生,也避免在运输和装配过程中,上炉排片将其他零件碰损。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的给料炉组合炉排。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给料炉组合炉排,包括给料炉下炉排片和上述的给料炉上炉排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组合炉排结构稳定,能够平稳的被油缸和给料小车推动,上炉排片和下炉排片之间作用力传递稳定,结构牢固,使用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给料炉下炉排片设置有平行于连接板的连接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平行的连接条可以避免上横板在运动过程中,由于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横板容易发生弯曲,平行设置的每根连接条都能增强结构强度,避免发生弯曲。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连接钩对炉排支架抵触,推动给料炉炉排前进,推动稳定,避免运动过程中结构发生破坏;
2、通过加强筋、加强条等加强结构的设置,提高上炉排片的结构强度,避免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横板;2、上竖板;3、连接板;4、连接钩;5、连接隔板;6、加强筋;7、加强条;8、加强撑条;9、翻边;10、主杆;11、钩头;12、给料炉下炉排片;13、连接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一种给料炉上炉排片,参照图1至图2,包括相互垂直的上横板1和上竖板2,上横板1和上竖板2的边缘都设置有朝向上炉排片里侧的翻边9,上横板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设置有同时垂直于上横板1和上竖板2的连接板3,连接板3分别固定于上横板1和上竖板2,对结构进行支撑,连接板3远离上横板1的一端具有与炉排支架上的连杆抵触的连接钩4。连接板3远离上横板1的一端延伸出有连接钩4,连接钩4与连接板3一体设置,连接钩4分为与垂直面呈15°角的主杆10,钩头11水平,连接时,钩头11钩于炉排支架上的连杆上。上炉排片朝向给料小车一侧具有与给料小车相连的连接隔板5,连接隔板5与上横板1之间设置有加强筋6。上横板1的下侧具有平行于连接板3的加强撑条8。
实施例二:
参照图3,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差别仅在于上横板1下侧的加强结构设置不同,本实施例中上横板1的下侧具有交叉状的加强条7,加强条7从上横板1的四个角处对角相连而成,交叉状的加强条7能加强上横板1的结构强度,避免上横板1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局部凹凸或弯折的情况,保证上炉排片的正常工作。
实施例三:
参照图4,一种给料炉组合炉排,包括给料炉下炉排片12和实施例一所述的给料炉上炉排片,给料炉下炉排片12上设置有平行于连接板3的连接条13。
使用时,先将炉排支架定位好后,将下炉排片12先固定于炉排支架上,其中一端固定于中央的连杆上,再将上炉排片从连杆的侧面往里进行安装,将上炉排片与下炉排片12进行抵触,此时连接钩4钩于连杆上,连接隔板5处与给料炉内的给料小车固定,给料小车同时与炉排支架固定,带动炉排支架前后移动,在给料小车的移动下带动组合炉排进行往复运动;前进过程中,阻力较大,通过连杆和加强筋6对结构进行支撑,保证了推料时的稳定性。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10)

1.一种给料炉上炉排片,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横板(1)和上竖板(2),所述上横板(1)和上竖板(2)之间固定有连接板(3),所述连接板(3)下方一体设置有连接钩(4),所述连接钩(4)与炉排支架的连杆抵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给料炉上炉排片,其特征在于:上炉排片朝向给料小车一侧具有连接隔板(5),所述连接隔板(5)上具有连接孔,所述连接隔板(5)远离给料小车一侧具有加强筋(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给料炉上炉排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3)垂直于上横板(1)与上竖板(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给料炉上炉排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板(1)的下侧具有交叉状的加强条(7),所述加强条(7)与连接钩(4)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给料炉上炉排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板(1)的下侧具有平行于连接板(3)的加强撑条(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给料炉上炉排片,其特征在于:上炉排片的边缘设置有朝向上炉排片里侧的翻边(9)。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给料炉上炉排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钩(4)包括与连接板(3)固定的主杆(10)和平行于上横板(1)的钩头(11),所述钩头(11)平行于上横板(1),所述主杆(10)与钩头(11)之间的夹角为10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给料炉上炉排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钩头(11)的端部设置为圆角。
9.一种给料炉组合炉排,其特征在于:包括给料炉下炉排片(12)和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给料炉上炉排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给料炉组合炉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料炉下炉排片(12)设置有平行于连接板(3)的连接条(13)。
CN201720599522.7U 2017-05-25 2017-05-25 给料炉组合炉排及其上炉排片 Active CN2068467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99522.7U CN206846738U (zh) 2017-05-25 2017-05-25 给料炉组合炉排及其上炉排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99522.7U CN206846738U (zh) 2017-05-25 2017-05-25 给料炉组合炉排及其上炉排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846738U true CN206846738U (zh) 2018-01-05

Family

ID=607972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599522.7U Active CN206846738U (zh) 2017-05-25 2017-05-25 给料炉组合炉排及其上炉排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8467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58726B (zh) 适用于小限界的铁路货车车厢
CN210217729U (zh) 一种盾构机及托架站内纵向平移装置
CN206846738U (zh) 给料炉组合炉排及其上炉排片
EP2951117B1 (en) Method to form a rail joint, and a rail joint
CN201874583U (zh) 一种盾构机始发装置
CN202440118U (zh) 一种砖坯码放及输送装置
CN109317911A (zh) 一种十字柱焊接生产线
CN207314819U (zh) 一种新型建筑铝合金模板结构
CN205077917U (zh) 一种轻巧载车板
CN207293472U (zh) 一种阳极碳块翻转装置
CN207469111U (zh) 一种建筑施工挂篮行走结构
CN206846742U (zh) 给料炉组合炉排及其下炉排片
CN205936646U (zh) 一种用于隧洞边墙混凝土施工的无轨模板台车
CN211732693U (zh) 一种卡扣结构式料箱支撑结构及包括该结构的货架
CN201849911U (zh) 重型设备运输装置
CN204777299U (zh) 屋面光伏组件轨道运输车
CN210946889U (zh) 一种装配式综合管廊机械化施工设备
CN204867941U (zh) 一种曲面盖板的组焊设备
CN204222864U (zh) 用于漏斗车的内置式上侧梁与隔板和侧墙的连接结构
CN203021922U (zh) 滑动支点组件
CN204236465U (zh) 带翻边的漏斗脊与中梁的连接结构
CN206255746U (zh) 一种快装型电梯轿底
JP4527604B2 (ja) 柱材の建て起こし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04912591A (zh) 一种中厚煤层液压固定巷旁充填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7447981A (zh) 一种新型建筑铝合金模板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903

Address after: 213000 Room 601, Unit B, 141-4 Cuizhu Xincun, Tianning District,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u Qing

Address before: 214400 No. 8 Qishan Road, Huangtu Industrial Park, Jiangyin City,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Jiangyin Guorun Machinery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622

Address after: 213000 Huangtiandang Village, Zhenglu Town, Tianning District,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oru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hangzhou) Co., Ltd

Address before: 213000 Room 601, Unit B, 141-4 Cuizhu Xincun, Tianning District,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u Qin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