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753711U - 一种隔热装置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隔热装置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753711U
CN206753711U CN201720328178.8U CN201720328178U CN206753711U CN 206753711 U CN206753711 U CN 206753711U CN 201720328178 U CN201720328178 U CN 201720328178U CN 206753711 U CN206753711 U CN 2067537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body
mounting hole
heat
proof device
turbochar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32817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鹏宇
肖剑涛
唐金平
耿文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Group ORV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32817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7537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7537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7537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percharg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隔热装置及汽车,该隔热装置,应用于包括涡轮增压器和三元催化器的车辆,包括:第一罩体,第一罩体上设置有用于与涡轮增压器固定连接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与第一罩体呈预设角度固定连接的第二罩体,第二罩体上设置有用于与三元催化器固定连接的第三安装孔;第三罩体,第三罩体与第一罩体的一侧边连接、并向第二罩体的方向延伸形成延伸部,延伸部远离第二罩体的一侧设置有与涡轮增压器的外表面相匹配的曲面,其中,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的连接边与侧边相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涡轮增压器和三元催化器通过第一罩体、第二罩体和第三罩体包裹进行隔热处理,确保其他零部件的工作稳定,保证行车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隔热装置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隔热装置及汽车。
背景技术
涡轮增压器和三元催化器本体在工作时会对周边产生较大的热辐射,可能对周边零部件造成损害。例如,位于涡轮增压器和三元催化器附近的汽车转向管柱,汽车转向管柱是汽车转向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机械式转向系统中显得更为重要。其作为转向动力的输入路径,其内部存在油脂,需要得到很好的保护,转向管路中橡胶部位需要更好的进行保护。然而,涡轮增压器和三元催化器产生的热辐射可能损害汽车转向管柱,从而对汽车行驶造成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隔热装置及汽车,用以实现对涡轮增压器和三元催化器进行隔热处理,使其降低对周边零部件产生的热辐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隔热装置,应用于包括涡轮增压器和三元催化器的车辆,包括:
第一罩体,所述第一罩体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涡轮增压器固定连接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
与所述第一罩体呈预设角度固定连接的第二罩体,所述第二罩体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三元催化器固定连接的第三安装孔;
第三罩体,所述第三罩体与所述第一罩体的一侧边连接、并向所述第二罩体的方向延伸形成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远离所述第二罩体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涡轮增压器的外表面相匹配的曲面,其中,所述第一罩体和所述第二罩体的连接边与所述侧边相邻。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罩体上还设置有用于供零部件穿过的第四安装孔。
进一步的,所述隔热装置包括第一外层、中间层和第二外层,所述第一外层和所述第二外层均由铝制成,所述中间层由石棉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罩体和所述第二罩体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孔位于所述第一罩体上远离所述第三罩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安装孔位于所述第一罩体上靠近所述第三罩体的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罩体上设置有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安装孔位于所述第一凸起上,所述第二安装孔位于所述第二凸起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罩体、所述第二罩体和所述第三罩体为一体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涡轮增压器和三元催化器,还包括如上所述的隔热装置,其中,所述隔热装置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涡轮增压器固定连接、通过所述第三安装孔与所述三元催化器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隔热装置及汽车,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罩体与涡轮增压器连接,设置第二罩体与三元催化器连接,将涡轮增压器和三元催化器的上部通过第一罩体、第二罩体和第三罩体包裹进行隔热,同时,第三罩体设置有与三元催化器外表面相匹配的曲面,使得隔热效果更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涡轮增压器和三元催化器进行隔热处理,使涡轮增压器和三元催化器对周边零部件产生的热辐射可以保持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确保其他零部件的工作稳定,保证了行车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隔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诸如具体的配置和组件的特定细节仅仅是为了帮助全面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另外,为了清楚和简洁,省略了对已知功能和构造的描述。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隔热装置,应用于包括涡轮增压器和三元催化器1的车辆,包括:
第一罩体2,所述第一罩体2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涡轮增压器固定连接的第一安装孔21和第二安装孔22;
与所述第一罩体2呈预设角度固定连接的第二罩体3,所述第二罩体3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三元催化器1固定连接的第三安装孔31;
第三罩体4,所述第三罩体4与所述第一罩体2的一侧边连接、并向所述第二罩体3的方向延伸形成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远离所述第二罩体3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涡轮增压器的外表面相匹配的曲面,其中,所述第一罩体2和所述第二罩体3的连接边与所述侧边相邻。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隔热装置的第一罩体2、第二罩体3和第三罩体4将涡轮增压器包裹,并将三元催化器1的上部包裹,其中,通过第一安装孔21和第二安装孔22与涡轮增压器上的安装支架进行固定连接,通过第三安装孔31与三元催化器1上的安装支架进行固定连接,并将第三罩体4与三元催化器1的接触处设置为与三元催化器1外表面相匹配的曲面,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隔热装置体能够很好的将涡轮增压器和三元催化器1进行包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涡轮增压器和三元催化器1热辐射对周边零部件的辐射。使涡轮增压器和三元催化器1对周边零部件产生的热辐射可以保持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确保其他零部件的工作稳定,保证了行车安全。
参见图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罩体3上还设置有用于供零部件穿过的第四安装孔32。第四安装孔32用于供氧传感器穿过,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隔热装置在使用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不需要更改汽车内部的布置形式。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隔热装置包括第一外层、中间层和第二外层,所述第一外层和所述第二外层均由铝制成,所述中间层由石棉制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隔热装置由于是用于隔绝发动机热源本体温度,故采用三层隔热材质制成,其中内外两层是铝制材料,中间采用石棉填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隔绝温度,同时成本又较为低廉,控制了生产成本。
参见图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罩体2和所述第二罩体3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5。
在本实施例中,加强筋5的设置加强了第一罩体2和第二罩体3连接处的连接强度。
继续参见图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孔21位于所述第一罩体2上远离所述第三罩体4的一端,所述第二安装孔22位于所述第一罩体2上靠近所述第三罩体4的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罩体2上设置有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安装孔21位于所述第一凸起上,所述第二安装孔22位于所述第二凸起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孔21和第二安装孔22以及第三安装孔31均根据涡轮增压器和三元催化器1的安装位置进行设置,使其便于与涡轮增压器和三元催化器1通过螺栓等进行固定连接。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安装孔的设置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优选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设置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凸起方向朝向涡轮增压器和三元催化器1,凸起的设置既减少了安装距离,便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隔热装置与涡轮增压器和三元催化器1固定连接,也通过凸起设置加强了第一罩体2和第二罩体3的结构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罩体2、所述第二罩体3和所述第三罩体4为一体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隔热装置一体连接,可通过冲压成型,其形状可设置为半圆弧形。
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涡轮增压器和三元催化器1,还包括如上所述的隔热装置,其中,所述隔热装置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21和所述第二安装孔22与所述涡轮增压器固定连接、通过所述第三安装孔31与所述三元催化器1固定连接。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罩体2与涡轮增压器连接,设置第二罩体3与三元催化器1连接,将涡轮增压器和三元催化器1的上部通过第一罩体2、第二罩体3和第三罩体4包裹进行隔热,同时,第三罩体4设置有与三元催化器1外表面相匹配的曲面,使得隔热效果更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涡轮增压器和三元催化器1进行隔热处理,使涡轮增压器和三元催化器1对周边零部件产生的热辐射可以保持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确保其他零部件的工作稳定,保证了行车安全。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隔热装置,应用于包括涡轮增压器和三元催化器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罩体,所述第一罩体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涡轮增压器固定连接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
与所述第一罩体呈预设角度固定连接的第二罩体,所述第二罩体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三元催化器固定连接的第三安装孔;
第三罩体,所述第三罩体与所述第一罩体的一侧边连接、并向所述第二罩体的方向延伸形成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远离所述第二罩体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涡轮增压器的外表面相匹配的曲面,其中,所述第一罩体和所述第二罩体的连接边与所述侧边相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罩体上还设置有用于供零部件穿过的第四安装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装置包括第一外层、中间层和第二外层,所述第一外层和所述第二外层均由铝制成,所述中间层由石棉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罩体和所述第二罩体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位于所述第一罩体上远离所述第三罩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安装孔位于所述第一罩体上靠近所述第三罩体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罩体上设置有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安装孔位于所述第一凸起上,所述第二安装孔位于所述第二凸起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罩体、所述第二罩体和所述第三罩体为一体连接。
8.一种汽车,包括涡轮增压器和三元催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隔热装置,其中,所述隔热装置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涡轮增压器固定连接、通过所述第三安装孔与所述三元催化器固定连接。
CN201720328178.8U 2017-03-30 2017-03-30 一种隔热装置及汽车 Active CN2067537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28178.8U CN206753711U (zh) 2017-03-30 2017-03-30 一种隔热装置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28178.8U CN206753711U (zh) 2017-03-30 2017-03-30 一种隔热装置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753711U true CN206753711U (zh) 2017-12-15

Family

ID=60611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328178.8U Active CN206753711U (zh) 2017-03-30 2017-03-30 一种隔热装置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7537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419332U (zh) 一种排气管接头
CN206753711U (zh) 一种隔热装置及汽车
CN204322997U (zh) 全景天窗加强板的连接结构
CN203819313U (zh) 一种汽车转向柱密封结构
CN207190757U (zh) 一种减少车门侧碰侵入量的结构
CN203497011U (zh) 一种非承载式车身c柱
TWM514926U (zh) 碳纖維合金引擎蓋結構
CN211202095U (zh) 一种排气系统吊钩安装结构
CN205044742U (zh) 城轨不锈钢车辆一体式侧墙贯通道与端墙的接口结构
CN206664675U (zh) 一种汽车转向管柱总成及汽车
CN206202169U (zh) 一种汽车骨架内饰覆盖件
CN206234211U (zh) 一种复合材料接头
CN206297503U (zh) 接插件固定支架
CN204871220U (zh) 一种a柱连接结构及汽车
CN207712024U (zh)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汽配件
CN105539239B (zh) 用于客车侧窗扶手的底座
CN205344465U (zh) 一种轻量化车门结构
CN205971204U (zh) 一种应用于行人保护装置的固定结构
CN207190680U (zh) 一种具有全防护防扎防漏气功能的汽车
CN208452780U (zh) 一种汽车排气吊钩安装支架
CN207673414U (zh) 一种车辆排气管半壳体
CN210390761U (zh) 一种具有减震效果的汽车油箱
CN206341509U (zh) 一种车用控制器的固定结构及汽车
CN203111327U (zh) 一种汽车前轮罩盖板
CN206582018U (zh) 一种汽车消音器隔热罩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807

Address after: 101300 Zhaofeng Town, Shunyi District, Beijing Zhaofeng industrial base Tongxin Road No. 1

Patentee after: BAIC GROUP ORV Co.,Ltd.

Address before: 101300, 99, Shuanghe Avenue, Renhe Town, Beijing, Shunyi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AUTOMOBILE RESEARCH GENERAL INSTITUT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