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64507U - 一种商用车用双联管管路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商用车用双联管管路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64507U
CN206664507U CN201720270252.5U CN201720270252U CN206664507U CN 206664507 U CN206664507 U CN 206664507U CN 201720270252 U CN201720270252 U CN 201720270252U CN 206664507 U CN206664507 U CN 2066645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win
tube
commercial car
pipeline structure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27025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显虎
汪昆
王鹏
田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feng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ongfeng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feng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Dongfeng Motor Corp
Priority to CN20172027025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6645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645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645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商用车用双联管管路结构,其包括车架纵梁、转向器总成、发动机上水口、膨胀水箱和转向油壶,车架纵梁上固接有双联管;转向器总成和发动机上水口位于双联管的同一侧且与其连通,膨胀水箱和转向油壶位于双联管的另一侧且与其连通。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将整车冷却系统管路与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管路集成,解决了现有布置状态中各系统管路独自布置引起的车架上翼面孔位较多、管路布置混乱等问题。使用本实用新型只需在车架上翼面打两个固定孔,通过胶管及环箍连接膨胀与发动机上水口、转向油壶与转向油泵。

Description

一种商用车用双联管管路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用双联管管路结构,属于车用管路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商用车用双联管管路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商用车技术的发展,整车各系统性能提升,各系统管线路需求越来越多,导致车架总成固定发动机处两侧车架腹面内布满液压助力管路、冷却管路、整车电气线束、制动管路、离合助力油管、换挡软轴或换挡硬杆等。由于发动机悬置占用了车架腹面较多空间,导致液压助力管路、冷却管路、整车电气线束、制动管路、离合助力油管、换挡软轴或换挡硬杆布置时出现布置空间不足、相互混扎在一起,导致整车管路布局混乱。而管路中油液的渗漏等会引起整车电气线束的腐蚀造成安全隐患。而将部分管路移至车架上翼面布置时,需对各管路走向进行固定导致车架上翼面孔位较多,降低了车架自身强度。
在中国发明专利CN103802755A的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用于带有所允许的超过60km/h的最高车速的允许用于道路交通的商用车的组件,其带有包括两个纵向承载元件的框架承载结构。该组件包括具有轴线的轴身、至少一个轮部件(其相对于轴身可运动以使商用车的转向运动成为可能)以及至少一个管路(其通至轮部件并且包括多个管路截段),管路截段以相对轮部件固定的方式布置在轮部件处。该组件特征在于,管路截段以相对轴线固定的方式布置在轴身处。备选地或补充地,该组件特征在于,管路具有两个在空间上彼此相间隔的灵活的管路截段,其中的相对轮部件灵活的管路截段补偿由转向运动所引起的相对运动而相对轴线灵活的管路截段补偿由弹性运动所引起的相对运动。但是该发明管路并没有实现整车冷却系统管路与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管路集成、从而无法解决现有布置状态中各系统管路独自布置引起的车架上翼面孔位较多、管路布置混乱等问题。
同样,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 205737345 U的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管线固定支架,其为管线路的铺设提供固定载体,固定支架可以为L型支架或U型支架或Z型支架。固定支架包括相连接或一体成型的第一平面、第二平面,第一平面的表面为硫化橡胶层,第一平面上设有多个管线捆扎孔,用于线束、管路捆扎;第二平面设有至少一个装配固定孔,装配固定孔用于与车架纵梁固定。支架上的孔位数量及大小根据具体固定管路种类、数量确定,有多种形式变化。其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线束、管路混合捆扎的问题,同时保证了后期管线路维修简单、降低自燃发生的概率。但是该发明管路并没有实现整车冷却系统管路与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管路集成、从而无法解决现有布置状态中各系统管路独自布置引起的车架上翼面孔位较多、管路布置混乱等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商用车用双联管管路结构,其解决了现有布置状态中各系统管路独自布置引起的车架上翼面孔位较多、管路布置混乱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这样一种商用车用双联管管路结构,其包括车架纵梁、转向器总成、发动机上水口、膨胀水箱和转向油壶,所述车架纵梁上固接有双联管;所述转向器总成和所述发动机上水口位于所述双联管的同一侧且与其连通,所述膨胀水箱和所述转向油壶位于所述双联管的另一侧且与其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双联管包括油泵进油管、膨胀水箱出水管和双联管支架;所述油泵进油管和所述膨胀水箱出水管平行布置且均与所述双联管支架固接;所述双联管支架固接于所述车架纵梁的上翼面顶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双联管支架为L形肋板;所述L形肋板的一端设置有两个用于连接所述油泵进油管和所述膨胀水箱出水管的半圆形凹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油泵进油管一端通过胶管与转向油壶连通,另一端通过胶管与转向器总成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胶管与所述油泵进油管通过环状卡箍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膨胀水箱出水管一端通过胶管与膨胀水箱连通,另一端通过胶管与发动机上水口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胶管与所述膨胀水箱出水管通过环状卡箍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转向器总成和所述发动机上水口均布置在车身左前区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膨胀水箱和所述转向油壶均布置在车身左后区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车架纵梁的上翼面顶端仅设置有连个用于固接双联管的固定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将整车冷却系统管路与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管路集成,解决了现有布置状态中各系统管路独自布置引起的车架上翼面孔位较多、管路布置混乱等问题。使用本实用新型只需在车架上翼面打两个固定孔,通过胶管及环箍连接膨胀与发动机上水口、转向油壶与转向油泵。具有结构合理、装配简便,同时减少了整车零部件数量。同时减少了车架上翼面孔位,提高了整车车架强度。分离了整车油液管路与电气线束的布置空间,避免因油液泄露引起的电气线束腐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商用车用双联管管路结构的结构位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商用车用双联管管路结构的双联管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商用车用双联管管路结构的双联管侧视图;
图中:1-车架纵梁,2-转向器总成,3-发动机上水口,4-膨胀水箱,5-转向油壶,6-双联管,6.1-油泵进油管,6.2-膨胀水箱出水管,6.3-双联管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由图1至图2所示的一种商用车用双联管管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本实用新型包括车架纵梁1、转向器总成2、发动机上水口3、膨胀水箱4和转向油壶5,车架纵梁1上固接有双联管6;转向器总成2和发动机上水口3位于双联管6的同一侧且与其连通,膨胀水箱4和转向油壶5位于双联管6的另一侧且与其连通;双联管6包括油泵进油管6.1、膨胀水箱出水管6.2和双联管支架6.3(油泵进油管6.1、膨胀水箱出水管6.2和双联管支架6.3焊接后组成双联管总成,在根据转向油泵、膨胀水箱的布置位置,在车架上翼面上开一组双联管总成安装孔,通过螺栓及螺母将双联管总成固定在车架上翼面上。双联管上油泵进油管1两段各接一段胶管分别连接至转向油泵进油口及转向油壶出油口用环箍夹紧,联管上油泵进油管2两段各接一段胶管分别连接至膨胀水箱出水口及发动机上水口用环箍夹紧);油泵进油管6.1和膨胀水箱出水管6.2平行布置且均与双联管支架6.3固接;双联管支架6.3固接于车架纵梁1的上翼面顶端;双联管支架6.3为L形肋板;L形肋板的一端设置有两个用于连接油泵进油管6.1和膨胀水箱出水管6.2的半圆形凹槽;油泵进油管6.1一端通过胶管与转向油壶5连通,另一端通过胶管与转向器总成2连通;胶管与油泵进油管6.1通过环状卡箍连接;膨胀水箱出水管6.2一端通过胶管与膨胀水箱4连通,另一端通过胶管与发动机上水口3连通;胶管与膨胀水箱出水管6.2通过环状卡箍连接;转向器总成2和发动机上水口3均布置在车身左前区域;膨胀水箱4和转向油壶5均布置在车身左后区域;车架纵梁1的上翼面顶端仅设置有连个用于固接双联管6的固定孔。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商用车用双联管管路结构,包括车架纵梁(1)、转向器总成(2)、发动机上水口(3)、膨胀水箱(4)和转向油壶(5),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纵梁(1)上固接有双联管(6);所述转向器总成(2)和所述发动机上水口(3)位于所述双联管(6)的同一侧且与其连通,所述膨胀水箱(4)和所述转向油壶(5)位于所述双联管(6)的另一侧且与其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商用车用双联管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联管(6)包括油泵进油管(6.1)、膨胀水箱出水管(6.2)和双联管支架(6.3);所述油泵进油管(6.1)和所述膨胀水箱出水管(6.2)平行布置且均与所述双联管支架(6.3)固接;所述双联管支架(6.3)固接于所述车架纵梁(1)的上翼面顶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商用车用双联管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联管支架(6.3)为L形肋板;所述L形肋板的一端设置有两个用于连接所述油泵进油管(6.1)和所述膨胀水箱出水管(6.2)的半圆形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商用车用双联管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泵进油管(6.1)一端通过胶管与转向油壶(5)连通,另一端通过胶管与转向器总成(2)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商用车用双联管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管与所述油泵进油管(6.1)通过环状卡箍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商用车用双联管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水箱出水管(6.2)一端通过胶管与膨胀水箱(4)连通,另一端通过胶管与发动机上水口(3)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商用车用双联管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管与所述膨胀水箱出水管(6.2)通过环状卡箍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商用车用双联管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器总成(2)和所述发动机上水口(3)均布置在车身左前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商用车用双联管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水箱(4)和所述转向油壶(5)均布置在车身左后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商用车用双联管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纵梁(1)的上翼面顶端仅设置有连个用于固接双联管(6)的固定孔。
CN201720270252.5U 2017-03-20 2017-03-20 一种商用车用双联管管路结构 Active CN2066645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70252.5U CN206664507U (zh) 2017-03-20 2017-03-20 一种商用车用双联管管路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70252.5U CN206664507U (zh) 2017-03-20 2017-03-20 一种商用车用双联管管路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64507U true CN206664507U (zh) 2017-11-24

Family

ID=603775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270252.5U Active CN206664507U (zh) 2017-03-20 2017-03-20 一种商用车用双联管管路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66450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35420A (zh) * 2018-06-22 2019-12-3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索环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35420A (zh) * 2018-06-22 2019-12-3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索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07215B (zh) 全地形车辆用的碟式连动刹车装置
CN206664507U (zh) 一种商用车用双联管管路结构
CN103963850A (zh) 一种汽车流水槽总成、汽车前部车身结构及汽车
CN205331278U (zh) 一种驻车制动系统及汽车
CN205574057U (zh) 一种重型工程车车架横梁
CN203544125U (zh) 一种重卡自卸车车架总成
CN205225359U (zh) 发动机缸内制动器的进油管组件
CN202879576U (zh) 卡车转向散热装置
CN207523788U (zh) 一种轻型载货汽车车架第二横梁总成
CN203318497U (zh) 一种动转管路系统
CN203126833U (zh) 一种制动油管接头
CN206202411U (zh) 一种商用车专用的动力转向系统的一体式护板散热器
US20060038441A1 (en) Connecting device
CN215042069U (zh) 一种lng气瓶装置及车辆
CN207375700U (zh) 叉车三级全自由工作装置整体式属具管路
CN102745185B (zh) 汽车制动装置
CN204222843U (zh) 一种后制动软管结构
CN206368733U (zh) 一种前置排烟管
GB1326705A (en) Piping for vehicular braking systems with brake fluid reci rculation
CN205524218U (zh) 一种汽油机车辆气刹制动系统
CN203819221U (zh) 挖掘机工程车制动机控制装置
CN208203401U (zh) 排气管路总成
CN207298093U (zh) 一种油管线束支架结构
CN208842389U (zh) 一种铁路货车用单控制阀多车制动的制动系统
CN208500262U (zh) 垂直柱式电液控制紧急下降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430056 No. 1 Dongfeng Avenue, Wuh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ubei, Wuhan

Patentee after: dFac

Address before: 430056 No. 1 Dongfeng Avenue, Wuh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ubei, Wuhan

Patentee before: Dongfeng Car Co.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